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四月青年社区 返回首页

北场客的个人空间 http://bbs.m4.cn/?27869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司徒雷登“归葬”杭州引起的喧嚣

已有 383 次阅读2012-2-19 20:27 |个人分类:杂谈|系统分类:时政| 司徒雷登, 归葬

  西元2008年11月的一天,一盒子骨灰被葬在了杭州城东北部的一座小山下。整个下葬仪式——用后来《中国青年报》上一篇颇为煽情的报道的用语来说——比较“低调”,次日除了杭州“当地的媒体报道了这一消息”之外,国内主流媒体都没有报道。

  当然,这种“低调”是被“上面要求”的并不表明国内某些媒体不感兴趣。事实上,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国内某些媒体如《中国青年报》之类陆续对此骨灰下葬之事进行了报道,网上中文论坛里也出现了不少以此事为契机宣扬骨灰主人的帖子。到了西元2010年,借此事宣扬此人的文章更频频出现在国内某些颇有“声名”的媒体如《南风窗》、《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等等之类上面,网络论坛和博客中不知从哪儿来的有关此事此人的帖子也是多如牛毛。

  这一盒子被葬在杭州城的骨灰是一个美国人的,其名用中文称呼曰:司徒雷登。

  的确像上述宣扬此人的文章和帖子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的那样,我和我的同龄人以及比我们年长的人大都知道这个名字并且首先都是因毛泽东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发表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而得知的。在《别了,司徒雷登》文中,毛泽东以当时身为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离开中国之事为切入点,自信而语带嘲讽地评述了美国支持腐朽的国民党政府、敌视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并企图控制中国的事实和它的失败,宣示了中国人民独立自强的意志。因了这篇雄文,司徒雷登此人在新中国大多数人心目中确实名声扫地了。现在看来,这种结果对作为一个个人的司徒雷登来说确乎不够全面,但他当时是美国在中国的首要外交官员,自然首先代表着美国的意识、政策和利益,毛泽东将他当作“美国政策的象征”写入文中是理所应当的。

  而今,当年的人事已远逝成为历史司徒雷登的躯体也以一撮灰的形式“归葬”了杭州。人们大都有喜欢谈论历史人物的心理,而司徒雷登是个与中国历史事件有关系的外国人,又“归葬”中国,所以上述媒体和网上中文论坛为此闹出小小的喧嚣也并不奇怪。不过耐人寻味的是,这次围绕司徒雷登的喧嚣很是整齐划一,主旨明显是“翻案”——为司徒雷登曾经的名声扫地“翻案”,进而对当年的“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历史结果“翻案”。比较“著名”的“翻案”文章或帖子有:发表于《南风窗》杂志的《难以道别的司徒雷登》(此文题当然是对毛泽东那篇文章标题的“反驳”),发表于《南方人物周刊 》杂志的《司徒雷登:归去来兮的政治隐喻》,以及不知何方神圣写的网文《还原司徒雷登》。

  读了上述文、帖,并搜看了其它一些有关司徒雷登其人的资料,的确弥补了我以前对他的生平不甚了了的缺失。原来,司徒雷登的父母是为“上帝”“服务”的“传教士”,西元十九世纪后期来中国,在杭州生下了他,于是他的幼童之年在中国度过,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杭州话”,甚至“还学会了南京话、苏州话和上海话”。十一岁时他回美国上学,二十三岁时成为“神学院”的学生,显然是要继承老爸老妈的“事业”。西元1904年他回到中国后,先是做了一段时间“传教士”,而后在一些教会背景的“学院”任教,也算是间接为“上帝”“服务”吧。到西元1919年5月,他就成了新成立的北京“燕京大学”的校长,且一干就是二十多年。西元1946年7月,他被美国政府看中,当上了美国驻华大使。西元1949年8月,他被美国政府“提前召回”,自此离开了历史的舞台。总之,司徒雷登先后在中国呆了约六十六年,他是个“中国通”,其人生主要的“戏”是在中国“演出”的。

  按那些宣扬司徒雷登的文章和帖子的说法,司徒雷登对中国的主要“贡献”是以“一人之力”将“燕京大学”“从一所籍籍无名的小教会学校逐步成长为中国一流、世界著名的大学”,此外他从美国“神学院”毕业后又到中国来是“带着爱来中国”,此后在中国“工作”了四十多年,回美国后晚年又“立下遗嘱”“希望自己的骨灰能安葬在燕京大学校园”,这是“用生命爱中国”,是“超凡脱俗到无缘无故的爱”,甚而言之他是“为中国活了一辈子的美国人”。妙笔生花,煽情脉脉,真是好不“动人”也么哥。

  我相信,司徒雷登为办好“燕京大学”是耗费了精力的,“燕京大学”也让不少中国青年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应该说,在这方面司徒雷登的确有“成就”。司徒雷登的办学“成就”有对中国有利之处,当然更有对他个人、基督教会和美国有利之处。“燕京大学”是以美国基督教会派到中国的传教机构为主兴办的学校,它的“成功”当然有益于“上帝”在中国的推广,也有益于培养对美国的好感,而中国人从这所学校获益当然是这一切的必要前提。

  据说,司徒雷登在倭寇侵华期间曾事后表态赞成“燕京大学”爱国学生罢课请愿的行动,对有些疑是共产党员的学生也没有歧视迫害,还“曾帮助共产党获得一批军用通讯器材,并通过个人关系网,把决心抗日的燕京学生输送到中共根据地”,后来在被倭寇囚禁期间也没有出卖帮助过自己的中国人。由此看来,司徒雷登为人有正直、坚定之处,不因意识形态而不为变通,在中国与倭国之间更倾向于中国——这也许是因为他熟悉中国,同时当时倭国也是美国的威胁。

  司徒雷登是不是“爱中国”?我想,在中国出生并度过幼童之年,后来的事业又完全在中国,这样的人对中国有某种感情是自然的。不过,对中国有某种感情与“用生命爱中国”根本是两码事儿。《南风窗》杂志的那篇《难以道别的司徒雷登》中写到:司徒雷登“在自传中回忆,在第二个学期他感受到要去中国的召唤。他厌恶到中国,不愿意‘在街角的小教堂里和庙会上给那些懒散、好奇的人群大声布道,……被当地老百姓戏弄,忍受人生的种种烦恼和困苦’”。可见,他内心深处是“厌恶”中国的,在他眼里中国老百姓是“懒散”的、爱“戏弄”人的、会给他带来“烦恼和困苦”的。另外,一篇名为《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的前尘往事》的宣扬司徒雷登的网帖提到,司徒雷登少年时回美国上学后由于“对当时美国孩子的语言、习惯、爱好与兴趣等无知到几乎难以置信的地步”,以致“经常被同学们嘲弄为‘不会说英语的土八怪,他姨母家的一些朋友来拜访时也常打趣他们兄弟:‘看那,他们看上去多像中国人啊,是吧?’”故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段经历给了年少的司徒雷登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可见,司徒雷登从“神学院”毕业后又“回到中国”并不是因为他“爱中国”,而是为了“上帝”的“使命”,同时也是由于他不适应美国的“语言、习惯、爱好与兴趣等”环境。

  晚年“立下遗嘱”“希望自己的骨灰能安葬在燕京大学校园”,这其实更显示出司徒雷登对自己在中国曾经的“成功”的留恋。据资料显示,司徒雷登回国后先被美国政府下了“禁言令”,后来又在歇斯底里的白色恐怖中被指责为“丢失中国”的责任人之一遭到麦卡锡主义者的骚扰,以后更患了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和失语症,晚景很是不佳,颇为凄凄惨惨戚戚。可以理解,任何人在这种境遇下都会怀念“往日的辉煌”,生不能重温,死后“归葬”自己的“事业成就”之地也是个安慰么。“爱中国”?可笑、肉麻了一点儿吧。

  至于司徒雷登当了美国驻华大使后,其前期的确曾颇为积极地协助马歇尔进行“调解”,企图组建中国“联合政府”,也算是在做“促成中国的和平”的工作吧——当然,这些“工作”都是以维护比较符合美国利益的国民党腐朽政权为前提的。司徒雷登当时曾说:“如果中国能够建设成一个强大、统一、进步的国家,政府得到人民拥护,对美国友好,在太平洋地区起到稳定作用,对美国来说非常重要。”话说得很是冠冕堂皇,但其核心则是“对美国友好”,亦即符合美国利益。

  后期,司徒雷登则是积极主张美国支持发起内战的国民党政权,促成“美国在不进行军事干涉的前提下提供援助,帮助国民党打击中共的军事力量”。而据《被遗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驻华报告(1946-1949)》一书披露,当国民党政权崩溃之势显现时,司徒雷登向美国政府提出建议道:“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构想某种典型的中国式处理方式,让委员长引退,并组成联合政府,由张治中与马家(五马将军:马鸿逵、马步芳、马步青、马鸿实、马占祥)节制西北,四川、云南、贵州也分别由各省主席控制,这样就可免受共产党干扰,这在联合政府初期是完全可能的。同样,共产党在联合政府的名义下会加紧巩固其北部地区,而宋子文则会在华南获得喘息之机。这期间,美国必须保持政策的灵活性。无论谁统治中国,都需要外援,而美国是目前唯一可以依赖的外援提供者。由此出发,我们就能在美国利益所在的地区的局势更为明朗的时候,利用我们的这种地位左右形势。”司徒雷登不愧是“中国通”,他提出的这个建议还真是熟悉中国历史的产物,所谓“某种典型的中国式处理方式”的内涵就是让中国再次陷入军阀割据的境地,如此“目前唯一可以依赖的外援提供者”美国就可以“左右形势”,获取最大利益。这真是阴险毒辣的“建议”,如其实现,则中国四分五裂、人填沟壑的惨状是可想而知的。说提出过如此“建议”的人“用生命爱中国”,司徒雷登地下有知、扪心自省恐怕也会汗颜呢。

 说来说去,司徒雷登不过是个美国基督教徒,他也许会说中国话、能看中国书,但内心深处是根本没有认可中国文化的,是根本不会“爱中国”的。他曾在中国做过一些好事,这应该得到肯定。然则,他在中国的几十年主要还是为了他自己的“事业”,为了西方基督教的“上帝”的“事业”,为了他的祖国美国控制中国的“事业”。毛泽东当年把他当作“美国政策的象征”进行批判是基本不错的。

据称,西元1986年曾有人运作要把司徒雷登的骨灰“归葬”北京大学里的“燕园”(新中国成立后“燕京大学”撤消并入北京大学),但因有识之士反对而未成,以后仍然有人不断运作此事。我以为,作为与北大有些许关系的历史人物,司徒雷登的骨灰“归葬”未必不可以,但在目前有势力希图借此“颠覆”历史事实并进而推动损害我们民族利益为外方控制中国开路的“变化”的情况下,这么做是很不妥的。司徒雷登骨灰的“归葬燕园”还是留待今后其不能成为政治工具之时吧。

围绕着司徒雷登骨灰“归葬”而起的喧嚣,那些矫情的“反驳”,虚假的“还原”,其实都如《南方人物周刊 》杂志的那篇文章标题所说,不过是“政治隐喻”。这样做其实并不聪明,明眼人不会被忽悠。希望多做些实实在在的有益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事,一个司徒雷登的骨灰不值得如此喧嚣。 

 


鲜花

臭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29 15:48 , Processed in 0.02900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