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除一部分分布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外,约二分之一的藏族人居住在西藏。
除藏族居民外,在西藏自治区还有汉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纳西族、怒族、独龙族等民族的居民世代居住,此外,还有僜人、夏尔巴人等。
除以上民族外,在西藏的昌都地区南部还居住有纳西族、怒族、独龙族等少数民族。历史上,当雄、丁青、索县和昌都地区的西邓柯以及阿里的一些地方,还居住过部分蒙古族居民,他们在与藏族人长期生活的过程中,已逐步融合成藏族。比较多的汉族人移居西藏地区发生在清代,多居住在拉萨、日喀则、昌都、泽当、太昭 (今工布江达县)、亚东等地,在这些地方还修建过关帝庙、二郎庙和城隍庙等;这些汉族居民的后裔后来也与当地藏族人融为一体。现在居住在西藏的汉族人,大多是来自国内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参与西藏建设的技术人员、工人、教师、医护人员和干部。 藏族
西藏的主要居民。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区。以农牧业为主,城 市居民多从事手工业、工业和商业。信仰藏传佛教。衣着上藏族人上身穿绸布长袖短衫,男子外着宽肥的长袍,女子着无袖长袍,腰间系带;已婚女子多在腰间系一条图案似彩虹的围裙;男女都蓄辫,喜带首饰;在不同地区,服饰装束上会有差异。藏族人食物以糌粑(用青棵或豌豆炒熟后磨成面粉)为主,喜喝酥油茶、奶茶和 青棵酒,爱吃牛羊肉,但不食奇蹄类兽肉。古代居住在西藏高原的人曾实行土葬,现在的藏族人盛行天葬、火葬和水葬。 居住在西藏高原的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南部的门隅地区,有一部分散居在墨脱、林芝、错那等县。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门语 支,方言复杂,无文字,多通晓藏语,通用藏文。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林业、狩猎和手工业。服饰上门巴族男女均穿红色氆氇长袍,头戴褐顶桔黄边、前部留有缺口的小帽或黑粗毛毡帽;妇女戴手镯、耳环等装饰品,男子腰间挂砍刀。男女均嗜好喝酒和吸鼻烟。食物以大米、玉米、荞麦、鸡爪谷为主。大多信仰藏传佛 教,在一些地方也信仰原始巫教。多水葬,也习土葬、天葬和火葬。 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珞瑜地区,其余散居在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一带。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没有文字,基本上是使用 藏文。主要经营农业,擅长竹编。男子一般喜穿羊毛织的长到腹部的坎肩,帽子系用熊皮或藤条制成的带沿圆盔,女子穿圆领窄袖短衫,下身为略过膝部的紧筒裙,小腿扎整片裹腿。食物以玉米和鸡爪谷为主,也吃大米和荞麦。 现居住在西藏的回族居民多数是清代从甘肃、陕西、青海、四川、云南等地迁进的回族后裔,少数来自中亚一带。主要分布在拉萨、日喀则、昌都等 城镇。多数从事商业、手工业及屠宰业。使用藏文,也使用汉文,在宗教上使用乌尔都文和阿拉伯文。信仰伊斯兰教,在拉萨等地建有清真寺。 俗称“僜巴”,在中国境内有1450余人,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察隅县上、下察隅镇的9个村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没有文字。僜人的服饰十分独特,妇女一般戴一对银制喇叭型耳鼓,颈项挂串珠或银饰,男子头上盘黑帕,挎五六十厘米长的砍刀。上世纪五十年代,僜人多居住在喜马拉 雅山南麓的深山老林中,过着“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原始生活。后来,政府在平坝上为僜人盖了新房,陆续把他们迁出来,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 主要居住在中尼边境樟木口岸附近的立新乡和定结县陈塘区一带,在中国境内现有1200多人。“夏尔巴”藏语意为“东方人”。有自己的语言, 无文字,通用藏文。夏尔巴人只有名字,没有姓氏。立新乡的夏尔巴人分为5个种姓,陈塘区的分为2个,同种姓的人不能通婚。信仰佛教,立新乡和陈塘区各有一 座寺庙。现主要从事农牧业,事物以玉米、土豆、鸡爪谷、荞麦和豆类为主。穿着上,男手穿白羊毛织成的短袖外衣,镶有黑边,腰间插一把尺余长的弯刀,女子穿黑色氆氇长袍和彩色的长袖衫,喜戴金玉耳环,留有条带红穗的长辫。 除以上民族外,在西藏的昌都地区南部还居住有纳西族、怒族、独龙族等少数民族。历史上,当雄、丁青、索县和昌都地区的西邓柯以及阿里的一些 地方,还居住过部分蒙古族居民,他们在与藏族人长期生活的过程中,已逐步融合成藏族。比较多的汉族人移居西藏地区发生在清代,多居住在拉萨、日喀则、昌都、泽当、太昭(今工布江达县)、亚东等地,在这些地方还修建过关帝庙、二郎庙和城隍庙等,这些汉族居民的后裔后来也与当地藏族人融为一体。现在居住在西藏的汉族人,大多是来自国内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参与西藏建设的技术人员、工人、教师、医护人员和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