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十天,灾区最缺的是帐篷;灾后十五天,灾区最缺的还是帐篷;灾后二十天,灾区最缺的仍然是帐篷。 中国红十字会目前只有六个区域性的备灾中心,储备的帐篷大概18000多顶,已全部调出。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江亦曼说:“无论从我们仓库的数量,从我们仓库储存的救灾物资来看,确实,我们的量远远不能适应灾区人民的需求。”国际红十字联合会发出的10万顶帐篷的呼吁后,伊朗的红新月会立即表示,他们的库房里现在就有10万顶帐篷,是不是可以全部调给中国红十字会?“与其他国家的储备能力相比,(我们的)太单薄了。”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人,但每一个人都未必能出现在最合适的地方。这时,更需要综合指挥部门运筹帷幄,完成这项超级复杂的任务 由于对巨大地震灾害缺乏应对经验,统筹调配的困难也同样发生在人员调配上。这个问题首先反映在与国际救援力量的信息沟通不足。比如千里火速来支援的日本救援队伍,最擅长都市救生,但一开始被安排在了灾情比较严重的山区青川县。而后,由于道路被毁,他们又花费4个小时,徒步20公里转移到都江堰实施救援。 为保障物资抢运分发的人员调配同样是个难题。一些灾区现场的目击者称,很多地方人力不足延缓了救灾物资的分拣和发放:“运到地方,找不到人卸货。”“东西没人分类,吃的和衣服都堆在一起。” 江亦曼说:“特别是刚开始,我们还没有经验的情况下,我们的热线电话全都是靠我们的志愿者去接,我们接收捐款,也全都是靠志愿者……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现在给我们帮助工作的志愿者,将近上千人。” 救灾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专业素质,否则反而会成为救援的障碍。 在地震发生后的最初几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志愿者们立刻涌向灾区。在为人们满腔热血和拳拳之心感动的同时,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部长王雪峰坦言:“目前这个阶段,挽救生命、救治伤员是第一位的,需要解放军、武警官兵和专业人士为主体的救援人员,希望志愿者不要盲目、随意地前往灾区”。
公安部消防局抗震救灾前线总指挥郭铁男说:“你需要调动大批人员,但不能光看人数,要看来的人的能力和质量,否则来再多的人也没用。” 一份四川“8点户外”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志愿者赶赴灾区的帖子,应者云集。然而在过千报名者中,只有8人符合条件。 在拥挤和危险的灾害现场,一旦“盲目救援者”成为救援对象,不仅宝贵的专业救援力量会出现“非有效性救援减损”,更会耗费救援的“机会成本”。
有专家认为:妥善组织各种人力资源,科学协调一道道救灾程序,进一步提高应对灾害的“软实力”,我们需要破解的难题依然很多。(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