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鸟巢开幕式演出不妨常规化
2008年08月10日08:49 来源:《广州日报》
前晚的“鸟巢”,张艺谋的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以其瑰丽的古代文明色彩、雄浑的东方文化内核、恢弘的现代声光电场景,让国人大呼过瘾,亦让世界惊艳。
无疑,对于百年圆梦的北京奥运,开幕式无疑完美完成了自身的使命,达到了自身角色所预期的效果。然而,对这样一场得到空前认可,尤其是经过了两年多精心策划和准备、花费了极多智慧、汗水和财力的大型团体表演,如果只是昙花一现、沦为“一次性用品”,则实在过于可惜。虽然这一盛况可以通过影像记录,被人们反复欣赏,但毕竟缺了一份“我在现场”的真实感和震撼感。
因此,能否考虑在奥运比赛之后,将本次“鸟巢”奥运开幕式表演进行常规化、商业化运作呢?这样做,预计能收到一石数鸟的效果——
其一,能让更多人身临其境地重新体验这一文化盛宴和体育盛事。能够有幸在前晚亲身前往“鸟巢”观看开幕式的9万观众,不过占到全中国人数的 1/15000、全球总人数的1/70000左右,更多的人只能通过媒体来一窥其风华。如果能在奥运之后,在“鸟巢”内继续定期演出这场开幕式,无疑将弥补更多人的遗憾。而将来选择在自己方便的时间亲临国家体育场观赏这一演出,对国人,将是一次历史性时刻的贴身回味和中华文化自信心的洗礼;对“老外”,则将是一次东方异域文化的真切重播和细读。这对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弘扬中华文化乃至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都将收获颇丰。
其二,能让后续收入发挥更长远的效用。对这场前期投入不菲的开幕式进行价值上的深度开掘,既是一种物尽其用、避免浪费,其商业前景也是不可低估。因为基于上面提及的原因,“鸟巢”开幕式的商业演出,其收益必将远远超出一般性的“××印象”、“××马戏”。如此商业前景,如果任期流失,岂不浪费?
而这种商业收益又并非只是出于商业目的。众所周知,对于奥运举办城市而言,“后奥运时代”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比赛场馆设施的维护和利用。这一难题曾经让多数举办城市颇感头疼,高昂的场馆维护费用甚至让一些城市的经济出现滑坡。
因此,如果能将奥运开幕式表演(即使是“精简版”)打造成“鸟巢”未来的一个名牌节目,其获得的收入将为场馆维护提供可贵的支持。如果情况更乐观,其获得的收入还可借鉴韩国“国民体育振兴公团”的运作模式,反馈于全民健身运动,夯实体育强国的民众基础。
当然,这种大胆设想的前提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对其可行性、实操性进行充分论证。所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一畅想虽到目前为止尚未在哪个国家成为过现实,但未尝不可从我们始、从今日始。(本报评论员 徐锋)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7640372.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