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14|回复: 21

中国泥塑艺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18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泥塑
   泥塑俗称“彩塑”。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雕塑工艺品。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秃上底粉,再施彩绘。

   做源人殉葬,做佛像膜拜,做“耍货”玩赏的民间风俗,是中国泥塑艺术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至唐宋时代,泥塑艺术发展到盛期,著名泥塑有甘肃敦煌莫高窟的菩萨,山西太原晋调的宫女等。至清代,泥塑形成南北两著名流派:北方有天津“泥人张”,南方有无锡惠山泥人。

  “泥人张”指天津泥人张长林,是捏塑世家,作品以写实为特色,人物造型,音容笑貌,色彩装饰,无不强调一个“像”字。其子张兆荣、孙张景桔继承祖业,为中国彩塑艺术作出贡献。

   惠山泥人又可分两类:一类“泥要货”供儿童玩耍、“大阿福”是最典型的作品。其造型丰满活泼、浑厚简练,色彩明朗热烈,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另一类为“手捏戏文”,主要塑造戏曲人物。这类泥人很注意种态刻画,造型适当夸张,表现技法精练,色彩纯朴、深厚,实有江南地方特色。现代著名艺人有胡新明、王忠富、于庆成等人。此外,陕西凤翔、河北白沟河、苏州虎丘等地亦为著名的民间泥塑重要产区。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泥人张彩塑简介

   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清朝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自张明山先生创始,历经四代流传,至今已180年历史。泥人张彩塑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用色敷彩,匠心独特,形成了独立的体系,达到了形神兼备,令人爱赏不已。郭沫若、赵朴初、吴作人、徐悲鸿等大师分别题词、著文予以颂扬。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以及香港、台湾、美国、荷兰、日本、韩国等电视台都进行过专题报道。
  泥人张彩塑属于室内陈列雕塑,一般尺寸不大,高约40公分左右,可放置案头或架上,故又称架上雕塑。彩塑艺术是一个涉及面极广,运用各种环境装饰的艺术形式,有着服务社会、美化环境的重要作用。   它所用材料是用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柔而成“熟泥”,其特点是粘合性强。辅助材料还有木材、竹藤、铅丝、纸张、娟花等。   塑造好的作品应避免阳光直射或置于炉火周围,正确的晾干方法应是自然风干。“泥人”彻底干燥后要入窑烘烧,温度要达700摄氏度左右,出窑后经打磨、整理即可着色。   彩塑的用色,现在比过去有了很大进步。过去的颜料为水粉色,覆盖力差容易爆裂、脱落、腿色,不能长久保存。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使用丙稀色,尽管价格较贵,但它优点很多,覆盖力强、不暴裂、不脱落、不易腿色,干后不溶于水,因此可以用水冲洗,一件完整的作品一般需要30天左右。   精彩的艺术品配以民族特色的包装更加璀璨夺目。

[ 本帖最后由 happykl 于 2008-6-18 20:0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合和二仙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子寿仙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渔樵问答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泥人张作品-看手串


泥人张作品—小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津泥人张作品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锡惠山泥人简介

   无锡惠山泥人相传始于明代,已有四百余年历史。经艺人们世代艺术实践,形成了无锡泥人的独特风格。富有江南乡土气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被誉为“无锡三宝”之一。代表作品“大阿福”广为人知名扬四海。

   无锡泥人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耍货”,也称“粗货”。采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造型单纯,用笔粗放,色彩明快,形神兼备。内容大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如大阿福、老寿星、渔翁得利等等,深受群众和儿童喜爱。另一类是手捏戏文,也叫“细货”,作品取材京昆戏剧中的精彩场面,人物刻画生动,色彩华丽,耐人寻味,适宜人们喜庆赠礼或欣赏之用。历史上曾盛极一时,如今已很少见。现在本馆陈列的作品均为无锡名师复制南京博物院所藏清代名家作品,甚为难得。

   为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介绍无锡泥人风貌,举办这期陈列,希望受到观众们的喜爱,并请多予指正。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惠山泥人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吴泥塑
潮安艺人吴维清的窘境,折射出这门传统艺术令人担忧的未来……    普通的泥到他手里,不到几天时间,活灵活现的人物就产生了。    他不是大师,只是个农民———广东潮安浮洋镇大吴村村民吴维清。大吴这片土地的灵气传给了这位农民,他把大吴泥塑演绎得更加出神入化。可是,七百多年的大吴泥塑,如今只剩下他和几个老人在摆弄…… 辉煌:中国三大泥塑其一出自大吴    喝茶的男人,干活刚刚回来的老农,下棋的汉子,挑刺的农妇……细看,传神的单眼皮,微微上吊的丹凤眼,或眉目顾盼,或秋波暗转,或镇定自若,或怒目横视……一个个神态各异的泥人组成了一幅潮汕农村风情图。    这些泥人的创造者,是广东潮安浮洋镇大吴村村民吴维清。几天来,记者和这位农民谈了好多,感受着他的无奈。 薄暮时分,村里升起缕缕炊烟。吴维清在田野里忙得很。他不是在种田,是在挖泥。    浮洋大吴村西面的大片田土是捏泥优质土,粘性佳,无沙砾,色彩为米黄色,是“造人”的好材料。    以前,这片泥土很不平静———大吴的村民人人会捏泥,家家户户有作坊。现在这种状况已不复存在,大吴泥塑渐渐被村里人冷落。    大吴泥塑与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并称为中国三大泥塑。据传,南宋末年,艺人吴静山自福建漳浦携眷到大吴定居后,以塑造泥玩具为生。其技艺世代相传,逐渐发展,蔚为大观,迄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清乾隆至宣统年间是大吴泥塑鼎盛时期,能工巧匠有400多人。岁末年初,村头巷尾到处走动着各地采购“大吴安仔(玩具)”的商贩。在这个时期,大吴村涌现出大批才华横溢的泥塑艺人,最具代表性的吴潘强,他开创了大吴泥塑制作的新纪元:“贴塑”艺术。捏制泥人时,身体的每一个部分,包括衣服冠履,都是“贴”上去的,这就是“贴塑”艺术。做“安仔头”、“纱灯头”虽然都是大吴泥塑的传统,但大吴泥塑最大的特色就是“贴塑”,出名也是靠“贴塑”。    大吴泥塑种类齐全,制作工艺形成固定模式。它的工艺程序大致包括挖泥、炼泥、捏塑、烧坯、彩绘等五大环节。艺术手法有雕、塑、捏、贴、刻、划、彩等,其中,贴塑技艺与其它雕塑技法有着很大的区别。    但这一切也许很快只能存储在年纪大一点的大吴村人的记忆里。 创新:作品取材身边人物活灵活现    夜已深,吴维清仍与泥土在幽会。“几十年来,我除了吃饭、睡觉都差不多都在做着泥人呢!”    1974年吴维清高中毕业后,从小就喜欢玩泥的他开始捏泥人。起初,他只是玩小公仔头,不久,他就开始制作人物脸谱,这是大吴泥塑的一个主要品种。    1995年夏天,别人拿几尊古老的大吴泥塑让吴维清修补,奇异的美让他惊叹,“当时我把这些古泥塑看成自己的命一样!”他欣喜若狂。    一种激情在他心中翻腾,野性文化在这位农民手中演绎着神奇。他从制作脸谱转入模仿古代泥塑,再从模仿到自创。为这自创,从小喜欢戏剧的他更入迷了,《三打王英》、《曹操咬靴》、《八王请五郎》等作品创作出来了,传神诙谐,古朴大方。    传统大吴泥塑的很多作品,取材于潮剧及民间传说,还有就是农家常用的“喜童”。    “为何不能反映我们现实的生活呢?”这是大吴泥塑七百年来从没有的事。    “我要尝试!”这一尝试,试出了《弈棋》、《挑刺》、《食茶》一系列散发着强烈乡土气息的作品,它们充满生活情趣,形态夸张而不失神韵。“有时看到身边的场景或做梦梦到的,我都可做出来!”吴维清终于形成了他独特的泥塑风格。    吴维清还捏了一些人体作品,这也是大吴泥塑的创举。“我是看以前画册里的人体而创作的。现在的书贵,买不起!”说起画册,吴维清对几年前买的两本书的价钱还记得清清楚楚。 困惑:精妙传统艺术如何摆脱孤独
   2500人的大吴村,现在只剩下几个人在玩传统的大吴泥塑了,而且年纪最小的是49岁的吴维清。“玩这公仔玩不了钱,不要说现在的孩子不愿意学,就连几个老人也少玩了!”
   吴维清不愿意走进世俗社会,不愿意为金钱而工作。岁月流逝,他梦幻般地在艺术中遨游,陶醉在泥土之间,似乎忘却了世上存在的一切。
   与他谈话总觉得很纯粹,他就像住在世外一般。离他家不远的潮州市区他才去过几回,49年来他最远是到过广州,那是去年参加“广东省首届民间工艺精品展”,他参展的六尊泥塑作品全部被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
   也是在去年,因为开关于潮汕民间艺术的会议,吴维清第一次住宾馆。毕竟是第一次,吴维清记忆很深刻,“那次其他人都是各方面的艺术大师,就我是农民呢!”
   采访期间,记者请他一起到潮州吃了一餐饭,几个人才花了200多元,他连说:“天啊!那么贵?够我们一家半个月的伙食啦!破费,破费!”
   他的妻子吴素娟告诉记者,1980年她跟吴维清结婚时,家里很反对,就因他穷。但素娟看中他人老实而嫁给了他。那时的吴维清还主要依靠耕田过日子。到后来,吴维清什么家务都不做了,完全沉浸于泥塑之乐。
   为了生计,他教会了妻子简单又可赚钱的泥塑技术,素娟做起了成批的“喜童”和木偶头像。“喜童”是最畅销、最普遍的产品,是潮汕不少乡村结婚、产子、喜庆活动不可缺少的送礼佳品。
   而吴维清的作品却很难卖,知晓的人也不多。从捏塑成形到煅烧直至上彩,一个泥人起码要五天才能完成,数量有限。加上制作的时候只能用原始焙烤方式,成品率也低。这些,都让吴维清感到无奈,或许,这也是传统工艺的无奈。
   因为沉迷泥塑,吴维清一家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家在村里只属于中下水平。
   几年前,吴维清的女儿考上医学院,因家境贫穷而放弃了这机会,现在深圳打工。“过几天,我男孩也要参加高考了,如考上也是个问题啊!”吴维清觉得很对不起自己的家庭。
   “你只能自救!”一位官员曾经对他说。
   “我哪有能力啊,我是个农民啊,要发扬下去谈何容易,物力、资金……”提起大吴泥塑的未来,吴维清很担忧也很无奈。
吴维清向记者说了他的期望:希望政府对类似他的民间艺人有所扶持,有关部门还可举办有关的培训班,他可把他所懂的全教给下一代,“但要给我发工资啊!”
   孤独的吴维清,孤独的泥塑……难道这就是传统艺术的宿命?
图:吴维清的作品充满生活情趣。 图:人物神态活灵活现。 图:玩泥塑的人越来越少了。
图:面对自己的作品,吴维清感到十分孤独和无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6 11:53 , Processed in 0.058035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