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3|回复: 0

[国学论道] 我们今天可以读到杜甫的诗 多亏了他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31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今天可以读到杜甫的诗 多亏了他们(图)_凤凰国学  http://guoxue.ifeng.com/a/20160728/49678830_0.shtml

来源:凤凰国学 作者:陈熊文








51人参与 7评论


杜文贞公祠
推开岁月的大门,走进历史的长廊,有一位诗人如丰碑一般,屹立不倒,他被称为“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就是杜甫。他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信心,他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才华,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他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的胸怀……然而,命运捉弄,他一生坎坷,一生漂泊,一生流离,终究被冷漠无情的秋风,吹到了落木萧萧的长江边。最终,死在了湘水舟上,就连他的遗体也竟然客居他乡四十三载,让人感到无比心酸。所以,有人会问,杜甫的命运这般悲惨落魄,困苦飘零,他的诗又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诗中圣哲
樊晃《小集序》云:文集六十卷,行于江汉之南。
《旧唐书·文苑本传》中记载:甫有集六十卷。
《新唐书·艺文志》记载:杜甫集六十卷。
文集六十卷是关于杜甫作品最早的集子,并且在杜甫生前就已经存在了。但这部文集究竟是谁整理的?现今已无法确定。最有可能是杜甫自己以及家人整理编定的,如此完整的集子,只有他们才能做到。
杜甫一生作诗数千篇,他的诗歌相当于一部人生日记。这根源于他对生活的观察和体味,他用诗歌记录了经历和情感;这也是他求得生前身后名的方式,古之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这亦是他的使命和寄托,“诗是吾家事”,一语道出诗歌在他心中的分量;他严谨细致,诗风看似朴实无华,其实每字每句都是细细琢磨、“苦吟”而作。诗歌可谓杜甫生命的灵魂,所以他完全是有可能自己整理编纂诗集的。
除了杜甫,还有一个人,也很有可能参加整理杜诗的工作,那就是杜甫的儿子——杜宗武。杜宗武是杜甫的小儿子,深得父亲的喜爱。他善于创作诗歌,这源于他对诗歌的热爱,源于他的创作天赋,源于父亲的教诲和期盼。
杜宗武从小聪慧,有才华。杜甫《遣兴》诗云:“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忆幼子》诗云:“骥子春犹隔,莺歌暖正繁。别离惊节换,聪慧与谁论。”唐代冯贽《云仙杂记·卷七》载“石斧砍断诗手”的故事:“宗武以诗示阮兵曹,兵曹答以石斧一具,随使并诗还之。宗武曰:‘斧,父斤也,使我呈父加斤削也。’俄而阮闻之,曰:‘误矣!欲子砍断其手,此手若存,则天下诗名又在杜家矣!’”宋人周紫芝《竹坡诗话》中对这则故事也有记载,并且感叹“宗武之能诗为可知矣。惜乎其不可得而见也。”可见,杜宗武才华横溢,又是一个写诗的天才。
杜宗武写诗,也与父亲的教诲有关。杜甫在《宗武生日》诗中说:“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他希望儿子能够认真学习《文选》,传承发扬杜家诗歌。
杜宗武擅长写诗,而且生活在一个有着诗歌传统的家庭里,那么他收集整理杜甫的诗歌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自古以来,千里马难遇伯乐。杜甫亦是如此,他生前夸赞李白、高适,却没有赢得他们的赞扬和肯定,甚至还遭到了李白的嘲讽。就连《河岳英灵集》都没有收入杜甫的一首诗歌。
樊晃,一位大致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他对当时所传诵的戏题剧论不满,他为杜甫名声埋没而不平,他为杜甫的与世长辞而痛心。所以,在杜甫离世不久,大概在大历五年至大历七年之间,他收集杜甫诗歌近300篇,编订了《杜工部小集》。他在《小集序》中说:“文集六十卷,行于江汉之南。常蓄东游之志,竟不就。属时方用武,斯文将坠,故不为东人之所知。江左词人所传诵者,皆君之戏题剧论耳。曾不知君有大雅之作,当今一人而已。今采其遗文凡二百九十篇,各以事类,分为六卷,且行于江左。”
樊晃是目前所确定的最早收集杜诗的人,他拾起了遗落在沙滩的珍珠,第一次读懂了子美的心声,可谓是杜甫死后的第一位知音,堪称识杜知杜第一人。杜甫曾叹:“百年多病苦,未见有知音。”倘若,杜甫知道有樊晃为他作序和收集诗歌,就不必再作此感叹了。樊晃的《小集》让杜甫身后的名声大震,后世对杜甫推崇的人越来越多,比如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等。到了宋代,六十卷杜集已不复存在,而《杜工部小集》 便成了存世最早的杜集,被宋代各家广泛利用,给后人留下了无限品味和研读杜诗的机会。而樊晃,详细生平事迹已无从所知,所留著作也甚少,但只因为他编订了《杜工部小集》,他的名字也深深地印在了历史里。
杜甫墓
樊晃之后,还有元白二人对杜甫进行了大力推崇。
元稹是第一位高度评价杜甫的人。他尊敬推崇杜甫,这主要体现在他为杜甫写的《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这篇墓志铭里。当初,因为生活困苦,儿孙无力在杜甫刚离世时,将他的遗体带回首阳山,所以只有等到四十三年之后,孙子杜嗣业才将杜甫在岳阳的灵柩运回去,并请元稹写墓志铭。杜甫的生前身后都一样具有浓郁的悲剧性。
元稹说:“余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所总萃焉。”他上述尧舜,下道中唐,言诗歌历史,只为推出杜子美一人,赞子美集优秀诗歌文化传统于一身。他赞杜甫:“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他还有诗言:“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着心源傍古人。”
白居易是另一位对杜甫评价很高的人,他在《与元九书》中写到:“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串今古,覶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
元白二人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也是受杜甫诗风影响的结果。元稹《乐府古题序》云:“近代唯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予少时与友人乐天、李公垂辈,谓是为当,遂不复拟赋古题。”
元白二人,对杜甫可谓是推崇备至,这也说明杜甫在此时的名声已经有了很大提高,杜诗也得到了更加广泛地传播。
逮到宋代,王洙开编辑杜甫诗集的风气之先,他是宋代编订杜集的第一人。他全面收集杜甫诗歌,参考了古本二卷,蜀本二十卷,集略十五卷,樊晃序小集六卷,孙光宪序二十卷,郑文宝序少陵集二十卷,别题小集二卷,孙仅一卷,杂编三卷等。这也反映了杜诗在唐宋之际的传播已经极其广泛了。他精心整理,最终编成了二十卷的《杜工部集》。其中收录了1405 首诗歌和29 篇文章。这与我们现今流传的杜甫诗歌基本一样。后来,王淇对王洙的《杜工部集》加以重新编订,雕版印刷,从此,这部《杜工部集》就成为了后代杜甫诗集之祖。此外,王洙还为杜甫集作注,他也是最早注杜的人。
《杜工部集记》云:“甫初集六十卷。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搜裒中外书,凡九十九卷。 除其重复,定取千四百有五篇。凡古诗三百九十有九,近体千有六。起太平时,终湖南所作,视居行之次,若岁时为先后,分十八卷。又别录赋笔杂著二十九篇,为二卷,合二十卷。”
整个宋代,除了王洙的《杜工部集》之外,还有苏舜钦编的《杜子美别集》;王安石编的《杜工部诗后集》……各家对杜甫诗集的整理越来越盛行,与此同时,注释本也越来越多,出现了“千家注杜”的壮观现象。
到了元明清时期,出现了几种成就较高的版本:明末王嗣奭《杜臆》十卷;清初钱谦益《钱注杜诗》二十卷;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六卷;清代杨伦《杨伦镜诠》二十卷;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二十五卷。杜诗就此而不断流传。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困顿凄苦,最终化为一抔黄土。但是,时光和历史终究是公平的,他在生前未能遇到知音,无人赏识,但是死后,有樊晃为他编《杜工部小集》,他的诗歌第一次受到了重视;有元稹为他写墓志铭,并且元白二人因为杜甫的影响,而发起了著名的新乐府运动;有王洙为他编定最完整的诗集《杜工部集》,还为他的诗歌作注……正是有他们,杜子美的声名一步步提升,他的诗歌传播也愈发广泛,直至今日,没有谁不知道他的名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4-26 09:01 , Processed in 0.03559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