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85|回复: 11

[慰问祈福] “孩子,坚强点!”这话是个错误——心理危机干预的误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24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孩子,坚强点!”这话是个错误                   ——心理危机干预的误区
    眼下,心理危机干预正成为志愿者、电视台主持人的热门话题,心理干预行动的推出无疑是时代的一大进步.但是与其他公共危机、企业危机一样,”逆向情绪提示”对当事人其实是一种伤害,其实是逆反着心理诉求的.就拿”孩子,坚强点!”这句经常出现的安慰,当你劝说孩子的时候,第一层意思在“告诉”孩子他现在不够坚强.第二层意思,对于失去亲人失去家庭的孩子来说,谁会不背痛,如果此时劝说孩子坚强、少流眼泪,是否有点站着说话不嫌腰疼的感觉?
   顺向情绪疏导是对当事者最好的抚慰. 当正向情绪比逆向情绪多的时候,大多数人会感到舒畅舒适。当一件重大突发事件到我们面前的时候,绝大多数人会感到紧张,谁在危机面前真的能够沉着坚定?.我们的“领导”“教练”此时应该告诉我们的成员,“困难到来了,让我们行动起来,紧张起来,尽力去战胜危机吧”.再比如,遇到高考等重大人生驿站,孩子会紧张起来,如果你劝说她不要紧张,你就一定能考上名牌。孩子会往往更加紧张,如果你告诉孩子,“你可能会在考场有一点紧张,这是正常的,你尽力而为而吧!”,或许会带来好的效果。所以,“顺向动员”在企业危机期间经常使用,在公共危机到来后,有着同样的情境,我们同样要以顺向疏导为主。
   眼泪是最好的疗伤之一流泪不代表软弱。伤心和眼泪不会覆盖过往,即使再舍不得,该离去的始终要离去,在悲痛面前眼泪是也许最好的疗伤药之一,抢救现场,志愿者的身边,我们有时候不妨陪伴那些灾区的孩子无声地流泪,或者让他们尽情地流泪。在这次汶州特大地震面前,当生命邂逅死亡的征途中,生死转换于顷刻,穷人与富人同行,少年与老人携手,恩人与仇人同去,官员与平民同趋,埋葬了功名利禄,本身就是一种感动。如果,我们的眼泪能为灾区人民疗伤,他们自己的眼泪能够自我抚慰,希望他们能够在我们的眼泪与同苦同悲中慢慢地走出困境健步走向明天!
   顺向情绪的激励往往可以激发人潜能最大化。二战时期,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空军海军受到严重打击。罗斯福总统毫不犹豫的决定还击,轰炸东京!议会没人同意,都觉得距离太远,航母驶近日本海域很危险。罗斯福在巨大的愤怒中,推开了搀扶他的人,坚强而独立的从轮椅上站了起来,告诉众议员们,没有奇迹是创造不了的。轰炸队伍最后将飞机防弹装甲全部卸掉,机翼旁的两挺机枪被换做涂黑的扫帚把,起飞了,队伍成功打击了日本,炸弹扔到了日本本土!
    还有,美国残疾青年梅尔龙的故事、重庆的7岁女孩刘洋的死里逃生的故事,同样告诉我们顺向情绪的疏导与鼓励甚至有可能激发人的潜能;每一场磨难都是对人生的一次挑战,我们与灾区的人民灾区的孩子直面磨难,正视未来,让我们更多的时候,顺着他们的情绪去“正向”抚慰他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fdbfd401009njq.html
不知道这个贴子放在这里对不对?还是会给转走啊?
发表于 2008-5-25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标准的捕风捉影!不喜欢这些钻牛角尖的人,本来一句平常的安慰话语。加上这么多帽子,无语了。:Q
发表于 2008-5-25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LZ。。有意思么?
发表于 2008-5-25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知道,楼主是好意,我也觉得你说的很对,我们以后多注意~!!谢谢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08-5-25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hinaFire 于 2008-5-25 11:12 发表
标准的捕风捉影!不喜欢这些钻牛角尖的人,本来一句平常的安慰话语。加上这么多帽子,无语了。:Q


这是心理专家的话..我对心理学有些了解..有些看似鼓励的话,可能会对当事人造成伤害..本文是心理学专家从专业的角度上讲的..

有时候,讲:"要坚强,不要哭",不如抱着她,讲:"孩子,想哭就哭吧..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
情绪需要适度的引导和转化,不能强硬的逆向干预.避免诸如:要...不要哭;要...不要叫;要...不要去想..等等此类语言.

[ 本帖最后由 happykl 于 2008-5-25 19:51 编辑 ]
发表于 2008-5-25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期的电视上,不少心理专家、学者都在大谈特谈“心理危机干预”,多数都是凿空之论。在实际操作中,心理危机干预要面临的诸多问题,毕竟他们面对的对象是复杂的。人的个体差异很大,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差别,男性与女性的差别,生活环境以及受教育程度,方方面面的因素,都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对此,提醒那些“心理专家”,心理学不是医学,它是用思维分析思维,用思想研究思想,只有在对受助对象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呵护,才能起到实际收效,而不可简单确定该说什么或不该说什么。切忌言语误导、盲目介入,否则,适得其反。

[ 本帖最后由 陆零后人 于 2008-5-25 20:28 编辑 ]
发表于 2008-5-25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得学会哄人
发表于 2008-5-25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意见是对的,.首先要让孩子们心里上找到安全感,要关怀.其次才是鼓励.
发表于 2008-5-25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从事多年心理危机干预。
其实,“孩子,坚强点。”并不就是说是错误的,主要要看对象是谁,还有说这句话的人是谁,还有环境状况等许多因素构成。
比如这个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已经处于安全,比如说这句话的人是一个可以给你带来极大安全感的人,说“孩子,坚强点。”就可以是正确的。但是,如果这个孩子对你缺乏基本的信任,还处于惶恐之中,说这样的话就不合适。
现在的确很多半调子水准的人,总是以为这个世界只有一种标准。
其实,心理干预,尤其是灾难事情的心理干预,从911后,就出现了很多和以往不一样的观点,心理医学,本身每天都很多新理论出来,这些都需要实践去运用,不要动不动就说什么什么是正确的,吃饭是正确的,但是你乱吃,也会撑死噎死的。
发表于 2008-5-25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话要放到心理普及课上说更好点。
 楼主| 发表于 2008-5-26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fccnn 于 2008-5-25 21:10 发表
本人从事多年心理危机干预。
其实,“孩子,坚强点。”并不就是说是错误的,主要要看对象是谁,还有说这句话的人是谁,还有环境状况等许多因素构成。
比如这个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已经处于安全,比如说这句话的人是一个可以给你带 ...


谢谢...感觉你说的很有道理..很全面..
发表于 2008-5-26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fccnn 于 2008-5-25 21:10 发表
本人从事多年心理危机干预。
其实,“孩子,坚强点。”并不就是说是错误的,主要要看对象是谁,还有说这句话的人是谁,还有环境状况等许多因素构成。
比如这个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已经处于安全,比如说这句话的人是一个可以给你带 ...


支持你,说得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人的心理活动是很复杂的也是很现实的,哪有专家们说的那么简单又玄乎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3 02:40 , Processed in 0.046285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