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99|回复: 13

学儒与儒学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9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学儒者必学儒学,儒学者未必学儒;
2,古代的学者和现代的学者的意义已经有很大不同了,包括学问。
3,本人更愿意做个学儒者而不仅是儒学者,但其间是有一定联系的。

4,孔子在世时其实并无严格意义上的上述两者之分,虽因弟子之缘境不
   同而起分别;如佛在世时并无大、小乘之分。奈何二圣没,大道复
   裂。也许也是一种必然吧!

   不管如何,但愿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者----学道者。


   圣贤经典本源于圣贤境界,圣贤境界本源于天地道德、良心本性----人人皆具有之良心本性;
   故学儒无非是因学圣贤之教法破无明、离五蕴而最终悟道以通达本性之道。其中经典与本性的关系正如六祖所言,是指与月的关系。(奇怪的是,两家皆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在此不说)
   故愚以为能否明了此点,而起分修行儒与研究、“实用”儒之别,亦即学儒者与儒学者之别,尽管在表面上他们还是有许多相同点。

相同点:
  1,同样“学”儒家经典;
  2,同样“学以致用”
  
区别:
一,所起方向、目的、方法、途径不同;
  1,一者以为经世致用为目的,取此为本;一者以证道为本,经世致用为末,《通玄真经》云:治国乃圣人之余事。---虽然在现实中要完全认识到并且能和做到是相当艰难的,而且个人觉得,如此分法可能有点牵强附会,此中关系太复杂,另文探讨。

  2,一者主要是使用思维、思考的方法来完成对儒家、儒学、儒教、儒道的认识并且应用于各种场合;一者虽然也很看重思维、思考的方法,但仍然以修行为主要方向、方法。

二,结果不同:
  1,研究者固然可能可以基本实现他们原先所希望的部分或者大部分理想;但于个人,则显然不可能达到圣贤的境界而了断生死。

  2,而修行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则可以最终达到圣贤的境界并且最终实现并超越研究者的理想(尽管需要长时间艰难的修行。------古德云:但得本,何愁末,妙用纵横活泼泼,建立在悟道的基础上,他们将更能明白那些可以做,应该做;那些不能做。

三:
    无论哪种皆基于对圣贤经典的基本认识。《大学》云,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修而后家齐......”然于此,个人认为,此能身修者已是圣贤境界!先后次序已经说的太明显不过了。当然,通过别种外部的方法也可以“齐家”,但此“齐家”非彼“齐家”!其后类同。

  庄子云:取仁义之利者多,亲身躬行仁义者少---不幸被言中。吕坤云:立德明道无二事,内圣外王非二人。但是许多人仍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往往不由自已,凭着一腔热血,埋头于建功立业或者各种外部行事中,都忙着做“王”去了而忘记做“圣”---尽管本人不否定其中含有积极的意义一面;然,当生命走到尽头,依然是生死两茫茫。王阳明云(大意,其他类同):身家性命尚且不知置于何处,而谈王说伯,把经世事业当作一个伎俩来讲究,不亦误乎。---当为儒家永远的醒世恒言!所谓的“为往圣继绝学”,继什么样的绝学?仅仅是经纶义理吗?误读圣贤本意,而忘记了真正的圣贤使命,岂不白白枉费了圣贤立世苦心。“儒家薪火传天下”--传什么样的薪火?常常见人们说弘扬传统文化,这是好的;但是圣贤之道本身跟文化,从根本上讲,又有多大关系呢?虽然弘道本身在某些方面以文化而显,但它只是一个表面和途径,而不是目的本身--可惜的是,很少见有人讲弘道--虽然比弘扬文化要艰难得多。而事实上,弘道本身就比单纯的弘扬文化的意义要伟大的多--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度世,救人就己,救己救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为万世开太平”。

  无怪乎别教的人说儒家只能救人一世而不能救人三世了,如果儒家弟子本身都不能认识到圣贤之道的意义,又怎么能怪别人呢?---从这个方面看,或许可以稍微明白阳明先生为什么要先“立乎大本”了。如果不是阳明复起,恐怕还会有更多的人用朱子的方法来“格物”乃至连“物”也不格了,直接去“兴邦建国”了;若不明本末之辩、先后次序,始终恐怕还是为无明所覆盖,为五蕴所囚牢而轮回生死之中--既不能真正的救人,亦不能真正的救己。“半部《论语》治天下”,为什么是半部,全部不是更好吗?治什么样的天下?用什么的方法?--虽然伦理的建立是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团结的,但是这已经离圣贤本意很远了,伦理只是表面,真正的是以“道”治国,以“德”--真正意义上的“德”,而不是被格式化了的表面的、外部的“德”---当是本身的德性---性德光明以度世,如黄帝之“垂衣裳而天下治”,如舜之“无为而治”--虽然在今天看来似乎有点象天方夜谭并且由于道德起落隐显的原因而难以为之--或许正是此“道之不行”的原因,孔子而感叹“中庸之不可能”而“遁世之隐而无悔”了。

   --尽管要探讨这些是困难的,但我们除了奋起修行以不虞圣贤使命还能有别的办法吗?

   --固从这个层面上或许可以说,儒学者死,学儒者生--尽管这样说可能并不太科学和严谨。

   --但是,君见世间之智者,孰用摩尼弹珠雀!--尽管这个比较是困难和残酷的,但却是非常具有真理意义的。--无论从哪个角度讲。

   --本末倒置的缘故,太明显了,不管是从道、德等次第本身还是从圣贤经典的说法看。

   --而这也恰恰是沉沦生死的根源,必须得把它扭转过来--虽然还需要一个很艰难的历程。
================================================================
   但不管如何,只希望不要再让阳明先生临风叹息了。
(注:以上仅供参考,不作严密、严肃的学术研讨,以下类同)
...  ...
附,联系并以下参考:
1,〈〈大学〉〉〈〈中庸〉〉
2,〈〈论语〉〉
3,〈〈孟子〉〉云:尧、舜非行仁义也,乃由仁义行之--此是否圣凡立
   辩也。但见不少行仁义者,而鲜有能由仁义行者。
4,孔子云:民莫不饮食,鲜能知其味也----又一圣凡之辩论也;能得般
  若之味否?若未得,当起勇猛而修习,-----但以自励。
5,永嘉禅师〈〈证道歌〉〉云: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尘法里虚捏怪。
  ----又一警世恒言。愚以为指与月的关系已很明显了。
6,王阳明〈〈传习录〉〉

回上:
   经典经纶义理一定要辩明白,但如果是建立在修行,哪怕只是那么
一点点的基础上,都比仅“为文学而作文”要更好的多;而如果能更加深入直到洞然明白则更好而不是仅止于此。

   ----而如果对经典的研讨不是建立在心性的修行实证的基础又还能建立在什么的基础上呢?而对经典的研讨不是建立在最终证道的方向上又建立在什么样的方向上呢?济世救国?为人处世?

   都好,但问题是,做什么的人?大丈夫?什么的大丈夫?顶天立地、光明磊落的大丈夫?

   ----非常好!但仍然只是凡夫大丈夫;而唯有能为天人师,方得名为圣贤层面上--真真正正意义的顶天立地、光明磊落的大丈夫!

   -----〈〈论语〉〉云:君子物本,本立则道生(道即是道,别再以“仁”代“道”,歪曲〈〈论语〉〉了,难道以孔子之圣明还分不清楚道与仁的区别?)--若能凭此道,又何愁不能济世救国、为人处世以及等等?---古德云:天地世间之宝藏尽在此淤--但得打通内外而致于合一的境界(至于那些说虽然和自然溶为一体却未能放下心的执著的说法,愚以为是犯了倒果为因的错误,如果未能放下心的执著又怎么能做到天人合一?真是岂有此理!而这是由于不具备儒、道的基础常识原因,事实
上,愚以为此境界早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所谓放下执著的境界,在此不论)
--故圣贤云:君子慎其独也。再下太复杂了,暂且“放下”先,另文再探讨。即便如此,仍感探讨本文有一定的难度。
(回注:仅做研讨参考用,不做辩论解)
发表于 2008-6-9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择其善者而从之!

:victory: ------------------:victory: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ZT                  儒学,首先应该是学儒   
                         吴志翔
   
   去年夏天,曝出知名儒学研究专家郑家栋涉案的消息,说是此人借出国访学之机将若干“假妻子”送出了国。听后我没有觉得丝毫讶异,之所以不讶异,道理很简单,因为中国的大量所谓学者,本来最擅长的就是干一类暗渡陈仓的勾当,不是假妻子,就是假成果,不是假履历,就是假身份。骗,是他们的本能。他们尊荣的华冠下,多有一颗卑琐的心。

   当时与几位朋友吃着大排档聊起这事儿,有一位北京来的人觉得这件事没那么简单。他的一个直捷的反应就是:“阴谋”。由于中国独特的政治和文化生态,这种“阴谋论”并非全无坐实的可能。就像某知名人士嫖娼某媒介精英贪污一样,都是被拿来对付不听话的异己分子的手段。但是基于对当今学者的集体腐败群体无耻的认知,我不接受“阴谋论”,郑家栋只不过在我所知道的无良知识分子谱系里增加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名字而已。

   随后就去开一个国际会议,主角是新儒学的代表人物、本体诠释学的倡导者成中英。成中英出生于台湾,求学并任教于美国。关于成中英先生及会议本身不欲多言,我只说会后大家进电梯的时候,有人忽然就聊到了郑家栋事件。都是“搞儒学的”,好像他们对郑都很熟悉。我大概说了句“这下大概儒学会更受质疑了”,马上有一个我不认识的人非常不高兴地反驳道:“郑家栋的事情是他个人的事情,跟儒学有什么关系啊?”并且附和者甚众。都是“专家学者”,都是“当世大儒”,我无非一个学生,不想在这种地方起争执,于是把本想冲口而出的话咽了回去。走出电梯后,我对自己的老师说出了想法:儒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修身问道之学,怎么可能跟倡言儒学者的人品德性无关呢?

   其实,郑家栋事件刚发生,一批知识分子就开始大唱“无关论”了,比如新儒家的陈明、自由主义的徐友渔等人,都竭力主张淡化甚至涂掉这一事件的儒学背景。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很多人说的不是儒学而是“儒教”,而以我简单的头脑想想,“教”对个人德性的要求比之于“学”无疑是更高,也是更有约束力的。但徐友渔等人却认为,这是一桩私人事件,而且说:“我甚至觉得这个道理是如此简单,连声明的必要都没有。”那么他的道理是什么呢?无非就是:世上人治某种学问、信奉某种教义者成千上万,其中必有失德败行者,如果个别人的劣行会伤及那学问和那信仰,则世上将无学术和信念留存。

   据说,此种“无关论”是主流“学术界”、“评论界”比较一致的观点,而且被视为难得的“理性”。对于话语的这一走向,我也并不奇怪,因为学术界评论界的主流或整体,就是那么烂的一个世界,在那里,所谓的“理性”基本上与“理想”无关,倒是更多地与“理财”、“理人”发生关系。试想想,如果听任郑家栋事件“伤”了新儒学的合法性,那么巨额的课题经费还怎么申请?出国招摇的机会还怎么争取?出版基金又从何落实呢?要知道,研究国学的汤一介,在主持一项浩大的《儒藏》工程,国家拨的经费就是1•5亿元!大大小小的儒学研究项目遍布全国各高校各社科院,里面养着多少专家学者?多少研究儒学的人可以从儒学的得势中分上一杯羹啊?不理性,还怎么理财啊?

    既然理性,那又必须得理人,就这么一个圈(juan,去声),大家都认识,各种煞有介事的会议上屡屡碰到的,一些杂志上一起发论文的,没有感情总有理性,咱们都未必是修身甚严的人,无非打着儒学的招牌混饭吃,并且可以混出点地位身份,混出个周游世界,那么也难保有一天不犯事儿,所以有可能他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我们谁也别落井下石,还是得有共识,为了儒学共同体和自身的根本利益。所以我分明看到的是勾肩搭背、互相捧场的“实用理性”,我分明看到的是得失考量、利害计较的“经济理性”,——我这么想想的“自由”总该有吧?

    任何人犯任何事,都可以说是私人事件。但是一些特定身份的人犯的事儿,就必须与他的身份联系起来。比如说,一个民工被发现偷了一辆自行车,我们其实是不该扯上整个民工群体,也没有道理质疑进城务工者的群体道德水准。如果那么干,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就是在营造一种“社会刻板印象”,是在强化某种偏见。而偏偏我们这个时代,偏见之风是无比的旺盛,尤其是在中产者、小市民以及小资们搅和在一起的价值泥潭里,对于民工群体的轻贱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在这个时候却很少站出来说,民工偷自行车是“私人事件”,不该将所有的污水泼到一个群体身上。只有不那么自由主义的社会学家们还能说几句真正理性的话。然而,如果一位被奉为儒学大师的人,他做了有违道德有背法律的事情,那么把他的行为与儒学联系起来,却不能被视为偏见。这道理,就因为他身份特殊。再私人的事件,也可以因为身份的不同而获得象征意义。试想想,如果一个公安局长被杀死在家里,即便真的只是一起普通刑事案件,人们也有理由怀疑,这座城市的公共治安是不是太脆弱了?如果一个高调主张真唱的歌手被发现假唱,人们也完全有理由失去一些宽容之心,而开始去批判整个娱乐圈的乌烟瘴气;如果一位宣传防治艾滋病的形象大使,却被发现因为非正常性行为而患上了艾滋病,那么无疑也会构成对他所代表的机构或者事业的强烈反讽……因为事件本身背离了主角身份凝聚或象征着的核心价值。儒学或者儒教,核心价值是仁义礼智信,你一个肩负着儒学复兴的“大师级”人物,恰恰背离了核心价值,怎么?人们由此而质疑一下儒学欠缺真诚、儒教迂腐甚至自欺欺人也不行吗?这一事件至少让人明白,新儒学未必有助于修身养性,儒教恐怕也是无补于世道人心。如果认可一个人说一套做一套,那么,像陈明、徐友渔这样的学者,该不会是真的鼓励人应该虚伪吧?

    对于儒学本身,我的态度其实很复杂。我并非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也始终认为中国人应该存有对自身文化根基的尊重,无论如何反传统,无论如何对现状不满并且把它归因于传统文化中的基因缺陷或者“死穴”,但谁能切断一个文化生命赖以延续和发展的根脉?儒家文化有功有罪,有得有失,那里是我们精神的依附之所在。西方文明有它的高明处,但它的文化是自己的土壤上生长起来的,我们可以习得一些观念一些方法甚至一套价值体系,但它们无法给我们家园感。我们终究要去追溯一份最遥远的本土回忆,体认一种无法言说的文化乡愁。从熊十力、梁漱溟等人开始的新儒家,其实就是带有寻根冲动的、在西方文明压迫和影响的焦虑之下产生的认祖归宗。我不否认他们怀着强烈的民族文化自尊。他们的所有言行也都挥发出一种强大光明的人格力量。他们的“学术”更像是一种“问道”。即使到后来张君劢、牟宗三、徐复观以及后来的杜维明、成中英、余英时等人,也仍然心存一份对文化本土的眷恋和期盼。但是,对于新儒家能否复兴、如何复兴中华文化,我却不能不持有强烈的怀疑。相信与我想法相近的人不少,可以这么说,郑家栋事件折射出来的,其实是在当今中国人心浮躁、文化破碎、精神家园失落的现实背景下,新儒家或儒教倡言的修养身心论调的空疏,以及统合文化欲望的脆弱;人们对郑家栋事件的态度表明的,是在当今中国学术腐败极度猖獗甚至比官场腐败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现实语境里,包括新儒家知识分子在内的整个中国知识界败德、失信、不智、无耻的总爆发,是学术越来越失去公信力、感召力的典型症状。

    儒学里有好东西,那种“仁”字当头的情怀,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慷慨,那种“修身平天下”的追求,那种“尊德性、道学问”的境界,那种“民胞物与”的理想,那种“致良知”的真诚……都大有可取之处。然而,这些儒学的精义今天在一个偏僻山区的仁义厚道的农民身上或许还葆有几分,但在滑头而且实利的知识分子以至大量所谓的儒家学者们身上都早就荡然无存。许多儒学研究者的工作,非但无补于儒学真精神的发扬,反而构成了致命的伤害,是对儒学信条和传统精萃的摧毁性力量。这些人心目中的新儒学,不过是一个猪圈里的食槽。他们的那些言说,无非是抢食饲料时发出的啧啧之声。连人格都不要了,还有什么脸谈儒学?
    我深信不疑的一点是,所谓学术,除了经营一种“术”,更要追求一种“道”。培植传统文化的厚土,开掘当今人心的清流——这才是儒学、国学乃至许多学术的真正使命。而为了完成这样的使命,学者自身应该氤蕴着精神的芬芳,散发出人格的光辉。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儒学其实就是学儒,学习那些品格优美的大儒,建立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气魄。


[ 本帖最后由 happykl 于 2008-6-9 20:30 编辑 ]
发表于 2008-6-9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哇~ 好深奥啊,不太懂,不过中国的文化渊博是世人都有目共睹的
发表于 2008-6-9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深奥啊!:Q
发表于 2008-6-11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所有的文化都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举一个例子``现在来说都叫孩子听家长的话``
所以等老了也是孩子听老人的话``
须知道时代是发展的``老人的某些思想很可能跟不上时代脚步``
在某些时候会做出一些错误决定``
这时候如果还按照儒学的教育方式``知道是错的也得去做``明显就是冥顽不灵了``
所以讲究活学活用``长辈是要尊的``但是长辈有错误的时候也一样需要指出和更正``
这才是精华的儒学思想
 楼主| 发表于 2008-6-11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说的对.是有些人误解了圣贤的话..
      举个例子来说吧<弟子规>里有句:"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但还有句:"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父母教育责备时要恭敬的听,说的对,就要改正,说错了,不要马上就顶撞.而是等时机----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另外还讲了: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圣贤的这些教诲,其实是很周全有分寸的,并不偏颇.绝对. 至于能不能做好,那个分寸和度是每个人要用智慧来拿捏的.拿捏不好,就会做的偏颇.:loveliness:
      文化中的精髓,真理要传承下来,里面不适合时代的那些形式可以去除或是加以变更..

      不变的是真理,能变的是形式.:)

      我想起来曾仕强博士讲解易经时说过易是"持经达变"..我想在这里,"经"就是真理,"持经"是指真理不变,可"达变"的是外在的形式吧.:loveliness:

[ 本帖最后由 happykl 于 2008-6-11 11:40 编辑 ]
发表于 2008-6-11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学里有好东西,那种“仁”字当头的情怀,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慷慨,那种“修身平天下”的追求,那种“尊德性、道学问”的境界,那种“民胞物与”的理想,那种“致良知”的真诚……都大有可取之处。
发表于 2008-6-22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深奥!!

是不是想说儒学家不一定是大儒?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流星火雨 于 2008-6-22 16:30 发表
有点深奥!!

是不是想说儒学家不一定是大儒?


拿我学太极拳来举例吧:
   太极拳的拳法\要领,只要去系统学一下,每个人都能讲.口才好的,还能讲个涛涛不绝.但是如果不会打,或是打的不好,就只能算是个太极拳理论家.只有把拳法\要领体悟到,把拳打好的人,才会被称为太极拳大师..

   或者反过来说,只有把拳打好的人,才是真正懂得太极拳理论精髓的人..




[ 本帖最后由 happykl 于 2008-6-23 09:35 编辑 ]
发表于 2008-6-23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拳打好的人,也是为了健身.

---------------------
发表于 2008-6-23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楼 happykl 的帖子

  就太极拳来说,光会打的着式还不够,还要知道运气。招到气到,内外兼练!
  就象儒家经典,光会背书不行,要理解其中深意,并身体力行,方为儒学大家,方具儒家风范!
  是不是这样?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流星火雨 于 2008-6-23 20:56 发表
  就太极拳来说,光会打的着式还不够,还要知道运气。招到气到,内外兼练!
  就象儒家经典,光会背书不行,要理解其中深意,并身体力行,方为儒学大家,方具儒家风范!
  是不是这样? ...


讲的很到位啊...您也打拳吧...
发表于 2008-6-24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文章很啰嗦,毛主席说,一个人做件好事不难。
我觉得人人都成圣人是不可能的,不要拿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那样很容易成为伪君子,就像朱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22 09:33 , Processed in 0.047784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