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得到李世民高度评价的人不多,除了“镜子”魏征,就应该是“性最坚贞”的刘洎了。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刘洎,性最坚贞,有利益,然其意尚然诺,私于朋友。褚遂良,学问稍长,性亦坚正,每写忠诚,亲附于朕,譬如飞鸟依人,人自怜之。”
唐太宗的话意思很明确,就是在对大臣进行威慑,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自己对大臣是很了解的,所以,你们就不要自以为是。
刘洎和褚遂良可以比较。刘洎原来是萧铣的手下,褚遂良之父褚亮原来是薛举的手下,二人的背景有相似之处,同时,二人都不是政治实力派人物,都是唐太宗掌权后新招的下属。所以,二人其实都很难有政治上的独立性,或者说,唐太宗不会容忍这样的独立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唐太宗对褚遂良的评价实在不是像范祖禹所说的轻侮其臣这样简单。正是凭着飞鸟依人的政治态度,褚遂良和长孙无忌一起成了唐太宗指定的托孤大臣。刘洎显然不像褚遂良那么飞鸟依人,于是,被唐太宗赐死。令人玩味的是,向唐太宗告密,促使唐太宗杀刘洎的恰恰就是褚遂良。
刘洎因为忠于职守,敢于直谏,有能力,有忠心,所以李世民在远征高丽时,才把辅佐太子监国的重任放心地交给他。单贞观十九年,远征高丽归来的太宗,听信了褚遂良谗言,在没有充分调查研究的情况上,草率地把刘洎给杀了。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出征高丽时得了“痈疽”,刘洎听到消息后,忧心忡忡,曾和同僚们说了八个字:“疾势如此,圣躬可忧!”这本是一句忧国忧君的肺腑之言,但被进馋者传到唐太宗的耳朵里,却完全变了味:“(刘)洎言国家事不足忧,但当辅幼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异志者诛之,自定矣。”宫廷中最敏感的字眼除了“谋反”,就是“传位”了。在太子人选上,太宗可以说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思,立了废,废了立,摇摆不定。进谗者十分了解李世民的“心病”,在接班人问题上大肆进馋,皇帝因此才会失去理智,龙颜震怒,二话不说,即刻下诏:“(刘)洎与人窃议,窥窬万一,谋执朝衡,自处伊、霍,猜忌大臣,皆欲夷戮,宜赐自尽。”
对于这桩冤案,司马光在记述时直出其为“或谮于上”字,以表明是有人说坏话诬陷刘洎。
而刘洎本人的工作方式也能佐证唐太宗对他不放心的原因:他敢于谏诤,甚至劝唐大宗宜少与臣下辩驳,对政事建议慎于取舍。一开始他在地方割据势力做事,被唐朝兼并后也长期在地方工作,直到唐太宗当政七年后才进入中央机关,之后就像魏征那样向唐太宗谏言。但他没搞明白的是,魏征这类让领导不爽的下属,有一个拿来做“善于纳谏”的榜样就够了,你还去火上添油,那不是找死吗,何况还是个新招聘的员工?
所以,唐太宗一听褚遂良的谗言,不经过调查研究、“三堂会审”,就顺水推舟地把刘洎整肃掉了。http://blog.ifeng.com/article/8069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