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2|回复: 2

[经典战史] 冀中抗日地道战:挖地道3万里 设置兵工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1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穆萨 于 2017-4-1 09:46 编辑

新民晚报  2015-11-10 16:07
http://news.qq.com/a/20151110/047496.htm

原标题:敌后抗战兵法之十:地道战


冀中抗日地道战:挖地道3万里 设置兵工厂


6、.jpg


民兵在地道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在中国电影史上,抗战电影《地道战》缔造了近半个世纪的“放映传奇”,据《中国国防报》文章透露,从1966年到2005年,该片发行拷贝8420部,是世界上印制拷贝数量最多的黑白影片,同时全球有28亿观众看过此片,是世界上观众人次最多的影片。但也许您不知道,该片实际是一部针对民兵的军事知识教学片,许多内容都是抗战年代冀中平原实际作战的经验总结。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在华北展开残酷的“治安战”,力图短期内荡平中共武装。尤其在冀中平原,面对优势日军的轮番“扫荡”,缺乏地形依托的敌后武装处于极为艰苦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想出种种改造地形的办法,利用地道便是其中最富创意、也最为人知的战术之一,用电影《地道战》导演任旭东的话说,“如果是太平年月,谁会在地道里东躲西藏,我们今天看地道战觉得是‘旷世奇观’,其实那一条条地道都是由国仇家恨生发勾连的”。


从无到有 发展壮大


在成规模、成体系的地道出现前,华北百姓就利用家里的地窖掩护过八路军伤员,但由于各家地窖容量有限,同时地窖大都在村内,一旦被发现,很难脱身。曾任蠡县县委书记的王夫回忆:“1938年冬,敌人改在夜里或拂晓包围村庄,(干部们)在村里睡觉很危险,于是选在野外挖洞藏身。”但挖在村外的地洞也有问题,冬夜人睡在洞里,早晨洞口会往外喷水蒸气,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格外显眼,结果地洞便不得不再由野外转到村里,并且各个地洞之间开始出现隧道衔接,这就逐渐形成了相通的地道网。


原日军第63师团老兵斋藤邦雄回忆,八路军和农民都从事挖地道的工作,为了不让日军发现,他们甚至会用柳条筐把土运到地道以外两三千米的地方抛弃。于是,冀中一带的地下出现了世界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地下工事群。斋藤说,日军曾抓过大量农民和民兵进行拷问,“就我所知道的,这些中国人从未透露过有关地道的一个字。……拥有如此庞大地下工事的冀中,俨然成为令日军头疼的地方,这对八路军来说,应该是一种光荣吧”。


1942年4月17日,冀中区党委发出指示:“部队在基本分散的原则下,依靠民兵威力之发扬,配合爆炸战、地道战,多打小仗,消灭敌人,要利用群众已有的地道和挖新地道对敌人开展爆炸战。”此后,地道在华北各地也逐渐应用开来,八路军领导人叶剑英曾总结道:“地道战,即在村庄内普遍挖地道,其内有横墙,并村与村相通,洞口多为隐蔽,内有储粮储水及防毒设备,敌来则利用此地道以进行战斗,小股敌则消灭之,大股敌则我从地道中进行转移,伺机以打击之。”


不过,华北军民最初构筑的地道相对简陋,抵御日军破坏的能力有限,像最早开展地道战的蠡县就连续有三任县长牺牲在与地道相关的战斗中,其中县长林青藏在覆盖木板和土的简易地道里,结果被敌人发现牺牲。


1、.jpg


借助地道的帮助,敌后武工队在各村镇间灵活机动,打击敌人。


不断改进 地下长城


在残酷的斗争中,抗日军民很快总结出经验教训,地道功能日趋完善,到1943年,已经出现“三通”(房上、地面、地下)、“四能”(能打、能走、能攻、能守)和“五防”(防水、防毒、防烟、防火、防破坏)的战斗堡垒,不少地道里有秘密会议室、厕所、给水处,并有防毒、防火、防烟等设备,犹如地下村庄。此外,为了更好地打击敌人,地道还与地上工事连接,各村街口、街道都有隐蔽枪眼,在辽阔的华北平原上形成可攻可守的“地下长城”。以正定县高平村为例,当时村内地道长30多千米,户户通、街街连,能打能防,号称“地上一个高平村,地下一个高平村”。


这种“升级”后的地道战令敌人举步维艰,日军战报中称:“部队在行动中经常受到来自住房的窗口、墙上、丘陵树林中的突然射击。偶尔发现敌人,紧追过去,却无影无踪。以后得知他们挖有地道,地道的入口设在仓库、枯井、小丘的洞穴等处,地道四通八达,甚至有地下集合的场所……我军总像是和鼹鼠作战,旷费时日,真想举手服输。”在“扫荡”中,日军处处感到人民战争的威力,他们坦承:“沙河、木道沟河(均为地名)沿岸一带地区,素有中共平原根据地模范区之称,交通壕、地道建筑非常普遍,几乎所有村庄都有地下设施,甚至有相距七八千米的三个村庄用地道连接起来。而且农村的老百姓抗日意识很强,形成半农半兵状态,因此各部队在推行‘肃正工作’(实为‘扫荡’)时极为困难。”


1945年5月4日凌晨,正定、灵寿、行唐、新乐等地日伪军千余人集中偷袭高平村,该村民兵早有察觉,立即将全村划分为五个战区。战斗于当天拂晓打响,民兵进入战斗岗位,剩下的男女老幼则钻进地道。日伪军先由东北口发动进攻,守卫在这里的民兵突然从地道钻出来,爬上房顶制高点,用手榴弹毙伤敌人14名。待敌人进入高平村内,一发发子弹又从墙角、街边、土堆、马厩等隐蔽处同时射出。在“影子对手”面前,日军火炮、机枪完全派不上用场,只能落荒而逃。据统计,1943年春至1945年5月,日军曾多次进攻高平村,其中较大合围进攻就有5次,但没有一次能够消灭高平村民兵。


清苑县冉庄的地道战斗争更是抗战期间的典范之一。冉庄的地道主体以十字街为中心,顺东西南北大街走向的四条干线,和向不同方向延伸的24条支线,包括通向邻村的三条联村地道在内,全长约15千米。1945年6月20日,驻保定日伪军进犯冉庄,30余名民兵先在村边阻击,尔后迅速转入地道,通过瞭望孔观察到一群伪军冲到村东,企图破坏地堡工事,当即拉响地雷,炸死伪军数人。与此同时,村北老母庙、南口地平堡、东街碾子堡和十字街的民兵,也纷纷从暗室和高房工事等向日伪军射击,经数小时激战,毙伤其29人,日伪军被迫撤退。23日,日伪军又调集2000余人进攻冉庄,他们用迫击炮掩护步兵冲入村内,一群伪军刚进至东街,一名伪团长就被小庙工事里的民兵击毙,一名伪军去拖曳尸体,又被击毙。当大批日伪军进入村北布雷区时,守候在暗室里的5名民兵立即拉响11颗地雷,炸死日伪军多人。接着,民兵又用步枪毙其10余人,日伪军乱作一团,分头溃逃。数十分钟后,20余名伪军前来收尸,民兵再次拉响地雷,炸死其5人。经13小时激战,冉庄民兵仅以轻伤1人的代价毙伤日伪军33人,打退了日伪军的进攻。


2、.jpg


民兵通过地道转移,打击日军后方据点。



尽管地道战给敌人带来巨大压力,但毕竟是敌后抗战的一个组成环节,其本身也有一定的被动性,八路军曾规定:“地道战以民兵为主,配之以区小队或县大队支队分散的班(一般10人左右)为辅助,密切结合担负之。主力部队数量多,不适于进行地道战。”1944年,冀中军区印发《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斗争》《关于地道战术问题》《加强地道管理问题》等指示,提出地道斗争必须和村落麻雀战、地雷战、伏击战、外围的反包围战等结合才能真正开展。


1945年6、7月间的栾城县南高村之战中,我民兵和区小队、县大队内外配合,综合运用地雷战、麻雀战、伏击战等多种战法,五战五捷,成功打退敌人的进攻。7月16日,栾城伪军前来攻打南高村。我区小队和民兵发挥麻雀战特点,从窗户里、枪眼里、高房上一齐向敌人开火,直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惊慌失措,撤回栾城。7月19日和23日,伪军两次前来报复。结果每次攻入村内后,不但遭到区小队和民兵机动、灵活的袭击,还处处碰到民兵布设下的地雷,每次都会伤亡二三十人,只得败退回栾城。而28日的最后一次交锋中,日军也和伪军一起前来,结果一样碰得头破血流,他们还遭到县大队与八路军主力部队的内外夹击,狼狈败退。


1945年5月27日,1500多日伪军突然包围八路军冀中十分区指挥机关所在的雄县米家务村,该村由五个自然村组成,拥有坚固的地道体系。被包围后,八路军警卫部队和民兵先利用地面工事展开阻击战,当敌军逐步占领大部分房屋后,八路军和民兵及时转入地道,展开村落的麻雀战和地雷战。敌人白天在村子里到处挨冷枪、踩地雷,可就是看不见八路军的身影,晚上害怕遭到袭击,被迫龟缩到村子外围角落里。战至第六天,十分区增援部队陆续到达外围,我军决定利用地道网络,将主力部队集中起来,首先打掉伪军团部。八路军先通过地道将炸药送到伪军团部所在的染房底下,然后由机枪班用猛烈火力封锁大门,一个警卫班在民兵配合下牵制其他地方的敌人,雄县县大队负责主攻。深夜,八路军拉响炸药,随着一声巨响,许多敌人在睡梦中被炸上了天,县大队随即发起冲击。经一小时的激战,全歼伪军第18团团部及团直属炮兵连,遭此大败的日伪军再也无力围攻,只得撤走。


5、.jpg


反映冀中地道战的剖面模型


走出平原 全面推广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44年冬,冀中各地军民开挖的地道总长度超过1.2万千米,在政府和群众的帮助下,冀中军区的几个军分区在地道里设置了地道兵工厂、地道医院、地道仓库和地道指挥所。这一成功经验也很快走出平原,向华北其他适合挖地道的地区进行了推广,并在多地得到应用。


易县位于保定市西北部,太行山北端东麓,境内多为山地,但民兵地道战在这里同样得到很好的应用。1943年4月12日,日军和易县伪警备队集中了1500余人,还抓了500余名民夫、40辆大车前往易县匡山村“扫荡”。当时龙华二区队的一个连和龙华三区小队驻在匡山村,依托地道进行持久抵抗。匡山村民兵把70颗地雷埋成三道雷区。拂晓,日伪军从西山进攻,结果被炸死几十个。中午,日军强迫民夫前行踏雷,二区队为了不伤及百姓,放日伪军进村,区小队游击组依靠地道和敌人展开村落争夺战。区小队在暗处,利用长短枪、地雷、土炮攻击敌人。战斗到天黑,日伪军无法前进,只得败回易县。经过一整天战斗,我军消灭日伪军200多名。


和易县相邻的满城也出现如火如荼的山区地道战。1944年秋,中共满城县委在石井村举办县区干部训练班,日伪军千余人分三路趁夜扑来。拂晓时,四面山头都出现了敌人,我三个民兵小队在村东阻击,连续打退敌人三次进攻,而后进入地道。敌人进村后到处搜索,发现洞口就逼着伪军下地道,却被民兵击中,敌人不敢接近洞口,只是向里面乱扔手榴弹。下午,我军主力部队从外围发动反击,民兵小队通过地道冲到南门楼,打散集结在那里的数百名日伪军。当敌人集中火力向两个门楼射击时,民兵绕到一处高房,对附近日伪军一阵猛打,敌人调集火力射击高房,民兵又转移到南门楼,扔出去的手榴弹在日伪军中炸开了花。就这样,民兵巧妙地在地道、暗堡、高房工事里忽东忽西,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周旋了十多个小时,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据国内学者考证,抗战期间,仅冀中人民构筑的地道就达到约3万华里(1.5万千米)。据不完全统计,1943年,华北军民利用地道对敌展开拔点作战,成功拔除敌据点碉堡600多处,同时恢复和发展了3500个村庄的政权。聂荣臻元帅评价说:“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是华北人民保家卫国,开展游击战争,在平原地带战胜顽敌的伟大创举。地道战又一次显示出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

发表于 2017-4-1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2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军善于学习战争的新模式,抗日有地道战,抗美援朝有坑道战保存了自己,大量杀伤了敌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11-5 22:33 , Processed in 0.071750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