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67|回复: 20

[中外交流] 华人孩子眼中的美国教育制度 (转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7 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载 http://chanzhilian.blog.enorth.com.cn/article/187741.shtml

     美国小学五年级班上,多数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小数,有时他们甚至还在练习12以内的乘除法,而这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不过,别因此小看了美国学生,对于“10个苹果大约有多重”这样的问题他们能够脱口给出答案,可我就不一定答得上。

 数学课开始了,只见班主任Toalson女士的办公桌上放着许多食品,莫非今天是她的生日,她要请我们吃零食吗?

  “同学们,请到我的桌子上选一件你想要的物品。”等我们都按照Toalson女士的吩咐做完之后,她又从杯子里抽出一根木签,问道:“Sally,你的巧克力豆有多重?你能在盒子上找到它的重量吗?”

  “我的巧克力豆是12盎司约340克。”Sally指着包装盒回答说。

  被抽中的同学一一“演讲”完毕之后,老师又告诉我们美国计量单位和十进制计量单位的进率,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留给我们的是这么一道家庭作业:为什么一大袋爆米花比一小袋盐要轻得多?请说明理由。

  第二天,Toalson女士的办公桌上换上了大米、豆子、盘子、袋子等物品,难道她今天要大展厨艺,还让我们用袋子装回家与爸爸妈妈分享不成?我暗想。

  接着,Toalson女士又用抽签的方式为同学分组,并示意我们组先到办公桌前:“今天我们将要做一个测试,你们可以用大米、豆子去估约1盎司、1磅和1千克,我会给你们这3个重量单位的砝码,你们可以借助天平去测量。”Toalson女士话音刚落,大家就开始动手了。天平的一端分别放上1盎司、1磅和1千克的砝码,另一端分别摆上等量的大米。这样我们就能直观感受到上述各重量单位的大米的份量了。

  美国的数学教学重在实践,老师经常用生活用品做例子,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可是在中国,我们很少有这样的实践活动,我甚至连1千克有多沉的手感都没有,而且数学应用题多数与生产有关。从我正在自学的第10册数学书上随手找个练习题看看:“永丰水泵厂计划25天制造1575台水泵,实际每天多制造12台。照这样算,完成原定生产任务可少用多少天?”我爸爸说他读小学时就做过类似的题目,由此他给出结论:中国的数学教材30年不变,脱离孩子们的生活。

  美国也有数学竞赛,但形式很特别。我到美国不久,自以为数学基础比美国同学好,就报名参加了数学竞赛,心想拿个好名次应该不成问题。可到了比赛现场,和我想像得完全不一样——大家不是埋头做试卷,而是在玩游戏。整个礼堂就像集市那样摆着许多摊位,每个摊位上摆放着不同类型的数学游戏,那形式就像我们春节逛庙会猜灯谜似的,猜中有奖。工作人员向我介绍说,“当你完成一项游戏,就可以获得一个粘粘纸,当你有5个粘粘纸时,可以到那个桌子换一张优惠券。”

  那天我总共获得了8张优惠券,凭此可以在指定的商店买到便宜的冰淇淋、比萨等。虽然“竞赛”没有评名次,但参赛的每个人都得到了“goodjob!(干得好)”的评价。

  (陈韵正,1995年生,福州群众路小学五年级学生,2005年随父赴美,就读于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市Lee小学五年级。)


暑假就是休假

  暑假到了,即将升入美国高中的AlexChen到中国探望在重庆工作的父亲。10多天过去了,从来没有看见他看过课本或是做过什么暑假作业,而他的父亲也从未提醒过他要学习的事。“学习”这个词儿好像在父子俩的生活中压根儿就不曾存在。

  暑假里,学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14岁的Alex是典型的ABC(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刚刚在美国上完8年级,即将升入高中(美国的高中为4年,9至12年级为高中),但从他身上看不到一点中国高中生的紧张和忙碌。

  他的生活非常有规律,每天他几乎要睡10至11个小时,晚上10时左右睡觉,次日9时起床,简单吃点东西,看看电视。中午12时到父亲工作的软件公司,吃完午饭以后,他便成了父亲公司的实习生,成了一名软件测试员,专职玩公司生产的游戏,寻找软件中的BUG。

  令中国很多家长色变的电子游戏,Alex也非常喜欢,而他的父亲也丝毫不担心儿子会沉溺其中,从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给他买游戏机和各种游戏软件。两年前给Alex买的游戏机不见了,父子俩还在家里翻箱倒柜地寻找。

  Alex也并非把“学习”完全抛到脑后,只不过他的暑假学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比如这几天他就找到了自己新的兴趣所在——跟父亲公司的一位美工学习绘画。Alex对此兴致勃勃,以前每天还不到下班的时候就开始饿了,可自从开始学习绘画以后,“都忘了饿了”。他对软件编程也很有兴趣,很想找一位电脑程序员学习编程。

  暑假对Alex来说意味着休息、休假

  或许是因为不挑食和睡眠好的缘故,才14岁的Alex已经长到了1.7米。记者有些担心地问他:“你睡这么久,那上学的时候怎么办呢?”

  Alex回答说:“我上学的时候也起得比较晚,每天8时左右才起床。”

  记者再问:“8时才起床,那每天上几节课呢?”

  Alex说:“6节,上午3节,下午3节,50分钟一节。下午3时多就放学了。”

  放学后呢?有没有家庭作业?家庭作业做到几点?

  Alex回答说:“科学老师通常会给一些问题让回家去回答。数学老师有时候会问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数学课本也常常把数学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你就知道为什么要学数学了。比如说一个人遇到生命危险,先给两个人打电话求救,这两个人再分别给两个人打电话求救,是2的几次方?家庭作业很容易做。我一般花15分钟到1个小时就做完了。”
  放学后回到家里,Alex常常会打打游戏。如果天气很好,Alex会出门和朋友打篮球。作业通常是睡觉前用很少的时间就完成了。上学期间,他一般都是晚上9时准时上床睡觉。

  暑假对Alex来说意味着休息、休假。去年的暑假,科学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写12篇关于科学的文章。Alex还记得他写过一篇是关于恐龙的起源和发展的。而今年的暑假,只有语文老师布置了作业,让他们去读一本书,读完以后要写读后感。

  父亲最关心儿子去哪儿玩得开心

  也许有很多中国家长看到这里,都开始为Alex的学习成绩捏了一把汗。但事实上,Alex的学习成绩非常好。他在美国的中学里上的是天才班,相当于我们的“尖子班”。其他班有30多个学生,而Alex所在的班只有17个学生。小学5年级的时候,Alex通过考试(主要是面试)进入天才班,上初中的时候又直接升入天才班。即便是在天才班,Alex的学习成绩依然出类拔萃。

  有人问Alex:“你会跳级吗?”

  Alex似乎并不理解“跳级”的含义。向他解释清楚后,他摇摇头,不解地反问:“Why?(为什么?)”。

  Alex的父亲也不赞成让孩子跳级,他希望Alex像所有同龄的孩子一样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度过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整个假期,他最为关心的就是周末带着儿子去哪个地方旅游Alex会玩得比较开心。

  Alex的父亲说:“国内对有天赋的孩子喜欢拔苗助长。但孩子毕竟是孩子,就算他学得比别的孩子要快,但他的心智还是很不成熟。美国对有天赋、学有余力的孩子也采取精英教育,但不同的是,他们不会让这些孩子跳级,而是给他们增加很多内容,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Alex所上的天才班有的课程和别的班一样,有的课程不一样。比如科学并没有很大分别,但老师会给天才班加很多课外的内容,让他们动手做一些东西,或者是写论文。

  Alex对物理和数学都很有兴趣,他希望将来做一名天文学家或者去造火箭。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8-4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幸福····在国内  不在尖子班的我都觉得压力很大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5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哎!
果然,美国的教育制度真的是要比中国的应试教育好的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5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各有各的好处,美国在于不局限人的思维方式,中国在于给孩子一个好的基础。
在国外读书的时候很明显的感觉到中国的教育虽然苦,但对我们是非常有好处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5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这大概就是中美对孩子教育的一个差别。

我也想到些关于孩子的事情,第一件是在中国,是教育孩子远离金钱;在美国,则是崇拜金钱,孩子自小就可以享有零用钱,还开了卡和存折,让他们自己理财好自己的财产,同时他们还鼓励小孩子去社区派报纸,帮邻居浇水或剪草,或去做兼职赚钱,这跟中国小孩子呆在家里从早到晚写作业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第二件事,就是他们的历史课是教育人,如何从历史中推敲未来。例如他们会考:如果当初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会对现在造成什么影响;如果当初成吉思汗没有出现,会带给世界什么影响等等.....
可中国历史测验,从来就是____年,____抢掠了我们____黄金之类的死记硬背课题,这些枯燥的数据到底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即使我们记住了,那么那XXX万量的黄金会回来吗?
天啊,人家的学晓的是技能,我们灌输的确实一堆无味的数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6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各有各的优缺点。
其实现在西方富裕国家的小孩就知道玩了,受不得艰苦和枯燥,所以有了“习惯于像玩一样得到钱“,”生活能上不能下,下了就自杀“之类的富裕国家“独有”(有些夸张^_^)的社会心理疾病。

[ 本帖最后由 flasher 于 2008-8-16 19:1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7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发点这样的文章啊,让大家都学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7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中国的教材也在改革,虽然我们都觉得走得快了一点,而且不认为适合中国人的教育观念。其实,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特点,为什么一说教育制度就是西方的好?难道中国的教育就一无可取之处?事实上,我常常觉得,今天教育界在观念上的混乱就是因为太过于看重西方的教育理念,却没有好好研究一下自己的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21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历史课上就被问过,如果当初罗斯福不实现新政,美国是不是会变成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说到底,教师的水平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26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事,说实在的我有点糊涂!
既不赞成像中国的那种有点绑架味道的教育,也不赞成像加拿大(没去过美国,据说差不多)这样的过分的放松。
加拿大的孩子,我不知道他们到底在学校学了什么。看到的是亲戚家的孩子除了踢足球,就是打冰球(是否应该叫曲棍球),要不然就是棒球。当然还有跳床,体操,骑自行车,跑步,游泳。
适当的体育活动我认为是必要的,但每周7天,天天都在忙体育的话,我就觉得是过分了。
就如同我的侄女周一至周五上学,周六上午英语家教,周六下午语文家教,周日上午数学家教,周日下午做家庭作业。这也是过分了一样,我也不赞成。
希望我们能走一个比较合适的路!让孩子能有时间学习也有时间玩!
随便感叹一下他们的非高等教育(大学以前的教育),确实不怎么样,对历史和地理的认识让人惊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28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美国的教育和中国的教育是两个极端。没有哪个好哪个不好。应该互相融和一下。

不记得是哪个朋友跟我讲的了。前几年的事情。他去美国,买东西。在国内,我们一般如果有零钱会把零头一块给店员,这样比较好找钱。比如有件东西是3元五角,身上有10元,又正好有五角零钱,我们会给店员10元五角。但是他在美国就弄的挺尴尬的。他习惯性的给了带零头的钱,然后等着找钱。结果那个店员拿着钱想了半天,先把零钱都还给他。然后重新用那个整的再减去他花的钱。再找了一堆零钱回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28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啥好羡慕的.国内好高中的天才班的学生考取重点大学几乎是100%比例,甚至有相当比例被国际顶级大学全额奖学金录取.这说明了我们基础教育的成功.至于大学教育那是跟经济水平有关系的.中国的科技水平还没有达到国际一流当然也就少有国际一流的大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28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背景不同,中国是集体主义,培养的都是社会的“零件”;美国是个人主义,培养的都是有活力的个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28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也产生了很多很多高分低能的人哈 我老婆就是这样的人
工作非常非常出色,那天我们看赤壁,跟她聊到舌战群儒,我还要解释半天

曾记得她从来历史貌似都是拿的满分~~~我无语了.
哈哈,幸亏她不会认为孔明是韩国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28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数学老师有时候会问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数学课本也常常把数学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你就知道为什么要学数学了。

像我从来就不知道学那些那么深奥的数学有啥用?!
现在还有用的数学可能是小学三年级以前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28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黄全愈的文章:《素质教育在美国》
http://life.cersp.com/jzlz/lists/200702/286.html
引言
  
    一只桶的装水量,取决于最差、最短的那块桶板。
    ——一个古朴的水桶定理
    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中,选修教育专业的不多,坚持读完的更少。
    说来有点儿俗,我选修教育专业的动力,来自那个插队时还似懂非懂的“水桶定
理”。
    农伯说:“小黄,其他可以了。还是弄弄最差那块桶板…”
    20年后,远渡重洋来到美利坚合众国“洋插队”。教授说:“Mr.Huaflg,还是选
修过去、现在或将来都可能在影响或者决定性影响贵国发展的有关专业吧……”
    20度春秋,浩海如烟,竟然时空交错,殊途同归,还是周旋于那块最差、最短桶板
的深造哲理。
    1993年拿到博士学位至今已五年有余,小“洋”楼有了一栋,虽不是豪宅,也占地
近六市亩。
    有初通风水者耳语:此宅很有点风水,四已得三——“前有横流”门、溪,“后有
靠山”;“左有青龙”(道路),只缺“右有白虎”。
    妻问:“什么是白虎?”
    此君狡黠一笑:“ExcitQuestion!”
    博得众人哄堂。
    后来把服役多年的道吉轿车换成凯迪拉克,教授们就有人半椰输半赞叹为“美国
梦”。
    但我自己心里常常有点莫名其妙地不安!
    一天夜里,梦回插队时群山中那树碧波湖湖的水库,我在光着身子“泼鱼”——当
地一种捉鱼的方法,即围堰般围好一小片水,将堰中之水一桶一桶地“泼”到外面,直
到堰内的水差不多干了,才抓那些活蹦乱跳的鱼儿。不管堰堤围得多好,漏水总是难免
的,这样“泼鱼”的多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而且泼水的桶一定要好。不然,漏进堰堤
的水比拨出去的水还快还多,就永远别想抓鱼了。
    那夜的梦中,鱼儿都蹦裆了,水就是泼不完……
    猛一抬头,只见户主阿奇在笑。
    再一低头,发现手中的桶桶板参差不齐,根本盛不了水。
    于是,我醒悟了,那个促使我选修教育专业的原动力常常暗地里作弄我,搅得我不
能安宁。
    又于是,这种内心的不安成了一股骚动,进而变成一种冲动!我想为曾经养我育我
的那片土地写点东西,写一本有关教育的小册子。
    怎么写呢?
    在美国流传着一个笑话。
    有个美国人,大概还是个学者,访问中国一个月,回来写了一本关于中国的书。
    他第二次访华,待了三个月,这次只写了一篇关于中国的文章。
    后来,他又到了中国,一待就是一年,返美后竟然没有提笔写作哪怕只言片语。
    人们觉得奇怪,怎么会待的时间愈长写的东西愈少?
    此公意味深长地笑笑,才说:“当你对某个事物了解得越多,你会越发感到自己了
解的太少。我在中国待了一年,我发现中国文化是那样博大精深,反而觉得自己对中国
文化的了解太渺小、太肤浅,以致无从下笔。”
    我总觉得这个笑话是在说我。
    刚到美国时,应邀作演讲,最喜欢听众提问关于中国教育的问题,什么中国高等教
育的体制是在起跑线判决学生,而美国高教是在终点线判断学生;什么中国的教育观念
崇尚父母与子女般的师生关系,而美国的师生形同路人……
    说的滔滔不绝,听的津津有味。
    但是当我对中、美教育比较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入,研究得越系统,越不知道怎么
回答美国听众的提问。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在美国学校都那么出人头地?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很棒,为什么中国的科技落后?
    如果说美国的教育很好,为什么留学生的孩子一旦回到中国就根本无法跟班?
    如果说美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美国是公认的科技强国?
    越了解得多,越研究得深,就越感觉答案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入,就越欲言又止,
欲罢不能!
    越想找一个全面系统的答案,就越觉得没有找到答案。
    1982年,我大学毕业留校当老师。按要求,设计了有关课程的教案。
    有一位热心的教授看我的讲义后,表示满意。但很语重心长地指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是我多次对传统理论提出质疑,但不少地方只有质疑,没有答案。特别是作为
一个老师,对学生说:“我也不知道什么是答案……”这不好!
    第二是讲义中有错别字,过去是学生可以有错别字,当了老师就不允许了!特别是
要板书在黑板的,一定要谨慎!
    老教授对我的厚爱是显而易见的,我诚惶诚恐地表示自己的深深感激,并作了修改。
    到美国之后,我发现多位教授对我的提问让人难以置信地回答道:
    “我不知道!”
    “我无法回答你!”
    有一次,我对一个问题穷追不舍,一位我十分敬重的知识非常渊博的教授稍有愠色
地抬起眼睛对视着我,说:“我已经告诉你啦,我不懂!”
    我的一位博士论文审查委员会的教授更是坦诚:“我一向对哲学感到头痛,你今天
对‘我’和‘自我’,‘无意识行为’与‘有意识行为’这两组概念的纵横交叉坐标的
哲理论述,还有‘概念’和‘观念’的异同分析,让我又一次感到自己的哲理思维成问
题……”
    只有神才是完美的,但尘世间没有完美的神。
    我不是教育理论权威,我没有自己系统的理论和成功的实验,对许多教育问题也找
不到完整的答案。但我有不解的惶惑,有百思后的疑问,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真实的思
考。
    我想把我的不解、疑问、经历和思考写成一本小册子,与我大洋彼岸的同胞交流!
    有人问我:“这是不是不求结果,只求过程?”
    我想起了那位我十分敬重的知识非常渊博的教授稍有愠色的眼睛。
    没有过程哪有结果!?
    有“不懂”才会有“懂”!
    没有启疑哪来解惑?
    中国的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但中国高校从来没有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
人才,这是不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百慕大三角区”似的迷惑?孩子的创造性能不能由老
师来教?有了计算器,还要不要背九九表?……
    但愿有人能沿着这个探索过程,最终找到一丝半缕的结果!
    我无意把这本小册子写成让美国教授都头痛的哲理论著。
    我有跨文化的经历和自己独特的视角:我在中、美两个不同的教育体制中读过书,
教过书,研究过教育理论。
    我想把我这些年来的疑问、对比和思考,用我和我的家庭的亲历和见闻平白地叙述
出来。
    让中国的老师、孩子和家长们一道参与这个“启疑”的思考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28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创造性能不能教?
  
    尴尬的问题
    能不能在课堂上“教”创造性?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别扭。其实,这个问题的原始提法是“美国的老师是怎样教孩子
的创造性的?”
    也就是说,问题不是能不能教?而是怎么教?
    要回答“怎么教创造性”?必须先回答“能不能教”的问题。因此,我把问题变为
“创造性能不能教?”
    希望读者在往下读之前,先思考一下“创造性能不能教”这个问题。如果能教,为
什么?倘若不能,为什么不能?然后,再带着自己的答案或想法读下去。
    美国的教育制度鼓励人们“活到老,学到老”,因此大学里有许多在职学生,甚至
一些已退休的老人。
    达琳·叶格是美国中西部城市辛辛那提市郊一间小学的美术教师,也是迈阿密大学
的在职学生。
    1994年11月,达琳作为访问交换教师到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进行为期近两个月的学术
交流。她的学术交流计划含三项最基本的内容:
    第一是给中国孩子上美术课(主要是绘画和手工);
    第二是与中国的教师进行美术教学的学术交流;
    第三,因为她是迈阿密大学的在职学生,此次访华之行可作为一次独立自学的实习
课,如能拿出一篇像样的学术研究报告,可获3一4个学分。
    当然,到了中国这个地方,不游山玩水、吃喝一番也是不太说得过去的。
    达琳与另一位同行的同事原打算修我的“中国文化”课,但后来因时间安排的冲突,
我们没有挂上师徒的名分。
    由于她的实习导师塔克曼博士是我儿子来美时的经济担保人,孩子叫他作“爷爷”,
与我更有父子般的情谊。征得系里同意,塔克曼博士邀请我参与了达琳整个实习计划的
设计和审批。我还在她的阅读书目中塞进了本人的拙作《开启长城的大门》。
    达琳的中国之行,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也有不少让人忍俊不禁的笑话。但与主
题无关,只好割爱。
    这次访华,给达琳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创造性能不能教”的问题。
    不少中国的老师请教她:“在美国的学校里,是怎样教孩子的创造性的?”并再三
要求她在课堂上作示范。
    这位美国小学教师感到很困惑:创造性怎么能“教”呢?!她更感困惑的是,无论
她怎么解释创造性是不能“教”的,中国教师都不知所云。
    在达琳的自学实习汇报会上,说到这里,她停住了,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望着我。
    我心想:“哎呀,她对中国的学赞不绝口的时候,怎么不见你们望我!”
    我摇摇头,含含糊糊地说了一句模棱两可的妙语:“创造性的翻译恐怕也是个问
题。”
    我的这句话可以正面理解为:“创造性”这个词可能没翻译好,以致引起双方的误
解。也可以理解为一句打圆场的笑话,即翻译人员的“创造性”的误译,使大家产生误
解。
    我的话引得人们哄堂大笑。不知是善意地笑我的机智,还是给我一个台阶,或者兼
而有之。但是在我自己的内心,这个台阶就一直没下得来!
    当我从达琳的口里得知,中国的教师提出“怎么教创造性”的问题,我的心着实震
动不小。因为“创造性”这个被中国的教育界长期有意无意忽略了的问题,终于又被提
了出来,实属可喜!
    然而,“到底创造性能不能教?”在相当多的中国教师心里,是从来没有想过是否
要打上问号的。因此,他们的问题不是“能不能教?”而是“怎么教?”
    我问达琳:“您在中国喝过酸辣汤吗?尝过怪味豆吗?”
    很遗憾,她说只喝过酸辣汤,没吃过怪味豆。
    我告诉她,这样她可能不容易理解我的心情。当我听到中国教师问她“怎么教创造
性”的问题时,就像就着怪味豆喝酸辣汤一样,难以说出个中滋味:有惊、有喜,更多
的是尴尬和遗憾。
    后来,我又在1995年12月8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看到了“训练创造性思
维”的提法。
    这就是说,在许多中国教育工作者的认识中:创造性是可以“教”出来的!创造性
思维是可以“训练”出来的。绕不开的定义
    许多读者可能不喜欢与定义打交道。
    当然,能尽量避开枯燥的定义,那是再好不过的啦!但在有些核心问题上,如果读
者与作者在定义上不统一,就会像一个没有定好调的乐队,各吹各的调,各拉各的曲,
奏(凑)不到一块,弹(谈)不到一块。
    因此,要阐述“创造性能不能教?”的问题,首先要明确和统一“教”的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给“教”这个概念下的定义是“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
    这个定义基本是准确的。
    有读者可能会说:“创造性能不能看作是一种技能?如果是一种技能,创造性就应
该能教。”
    实际上,把创造性看作是一种技能,这是许多中国教师认为创造性可以教的根本原
因。
    创造性是不是一种技能?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说清楚什么是创造性?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创造是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
绩或东西”。
    我觉得,〈〈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不精确,因为这个定义没有把“创”和“造”
这两部分有机地联在一起。比如,“想出新方法”来解决了数学难题,这无疑是创造。
但如果只“想出新方法”,而这个新方法并不能解决任何数学难题,这算不算创造呀?
恐怕是只“创”不“造”。
    再比如,“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的说法也界定不清。显然,用旧的方法往往也能
“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这不能算创造!
    我认为: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
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包括方法、理论、产品、事物等。
    也就是说,创造必须具有两个要件: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不“造”出具有
现实意义的东西,只能是天花乱坠的想入非非。
    因此,创造性或创造力是指能打破常规去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之特性或能力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28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转完,有兴趣的网友可以看看,网址见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30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的学校只有两个字无语....美国公立学校没钱是没钱..但是学不到什么东西....像我高中学校.全校教最好的就是我Algebra和biology&Forensic老师。. 其余的都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30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觉得他们教育有多好吧
貌似他们美国的成功应该不是归功于他的教育而是他的文化包容性吧
他们吸收人才的机制才是重点
有没有人统计过在美国科研领域里重大成就中
从小就在美国受教育的人占多少?
大学毕业后留学过去然后定居的占多少?
有没有人统计过这些数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22 02:10 , Processed in 0.05040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