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84|回复: 7

[网友关注] 解放军在抗震救灾中发现融合式保障新模式(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14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mil.news.sohu.com/20080613/n257464120.shtml
2008年06月13日来源:
    5月18日,济南军区某陆航团出动直升机40多架次,不间断飞行,向灾区14点位运送救灾物资。张雷摄
    联勤保障为抗震救灾提供有力支撑
  本报记者 夏洪平 周猛 特约记者 赵建伟
  汶川!汶川!从5月12日14时28分起,世界的目光聚焦同一个地方。
  人员伤亡,桥梁坍塌,道路损毁,通讯中断……人们焦急等待着。
  这时,从空中、从水路、从陆地,一条条“生命通道”直通震中“孤岛”,数万救援官兵来了,军用食品、药品、帐篷来了,军队医疗队、防疫队来了……
  在抗震救灾中,我军一支支联勤力量跨区域、跨兵种、跨建制行动,支撑一线救援官兵持续作战;各路后勤部队在联勤系统的统一指挥、统一调度下,保障能力经受住了考验,保障效益实现大幅跃升。
事实证明,我军近年来着力构建的三军联勤保障机制已经初步具备了快捷、高效的应急保障能力,能够为完成多样化任务提供强有力保障。
  立体输送,水陆空并进,军交运输多种投送力量实现快速保障到位
  军交运输,是联勤保障快速行动的命脉。
  震后不到两小时,我军联勤指挥机关就迅速启动军交保障应急预案,调集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战时运输保障力量,构筑起立体通道,服务于三军部队,以前所未有的保障速度,展开了一场利用多种投送方式的大投送。
  一时间,灾区6个军用机场全部紧急开放,来自华北、中原各地的上万大军搭乘200余架次大中型运输机、数十架各型直升机呼啸出征。近百班次军列、上万台次车辆,穿山越岭,星夜兼程。海军陆战队某旅从南海之滨长途摩托化行军,43小时纵贯半个中国;上万名武警部队官兵铁路输送、摩托化机动,千里驰援。
  在奔赴震中的关键时刻,水路军交发挥重要作用。震后第二天,通往震中汶川映秀的水路被强行打通,数十艘冲锋舟、载重近60吨的门桥,泛水逆流向前,在20公里的水面上将一支支救援队伍运抵震中,将一批批伤员有序后送……
  空中投送、铁路运输、摩托化机动、水路载送……这是近年来我军规模最大的一次远程兵力多手段大投送。震后96小时内,从全国各地紧急抽调的11万大军,全部抵达四川灾区投入救援工作。
  随后,在食品告急、药品告急、血浆告急的紧急关头,我军联勤军交运输保障系统接力奋战,通过一条条“绿色生命通道”,将食品、药品、帐篷、发电机组等大量救灾物资,源源不断运达灾区。
  前所未有的保障速度,离不开我军联勤保障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功。近年来,全军后勤系统认真贯彻胡主席关于“建立三军保障体制一体化的目标不能动摇”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在筹划战时航务军交运输力量时,既着眼用好、用足编制内运力资源,又把联勤、社会和其他一切可动用的运输力量、技术力量一同纳入战时军交保障体系,从而为应急保障力量的迅速投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跨区域、跨兵种、跨建制,联勤保障在统一指挥、统一调度下有序展开
  地震刚刚发生,总后勤部迅速启动应急指挥机制,并向全军后勤部队下发动员指示,确定了“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全力以赴、高效快速”的后勤保障原则要求,同时向灾区派出抗震救灾前线协调组,靠前指挥后勤保障的现场统筹与协调。
  丛林迷彩、山地迷彩、沙漠迷彩、海洋迷彩……在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的“中军帐”中,来自陆海空部队的联勤参谋人员是一支重要指挥力量。各路抢险大军到达灾区后,在国家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和中央军委的指挥下,他们担负起统一指挥保障抗震救灾一线各路大军的任务,成为联勤保障指挥的前端“神经中枢”。
  联勤保障从“顶层”联起,为我军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高密度、大容量后勤保障任务提供了重要保证。抗震救灾中,各级联勤指挥机关“神经中枢”高效运转,也使抗震救灾联勤保障呈现出崭新特点——
  三军一体。不分陆海空、不分你我他,三军联筹、联运、联供、联医、联修,哪里有灾情保障就展开在哪里,哪里有部队保障就跟进到哪里,哪里有需求保障就延伸到哪里。
  军民一体。各级指挥部门与有关部门建立了一系列的军地协作保障机制,确保救灾部队油料、粮食、副食品供应及时到位。
  前后方一体。前后方联勤部门建立了及时高效的联勤保障指挥体系,各级财务、军需物油、卫生、军交运输等部门相继制定出台经费保障、物资筹措、医疗救治、运输保障等多个应急保障方案,有效调动保障资源和保障力量支持灾区救援保障工作。
  整合资源,集中优势,把联勤保障精锐力量用在最需要、最关键的地方
  汶川映秀镇,来自北京军区的心理专家与成都军区42医院的医护人员一起,对灾后余生的群众开展心理疏导;
  北川县城废墟上,成都军区驻滇某集团军防化团官兵与来自军地的多支防疫队协同作战,对每一个角落仔细洗消;
  成都军区总医院,包括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的数十名专家编成9个手术小组,联合展开一场场手术攻坚战,3天时间完成了170余台重点手术……
  截至6月11日,全军共向灾区派遣108支医疗队、97支防疫队、9支心理救援队。
  各路保障精锐齐聚灾区,如何确保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我军联勤指挥系统统一部署、合理配置三军医疗后勤保障优质资源,使他们在最需要的地方发挥了最关键的作用——
  开设野战医院,将隶属关系不同的部分医疗队整编成5所野战医院和2所野战方舱医院,分别部署在都江堰、青川、绵竹、北川以及绵阳、德阳等重灾区;
  打破大单位和军兵种建制配属各路救援部队,抽组力量编成48支医疗队、9支防疫队,根据救灾需要实施伴随保障;
  将包括多名院士在内的专家医疗队集中配属成都军区总医院,对重症伤员实施重点救治……
  同时,我军还统一协调安排转移外送上千名伤员到后方军队医院救治,大大提高了伤员的救治质量,有效缓解了四川省内各级医院的医疗压力。
  从“各自为战”到“综合集成”,从“小范围联合”到“区域性联合”再到“前后方联合”,在此次抗震救灾联勤医疗保障中,我三军医疗后勤保障力量通过优势整合,得到了最充分的使用,联勤体制下的一体化医疗保障优势初步彰显。
  伴随保障、动态保障、精确保障,多种联勤保障新模式经受实战检验
  野战炊事车启动还不到40分钟,热腾腾的饭菜,就递到了救灾官兵手中。5月下旬,救援进入进村入户阶段,联合指挥部紧急抽调日供应能力可达4000余餐份的数十台次野战炊事车开赴各乡村地区,为各救援分队实施饮食集中伴随保障。
  抗震救灾后勤保障,难就难在时间紧、数量大、种类多、地域广、战线长。保障救灾部队每天10多万人的衣、食、住、行问题,绝非易事。在这次救灾抢险斗争中,我军后勤系统通过伴随保障、动态保障、精确保障等多样化保障模式,使后勤保障线始终向抗震救灾最前沿延伸,满足了复杂环境下救援官兵的保障需要。
  13万大军云集灾区,各部队在方圆10万平方公里、沟壑纵横的复杂地形条件下机动,随时需要动态调整保障力量和供应线路。为此,联合指挥部组织成都军区两个联勤分部和川藏兵站部等单位的上千名官兵,在都江堰、什邡、绵阳、青川等灾区开设了5个野战应急兵站,确保就近及时供应。
  灾区的各种资源有限,为了避免盲目供应,浪费宝贵的保障资源,我军联勤保障部门千方百计实现精确保障,力争用最小的保障资源满足最大的保障需求。比如,经过计算,一座军用供水站每小时可生产4吨纯净水和5吨生活用水,按每人日需纯净水3升、生活用水30升计算,可保障两万名官兵饮用水和4000名官兵生活用水。据此,后勤保障部门将12个供水站科学统筹调配在各主要救灾区域,使救灾用水得到了集约保障、充足供应。
  此外,抗震救灾中还涌现出许多融合式保障新模式:自我保障与支援保障相结合、建制保障与区域保障相结合、军队保障与地方保障相结合,等等。同时,实践也告诉我们,我军联勤保障改革尚有一些空白亟待填补,深化联勤保障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还需继续探索,不懈努力,为赢得未来战争,完成好多样化军事任务,全面奠定联合保障基础。
发表于 2008-6-15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记得我昨天还看到一家日媒说通过救灾看到我们解放军把朝鲜战争后勤的教训抛在脑后了,也就是说,这家日媒认为,解放军这次救灾暴露的一个不足就是后勤没跟上~!
现在了这篇文章,不知道应该相信谁的话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说的是发现融合式保障新模式,是一种新的尝试,况且,平时和战时不一样,有待于完善。
至于观点,各自站得不同位置来看待,得出的结论会有差异。日本人以战争、战略的眼光来分析救灾的后勤保障。支灾的部队没有带武器,岂不是已经输掉了战斗?

[ 本帖最后由 穆萨 于 2008-6-15 14:42 编辑 ]
发表于 2008-6-15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789lcy 于 2008-6-15 14:00 发表
我记得我昨天还看到一家日媒说通过救灾看到我们解放军把朝鲜战争后勤的教训抛在脑后了,也就是说,这家日媒认为,解放军这次救灾暴露的一个不足就是后勤没跟上~!
现在了这篇文章,不知道应该相信谁的话了 ...


谁的话都别信
相信人民解放军就是!
发表于 2008-6-16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穆萨 于 2008-6-15 14:40 发表
这里说的是发现融合式保障新模式,是一种新的尝试,况且,平时和战时不一样,有待于完善。
至于观点,各自站得不同位置来看待,得出的结论会有差异。日本人以战争、战略的眼光来分析救灾的后勤保障。支灾的部队没有带武器,岂不是 ...



支援灾区需要带武器吗?武器不是累赘吗?
发表于 2008-6-16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789lcy 于 2008-6-15 14:00 发表
我记得我昨天还看到一家日媒说通过救灾看到我们解放军把朝鲜战争后勤的教训抛在脑后了,也就是说,这家日媒认为,解放军这次救灾暴露的一个不足就是后勤没跟上~!
现在了这篇文章,不知道应该相信谁的话了 ...

说实在,楼主字体太小我没看全,但是现在是救灾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战争,带武器是准备学美国大兵吗?而且不同的条件、地理环境应该是不可以按同样条件的对待吧。
发表于 2008-6-17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新发现吗?
发表于 2008-6-17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northmoon 于 2008-6-17 12:41 发表
这是新发现吗?


这是我解放军新的模式。这代表着解放军三军联合作战的协调、指挥能力,提示了中国战力整合力度的大幅提升,如果再结合二炮部队在这次救灾中的协调,准确来讲是四军协调作战能力,这种能力通过后勤协调体现,属特殊的实战形式检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1 18:10 , Processed in 1.894485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