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58|回复: 24

汉服文化的点滴(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6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服的起源
      神话及传说起源 --- 中华始祖,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轩辕氏 黄帝 统一华夏部落。在他治下,政治安定,文化进步,国势强盛,有很多的发明和创作,如文字,农业,音乐,历法等。黄帝的正妃嫘祖,传说中就是她首创养蚕制丝织绢,从而发明了汉服。嫘祖衣被天下,丝美中华,西周以来,奉为中华母祖,尊为先蚕。
实际起源 ---
            远古时期,生产力极端低下,对人类来说,服饰的起源是出于实用。石器时代后,人们掌握了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发明了骨锥和骨针.从而创造了原始服装。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日趋稳定,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汉服发展悠悠4000余载,上启炎黄,下至明末,谨承周礼,延续道统,是世界少有的传承时间最长的民族服饰。汉服虽历经历朝不断发展,然其基本特征一直保持不变,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传统服饰。

   汉服的基本特征】:

    汉服发展时间如此之长,历代积累下来的款式如此之多,实在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那么,汉服究竟有没有较具统一性的特色?如何与清朝至民国以来的满民族服饰相区别?许多朋友对此问题心存疑惑。为此,我特编写了汉服、满服16字歌诀,供大家进行对比:

    总的汉服特色是:宽衣交领,袖松且长,隐扣系带,上衣下裳

    对比满服的特色:立领歪(对)襟,小袖盘扣,滚边无腰,上袍下裤

    但对已经了解汉服基本特色的朋友来说,这个16字歌诀还不够,还不能涵盖汉服的全部特色,故而今次分男女作了两段歌诀,力图用最少的字数包含最多的汉服元素的内容。目标是你凭着歌诀做衣服,想不做成汉服也难。男女汉服特征及注解如下:

    【男服】: 注解

    衣裳一体男儿装, [指男服出自深衣制度,上下分裁缝合或者通裁]

    交领盘领主式样。 [传承最广的样式为:交领式深衣制和隋唐至明的盘领衫]

    中衣交领露衽边, [强调中衣交领略为高出外袍衣领的特色]

    内外两重好品相。 [汉服讲究“重衣”,至少两重衣,三重更完整,但不是必须]

    领袖缘边异衣身, [这是比较直观地区分汉服与和服的重要标志]

    袖摆覆手松而长。 [袖宽且长,区别于清末满装的露手大袖]

    出手回肘是正体, [按礼的要求,士人正装袖长需回挽至肘]

    平民也有短衣裳。 [不过普通百姓衣裾较短,袖子较小,袖口刚刚覆手即可]

    隐扣系带正衣冠, [出于审美,汉服扣子放在不显眼处,并且不是盘扣而是粒扣]

    裤脚套袜靴中藏。 [冠履系带一个不能少]

    【女服】: 注解

    上衣下裙美娇娘, [女子汉服以上衣下裙为特色]

    深衣裁作半衣裳。 [表明既有深衣制的,又有衣裙制的两种特色款式]

    衣裾长短朝朝变, [不管历代是短襦上围罗裙,还是背子下覆罗裙,只是时尚不同]

    轻襦罗裙从未亡。 [上衣下裙基本样式不变]

    交领对襟作外衣, [女服主要是交领和对襟两种样式]

    比甲背子竞时尚。 [但以源于深衣的交领为主流,背子比甲等等为衍生变体]

    裙带更显婀娜腰, [如汉服男装一样,腰部系带]

    袖覆玉手映红妆。 [袖子仍然要区别于清代女装露手大袖]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8-5-6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商朝汉服样式
       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根据众多的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的汉服基本样式已经完全成型。这一时期的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衣和下裳(裙)。袖口较窄,没有扣子,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蔽膝”,用来遮蔽膝盖。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上衣下裳:据考证,商朝时期就出现了上衣下裳(注:上穿衣下穿裳(裙),上下配套)款式,只不过那时的上袖子较短,下裳也较窄,那时已出现交领,后来一直延续到明。常服礼服那时就已分开,礼服制度,初步建立在那时,但还不完善。上衣下裳为举国通行的统一款式。综上所述,那时民族服装属性已经确立,上衣下裳为漢服体系的第一个款式,也是在后期属于最本原的款式。
              上衣下裤:据说那时已经有了裤,不过都是开裆的,而开裆裤只能是穿在上衣下裳里面的。
              发型:初期男子编辫,后期则将编好的辫盘到头顶,成为后来男子束发(漢族男子发式)的基础。
              冠帽巾:那时已有了冠的雏形。  

附件 11.jpg (55.94 KB) 2007-2-25 13:24



西周服饰样式
        周朝以奴隶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来安定天下。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领子通用交领右衽。不使用钮扣,一般腰间系带,有的在腰上还挂有玉制饰物。裙或裤的长度短的及膝,长的及地。
              冠服制度:西周最大的贡献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就是礼服制度(也叫冠服制度)的完善。西周时期的礼服制度也是上衣下裳款式,只不过头要戴冠(那时的各种冠已发展完善,并延续后世),衣裳要有等级,要有章纹,出现敝膝,组玉等相关礼服配件,这样完善的礼服系统一直延续到明。当时礼服的主要等级,有冕服弁服,之所以这样叫,取决于相关配套的冠的款式,比如戴冕就是冕服,戴弁就是弁服,他们仍旧是上衣下裳制,只不过是冠与章纹,配件等级的不同而已。冕服弁服作为礼服的高等级别,一直延续到明。只不过那时天子,诸侯王,公卿,大夫都可以都可以穿冕服,后来中央集权的加强,只天子,诸侯王能穿了。那时的女子礼服,王后已经开始穿翟衣,当时王后有六种翟衣类礼服。
              上衣下裳:那时的常服还是上衣下裳为主流,款式不变。只不过袖日趋发展变大,形成大袖,祛袂款式。衣裳也逐渐变宽。
              发型:当时西周的男子无论各地大部分都已将辫盘到头顶,而无再有商时披头散发的习惯,当然一些偏国除外,不过束发已成为全国统一推行的标准,对于漢民族男子千百年来的发式,起到了奠定作用。
              冠帽巾:那时的冠已发展齐全完善,基本后世的冠在当时都可以看到,有鹊尾冠,尚冠,长冠,筒冠,冕,弁等。帽类在当时亦有了雏形。

附件 22.jpg (50.91 KB) 2007-2-25 13:32
 楼主| 发表于 2008-5-6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周服饰样式
        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一种重要的汉服---深衣。
               
            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深衣延续了汉服交领右衽的特点,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裙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样式,外观区别在于下身是否有围绕的线条。这一时期纺织和染色技术已经非常发达,汉服上已经出现很多繁复华丽的图案。
              上衣下裳:常服礼服依旧是上衣下裳制,而且大袖只用于礼服中已成为定制。而且已趋向于精美化发展,当时玉已不去身。
            
              上衣下裤:据一些资料考证,漢族人早在胡服骑射以前就有了合裆裤,也有了短衣下面直接搭配裤的装束
            
              衣裳连制(深衣):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变动较大,另外一个漢服大款式深衣的产生(深衣其实就是上衣下裳制的连接版,也是交领。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普通的麻烦装束已满足不了人民的需要,而衣裳连制,能文能武,可以礼仪可以常服,是漢服款式的一个进步)深衣裳有12幅片拼接而成,代表12个月。分直裾,曲椐两种。直裾后来作为深衣的主流样式,一直沿用到明,春秋战国秦漢时期的直椐下摆显的较窄。和直椐不同的是,曲剧魏晋以后衰落,但也不是断代,因明朝的朱子深衣,还存在曲剧的样式。而直裾历代一直盛行,后世成为庶人的民间礼服和士大夫阶层的居家便服。春秋战国初深衣的袖子,还多是直筒祛,后来袖子垂下部分日趋宽大,形成半圆形垂弧度(袂),但仍是收口(祛),因此形成外观看半圆形弧度的袖子(祛袂),这样的袖子成为深衣的定制,只要是代表一种思想。当时的袖子,已有长袖,但只舞蹈时才有。

附件 33.jpg (60.9 KB) 2007-2-25 13:35



秦代汉服(前221年-280年)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始皇 赢政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为中华国家势力和汉民族的形成及延续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秦代汉服主要承前朝影响,仍以袍为典型服装样式,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袖也有长短两种样式。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形制差别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处是男子的腰间系有革带,带端装有带钩;而妇女腰间只以丝带系扎。
                 因为秦始皇陵 兵马俑 的发现,秦代的服饰和风俗研究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料。
              舆服制度:西漢在周制冠服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形成了舆服制度,制度出皇帝,品官的礼服,朝服,常服20多种,这20几种,同周制一样,基本也是以不同的冠去区分,礼服,朝服仍是上衣下裳制,礼服的配件组玉敝膝等也不变,东漢产生了绶与佩这样的新配件,而且通过绶佩的高底来区分品官的等级。因此只是较之周制更等级化,细节化,丰富化而已,款式基本还是采用周制,后世礼服,以周制为骨架,秦漢为血肉的基础上,一直延续到明,这以后,礼服基本可以确立,变化很小了。
              上衣下裳和深衣:民间常服依旧是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只不过深衣已逐渐代替上衣下裳成为主流,并且下裳较之前朝日趋变宽大。
              上衣下裤:劳动人民仍是上短衣下面直接配裤的装束。
              上襦下裙:值得一提的是,在漢朝已经被泛滥化的深衣的天下,人们似乎又开始怀念起上衣下裳装束来,于是女子又开始穿起了上衣下裳,只不过上衣短小,一般标准到腰胯部,扎到裙子里面,袖子窄小,裙子宽大,
            因此,他大抵来说是属于上衣下裳范畴的,但后来加入了很多女性特征元素和一些固定配件,而且要比上衣下裳華丽,因此成为漢服体系中的第3个款式——因上衣改短小改称为襦,搭配裙子成为襦裙。还有一点不同于上衣下裳的,襦裙是套装,比如颜色和花纹不是随意搭配的,而是配套的。
              袍衫:而在东漢,已开始有了上下通裁的长衣,但虽叫长衣,在具体长度尺度方面还是没有定制。而两侧缺胯(开叉)的袍衫,在那时已出现,袍和衫的不同地方在于袍有夹层,也就是双层,衫没有,比较单薄,因此,又出现了漢服体系的第4个款式——(因长衣没发展完善,故不算)袍衫类。
              发型:秦时期看兵马俑当然还是有编辫束发的,但漢时已可以明确不编辫束发成为主流,这种不编辫束发的简单束发模式,也是后世一直沿用到明的漢族男子基本发式。而再后来的束发基本都是头发全盘到顶部,并非上面束发余发披肩。
              冠帽巾:由于舆服制度的创立,冠已不在是随便谁都可以戴的了,戴冠已成为区分等级的标志。新出现的冠有文官的进贤冠,武官的武弁等,东漢时期的平巾,加梁成为文官的梁冠,加漆纱成为武官的漆纱冠,这两一直延续到隋唐宋明。而冕冠已上升到只有帝王配戴的地位。民间男子只束发后用簪子插发加以固定即可,或者在发髻处加包巾裹发。因这个制度,漢时期也是个大量产生帽巾的时期。
              圆领:在以前领子制度只有交领的情况下,秦漢时受西北民族的影响(一说),圆领(书面名盘领)元素开始介入到漢民族服饰当中。
 楼主| 发表于 2008-5-6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代汉服样式(前206年 - 220年)
              
            汉朝是中国最重要和杰出的王朝之一。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本土民族文化蓬勃发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和审美成就。在经济,科技,文化上全面领先于世界的汉帝国为华夏儿女留下了永远的自豪。今天,占据绝大多数的中国主体民族-汉族,就是以汉朝的名字命名的。
              
            从这一时期开始,平民开始穿着精织服饰。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以表示出女性的文静与优雅。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字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汉代妇女的襦裙: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减少。据此,有人认为汉代根本不存在这种服饰,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才重新兴起。其实,汉代妇女并没有摒弃这种服饰,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直至明朝,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代大量丝绣织品,生动呈现出其装饰风格的特点,并反映出来汉代纺织业的发展水平。汉代的染织工艺在继承战国传统的基础上有着飞跃的发展,染织的品种增多,不仅能织出精美多样的花纹,而且染织技术也有较高的水平,染织工艺的进步是汉代服装质量得以提高的基础。随着著名的
            丝绸之路 的建立,中华服饰之美,从此开始得以传向四面八方。

附件 2.jpg (57.25 KB) 2007-2-25 13:50
汉代的直裾样式

3.jpg (35.08 KB) 2007-2-25 13:50
汉代妇女的襦裙样式

4.jpg (34.74 KB) 2007-2-25 13:50
马王堆汉墓出土汉代服饰样式




秦汉妇女的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图(根据西安、徐州等地出土陶俑服饰复原绘制)及穿曲裾深衣的妇女(江苏徐州铜山汉墓出土陶俑)。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附件 5.jpg (91.47 KB) 2007-2-25 13:52




汉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穿戴展示图(根据陕西咸阳出陶俑复原绘制)。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本图正是这种曲裾服饰。
附件 4.jpg (90.49 KB) 2007-2-25 13:54
 楼主| 发表于 2008-5-6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代官吏袍服 灰地菱纹袍服图。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为贵。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它们基本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领、袖都饰有花边。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内衣。袍服下摆,常打一排密裥,有的还裁制成月牙弯曲状。这种袍服是汉代官吏的普通装束,不论文武职别都可穿着。从出土的壁画、陶俑、石刻来看,这种服装只是一种外衣,凡穿这样的服装,里面一般还衬有白色的内衣。文吏穿着这种服装,头上必须裹以巾帻,并在帻上加戴进贤冠。按汉代习俗,文冠奏事,一般都用毛笔将所奏之事写在竹简上,写完之后,即将笔杆插入耳边发际,以后形成一种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笔,笔尖不蘸墨汁,纯粹用作装饰,史称“簪白笔”。


秦汉服饰 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参考文字记载及山东济南汉墓出土陶俑、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复原绘制)。本图根据文献记载及图案资料复原绘制,服装上的纹样大多采用同时期的砖画、漆画、帛画及画像砖等。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楼主| 发表于 2008-5-6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 (魏,蜀,吴)(220年 - 280年)
            晋朝 (265年 - 420年)
            南北朝 (420年 - 580年)

              魏晋时期,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姿容飘逸的魏晋风度也反映到了汉服上,这一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衫-大袖翩翩的衫子,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魏晋服装日趋宽博,而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故成为一时风俗。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的衫裙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腰用帛带系扎,款式多为上俭下丰,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杂裾服
            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在衣服的下摆部位,加一些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另外,由于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





南北朝时期裤褶:裤褶的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这种服装的面料,常用较粗厚的毛布来制作。穿裤和短上襦,合称襦裤,但封建贵族必须在襦裤外加穿袍裳,只有骑马者、厮徒等从事劳动的人为了行动方便,才直接把裤露在外面。封建贵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裤外出的。到了晋代这种习惯才有所改变。南北朝的裤有大口裤和小口裤,以大口裤为时髦,穿大口裤行动不便,故用锦带将裤管缚住,有、又称缚裤。




南北朝时期裤褶:裤褶的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这种服装的面料,常用较粗厚的毛布来制作。穿裤和短上襦,合称襦裤,但封建贵族必须在襦裤外加穿袍裳,只有骑马者、厮徒等从事劳动的人为了行动方便,才直接把裤露在外面。封建贵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裤外出的。到了晋代这种习惯才有所改变。南北朝的裤有大口裤和小口裤,以大口裤为时髦,穿大口裤行动不便,故用锦带将裤管缚住,有、又称缚裤。

 楼主| 发表于 2008-5-6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隋唐汉服:
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东汉以来相继四百年的分裂局面。这是继秦汉之后再度建立的封建统一国家,一个以汉族为中心的新的民族共同体。南北两地服装彼此仿效,业以合壁。唐朝时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唐朝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近三百年的唐代服饰经过长期的承袭、演变、发展成为中国服装发展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一方面唐代服装上承历代冠服制度,下启后世衣冠之径道;另一方面唐朝服装发展兼容并蓄,广采博收,大放异彩。唐以后的五代十国是唐宋封建军阀割据的继续,在服饰上大体沿袭唐朝之制。隋唐服装无论官服或民服,男装和女装,都表现其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唐代妇女,以体态丰腴为美。由于身材丰硕,中唐女服也渐趋宽大,裙子的宽度比隋末唐初时要肥大的多。衣衫虽为小袖,但与初唐、盛唐女服相比,也明显趋于宽松。




唐代大袖衫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大袖衫裙样式为大袖、对襟,佩以长裙、披帛。以纱罗作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点,这和当时的思想开放有密切关系。尤其是不着内衣,仅以轻纱蔽体的装束,更是创举,所谓“绮罗纤缕见肌肤”,就是对这种服装的概括。



隋唐时代也产生了汉服的一种重要变体 - 圆领衫。圆领式样在中国服饰历史上很早便有出现,但一直到隋唐才开始盛行,成为官式常服。这种服装延续了唐,五代,宋,明,并对日本,高丽等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裹幞头、穿圆领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这种圆领汉服变体的盛行并不代表传统右衽交领汉服的消失。实际上,即便是在其最盛行的唐朝,也多局限于以长安为中心的地区,以及官员,皇室成员之中,而在如吴越地区以及普通百姓之间,则以大襟右衽交领这种汉服为主,宋明类似。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圆领汉服和交领汉服一样,是汉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汉服
宋朝是一个在经济,科技和文化上高度发达的王朝。农业,制船,纺织和造纸业达到了新的高度,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技术被发明。宋代服饰总体来说可分官服与民服两大类。官服又分朝服和公服。朝服用于朝会及祭祀等重要场合,皆朱衣朱裳,佩带和衬以不同颜色和质地的衣饰,还有相应的冠冕。公服是官员的常服,式样是圆领大袖,腰间束以革带,头上戴幞头,脚上穿革履或丝麻织造的鞋子。依照规定,凡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高级官员,都必须佩带用金、银装饰为鱼形的“鱼袋”。庶民百姓只许穿白色衣服,后来又允许流外官、举人、庶人可穿黑色衣服。但实际生活中,民间服色五彩斑斓,根本不受约束。





宋代妇女服饰——宋代一般妇女所穿服饰有袄、襦、衫、背子、半臂、裙子、裤等服装样式。宋代妇女以裙装穿着为主,但也有长裤。宋代妇女的穿着与汉代妇女相似,都是瘦长、窄袖、交领,下穿各式的长裙,颜色淡雅。襦和袄是基本相似的衣着,形式比较短小,下身配裙子。颜色常以红、紫为主,黄次之。宋代的襦裙样式和唐代的襦裙大体相同。身上的装饰并不复杂,除披帛以外,只在腰间正中部位佩的飘带上增加一个玉制圆环饰物,它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压住裙幅,使其在走路或活动时不至会随风飘舞而影响美观,史书所称的“玉环绶”,就是这种装饰。



宋朝流行一种叫褙子的外衣,宋代的褙子为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样式。这腋下的双带本来可以把前后两片衣襟系住,可是宋代的褙子并不用它系结,而是垂挂着作装饰用,意义是模仿古代中单(内衣)交带的形式,表示"好古存旧"。穿褙子时,却在腰间用勒帛系住。宋代褙子的领型有直领对襟式、斜领交襟式、盘领交襟式三种,以直领式为多。斜领和盘领二式只是在男子穿在公服里面时所穿,妇女都穿直领对襟式。有身份的主妇则穿大袖衣。婢妾穿腋下开胯的衣服,行走也较方便。宋代女子所穿褙子,初期短小,后来加长,发展为袖大于衫、长与裙齐的标准格式。




明代汉服
明朝 (1368年 - 1644年)

历经蒙古帝国元朝的野蛮统治,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上全面倒退。蒙元末,中国经济与社会陷入彻底崩溃和混乱。为重塑礼仪与民族自尊心,明朝复国以后,十分重视整顿和恢复服饰制度,很快丢弃了蒙元少数民族服度,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全面恢复了汉族服饰的特点。明代服饰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是华夏近古服饰艺术的典范,当今中国戏曲服装的款式纹彩,多采自明代服饰。明代的章服衣冠更趋豪奢,织绣技艺迈向顶峰,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楼主| 发表于 2008-5-6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襦裙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装形式,与唐宋时期的襦裙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在年轻妇女中间,常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动,有些侍女丫环也喜欢这种装束。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



明代官吏服饰公服 明代穿公服的官吏。其制为盘领右衽,袖宽三尺。袍服所用的纹样及颜色,因级别而异:一至四品,用绯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至九品,用绿色。纹样也不一样,一品用大朵花,径五寸;二品用小朵花,径三寸;三品用散花,无枝叶,径二寸;四[品五品用小朵花,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用小朵花,径一寸;八品以下,无花纹。以上服饰,与展脚幞头搭配,多用于重大朝会。



明代官吏常服 明代文武官员服饰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赐服等。官员戴乌纱帽、幞头,身穿盘领窄袖大袍。“盘领”即一种加有圆形沿口的高领。这种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着,只是颜色有所区别。平民百姓所穿的盘领衣必须避开玄色、紫色、绿色、柳黄、姜黄及明黄等颜色,其他如蓝色、赭色等无限制,俗称“杂色盘领衣”。明朝建国二十五年以后,朝廷对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规定,凡文武官员,不论级别,都必须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缀一方补子,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以示区别。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装束。




冕服及十二纹章介绍
冕服是中国历代帝王最隆重的服装,用于祭典(清朝例外)。冕服为玄衣纁裳,即青黑色的上衣和赤色的裙子,象征天地的颜色。穿冕服时佩戴冕冠。

冕服分解解说

交领右衽 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外观如英文y。右衽指领子系向身体右边。方向不可以相反,左衽为异族或死者的样式。

袂 mèi 袖子

大带 由丝织物制成的腰带

革带 由皮革制成的腰带

蔽膝 如图从腰带垂下的衣物,因为用于遮蔽膝盖而得名。





赤舄(xi4) 如下图,与冕服配套的鞋子。





十二纹章介绍
“十二纹章”就是以十二种固定的文饰,或画、或织、或绣在天子及诸侯的官服上。一种文饰称为一章,并以饰章的多寡来表示等威,而且一章有一个含义。十二纹章来源于古代华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是中华皇权的神圣象征。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
山-取其稳重;
龙-取其应变;
华虫(一种雉鸟)-取其文丽;
宗彝(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猴)-取其忠孝;
藻(水草)-取其洁净;
火-取其光明;
粉米(白米)-取其滋养;
黼(斧形)-取其决断;
黻(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




赞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啊!!!!
是好贴就顶起来啊!让更多的朋友看到.多谢.

[ 本帖最后由 happykl 于 2008-5-6 13:44 编辑 ]
发表于 2008-5-6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服是很有特色啊!如果能根据当代潮流,改革成适应日常生活穿着的样式,肯定会很漂亮的。其实现在有个实际问题:汉服怎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比如某些款式袖子太大,似乎只能在舞会上穿。:lol

要发扬汉服,还得改革国人的观念。现在都认为旗袍是国服,在一些庆典场合下都穿旗袍的。有什么办法能让人们的思想改变过来呢?:)
发表于 2008-5-18 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夏子孙 当着“深衣”  以礼待人 复兴华夏 衣冠先行 !
发表于 2008-5-18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想穿一穿哦,偶穿上肯定很漂亮。
发表于 2008-5-18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偶要粉红色的。o(∩_∩)o...
发表于 2008-5-18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详细啊,说不定以后就是时尚了
发表于 2008-5-23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话以前流行过的唐装不是标准的汉服吗?请LZ指教
发表于 2008-5-24 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nihyoj 于 2008-5-23 12:21 发表
这样的话以前流行过的唐装不是标准的汉服吗?请LZ指教


:) 人类最标准的服装是草裙啊.
穿什么样的服装就表明你是哪一类的人了吗?如果是这样, 我现在穿西装,应该是欧洲人了吧?
发表于 2008-5-24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啊 非常想整套汉服 等挣工资了 一定要买一套
发表于 2008-5-24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nihyoj 于 2008-5-23 12:21 发表
这样的话以前流行过的唐装不是标准的汉服吗?请LZ指教


不是汉服
发表于 2008-5-24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了
留个脚印先:lol :lol
发表于 2008-5-24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支持下!:)
发表于 2008-5-25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穿汉服的女同胞的确很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3 17:56 , Processed in 0.056503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