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 一场由衷而自发的“民间文学运动”是这场爱心接力的最好表达,也是中国之爱的最强悍的“在场”
“哀哉!岷江作泪,珠峰低垂,哀我同胞之命蹇兮,恨无常之昏聩……”、“再大的困难,我们有信心!为了祖国母亲,我们个个有责任!”……“5·12”,汶川,一个将被永远定格的日子,一个将被永远定格的地点。但在汶川之外,每天都有数不清的诗歌、散文被创造,沉甸甸的方块汉字试图构筑一座坚实的丰碑,以铭记那个时日、挽救那个地点。
很多网友在他们的个人空间、博客、日志中表示:这场灾难格外沉痛,但大灾亦是大考,中国人交出的是一份回肠荡气的答卷;无论他们来自天涯海角还是广漠边陲,无论他们置身边关塞外还是城镇首都,无不在这场灾难面前展示出华夏民族的拳拳之心——很多人第一时间就赶赴灾区,很多人一再咨询如何才能为灾区“搭把手”,更多的人把自己能拿出来的都拿出来了,钱、衣、物,甚至鲜血。在灾害现场之外,爱心从来没有缺席,一场由衷而自发的“民间文学运动”是这场爱心接力的最好表达,也是中国之爱的最强悍的“在场”,它们恸哭逝去的孩子,它们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坚强的幸存者表达敬意,它们呼喊汶川挺住、鼓励同胞再创家园……每一天都有大量沉甸甸的文字犹如耀眼的玫瑰在废墟中怒放,在这个初夏,它们很厚重,也很动人。
很多句子已深深钉入记忆。在网络和手机短信中广为流传的《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让人撕心裂肺: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随着大救援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诗歌开始描述搜救官兵与时间赛跑、与死神竞赛的激越和悲壮:他们从四面八方向灾区进发/阴霾的天空出现了阳光/落难的群众仿佛抓住了救生筏/负重徒步带着小跑/交通中断却阻止不了他们前进的步伐……哀悼日,举国同悲:这一刻,汶川屏住了呼吸/四川屏住了呼吸/中国屏住了呼吸……在天堂和通向天堂的路上/深爱他们的祖国/为他们搭起了一架通天的长梯;当灾情向疾控防疫、心理康复阶段转化,出现了这样深沉的句子:大地之伤,我们一定能用爱把你抚平……
无需用严格的标准去丈量这些文字是否准确精湛,也无需要求一首律诗或绝句的格式体例是否工整合辄,只要“爱”始终在文字之间充溢漫涣就足够了——当目光穿透文字,我们看到的是浩然长存的民族大爱与民族气节,是“多难兴邦”、“同气连枝”、“爱吾爱以及人所爱”的儒家传统,是一方有难八方驰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中国精神,这同样是华夏民族历经5000年磨难而岿然屹立的重要底色。很多人甚至为这场灾难感到“内疚”,这种微妙而柔软的心态也是激发爱心、激扬文字的主要动力,文字进而成为每一个感受着“国殇”的普通人彼此慰藉的内心需要。在最质朴也是最直接的文字光芒中,我们彼此温暖和激励着,结伴前行。先后加入进来的有作家、诗人、工人、农民、学生、士兵、企业主、公务员。在巨大的创伤之后,还能找到比文字更顺手的表达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亲历过伊斯坦布尔大地震的著名作家帕慕克说过,当他在废墟中穿行,当他看到记忆它的语言被记录,他感受到的是一种坚韧深沉的精神力量;在苦难和死亡之间,这种力量能引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顽强迅速地摆脱灾难,在废墟之上傲然挺立。
被8.0这个冷漠数字标注的汶川大地震同样留下了废墟,也留下大批彰显着精神力度的语词——当爱心每一天都在向中国西南部那几个小小的县城汹涌而去,当文字每一天都在传递和疯长,它为那里的同胞送去慰藉、希望的同时也在为所有中国人送去信念和信心;它和它的创造者们坚信的是,在56个民族携手奋进、经济腾飞的新时代背景之下,偶然的灾难只会激发中华民族更顽强地挺起脊梁。
今年恰逢举国期待、举世瞩目的奥运年,从数不清的诗句中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这场灾难将无损于中国举办好这届规格甚高的全球体育盛会,相反,从中央到地方,从机关团体到单位个人,中国人在这场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勇气、团结和爱心必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凝聚为这个国家宝贵而丰厚的精神财富,广袤的文字之流也已经汇成一片席卷全球的爱心之海,不仅中国人民,还有数不清的华侨华裔、海外同胞都在云集响应,他们将把这个夏天的盛会合奏为一曲抚慰灾难的厚重乐章,更出色的组织工作和比赛成绩也将为灾区的重建、中国的崛起提供持久的推动力。
一位远在美国的刘先生在他的博客中写下这样的诗句:灾害让每一个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的中国人手挽着手/奔向灾区/在废墟上/他们修筑一座新的长城/它可不止一万里……
沉甸甸的文字在聚集、胶着和凝结,它们试图在“5·12”之后铸造一座民族的方尖碑,一座连接每一个中国人内心的“汶川大桥”,一脚踏去,我们正在走向明天。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陈鹏)
http://news.sina.com.cn/c/2008-06-04/094315679003.shtml |
散文, 母亲, 民族, 汉字, 珠峰, 散文, 母亲, 民族, 汉字, 珠峰, 散文, 母亲, 民族, 汉字, 珠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