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jandcyz2008

国学精品图库----- 艺术 >> 工艺 >> 刺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8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蜀绣


蜀绣又称川绣,起源于川西民间,因地缘关系而得名。古代川西平原盛产蚕,故称“蜀国”。《史记》载,春秋时蜀地把丝织品、麻织品运往泰国都城雍进行贸易,至两晋时,刺绣品已成为蜀地特产。蜀绣随着蜀地丝织业的发达而发展起来,汉末三国时期蜀绣产品为官府所控制。隋唐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织绣品需求剧增,蜀绣在此情势下得以迅速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高峰。明清两代,除闺阁女红外,四川又出现了许多专业刺绣人员和小型刺绣作坊。到1925年前后,仅成都就有刺绣从业人员一千多人,店铺六十余家。20世纪50年代,蜀绣遍布四川民间。70年代末,川西农村几乎是“家家女红,户户针工”,刺绣从业人员达四五千人之多。  

    蜀绣技艺以针法见长,共有12大类、122种。蜀绣以本地织造的红、绿等色缎和散线为原料,各种针法交错使用,施针严谨,用线工整稳重,设色典雅,既长于刺绣花、鸟、虫、鱼等细腻而生动的图像,又善于表现山水磅礴的气势。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地方文化艺术等因素的影响,蜀绣在长期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  

    蜀绣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价值。但由于受到社会变迁和市场需求的影响,近年来蜀绣在生产规模和商业收益上明显衰减,导致大量熟练的手工艺人改行流散,许多古老的刺绣工艺迅速失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楼主| 发表于 2008-6-28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28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28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28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28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贵州台江苗族刺绣赏析


五鼠闹春(刺绣)
蝶鼠共舞(刺绣)
鼠在苗族民间文化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在十二生肖里列为首位,据民间艺人说:鼠和人一样,生有五个爪指,其聪明灵活,不管到哪里都不愁吃到粮食,可以讲是有享不尽的福。苗族民间有“马脑马囊”、“马乃马囊”的吉祥用语,“马”,即拥有之意,“脑”即吃的粮食,“囊”即穿着的服饰,“乃”即人的意思。苗语之意为“不愁吃穿”、“兴望发达”、“聪明灵活”、“美满多福”、“福寿无边”等吉祥的内容。所以,在苗族地区办喜事,如结婚、建新房、入学、升职等贺喜之日,都要选子(鼠)之日办事,意在“兴旺发达”。
这两幅刺绣作品为《五鼠闹春》和《蝶鼠共舞》其意源于苗族原生态民间文化,如《苗族古歌》与苗族民间歌谣、故事等、其意为新春贺喜、和谐共处、迎接新年、美满幸福,兴旺发达等吉祥如意的内容。
《五鼠闹春》作者欧阳宏宇、杨三妹旦九,曾获2007年“多彩贵州”能工巧匠台江赛区一等奖,青年苗族刺绣能手,县民族民间美校特聘刺绣辅导员。《蝶鼠共舞》作者吴木兰,台江县民族民间美校业余刺绣学员。(
 楼主| 发表于 2008-6-28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京绣艺术

京绣,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明清已有京绣的独立行业,以刺绣各种服饰、日用品为主,尤以刺绣戏衣最为出名。

 楼主| 发表于 2008-6-28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名绣——汴绣

贵妃思春
    汴绣亦称宋绣。北宋时皇家有文绣院、绫锦院、后苑造作所(内有绣作)等,专供皇室之需。
    民间刺绣亦很普遍,相国寺东有一"绣巷","皆师姑绣作居住",相国寺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宋代刺绣水准极高,以闺阁绣画而言,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绒彩夺目,丰神宛然。
    汴绣正是继承这种传统,先后绣出唐代韩《五牛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黄筌《珍禽图》及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博得良好声誉。近年又在人物肖像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先后为刘少奇、邓小平、文莱苏丹、马来西亚马哈蒂尔及夫人绣像,绣品形象逼真,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立体感强,赢得好评。

    汴绣《清明上河图》
    汴绣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东京(今开封)设有“文绣院”,专为帝王嫔妃及达官显贵绣制衣服及其他装饰品。“文绣院”主要绣品有绣画、绣额、珠帘、绣伞、绣毯以及皇室用的御袍、龙旗等,具有工艺精细、生动逼真等特点。当时民间刺绣也很盛行,相国寺是东京最大的绣品交易市场,“近佛殿占两廊皆绣姑卖绣作”。饭庄酒楼也是“珠帘绣额,灯光晃耀”,到处是“彩楼相对”、“绣帘相招”、“锦绣交辉”的景象。
 楼主| 发表于 2008-6-28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彝族刺绣


一位彝族妇女依靠彝族刺绣绣出两栋楼房和城中的一套住房、一个门面,成为彝族妇女中勤劳致富的典范,她就是甘洛县新市坝镇阿甲依村的撒洛嫫。
撒洛嫫做的彝族刺绣女装服饰。


  撒洛嫫出生在彝族聚居的阿尔乡乃乌村,她自小就喜欢刺绣。由于家庭贫困,10岁才上小学,家里买不起书包,母亲就找来碎布块手工缝制书包。她羡慕同学有漂亮的书包,自己的书包疤痕累累,简直没法与同学的书包相比较,爱美的撒洛嫫,为了掩盖布块拼接把书包变漂亮,她向母亲要来针线,尝试着在书包上绣花草图案盖住布块拼接痕迹。

  这是她平生第一次刺绣,年仅10岁的撒洛嫫,每天放学回家就模仿大人绣花的做法一针一线地绣;由于年纪小,她用针的方法不当,她把书包绣漂亮的同时,手上也“绣”出了花纹。她把书包背到学校就引起同学们的关注,同学看到她背出的书包都喜欢,有的喜欢摸摸她的书包,有的还帮她背书包。第一次刺绣是将书包变美,这一次成功为她日后致力于彝族刺绣发展铺垫了基础。
撒洛嫫做的彝族刺绣头帕与绣花褂。


  小学读书期间,她的衣服裤子破了,她不要妈妈缝补,以绣花绣草的形式打补丁,看上去没有补丁的痕迹。小学毕业时,已经15岁的撒洛嫫感到自己是大人了不好意思继续读中学,就在家务农。由于自小就喜绣花,同伴经常和她在一起探讨怎样配色、如何绣才漂亮,经过她指点之后绣出来的头帕和服饰比其他人的漂亮。这样,越来越多姑娘找她切磋彝族刺绣,她慢慢成了乡里刺绣的权威,她也以善绣出名。

  1982年,县二轻局缝纫社招聘五位刺绣人员,她被招录做民族服饰刺绣,心灵手巧的撒洛嫫非常细心,做完刺绣任务,就帮助裁剪师傅递布、铺展布,晚上就捡起废弃的小布块模仿裁剪师傅学起裁剪来,第二天又仔细观察自己裁剪不到位的地方,再次裁剪,就这样反复实践。裁剪师傅用特殊粉笔划线,她没有特殊粉笔,就凭记忆和感觉裁剪小布块。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次次实践之后,心里又悄悄地把自己的裁剪样式与裁剪师的裁剪相对比,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她把小布块裁剪得象模样了,就找来报纸裁剪衣服样片,最后是把自己的二十多元工资用一半买布,尝试着给自己裁剪衣服,裁剪的第一件绣花褂太宽大,她又进行细心修剪,最后裁剪出合身的绣花褂,这件绣花褂缝制好,并在褂褂上绣出最美的图案,这件绣花褂是她第一次裁剪成功,她对这件绣花褂就分外珍惜,只有重大节日才穿出来。
撒洛嫫做的一套彝族刺绣男装服饰。


  1983年,她离开缝纫社后,她已经善绣会裁剪,然而知道她会裁剪的人不多,她就主动帮助父母兄长和特别亲近的同伴裁剪和绣花边。彝族妇女会裁剪的人特别少,裁剪技术好的更难找。这样,请她帮裁剪的人就逐渐多起来,她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提高刺绣和裁剪技术,裁剪技术超过县城的许多老裁剪师。

  撒洛嫫心灵手巧善刺绣,人也长得漂亮,受到村里村外的小伙特别青睐,在众多追求者中她挑选阿甲依村木乃尔布。她来到阿甲依村,土墙内四壁空空,一张床和几把锄头是仅有的资产。在阿甲依村这个新家,她与丈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憩,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劳作之余她依然钟情于自己热爱的刺绣,经常帮助村内村外的姑娘裁剪和刺绣衣服,许多人是请她帮一次又一次,有些不是很熟悉的姐妹意识到:不给她适当报酬也不好意识再请她帮忙了。她再三推辞都无法拒绝姐妹们的一翻心意,也只得收下姐妹们送来的黄豆、核桃之类的物质,象征性地表示收取报酬,也添补了家用。
撒洛嫫绣的彝族刺绣头帕。


  在帮助姐妹们过程中,她意识到刺绣是摆脱贫穷的一条好路子,何不到县城开一家彝族刺绣小店,她这样想就这样做,她与丈夫商议后,在县城开起彝族刺绣服饰店,店内所有服装都是她亲手缝制和绣的装饰花纹。1988年,一般工薪阶层的人月工资才30—60元,撒洛嫫卖自己做的彝族服饰月收入却在200—300元,她也特别吃苦,白天既要销售又要加工,晚上经常加工到一两点,撒洛嫫做的彝族服饰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她的设计思路不断创新。她在图案设计和色彩搭配上有其独特的见解和思维,设计素材来源于彝族群众生活的周围,贴近彝族群众的生活,又不落俗套,巧妙地把现实生活感受融入其中。每一种新的设计图样从她的店里出来,就形成特有的风格,流行于甘洛县东南部片区,也受到马边县、越西县、西昌市经销商青睐。

  撒洛嫫精湛的刺绣手工艺术受到彝区群众羡慕,美妙绝伦的手工产品也供不应求。她实在忙不过来了,就雇佣一批农村闲散劳动力,根据她们各自的特长安排相应的工种。这些农村妇女在撒洛嫫组织下分工合作,有的绣袖口花纹;有的绣领口花纹;有的绣腰身花纹;有的绣头帕花纹;有的绣裙子花纹;有的绣褂褂上的花纹;有的绣褂包花纹;最后由自己对每道工序进行清理,直到满意才把服饰交出去。这种流水线式的工作效率高,她在两天之内就能把衣服交给定做的顾客,既满足了顾客的需要也给农村妇女就业创造了机会。同时,也给自己在彝族刺绣上创新腾出了时间,使自己的彝族刺绣既保持传统也不落伍,随应时代潮流的方向发展而发展,就因为这样,撒洛嫫生产出的彝族刺绣不仅仅是在甘洛县和临近的马边县、越西县有市场,连外国客人也慕名到西昌市通过中间商买走她的手工刺绣品。她忙着为定做者裁剪衣服安排加工,还要对加工的服饰做最后的清理,想要她亲手绣的服饰还真不容易。

  阿衣吉使为了给师范校读书的女儿做一套特别理想的彝族衣服,等了撒洛嫫一年都没有等到,就亲自守她6天,终于满足了女儿的心愿。县城机关的许多妇女为子女定做衣服,要她亲手绣的彝族衣服,有些是排到了两年后。记者对这种怪异现象深感诧异,阿衣吉使告诉记者,有的是专门做来节日穿,有的是给女儿做的嫁衣,对刺绣要求当然要求高,再贵也要做,时间再长也要等。彝族刺绣给了她创新的思维,也给了她发展的机遇;彝族刺绣因她而发展,她也因彝族刺绣成就自己的事业。在彝族刺绣上摸索与创新了近二十载的撒洛嫫,在丈夫的支持下,如今拥有了两栋楼房和城中的一套住房、一个门面,还拥有一大批欣赏她的刺绣品的顾客。目前,她以彝族刺绣为发展主体,附带销售布匹,月收入3000元以上。
 楼主| 发表于 2008-6-28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粤绣

"粤绣"是产于广东地区的刺绣品。据传创始于少数民族,明中后期形成特色。其特色有五:一是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誉毛捻楼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二是用色明快,对比强烈,讲求华丽效果。三是多用金线作刺绣花纹的轮廓线。四是装饰花纹繁缛丰满,热闹欢快。常用百鸟朝凤、海产鱼虾、佛手瓜果一类有地方特色的题材。五是绣工多为男工所任。绣品品种丰富,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头巾、台帷、绣服、鞋帽、戏衣等,也有镜屏,挂幛、条幅等。
 楼主| 发表于 2008-6-28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堆绣艺术


青海省的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塔尔寺的金瓦大殿,是藏族文化传播的摇篮,塔尔寺的艺术三绝之一堆绣更是驰名中外。
  所谓的堆绣,就是用各种颜色的棉布或绸缎,裁剪成各种图案,堆贴成一个完整的画面,然后用彩线绣积而成的艺术品。   堆绣分“平剪堆绣”和“立体堆绣”两种,前者是将各色布料堆贴在事先设计好的图案上,用彩线或金银线镶边而成,后者则是用各色绸锻并剪成佛像、景物、花卉等多种形状,然后充塞羊毛或棉花使中间凸起,再用丝线绣织,整体图案极富有立体感,人物形象逼真。堆绣的成品,色调和谐,手法细腻,工艺精湛,堪称绝美的艺术珍品。堆绣的题材和内容,大都以表现宗教文化为主,内容丰富多彩,年代越久远其收藏价值越高,元明时期古旧的堆绣作品尤为珍贵,历来为藏家所追崇。   本人收藏的这件堆绣作品,是解放初期出自塔尔寺一位老艺人之手,由于长期精心呵护,至今仍色彩鲜艳如新,现附上实物图片,敬请广大读者一睹堆绣风采。
 楼主| 发表于 2008-6-28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绣艺术

发绣,又称“墨绣”。它是以精选少女的天然色发作绣线,具有淡雅不褪色、耐腐蚀、利于收藏等特点。
据史料考证,发绣起源于唐朝年间,民间少女表示对佛的虔诚,以自己的绺绺青丝精心绣制观音、如来佛像,朝夕焚香膜拜,视为大礼。现存最早的在英国伦敦博物馆藏有南宋时刘安绣制的发绣《东方塑》像,日本正仑院收藏的明代刺绣名家。


发表于 2008-6-28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漂亮啊...民间藏有很多高人啊...
发表于 2008-6-29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去西安,看到的好作品争不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9 09:21 , Processed in 0.040626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