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85|回复: 18

易学传统简介(对易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4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易学传统简介


(一)易学简介:

   易学是关于易经这部著作的所有中国哲学思想之研究成果,从学术角度言,又可分为易经哲学(研究周易全书理论的哲学)及易经哲学史(研究历代对周易的研究成果,或研究历代藉周易以发扬新学的理论成果。)两个领域来处理。易经原为卜筮之书,是中国古代传统占卜成果之集结的作品,在占卜的学问中,包括了占卜的法则、结果的诠释、预测的准确与否等问题,然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需要一套世界观的知识,所以就在占卜行为的全部过程中,建立了中国古代对世界认识的诸多知识,至周代以后,周文王等重要周文化的创建者,又对易学的全书作了重新的编写,终于出现流传至今的易经版本,是为周易,周易成书之后,因为其中体例完备,架构森然,反过头来提供了后人对世
界再作研究时的参考起点,因此周易以其符号系统与观念系统,对中国哲学的儒家形上学、道教世界观、科技文明知识等及自然哲学上,(中医、天文、历算、气象、命相等)都形成了重大的影响。

   周易是一部什么意义的著作呢?关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本身就是一个中国哲学史上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谨守在儒家本位的易学观来面对周易时,我们会发现易学史上的周易是一部驳杂的作品,我们无法仅以一套标准来约定他它的性质,而必须将易学史分成几个不同主题和不同体系的学问来理解,至于周易的本身,则已成了所有不同解释所依据的经典,蕴含其中值得我们重视的学问应有三组重要问题,第一,它的占筮性格所预设的鬼神世界,第二,它的伦理性格所预设的教化意义,第三,它的体系性格所预设的形上学观点。鬼神问题在中国道教传统中持续发挥,基本上已脱离易学传统。(当然,道教的发挥也未必是传承自周易的传统,且周易在经传合出之后的易学史观中,也早已脱离
了原始占卜的鬼神信仰,而为理性哲学的作品,但因此一事实为形上预设的问题,故仍强调之于此。)教化问题为儒家传统所继承与发挥,形上学观点问题则在整个中国易学史及自然哲学传统中不断发展。对于易学传统的这个复杂现象,我们再以下列诸文以讨论之。

1.易经是一部集体性著作,周易体例内容本身不成于一时一
   地一人之手。

   占筮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个重要侧面,夏商两代已有重要的鬼神观念与人鬼沟通的方法,占筮是人鬼沟通的行为模式之一,但占筮活动本身也有多样性,例如有烧龟壳或烧牛骨,而从其烧裂的纹路中见启示的方法,占者将所欲占之事与对纹路的解释又刻到甲骨上,流传至今,使今人得以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甲骨文)这种占筮活动传至周文化传统中时,经过周人的改良,建立完整的观念与符号系统,(卦爻辞与卦爻象)一方面将当时所占之事及其解释以文字记录下来,(卦爻辞)一方面建立新的占筮法则,(大衍之数)使用新的占筮工具,(蓍草)而完成周易这部著作,亦即我们今日所见的易经之书的经的部份。之后,孔子与其弟子们又对周易进行注解的工作,而完成易传之书,今日之周易,即为经传合编的体例。简言之,占筮文化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文明活动,今日之易经一书的经的部份是周文王等周初的哲学家的集体创作,而传的部份是春秋战国时的孔子及其学派的思想汇集。因此,周易一方面是一部集体性著作,一方面因其成书之时段绵延久远,因此也吸收了先秦各家思想的若干侧面,但仍表现为先秦儒家的重要经典。

2.原始占卜周易之成书,必须预设可以前知之超自然存有者
   之存在。

   周易之书,简言之成于先民卜筮之要求,当它已以六十四卦之卦爻辞系统出书时,它在理论上已预设一不可知之超自然界,及可以前知之存有者,即鬼神之世界及鬼神之存在。当周易摆设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及其卦爻辞之架构后,不论卦爻辞内容反映着怎样的世界观或伦理学背境,仅就卜筮行为本身而言,作为向超自然存有者探寻的意义已出现。至于卦爻辞内容只是一种约定,是作为一套符号与义理之间约定性的媒介物,让探问者与告知者双方得以有意思传达的媒介物。因此,问鬼神及鬼神存在之命题,是当周易作为一种占筮作品时的必然预设,当然,周易思想的发展可以跳出这样的背境,但这仍是周易成书时的原始情境。这一个预设是一种形上学的预设,关连着其后千百年中国形上学发展的基本心灵,即对鬼神问题的处理,或承认而建构而发挥,或否认而重创而演变。

3.周易作品中的吉凶判定,预设着吉凶背后的人与世界关系之
   理论系统。

   周易在卜筮文化的心灵中被编写成书,其中固然预设着鬼神参与的观点,但经书中丰富的人与事之资料与智能和吉凶判定的观点,则反映了周易一书中已有着重要的教化性格,尤其是当孔子及其弟子以儒家哲学的角度而为周易作传之后,周易更以儒学经典的身份成为人伦教化的范本。作为一套教化的模板,是必然蕴涵有背后的哲学观点,儒学家在易传作品中所表达的,就是这个侧面。在周易经部的卦爻辞体系中所存在着的丰富的人事判断之辞语,已显示出周易作者有着明显的对于人存有情境之理解观点,从而在作品中表达出吉凶判断,姑且不论此一判断是置放在人事之智能或卦象之规则中而提出的,只要有判断,就会有标准,只要有标准,就预设着理论,因此,儒学家便从周易的吉
凶判断之标准中,发展出一套「人伦进路的存有学」系统,(从人文角度反省伦理行为的标准,从而找出人存有者的存在意义,而建立的存有论系统。)在系统中规范了本体世界的实然情状,作为存有者之存在的意义来源,并且藉由被揭露的宇宙间架之知识,说明了人与世界之关系及人在世界中的处境。

4.儒家易传哲学之作,是发挥周易教化意义的理论性作品。

   周易因深入人事之智慧而能引发深刻的形上反省,从而建立形上学的理论系统。系统之建立基于创作者之知识与心灵。知识提供宇宙论之间架,心灵提供本体论之直悟。当周易成书,又当卦爻辞及彖象传多以道德训戒以告人,且当知识分子讲出善为易者不占,及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之说法后,周易之书便成为一套有基本伦理要求,并附带一套天道有德的形上学世界观体系之作品。这便是易学史上的周易一书之最基本的形象。当然,只要是同意周易是占筮之作,则其中便预设着超自然存有者之命题。但若在占筮之行为中结合道德心灵的解释方法,(以德性的要求及目的为解释占筮结果的标准)则是儒门本位的形上学观点。其实是从天道有德的形上学的理论间架来理解人事的行为,并提出规范及建议。使得人存有者从而可以在周易书中寻出自身生存经历之合谊之道,此即易传所谓观象玩辞的作用所在,而周易透过历代儒学家的注解与发挥,也从而使周易的教化性格能够更在哲学的高度上被解说。

5.周易一书提供了自然哲学的发挥空间。

   任何知识体系在创建之初,都需要表达的系统,以完成其系统化的表达,表达一套新知识的条件,一方面在于符号的需求,一方面在于观念的需求,如果创作者不能建立全新的观念与符号,那就要从其文化传统中作藉用与转化的工作,而通常,藉用其文化传统中的概念与符号,是较易于理解与方便使用的。周易原是先秦时代最有体系性的作品,尤其经过易传的发挥之后,其中充满了世界观的原理,又由于周易本身丰富的词汇、观念、符号系统,因此提供了后人任何有体系性的思想产品丰富的资源。在易学史的发展之中,周易的词汇与符号成为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命相学、历法、算学等学问藉以表达的媒介。周易成了中国自然哲学的汇粹之地,周易之学成为中国思想史中众多学问的幅骤点,而中国易学史的研究也因而成为兼治众学的艰难学问。这种现象的发生,就是因为大家都藉用周易的文字、概念、符号作为各种学问的表达媒介,而周易中若干抽象的观念原理,也足以作为众多学问的基础观念,而由之再作专业观念的继起发挥,所以中国自然哲学的基源地便在周易了。

6.儒门内部的形上思想之差异亦以易学诠释系统的差异而表
   达出来。

   中国哲学史中的儒释道三大传统,与易经哲学关系最密切的当属儒家,先秦儒以周易经书之传承者自居,并为之作传,而建构了儒家形上思想的观念体系。宋明儒学的复兴运动,自始即以易经、大学、中庸之诠释而起家。易经成为儒家本门内之经典。又因中国自然哲学的发展,创新了儒门系统中对于世界观的认识,这也表现在对于周易的演卦原理、卦序排列、与揲蓍之法所作的不同的诠释观点上,以及以易理原则解释宇宙演化观点的创新上,因此儒家学者也藉周易的诠释体裁而发展出不断创新的形上学系统。儒学家一方面藉易学之诠释,而批评易学史上其它传统中对易学诠释之作的不当,一方面又吸收中国自然哲学中的世界观而建构新学,更重要的是,透过形上理论的不断创新性的建构,而使得儒学家得以在面对中国哲学传统中的道家、道教、佛学等的深厚形上思想的体系之时,有一足以抗衡的形上学体系,从易传之作,到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张载的正蒙、朱子的周易本义、王船山的周易内外传等都是如此。然而也因各别的创造性成果,使得儒学本身的形上观点的差异也以周易诠释观点之不同而被表达出来。

[ 本帖最后由 happykl 于 2008-6-24 16:08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周易要义

1.周易的体例(经、传)
A:易经
a.「周易的经部」是由六十四个卦的卦象及卦、爻辞所组成  
   的。

b.「卦象」是一组符号图式,由六条线条组成的一组图式,称
   为一卦,一卦中的每一个线条为称为一爻,是故六爻组成一
   卦。爻有阴爻阳爻两型,阴爻之线条中间不连贯,(--),
   阳爻的线条中间连贯,( ─ ),卦象间的差别是因一卦中的
   六个爻分别为阴爻或阳爻的组成方式而造成的,卦象上的差
   别在逻辑上的可能性正好是六十四种,故易有六十四卦。
   (例如干卦卦象: 坤卦卦象:咸卦卦象: 恒卦卦象:

c.「卦名」是六十四个卦的名称,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名依序
   为:干、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
      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咸、恒、遯、大
      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
      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
      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乾坤屯蒙需讼师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 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遯兮及大壮 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 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 是为下经三十四

(朱熹「周易本义」<上下经卦名次序歌>)


d.「爻」的读法是由位在下的先读起,第一爻称「初」爻,若
   为阳爻称「初九」九为阳爻的代表名字,若为阴爻称「初六」
   六为阴爻的代表名字,第二爻至第五爻之阳爻称「九二」、
   「九三」、「九四」、「九五」,阴爻称「六二」、「六
   三」、「六四」、「六五」,第六爻称「上」爻,阳爻为「上
   九」,阴爻为「上六」,但乾坤两卦的第六爻有二义,另一义
   为「用」,称「用九」及「用六」,这是在占卜时的特殊情况
   下才会用到的。

e.「卦辞」是对全卦卦象的义理之解说及对全卦之吉凶判定之
   解说。卦辞有时又称「彖辞」。(例如干卦卦辞:元﹑亨﹑
   利﹑贞。

   坤卦卦辞:元﹑亨﹑利牡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
           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咸卦卦辞:亨﹑利﹑贞。取女吉。

   恒卦卦辞:亨﹑无咎﹐利贞。利有悠往。)

f.「爻辞」是对该爻爻象的义理之解说及对该爻之吉凶的判
   定。(例如干卦六爻的爻辞是: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谦卦六爻的爻辞是: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六二:鸣谦﹐贞吉。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六四:无不利。撝谦。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B:易传

   易传是由十个部份的内容所组成的,各传的篇名为:「文言传」、「彖传上」、「彖传下」、「象传上」、「象传下」、「系辞传上」、「系辞传下」、「说卦传」、「「杂卦传」、「序卦传」。其中的两个「象传」又有「大象传」、「小象传」的另一种分别方式。易传是发挥易理的著作,各篇主题重点
及叙述体裁不一。

2.周易的内容
A:周易经部
a:卦的认识

   一个卦的内容包括卦名、卦象、卦辞、爻辞等,若把易传也算进来,则还可以包括彖传、大象传、小象传。

   一个卦的作用就周易作为占筮之书而言,它是一组文字与符号的义理系统,提供占筮者藉一定的占筮程序之后,在卦中寻找占筮之所指的结果,所以它是问告者间的传达媒藉。

   由于易传的以义理解经之作的加入,卦中之辞与传的部份则成为生活指导的教材,儒家的学者可以单独因阅读易书而理解道理,所以周易六十四卦也成为六十四组义理结构的伦理教材。

b:占的原则

   占的原则是提出一套操作的过程,使问占者得以找到他所问告的指示,是在那一卦之卦辞,或那一卦的那一爻之爻辞之上的原则。
   关于占筮的原则,涉及到对占筮或对易学全体的哲学观点,方法很多,并不统一,但通常是以易传中所说的「大衍之数五十」一章中之原则来推算的,兹引该文如后:「......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捋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捋而后挂。....是
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当一个六爻卦之卦象出来后究应以该卦卦辞或某爻爻辞为所占者,则又有不同的标准,此处暂时先介绍朱熹所考证的方法如下:
@六爻都不变的﹐用本卦卦辞断之。

@一爻可变﹐用本卦可变之爻(俗称变爻)之爻辞断之。

@二爻可变﹐用本卦可变之二爻爻辞﹐而以上爻为主。

@三爻可变﹐用本卦和之卦的卦辞﹐而以本卦为主。

@四爻可变﹐用之卦中不变的两爻爻辞﹐以下爻为主。

@五爻可变﹐用之卦不变之爻的爻辞断之。

@六爻均变﹐用之卦卦辞。乾坤二卦例外﹐用其特有的「用爻」(即用九与用六)。

   然而朱熹的方法考诸于左传中的占筮文献时,却发现当时人也不是用这套方法的。(从哲学的角度来反省这个问题时,我们以为,周易不作占筮则已,要作占筮,则占筮原则与卦爻象、辞皆只是媒介而已,只要有一套固定的法则可寻即可,因为占筮本就是问告于天地间的鬼神,只要法则有所约定,就可以作为鬼神表意的工具了。)

B:周易传部
a.「文言传」
   文言传是特别针对乾坤两卦的义理作出全篇说明的若干条短文之组合者。

b.「彖传上、下」
   彖传是针对卦辞(一称彖辞)作逐字解说的作品。有六十四卦即有六十四条彖传条文,所以后来的编书者,就直接把彖传之文字编于每卦的卦辞后,而成为今日我们熟悉的本子。

c.「大象传上、下」
   大象传是对六十四卦每一卦的全卦义理作解释的短文,共有六十四条。(大象传解卦之原理全是由上下两卦的卦象着手以研究卦义,此一态度已表现出作者的易学世界观是以上下两卦所组合的卦象所象征的意义来建构人事情境的认识原则。───基本上每一个卦的卦义就是一个人事情境的认识原则───,但其说明卦象义理的原理根据,则仍是儒家的原理,仍表现出丰富的德性规定义,而不因由卦象入手就转向自然哲学的解说进路。)大象传的上、下二传,是配合周易经部上下篇的编排而设。大象传后来亦被编排于经部彖传之后。

d.「小象传上、下」
   小象传是针对每一卦的每一爻再作义理的诠释之作,是有三百八十四条短文的作品。(小象传的解爻原理与大象传不同,不是从爻象着手,而是类似于彖传的从义理着手的解爻原理,是对爻辞再作解释的作品。)上下两传也是配合易经之上下两篇的。小象传现皆已编入经部爻辞之后。

e.「系辞传上、下」
   系辞传是发挥周易义理最丰富的哲学性作品,举凡如何解释卦爻辞,如何占卜、为何作易经、远古社会的真象、儒家的天道观、易象如何由八卦演为六十四卦、周易的体例宗旨───等等原理原则的道理都在其中。(系辞传是后人认识易经的入门书,也是后儒发挥形上义理的创造性思想的来源。)

f.「说卦传」
   说卦传与系辞传性质接近,也是周易原理的解释兼创造的作品,其中「参天两地」说及「三才之道」说,也是后儒形上思考的创造泉源,另,其中有两段处理八卦的文字成为宋以后图书派易学的创作泉源。而说卦传最大的特色在于对周易八卦中每一卦的卦义所象征的事物或原理作了归纳式的整理,反应出周易之学是一套可以象征地解释天地万事万物的学问之义。

g.「杂卦传」
   杂卦传是将周易六十四卦中,相临两卦所显示的某种对比意义,予以揭露的一篇短文。(从卦象来看,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序,正好是非「错」即「综」的方式以排列的。「错」者,两卦中每一爻之阴阳性正相对反,此二卦称为相错之卦;「综」者,两卦由下至上之爻序正相对反,是为相综之两卦。周易卦序既有如此之特性在,杂卦传即将周易中所有或相错或相综之相临两卦的各种对比意义予以揭露,用以启示人事之智慧。而周易卦序之此一性格,也成为启发后儒创作形上学原理的泉源。)

h.「序卦传」
   序卦传是讨论卦序之所以如此排列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写成是在一套世界观的观点下完成的,说明了周易六十四卦是在如何的一种世界演化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完成的,但研究易学的易学家们一方面有不同的世界观而不同意它的说法,另一方面有人根本就发展出不一样的卦序排列方式,故而亦不同意该文的说法。)


[ 本帖最后由 happykl 于 2008-6-24 15:55 编辑 ]
发表于 2008-6-24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改改字体颜色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3.周易的形成

A.易经六十四卦的形成:

      关于六十四卦的形成有两个题目,一是符号的形成,二是文字的形成。符

号的形成包括阴阳爻的形成、八卦形成、以及六十四卦的形成等问题。文字的

形成包括作者、年代、内容、义理等问题。


a.「阴阳爻」的符号,后来的解释有多义,不能定论,爻象的画出,自

来传说为伏牺之作,我们暂时以传说的方式来认识它。


b.三爻象的「八卦」是六十四卦的义理及卦象的基础,分别是:干1、

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8,(此次序是宋邵庸以后的通行

本,是所谓伏羲先天八卦图的次序,今为便于记忆,故列出此序,但对周易八

卦是否有序、有方位、有先后天之说,这就是易学史上关于世界观的认识之问

题了,此暂不论。)这八个基本的卦又象征了天地间的八种自然现象,依序分

别是:干为天、兑为泽、离为日、雷为震、巽为风、坎为月、艮为山、地为坤

。(关于八卦的象征系统还很多,包括它们也可以象征一家中人的父母子女关

系等。)相传,八卦也是伏羲所作。


c.「六十四卦」的形成,相传是文王将八卦两两相重而成的,重卦的观

点似乎是很合理的,但历来的易学家也有不同的看法,例如邵庸和王船山,前

者认为是一爻一爻地加上去的,后者认为是一个三爻卦的每一爻各加一爻而成

的,而不是两个三爻卦相重而成的,不同的六爻卦形成观,反映了对于由易卦

以说天地变化的形上学原理的不同看法,这也将影响到对卦爻辞的解释,各家

如何说是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作各家文献的考查以了解各家的说法,我们更可

以从古代文献的考查以研究那一说法较为真确,但更重要的是,当我们认识到

这是形上原理的差异时,我们的考察重点就该转而研究其形上观的理性基础的

问题了,因为他们都是把一个卦象演算的过程提升为一个天地演化的过程,再

反过头来从对天地演化过程的形上学原理中再来解释易卦演算的原理,是故,

与其说我们在研究易卦原理,不如说我们在研究形上原理,而研究易卦原理是

历史性的研究,是要注意其中的文献证据;但研究形上原理则是哲学的研究,

是要注意其中的理性法则。总之,我们要分清关于六十四卦形成问题的两个层

面,一是历史上的过程,而暂以文王重卦为其答案,另一为形上原理的问题,

则没有所谓的最终答案,而只有各家之理论之清析合理与否的问题。



d.关于「卦爻辞」的「作者、年代、内容」等问题,从其内容来看,是

西周时期的文化思想及历史人物事件等,固然卦爻辞也相传为周文王或周公之

作,但近人的研究多采周初的集体创作的观点,是在西周的占筮家们对于以六

十四卦的占筮法则所进行的占筮活动中之所有占筮记录经过若干原则标准之筛

选整理而成的。



e.关于卦爻辞的「义理」问题,我们应该注意的有两个层次,一为关于

卦爻辞和卦象的关系,一为具体作出卦辞爻辞的原理。关于卦爻辞和卦象的关

系,有各种说法,此处最重要的问题是,是否有必然的关系?若有,则它的原

则为何?这是讨论卦爻辞最根本的问题,然而从周易为西周时期各次占筮所得

而编辑成书之说而言,我们已无法认为全书是在一次有指导观点的计划下完成

之作了,即就卦象和卦爻辞间的关系而言,是只系于所占之事,但就各卦之内

容而言,各爻之间的差异还是必须有所依据的,即对于一个卦象而言,它被系

以那一套主题而形成的卦爻辞之事是不定的,但就该主题而言的内部义理发生

发展而言仍是必须和其卦象有所关连的,此一关连性的原则便在释卦的道理上

,亦即具体作出卦辞和爻辞过程中的原理。对于此一原理的讨论,则在易传中

已有,当所占之事件主题已有,当一卦之卦象已定,则卦爻辞的订定自有一些

原则,大象传中即指出给予卦辞的原则是由上下两卦的卦象相合而得的观点,

至于给予爻辞的原则,经后来学者研究后指出即是彖传及小象传所言的由爻的

爻位状态来决定其义涵与吉凶,经整理后关于爻位之吉凶优劣原理可以有下列

诸项:当位、应位、中位、趋时、承乘、往来等。(依据朱伯昆先生的整理)



B.易传各篇的形成:

      自来易传的作者皆以为是孔子所作,这是汉代若干著作中的观点,而宋欧

阳修作「易童子问」一书,列举若干理由指出非孔子之作,是为中国易学史上

自易传孔子所作的观念传开之后第一次有人讨论这个问题,然而此说并未立刻

受到重视,直至近人的研究才对其有所肯定,而近人也经过文字学、史学的考

证,大约已形成定见,即以易传非孔子所作,然而关于作者为何人,则已无法

从有限的文献数据上确定了,我们只能处理的问题是,那么易传十篇是否成于

一人之手,及作者之年代以及作者之基本思想是否仍是儒家的等问题了。今人

经过考证之结果,易传各篇亦非成于一人之手,而成书年代则为战国时期为主

,也有人主张某些作品甚至迟至西汉才产生,至于思想立场则多认为仍是儒家

本位的立场,至多指出其中已吸收了先秦诸子之若干思想。关于易传指导思想

为何,我们直接从易传中解读之即可掌握,但是关于易传之思想是否为儒家的

思想的问题,则要进行哲学的考察才能讨论。(关于易经易传之作者及成书年

代的问题,近人屈万里、李镜池、顾颉刚、钱穆、高明、朱伯昆、---等人

皆有专文讨论,兹不详述。)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uxi 于 2008-6-24 15:59 发表
改改字体颜色


您是觉得太刺眼了吗?还是太浅了?下面这种深灰色如何?

[ 本帖最后由 happykl 于 2008-6-24 16:0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中国易学史上的易学研究

       中国易学史上的易学研究,要溯其源,易传就是最好的一部易学研究专书

,自此以下,汉魏隋唐宋元明清以迄于今,易学研究之作,无以计数,这些研

究作品中,有编辑性的、有诠释性的、有创造性的,以下谨将其中之大者,作

一鸟瞰式介绍,以彰显中国易学史的丰硕成果,从而将中国哲学思维传统中的

易学思维之地位予以提高,并藉以为未来持续创造性地发扬工作而作准备。

两汉易学:

       两汉时代是中国气论思想,(气论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中另一个重要的思想

传统,中华民族可以说是一个气思维的民族,由气的理论为基础建构了诸多思

为体系,从形上学到科技思想无不有气思维可以表达的地方,我门将在另文中

再予介绍。)及宇宙论、天文学、医学等科技知识极为倡盛的时期,于是,汉

代易学便一方面表现出宇宙论的创造性格,将易传中已发展的形上学原理,以

秦汉以来累积的对宇宙知识的讨论观点,用易经的思想体系表现出来,是为「

易纬」之作。此外,在一个稳定的帝国秩序中,中国农业文明自有它起步的新

条件,又由于天文学、气象学等知识的发展,所以易经的卦爻系统被有体系地

发展成气象学的符号与义理系统,是为孟喜的卦气说。另外,易因秦焚书之故

,独为诸儒之书中被保留得最完整的著作,是以在汉初即立为五经博士之一科

,于是易的经学研究传统亦极发达,大约也是汉代自然哲学发达之故,汉代的

易学的经学角度之研究,特别发挥了易学中象数的系统,建构了许多新的解释

卦爻辞之所以如此,以及占筮之后如何释卦的原则出来,是为京房、虞翻、郑

玄等的象数易学。又,汉易虽以象数著称,但仍有费直之学,以易传之原则以

标榜忠实于先秦孔门易学之传,以经解经,并不专事于创造新的卦爻象数之体

例,是为汉代儒门易的代表。汉末之际,有道士魏伯阳,着「周易参同契」以

易经的术与名辞来姐说道家炼丹的理论,是为易学史中的一大新事件,开启了

道教理论与易学汇通的滥觞。



魏晋隋唐:

       魏晋隋唐时期的时代精神是道家和佛教为主轴的时期,在易学理论上并未

有如汉代一般地大规模的创造,主要表现为一种解易风气的转变以及对易学典

籍的整理保存的工作类型,由于汉代象数易之风气已走到了极端与尽头,三国

时代魏人王弼,着「周易略例」及「周易王弼注」,从玄学角度解说周易,意

即以道家思想的根本智慧,从义理的进路以解说易经经传各文之义理,一扫两

汉以来易学陷落于象数系统的繁琐解经之泥沼里的风气,从而对中国易学研究

的方向造成决定性的影响力,自是而后的一段时间内,易之象数与义理之熟轻

熟重之事,引起了学界的辩论,但就创造性的易理发挥而言,这个时代的贡献

明显落后。隋唐以后,出现了两部重要的集解之作,即孔颖达奉命编纂的「周

易正义」及李鼎祚自行编写的「周易集解」,二书皆为搜集两汉以来迄于隋唐

的易学注释之书的集注本,但收录之方向略有不同,孔书较重义理但不偏废象

数,李书较重象数但不偏废义理。然而就易学史之重要性而言,是保存义而非

创作义,不过,保存亦是有根本性的重要地位的。



宋元明:

       宋元明时期是儒家文化复兴的时期,但也是道教、佛教理论臻至高明的时

期,它一方面因为儒家的复兴,使得原就列为儒家经典的易经哲学思想,被不

断地开发,另一方面因儒学家必须在最全面与最深广的形上学高度上与道佛竞

争,于是周易又以最有资格的作品的身份充当了这个角色,于是此一时代的创

造性思想家,便把他们的才华充分地发挥到周易之学中来,易学研究在此一时

期有着两汉以来的最积极的创造机会。


       开启此一时期易学研究新方向的是道士们的贡献,道教族群中的理论发展

到了此一时期,已经发展了精细的人体修炼学,而他们藉以表达此一理论内涵

的概念、术语系统仍是中国文明中的本来传统,于是易学中的太极、阴阳观,

以及汉以后汇流入易学思维的五行学说,都是他们使用的观念系统,(观念系

统本来就是公家的。)此时由于道教对世界观学说有了新的表达方式,即以图

说文的方式,于是此一以图书说义理的表达型式便逐渐流传开来,宋易一开始

即以图书易的传统开启了易学的先声。道士陈抟与儒者周敦颐、邵庸开其端,

朱熹汇整于后,易经之作品自此以后除了经传合编以外,又加入了图的部份。

图书易之传统,主要多为宇宙论问题的讨论,但宋儒对于儒学形上学的开创还

不只此,由易传再配合着中庸、大学的讨论,宋明儒开启了一家家儒学形上思

想的创作体系,易学的理论开发,其实意义已转化为儒学的形上思想的开发,

太极、阴阳等观念成为宋明儒表达形上思想以及建构理论体系的幅骤地,这就

演成自易传以来的儒门内部之义理开发的问题了。周敦颐、张载开其端,二程

、朱熹,以迄明末蕺山、船山,皆有所创作于此。当然,汉易的影响仍在,汉

易中象数的讨论与使用之传统并未断绝,明末更有来知德与方以智等人精研于

此,甚至包括朱熹亦仍重视象数之作,是为宋明时象数易传统的代表。



清代迄今:

       清代是一个学术整理的时代,对易学的研究其成果在于考证与讨论上,不


论是对于图、象、数、义理等,都作了大量的讨论工作,但就易理的开创而

言,则应为民国以后才较有得讨论。http://www.confucianism.com.cn/html/zhexue/743927.html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经易理研究(视频)共20集,个人感觉不错..

http://bbs.m4.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8955&highlight


<易经杂说>---南怀谨老师
http://www.cnblogs.com/firstyi/archive/2007/11/22/968566.html

[ 本帖最后由 happykl 于 2008-6-24 16:45 编辑 ]
发表于 2008-6-24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

简单说来,易学分二派:一派是易理,一派是象数。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vivi_cn 于 2008-6-24 16:12 发表
楼主辛苦了!

简单说来,易学分二派:一派是易理,一派是象数。


我刚刚开始学习..就是看"易经易理研究的视频系列",对象数我没涉及..

请教vivi_cn ,不知我先学习这个视频系列,是否合适?
发表于 2008-6-24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appykl 于 2008-6-24 16:18 发表


我刚刚开始学习..就是看"易经易理研究的视频系列",对象数我没涉及..

请教vivi_cn ,不知我先学习这个视频系列,是否合适?


谈不上请教,我也是初学者,大家一起切磋吧。

那些视频我还没看。多看些总归没错,合适不合适可能只有自己知道了。

我是先从看图开始的,刚开始看易经看不下去的说;P 了解到易经最初只有图,没有文字,所有的文字都是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去的。于是我决定跳过那些看了头晕的部分:$

于是先看完了一本《周易图释大典》,然后再找比较有名的易方面的书,这部分网上可以找到很多,最方便的就是下载《四库全书》,里面的经部易类都是与易经有关的。另外现代的一些比较有名的易学方面的大师,专家的书也看。这方面的资料我现在有2G左右了。

我的学习方法是先找齐资料,然后再从自己看得进去,感兴趣的开始看。看到书里有说到其他书的地方,再把这些书找到。总之各方面的言论都看。书看烦了看视频,或是再看图。

看得多了不知不觉中对易的理解就更深了。第一次看《周易图释大典》时很多图看过就看过了,第二次再看时,对某些图又有了新的认识。

这是我的学习方法,不知道对你有没有帮助。
发表于 2008-6-24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什么帮助,基本就是瞎看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看吧 于 2008-6-24 17:02 发表
没什么帮助,基本就是瞎看


礼貌!!!!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vivi_cn 于 2008-6-24 16:49 发表


谈不上请教,我也是初学者,大家一起切磋吧。

那些视频我还没看。多看些总归没错,合适不合适可能只有自己知道了。

我是先从看图开始的,刚开始看易经看不下去的说;P 了解到易经最初只有图,没有文字,所有的文字都是后人根 ...


嗯..我可以试一下..先从感觉入手,这也是个好办法..多谢
发表于 2008-6-24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是边鞠躬边回帖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看吧 于 2008-6-24 17:23 发表
其实我是边鞠躬边回帖的


看吧同志...你太逗了 你咋这么另类呢 向你磕个头..I服了U...

鞠躬出来的贴子就是这种效果么?人家咋就是瞎看呢?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是很好么?

受不了你....
发表于 2008-6-25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吧童鞋给本版的人气建设出了不少力啊;P  大家一起学习吧:handshake:
发表于 2008-6-25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入门可以根据兴趣,看书不应该凭喜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看吧 于 2008-6-25 18:43 发表
入门可以根据兴趣,看书不应该凭喜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我错了...我诚致地向本.拉灯同志道歉...请原谅我吧.. 弱弱地请教:您觉得学易经应该从什么开始学起呢...
发表于 2008-6-25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什么开始学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从哪开始学应该都可以,您的意思大概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学更有效率,这我也回答不了,我想还是从工作实际需要出发吧,其次才是业余爱好,至少我是这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21 18:49 , Processed in 0.056322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