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贴取自黄澄钦画文集 西湖八景 宋元丰元年(1 078年),州守林俯序《丰湖诗集》: “湖之利溉田数百顷。苇藕蒲鱼之利,岁数万。 官不加禁。 民之取其利者众,其施丰矣。"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知府王瑛购黄塘叶氏园及吕应奎义学地基,建堂舍二十四为讲学所,亭台、榭沼为游息地,并置产业为办学、补助贫困学子,修葺书院、点缀湖山之用。名曰丰湖书院。 一时士之读书奋起,得科名者不乏其人。王瑛在《书院记》 中强调: “天地之钟美山川,与其钟秀于人文,一也。故山川之气开,然后人文之运振…”然古今为政知养教人材者不乏人。至于点缀湖山,则或以为无益之费,岂知山川之有助于人文若此也!”并希望后来人知二者之并重,不要偏废湮没。到嘉庆六年(1801年)知府伊秉绶更加发扬光大, 改建丰湖书院于黄塘, 增有澄观楼、乐群堂、夕照亭、浴风阁,极风景之美。招揽天下人材,先后有宋湘、邓承修、梁鼎芬主讲丰湖。宋湘为书院撰写楹联: “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强调尊贤重道的儒冢思想和“原天地之美”的道家思想精神。到翰林编修梁鼎芬主讲丰湖捐书万卷设书藏,并题: “得地已高,当做第一流人物。有书可读,坐想数千载人才”,最为意气相得者,并培养出江逢辰、李绮青、许寿田、杨寿昌等能开展并影响惠州文化的人材。这时期丰湖可以说是道德文章与湖光山色映相晖。正如阮元诗: “行过丰湖上,如游处士乡,桥通钓鱼艇,山抱读书堂。竹影皆依水,蕉阴亦过墙."在一片空明中传来渔舟歌声, 书院书声、山寺钟声, 真是人间之适意处。 “丰湖渔唱”一景的审美意趣就在一个“丰”字,也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清.宋湘《丰湖漫草》: “半径人家半卖樵, 下廓人家养鱼苗,黄塘人家半耕种,城里人家半造桥。”写出了西湖人家过着半农半商,自适其适的生活, 享受着西湖的自然恩赐。 丰山镇丽湖边,有横槎、新村二水夹流而东,为湖之源。舟入横槎至半径,萦洄曲折,有树影、山光、泉声、石色之美。明·叶维阳诗: “十顷浮光从此发,扁舟引胜不知还”。与层峦叠翠的红花嶂、黄洞山一脉相连形成曲曲清流曲曲山,空旷幽深的胜景,大可与杭湖九曲十八涧相媲美。愈九成诗: “樵斧重重路几迷,归途不记向来蹊,牛羊欲下村烟起,回首寒山日未西。”点染出情绪与生活相适应的山水画一一“半径樵归”。王明府诗: “镜中菱芡不藏鱼,斜阳隔岸通樵唱”,则勾勒出一幅多情村姑伫立下廓村头倾听情郎樵归放歌的田园风光画。吴高诗: “荷叶盖头归, 知是前山雨, 好鸟如有情,见人相慰语。明日却复来,山灵不厌汝。”写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可以看出“半径樵归”是以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来“点景”,在八景之中最为经典的了。 "野寺岚烟"一景在何处?透过烟霞桥,望丰同水福寺遗址就可以找到翁鲤《过西湖诗》:"山藏古寺疏钟度,树陷人家独鸟飞"的感觉。看着现在被保护的一棵菩提古树,可以想象当年晚钟悠悠,断霞半掩山门,正是清·殷师尹诗"落叶满空山,四野无人迹,一僧参枯禅,冥心独寂寂"所写的虚静之境。这一境界与郑绍武湖上诗:"山空古诗烟秋草,日落茺堤锁暮红,自古乾坤俱幻梦,剑芒何用割愁峰"所表现的境界是相似的,其审美意趣在于"空"字,它使人产生一种超法脱俗,明心见性的感觉。"野寺岚烟"虽有形象直觉的特点,然对所悟者一切俱属幻影,最终俱入空门.在众多题咏中可以看出它是以佛家审美趣味来"点景"的,就在于让人在虚静空无的意境中追求从主观精神上悟得空无的真谛,达到超现实的彼岸世界。
“水帘飞瀑”在石埭山,有峭壁流泉,若飞帘,俗称大石壁。五、六十年代惠州街头有一卖药者自编自唱: “惠州有个大石壁,离天三尺,上得下无得”,说他的中草药是从那里采来。也反映出这一景观有它可探奇之处。明·薛侃诗: “一道珠帘水,长悬苍翠间,冷风吹白日,急雨响空山。”写出其秀逸殊绝,水石相喧,泉注潭激石如钟鼓声,令人心骨泠然,尘积涤尽。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的高奇峰游于此日: “于云水洗眼后,得此如饱美膳,进波萝露。”于此取材作画参加柏林画展。可惜在五十年代后这一景区被开发成采石场。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吴仕端老先生半生坎坷,文革中也在此以打石为生。笔者曾为先生作《空山碎石图》扇面,先生无限感慨,于局面题诗:“有衔碎石填沧海,有炼斓斑补漏天。惭愧空山徒俯仰,白云流水共年年。”万般的无奈见于言外。一九九一年创建红花湖,利用现代建筑工程技术,艺术地恢复了“水帘飞瀑”景观,虽然失了往日的自然美,但也不愧为现代环境艺术中的一个大作,虽然耗去巨资,但终于得回了国内西湖数十唯惠湖才有的景观“水帘飞瀑”。
“荔浦风清”已废为村落菜圃。1 9 32年张友仁先生建荔晴园,补植荔枝,间以梅花,有梅径、菱台、月亭、荔风轩、菜香馆、图书室、晴光阁等以引名人卜宅之趣。每逢中秋月明,寒梅盛开,先生邀请文化人士到此作“荔园雅集”,真是高朋满座,诗酒流连,使人久而不忘。 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高奇峰也曾应邀率弟子容漱石、 赵少昂、张坤仪到此游湖作画,与地方上的文化人书画交流,诗酒唱和。叶史材有诗: “名园重辟古城隈, 近市山林客易来”, 曾固民有诗:“不论山隈与水隈,邮筒目日寄诗来”, “雅集”客观上增加了惠州文化的氛围与对外的交流,为一时盛事。 在吴骞《西湖纪胜》中把“荔浦风清”改为“荔浦晴光”,这也就是审美意趣不同, “景因人异”之道理,是无可非议的。不过“风清”使人忘却看着火红的荔枝而产生夏日炎炎的酷热感觉, “风清”可以使人联想品尝冰肌爽甜荔枝的凉快, “风清”可以使人“为谁吹笛立终宵”, “风清”可以引起人很多很多美好的回忆。
桃园在元妙观后面,久废,其景观如何无从窥考。只有元·赵孟杰诗“好风笑语在人间,吹香已满桃花洞”句可略见一斑。 “洞”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昔有紫清真人白玉蟾在元妙观修炼得道,元妙观便成为“丰湖福地”。传说中有“元妙来龙生石笋”这些固定的历史文化心理的存在,便使“桃园日暖”成为人们幻想中的人间仙境。 “日暖”正符合道家那种不在现实而在幻想的审美趣味,使人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后来在吴骞《西湖纪胜》改为“桃园春色”。清·何绛诗有: “犹龙山下桃花庄”句, “春色”成为实景,这就可以在下廓种有桃花的人家去领略那“桃园春色”的意境了。遗憾的是,元妙观后面的小溪已填土筑路,倘若疏通水道两岸种上桃花,配上黑瓦白粉墙的民居,那才是人间之仙境,增加西湖中的一个好去处。 不好意思,因版块有限。 请朋友们留意惠州之美丽!我爱我家!之西湖篇<2>
[ 本帖最后由 晨露 于 2008-6-4 09:10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