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97|回复: 22

香港風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8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摩星嶺炮台簡介:
摩星嶺炮台是防衛維多利亞港西面入口的重要炮台,始建於1900年,1912年完成.
共建有五座9.2吋口徑砲砲台,及後於近山頂處建立"西海岸射擊指揮部".
30年代中期其中兩門大砲被移至赤柱砲台.
日軍攻港期間,摩星嶺炮台受命攻擊港九各戰略目標以拖延日軍進攻.
而摩星嶺炮台本身亦成日軍的攻擊目標,造成多人傷亡.
戰爭後期,炮台等設施被駐留的炮兵守軍破壞.










沿摩星嶺徑上山,沿途有不小被破壞程度不一的掩閉體建築.


位於山腰的炮台(1),是其餘四門炮台建成後才選址興建的.




炮台(2).




還保留了樓梯等通道,以及類似石室的結構.




炮台(3)隱沒在草木中.



炮台(4).加建了一個像蒙古包的不知名建築.



該不知名建築有管道相連.




陰森的梯級不知通往那裡,因獨行關係,不敢造次.




炮台(4)附近之掩閉體遺跡.




炮台(5).有model及攝影人仕.



炮台底部有像密室的結構.探頭向內視察亦覺陰森.



炮台(5)附近之掩閉體遺跡,有人在玩war game.







近山頂之掩閉體遺跡,數量很多,果真像一個指揮部.




其中一掩閉體之內部結構,有一個像火爐的建築.




牆上及地上的迷彩圖案仍清淅可見.




右邊的圍牆正是"留有槍眼的保護牆".




另一掩閉體之內部結構.



掩閉體間有通道相連.



觀測台.應為整個掩閉體群的最高點.

[ 本帖最后由 旋轉☆木馬 于 2008-7-8 14:3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鴨靈號

某日黃昏路經尖沙嘴碼頭,發現一艘中式帆船準備泊岸.這艘帆船以前也曾經見過,余以為是旅遊協會安排在維港游來游去的"做馬"帆船,不以為然.




這次能近距離觀察,細看之下,原來船名叫"鴨靈號",英文名為"Duk Ling".名字很有趣,心想這是否串錯字或拼錯音?Duck Ling, Ap Ling, Duck Soul會否比較適合?



原來"鴨靈號"是香港旅遊發展局安排,讓遊客"緬懷昔日洋行大班與商家雲集的傳奇歲月,一發思古之情."的觀光船,訪港遊客可預先以passport登記後免費登船,遊覽維港.





帆船緩緩離開,船帆徐徐揚起,配合維港黃昏日落的景緻,很有mood......

漁火閃閃擦浪濤
隨那海浪舞
小娃娃  你可知道
巨浪翻起比船桅高

南風輕輕送木船
誰去掌木櫓
小娃娃  你可知道
碰著風急看運數

小娃娃  牙牙學語
何曾遇過風暴
好一個家  人船並處
茫茫碧海正是父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尋找失落了的維多利亞城(City of Victoria)

維多利亞城(City of Victoria)在哪裡?

香港開埠後港島最早開發的地區是上中下環一帶,而這地段正是港府於1841年6月首次推出拍賣的地段.
1843年,港府把這個新城市命名為"維多利亞城".
1903年"維多利亞城"拓展後,政府曾樹立六塊界石以為標記,界石約高1米,上面寫上"CITY BOUNDARY 1903"字樣.現在六塊界石仍然健在,位置大約如下:
1. 堅尼地城臨時遊樂場內.
2. 薄扶林道86號外,近摩星嶺道行人隧道.
3. 克頓道,距旭龢道400米左右.
4. 舊山頂道與地利根德徑交界處.
5. 寶雲道,離司徒拔道交匯處約200米處.
6. 黃泥涌道聖保祿小學對面停車場行人路.


什麼是"四環九約"?

"四環九約"是"維多利亞城"的俗稱,是當時華人對維多利亞城約定俗成的叫法.他們把維多利亞城的範圍分為四區,稱"四環":西環,上環,中環,下環,各領以下的範圍:
1. 西環: 干諾道西至堅尼地城
2. 上環: 威靈頓街與皇后大道中交匯處起至國家醫院
3. 中環: 美利操場起至威靈頓街與皇后大道中交匯處
4. 下環: 灣仔道至軍器廠街


為了使四環地區有更細緻的劃分,令人更容易辨識有關區域所屬,華人坊眾進一步把四環分為九約:

1. 第一約: 堅尼地城至石塘咀
2. 第二約: 石塘咀至西營盤
3. 第三約: 西營盤
4. 第四約: 干諾道西至東半段
5. 第五約: 上環街市至中環街市
6. 第六約: 中環街市至軍器廠街
7. 第七約: 軍器廠街至灣仔道
8. 第八約: 灣仔道至鵝頸橋
9. 第九約: 鵝頸橋至銅鑼灣



第一塊界石:堅尼地城臨時遊樂場內.


界石座落於一足球場側.


界石保養良好,但上面的字已退色.


第二塊界石:薄扶林道86號外,近摩星嶺道行人隧道.

界石在行人隧道旁

界石狀態良好,而字色亦清淅可見,旁有另一類似說明石碑,但上面並沒有任何文字

第三塊界石: 克頓道,距旭龢道400米左右.

界石底部陷入山坡內,狀態良好.

界石面生滿青苔,字的顏色亦為青苔所造成.

旁邊有以中文,英文及日文的介紹板.


第四塊界石: 舊山頂道與地利根德徑交界處.

界石底部陷入人工加固山坡中.

字色已完全脫落,界石上並有大量灰塵,懷疑是斜坡加固工程誤中副車,殊為可惜

第五塊界石: 寶雲道,離司徒拔道交匯處約200米處.

界石位置被納入工地範圍,旁有水泥,膠帆布,工具等,界石處境似乎非常危險.

被圍板隔著,看不到正面.希望界石吉人天相.

第六塊界石: 黃泥涌道聖保祿小學對面停車場行人路.

界石就在行人路中心,有點阻街.

字色清淅可見,唯"Y"字已脫色.另界石身較污穢,應為長期吸收汽車廢氣之惡果.

第七塊界石: 馬己仙峽道15號外

界石石身已有大半陷入護土牆內,前面有一郵筒遮蓋,所以多年來無人留意.

界石在陷入護土牆一邊隱約可見"ITY"及"ARY"字樣,憑此推斷此一界石應為未被記錄之第七塊維多利亞城界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拆前市區最後的圍村--衙前圍村

衙前圍村簡介:
衙前圍村歷史源遠流長,起源可以追溯至南宋末年.該村是九龍其中一條最古老的村落,亦是市區內唯一一條能保存其圍村風貌不變(即擁有完整的村屋,祖堂及天后廟)的傳統中國式圍村.
衙前圍村村民多屬吳姓,其始祖於宋末自福建寧化南遷入粵,後輾轉於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年)到今日的衙前圍村開基立業.
圍村佔地0.4公頃,圍內屋宇排列整齊,里巷分明,前後向背均有一定的規格,每屋佔"一分地",約為十呎乘二十呎.圍內有橫巷六條,村屋九十六間,居民及商戶有600人.
據傳聞,該村曾建有瞭望臺,護城河及吊橋等.護城河在日本佔領香港時被填平,以便運送建築材料作修建機場之用.吊橋則只在動盪時代才存在過.村內曾裝有兩支大炮,以保衛圍村,後來被埋藏於村口附近.



從高處拍攝之衙前圍村全貌,圖中所見圍村有超過一半村屋已被移平,遲來了!!!

衙前圍村唯一之入口,亦是稱為"衙前圍鄉委會"之建築物,圍村其餘外圍均被鐵絲網包圍.門前之對聯為"衙前呈瑞靄,圍內降禎祥".

入口上有刻有"慶有餘"之石碑,意思是"滿溢的繁榮及興旺",此石碑將為政府保留之三個建築物之一.

進入大門後需再穿越一拱門才進入圍村內.

一直向前行便到達天后宮,據現場觀察所見,天后宮是圍村內保存得最完整之建築物.亦為政府將要保留之建築物,但會否被搬遷則不得而知.

天后宮旁一石柱腳部有此段文字"天后弟子吳瀚高乾隆廾八年立記".

天后宮之背面,有彩繪圖像.

村內最常見之地貌為空地,原來本港某大地產發展商"X實"多年來慢慢收購圍村內之村屋,成功收購後便馬上將該村屋拆掉,以避免將來有保護古跡之爭論,真可惡!

就算仍健在之建築物亦已十室九空.

村民在門外煮食.

每一座村屋門前均有一雙約1米高之小木門,隨後再加大木門及鐵閘.

污水渠上設有石椅,認真地盡其用.

圍村內街景一攝,村屋均以"X巷X號"作為編號.

在牆上手繪之揮春"吉星拱照".

圍村內唯一之消防設備.

此三層高之建築物為圍村內最高之建築物,看來很"牙煙",像快要倒塌.

另一些較像樣之村屋.村屋屋頂多為瓦片所造,有些則加上鋅鐵板加強保護.

"活力商店"招牌,但應已倒閉.

村外有一小市集,買及賣兩方多為上年紀人士.

所賣物品均為"立立雜雜"之物件.

街頭理髮店.連我亦被邀請剪髮.

另一被包圍之建築物--吳氏宗祠.亦為政府將保留之建築物.

較近距離一攝,門口有告示大意為如該族子孫想進入祠堂拜祭需向鄉公所祕書借門匙云云.

吳氏宗祠旁有此地段界石"S.D.I.L. 74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松林廢堡

松林廢堡簡史:
一九○一年,英軍為增強海港西部的防衛能力,動工興建松林炮台,四年後建成.除炮台外,軍方還築成連接炮台與幹德道的克頓道(克頓是一九○三至○六年間的駐港英軍司令)作為運送大炮及彈藥之用.松林炮台建成後,一直是全港地勢最高的炮台.
一九○九年,軍方曾向一位來自英國本土的高級將領,展示它的攻擊力.炮兵在離炮臺約六千碼外的海面設置靶子,雖然當天天氣不太好,但十一發炮彈中有七發命中目標.以一座位於海拔一千英呎的炮台來說,表現已很不錯.但好景不常,由於經費及對付港外長程目標大炮不足,英軍決定放棄松林炮台,在摩星嶺興建另一處大型炮台.
一九一三年,松林炮台的武裝被裁撤.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空軍崛起,松林炮台再次被軍方徵用,並於一九三○年前後改裝為空防炮台,兩門三吋口徑的1型高射炮重新安裝在炮床上.此外,軍方還在炮台附近興建多座掩體及營舍.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軍侵港,松林炮台多次遭受日軍空襲和炮轟.十五日,一門高射炮遭日軍擊中,部分炮台設施也告損壞,駐防的炮兵受命撤離炮台.戰後,松林炮台一直荒廢.




"松林廢堡"遺址一覽.

現場之報告板有"松林廢堡"之介紹.

炮床一.

近攝炮台上用以固定大炮之金屬物.

炮床一之炮口可見南丫島及南巴勒海峽一帶.

炮床二.

近攝炮床內之通道.

火藥庫.

近攝火藥庫,牆上之彈痕仍清淅可見.

指揮部.

觀測台.

觀測台上一攝.

廁所.

廁所間格一攝.

掩敝體之一.

另一掩敝體.

掩敝體內一攝.


掩敝體間之通道,牆上用以遮掩之迷彩圖案仍清淅可見.

掩敝體上之煙通已被堵塞,以防危險.

軍營一帶.

時有軍事愛好者在"松林廢堡"進行war game活動,對其他遊人造成不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藍屋

"藍屋"簡史:
"藍屋"位於灣仔石水渠街72A號,建於一九二零年,現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藍色並非"藍屋"原本的顏色,籃屋的業權分别由政府及私人擁有,聞說當年政府的部份於修葺時,工人手頭上只得水務署剩餘的藍油,才在大廈外牆髹上藍色,"藍屋"因而得名.私人部份的則保留原本的灰色,現時仍有街坊居住在內.


"藍屋"外貌一攝,藍色部分為政府物業,而灰色部分為私人物業.
  
木樓梯,木扶手,木牆,木橫樑.

鐵門上之郵件入口及門鎖.

生銹掛牆郵箱.

"駱駝牌"香煙廣告鐵牌.固定帆布簷縫之大鐵鉤.

星期日唯一開門之跌打館,有特色瓦片簷縫.

舊式T形路牌.
在一九六一年以前,香港各條街道路牌皆為T型,T型框線外保留了一個外框,英文街名位於中文之上,中文及英文街名並沒有框架包圍,中文字體多數由右至左書寫.

地下窗窗花及支柱.

後園瓦製窗孔.

樓宇私人部分一攝.

樓宇政府部分背部一攝.

富有特色之"騎樓".藍屋每伙單位都設有長長的露台,高大木門,加上一條條掛滿衣服的晾衫竹.最特別屋內是沒有設洗手間.

"藍屋"後巷處有理髮店及跌打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域多利監獄

域多利監獄於1841年落成啟用,為香港第一所監獄,它一直是香港早期監獄體系的中心,並且一直見證本港懲教制度的發展.時至2005年12月才停止運作.




域多利監獄位置圖

E 座 -- 女犯人倉

女犯人倉入口,已佈下天羅地網.

二人一倉之監獄,重門深鎖.

內裡只有上下床一舖及兩個水桶,黃色水桶為"食用水桶",紅色水桶為"大小便水桶".嘩!



女廁對面有此特別房間,什麼都沒有,只有一個類似水井之建築.

細問在場職員得知,此"井"用作傾倒大小便之用,還有污跡......紅色水桶......嘩!

點算囚犯人數之黑板.

E座樓高三層,從中層這個位置拍攝,這個角度似曾相識,那套電影有此場面呢?

E座側面,其實整個監獄邊緣均設有刺鐵絲網天花.
D座 -- 一樓:女犯人倉, 二樓: 女羈留人仕倉, 三樓: 醫院

D座外貌.

D座入口.



二樓女羈留倉之囚倉鐵門.

較大之監倉,可容納8個囚犯(?).

讓囚犯家屬與監獄職員進行交收之唯一窗口.

二樓地下出現大裂痕,據稱由"中環中心"建築地基時所造成,故此D座要用大工字鐵鞏固.

囚犯室內之活動場地.

三樓醫院.

囚犯病床一角.



域多利監獄的夜更日誌.

其中一些夜更日誌還紀錄了日軍襲港.

各年代所用手扣.

名為"曲軸".讓犯人攪動,用以懲罰犯人.

行笞刑之紀錄冊,受笞刑之人多為二十多歲人仕,而且多為打籐12次.

行笞刑之用具 -- 九尾鞭.

絞刑示意模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黃泥涌峽軍事設施

黃泥涌峽戰事超簡介:
黃泥涌峽為港島軍事要塞,北望港島市區,南遙指淺水灣.如控制此地,即可將港島分為東西兩半.
1941年12月18日晚,日軍右翼隊第三大隊登陸北角,沿金督馳馬徑向西進發.
1941年12月19日早上7時,日軍先頭部隊到達黃泥涌峽,遇到守軍反抗.
1941年12月19日早上10時30分,日軍突襲西旅指揮部,旅長羅遜陣亡,黃泥涌峽失守.
1941年12月19日下午3時30分,守軍反攻,但遇日軍頑抗而宣告失敗.
此戰日軍有愈600人傷亡,為日軍於香港整個戰事中最大傷亡之一戰.



黃泥涌峽軍事設施一覽.

歷史圖片 -- 日軍於渣甸山向黃泥涌峽發炮.

近郊野公園停車場之掩閉體,有一半已活埋於泥內.

另一山上不遠處之掩閉體.

高射炮台下之彈藥庫,供應彈藥予高射炮.

彈藥庫頂部,有類似煙囪物體
.
高射炮台之一,曾擊落一架日軍戰機.

高射炮台之二,兩支高射炮皆為3.7吋口徑.

其餘高射炮台遺跡.

機槍堡JL01正面.機槍堡以實心鋼筋混凝土所製,前面的槍眼位已被封.

機槍堡JL01頂部,有瞭望鏡槽及通風槽結構,亦為機槍堡之弱點.

現場有說明解釋機槍堡結構.

機槍堡JL02正面,這兩個機槍堡曾為日軍帶來重大傷亡.

機槍堡JL02頂部,似有維修工程在進行中.

金督馳馬徑,現已修為石路.

歷史圖片 -- 日軍沿金督馳馬徑向黃泥涌峽進發.

聖約瀚救傷隊紀念碑,紀念戰時犧牲之救傷隊隊員.

西旅指揮部,原有四座建築物,其中一座於興建油站時被毀,甚為可惜.

西旅旅長羅遜便是於其中一座指揮部建築外陣亡,是香港戰事中陣亡的最高軍階的軍人.

另一西旅指揮部建築物.

西旅指揮部外有紀念加拿大陣亡軍人之紀念碑.

西旅指揮部掩閉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尖沙咀訊號塔

約40米高之訊號山及訊號塔.

訊號塔位於尖沙咀訊號山(又稱大包米,黑頭山).

1907年,香港天文台興建訊號塔,負責以降下時間球的方式報時,並在熱帶氣旋接近香港時懸掛熱帶氣旋警告訊號.訊號塔以紅磚建成,塔高12.8米,頂上另有桅杆高5.5米.
1927年,訊號塔加高6.1米.
1933年,因為電訊及電話的普及,香港天文台決定停止時間球報時服務,訊號塔也同時停止運作.
1981年,市政局修復訊號塔並將訊號山發展為訊號山公園,現已被香港政府列作歷史建築.

訊號山公園入口較隱閉,在這裡!有很多很多野貓.

塔內有一特色螺旋形樓梯.

一樓,四面牆皆如此,欄杆+兩扇窗.

螺旋形樓梯其實相當窄,很易碰頭.

再上二樓.

二樓海景,可見天后及炮台山.

另一面海景則被新世界中心遮擋著.

登上三樓的通道已被封著.

另一角度之訊號塔,出色!

訊號山公園還有其他特色建築,由古建築改建之廁所.

界石,刻有"WDL 64".

涼亭.



[ 本帖最后由 旋轉☆木馬 于 2008-7-8 15:2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生圍


如想遊覽南生圍,可於西鐵A出口出發,經元朗舊墟路,再入山貝路,尋找村路前往.或於元朗市中心乘搭往采葉庭的小巴至山貝路.而駕車人仕更可由南生圍路直達,當然郊遊樂趣會大減九成.

至山貝村村口附近有一路牌,指示乘搭"南生圍橫水渡"之位置.

出師不利!有惡犬兩頭阻路.靜待數分鐘後,惡犬突然消失了.太神奇!

橫水渡及渡頭.

船程二分鐘,收費$5,與強盜無異.但可從船家口中得到一些南生圍的資料.


橫水渡上看錦田河的水鄉風情.

遙望雞公嶺一帶.

初段景色.

池塘內之水道.

很喜歡這張相片.

足兩米高的蘆葦.

這天天色灰暗,細雨濛濛,別有一番詩意.

拍攝正在拍攝的人.

這道橋相當"面善"吧!是不小MTV取景的位置.這天也有攝影愛好者自僱model拍照.

大草地有很多遊人,有放狗的,玩模型飛機的,拍照的......

這天至小碰到三pair新人.

亦是美景.


廢屋?

並排的大樹是南生圍的地標.

除model外,亦有很多盛裝遊覽的遊人,目不瑕給.

不同植物互相依附著.

荷花池上的廢屋.


萬綠叢中一點紅.

荷花池面積頗大,吸引很多"拍友".

山貝河上的小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龍城侯王廟



侯王廟位於聯合道及東頭村道交界.

誰是侯王?
"侯王"名叫"楊亮節",是南宋的國舅,亦是忠臣,曾經幫助南宋末代皇帝逃難至九龍,生前封"侯",死後封"王",所以叫"侯王"了.
九龍城侯王廟簡介
侯王廟創建於南宋未年,最初只是一座茅屋.於雍正八年(1730)重建.及後於乾隆廿四年(1759),道光二年(1822),光緒五年(1879)及1966年作多次重修,均留有碑記.侯王廟內保存了不少具文化藝術價值的物品,故獲古物古蹟辦事處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物.
侯王廟為三幢形式,左邊為正殿,中間是客堂,右邊是廚房,設有羅漢堂,正殿奉祀侯王,客堂前面是小庭園,與正殿前面亭子相對.

進入侯王廟前之石階.

廟前有2006年之"侯王廟重修碑記".

圖文並茂介紹侯王廟翻新前後之改變,似乎翻新前還多一分古雅的味道.

前園涼亭,"至誠前知"木匾為同治光緒年間駐守九龍寨城廣東大鵬協副將賴鎮邊所送.

前園涼亭前吉祥獸的石像.

刻有"侯王前座"的鐵香爐,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九龍司官員許文深所立.

經全面翻新的瓦頂,另有各類兵器如青龍堰月刀,蛇茅,方天畫戟等,有趣.

"侯王古廟聖史碑記",碑上文字已相當模糊.

"重修楊侯王宮碑記",道光二年(1822)所立,是黃大仙區最古老的碑刻.

"重修侯王廟碑".

侯王廟主殿,殿內不宜拍攝.

石灣人物陶瓷雕塑,手工精美.

侯王廟側涼亭內有"一筆鵝"石刻.

"一筆鵝"的"鵝"字一筆寫成,刻字時間為光緒十三年(1887),是清朝秀才張壽仁的手筆.原石刻於日治時期被毀滅,現在的"一筆鵝"石是1970年摹刻的,是名符其實的"復刻版".

侯王廟後的"一筆鶴"石刻,大小與"一筆鵝"相約,刻字時間為光緒14年,由署名"鳳山"的人以一筆寫成.

"許願角",侯王廟重修後新的建築之一.

"詩詞坊",侯王廟重修後新的建築之二.

對詩詞內容不甚了解.

廟旁長得茂盛的竹樹.

"添福延壽池",侯王廟重修後新的建築之三,用以供善信祈福的.

"九龍城侯王古廟重修碑記"(1988).



另有其他古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龍西二號炮台

九龍西二號炮台位於九龍公園之"歷奇樂園"內,因已改建為休憩地而得以保存.


"歷奇樂園"位於九龍公園一角,位置偏僻.
九龍西二號炮台簡史:
九龍西二號炮台前身為由林則徐等倡建的官涌炮台.
1860年,英軍於九龍半島駐軍.
1863年,鑑於尖沙咀突出維港,掌握中央水道,具軍事價值,故計劃興建炮台.
1865年建成,建有三門九吋前膛炮及一門64磅前膛炮.及後作多次改建.
1909年,因炮台設備陳舊,改為作操練用途.
1916年,炮台因為前臨九龍倉,射程被阻擋,因而被棄用.
1970年,因興建九龍公園,炮台被廢棄.
1989年,九龍公園擴建,炮台被改建為"歷奇樂園".



炮台之一.

炮床上仍保留了不明用途大鐵圈.

炮台之二.

炮台之三.

炮床為三層設計.(上層-炮,中層-炮頭,下層-火藥)

炮口正面.

炮床牆身.


火藥庫及地下室亦被保留,但沒有開放.

指揮站.

表面為公廁,實際上是九龍西二號炮台的機械室.

公園設施,與軍事遺跡無關.

仍有遺跡被埋於地底下,未被發掘出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魚尾石




魚尾石位於土瓜灣的海心公園,首先要介紹一下海心公園的背景歷史.

海心公園原為一海島,名海心島,又名土瓜灣島.海島四周怪石嶙峋,其中以魚尾石最形神肖,倘若從遠處眺看,兩塊巨岩仿如魚頭魚尾互峙,活像畫家筆下"鯉躍龍門"的形態,遙對鯉魚門.

原址另有一座海心廟,在1962至1970年期間,政府在土瓜灣沿海進行大型填海工程,便將當時的海心廟遷徙到現時土瓜灣落山道天后古廟的旁邊,即現時龍母海心廟.填海工程完竣後,於1972年由香港賽馬會撥款興建海心公園,開放給市民作消閒休憩之用,並保留魚尾石及大部份奇怪岩心供給遊人觀賞.

海心公園岸邊建有"海心亭",亭內有一對聯:
"海心亭具西湖韻 魚尾石全此地靈"


"海心亭"兩邊有小小沙灘,雖為極度污染的"黑沙",但相信亦是九龍半島海岸線上絕無僅有的"沙灘"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昂平纜車路(上集)--寶蓮寺及天壇大彿




除了寶蓮寺及天壇大彿外,還參觀了"心經簡林".

其實去寶蓮寺是相當方便的,可在旺角乘"1R"大嶼山巴士直達,車程1.5小時,車費$40.但此路線只於公眾假期的0900至1100行走,15分鐘一班,逾時自誤.

到達後先來一客小食,炒米粉,豆腐花,春卷,牡丹酥,菊花酥.

回歸寶鼎,1997年豎立,好一隻寶鼎加上"回歸"二字,難免變得俗氣.

此圓形建築物名為"地檀",是一件A貨作品,正貨是北京"天壇"前的"寰丘".

"寶蓮禪寺"牌樓."寶蓮禪寺"的"主要入口",現場地圖如是說的.

大雄寶殿,規模比想像細小,有很多地方也像臨時搭建的.

不明所以石碑.

"寶蓮池",太人工化了.

香爐,這天香火一般.

龜龜龜.

其實寶蓮寺內還有很多XX堂,XX閣,XX室等,有各種各樣歷史珍藏,蓋因佛門乃清靜地,不宜多拍照.

天壇大彿前的長樓梯.


天壇大彿.

這些圍在大佛前的是什麼?請指教.

天壇大彿背後可見石壁水塘,以至大小鴉洲.

鼎!

"心經簡林"入口,相當隱閉,離"心經簡林"約有十五分鐘步程,沿途分叉路多而指示不足.

另一景點"曲徑茶香",曲徑茶香長僅數十米,但是四周種滿茶樹,而且出產本地獨有的雲霧鐵觀音茶,不過茶樹全為私人擁有,因此觀賞時不可伸手採摘.

"鳳凰觀日"入口,背後便是鳳凰山,小弟保證今年內必定將它征服.

最後景點"心經簡林".

"心經簡林"由三十八根木柱所組成,高八至十米,配合山形地勢來豎立,排列成代表"無限"的"8"字形.
木柱上刻有"心經"全文,國學大師饒宗頤手筆,由雕刻家雕上.頗有氣勢.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港海防博物館

香港海防博物館簡介
香港海防博物館是由舊鯉魚門炮台修建而成.1885年,英軍為防禦法國及俄羅斯的威脅,決定在鯉魚門水道南面的岬角修築鯉魚門炮台.
香港海防博物館大致可分為堡壘及古蹟徑兩部分,堡壘是博物館的主體建築物,分為上下兩層,下層為常設展覽廳,陳列常設展覽"香港海防六百年",上層為專題展覽廳.而古蹟徑則為鯉魚門岬角上經修復後的軍事遺蹟的小徑,有十多處景點.




在地面入口附近已有軍車及大炮展出.

正式入口為一個接待大堂,並有香港海防博物館的模型,購票後乘電梯直上八樓.


堡壘,以特製的帳篷覆蓋,內裡冷氣強勁.


像這類室內展覽形式的展品,對小弟來說並不太吸引,都是走馬看花,到此一遊罷了.

各種炮彈,小弟較喜歡的展品之一.

展覽廳眾多,其中一個較有興趣的是二次大戰日軍襲港的展覽.

祖國八一軍旗.


除了近代的,也有較遠古的,更不感興趣.

布倫南魚雷.

隱沒式大炮炮台.

南溝堡入口,都是一些地道的東西.
離開堡壘進入古蹟徑,是最有興趣部份.

射程測距器,至於怎樣量度射程則沒有介紹.

中央砲台及彈藥庫.


另一個彈藥庫內望.該是清潔砲管的用具吧.

軍營殘蹟,牆上遺有大量彈孔.

高射炮.

西溝堡入口,是一個能走進很深入的地道.
個人認為最值得參觀的部分是魚雷發射站,整個發射站由儲油室,儲水庫,觀測所,路軌及發射站本體等組成.

儲油室,有兩個井口,儲存潤滑油供布倫南魚雷使用.

儲水庫,供水予魚雷發射站的窩爐.

觀測所.


發射魚雷的出口.


發射室內望.

魚雷便是由這裡向外發射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子道"路牌

前著名上海式澡堂"浴德池".
寶藏當然不是指這所澡堂,而是當外牆廣告招牌拆御後,隱藏在背後的舊式路牌.
是一個舊式長方型路牌,中文街名由右至左方向書寫,而名字則放在最右面.

最特別之處是路牌的名字"太子道",是一個還沒有分為"太子道東"及"太子道西"的"太子道"路牌.
"維基百科"的資料:
1920年代,香港政府開發旺角一帶,並興建一條連接九龍城附近的主要道路.
1922年4月,英國皇儲愛德華王子到訪香港,參觀了這條主要道路的興建工程.
1924年4月,道路終於落成.為紀念此事,香港政府將此路命名為"愛德華皇子道",其後又被改為"英皇子道".
1935年,位於香港島東區的英皇道通車,為免兩者混淆,"英皇子道"再被改為"太子道".
香港日治時期,"太子道"曾被改名為"鹿島通".
至八十年代尾,與界限街並排的"太子道"被改稱為太子道西,其餘路段被改稱為太子道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8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 木马妹妹越来越感兴趣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8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记者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汗......這些是在網址轉載來的啦
不過找起來麻煩就是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8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厉害哦,连游览都这么认真
香港人的认真劲值得大陆人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17 14:31 , Processed in 0.052380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