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9|回复: 0

[世界史] 听伟哥讲《山海经》09——“新仙女木事件”与上古大洪水 0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11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听伟哥讲《山海经》09——“新仙女木事件”与上古大洪水 02[color=rgba(0, 0, 0, 0.9)][color=rgba(0, 0, 0, 0.3)]原创 [color=var(--weui-FG-2)]听伟哥讲山海经 [color=var(--weui-LINK)]听伟哥讲山海经 [color=var(--weui-FG-2)]2023-11-11 18:51 [color=var(--weui-FG-2)]发表于广东
[color=rgba(0, 0, 0, 0.9)]收录于合集#山海经[color=rgba(0, 0, 0, 0.3)]7个
[color=rgba(0, 0, 0, 0.9)]
微信图片_20231111191939.jpg


听伟哥讲《山海经》09
——“新仙女木事件”与上古大洪水 02


  三、沙漠形成原因的正确打开方式

  这篇文章的原标题是讲彗星撞地球以及随后文明在全世界的传播的问题,但结果重新看了一下文章之后才发现,当初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因为主题过于宏大难以完成而导致最后烂尾了。如果现在继续朝着这条路走下去的话,我想我不但会非常艰辛,同时能不能将烂尾续完还说不定。而且看这个情况,就算写完,也未必有多少人爱看。为了不烂尾,为了增强对这个主题论证的说服力,我觉得还不如静下心来将“新仙女木事件”给锤实成上古大洪水来得实际。所以,就干脆将这篇文章标题更名为《“新仙女木事件”与上古大洪水》。

  1、沙漠形成原因的主流观点

  当然,虽说标题更名了,但内容其实并没有改变多少,只是方向稍微做点调整而已。依旧还是讨论上面的“彗星撞地球”问题。当彗星原本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遨游,不料中途遇上地球,被热情好客的地球一把拉进来,非要喝杯茶再走。架不住地球的热情,于是涉世未深的彗星一头向地球撞了上来……多少亿万吨的陨石、冰块像雨点一样以可和空气摩擦而燃烧的速度轰炸下来,如果我身处其中,我想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还有时间骂上一句:马拉戈壁!

  这果然是一场无与伦比的天灾。从陕西、甘肃到非洲西部,一直延绵一万多公里的沙漠,那细碎而滚烫的黄沙就是那场灾难留下来的物证。沙子的熔点大约是1650(±50)℃。那么如此大面积的陨石撞击,把黄土炼制成黄沙,总共产生多少当量的能量啊!

  如此惊人恐怖的杀伤力,自然使得彗星撞击的地区所有有机物全部被轰炸到还原为一个一个的原子。我们的先民因为恰好位于彗星撞击区外,所以,侥幸逃过了这一劫。而劫后余生的他们也因此对彗星有了极为恐怖的记忆。彗星又被称为“扫把星”,从此以后,“扫把星”就成为灾星的代名词。并且这种文化烙印一直流传至今,传承了一万多年。而西方也是如此,在古代西方文化中,女巫是邪恶的化身,而女巫的飞行工具就是一只扫把……(现在荧幕上放映的《哈利波特》很拉风地骑着扫把四处飞行,但殊不知中世纪之前的欧洲曾经以基督教为主,对女巫整整进行了500多年的屠杀和迫害,据网上不太严谨的统计,几百年总共大约屠杀了900多万“女巫”。)

  这次恐怖的“彗星撞地球”就是我们上古记载的“大洪水事件”,这次事件所造成的灾难之大,不用我来说,大家都看到了。自然如古籍中记载:

  《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通鉴外纪》卷一注引《汲冢纪年》曰: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

  《墨子·非攻下第十九》: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 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巿,夏冰,地坼及泉, 五谷变化,民乃大振。

  《随巢子》:昔三苗大乱,龙生于苗,犬哭于市。

  《论衡》:三苗之亡,五谷变种,鬼哭于郊。

  《金匮》:三苗之时,三月不见日。

  这些记载怎么说一点都不过分,不但不过分,我觉得这些描写还不能描画当时那种惨烈场景的万分之一。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无数的,巨大的陨石和冰块疯狂地砸在地球上,所造成的震动是多大呢,我算不出,它所造成的地表震动有多大,砸出的石头、泥土、冰块等混合物对西边地区的冲击力有多大,砸出的灰尘有多少……我统统不知道,这个需要专业人员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不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

  这是一场超级无敌的核爆发:无数的陨石和冰块砸下来,刹时间,温度上升到几万度也许几十万度,大地升腾起无数的蘑菇云。而且,这朵蘑菇云刚刚升起,上面又无数陨石、冰块穿透而过,再次砸在大地上。陨石跟地面、陨石跟陨石、陨石跟冰块、冰块跟地面、冰块跟冰块之间的撞击使得冰块在巨大的热量喷发当中来不及液化,甚至来不及汽化,直接变成一个一个一个一个的水分子,在巨大的热能催发下,这些水分子以极快的速度向上,向四周迅速奔逃。而陨石和地面的泥土、岩石也被其本身的相互撞击产生的巨大能量熔化,变成一锅黏糊糊的岩浆。

  撞击、撞击、轰炸、轰炸……毫无疑问,这次核爆发的规模也许不是空前,但至少到目前为止是“绝后”的。即便是将现在地球上所有的核武器聚集起来爆炸,也比不上这次灾难的万分之一。在这种超级巨无霸的轰炸下,有机物直接还原成原子,液体变成气体,固体变成岩浆。一而再,再而三地在高温下翻腾……翻腾……翻腾……

  跟纯粹的陨石撞击不同的是,这是彗星撞地球。如果仅仅只是陨石群撞击的话,那么,这些岩浆在撞击停止后,最终会逐渐冷却,形成一片巨大的岩石群。但这次不同的是,彗星不但携带有大量的陨石,同时还携带有大量的冰块。因为有冰块,所以会出现纯粹陨石群撞击之后不同的效果。当冰块和陨石、地面撞击后,便立马汽化成水蒸汽在上空形成厚厚的云层包围了整个地球。然后最上面的云因为过于厚重而液化成雨降下来。但这些雨落到地面或者还没有落到地面的时候,又因为吸收了大量的热量而迅速汽化升腾到空中,升腾到空中的水蒸汽然后又变成雨水降下来,就这样大雨重复循环地下。

  最开始,那些大雨一碰到岩浆就直接汽化升腾而去,然而,再厉害的岩浆也架不住倾盆大雨的群殴,于是,海量的大雨让这些岩浆在很短的时间内冷却下来,不再如先前一样暴烈。但问题是,岩浆这种无机物跟金属的属性不同,其化学结构缺乏稳定性。当这种不稳定结构的无机物在短时间自身温度如果发生巨大的温差变化时,因自身无法承受热胀冷缩产生的伸缩力,那么他就会呈现自暴自弃的特性,从暴烈转向爆裂……像受到巨大撞击之后的防弹玻璃一样,那些刚凝成固体的岩浆在热胀冷缩的压力下,就发生了裂变。于是,一整块岩石瞬间裂变成一片片细碎的石头,也就是后来我们称为的沙子。于是,因裂变而碎裂的沙子不断地因岩石裂变而产生,它们疯狂地跳跃着,飞舞着,就像一锅炒豆子。伴随着炒豆子的是漫无边际的,密集的,巨大的“噼噼啪啪”的鞭炮声。鞭炮声,大雨声,雷电声……响彻了整个地球。

  鞭炮声过后……刚才那些“噼噼啪啪”的地方就出现了漫无边际的沙漠……

  当那些鞭炮声静止以后,整个世界就只剩下“淅沥沥”的雨声了。我们的先民意识到灾难已经过去了,而在灾难过去之后,他们还记得曾经听到了巨大的“噼噼啪啪”声。在当时那些不明所以的先民看来,是“噼噼啪啪”的声音驱赶走了邪魔,让他们的生活重新回到了安宁。于是他们四处寻找“噼噼啪啪”的声源,结果有人马上报告,他家后院被烧毁的竹林也发出了“噼噼啪啪”的声音,于是,大伙寻找原因,进行试验,最后发现大火炙烤竹子的时候,竹子确实会发出很大的“噼噼啪啪”的声音。从那以后,我们的先民就用火烧竹子的方式来庆祝驱走邪魔以及为其他重大祭祀活动祈福。并且为这种方式取了个响亮的名称:爆竹!

  直到这场“彗星撞地球”撞击所造成的热量被大雨不停地带走,带走,最后全部升腾到地球之外去后,这场大雨终于停止了……我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个人怀疑是因撞击所带来的灰尘并没有被大雨清洗,而是厚厚集结在更高的云层,严重挡住了太阳光的照射。因为失去太阳光的照射,得不到足够的热量。原本彗星带来了大量的冰块,彗星在撞击地球过程中,虽然释放了不少的热量,但这些散发的热量远远不够冰块吸收。所以,撞击之后,地球整体的温度依然还是在下降。加上现在大气层厚厚的云层遮挡了太阳的照射,使得地球更冷了。于是,地球开始进入一个漫长的的寒冷时期,这段寒冷时期长达一两千年。之所以把这件事说成是“新仙女木事件”,是因为在北极圈有一种耐寒的花叫“仙女木花”,它平时只生长在北极圈的极寒地带。然而在1.3万年之后的一千多年间的欧洲沉积层中,人们找到了这种花的残骸。所以,科学家以此为依据推测在1.3万年之后的一段时间,全球陷入寒冷时期。因为这种情况之前出现过两次。于是就分别命名为“老仙女木事件”和“中仙女木事件”,最近这次就叫做“新仙女木事件”了。


  仙女木花

  不过这都不是重点,目前为止,重点是“新仙女木事件”是如何引发的。人类关于对“新仙女木事件”的猜测依然没有定论,有说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有说是彗星撞击地球。但按照目前的趋势来看,支持彗星撞地球的人越来越多。至于具体是如何撞法,还没有一个定论。不过虽然学界还在争来争去没有定论,我这里倒是有证据认定为彗星撞地球。

  那么,这个问题如何开始呢?首先,文献记载了相关的结果。首先第一点就是,如果我们从彗星撞地球的角度出发看问题的话,彗星本身是并不是一个实体星体,它是由一堆散乱的碎石和冰块组成。所以,当彗星撞击地球之后,这些冰块就会融化成水留在地球上。反过来,如果是其他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话,那除了撞击造成的破坏之外,就不存在大量的水了。

  彗星撞击地球之后,将引发一系列的灾难,其中包括彗星携带的陨石撞击在地面上引发的爆炸,释放巨大的能量包括光能和热能,这些热能又将同时带来的冰块瞬间汽化。汽化的结果是整个地球上形成了茫茫大雾,一部分汽化到天上的水蒸气凝结成水,又从天上降下来,于是就变成了昼夜不停的倾盆大雨。同时撞击的能量迅速向外扩散,形成了超级台风。最后是陨石撞击地面的高温形成了海量的熔浆,而倾盆大雨不停地下,最终又将熔浆全部降温,在这个过程中,高温将泥土中的其他大部分杂质都烧掉了,只剩下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的熔浆。二氧化硅是玻璃的主要成分,因为其自身导热性能差,所以遇到骤冷骤热的温差时会发生炸裂。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那些熔浆从液体迅速冷却成固体,然后瞬间又发生炸裂形成一粒粒细小的沙子。于是,从蒙古高原往西到非洲北部,一条壮阔的沙漠带就形成了。

  上面这些大致上就是彗星撞地球过程的内因。不过,本人第一次提出来的时候,有大部分人是不相信且不愿接受的。他们一个个搬出科学界的各种说法来否定我的“彗星撞地球”观点。这里我不得不需要进行一一反驳。

  首先,就是沙漠形成的原因。为了解释沙漠形成的原因,科学界有人提出自己的看法:

  由于受副热带高压笼罩,空气多下沉增温,抑止地表对流作用,难以致雨,导致气候干旱。在干旱的条件下,风吹跑了地面的泥沙,使大地裸露出岩石的外壳,被吹跑的砂粒在风力减弱或遇到障碍时堆成许多沙丘,掩盖在地面上,便形成了沙漠。

  上面是是那样说,也有人这样说:

  沙漠形成的原因很多,但是大致来说主要是两个原因,分别是干旱和风暴。风暴是很难避免的,而干旱却是人类造成的。因为我们砍伐树木的数量太多,超出了大自然所能够承受的程度,土地表面裸露出来,天长日久就因为干旱而变成了沙漠。

  还有人这样说:

  失去树木保护的土地表面是非常脆弱的,当风暴吹过来,最表面富有营养物质的土壤被吹开,裸露出来的就是土壤下面的岩石。这些岩石经过时间的洗礼之后慢慢沙化,这也就是沙子的由来。

  还有人说得更为全面:

  第一是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稀少,例如南部非洲的卡拉哈迪沙漠。

  第二是深居内陆,海洋上的水汽难以进入。例如塔克拉玛干沙漠。

  第三是由于气压分布,导致暖湿气流无法影响到。这不仅有一个例子,就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南部边界上的塔尔沙漠。

  第四是常年受干燥信风影响。又分为两个子原因,其一是信风来自内陆,缺少水汽(例如阿拉伯沙漠)。其二是信风来自海洋,但是越过高山后,从背风坡下来(例如澳大利亚的大沙漠)。

  第五就是韩流的降温左右导致的沙漠。例如索马里沿岸的沙漠。很多沙漠都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那么,组成沙漠的沙子又是哪里来的呢?有人做了这样的总结:

  第一:地球上的很多沙漠处在高大山脉的背后或者由山脉环绕的盆地之中。前者如美国落基山脉背后的内华达州沙漠,后者如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位于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这些沙漠沙子的来源有一个共同特点——与附近或周围的高山密切相关。这些高大山脉的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昼夜温差大,受“热胀冷缩”的影响,山上的岩石极易破碎,产生巨量的岩石碎屑。所以,对上述沙漠而言,来自附近高山的岩石风化破碎,是产生海量沙子的主要原因。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第二:有些沙漠周围并无高山,但一样可以形成沙漠,例如中国内蒙古境内的科尔沁沙地。这些地区的沙子来源与地质时期的河流作用密切相关。如果一个地区处在地质时期形成的大型冲积平原上,而气候又恰好处在干旱区的话,那么在长期的风力作用下,组成冲积平原的物质也会发生分选,使越来越多的沙子汇聚地表,形成沙漠。

  第三:我们知道,地质时期本身就存在一些主要由沙子组成的岩石,比如砂岩。砂岩的物理风化极易产生细粒的沙子。在中国的鄂尔多斯高原,就存在大范围的白垩纪的砂丘岩。有一种观点认为,鄂尔多斯高原的毛乌素沙漠的沙子是由更早的白垩纪砂丘岩风化而来。其次,地球表面的花岗岩也很容易风化产生沙子。

  别看说的人多,有的说得多,其实总结起来,都是大同小异,无非就是气温高,缺少水分,所以形成了沙子。沙子多,堆积在一起,就形成了沙漠。至于具体是如何形成的,就没人深入研究这个问题了。

  信口开河的人比比皆是,认真治学的人就凤毛麟角了。说到沙漠的形成,那些人一个个都能舌灿莲花,顽石点头,但说到这些原因的细节,再深入一层分析的话,就一个个当没这回事了。所谓的科学界,摇唇鼓舌的传销分子也不少啊。

  那我就来讨论沙漠形成的问题吧。

  1、沙漠化究竟是物理反应还是化学反应?

  上面说沙漠形成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气温太高,雨水少导致沙漠化。众所周知,沙子的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也就是玻璃的主要制造原料。整个沙漠望过去,就是一座巨大的玻璃原材料宝库。而沙子之外的土地,无论是黄土地还是黑土地,其二氧化硅的成份含量并不高,甚至含量很低,而且泥土的含量很杂,不同地方的泥土包含的成份各不尽相同,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因为高温,缺少雨水,所以泥土就变成了沙子。

  这种张嘴就信口开河不得不让人佩服。从转变的方式来看,泥土和沙子是两种不同的材质,如果两者之间产生变换,那应该是化学反应才行。因为只有化学反应才能改变材料自身的材质。即便是气温很高,但总总也不会超过60°,这当然算作常温。在常温状态下,如果没有出现其他外来的催化剂产生作用,是不可能有化学反应。即便产生什么反应,那也是物理反应。

  所以,我就想问提出这种解释的人:你是如何做到泥土在物理反应的情况下变成沙子的?

  2、一万多公里的沙漠带是如何做到颗粒大小如此均匀的?

  其次,有说岩石裸露在外,因为风化作用,“受热胀冷缩的影响,山上的岩石极易破碎,产生巨量的岩石碎屑”,所以岩石就风化成沙子了。众所周知,沙漠的沙子都是呈均匀的颗粒状。从蒙古高原到撒哈拉沙漠,这一万多公里长的沙漠带所有的沙子都是呈均匀的颗粒状,而且让人惊异的是,即便相距万里之遥,撒哈拉沙漠的沙子跟蒙古腾格里沙漠的沙子大小是相近的。而平时我们生活中不难发现,不同底层的沙子颗粒大小是不同的。经常在河里挖沙的都知道,沙子有粗砂,细砂等分类,还有比粗砂更大的石头颗粒,再大一点的就是鹅卵石了。即便是鹅卵石不同河滩、地层的大小也不同。这就奇怪了,同一区域的不同地点沙子还分大小。而相隔万里之外的地区沙子大小竟然极其相似,难道就没人有疑问吗?

  所以,我又向提出这种解释的质疑:你是如何做到岩石风化之后能变成颗粒大小一致的碎屑?不但量大,而且均匀度超出你的知识层面。

  3、岩石风化究竟是如何做到不同材质的岩石全都变成大小均匀、硬度相同且成份全是二氧化硅的沙子?

  就说沙子是岩石风化的吧。那么谁见过岩石风化成沙子的?不同地区,或者同一地区的岩石都分多钟类型,材质也分多钟类型,硬度也分不同级别,结构也分多钟类型……而沙子基本上只有一种类型,哪怕是粗细不同,它们的材质主要还是二氧化硅。而且硬度也差不多,无论是粗砂还是细砂,河沙还是海沙,硬度都是一样。

  那么问题来了。全世界这么多不同种类的岩石是如何做到风化之后变成同一类型的沙子?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气温。都说了是因为高温少雨导致地面沙漠化。其中还举了澳大利亚的例子。那我们不妨就澳大利亚这个奇怪的地方来说说。上面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其二是信风来自海洋,但是越过高山后,从背风坡下来(例如澳大利亚的大沙漠)。



  既然他这样说,那好,我就找来一张澳大利亚的地形图来分析。从地图上不难看出,澳大利亚只有东南部有一小排的山,也不是很高,最高山科修斯科山海拔2230米。从地图上来看,从体量上来说,这排山并不长,比较高的地方只占了澳大利亚东边的一半长度。同时,山也并不宽,起不到缓冲和吸收能量的作用。而且,山的高度也有限,海拔才2000多米,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其实光说山也没啥意义,就说能不能起到阻挡季风吧,退一万步就算能阻挡,那也只能阻挡东南部一小块地方。而澳大利亚四面环海,难道澳大利亚任何时候都只有东南这一小块地方来风,其他地方不来风?

  说光也没有啥用,还是上图来得直观:



  看清楚了没有?那么大的地方,那么大的地方,像一个四面漏风的破屋,到处都有风刮来,谁在意你东南一个角的风啊。



  你不是强调东南风吗?难道只有东南风,就没西北风?



  然后这一堆四面八方风表示不屑:你这是瞧不起谁啊?



  气象台的气象图可不惯着你,我的世界我做主,没有谁能逃得过我的法眼。

  通过这几张图不难知道,澳大利亚这个四面环海的陆地,除了东南面有一条小小的并不太高的山脉之外,其他地方基本上都是一坦平洋的平地,任何方向的大风刮过来,都不会受到什么阻碍。尤其是东西方向更是连通成一块平原,跟美国地形相似。美国的地形和气候大家熟悉,南北通透,每年冬天只要北方降温,南方也不甘落后,立马跟着降。这种情况俗称“穿堂风”。所以美国尽管地理位置和南北距离跟中国差不多,但并不像中国一样南北温差很大。北方已经穿棉衣的时候,长江流域的人还在穿单衣外套,而珠江流域更离谱,还在穿短袖衬衫。而美国则是,一旦北方各州开始降温,中部也开始穿上大衣,至于南方,虽然相对北方还是比较温暖,但气温也远远低于中国的珠江流域,大致相当于长江流域。

  冷热空气的流动有没有山的阻挡,其差异还是很大的。像美国虽然南北没有山的阻挡,但东西方向还有山阻挡,其气候变化差异就比中国小了很多。像澳大利亚这个漏风的筛子根本就谈不上对季风的阻挡了,四面八方到处都是来自太平洋的水气。作为坐落在大洋中间的陆地,竟然也出现沙漠,这是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只有那些人云亦云不动脑子的人才会胡说八道乱找借口,而且那些借口还没有一个靠谱的。



  其实摊开地图,这种谎言借口就不攻自破了。围绕着澳大利亚的其他岛屿,无论是近在咫尺的新几内亚岛,还是稍微远一点的巽他群岛和新西兰,全都是郁郁葱葱的绿色地带,跟澳大利亚的一片赤红对比非常明显。这就充分说明,这一片地区原本是没有什么问题,而是外来的力量改变了澳大利亚的地理环境。

  澳大利亚这个地方的案例已经很好说明问题了,其实美国的西部更有典型代表性。



  从图中来看,美国的这里有一小块戈壁沙漠地带,正处在西部中间的山区。一直以来,相对于平原地区,山区在对空气循环方面变化性更大,因为山区有着高低起伏的优势,所以,当不同地方的水气吹过来之后,山区可以利用自身的条件将水份锁住,有了水,就利于所有生物在此地生存。不像平原地区,一阵风吹过去,什么都没留下。但按照上面的说法,什么副高压带的影响,导致此地变成荒漠。这就说不通了。从地图上看,加利福尼亚半岛上也是一片荒漠,难不成这片狭隘的地方也受副高压带影响过甚,它两边的海水都不能给与充分的补充?这就很奇怪了。同样是面临沙漠的主要地带,澳大利亚旁边的新几内亚岛没有丝毫影响,而这里的加利福尼亚半岛的地貌却变得异常糟糕,我就不知道副高压带到底是怎么影响地理环境的。

  其实山区是具有自我修复功能的,因为它能锁住大气层带来的水气,我们来对比一下亚洲的部分:



  从上面这张地图来看,一个波斯湾的距离,让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半岛上的环境相差不少。这是什么原因?很简单,当年这两个地区都遭受了相近的撞击,但因为伊朗高原是山区,在随后的时间里,山区的沟壑将从印度洋带来的水气锁住在这里,于是,大量的水气让山区的环境变得逐渐好起来。而同样是被彗星撞击,阿拉伯半岛就没这么好运了。平原地带留不住水气。没有水气,自然环境反而越来越恶劣,所以,阿拉伯半岛的沙漠化程度就比伊朗高原程度更深了。伊朗高原东边有我们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边有阿拉伯沙漠,唯独他中间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绿色。

  再进一步看,其实我们的青藏高原也在彗星的撞击范围,但青藏高原看起来跟伊朗高原差不多,跟周边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河西走廊的几个沙漠拉开了差距,这也是同样的原理。所以,从内蒙古的沙漠到阿拉伯沙漠中间,除了腾格里沙漠、丹巴吉林沙漠、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沙漠都是平地外,其他山地地形的都不是沙漠,再差也就是戈壁而已。这正反应了山区在改善环境方面的优势。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如果从内蒙古到阿拉伯全是平地的话,那么这一条沙漠戈壁地带就全是一片黄橙橙的沙漠了。

  至于南非那里的沙漠,破绽更明显,这里我就不提了。总结一句就是所谓什么副热带高压气候造成沙漠的说法完全就是无稽之谈。况且这事还有个先后次序的问题,这些地方之所以干旱少雨,其原因并不是因为气候造成的,而是沙漠造成的。同样的纬度,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如此。那些人看待问题总是习惯把因果颠倒过来说。这些沙漠地带的气候,是沙漠的地貌造成的,因为沙漠才造成了干旱少雨的现象。所以,这件事的真相是:是沙漠造成了副热带高压气候,而不是副热带高压气候造成了沙漠!

  那么,沙漠是怎么形成的,沙子又是如何炼成的呢?我的答案很简单,沙漠是彗星撞地球形成的。就如同在本节开头所描述的那样,在彗星撞地球过程中,撞击的高温让彗星中的陨石和地面的泥土、岩石瞬间熬成熔浆,这个熬炼的过程中,高温将熔浆中的其他杂质给炼掉了,只剩下二氧化硅等少数成份。熔浆在倾盆大雨的浇灌下温度迅速冷却下来,但在冷却过程中,因为熔浆的不规则分子结构让热量难以迅速传导而使得冷却中的熔浆岩石产生爆裂现象。于是,这一块块坚硬且炽热的熔浆岩石就碎化成沙子。这种因为骤冷骤热而产生炸裂的现象在玻璃上就表现得格外明显。网上有许多对玻璃进行骤冷骤热试验而让玻璃碎裂的视频比比皆是,你们可以随便去网上搜索来看。

  在沙子形成过程中,因为不同的冷却温度和水量大小的区别,所以,不同的彗星撞击地球带来的撞击效果是不同的。水量特别充沛的彗星在熔浆冷却过程中,因为得到更为充沛的雨水润泽,那么,其炸裂的效果也更为细化。这就是地球上那些细沙的由来。大部分彗星携带的水量适中,所以大部分沙子颗粒大小是我们平常看到的那样。而有的彗星所携带的水量不够,于是,在熔浆冷却过程中,因为得不到足够的冷却,使得熔浆的冷却不够充分,炸裂也不够充分,于是,就形成了大颗的鹅卵石。


  这三种砂石中,表面看来,鹅卵石跟那两种沙子不同,但其实形成原理是一样的。它们都是质地坚硬的石头,其成份结构和硬度跟周围环境中的岩石迥然不同。地球上那么多的沙子和鹅卵石,这就说明地球不止一次被彗星撞击过,而是被彗星撞击过无数次。而每颗彗星都带来了大量的水留在了地球上,所以,最初的地球其实是没有水,是一颗干涸光秃秃的星球。后来第一颗彗星来了,它给地球带来了水。同时,也第一次在地球上形成了沙子。从此,地球上就有了沙漠。再后来,在这亿万年的历史当中,地球迎来了更多的彗星,每颗彗星无一例外都带来了水。带来了水,也熔炼了更多的沙子。来的彗星多了,带来的水就越多,一直到今天,彗星带来的水形成了地球上数个大洋和数不清的湖泊。同时,地球上也就有了数不清的沙子。这就是地球上水和沙子来源的真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4-30 22:48 , Processed in 0.03534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