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想跳将出来,不为做“蜀地的太阳”,“南越的雪”,只为做啄寻中华“风骨神韵”的鸡口,不是吗!“鸡口虽小乃进食也”。 ——胡晓丹自由作品《无为牛后》句 写在采访之前 胡晓丹1958年7月生于北京,自幼学习绘画。 中学时总喜欢到故宫去,虽然当时5分钱的门票能买到一根最好的冰棍,但为了去故宫宁可放弃吃冰棍。 1978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舞台设计专业。 1987年以后开始研究设计中国服装及服饰。 1991 年,“璀璨中华-胡晓丹中国时装设计作品大型表演”展示了胡晓丹设计的时装将近400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新闻界的报道。1995年——1997年胡晓丹先生两次应邀赴澳洲,受到了澳大利亚总理富华德先生的亲切接见并对其作品予以高度评价。 1995年——2000年,多次赴日本、德国、荷兰、法国、南非、奥地利、意大利、澳大利亚、俄罗斯、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展演,赢得赞誉。 2002年5月,《盛世中华——流动的紫禁城》大型系列文化活动正式启动。 2002年10月10日,《盛世中华——流动的紫禁城》形象展示在紫禁城午门广场举行。 2002年11月起,《盛世中华——流动的紫禁城》将进行世界巡演,为期2年。 我总想跳将出来,不为做“蜀地的太阳”,“南越的雪”,只为做啄寻中华“风骨神韵”的鸡口,不是吗!“鸡口虽小乃进食也”。 ——胡晓丹自由作品《无为牛后》句 记者:你的《流动的紫禁城》作品已成为中外服装设计领域和文化艺术领域中最独树一帜的奇葩。服装套数也从七年前的228套发展到现在的两千余套堪称经典的作品,请问你当时怎么想到把传统建筑造型运用到服装设计上的? 胡晓丹:产生这个想法说起来有二十多年了,上大学时,我学的是舞台美术设计专业,三年级时有个作业,是给话剧《岳飞》设计舞台布景。我觉得这出戏应该有个气势很大的布景。可画来画去也画不出那种气势。抱着找感觉的想法,我走进故宫,在太和殿前的广场上,我感受到了一种异样的震撼,太和殿前的台阶庄严地沉默着。高大而宽阔,每登上一级,都能深刻地感觉到中国文化积淀的厚重,没走一步,都感受到几千年文明史的了不起,那是我第一次有深切的感触。 虽然是学舞台设计的,但舞美在创作方面的约束很多,再加上当时反映中国题材的舞台剧本少,我开始涉足服装设计。 1984年,我开始提倡在服装设计中注重民族化的倾向,但当时大多数设计是拿少数民族的服饰,加上时装的素材合成的,这样看起来也挺好的,但我总觉得这样代表不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主体。1987年正是电影《黄土地》热播,剧中所演绎的正是我一直想表现这种源远流长的主流文化,于是开始琢磨着以汉民族为主、以少数民族为辅的《璀璨中华》个人服装展示会。当时,这个作品的影响很大,后来到1992年,就有了非弄出点什么来不可的想法。 说起来我只能算业余搞服装设计,我弟弟则是服装设计的副教授,我有时替他上课。在教学中,我感受到把服装设计仅仅定位在服装上,领子大点小点,裙子长点短点还不够,它还应该有更广阔的天地,我想用我的创作来表明我的 观点,由于小时候特爱去故宫,紫禁城的恢弘曾给我深深震撼,就很自然的想到建筑与服饰的结合,建筑也是人设计的,既是是人设计的东西就应该是想通的。可以互相借鉴的。比如说房顶和帽子,台基和衣服的下端。而中国建筑中最有代表性、最成熟、也是最美的,也就属紫禁城了。 记者:复古现象是竖个美学领域几度流行的东西,那么你搞这个展示会是不是也曾受到这种潮流的影响? 胡晓丹:既然是一种潮流,那就说明这种东西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我搞紫禁城服饰作品前前后后有二十多年了。我自己只是想把传统的美和现代的一些好的东西结合起来,使我的作品更有生命力、更有朝气、更能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东方神韵。西方的服装界认为我的设计是最前卫的,1996年欧洲时装中心年会,介绍我的《流动的紫禁城》服饰作品时使用的语言是“前卫的”、“神奇的”。我当时以为是翻译弄错了,让他又译了几遍,结果就是“前卫的”,从他们的审美观出发,他们认为我的设计有开拓性,设计思想和设计内容也广阔而神奇,结果,那次年会上我的《紫禁城》作品是惟一进行了表演的,再后来的杜塞尔多夫国际时装博览会上,他们又把我作为最前卫的设计师来介绍。 记者:时装表演本是一纯粹西方的服装表现形式,你觉得用这种形式表演你的纯东方的紫禁城服饰作品,女模特们是否最真切地反映出你的创作意图呢? 胡晓丹:通过这次的午门广场服饰展示,事实证明这种结合确实表现出了我想要表现的那种东西,我并不是用模特来比表现紫禁城,而是想通过紫禁城来展示中国人所独具的东方美。 当然了,模特是个纯西方的概念,我们对模特的训练及形体上的要求也是完全按西方的标准来实施的。我国模特事业由于起步晚,模特自己又年轻,受的传统教育有限,缺少成熟的审美观,就使劲向西方模特的样子靠拢,结果弄得乱七八糟。 遗憾的是文化富有的我们,在别人大挖中国文化并获益匪浅之时,我们自己却在坐井观天、拾人牙慧,搞着别人玩剩下的雕虫小技,这种“双斧伐孤树”般的速效,只能造成民族精神的“魂飞魄散”、“神魂颠倒”。 难怪,今天朴实、善良的中国人不知如何是好,就连一句谢谢,也得走了调“才好听”。——胡晓丹自由作品《无为牛后》句 记者:听说你发起的《盛世中华——流动的紫禁城》系列活动是在重塑国民精神,唤起中国人民在新世纪自强、自立的信心,是什么原因促使你由当时的通过服饰作品反映自己的创作意图到今天的这种崇高的信念呢?能具体说一下吗? 胡晓丹:在国外时,所见所闻的都是我们中国人在不自觉中流露出来的自卑心理,使我有一种忧虑,我曾经有过这么一次经历。有一次在德国,我和一个在当地生活了多年的朋友一起带他的小孩逛街,孩子天真烂漫地一手牵着我,一手拉着她父亲,显得兴高采烈,对面来了一群人,又高又大,冲着我们就走过来,我朋友下意识地松开了女儿的手给那洋人让路,小孩失去了平衡差点摔倒,洋人走后,小女孩又惊讶又伤心地看着她父亲,那目光真的让人受不了,但愿这件事不会给孩子造成心灵创伤。这种不自觉流露出来的自卑感,给我的感触太深了。 后来,还是在德国,一个服装博览会后,举行酒会,当时美女如云,个个珠光宝气,亮丽夺目,我让我的模特穿一件以太和殿中的雕龙柱为原形的绣着裹身金龙的长款晚礼服,在大厅里走一圈,开始她完全没有自信,不想去走,我说必须去,走一圈就完成任务,甚至求我让她按她认为美的方式化妆,梳发型,我说不行,必须按我的要求。头发光滑地梳到脑后,挽成发髻,按东方人的轮廓特点化妆,她按我的要求做了,黑头发配着金、红、黑传统色调的旗袍式晚服。脸上的表情毫不张扬,沉静而柔和,当她缓缓地沿着宽大的台阶一步一步走下来时,全场都向她行注目礼,当她走向人群时,人们不自觉地为她让开一条路,她穿行于众多欧洲模特之间,那份典雅尊贵,那份雍容脱俗——我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那次酒会上被评为最佳丽人的,就是这位“东方公主”(主持人原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