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人非文人也,“赛”先生是也。
早期倡导“思想解放”,正逢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朱先生自比朱子传人,在《南方都市报》大发长篇“中国两次思想解放之比较”(大概这个题目),“南都人”似乎发现了又一个海派文化先锋,于是乎敬若上宾,急召广州,就这个题目开了一个讲座,听者莫不欢声雷动。故天下知有朱氏学勤者也。
据考究,朱氏有先人曰朱子者,大明更是朱氏王朝,故朱氏实为我中华大姓,名人辈出。学勤者,概出自《三字经》,“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孔仲尼、赵中令皆为国学大师。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汶川发生8.0级地震,大地在颤抖,人民在哭泣。此时朱先生午睡正酣,梦游渊海子平,一震惊醒,急急数手指头,大呼曰:“这就是天谴吗?死难者并非作孽者。这不是天谴,为什么又要在佛诞日将大地震裂?”说时迟,那时快,腋下夹上子平命理学说,赶至广州,发表惊世之作《天谴论》,仿国学大师严复之译著《天演论》之名。一炮而红!
本人仅“赛”先生也。
日前本人从所属之国土资源部之中国地质调查局得一文,愿与朱先生共习之,以正视听,还原本质。朱先生若有不懂,本人愿免费赐教。
原文如下:
汶川发震构造初步分析 [img]mhtml:file://E:\汶川大地震\地震成因\汶川发震构造初步分析(组图)_网易新闻中心.mht![/img]
区域构造背景
地震是地壳中累积的构造应力集中引起地壳岩石突然破裂的结果。印度板块以每年50mm的速度向亚洲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同时,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地区沿龙门山构造产生向东挤压,这种挤压受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经过长期的构造应力能量的累积,最终在映秀地区发生突然释放,破裂构造沿龙门山中央断裂带迅速扩展,产生了地震破裂带。导致本区构造活动频繁,地应力集中,是地震的多发区(图1)。
[img]mhtml:file://E:\汶川大地震\地震成因\汶川发震构造初步分析(组图)_网易新闻中心.mht![/img]
图1 龙门山主体长期以来的应力蓄积,蓄积到了一定程度
地壳破裂,发生地震
从区域上说,四川地块岩石圈根极其稳定(深约200千米),自晚侏罗纪(一亿六千万年)以来深深地扎根于地球的深部,犹如“地轴”和磐石,坚强地抵抗着青藏高原的向东挤压,迫使向东流动的地壳物质沿高原东缘推积,并向四川地块超覆,形成宽大的南北向挤压构造带(东经105-110°),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最活跃的地震带,这就是著名的中国中部南北向地震带。龙门山断裂带是这个带中最东缘的逆冲断层带(图2)。2001年11月昆仑山8.1级地震后,汶川地震发生表明青藏高原的挤压应力集中区由北部转向东部,沿龙门山北川-映秀断裂带北东方向约300千米长的地带释放。
[img]mhtml:file://E:\汶川大地震\地震成因\汶川发震构造初步分析(组图)_网易新闻中心.mht![/img]
图2 龙门山及其附近地震构造图
龙门山断裂带特征
龙门山构造带主要有三条断裂带组成:从西向东分别为汶川-茂县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安县-灌县断裂(图3),这三条断裂新生代以来的活动特征均表现出由南西向北东斜向逆冲,并伴随右旋滑动分量。根据这次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推断,汶川强震的发震构造是因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也称北川-映秀断裂,该断裂在北西西-南东东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发生逆冲运动,属于逆冲型地震,与台湾1999年集集7.3级强震的类型一致。地震破裂滑动面向西倾,倾角约60°。根据主震和余震分布情况,初步推断这次大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破裂方向主体受北东向龙门山构造带控制。
这次汶川地震的发震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同样表现出相同的运动特征。据地震资料反演得出的震源深度在12-19千米,投影结果正好处在深部北川-映秀断裂带上(图3)。从现场获得的震中区的同震地表破裂特征,清楚地指示了发震断裂上盘由西向东的逆冲和右旋走滑活动分量(图4,图5A、B)。
[img]mhtml:file://E:\汶川大地震\地震成因\汶川发震构造初步分析(组图)_网易新闻中心.mht![/img]
图3 龙门山断裂构造系与在遥感影像图上强震震中位置
[img]mhtml:file://E:\汶川大地震\地震成因\汶川发震构造初步分析(组图)_网易新闻中心.mht![/img]
图4 汶川强震震中构造示意图与震源机制解释
[img]mhtml:file://E:\汶川大地震\地震成因\汶川发震构造初步分析(组图)_网易新闻中心.mht![/img]
图5A、B 汶川地震震中区地表破裂构造指示由西向东逆冲运动
[img]mhtml:file://E:\汶川大地震\地震成因\汶川发震构造初步分析(组图)_网易新闻中心.mht![/img]
裂缝雁行斜列指示右旋走滑分量
发震断裂动力学性质分析
据分析和对比,汶川强震有两个显著特征:
其一,这是逆冲型地震。世界上许多大陆地震为平移断裂地震或正断层地震。也就是说,地震发生在两个地块平行边界,或一个地块相对另一个下落的断面上。而汶川地震运动是一个地块逆冲到另一个地块之上。这种地震类型主要发生在板块汇聚边界带上,如喜马拉雅构造带、台湾地震带、天山构造带等。在中国大陆,大部分地震构造为平移断裂或正断裂型。逆冲型地震主要沿青藏高原东北缘和东缘分布。震源机制分析表明,龙门山向东逆冲作用伴有向北的滑移,致使余震明显地向北东方向扩展,使茂县、绵竹、北川、青川等县市,甚至陕甘地区遭受重大损失(图6)。
其二,震源浅,破坏性巨大。汶川地震的另一个特征是震源深度浅,属于浅震。关于震源深度,美国地质调查局开始认为位于10千米,后来定在19千米。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确定的震源深度为10千米。浅层地震具有巨大的破坏性,1995年神户7.2级地震的震源深度也约10千米,1976年唐山7.8级地震深度22千米,也属浅源地震。
洋板块俯冲带的地震最深可达数百千米,如西太平洋俯冲带最为典型。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到亚洲板块之下,主俯冲面也深达40-80千米。通常认为地震多发生在两个板块的界面附近,多为深源地震。而汶川地震不属深板块边界的效应,震源深度(10-20千米)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最新的构造动力学认为,青藏高原东部并非上百千米厚的岩石圈(地球的最外层的固体圈)整体向东同步挤压,而是分层向东流动,并且各层的流动速度不同,造成地壳的分层运动。就如五屉橱在搬运推挤时,各个抽屉分别抽拉的效果一样。汶川浅源地震可能证实了中地壳快速流动,导致龙门山向东的逆冲运动所致。
汶川地震出现的特征,表明青藏高原大陆动力作用的新动向,应该引起关注。
[img]mhtml:file://E:\汶川大地震\地震成因\汶川发震构造初步分析(组图)_网易新闻中心.mht![/img]
图6 发震断裂滑移分布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