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jandcyz2008

国学书库----- 现代人读《四书五经》---“孟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人读《孟子》--君臣之道,恩义为报



【原文】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 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 仇。”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①,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 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 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 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②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 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
【注释】
  ①为旧君有服:指离职的臣子为原先的君主服孝。②极:穷困,这 里作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其处境极端困难。
【译文】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把臣下当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 腹心;君主把臣下当狗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一般不相干的人;君 主把巨下当泥土草芥,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仇敌。”
  齐宣王说:“礼制规定,已经离职的臣下也应为过去的君主展 孝。君主要怎样做才能使他们为他服孝呢?”
  孟子说:“臣下有劝谏,君主接受;臣下有建议,君主听从. 政治上的恩惠下达到老百姓。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 打发人送他出国境,并派人先到臣下要去的地方作一番安排布置, 离开了三年还不回来,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就叫做三有礼. 这样做了,臣下就会为他服孝。如今做臣下的,劝谏,君王不接 受;建议,君王不听从。政治上的恩惠到不了老百姓身上。臣下 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把他捆绑起来,还想方设法使他到 所去的地方穷困万分,离开的当天就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种 情况叫做仇敌。君臣之问像仇敌一样,还有什么孝可服呢?”
【读解】
   所谓投桃报李,士为知己者死。又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 报。
  贤明的君主总是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 把君主当腹心,以死相报。比如说刘皇叔用关羽、张飞、诸葛亮, 至今传为美谈。
  其实,何止君王用臣下如此,现代的用人之道,又何尝不是 如此呢?
  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互相尊重,你敬我一寸,我敬你一尺。
  不然的话,反目成仇,两败俱伤,也就君不君,臣不臣;领 导不领导,被领导不被领导了。
  那又能怪谁呢?只能怪自己不会做领导人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人读《孟子》--中养不中,才养不才



【原文】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①,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 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②。”
【注释】
 ①中:指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代指品德好的人。养:培养、熏陶、教 育。②其间不能以才:省略了“以寸量”的“量”字。
【译文】
  孟子说:“品德修养好的人教育熏陶品德修养不好的人;有才 能的人教育熏陶没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人都乐于有好的父亲和兄 长。如果品德修养好的人抛弃品德修养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抛 弃没有才能的人,那么,所谓好与不好之间的差别,也就相近得 不能用寸来计量了。”
【读解】
  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情。”(《三字经》 贤者为师,团结大家一道进步;能者为师,帮助大家共同提 高。一言以蔽之,人人都有教育熏陶他人的义务。否则,所谓的 “好人”又好在哪里呢?   模拟西方圣哲的话来说:“人啊,你们都是上帝的子民。要互爱,不要抛下任何一个兄弟姐妹不管!”
  所以我们要搞“希望工程”,要搞“心连心”、“手拉手”的活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8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楼主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绽放 于 2008-7-8 15:07 发表
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楼主辛苦了。



不客气~~~~~~:handshake: :handshak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人读《孟子》--有所不为,而后有为


【原文】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
   孟子说:“人要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
【读解】
  人生苦短,世事茫茫。 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如果事无巨细,事必 躬亲,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所以,一定 要舍弃一些事不做,然后才能成就大事,有所作为。 子夏说:“虽小道,必有可现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 也。”(《论语·子张》)正是孟子这里的意思。 总起来说,儒家所说的“不为”是为了“有为”,只不过是要 有所选择而为,与老庄清静“无为”的思想不是一家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人读《孟子》--言人不善,如后患何?


【原文】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译文】
  孟子说:“说人家的坏话,招来后患如何是?”
【读解】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人的劣根性的确如此。 不过,如果有人专以背后说人家的坏话为乐趣,嗜痂成癣,那 么个个专用名词赏给他(她)了,叫做--长舌妇! 孔子曾经说过:“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我们也曾给这种道听途说者送了一个称号,叫做“小广播”。 与小广播相比,长舌妇如何? 小广播不一定是长舌妇,但长舌妇八九不离十是小广播一个。 小广播免费直销消息,义务广告,以先听为快,以消息灵通 为荣。无聊!   长舌妇东家长、西家短,以窥人隐私为快,以暗箭伤人为乐。 可恶! 小广播愚,长舌妇恶。 如果说,对小广播,我们要告之以“且住,且往!”那么,对 长舌妇,就应该“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人读《孟子》--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原文】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译文】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 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读解】
  在《论语·子路》里,孔子与子贡讨论士的标准时已经说过: “言必信,行必果,任任然小人哉!”这是从反面来否定“言必信, 行必果”的行为。孟子这里则是从正面来告诉我们“言不必信,行 不必果。”可见,孟子的学说在很多方面都的确是与孔子一脉相承 的。
  关于“大信”与“小信”的问题,亦即“信”的通权达变问 题,我们在《论语》的有关读解中已说得很多。这里只作简单重 申,即,一方面,“信”是儒学的核心观念之一,最典型的强调就 是孔子所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但另一 方面,又不能拘泥固执于“信”而不知变通。用我们所说的最为 极端的情况就是,难道对你的敌人也要讲“信用”吗?所以.要 根据具体情况而通权达变。通权达变的标准就是孟子这里所说的 “惟义所在”。这是最基本的不能放弃的东西,也是指导我们在实 际生活中掌握的原则。
  有了原则,当然就要好办得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人读《孟子》--大人不失赤子之心



【原文】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①之心者也。”
【注释】
①赤子:婴儿。
【译文】
  孟子说:“伟大的人是童心未泯的人。”
【读解】
  老玩童么?  
  当然不是。
  伟大的人胸怀宽广,“宰相肚里能撑船”。而童心纯真不伪,本 色自然。
  宰相肚里之所以能撑船,是因为他不斤斤计较于一得之利,一 孔之见,而能够保全自然无伪的本色,永远以一种童心般的新奇 和纯真面对这个世界,生机蓬勃,以至于无的不知,无所不能。 这里面的关键其实就是两点:一是纯真,二是大度。正是在 这两点上,我们可以找到真正伟大的人物与童心的相通之处。
   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第二十章)
  又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 如婴儿之未孩。”(《老子》)第二章》你看那众人应对攘往,好 象赶赴丰盛的筵席,又像春天去登台眺望。只有我淡泊而无动于 衷,就像那不知笑的婴儿一样。
  老子的本意是宣扬归朴返真,淡泊宁静。不过,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与孟子这里的思想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归结起来说,真正伟大的人,倒不像我们一般小鸡肚肠的人 那样想得复杂,患得患失,所以,反而能够保持一分童心,有时 候表现出来,就像是一个童心未泯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人读《孟子》--深造的目的在于自得



【原文】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 安;居之安,则资①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②。故君子 往其自得之也。”
【注释】
①资:积累。②原:同“源”。
【译文】
  孟子说:“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来加深造诣,是希望自己有所 收获。自己有所收获,就能够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够积 累深厚;积累得深厚,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所以,君子总是 希望自己有所收获。”
【读解】
  深造的目在于自得。
  自得就是自己真正有所收获,而不是为了炫耀给别人看。简 言之,自得是内功,而不是招式。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招式是做 够了的,但内功却一点也没有,所以,一旦过硬检验起来,就只 有溜之大吉。这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现代学者莫不以南郭先生为耻,而其行为类似南郭先生的却 不在少数。他们或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有 尖皮厚腹中空。”或是“拉大旗作虎皮”,以“名人’装点门面。其 招式花样翻新,不一而足。要害都在于不求自得而求得之于人,生 怕别人不知道自己,不怕自己没有才能,与孔子所说“不惑人之 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的精神恰恰相反。
  总而言之,还是“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 ·宪问》) “欲其自得之’就是为己,反之则是为人。孔、孟论学问之道, 用心良苦。你我读书人理应深省,以免误入歧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人读《孟子》--博学详说,将以返约


【原文】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译文】
 孟子说:“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 归到简约去。”
【读解】
  真理原本是至简至约的,一半是因为我们理解的需要,一半 是因为所谓“饱学之士”的炫耀门楣,使它们变得越来越复杂,越 来越深奥了。
  “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这是我们时常可 以听到的抱怨,或者说幽默。如果这抱怨发自一位勤勉的学生之 口,那老师恐怕真要腋下出汗,恨无地洞可钻哩。
  其实,在很多问题上,我们都是要恨无地洞可钻的。比方说, “人是什么?”“文化是什么?”不说人人都明白,一说人人都糊涂。 所以,博学详说不是为了炫耀渊博,故作深刻,而是为了深 入浅出,出博返约。
  教学如此,演说如此,舞文弄墨也莫不如此。
  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博学详说归于简约。
  博学评说是手段,归于简约才是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人读《孟子》--博学详说,将以返约


【原文】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译文】
 孟子说:“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 归到简约去。”
【读解】
  真理原本是至简至约的,一半是因为我们理解的需要,一半 是因为所谓“饱学之士”的炫耀门楣,使它们变得越来越复杂,越 来越深奥了。
  “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这是我们时常可 以听到的抱怨,或者说幽默。如果这抱怨发自一位勤勉的学生之 口,那老师恐怕真要腋下出汗,恨无地洞可钻哩。
  其实,在很多问题上,我们都是要恨无地洞可钻的。比方说, “人是什么?”“文化是什么?”不说人人都明白,一说人人都糊涂。 所以,博学详说不是为了炫耀渊博,故作深刻,而是为了深 入浅出,出博返约。
  教学如此,演说如此,舞文弄墨也莫不如此。
  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博学详说归于简约。
  博学评说是手段,归于简约才是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人读《孟子》--以善养人,能服天下


【原文】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能 服大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孟子说:“单凭善就想陵人心服,是不能够使人心服的;要用 善去培养教育人,才能够使天下的人心服。天下的人不心服而想 统一天下,这是不可能的。”
【读解】
  关键是“养人”。
  服人服心,教育的潜移默化功能是不可估量的。
  作为教育家,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对于教育的作用都非常重 视而身体力行。  
  因为,无论你有多么好的思想,多么好的治国平天下方略,一 言以蔽之,多么“善”。不通过“养人”--培养教育,怎么能够 让人们理解而化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呢?  
  就是我们今天,不也仍然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人读《孟子》--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原文】
  徐子①曰:“仲尼亟②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③,不舍昼夜,盈科④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⑤。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问雨集,沟浍(6)皆 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7)过情,君子耻之。”
【注释】
  ①徐子:孟子的学生徐辟。②亟:屡次。③混混:通“滚滚”, 水势盛大的样子。④科:坎。⑤是之取尔;“取是尔”的倒装句, “取这个罢了。”(6)侩(kuai):四间大沟渠。(7)声闻:名声,名誉。
【译文】  
  徐子说:“孔子曾多次赞叹水,说:‘水啊!水啊!’他到底觉 得水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孟子说:“水从源泉里滚滚涌出,日夜不停地流着,把低洼之 处--填满,然后又继续向前,一直流向大海。它是如此水不枯 竭,奔流不息。孔子所取的,就是它的这种特性啊。试想,如果  水没有这种永不枯竭的本源,就会像那七八月问的暴雨一样,虽  然也可以一下子灌满大小沟渠,但也会一下子就于酒枯竭。所以,  声望名誉超过了实际情形,君子就会感到羞耻。”
【读解】
  孟子一方面祖述仲尼之意,阐发水的特性;另一方面用水比 拟人的道德品质,强调务本求实,反对一个人的名誉声望与自己 的实际情况不符。要求大家像水一样,有永不枯竭的安身立命之 本,不断进取,自强不息。
  其实,我们在《韩诗外传》里发现了孔子自己对于为什么要 “亟称于水”这个问题的详细回答。
  问题是由子贡提出的。子贡说:“君子看见大水总是要观察, 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回答说:“君子是用水来比拟人的道德啊!水到处给予而 无私,这不是像很有德行吗?所到之处万物生长,这不是像很有 仁爱吗?流向总是循着一定的道理,这不是像很有正义吗?浅处 流淌,深处莫测高深,这不是像很有智慧吗?奔赴深渊大谷而毫 无疑惧,这不是像很有勇气吗?任何细微之处也不放过,这不是 像很明察吗?遇到险恶地势也不避让,这不是像很容忍大度吗?脏 东西进去,干干净净出来,这不是像很善于化育吗?水面永远是 平的,这不是像很公正吗?不求一概满盈,这不是像很有节度吗? 无论经过多少曲折,始终向东流,这不是像意志很坚毅吗?正因 为水有这些特性,所以君子看见大水就一定要观察。”  
  这简直就是一首水的赞美诗啊!生动而深刻。既然如此,我 们何不观水去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人读《孟子》--人与禽兽的差别有多大?



【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①,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注释】
  ①几希:少,一点点。
【译文】  
   孟子说:“人和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儿,一般人抛弃它,君 子却保存它。舜明白一般事物的道理,了解人类的常情,于是从 仁义之路而行,而不是为行仁义而行仁义。”
【读解】
  人与动物的差别何在?
  在今天,这已是一个人类学的命题了。可孟子却早在两千多 年前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孟子说,人与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儿,至于那一点儿到底 在什么,他在这里没有说。不过,我们在《滕文公上》)里曾听他 说过人之所以为人,吃饱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没有 教养,那就和禽兽差不多。可见,在孟子看来,人和禽兽的差别 就在于有没有教采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没有精神方面 的东西。这和我们现在一般的看法是基本吻合的,即,人的动物 本能方面,亦即其自然属性是动物性的,但其精神文化方面,亦 即其社会属性是非动物性的,而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后一 方面。既然如此,高尚的人当然就应该发展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一 方面。所以,孟子说:“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一般人往往容易 忽视这一点,只有品质高尚的人才注意保存和发展这一点。比如 说有的人认为“人生在世,吃穿二字”,那就是标榜“饱食、暖衣、 逸居而无教”,自然是“近于禽兽”了。当然,孟子也并不是要完 全否定“饱食、暖衣、逸居”,要求人们不食人间烟火,苦行禁欲。  而是认为应该像舜帝那样,“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从 一般事物的道理和人类的常情出发行仁义之道,而不是为行仁义 而行仁义,不顾人之常情。  
  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孟子的主张,应该是“饱食、暖衣、逸 居而有教”,既不排除人之常情,又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物质生存 与精神追求都不可废弃。这一点,当然也是符合我们今天的基本观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人读《孟子》--两可之间,最是为难



【原文】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 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译文】  
   孟子说:“可以拿取,也可以不拿取的,拿取了有损廉洁;可 以给与,也可以不给与的,给予了有损恩惠;可以死,也可以不 死的,死了有损勇敢。”
【读解】
  与著名的“鱼与熊掌”二者必居其一选择不同,孟子在这里 摆给我们的,是一种两可之间的选择,而且要为难得多。   比如说,杀人越货还是遵纪守法?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是 难题,可是,吃回扣还是不吃?收红包还是不收?这对很多人来 说,却是相当考人的难题了。
  就孟子所举的情况来看,“取伤廉”是比较好理解的,可“与 伤惠”和“死伤勇”却有些令人费解。揣摩起来,所谓“与伤 惠”大概是说,在可以给与,也可以不给与的情况下,还是不给 与的好。因为,“济人须济急时无”,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周 急不继富”(《论语·雍也》)的意思。不然的话,给予了反而有 滥施恩惠的嫌疑,反而于真正的恩惠有所损伤。这就是“与伤 惠”。至于说“死伤勇”,则是指我们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有 时候活下来比死去需要有更大的勇气和更强的战胜困难和耻辱的 毅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选择了死,很可能给人以轻生的感觉, 当然就是于勇气有所损伤的了。这就是“死伤勇”。
  有人认为,孟子之所以举出“与伟惠”和“死伤勇”,是因为 战国时代豪侠风气盛行,四豪滥施恩惠,荆(轲)聂(政)刺客 轻生,所以孟子针砭时弊,引以为戒。(毛奇龄《圣门释非录》引 全履祥语)
  如此说来,倒是一个时代性的话题了。那么,对我们来说,仍 然具有时代意义的是什么呢?  
  恐怕就是“取伤廉”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人读《孟子》--逢蒙杀羿,羿也有过



【原文】
   逢蒙①学射于羿,尽羿②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异。 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
  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庚公 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 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质公之斯也。’曰;‘吾生矣。’ 其仆曰:‘庚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 ‘庚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 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庚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 ‘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 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 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③而后反。”
【注释】
  ①逢(peng)蒙:羿的学生和家众,后来叛变,帮助寒浞杀了羿。 ②羿:又称后羿,传说是夏代有穷国的君主。③乘矢:四支箭。
【译文】  
  逢蒙跟羿学射箭,学得了弄的技巧后,他便想,天下只有羿 的箭术比自己强了,于是便杀死了羿。孟子说:“这事也有羿自己 的罪过。”
  公明仪说:“羿不该有什么罪过罢。”
  孟子说:“罪过不大罢了,怎么能说没有呢?从前郑国派子濯 孺子侵入卫国,卫国派庚公之斯追击他。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 病发作了,不能够拿弓,我死定了!’又问给他驾车的人说:‘追 我的人是谁呀?’驾车的人答道:‘是庚公之斯。’子濯孺子便说: ‘那我不会死了。’给他驾车的人说:‘庚公之斯是卫国著名的射手, 先生反而说不会死了,这是为什么呢?’子濯孺子说:‘庚公之斯 是向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向我学的射箭。那尹公之他 是个正直的人,他所选择的朋友也一定正直。’庚公之斯追上来了, 问:‘先生为什么不拿弓呢?’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疾病发作,不 能够拿引’庆公之斯说:‘我跟尹公之他学射箭,尹公之他又跟 您学射箭。我不忍心用您的箭术反过来害您。不过,今天这事是 国家的公事,我不敢不做。’于是抽出箭,在车轮上敲打了几下, 把箭头敲掉,发了四箭然后就回去了。”
【读解】
   孟子没有把后面的话说完,那意思却是非常明确的了:子濯 孺子善于选择和教育学生,注重学生的人品正直,相信学生尹公 之他也会像他一样选择和教育学生,所以知道庚公之斯不会杀他。 可羿却不善于选择和教育学生,对于逢蒙的人品失察失教,结果 招致杀身之祸,所以,并对于自己的被害也负有一定责任。
  逢蒙艺成害师,历来为人所不齿,这本已是大家的共识,孟 子却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共有自取其祸的责任在内。乍 一听来,我们会和他的学生公明仪一样认为没有什么道理,但仔 细想想,也就觉得并非没有道理了。比如说我们今天有些人“引 狼入室”,引小偷进家门,往往是由于房主人自己平时不谨慎,把 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带进屋,使之见财起意,产生歹心,结果发生 失窃甚至谋财害命的惨案。这能说房主人自己一点责任也没有吗? 这还只包含了交往中要注意识人察人的一方面,没有包含对学生 进行品德教育方面的问题。如果并不只是教逢蒙箭术,而且也教 他做人的道理,简言之,既传艺,也传德,那也许就不会发生 已遭害的悲剧了吧。  
  所以,从逢蒙杀并这件事上,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两个方面的 教训:一方面,不仅选拔干部,交往朋友需要考察、认识人,就 是收学徒,招学生也同样需要慎重选择。另一方面,无论是教学 徒,教学生还是培养其他什么人,都一定要从德与才两个方面着 眼进行教育与培养,使之全面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只有做 到了这两个方面,才不会酿成祸端,使自己反遭其殃,后悔莫及。 当然,无论从我们今天的教育方针还是从我们的干部制度来 看,都是非常注意这两个方面的。只不过,实际操作中做得如何, 还有待调查研究。那就把孟子这段话,把逢蒙杀并这件事作为提 及我们注意的一份材料,一个经验教训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人读《孟子》--西子蒙不洁,人皆掩鼻而过



【原文】
 孟子曰:“西子①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②人,斋 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注释】
  ①西子:指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这里以她代指美女。②恶:这里 与“西子”相对,主要指丑陋。
【译文】  
 孟子说:“像西施那么美丽的女子,如果她沾染上污秽恶臭的 东西,别人也会捂着鼻子走过去;虽然是一个面貌奇丑的人,如 果他斋戒沐浴,也同样可以祭祖上帝。”
【读解】
  幸好只是不洁,问题还不很大,如果是麻疯病、“爱得死” (爱滋病)之类的,那可就惨了!岂止是掩鼻而过?多半是谈“西 子”而色变了罢。
  相反,面貌奇丑如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尚可以在巴黎圣母 院做敲钟人。上帝当然会接受他的祭祀,并为他祝福。   
    所以,有美有善不足恃,贵在保持勿失;有丑有恶不足惧,贵 在自新。
  这就是美丑善恶相互转化的辩证法。
  自我把握尤其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人读《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



【原文】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 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①,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 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 其横逆由③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道 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④哉?于 禽兽又河难⑤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 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6)于天下,可传于后世. 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 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 君子不患矣。”
【注释】
  ①横逆:蛮横无礼。②此物:指上文所说“横逆”的态度。奚宜:怎 么应当。③由:通“犹”。下文“我由未免为乡人也”中的“由”也通 “犹”。④择:区别。⑤难:责难。(6)法:楷模。
【译文】  
  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 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 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 人也经常尊敬他。假定这里有个人,他对我蛮横无礼,那君子必 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对 我这样呢?如果反躬自问是仁的,是有礼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 礼,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问是忠 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就会说:‘这人不过是个狂人罢了。 “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而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 所以君子有终身的忧虑,但没有一朝一夕的祸患。比如说这样的 忧虑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是天下的楷模,名声传于后 世,可我却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已。这个才是值得忧虑的事。忧 虑又怎么办呢?像舜那样做罢了。至于君子别的什么忧患就没有 了。不是仁爱的事不于,不合于礼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朝一夕的  祸患来到,君子也不会感到尤患了。”
【读解】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这是一段典型的劝人互爱互敬的文字,在论述中又强调了个 人修养中的反躬自省。读起来,使人感到与西方基督教的精神有 相通之处。  
  就像我们今天流行的歌曲所唱的那样: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让这世界有真心的爱,让这世界充满情和爱!
  道理并不深奥,可以说是不言而喻。关键是要有行动的热情。 如果人人都有这种行动的热情,许多人际之间的矛盾纠葛就会没 有了,许多事情就要好办得多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就会大大提高 了。问题是,我们从幼儿园时就接受这种互爱互敬的教育,而实 际到底做得怎么样呢?
  恐怕也应该接受孟子的建议,来一点反躬自省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人读《孟子》--不孝有五,不顾父母



【原文】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①,不顾父母之养,一 不孝也;博养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 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②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③,四 不孝也;好勇斗很④,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注释】
  ①四支:即四肢。②从:同“纵”。③戮:羞辱。④很:同 “狠”
【译文】  
  孟子说:“通常认为不孝的情况有五种:四肢懒惰,不管赡养 父母,这是第一种;酗酒聚赌,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二种;贪 吝钱财,只顾老婆孩子,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三种;放纵#色 享 乐,使父母感到羞辱,这是第四种;逞勇好斗,连累父母,这 是第五种。”
【读解】
  这五种不孝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三种不孝又有所不 同,加起来,不就是“不孝有八”了吗?
  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这五种不孝的情况都仍然程度不同 地存在着,但其中最为典型,最切中时弊的恐怕是第三种了:
  好财货,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
  新闻媒介报道也罢,漫画讽刺也罢,街谈巷议也罢,这一类 事情的确是见得很多了。
  养下不养上。下是“小皇帝”,上是“老长工”。
  这些人怎么就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老啊,而“小皇 帝”又会有他们自己的“小皇帝”。  
  自己不就成为“老长工”了吗?
  如此恶性循环,岂不悲哉!
  可见,提倡孝敬父母,强调赡养父母,人人有责,到今天不 仅没有过时,反而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人读《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



【原文】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①出,则必餍(2)酒肉而后反。 除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 展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 将(3)间良人之所之也。”
  蚤④起,施⑤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③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 间(7),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展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 此!--”与其妾讪(8)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9),而良人未之知也, 施施(10)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 不相泣者,几希矣!
【注释】
  ①良人:古代妇女对丈夫的称呼。②餍(yan):饱。③间 (Jian):窥视。④蚤:同“早”。⑤施(yi):斜。这里指斜行,斜从 跟随,以免被丈夫发现。(6)国中:都城中。(7)墦问:坟墓间。 (8)讪:讥消、讥骂。(9)中庭:庭中。(10)施施(shi):得意洋洋的样 子。
【译文】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 吃得饱饱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 么人,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 “丈夫出门,总是酒醉肉饱地回来;问他和些什么人一道吃喝,据 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却从来没见到什么有钱有 势的人物到家里面来过,我打算悄悄地看看他到底去些什么地 方。”
  第二天早上起来,她便尾随在丈夫的后面,走遍全城,没有 看到一个人站下来和他丈夫说过话。最后他走到了东郊的墓地,向 祭扫坟墓的人要些剩余的祭品吃;不够,又东张西望地到别处去 乞讨--这就是他酒醉肉饱的办法。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仰望而终 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然是这样的!--”二人在庭院中咒骂着, 哭泣着,而丈夫还不知道,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他的两个 女人面前摆威风。  
  在君子看来,人们用来求取升官发财的方法,能够不使他们 的妻妾引以为耻而共同哭泣的,是很少的!
【读解】
  这已经成了一则很著名的寓言故事。孟子为我们勾画的,是 一个内心极其卑劣下贱,外表却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形象。他 为了在妻妾面前摆阔气,抖威风,自吹每天都有达官贵人请他吃 喝,实际上却每天都在坟地里乞讨。妻妾发现了他的秘密后痛苦 不堪,而他却并不知道事情已经败露,还在妻妾面前得意洋洋。读 完这一段故事,令人感到既好笑,又有几分恶心。孟子的讽刺是 辛辣而深刻的。孟子的原意是讽刺他那个时代不择手段去奔走于 诸侯之门,求升官发财的人,他们在光天化日下冠冕堂皇,自我 炫耀,暗地里却行径卑劣,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
  其实,在我们今天读来,也仍然可以感到生活中有这位齐国 飞人”的影子。他们当然已不可能像这位齐国“良人”那样“有 一妻一妾而处室”,无“妻妾”可“骄”了。但是可以“骄”同事, “骄”朋友嘛。今天我与某书记钓鱼,明天我与某局长喝酒,后天 又是某大款请我上茶楼,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某小品讽刺的用 名片打扑克,鞭挞的不就是这位齐国“良人”似的人物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3 18:10 , Processed in 0.039433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