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8|回复: 1

[世界史] 《诸蕃志》东西周:<中国的“涟漪”>文献谱系“示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27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chinablue 于 2023-11-27 12:29 编辑

[color=rgba(30, 30, 30, 0.9)]

[color=rgba(30, 30, 30, 0.9)]《诸蕃志》东西周:<中国的“涟漪”>文献谱系“示例”


文明是由人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一个《家谱》空缺了一千多年的家族
却要跟一个光鲜亮丽的“祖先”认祖归宗
这得有多少个代际变数呢?(文艺复兴?)
一、“东”:真史线(前世)
(《诸蕃志》的时空尺度)星际、气候、朝代
陆路:草原(纬向通道)(黄赤交角)(农牧线) (经(时)天文志)
海路:岛链(海岸线)                (纬(地)水利志)           
从时空规模上讲,欧洲不是具有地理现实的“洲”,而只是一个“演化概念”,正如雷海宗在《中国历史的两周》中所指出的那样。具有历史地理学意义的“洲际文明”,首先是亚洲(历史地理枢纽),然后是非洲(劳动力补充),最后是美洲(生态补充)。
    如果我们把魏源(元史新编),沈曾植(西北史地),雷海宗(世界史)、朱文鑫(天文学史)、朱谦之(思想交流史)、吴文俊(数学史)、潘吉星(科技交流史)等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为主流学术界的“内缘”,我们就不会把西方的“反(西)欧中心论”者作为我们仅有“外援”了。实际上是这一部分人被边缘化了(“时势”使然),再加上“专业化”的分而治之以及语言障碍,就成了盲人摸象、鸡同鸭讲。
(1970年代、尼克松访华)
《白银资本》的英文主题词是Re—Orient,我们翻译成“重视”,实可译为重回-东方(起源),继之而起的阿瑞吉在《21世纪的谱系—亚当斯密在北京》的扉页中即为向前者致敬,无独有偶,前者还编有《世界体系:500年还是5000年?》,后者也编有《东亚的复兴:以500、150和50年为视角》。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如果按中国通史的“时间轴线”,绝不会是明清500年占去一半篇幅,而仅仅是一个“环节”性周期而已。
参与弗兰克主编的《世界体系5000年》一书的作者之一卢格霍德著有《欧洲霸权之前》一书,此书可谓是《白银资本》的“前传”,而《诸蕃志》又是其“前史”,那时正是“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时代。
(英文版)
《诸蕃志》的文献流传(《岭外代答》、宋史.外国传、《永乐大典》、清《学津讨原》(英译、夏德《大秦国全录:中国与罗马东部)》)
@沈增植(西北史地校注《诸蕃志》、《岛夷志略》等)
       英译者夏德也认为《诸蕃志》的材料有很多出自前代古籍,若干出自作者对同时代市舶司资料的搜集。而台湾学者陈国栋在其《东亚海域一千年》中则认为除官方史书外,南宋《诸蕃志》的资料来自福建市舶司,而元代《事林广记》的相关资料则来自广州市舶司。然而关于广州市舶司的内容,我们如果参考南宋(淳熙五年(1178))温州人周去非任广西静江通判后所写的《岭外代答》,就会发现它与《诸蕃志》的关联性。这方面的联系,我们还可以参照永嘉叶适和南宋名志《嘉定赤城志》作者陈耆卿等人的交往,就会发现“首都圈”等沿海地区之间士大夫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的影响。

马鲁涧(岛夷志略,四库全书本)
  国与遐迩沙喃之后山接壤。(沈曾植注:《诸蕃志》:芦眉国一名眉路骨。遐迩沙喃对音与耶路撒冷至近)民乐业而富。周回广一万八千余里,西洋国悉臣属焉。有酋长,元临漳人,陈其姓也。幼能读书,长练兵事。国初,领兵镇甘州,遂入此国,讨境不复返。兹地产马,故多马军,动侵番国以兵凡若干万。岁以正月三日,则建高坛以受兵贺,所至之地,即成聚落一所。民间互易,而卒无扰攘之患。盖以刑法之重如此。观其威逼诸番,严行赏罚,亦酋豪中之表表者乎。
(近代史的肩膀)
@魏源(《海国图志》@《元史新编》)(沈增植)@王国维(甲骨文、西北史地):@“洋务运动”(突厥碑(双语)、伯希和、内藤湖南等)西传)
(河清“第三中国”(昭武九姓)@@@
(爱传统网)《中国的“涟漪”》(宋(书)、西夏(回鹘)、辽(西辽)\金(清)、元(蒙元汗国)“四等人制”、满蒙联姻(“拉平”技术代差)(回历@|耶历)
(博古:博物学与考据学)
(简无思)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
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
有孔子壁中书出。而后有汉以来古文家之学。有赵宋古器出。而后有宋以来古器物、古文字之学。惟晋时汲冢竹简出土后。即继以永嘉之乱。故其结果不甚著。然同时杜元凯注左传。稍后郭璞注山海经。已用其说。而纪年所记禹益伊尹事。至今成为历史上之问题。然则中国纸上之学问赖于地下之学问者。固不自今日始矣。自汉以来。
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见有三:一为孔子壁中书。二为汲冢书。
三则今之殷虚甲骨文字(证“商”)、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处之汉晋木简、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写本书卷、内阁大库之元明以来书籍档册。此四者之一,已足当孔壁汲冢所出。而各地零星发见之金石书籍。于学术有大关系者。尚不与焉。故今日之时代。可谓之发见时代。自来未有能比者也。
    陈寅恪概括“二重证据法”在二十世纪初的发展:
"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复古运动”(“文”学、道统(哲)与“史”学)
宋代以来的“博物学”(考古)与“类书”(科学))  
(“伪史”史前史)  
拼音符号和罗马数字
(突厥(回鹘文)、筹算符号)
《白银资本》@语言的“代数”(南洋华人、日越笔谈)@《马嘎尔泥使团》
何新“共济会”研究)
明朝来华耶稣会士艾儒略《职方外纪》记欧洲(欧罗巴)风土有云:
欧罗巴“封内雖無戰鬭,其有邪教異國恃強侵侮,不可德馴,如韃而靼(鞑靼,蒙古)、度爾格(土耳其)等者。
本國除常設兵政外,又有世族英賢智勇兼備者,嘗以數千人結為義會(共济会骑士团),大抵一可當十,皆以保國護民為志。其初入會者,試果不憚諸艱,方始聽入焉。
會在地中海馬兒達島(马耳他岛),長者主之(即马耳他骑士团)。遇警則鳩集成師,而必能滅寇成功。他國亦有别會(圣殿骑士团、条顿骑士团),俱彷彿乎此,卽國王亦有與其會者。
此又歐邏巴武備之大略也。”
    (诸玄识(历史纪年问题)、非子(希腊、罗马)、伏尔泰《风俗论》
       老周:“大秦”是“出口转内销”。(没有“经纬度”坐标(指南针)、没有农业(相对于“渔猎、游牧”的可持续性):历法、气候周期(生态容量)     
    罗马帝国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是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创作的一部历史著作。全书共有六卷,分期出版。第一卷出版于1776年,第二、三卷出版于1781年,第四、五、六卷出版于1788年。[1])   
  ((有关“匈奴”的部分)他们参照了法国皇家学会和在华耶稣会合作编写的有关《圣经》版本的“编年”及欧洲种族的“谱系”追溯……)
(新文化运动“逆推”:明清白话(小说、科技)——耶稣会(拉丁汉文字典“统一口语”)莱布尼茨“世界语”(二进制代码)
(1900(八国联军“抢”天文仪、永乐大典)—1923(汉学书目)《新青年》(LA JEUNESSE)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在该刊第一卷第一期上,发表了陈独秀撰写的文章《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文中论道:
“近世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度古之道,而使人心社会划然一新者,厥有三事,一曰人权说,一曰生物进化论,一曰社会主义是也。”
(康熙@路易十四)“法国启蒙运动”—(出口转内销)—(重农学派@国富论)—“马克思主义”
(李超民“常平仓”、河清主编《重返中国》丛书)(经典案例)朱谦之,(1899——1972),字情牵,福建福州人。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和东方学家。生于世代业医家庭,幼时父母双亡,由姑母抚养成人。民国初,入省立第一中学学习,熟读经史,曾自编《中国上古史》,并发表《英雄祟拜论》等小册子,因而知名于乡里。17岁中学毕业,以全省第一名考取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朱谦之到京后,改入北京大学法预科学习,凡二年,又转入北大哲学系攻读,直至毕业。当时北京大学由蔡元培主持,学术气氛比较自由,朱谦之深受熏陶。
他听名师授课外,饱读中外哲学文化书籍,以至当时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担心馆内的社科书籍会被朱谦之读完。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述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员时曾说到:“我常常和一个北大学生,名叫朱谦之的,讨论无政府主义和它在中国的可能性。”朱在法预料的发表《周秦诸子学统述》、《太极新图说》(《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中国景教》、《日本哲学史》)等。

二、“西”:伪史线(今生)
蒙古汗国@耶稣会@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东域纪程》(收录《诸蕃志》)、《马可波罗游记》[英]裕尔 撰,[法]考迪埃(增补)(《西方汉学书目》(收录《诸蕃志》))(冯承钧译本(伯希和))
(经典案例)《西方汉学书目正续编》精装全三册,收入考狄《中国书目》+袁同礼《续考狄中国书目》。
考狄《中国书目》简介
考狄的五卷本《中国书目》,是从十六世纪开始一直到1923年的西方关于中国文献的总目,对于早期西方的中国研究起过不可替代的指南作用。
考狄(Henri Cordier,1849~1925),法国人,出生于美国新奥尔良。于1869年来到上海,1876年离开中国,在中国的这段生活令考狄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国后考狄创办著名的汉学研究刊物《远东杂志》《通报》,一生著述甚丰,有《中国书目》《中国通史》《日本书目》《印度支那书目》等,晚年还补订亨利·裕尔《马可波罗游记译注》和《东域纪程录丛》。
《中国书目》是考狄庞大著述中最重要的著作,可以说是毕生心血之结晶。是书收录十六世纪到1923年西方关于中国的书目,包括用多种欧洲语言写成有关中国的专著和文章,...
袁同礼(1895~1965)华裔美国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字守和。河北徐水人。生于北京。1916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42年任北平图书馆馆长。1949年赴美,先后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和斯坦福大学研究所工作。袁同礼在北平图书馆任馆长时,聘请一些专家,为该馆藏书、编目、书目等项业务打下基础。他是中国文化交流的使者,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先驱。著有《永乐大典考》、《宋代私家藏书概略》、《明代私家藏书概略》、《清代私家藏书概略》、《中国音乐书举要》、《西文汉学书目》(英文本)等。
(著名探险家斯坦因(匈奴寻祖)正是阅读了裕尔的《东域纪程录丛》和《马可·波罗游记译注》之后,才踏上了东方的探险之路)

三、“周”:历史周期律(生态)
气候周期:农牧线(能量金字塔)
朝代更迭:(春秋战国(秦)、汉匈、南北朝、唐)
宋(农渔)辽(农燕云)牧、金牧(农中原)、蒙牧(元农牧)
(1)“西史辨伪”(文献)
(2)“文明的标准”(文物)
(3)“文明的惟一性”(文明:生态)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文言@白话:(语言学、清史问题)
王國維 :沈乙庵先生七十壽序
我朝三百年間,學術三變:國初一變也,乾嘉一變也,道咸以降一變也:
順康之世,天造草昧,學者多勝國遺老,離喪亂之後,志在經世,故多為致用之學。求之經史,得其本原,一掃明代茍且破碎之習,而實學以興。
雍乾以後,紀綱既張,天下大定,士大夫得肆意稽古,不復視為經世之具,而經史小學專門之業興焉。
道咸以降,塗轍稍變,言經者,及今文,考史者,兼遼金元;治地理者,逮四裔,務為前人所不為。雖承乾嘉專門之學,然亦逆睹世變,有國初諸老經世之志。
故國初之學大,乾嘉之學精,道咸以降之學新。竊於其間,得開創者三人焉,曰崑山顧先生,曰休寧戴先生,曰嘉定錢先生。國初之學創于亭林,乾嘉之學創于東原、竹汀。道咸以降之學,乃二派之合,而稍偏至者,其開創者仍當於二派中求之焉。
其言可以情感,而不能盡以理究,如龔璱人、魏默深之儔。其學在道咸後,雖不逮國初、乾嘉二派之盛,然為此二派之所不能攝。其逸而出此者,亦時勢使之然也。今者時勢又劇變矣。學術之必變,蓋不待言。世之言學者,輒倀倀無所歸,顧莫不推嘉興沈先生以為亭林、東原、竹汀者儔也。
先生少年,固已盡通國初及乾嘉諸家之說。中年治遼金元三史,治四裔地理,又為道咸以降之學,然一秉先正成法,無或逾越。
         竊又聞之,國家與學術為存亡。天而未厭中國也,必不亡其學術。天不欲亡中國之學術,則於學術所寄之人,必因而篤之。世變愈亟,則所以篤之者愈至。使伏生、浮邱伯輩,天不畀以期頤之壽,則詩書絕于秦火矣。既驗於古,必驗於今。己未二月,先生年正七十,因書先生之學所以繼往開來者,以壽先生。並使世人知先生自茲以往,康強壽耈,永永無疆者,固可由天之不亡中國學術卜之矣。               
                              (近代“伤痕文学”的治愈系“药方”: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蒋百里跋:蔡松坡《军事计画》:
     “蒋方震曰:曾湘乡治兵于金陵,而刻《船山遗书》;蔡邵阳治兵于滇南,而此大计画及《曾胡治兵语录》,君子于是识华胄精神系之所在焉。夫湘乡能用淮军于湘军极盛之时。而合肥不能成小站于甲午之前,转使成功于庚子之后,项城不能用邵阳于癸丑之后,转使革命于云南,天乎?人乎?虽然,华胄精神者之不发于朝,则殖于野!不发于现在,则发现于将来。孰能亡之?孰能亡之?”
(方法论(“同情的理解”):
明清学术(心学(宋学)@朴学(汉学)(《童心说》@《牡丹亭》)
(咫尺@程碧波)(明末清初)方以智《物理小识@自序》:
万历年间,远西学入,详于质测,而拙于言通几。然智士推之,彼之质测,犹未备也。儒者守宰理而已。
(明史问题)《明史天文志》(西历@回历@中历“礼失求诸野”
伏尔泰《风俗论》(鞑靼(元代天文学)、耶稣会、清廷)
(质@量)
推而至于不可知,转以可知者摄之,以费知隐,重玄一实,是物物神神之深几也。寂感之蕴,深究其所自来,是曰通几。物有其故,实考究之,大而元会,小而草木虫蠕,类其性情,征其好恶,推其常变,是曰质测。质测即藏通几者也。有竟扫质测而冒举通几,以显其宥密之神者,其流遗物。谁是合内外、贯一多而神明者乎?
(天@人)
盈天地间皆物也。人受其中以生,生寓于身,身寓于世,所见所用,无非事也,事一物也。圣人制器利用,以安其生,因表理以治其心。器固物也,心一物也。深而言性命,性命一物也。通观天地,天地一物也。

辨伪1.0:纪事体
(二十四史《志书》、类书、科学)
辨伪2.0:编年体(陈大漓)
(断了1500年的“宗谱”如何认祖归宗?)
辨伪3.0:纪传体
(亚里士多德(诸子百家)、亚历山大(王翦、项羽)、达芬奇((南
(宋)《事林广记》(元)《农书》(明)《天工开物》))

自言自语
大道至简@推己及人
网络是机械体系的“变体”(“仿生”织体),它创造了一种介乎物质与非物质之间的传播条件,使得个体与整体能获得即时的链接: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朝问道,夕死可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个人收集的材料呢(《中国的“涟漪”》、天文志、图录),大都存在裴兄的“爱传统网”上了,虽然是这两年整理出來的,但也是几十年的积累在某种机缘下的体现。另外一些共享的想法呢,由杨姓网友的文史资料QQ群得以初步实现。
这次发给几位“一大”代表的小文(《诸蕃志》海外文献),则是“借材料谈方法”,如吴文俊先生所说,中国的历史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可以不证自明,当然数学方面,“咫尺”是专家,此外还有:阿招的“古文物为证”,伟哥的“搬砖系列”,胡大军、“星空”的天文学史常识(天文志),陈大漓的“机械钟思维”,老周的历史地理学(水利志)……
我的小文章主要是以收集材料的便宜程度來展示某种程度上的“方法论”,这也是我整理的《中国的“涟漪”》专辟一章谈的最后一个部分。在文化传播上,河清老师的“重返中国”丛书以及张维为的《这就是中国》是很好的借鉴…总之,不到修改教科书的程度,对立面就会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文明”是逆“遗忘”之舟。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因指见月,天道人伦。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不缺。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茶叙”:
人的生产:生命的体验
(人的历史:代际传承(“生命抛物线”25年一代人
(而立、不惑、知天命))
生命周期(甲子周期)、朝代周期(1-4“甲子”))
附:
美国人(华人《家哲学》和犹太人《人类社会的命运(枪炮细菌钢铁)》开始认识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人的生产”
这个问题在先秦由商鞅“奖励耕战”第一次明确提出(秦汉),北朝在“鲜卑汉化”和“均田制”下解决(汉唐),蒙元是在“南下牧马”时,由耶律楚材提出来的,
满清整治“八旗圈地”是其延续,并通过康熙和路易十四的交流影响到法国的“重农学派”以至于后來的“社会主义”运动
游牧、渔猎本质上都是“自然经济”,不产生增量,物理化学也是如此
只有农业栽培为基础的生物技术,才是以“人的尺度”來改造世界的文明之根本(生态文明)
这里又涉及到天文技术(时间调控)和水利交通技术(空间调控),以至于测量(地理)、数学、机械(物理、化学),社会组织、语言、人才选拔(科举)乃至于战争(长城本质上是在“农牧线”管控零和博弈)
大道不明@术徒作茧
盲人摸象@分工协作
肝胆相照@日月可见
太阳底下@了无新事
现身说法@因材施教
人生 A B@自信谦虚
文言白话@用脚投票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行于当行@止于当止
自然而然@美美与共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大同世界@共产主义
人的生产@计划生育
婚姻制度@生老病死)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8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基督教各教派,天主教、东正教一直“公元纪年”起于何时?争论不休)
维吉尔•毕诺在《中国对法国哲学思想形成的影响》:
弗雷烈——他的方法;以中国历史本身和不顾及任何宗教思想地证实了中国历史的真实性;他的小心谨慎使中国历史可以压缩和不会在任何方面都引起神学家们的不安。
这场1740年之前的运动的影响;大家更加倾向于怀疑普天下的洪水而不是中国纪年的古老性。
  附:
莱布尼茨致闵明我
我还想说亦不应忽视政治与历史。您的同会兄弟柏应理是个非常超群的人,他已开始让我们尝到地道的中国历史的甜头,可惜他更多的是激起了我们的渴望而不是满足它。(如您知道)长期以来欧洲在为(圣经中提到的)教父们的时代而争论,与其他人不同,
七十子本的翻译者们将事物的起源大大推前了。中国历史对这一观点有利。

伏尔泰(1765)《风俗论•导论》:
“如果说有些历史具有确实可靠性,那就是中国人的历史……其他民族虚构寓言神话,而中国人则手中拿着毛笔和测天仪撰写他们的历史。无可否认,世界上最古老的编年史是中国的编年史。而且全都以4152年的天文观察为依据……没有定居的民族可能最晚撰写历史,因为他们不像其他民族那样有办法建立档案并加以保存;因为他们并无迫切需要:法律不多,重大事件也不多;因为他们过的是一种不稳定的生活,口头流传对他们来说已经足够。(如《耶经》、《噫叟寓言》)一个小市镇从无[有文字的]历史,居处无定的民族则更没有,一座普通城市的史书也极为罕见。(如“希腊”、“罗马”)……我们变化无常的地方习惯法,是在450年前才开始以书面形式制订的,这说明从前书写的技艺是多么稀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4-30 22:29 , Processed in 0.03736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