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23|回复: 4

科学的性质 BY 美国科学促进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5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科学的性质
美国科学促进会
    历史进程中,人类发展了有关物质、生物、心理和社会的许
多相互关联并且被验证的思想。这些思想代代相传,使人们对人
类自身和环境的认识日益全面和可靠。发展这些概念要使用一些
特殊方法,如观察、思考、实践和求证。这些方法体现了科学性质
的基本方面,也反映出科学与其他认知模式的不同。
    科学、数学和技术的结合形成了科学的推动力,并获得了极大
的成功。尽管各项人类事业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发展历史,但是,
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强化。因此,本书的前三章将对科学、数学和
技术进行概括的描述,着重论述它们在科学王国中所起的作用,并
且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似与关联。
   本章针对哪些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所必需的这一问题提出建
议,并集中讨论三个主题:科学世界观、科学的探索方法和科学事
业的本质。
建议
科学世界观
    科学家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都
有一些共同的基本信念和态度。这同自然界的性质和如何掌握这
些性质有关。
    世界是可被认知的  科学假定宇宙间的众多事物都以恒定的
规律发生和发展,通过认真的、系统的研究都是可以认知的。科学
家们相信,运用智慧和借助扩展感官功能的仪器可以发现宇宙间
各种特性的规律。
    科学还假设,宇宙正如其名,是一个巨大的单一系统。在这个
系统的任何地方,基本规律都一样适用。人们从研究一个方面学
到的知识可以应用到其他地方。例如,用来解释地球表面自由落
体的运动和地心吸力的规律,也适用于月球和其他行星。通过多
年所做的一些修正,这个物体运动规律还被用来说明其他致使物
体运动的作用力,从最小的核粒子到最大的恒星,从帆船到宇宙飞
船,从枪弹到光线。
    科学理念是会变化的  研究科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发掘和获得
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要依靠仔细地观察现象,并从观察中创立
各种理论。知识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新的观察发现可以对流
行的理论提出挑战。无论一种理论对一组现象的解释多么完美,
但可能还有其他理论同样适用,甚至更好,或适用范围更广泛。在
科学界,不管理论新旧,总是不断地对其进行验证、修改、有时还会
抛弃。科学家认为,即使无法获得尽善尽美和绝对正确的真理,要
说明这个世界及其怎样运转,得到日益精确的近似真理还是可以
做到的。
    科学知识的持久性  虽然科学家反对能获得绝对真理的概
念,并认为其中不确定性是事物本性的一部分,但绝大部分知识都
具有持久性。当一个有影响的概念力求保存下来,变得更加精确
而为更多人所接受时,修正概念,而不是彻底地否定概念是科学的
准则。例如,艾伯特·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时,不是摈弃牛顿的物
体运动定律,而是指出在一个更广泛的概念中,牛顿定律是一条只
能有限度运用的近似的定律(例如美国国家航天航空管理局就用
牛顿力学定律计算卫星轨道)。然而,科学家们准确地预见到自然
现象日益增长的能力,足以证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正在不断
深化。连续性和稳定性如同变化一样都是科学的特征,试验性和
置信性同在。
    科学不能为所有问题提供完整答案  世间有许多事物不能用
科学方法检验。例如,信仰就其本性是不能证明或否定的(例如,
超自然力和事物的存在,以及生活的真正目的)。在另外一些场
合,一种有效的科学方法还可能被具有某种信仰的人(例如,相信
奇迹、算命、占星术和迷信的人)认为不恰当而遭致反对。此外,科
学家没有能解决好与坏问题的手段,尽管在确认某些特别行动的
可能后果时,他们有助于权衡好坏并对最终的决定做出贡献。
科学探索
从根本上来说,科学的各学科在依靠证据、利用假设和理论、
运用逻辑推理等很多方面是相同的。然而科学家在调查现象,开
展工作,对历史数据或试验结果的依赖,使用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
法等方面是很不相同的;在使用基本原理和借助其他科学原理方
面也是不相同的。不过,科学家之间在技术、信息和概念方面的交
流不断进行着,他们对什么构成科学上有效的调查研究有着共同
的认识。
    离开了具体的调查研究背景,科学探索就难以叙述清楚。没
有一个简单的一成不变的步骤可供科学家们遵循,没有一条道路
可以担保正确地引导科学家获取科学知识。然而,科学的某些特
性给予科学的探求模式以显著的特征。尽管这些特性是职业科学
家的工作所特有的,但是,每个人在科学地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有趣
事物时,都可以运用它们。
    科学需要证据  科学主张的正确性迟早要通过对现象的观
察来判定。因而,科学家把注意力集中在搜集准确的数据上。
这种证据只有通过观察和测绘才能获得。观察的场所可以从自
然环境(如森林)到完全人造的环境(如实验室)。为了进行观
察,科学家们不仅利用自己的辨别力,还使用增强辨别力的仪器
(如显微镜),以此能发现人的辨别力所完全不能发现的特性(
磁场)。科学家被动观察现象(如地震、候鸟迁徙)和搜集样本
(如岩石、贝壳),积极地探索这个世界(如往地壳岩层钻孔,或者
服用试验新药)
    在某些场合,科学家们可以自由地控制条件,准确地获得证
据。例如,他们可以控制温度,改变化学试剂的浓度,或者选择一
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杂交。他们每次改变一个条件,希望能确定
变化带来的特有影响,然后采取同样方法改变其他的条件。但是,
有些控制条件无法实现(如研究行星),或者不合伦理(如研究人)
或者可能与自然现象相悖(如研究俘获的野生动物)。在这种情况
下,必须在足够广阔的范围和与自然界相似的环境下进行观察,才
能推断出各种因素产生的影响。由于科学需要证据,所以开发更
好的观察仪器和观察技术便具有重大的价值。此外,任何研究人
员或研究小组的发现通常都要接受其他人的检查。
    科学是逻辑和想象的融合,尽管各种想象和思想都要同假设
和理论一起使用,但是,科学论点迟早要符合逻辑推理原则。也就
是说,通过采用某些推理标准,通过示范和常识来验证这些论点的
正确性。科学家们常常对某些取得证据的价值持有不同意见或对
假设的恰当与否表示疑问,进而,不同意判定的结论。但是,他们
同意把证据和假设同结论联结起来的逻辑推理原则。
    科学家们并不只是借助数据和成熟的理论开展工作。他们还
常常利用尝试性假设探讨事物的本来面目。在科学研究中,这种
假设被广泛用来选择需要重视的数据和选择额外数据,以及指导
对数据的解释。事实上,形成假设和验证假设的过程是科学的核
心活动之一。假设的用途在于能暗示人们哪些证据能证实它,哪
些证据将否定它。从原则上讲,一个不能用证据验证的假设可能
很有趣,但是在科学上却不一定是有用的。
    对科学发展来说,运用逻辑推理和严密地核查证据是必需的。
但是,这样做对推进科学发展往往还不够。科学概念不会仅从数
据中,从一定量的分析中自动地形成。提出假设,发明理论来想象
这个世界是怎样运转的,然后再解决假设和理论如何能够接受现
实的检验的问题,就如同写诗、谱曲和设计摩天大厦一样具有创造
性。有些科学发现完全是意外中偶然获得的。但是,通常要具有
知识和创造性的洞察力才能认识到这种意外事物的意义。被一个
科学家忽略的数据,可能会导致另一个科学家的新发现。
    科学解释和预见  科学家们利用或协调现在人们已经接受的
科学原理,提出种种解释,力求弄懂观察到的现象。这种解释——
理论——既可能是概括的,也可能受到限制。但是,他们必须合乎
逻辑,必须与一定量的、科学上有效的观察结合起来。科学理论的
可信性常常在于它能显示以前似乎不相关现象间的内在联系。例
如,大陆漂移理论可信性的增加是在于它可以说明各种地质现象
间的联系,如地震、火山、不同大陆上化石类别的匹配、大陆的形
状、海床的轮廓。
    科学的本质是通过观察验证。但是,科学理论只适用已经观
察到的现象是不够的,理论还应能适用于那些创立理论时尚未观
察到的现象,也就是说,科学理论应具有预见性。证明某种理论的
预见性并非必然要求预测未来的事件,预测也可以是以往仍未被
发现或研究过的证据。例如,人类起源的理论已由新发现的猿人
化石证实。显然,在重新推断地球及其生命形态的历史时,需要采
用这种方法。在研究变化很慢的事物进程时,如山脉的形成和恒
星的年龄,也要采用这种方法。例如,恒星的进化过程比我们能观
察到的现象要慢得多。然而,运用恒星进化理论可以预测出不同
性质的星光存在不容置疑的联系,这种星光的特性可以在已经搜
集到的恒星数据中找到。
    科学家要努力鉴别,避免偏见 当科学家们面对一个声称正
确的事物时,就会反问:“如何证实?”由于对数据的解释不同,记录
或报告方式不同,以及选取什么样的数据,科学验证可能会被歪
曲。科学家的国籍、性别、民族、年龄、政治信仰等等都可能影响他
们偏向寻求或强调这种或那种数据或解释。例如,多年以来,男性
科学家所做的灵长目动物研究,重点一直放在雄性动物的竞争性
社会行为上。直到女性科学家进入了这个研究领域,雌性灵长目
动物在组成群体中的重要作用才被认识。
    在研究、取样、选定方法和选用仪器时,不能完全避免偏见。
但是,科学家们要知道造成偏见的原因,以及偏见对验证的影响。
科学家要求和希望警惕工作中的偏见,同时希望其他科学家也如
此。但是,这种主观愿望并不是总能实现。在一个研究领域,对付
难于察觉的偏见的防范措施是让许多不同的研究人员或研究小组
从事这项工作。
    科学不仰仗权威  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一样,要借助于能带
来知识的信息和观点,这一般要通过具有相关学科专长的人来实
现。但是,在科学史中,著名的权威也曾多次出现过错误。从长远
的观点来看,没有一个科学家有权决定其他科学家是否正确,不论
他多么著名,多么声望显赫。因为,没有一个科学家可以代表绝对
真理。而且,世间不存在未经科学家亲自调查而得出的现成结论。
    从近期角度来看,与主导思想大相径庭的新概念可能遭到强
烈的批评,从事这项研究的科学家也很难得到支持。确实,在创立
正确的学说时,向新概念挑战是正常的。即使最有声望的科学家
有时也会拒绝接受新的理论,尽管足够的证据已使其他科学家信
服。然而,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理论是由结果来判断的。当一些人
提出一个新的,或者经过改进的理论后,如果新理论比旧理论能解
释更多的现象,或者回答更重要的问题时,新理论就会渐渐地取代
旧理论。
   
 楼主| 发表于 2008-7-5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事业    科学作为一项事业,具有个人、社会和团体三个层面。科学活
动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特征之一,与其他特征相比,科学或许更能把
我们这个时代同以前的各个时代区别开来。
    科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  科学工作涉及许多个体去从事
许多不同的工作,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在世界各国范围内进行。所
有民族、所有国家的男人和女人都参与科学研究和应用。这些人
包括科学家、工程师、数学家、物理学家、技术人员、计算机编程人
员、图书管理员等等。他们或为自己或为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集
中注意力探索科学知识。他们可能关心搜集数据、创立理论、制造
仪器和交流信息等工作。
    作为一项社会活动,科学不可避免地要反映社会价值和社会
观点。例如,经济理论史就随“社会公正”概念同步发展。经济学
家们一度考虑支付给工人的最高工资只是够工人得以维持生存。
20世纪以前,妇女和黑人由于受到教育和就业机会的限制,基
本上被排斥在大部分科学研究之外,即使极少数人能够克服这种
障碍,他们的研究工作也会受到科学机构的轻视。进入20世纪以
后,这种状况才有所好转。
    科学研究的方向也会受到科学文化自身非正式的影响,如对
于哪些问题最有趣,哪些研究方法最可能取得成果的流行观念的
影响。这种影响还包括科学家自己参与的合作项目的进程,以及
决定哪些研究能得到资助。科学家委员会定期检查各学科项目进
展情况,对应优先给予资助的项目提出建议。
    科学研究可以在许多不同的场所进行。科学家们可受雇于大
学、医院、商界、工业界、政府、独立的研究机构和科学协会。他们
既可以单独工作,也可以组成小组,或者作为大型研究.团体的一
员。他们的工作地点可包括教室、办公室、实验室,以及从空间到
海底的所有自然场所。
    由于科学具有社会属性,传播科学信息对于科学进步至关
重要。有些科学家把他们的发现和理论写成论文,然后在会议
上宣读或者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他们用这些论文向别人通报自
己的研究工作,宣传他们的理论,并让别的科学家来评论。当
然,科学家也要同世界的科学发展并肩前进。信息科学的发展
(即关于信息性质和信息处理的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提高(特别
是计算机系统)影响到所有科学领域的发展。这些技术加速了
数据收集、汇总和分析过程;形成了新型实用分析方法;缩短了
发明到应用的时间。
    科学由学科内容组成,由不同机构研究  组织形式上,科学是
所有不同科学领域或不同学科的有机结合。从人类学到动物学,
可以分成许多学科,它们在许多方面彼此不同,包括学科的历史、
研究的现象、使用的技术和语言,以及希望得到的结果。然而,如
果从目的和哲学的角度来考虑,所有学科都同样具有科学性,同样
产生了科学的推动力。分成学科的优点在于,这样做可以形成一
个组织研究和得到成果的结构。缺点在于,这种划分方法与世界
的运行规律并不完全匹配,可能还会造成交流困难。在任何场合,
科学学科都没有固定的边界。物理学可以渗透到化学、天文学和
地质学,化学可以与生物学和心理学融通,等等。在这些学科的交
界处,不断地产生出新的学科(如天文物理学和社会生物学)。有
些学科还在不断发展,形成亚学科,然后这些亚学科又不断发展,
变成新的学科。
    大学、工业界和政府也是构成科学推动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通常大学的研究侧重于为其本身发展探索知识,尽管其中很多研
究也直接面向解决实际问题。当然,大学特别致力于成功地培养、
教育一代代科学家、数学家和工程师。工业界和商业界通常注重
实:用目的。但是,也赞助许多不能马上投入使用的研究项目,前提
是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些研究具有实用价值。美国联邦政府不仅大
力资助大学和工业界的研究,而且也支持许多国家实验室和研究
中心开展研究。私人基金会、公共利益集团和州政府也支持研究
工作。
    赞助机构依靠自己支持某些研究的决策影响科学研究的方
向。其他对科研的人为控制来自联邦政府(有时是地方政府)有关
科学研究的法规条例,这涉及危险的科研活动和在试验中处理人
体和动物的试验对象。
    科学研究中有着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  大部分科学家的自身
行为都能符合科学研究的道德规范。恪守准确记录、研究公开、反
复验证的传统,一个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受到同行的严格核查等等,
这些传统使绝大多数科学家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然而,
有时由于受到当最先公布一种理论或一项观察结果所带来声誉的
压力,一些科学家不愿公开这些资料,甚至篡改他们的发现。这种
对科学本性的亵渎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就会受
到科学界和研究资助机构的强烈谴责。
另一个科学道德领域涉及到科学实验可能造成的伤害,其中,
包括对活体实验物的处置。现代科学道德要求考虑实验动物的健
康、舒适和良好待遇。;在利用人体进行研究时,只有征得本人同意
以后才能进行。即使这规定限制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研究,或者影
响了研究结果,也必须这样做。征求参与者的意见时,必须告诉他
们这项研究的全部风险和可能得到的好处,以及他们有拒绝参与
的权力。此外,在事先没有通知和征得同意的情况下,科学家绝不
能故意使同事、学生、邻居和公众的健康或财产受到危害。
    科学道德问题还涉及到应用研究成果可能带来的有害影
响。科学成果的长期影响难以预测。但是,通过了解谁愿意资
助这项研究,可以查明这项研究的实用目的。例如,如果国防部
愿意签署一项协议研究线性数学理论问题,数学家就可以猜想,
这项研究将用于新的军事技术,而且可能与某项秘密计划有关。
有些科学家可以接受军事秘密和工业秘密,有些则不愿意接受。
一位科学家是否选择从事对人类具有巨大的潜在危险的研究工
(如核武器或细菌武器)被认为是个人伦理的事,并不涉及职
业道德问题。
    科学家在参与公共事务时,既是科学家也是公民  科学家可
以通过提供信息、见解和分析技巧,影响为公众所关心的事物,他
们往往能够帮助公众以及公众的代理人了解事件产生的原因(
自然灾害和技术灾害),估计规划政策的潜在后果(如各种耕种方
法对生态的影响)。他们常常能够证明哪些设想不能实现。当科
学家发挥顾问的作用时,科学家试图区别事实和解释,研究结果和
猜测意见时,人们总是期望他们极其小心谨慎。这就是说人们希
望他们能充分地利用科学探索的各项原则。
    尽管如此,科学家们对一些公众争议的问题很少能做出肯定
的回答。因为有些问题过于复杂,超出了科学的范畴;有的则缺少
可靠的信息,或含有的价值已超出科学的范围。虽然有时对大量
的科学知识可以取得广泛一致的见解,但是,这种一致性不能扩展
到所有科学问题,更不必说那些与科学有关的所有社会问题。当
然,如果问题超出科学家专长的范围,那么他们的看法就不应享有
特殊的可信度。

    在工作中,虽然科学家们尽最大努力避免自己和他人的偏见,
但是,当公共利益以及他们个人的利益、合作伙伴的利益、本单位
的利益和本社区的利益受到威胁时,他们也会同别人一样产生偏
见。例如,由于对科学的偏爱,许多科学家在比较科学研究和其他
社会需求的资金分配时,可能就不太客观。
    (摘自:《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3~
11页,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20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5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文章。清楚的描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范畴。恳请各位国学爱好者不要在这里靠贬低科学抬高非科学的东西,或打着”科学“的名义宣扬非科学的东西。并自觉的不要把迷信带进国学的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5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系统全面了,有点惭愧,争来争去,这些论述还是靠老毛子提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识无国界,老毛子的东西只要管用就要拿来用。关于科学性质的问题,这篇很全面,还有一篇回头再发。
“如果问题超出科学家专长的范围,那么他们的看法就不应享有特殊的可信度”
就像电影明星卖药一样,两件本来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制造了相当大的迷惑性。事实上,明星的知名度不会提高药效,只会对药的推广起作用。同理,当看到某科学家发表了行外言论时,科学家的身份不能验证言论的正确性,但是对推广这种言论起作用。轮子李当初用这个法迷惑了一大批人,包括不少知识分子。

[ 本帖最后由 ytidb 于 2008-7-6 19:5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18 15:08 , Processed in 0.049402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