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48|回复: 2

惠州之美丽!我爱我家!之西湖篇<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4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贴取自黄澄钦画文集                                             
                                                                        
                                                                               西湖八景
宋元丰元年(1 078年),州守林俯序《丰湖诗集》: “湖之利溉田数百顷。苇藕蒲鱼之利,岁数万。 官不加禁。 民之取其利者众,其施丰矣。"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知府王瑛购黄塘叶氏园及吕应奎义学地基,建堂舍二十四为讲学所,亭台、榭沼为游息地,并置产业为办学、补助贫困学子,修葺书院、点缀湖山之用。名曰丰湖书院。 一时士之读书奋起,得科名者不乏其人。王瑛在《书院记》 中强调: “天地之钟美山川,与其钟秀于人文,一也。故山川之气开,然后人文之运振…”然古今为政知养教人材者不乏人。至于点缀湖山,则或以为无益之费,岂知山川之有助于人文若此也!”并希望后来人知二者之并重,不要偏废湮没。到嘉庆六年(1801年)知府伊秉绶更加发扬光大, 改建丰湖书院于黄塘, 增有澄观楼、乐群堂、夕照亭、浴风阁,极风景之美。招揽天下人材,先后有宋湘、邓承修、梁鼎芬主讲丰湖。宋湘为书院撰写楹联: “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强调尊贤重道的儒冢思想和“原天地之美”的道家思想精神。到翰林编修梁鼎芬主讲丰湖捐书万卷设书藏,并题: “得地已高,当做第一流人物。有书可读,坐想数千载人才”,最为意气相得者,并培养出江逢辰、李绮青、许寿田、杨寿昌等能开展并影响惠州文化的人材。这时期丰湖可以说是道德文章与湖光山色映相晖。正如阮元诗: “行过丰湖上,如游处士乡,桥通钓鱼艇,山抱读书堂。竹影皆依水,蕉阴亦过墙."在一片空明中传来渔舟歌声, 书院书声、山寺钟声, 真是人间之适意处。 “丰湖渔唱”一景的审美意趣就在一个“丰”字,也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清.宋湘《丰湖漫草》: “半径人家半卖樵, 下廓人家养鱼苗,黄塘人家半耕种,城里人家半造桥。”写出了西湖人家过着半农半商,自适其适的生活, 享受着西湖的自然恩赐。 丰山镇丽湖边,有横槎、新村二水夹流而东,为湖之源。舟入横槎至半径,萦洄曲折,有树影、山光、泉声、石色之美。明·叶维阳诗: “十顷浮光从此发,扁舟引胜不知还”。与层峦叠翠的红花嶂、黄洞山一脉相连形成曲曲清流曲曲山,空旷幽深的胜景,大可与杭湖九曲十八涧相媲美。愈九成诗: “樵斧重重路几迷,归途不记向来蹊,牛羊欲下村烟起,回首寒山日未西。”点染出情绪与生活相适应的山水画一一“半径樵归”。王明府诗: “镜中菱芡不藏鱼,斜阳隔岸通樵唱”,则勾勒出一幅多情村姑伫立下廓村头倾听情郎樵归放歌的田园风光画。吴高诗: “荷叶盖头归, 知是前山雨, 好鸟如有情,见人相慰语。明日却复来,山灵不厌汝。”写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可以看出“半径樵归”是以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来“点景”,在八景之中最为经典的了。
"野寺岚烟"一景在何处?透过烟霞桥,望丰同水福寺遗址就可以找到翁鲤《过西湖诗》:"山藏古寺疏钟度,树陷人家独鸟飞"的感觉。看着现在被保护的一棵菩提古树,可以想象当年晚钟悠悠,断霞半掩山门,正是清·殷师尹诗"落叶满空山,四野无人迹,一僧参枯禅,冥心独寂寂"所写的虚静之境。这一境界与郑绍武湖上诗:"山空古诗烟秋草,日落茺堤锁暮红,自古乾坤俱幻梦,剑芒何用割愁峰"所表现的境界是相似的,其审美意趣在于"空"字,它使人产生一种超法脱俗,明心见性的感觉。"野寺岚烟"虽有形象直觉的特点,然对所悟者一切俱属幻影,最终俱入空门.在众多题咏中可以看出它是以佛家审美趣味来"点景"的,就在于让人在虚静空无的意境中追求从主观精神上悟得空无的真谛,达到超现实的彼岸世界。
“水帘飞瀑”在石埭山,有峭壁流泉,若飞帘,俗称大石壁。五、六十年代惠州街头有一卖药者自编自唱: “惠州有个大石壁,离天三尺,上得下无得”,说他的中草药是从那里采来。也反映出这一景观有它可探奇之处。明·薛侃诗: “一道珠帘水,长悬苍翠间,冷风吹白日,急雨响空山。”写出其秀逸殊绝,水石相喧,泉注潭激石如钟鼓声,令人心骨泠然,尘积涤尽。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的高奇峰游于此日: “于云水洗眼后,得此如饱美膳,进波萝露。”于此取材作画参加柏林画展。可惜在五十年代后这一景区被开发成采石场。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吴仕端老先生半生坎坷,文革中也在此以打石为生。笔者曾为先生作《空山碎石图》扇面,先生无限感慨,于局面题诗:“有衔碎石填沧海,有炼斓斑补漏天。惭愧空山徒俯仰,白云流水共年年。”万般的无奈见于言外。一九九一年创建红花湖,利用现代建筑工程技术,艺术地恢复了“水帘飞瀑”景观,虽然失了往日的自然美,但也不愧为现代环境艺术中的一个大作,虽然耗去巨资,但终于得回了国内西湖数十唯惠湖才有的景观“水帘飞瀑”。


“荔浦风清”已废为村落菜圃。1 9 32年张友仁先生建荔晴园,补植荔枝,间以梅花,有梅径、菱台、月亭、荔风轩、菜香馆、图书室、晴光阁等以引名人卜宅之趣。每逢中秋月明,寒梅盛开,先生邀请文化人士到此作“荔园雅集”,真是高朋满座,诗酒流连,使人久而不忘。 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高奇峰也曾应邀率弟子容漱石、 赵少昂、张坤仪到此游湖作画,与地方上的文化人书画交流,诗酒唱和。叶史材有诗: “名园重辟古城隈, 近市山林客易来”, 曾固民有诗:“不论山隈与水隈,邮筒目日寄诗来”, “雅集”客观上增加了惠州文化的氛围与对外的交流,为一时盛事。 在吴骞《西湖纪胜》中把“荔浦风清”改为“荔浦晴光”,这也就是审美意趣不同, “景因人异”之道理,是无可非议的。不过“风清”使人忘却看着火红的荔枝而产生夏日炎炎的酷热感觉, “风清”可以使人联想品尝冰肌爽甜荔枝的凉快, “风清”可以使人“为谁吹笛立终宵”, “风清”可以引起人很多很多美好的回忆。
桃园在元妙观后面,久废,其景观如何无从窥考。只有元·赵孟杰诗“好风笑语在人间,吹香已满桃花洞”句可略见一斑。 “洞”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昔有紫清真人白玉蟾在元妙观修炼得道,元妙观便成为“丰湖福地”。传说中有“元妙来龙生石笋”这些固定的历史文化心理的存在,便使“桃园日暖”成为人们幻想中的人间仙境。 “日暖”正符合道家那种不在现实而在幻想的审美趣味,使人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后来在吴骞《西湖纪胜》改为“桃园春色”。清·何绛诗有: “犹龙山下桃花庄”句, “春色”成为实景,这就可以在下廓种有桃花的人家去领略那“桃园春色”的意境了。遗憾的是,元妙观后面的小溪已填土筑路,倘若疏通水道两岸种上桃花,配上黑瓦白粉墙的民居,那才是人间之仙境,增加西湖中的一个好去处。
不好意思,因版块有限。
请朋友们留意惠州之美丽!我爱我家!之西湖篇<2>



[ 本帖最后由 晨露 于 2008-6-4 09:10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取自黄澄钦画文集 西湖八景 “鹅城万室,错居二水之间;鹤观一峰,独立千岩之上”(苏轼《白鹤新居上梁文》)。相传唐代白鹤峰(今惠州市卫校)是因山上有一白鹤观而得名。此观宋代已废。东坡贬至惠州得詹范太守礼遇住在合江楼,后因詹范无奈同僚中的章悻势力,东坡迁居嘉祜寺,时至东坡表兄广南东路提刑程正辅来惠视察,又复迁合江楼,就这样曾二次二地往返搬迁。而鹤峰正处两地之间,使东坡得以饱揽鹤峰景色,有诗云: “去年家水东,回首夕阳丽”。当夕阳西下在合江楼望白鹤峰,则见满江红霞,山下渔火点点,几个归巢的野鹤飞舞着伴随孤舟横江而过,这正是东坡诗: “小市人归尽,孤舟鹤踏翻,尤堪慰寂寞,渔火乱黄昏”中的意境。足见东坡对鹤峰情有独钟。当传来朝廷对元祜党人永不叙复的消息,便断了北归的念头,买地白鹤峰筑室二十间以作终老之计, 并写诗赞曰: “下有澄潭, 可饮可濯,江山千里,供我遐瞩。”可以看出“鹤峰返照”一景不但自然景观壮美,而且有着永恒的人文审关价值。明·陈瑾诗云: “玉局词章百代雄,惠阳人士仰文忠。”清·愈九成《东坡亭》诗云: “亮节已悬沧海日,文章尤涌合江潮。直教旷世风流在,莫为投荒叹寂寥。”可见其审美观不受时空所限。今天虽看不到“渔火乱黄昏”,但那彩虹飞架的惠州大桥更使人忘不了东坡为百姓修造东新桥、西新桥;看着那泛起红霞的江水,似是这位照灼古今的文坛巨星依然在温暖着那滔滔的东江河水. [img=600 border=0,523 alt=]http://www.hzxihu.net/hsxh/images/hs14.jpg[/img] 《惠州府志》列“雁塔斜晖”为八景之一,后因认为斜晖何处不有,尚嫌因袭“雷峰夕照”。塔影在夕阳西下,不如在明月东升时,晚烟薄霏,微风舒波,塔影卧其间,故改为“玉塔微澜”。避嫌是不必的。清·王瑛在《代汛亭记》中说: “杭湖吴宫之西子也,惠湖苎萝之西子也。” 惠州西湖少以人工雕饰而以自然美闻名,更有洲、渚、滩涂、苇藕蒲鱼、水禽植物资源丰富。当夕阳西下,塔影荡漾在芦影金波之中,归雁喧声更使“雁塔斜晖”一景横生野趣。随着历史沧桑, “野趣”是自然消失了。可是东坡《江月五首》诗中的“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却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早已家喻户晓。加上人们对东坡敬仰的感情因素, “点景”为“玉塔微澜”,就是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乃可寻找到其踪影,那就使这一景观在八景之中更富有人文的审美价值。 
 

[ 本帖最后由 高飞 于 2008-4-6 13:0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湖难忘绿绮琴

[img=600,497 src=]http://bbs.m4.cn/[/img]


       绿绮琴造于唐高祖李渊武德年间,为武宗李炎之御琴。明隆庆中书舍人邝露(广州人)得之,清军南下,广州城破,邝露抱琴殉节,琴流落民间。这是一把蕴涵着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琴;一把萦绕着中华民族英烈忠魂的琴,后被惠州叶维城见此御琴于市井,即解百金赎归惠州西湖泌园。屈大均《绿绮琴歌》有“城陷中书义不辱,抱琴西向苍梧哭”,“叹君高义赎兹琴,黄金如山难比心”句,对邝露慷慨殉节表示敬意,对叶维城的高义表示赞扬。自“南明”覆亡,岭南仍在撑持危局,欲挽狂澜于既倒,出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事迹和维护民族尊严忠义奋发的英雄。他们当中不少本身就是造诣极高的诗人、画家,如石涛、澹归、邝露、张穆、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等。明朝彻底覆亡,他们不是落发为僧就是遁迹山林,亦都来惠州西湖流连托迹,成为泌园宾客。叶维城字犹龙原系叶梦熊之孙,叶梦熊为明朝重臣,立功宁夏,建不世勋阀,封太子太保,而又急流勇退,归湖上筑泌园(今荔睛园、浮龟地一带),维城袭锦衣卫,与红阳侯连姻,贵极一时,明亡归遁湖上泌园。绿绮琴更激起这些遗逸们的故国之思,屈大均诗: “顾谓双鬟陈绿绮,一时座客皆倾耳”,叶维城与澹归和岭南三大家屈大均、梁佩兰、陈恭尹时携琴泛舟湖上,见物故国追怀,激情豪荡,悲歌慷慨,满腔国仇家恨倾泄而出,写下大量经几百年后犹能感人肺腑的爱国诗篇。就是今天依然仍在为西湖发出烁眼精光。几百年前绿绮琴凝聚了湖上的浩然正气,吸纳了湖光山色,成为它千余年来所历经的故事之中最为悲壮的一页。今天绿绮琴不管下落何方,也当之无愧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被知音者所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11-17 15:58 , Processed in 0.036387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