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73|回复: 2

<转>贤能政治,中国自古以来的民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7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贤能政治,中国自古以来的民主;民本主义,中国何以为中国的根本。

  中国五千年以来的政治史从外部讲是文明和野蛮的斗争史,从内部讲民本和**的斗争史。 “民本”一词最早出自《尚书·五子之歌》,原句是:“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夏康之弟劝诫夏康而作的诗歌。意思是民众是国家的根本,作为统治者要敬民、重民、爱民,认识到民众的力量。自我约束,修善德行。慎重处理民事、国事。春秋时期,民指“士、农、工、商”,以后,民泛指与君主、官吏相对的王化之民。儒家的民,既是具体的也是抽象,具体的可以为一民而失天下,抽象的是从古到今的民都在范围之内,是全民。到战国时期,民本主义由孟子发展到了高峰,《孟子》七章无他,惟“民本主义”而已。
     
  儒道和儒术: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民本主义”才是儒之“原道”,前面讲的儒学一系列养性教化方法可以单独提取出来成为一种“术”,成为统治者御用的“儒术”。另一方面,儒学也有可能成为只讲性、理,不管实际的经文。所以儒学既可成为“无道之术”,又可成为“无术之道”。离开儒学之“大道”,那么儒学就只有“术”,治强之术,灭敌之术,存己之术,这一切都是权术。有没有“民本”思想?是儒学还是奴学的根本不同点。


   满清奴学,曾国藩等人信奉的就是这种“无道之术”。而宋明理学、心学则把儒学演变成“无术之道”。“有道无术”是腐儒,误国害民;“有术无道”是奴儒,奴儒不能长久,垮得很快。从历史上看,放弃信仰,玩弄权术的人最终结果是身败名裂,遗臭万年。明末汉奸洪承畴等人,最终被打入贰臣传,落得汉奸恶名。今天的社会是各种权术滥用的社会,这是《狼图腾》得以泛滥的原因,儒学也面临同样危险。

   现在新兴的所谓大陆新儒家不过是一群打着儒教名义,大搞奴学的“权力工具”而已。他们想方设法取媚当局,甘当实用主义政策的理论工具,他们最大危害是再次误导大众,把满清奴学当作了儒家正宗,这种奴学思想怎么可能有生存力和战斗力呢?当年满清利用施琅消灭郑氏集团,之后毫不客气地把施琅打入贰臣。而今天大陆新儒家糟蹋儒学甘当施琅,其地位真比满清奴学还不如。这是给西化派提供靶子,里应外合彻底埋葬中华文明。
  


  民生、民权、民主
  民本主义首先想到的是民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论语·雍也》)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就是比尧舜还强的圣人,儒家主张君主应是圣贤,谁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谁就是圣贤,圣贤治国才是儒家理想.

   相反,如果君主不为民谋生,则是罪人。“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说:“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离娄上》)
 

        
  民权:
   儒家的民是全民,讲民权是不分地位和贵贱高低的,民权首要是生存权,其次是人格权。


  中国古代自三代开始就重视民权。“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 (《尚书·康诰》)

  郅恽说:“昔文王不忍露白骨,武王不以天下易一人之命,故能获天地之应,克商如林之旅。”(《后汉书·郅恽传》)

  这点光武做得尤其突出.光武先后六次颁布解放奴婢.三次下禁止虐杀奴婢诏令,想想美国在南北战争才结束奴隶制,就人权而言,又有何语呢?

   建武二年他下诏"民有嫁妻卖子者欲归父母者,恣听之;敢拘执,论如律

   建武六年“诏王莽时吏人没入为奴婢不应旧法者,皆免为庶人”。

   建武七年五月“诏吏人遭饥乱及为青﹑徐贼所略为奴婢下妻,欲去留者,恣听之。敢拘制不还,以卖人法从事。”

   建武十一年下诏:“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敢灸灼奴婢,论如律,免灸灼者为庶人。”。“诏除奴婢射伤人弃市律”建武十一年六月,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

  建武十一年十月 “敢灸灼奴婢,论如律,免所灸灼者为庶人”, “诏除奴婢射伤人弃市律”

  建武十二年"诏陇`蜀民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人

  建武十三年"诏益州民自八年以来被略为奴婢者,皆一切免为庶人;或依托为人下妻,欲去者,恣听之;敢拘留者,比青、徐二州以略人法从事。”

  建武十四年"诏益`凉二州奴婢,自八年以来自讼在所官,一切免为庶人
 

 
  民主:
   儒家的“民主”是为民作主,是公正地为民作主。君主的责任是治理好国家,管理好百姓,这是民本主义的特点。不同于今天的民主,但是远比自由派鼓吹的“民主”有意义。


  “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刑殄有夏”《尚书·多方》

  “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尚书·仲虺之诰》)。

   儒学以民本主义为指导,想的是民生、民权,想的是为民当好家,作好主,光武中兴,民本主义关怀贯穿执政兴国之始终。

   在《后汉书·岑彭传》里光武给岑彭去信感慨道:“每一发兵,头须为白。”这是考虑到百姓生存之难,怀不忍之心,所以当天下统一后,他坚决反对对匈奴开战的冒进方案。他说:“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百姓惊惶,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诚能举天下之半以灭大寇,岂非至愿;苟非其时,不如息人。”出发点还是考虑民生,害怕汉武帝时期,穷兵黩武,国家虚耗大半的现象重演。

   光武帝俭约治国治家。生活节俭。“身衣大练。色无重彩。耳不听郑卫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后汉书·循吏列传》)。严禁献异味,提倡薄葬。在遗诏中说:“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约省……”(《光武帝纪》),临死仍然念念不忘百姓,这样的人百姓怎能不怀念,老百姓怎能不欢迎这样的人作民之主。
 

 
  开民议:

   只有从人民哪里听到真话,实话,才能实现为民作主。所以民本主义从不反对民议,而且还鼓励。 孔子和以及后代儒家一直反对塞民之口,“道路以目”、“敢怒而不敢言”早就成为中国人要求言论自由的成语。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大学》),既如此,塞民之口又如何知民之好恶呢?


  《左传》记载子产不毁乡校,表明了儒家对于民议的态度。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 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谭嗣同在《湘报后叙》结尾说:“人之所以能喻志兴事以显其灵,而万过于禽兽者,以其能言者耳。而喑之,而哑之,其去禽兽几何矣。呜呼,‘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此周之所以亡也;‘不毁乡校’,此郑之所以安也;导之使言,‘谁毁谁誉’,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吾见《湘报》之出,敢以为乡民庆,曰诸君复何忧乎?国有口矣。”谭嗣同感慨是自满清统治开始,严格规定:“生员不得言事;不得立盟结社;不得刊刻文字。”自此塞民之口已经二百余年矣,再无人为民鼓与呼,哪里去找民本主义呢? 
     


  谁主沉浮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民、君、天..


    在民与君的关系上,民贵君轻,君为民而立是儒家民本主义思想的传统。

   《左传》:"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左传》 文公十三年) 这句话给君民关系,做了一个根本的定位,君是为利民而设的。类似的语言历代儒家都在不断地重复。

   “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尚书·五子之歌》)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论语·尧曰》)。

   孟子更进一步,他提出民重君轻,民重国轻的民本主义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社稷是指国家政权,孟子眼里国家政权也没有人民重要。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

  贾谊说:“ 天下圹圹,一人有之,万民丛丛,一人理之.故天下者,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新书·修政语下》)

  唐太宗也赞成这样的观点:“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贞观政要·刑法》)

  “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群臣,万民之天下,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卷二十,绍兴八年十二月癸酉)《礼运》。“天下为公”的主旨是什么?汉代郑玄的解释是:“公犹共也,禅位授圣,不家之睦亲也。”

  朱熹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四书章句集注》)

  北宋李觏说:“立君者,天也;养民者,君也。非天命之私一人,为亿万人也。”(《李觏集·安民策第一》)

  宋太祖说 “非一人之天下,唯百姓之与能。”(《宋大诏令集》卷一八七《即位谕郡国诏》)

  明末黄宗羲说古代的君:“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原君》)。 官吏“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原臣》),天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 (《原君》)。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圣人审物之皆然而自畛其类,尸天下而为之君长”。立君是为了保护民族国家,所以“不以一时之君臣,废古今夷夏之通义”,“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公天下,天下就是人民,亡天下就是人民遭殃灭亡。所以为了保护人民,要“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那么帝位就可禅、可革、可继。这些说法基本意思是一样的,可见儒家的民本主义思想从三代一直流传到明末。


 楼主| 发表于 2008-5-7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君主的责任:   
    孟子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按照钱穆所说,是一种义务论为基础设置的政治体制,天子算不算是公仆?《礼记》甚至说“国君死社稷,大夫死制,士死众”,也是强调上位者的义务。在《论语》中,关于所谓的一些等级制的描述都不过是礼仪祭祀等等皮毛上的表现,孔子并不认为国君可以享有任意的绝对的权利。  

    光武也不例外,他继承了民本主义思想,在答复臧宫时称:“《黄石公记》‘故曰有德之君,以所乐乐人;无德之君,以所乐乐身。乐人者其乐长,乐身者不久而亡。’”(《后汉书·臧宫传》)。 
 
    《后汉书·隗嚣传》隗嚣发表的讨莽檄文称保护百姓是君之责,“百姓襁负流亡,责在君上。既安其业,则无责也。”   

    鲁迅有一段话影响很大,在《灯下漫笔》中,鲁迅批判中国传统社会,“中国人向来就没有挣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也就是“暂时做稳奴隶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但我们了解了以上古人的民本主义思想,就应该明确指出:鲁迅言论甚为不当,奴隶、奴性不是中国人本来的形象,满清时代的奴性绝不是中国人一贯就有的。鲁迅这种论调误导了将近一个世纪,很恶劣。如果我们把古人看作奴隶或者是奴才,那么我们就不会对他们产生一丝感情,也不会为中华文明而骄傲,只会产生蔑视。以至于今天的国人是非不分,善恶不辨,汉奸成为英雄。英雄成为罪人。还从来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此糟蹋自己的历史。       

    “民有天下,主权在民”论天命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古人迷信天命,但是儒家民本主义却明确指出:“天命在民”。上天视人是人人平等的,老天永远站在民的一边,人民的想法就是上天的想法。君主奉天就是代天去爱民。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尚书·皋陶谟 》)。  

    “天矜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泰誓》)。  

    “惟天惠民,惟辟(君)奉天”。(《泰誓》)。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抚我则后,虐我则仇。”(《泰誓》)。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尚书·蔡仲之命》)。  

    “万民者,天之所生。天爱其所生,犹父母爱其子。”(《后汉书·卓鲁魏刘列传》)  

    “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无丰于昵。” (《高宗肜日》)   
    宋明理学诸子都是公天下论者,他们认为“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孟子集注·万章上》)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之思想,在汉代董仲舒的发挥下,发展成为天人感应。用天意来约束君主必须倾听民意。   

    关于土地、山川之类是否是君主的,对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孟子解释说:“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他认为这是小吏发的怨言,不能解释为天下一切都是君主的。  
    明末王夫之说:“若夫土则天地之固有矣。王者代兴代废,而山川不改其旧,其生百谷以养人,王者亦待养焉,无所待于王者也,而王者固不得而擅之。”(《读通鉴论》)  

    “民有天下,主权在民”思想同样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后汉书·王常传》讲王常劝其他绿林英雄时说:“民之讴吟思汉,非一日也,故使吾属因此得起。夫民所怨者,天所去也;民所思者,天所与也。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若负强恃勇,触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 张卯等被某些人视为最坚定的农民起义领袖,听了这番话后都说:无王将军,吾属几陷于不义,愿敬受教。”民本主义原本是汉代社会各阶级的共识,也为农民阶级欢迎。  

    儒生申屠刚规劝隗嚣时说:“愚闻人所归者天所与,人所畔者天所去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顺人者昌,逆人者亡,此古今之所共也。”(《后汉书·申屠刚传》)  

    那么谁能代表天意、代表民心,堪当天下之主?百姓之主呢?儒家民本主义认为,只有圣人才是。  

    马武劝进时说:“天下无主。如有圣人承敝而起,虽仲尼为相,孙子为将,犹恐无能有益。”(《后汉书·光武帝纪》)  

    既然主权在民,故孟子当着宣王面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得民心者得天下  

    民本主义主张:“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尽心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   

    《礼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大戴礼记》:“重社稷故爱百姓”,就能“兵革不动而威,用利不施而柔”。  

    “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  

    “以道胜者,帝;以德胜者,王;以谋胜者,伯;以力胜者,强。”(《太白阴经·主有道德篇》)   

    刘秀登基时,大将们的话说得明白。“如有圣人承敝而起,虽仲尼为相,孙子为将,犹恐无能有益。”(《后汉书·光武帝纪》)在当时的人看来谁的德行高,谁成为圣人,谁就应该得天下。何谓圣人,圣人者得民心也,故孔子认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必也圣乎!”      
    但民心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历史状况发生变化。不同的历史阶段也有不同的民心。实际上孔孟之说在战国时被认为迂阔于事情,得到青睐的是法家学说,讲究事功,特别是秦国奖励耕战,秦人急功近利,以贪暴,霸术出名。李斯说:“秦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非以仁义为之也。以便从事而已。”   

    民心发生变化这是“机械论”者不能理解的,故而他们有“得天下者必得人心”之论。从逻辑上讲这两句话并不等同。得天下的方式有多种,得人心仅仅是其中一种,秦以贪暴仍得天下,王莽以欺诈,也得到了天下。尤其在民族战争中不能滥用,因为被侵犯的一方,即正义的一方,如果政权腐 败则未必能完全代表全体国民的利益,而侵犯者其所得往往对于侵犯者全体都有利,也可说自己得民心。这个命题更无法解释异族入侵时,实施残酷大屠杀后仍然得以占领中国。面临外敌入侵,人民的力量本身是分散性的、无组织性的,必须在正确领导下有统一的意识和策略才能得天下。    

   
    失民心者为独夫:  

    “独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仇。”(《尚书·泰誓下》)“抚我则後,虐我则仇。”(《尚书·泰誓》),周武王用民本思想来激起众人对纣王的仇恨。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孟子·离娄上》)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孟子·离娄上》)  

    君必须尽君道行民本,如果君主害民虐民,则是一夫,诛一夫,不为弑君。何谓独夫:《蔡传》说:“天命已绝,人心已去,但一独夫耳。”     


    不仁而失天下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言必死亡。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孟子·离娄上》)     

    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道”自然是儒家的道。儒家之核心在于“民本主义”思想, 孟子说诛杀桀纣非弑君,而是诛一独夫。在孟子等儒家眼里的君不是现实政治生活的“君”。而是符合儒家道统的“君”,西方人说的“哲学王”。政治上一旦失德、失道,也就是失去了“君”的身份。
发表于 2008-5-7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精彩,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2 09:11 , Processed in 1.878284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