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的画面,在许多人心中定格,飞机、烈焰、尘埃,还有小布什难以名状的表情。
全球“霸主”美国的本土遭到大规模袭击,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但大多数人或许马上意识到,9·11事件必将改变世界,“后9·11时代”一词瞬间问世。
“后9·11时代”已经过去了15年,对于如今普通中国人的生活而言,那几架飞机似乎毫无影响。但在我们剁手买买买,在高铁上玩硬币,在手机上支付、聊天、刷观察者网APP时,还是有必要抬头看看这个世界。
中东安全跌入谷底
中东由于地缘与资源的因素,长期以来一直是火药桶,隔三差五就会被点爆一次,但在后9·11时代,中东安全秩序出现罕见的大面积崩溃。
9·11之后,美国强力出击,连续推翻阿富汗、伊拉克政权,干预中东多国内政,酿成“阿拉伯之春”。
“革命”,埃及解放广场似乎总是挤满了人,但换了一波又一波
虽然多国政局动荡有其复杂的内因,但至少当时民众安全还是有保障的。可“阿拉伯之春”转成“阿拉伯之冬”后,利比亚秩序彻底崩溃,变成军阀混战的乱世;埃及政局反复,暴力冲突此起彼伏。
安全秩序的崩解,不仅给恐怖主义提供了活动空间,也为其培育了同情者和支持者,输送了大量人力资源。
在中东这样的地缘要冲,居然产生了“伊斯兰国”这样的恐怖主义“国家”。相比之下,本·拉登及其“基地”组织的主体,也只是“寄居”在阿富汗,未能四处横行。美国虽然打死了本·拉登,却让千千万万个本·拉登站了起来。
好莱坞在拉登死后不久,便推出了《猎杀本·拉登》
某些中东国家,也“趁此东风”在干涉别国内政方面越走越远,令许多人怀疑它们的真实意图。
欧洲人也在怀念
中东某些国家的人民或许已经不得不习惯“冬天”,欧洲则刚刚开始挣扎。中东动乱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批难民涌向欧洲。
当然,欧洲大国政府在酿成“阿拉伯之冬”的问题上“功不可没”,但美国中东政策鼓励在前,撺掇在后,推翻政权如同儿戏,显然也有很大的影响。
欧洲国家在恐袭利比亚时表现积极,却轻视了距离自己极近的利比亚发生动荡的风险
对于普通欧洲人而言,越来越多的街区没有了过去的味道,甚至不再安全,强奸、性骚扰、抢劫都还算是轻的。后9·11时代,穆斯林移民的生活更为艰难,移民二代更难融入,极易被极端思想诱惑。“伊斯兰国”煽动“独狼”式恐怖袭击,可谓是“信手拈来”。
另外,跨国追捕的低效、难民问题上的扯皮,也将欧洲各国间合作的缺陷暴露无疑。
欧洲安全形势恶化
同时,美国念念不忘遏制俄罗斯,坚持北约东扩,与欧洲一起干预乌克兰内政,上演了美俄欧三方博弈的“好戏”,只是把乌克兰这个舞台彻底踩烂了。
在欧洲与中东之间,动荡还有一个副产品——土耳其的野心日益膨胀,从叙利亚乱局来看,相对重要性逐日上升的土耳其,并没有成为中东的稳定器,反而可能走向反面。
从没有离开过的美国,要“重返亚洲”
在中东局势巨变之前,一直在东亚维持强大驻军的美国,就已经决定要“亚太再平衡”,目的昭然若揭。
2013年时美国在“亚太再平衡”政策下的部署
在此之后,朝核问题逐年恶化,韩国意图部署萨德,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在东海和南海挑衅,东北亚的经济整合被打断,东盟内也出现了个别不团结的声音。
中国边疆地区多次发生暴恐袭击,香港及台湾地区在外部势力干预下发生破坏社会秩序的“占领”事件。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政府以最大的克制,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主张进行双边对话,坚持和平发展为主流,同时坚决捍卫自己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与美国的政策形成鲜明对比。
世界经济复苏举步维艰
更令人震惊的是,“阿拉伯之冬”、叙利亚内战、乌克兰内战、亚太再平衡等,都是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时候发生的。无怪乎,有人会质疑美国政策的根本动机,是不是企图制造世界动荡,吸引资本回流美国。
2008年,美国次级贷制造的虚假繁荣破灭,引发金融海啸波及全球,冰岛、希腊等国崩溃。金融危机的影响延续至今,目前虽然在复苏,但仍困难重重。美国多次QE开闸放水,诱发许多发达经济体跟风,可以说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
标普500指数随着QE上下翻飞
许多新兴经济体一度被寄予厚望,可在油价和大宗商品暴跌之后,被打回原形。
虽然美国本身极力包装自己经济复原,但遭到许多质疑。最明显的证据是,在好不容易加了一次息后,后续的加息传言,已经从连续剧演成了悬疑剧。相比之下,中国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是首屈一指的。
美国推出的TT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和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一个排斥中国,一个排斥俄罗斯,使它们沦为地缘政治工具,而非世界经济复苏的引擎。相关谈判的许多问题也没有真正从推动发展的角度出发,只是为了美国谋求私利,因此陷入僵局。
中国则以开放的心态,推出了有利于地区乃至全球发展的宏伟规划——“一带一路”。虽然不可否认,“一带一路”的实施会产生地缘政治影响,但中方开放、真诚的态度有目共睹。亚投行吸引众多西方国家参与,而美日却自绝于主流,正是中美态度的最佳写照。
美国目前还给世界经济埋了颗大地雷,2008年引爆的是小巫见大巫。由于战争、减税等的影响,美国政府债务越来越高,奥巴马曾信誓旦旦要解决这一问题,两个任期后,反而增加了超过8万亿美元的债务,还经历了“政府关门”的窘境。
民粹主义“复兴”
民粹主义全球规模的“复兴”固然有复杂的原因,但美国政策的影响不可能忽略,比如美国主导下全球产业分工的变化,全球贫富分化,以及前述的热点地区动荡、移民冲击、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等,都为民粹主义提供了更多的土壤。
反移民、反全球化、反贫富分化等理念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获得支持,有时还伴随着反核电、反PX这样的民粹变种。在移民大潮的冲击下,欧洲极右翼势力明显抬头;苏格兰独立公投和英国脱欧公投则成为分离主义的标志性事件。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选举出现了变数,在美国国内,特朗普和桑德斯在初选中的崛起,可称得上是民粹主义思潮对美国的“反噬”。
正如观察者网专栏作者寒竹所言,“西方统治精英构筑的防范本国平民大众的“防火墙”并不能有效抵抗这一波把阶级利益诉求与族裔利益诉求纠合在一起的新民粹主义。西方社会的政治板块正在分化和重组,传统的左与右、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分歧和矛盾已经不是当前西方政治的主轴,精英与大众的分歧和冲突日渐激烈,社会呈现撕裂状态。西方上层社会的权贵精英已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生活下去,西方下层社会的草根大众也无法再像过去那样生活下去。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和政治正确的教条如果不进行根本性的改变,西方国家的政治模式有可能提前退出历史舞台。 ”
那些曾经唯西方马首是瞻,照搬西方制度的国家或地区,现在也很可能正遭受民粹的冲击,产生新的政治动荡。如果西方国家的政治模式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这些跟随者改弦更张也不是不可能的。
2001年,有更值得纪念的
十五年间,世界上风云变幻,在短短的篇幅中只能做一简单的盘点,难免挂一漏万。但回望过去,可以明显看出,这是西方宣扬的“普世价值”崩塌的十五年。
无数人的生命权被剥夺,发展权受到影响,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人权。在美国国内情况也不乐观,族群冲突甚至激化成了对警察的仇杀。
在“阿拉伯之春”中,积极颠覆多国政权的西方国家,却默许沙特镇压巴林的示威活动,直接抛弃了“民主”的伪装。在美国国内,民主实践遭到了巨大挑战,民主党委员会蓄意攻击、限制颇受欢迎的桑德斯,挑战“民主”基本原则,特朗普也受到主流媒体的一致围攻。
9·11之后,美国加强了网络监控,侵犯了普通人的“自由”与“人权”,甚至成立“五眼联盟”,监听全球。斯诺登曝光丑闻后,更是与“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一样,失去自由,被迫避难。
人们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人权”“自由”“民主”。
这些就是9·11后美国治下的遗产,似乎给世界带来了太多阴暗。
如果再等15年后回望,让我们再仔细看看2001年,9·11也许并没有那么值得纪念。2001年12月11日,9·11整整3个月后,中国正式加入WTO,加速融入全球体系。在之前五十多年打下的基础上,经济开始新一轮腾飞。
15年后,只要我们坚定走好自己的路,“一带一路”或许已具雏形,中国自身也很可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中国倡导的和平发展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
到那时,我们才能给2001年一个恰如其分的历史定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