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四月青年社区 返回首页

mikezczxt的个人空间 http://bbs.m4.cn/?307109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改革开放以来的汇率政策应该基本肯定

已有 350 次阅读2013-1-7 00:13 |系统分类:时政| 汇率, 肯定, 改革开放, 笑话

改革开放以来的汇率政策应该基本肯定

——读朱大碌《中国出口是一个大笑话》之跟帖

   这题目是朱大碌先生在草根网发的文章标题。文章题目就存偏见。中国出口怎么会是笑话呢?那些从事出口产品生产和销售业务的相关人员的就业,难道是假的?或者作者还有更好的办法让他们就业?或者他们就业不就业无所谓?无关痛痒?本不该就业?

   文章一开头说:中国出口靠汇率推动,上世纪九十年代,人民币兑美元从2:1直降到8:1,此后中国出口大增,收益大降,原来是1:1交换,现在是4:1交换,白送3件。只不过原来应该是企业赔本,变为整个国家赔本。

   数字游戏会玩的人多。从数字看,是这么回事,基本不算错。但从通胀的角度看,就完全不是这回事。这里几个数字。太笼统了。如果认真点,是不至于这样信口一说的。1980年代中期以前,我们就是搞的固定汇率制度。自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之后,我们有计划地量入为出地进口主要是大型成套设备,含大化肥、大型石油化工和钢铁等。由于国家控制并计划得到严格执行,外汇都是计划使用,所以也就能持续固定。知道1980年代初。我记得有一个固定汇率用了很久,就是1.8人民币兑一美元。所以说,从数字上看,你的说法还是大致不错。

   为什么说,从通胀的角度看,确实错了呢?这就是要从外汇的额外需求开始。1980年代初,第一波出国热兴起。由于国家对计划的松动,对经济的管制减弱。特别是邓小平访美访日的纪录片发行。催生了这波出国热。还有开放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一股巨大的自卑感笼罩在中国大陆人的头上。在公有制主导下的中国大陆,在几乎没私产的中国大陆人的眼中,台湾香港同胞,就是大款,就是富翁,就是高等人。这波出国热催生了外汇黑市交易。很多人为了出国为了筹飞机票钱,就打起黑市外汇交易的主意。这就是外汇交易黑市的动力,有需求就有市场,就有人炒。炒外汇,就成了大城市北京上海的一大景观。后来由国家计划部门管理的外汇,干脆就有一个计划内和计划外以及调剂价等多种价格。国家为此还发明了一个专门词汇,叫“换回成本”。指外贸企业收购国货出口的实际成本换回多少外汇。只要低于议价外汇,就算不亏。在1990年中期以前,换回成本只要低于6元,就算外贸企业不亏。从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中期,还有另外一个因素,推动外汇汇率变化。就是消费品工业产品的大量进口。

   消费品的进口主要是三大件,冰箱洗衣机迪电视机,特别是彩电。那时候公费出国开始兴起,公费出国人员为了节省,便于带国外家电回国,甚至在住宿的宾馆房间内煮面条等吃,外事部门通报,有团还引发过火灾。后各级还主办过出国前纪律和注意事项培顺。在1980年代中期及以前,大陆中国进口了上千条电视机生产线彩电生产线和冰箱洗衣机生产线。每一类都上千条。主要元器件和部件如显像管压塑机电动机,知道1990年代末才开始国产化。整个九十年代这些家电,几乎都主要是进口和合资。实际上几乎是等于整机进口。我在另外人的文章后面回顾过这段历史,认为,中国的1970年代的大化肥大石化和大钢铁,和1980年代的几千条家电生产线的成套设备进口,和1990年代的主要家电元器件部件还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推动了人民币的贬值和美元汇率的走高。有外汇需求,出口还主要依赖石油和农产品的出口产品结构,支撑起先富起来的城镇居民的新三大件的消费进口。其难度可想而知。1992年,我国城市有净进口国(还在出口原油)。我们的煤炭还是出口创汇大宗产品。这就是当年的现实。 靠收购国内农产品创汇,来换取日本的电子、家电消费品,能持续吗?这是1989年风波的经济上的本质原因。

   市场汇率,就类似商品价格,供需,决定价格。汇率,也是供需博弈决定的。在1994年,实现汇率并轨以后,人民币对外汇美元汇率急剧下跌。国产家电主要由国企负责进口组装,在汇率急剧下跌的时期,从前借债换汇进口的国企的严冬来临,还贷压力猛增。同时,进口零部件成本猛涨。这种一放就乱的散兵上阵,有良心讲真话和正义感强的正直领导和学者,都不堪回首这段经济使。由于简政放权,放给地方,进口,中央不管,加上恶性竞争,造成无数家电生产的重复投资。让日本人挣了大钱,实现了产业的升级,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成为了日本的主导产业。由于有需求,与中国和亚洲的需求做基础,日元升值,也使得中国国企的还贷困难雪上加霜。这要认真回顾,我们交了多大的学费?我们吃了多大的亏?这是不是国际资本对中国国企的一次偷袭?就我的水平和能力,还说不清楚。希望有能力的人呢能做做这项工作。

   既然,市场汇率,由市场决定。那么,当年黑市价格人民币兑美元一度达到10比1。2008年后较久稳定在8.27比1。2010年开始持续升值。到1997年的大下岗政策开始,国企慢慢在消费品生产领域退出。但其进口的生产线被私有化和股份化之后,仍任然在起作用。1992年,邓南巡后,沿海地区的出口加工业大规模兴起。打工仔挣得是人民币,消费的也是人民币,其创造的含有其劳动成果的产品,主要出口,换回来的是外汇。但这时进口同样增长更快。直到朱镕基的紧缩政策,到1995年,外汇开始出现盈余。中国是幸运的,朱老总立了很大的功劳,就是这个紧缩。没有这段时期的紧缩,就不会有外汇盈余,2007年,亚洲金融风暴,我们就不可能守住汇率,也就不能做出汇率不贬值的承诺,也就在经济领域内,没有今天的国际信誉。

   中国,今天之所以能基本实现工业化,汇率政策的调整,是功不可没的。没有这样的出口政策和汇率政策,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制造业。人为地固定高估人民币,必然抑制我们的产品出口,也同时为国外产品进入中国大开方便之门。请问,假如人民币兑美元1比1,我们的汽车工业会存在吗?我们的家电有今天的局面吗?我们的制造业有今天的局面吗?低估人民币汇率,其实就是为国外产品进入中国设置了一道高门槛。这种高门槛,就是鼓励消费国产货。就是鼓励中国自己的制造业发展,就是促进就业。

   回顾改开史,我们确实有很多的惨痛教训需要总结。只是改开的政治氛围,不允许我们的学者们认真总结。一些不认真的总结,又主要为一些情绪的宣泄。

   从国内的通胀看,人民币兑美元在1.8比1的时期的一元人民币,难道没有现在的8元人民币的购买力?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人民币,按生活物价指数对比,应该贬值在20-30倍左右。我的一位长辈搞经济工作多年,她说,还不止这个程度的贬值。而同期,美元立确也有通胀,也有贬值,但,显然,我们的物价涨得更快。我们的通胀率更高。而同期,日元是对人民币不断升值的。我们的在贬值,日元在升值对所有货币升值。 有人说,日元升值是对的,中国贬值是错的,就真如作者所言?日本,利用1960年代开始的韩国台湾东南亚的工业化,利用中国大陆的1970年代开始的对外开放和进口,实现了制造业的装备工业升级和重化工业化。而装备制造业,因技术和资金壁垒,使得落后国家对其有路径依赖,中国国企由于本贬值而发生经营困难,而日本以日元结算加上日本政府的软贷款支持,使得日本企业顺利完成产业升级。 中国能走日本的产业升级道路吗?其外部市场条件毫无疑问,没有日本当年的条件。一是中国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大。我们要实现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制造业升级,没有当年日本的那样的国外市场。而仅靠国内市场,是不可能完全支撑这一产业升级的。我们必然有比日本长得多的低端消费品制造和装备制造业混合的经济发展其。这样的局面维持很长时间,就使得,我们既要在装备制造业重化工业与日本德国美国竞争,与韩国和新加坡竞争,我们的低端消费品制造业还要与东南亚国家竞争。这将加剧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困难。我们如果放任人民币加速升值,必然会降低我们的消费品工业的竞争力。这从广东浙江江苏的出口加工业的萧条,服装鞋帽玩具业企业的破产浪潮,就知道,中国的消费品工业制造,也开始因本币升值而竞争力下降。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足以抵消本币升值的效果,加上劳动力价格的较快上涨,消费品出口生产的寒冬已经来临。 同样,本币升值,对于国产成套设备的影响也是不利的。如果同样的生产线,同样的价格,中国成套设备的市场信誉就肯定不如日本。这将影响国内外对国产成套设备的需求。

   我们的工业水平,到底能承受什么样的汇率水平,这当然要经市场检验。当前,出口加工业的困难也开始显现。那么,升值应该接近的尽头。再持续加大幅度的升值,很可能是灾难。

我们的货物贸易是否是当前的外汇盈余的主要来源?我有印象,外汇储备从2万亿美元升到三万亿美元,主要不是货物贸易下的盈余,而是资本账户下的资本进流入而出现的盈余。这种盈余,主要是中国投资的赚钱效应和人民币升值预期所致。中国地方政府的投资饥渴症,也导致外资进入门槛形同虚设。就我所知,房地产业在国家限制外资进入后,仍然以各种方式进入大陆。 资本账户盈余,是过去几年外汇储备激增的主要原因。

   汇率政策主要考虑什么因素制定?博主应该找些专门的著作和文章看看。一般来说,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这与发达国家有所区别。发达国家主要是资本利益优先,所以他对通胀的关注胜于对就业的关注。美国直到本世纪初,才稍微放松对通胀的关注,欧洲到现在还非常关注通胀,即使如法国等失业率高企。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央行独立,其本质就是要与政府区别。就业,是你政府的事情,货币政策是要照顾资本的利益和资本家的关切,这是欧洲和美国央行基本出发点和原则的。欧盟的欧元区,之所以能够实现货币统一,在于资本家的妥协和利益联盟。他是欧洲各国放弃印钞和货币竞争性贬值来促进就业的这一主权的基础上实现货币联盟的。美国的联邦储备委员会,也是为了与政府保持距离,为了投资人利益,而具备央行独立的合法性的。

   那么?我们是否要支持人民币贬值?或者相反,我们应该支持人民币升值?这都不能随意下结论。我个人认为,一旦中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在保证就业相对充分可以考虑缓慢升值。比如,萨缪尔松的教科书上就说,依据美国的历史经验数据,美国的自然失业率为4%,低于这个水平,劳动力价格上涨的压力就大,反之就较小。中国的较为充分的就业即自然失业率是多少,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就目前看,目前劳动力价格上涨压力较大,这种压力主要来自政府项目的扩张,还不能说是一种趋势,一旦政府项目收缩,也许就局面完全不一样。我认为,在保证相对充分就业的基础上,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和缓慢升值的时机就来临。 在没有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今天,人民币没有持续升值的基础和条件。

   为了使美欧日当前的量化宽松政策不由我们中国等少数正在工业化的国家来承受其政策后果,我提出,要是美日欧当前的货币政策效果在全球均衡传导。即,在稳定外汇储备规模或略有减少的规模下,美日欧印钞消费全球,我们印人民币收购美元欧元日元的同时用这部分外汇收购各种易储大宗商品,使大家的宽松政策反应到资源价格和初级产品、消费品工业上来。使得通胀信号均衡传导到美国欧洲和日本。 只是,同时,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同样要面对发达国家不负责任的货币政策的后果。当然,在失业和通胀不能兼顾的条件下,我们是选择承受一定的失业水平(意味着这部分失业者是这样政策的代价)还是选择承受一定的通胀压力(这几乎涉及所有的人的消费)?从原则上粗略地讲,超过了自然失业率水平的部分,是货币升值的代价。而可以忍受的通胀,是全民均衡的代价。只是通胀这样的代价,对高收入者影响轻微,对低收入者影响较大。但对于具体的人来说,就业,就是他和他的家庭的一切。失业,就意味着只好吃低保。

 已同步至 mikezczxt的微博

鲜花

臭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23 17:55 , Processed in 0.02854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