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四月青年社区 返回首页

wengya0001的个人空间 http://bbs.m4.cn/?76785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和光同尘

已有 917 次阅读2008-10-7 22:25 |

      “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长存。”   (《老子。四章》)

理解:
   ( 老子看到,自然界的一切都在和光同尘,一棵树沐浴阳光,这就是“和光”;它又沾满灰尘,这就是“同尘”。树不和光,不能长大,树也无法避免不同尘,它总是被各种灰尘笼罩,并且灰尘也能带来新鲜的养分。2002年春天北京遭遇沙尘暴,苦了北京生物,沙尘暴吹到海里则喜了海洋生物,因为沙尘暴的沙子里为它们带来了难得一遇的丰富养分。
 
   自然界和光同尘,于是一切均衡长久。
 
   而人呢?总是过分乞求光明,同时认为空气中灰尘太多,委屈地认为自己“蒙尘”了。总之,自然界太不听话,太不如意。我们抛开人类自己制造灰尘、自己减少光明不谈,在自然状态下,人类依然乞求光明、抱怨灰尘,这就不对了。
 
   大自然的灰尘该有就有,无需怨。农村小孩比城市小孩抵抗能力强,就在于从小接触泥土与大量灰尘,所以能形成免疫能力。城市人动辄是泥土灰尘为“脏”,这就是错误。
 
    大自然的光明该有就有,无需求。
 
   凡物消逝,就会瓦解、粉碎为灰尘,这实属正常,无需厌恶。《圣经》上说:“人来自尘土,归于尘土。”这种“尘归尘、土归土,今古归今古”的现象实属天地正道。
 
   因此老子指出。人应该和光同尘,不这样则无以为自然。
  
     人与光相和,就会融入光明。
 
    人与尘相同,就会不畏惧死亡。
 
    和光同尘实在是人的一种极高境界,它让人回归自然状态而无为,摆脱种种烦恼。赞美光的同时要赞美尘,因为光与尘都是我们的生命。)



随感:
      和光同尘其实和随波逐流是一样意思。但如果说后者就显得没有学问。王弼注曰“和光而不污其体,同尘而不渝其贞”。明明又说的是出污泥而不染的境界了。所以读书不可尽信,博采众长,而自己的决断最为重要。而我认为的和光同尘,竟然是自己的本质是光中的粒子,永远存在;是一颗沙尘,万万年常存。那是我最初的样子,也是最后的归宿。好喜欢这四个字,把玩许久,仿佛真可以脱了这速坏的皮囊,充塞整个寰宇的自在。

  其实,一个女人这样“玄”不甚好。也不是这样,在这蝉噪蛙聒的夏日到寒风渐瑟的时光里,任去哪里都躲不开燥。还是踏着旧字仄仄的木桥,取一条羊肠的小道,去远离尘嚣的深山空谷,那里真的有高山流水的鼓琴者,等待我的来归,或许就是几千年呢。读《颜氏家训》到《勉学篇》才有倒啖甘蔗,滋味渐好。边看边录边思边想,不亦乐乎。先前听颜之推讲风操往来当时习俗,觉得好一老冬烘,没有趣味,板板的让人不愿走近。而硬着头皮去走近,去沟通、交流,又觉好慈祥,好睿智的长者。想父亲有了足够的空闲、飘逸的心情,写出一些训导子孙的文字也可和颜文相衡,伯仲之间吧。而我的老父,年逾花甲,还在奔波,只为多挣点钱财给子孙,哪有闲为此呢?为何父亲如此这样有担承、兢兢业业的勤奋之人,倒有我这样懒散不肖的女儿呢?思来总是愧怍于心。

  读书的好处是“开心明目,利于行耳”。自己的读书只是癖好,像负重的蝜蝂小虫。7月6日如是悟“读书使人明白做人的道理、修身养性,获得生存技能,使自己比别人更敏而多思,卓而不同。但如果书中的知识不能切实地指导人的工作、生活,停留在认知的阶段,就像一个背了书簏的人,负重更多,行动更受约束、反应更其迟缓。只有知识真正成为指导人生的力量,才能如肋生双翅,自由翱翔。……”知与行完美统一的人,须具大智慧。……

  “学之兴废,随世轻重。”学习气氛是否浓厚,取决于社会是否知识的实用性。先贤们凭借一种经术来弘扬道法,经天纬地;而末世流俗不再是通晓大义,指导生活、工作,而是生搬硬套、卖弄媚俗、欺世盗名的工具。更多者是莫说陈规纸上谈兵,遇到实际事务,无一用上。尤其是网络的盛行,饲料催肥般地催大了所谓的学识渊博者,东剽窃西,有哪一句出自己口,出自己心呢?

  说到知识改变命运、理论指导实践活动。一位朋友讲读完马恩列斯毛的著作,就熟谙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真谛,能客观真实的了解世界,掌握知与行的规律,用以指导生活学习、一下就能抓住要领,事半功倍。颇有等泰山而小天下的气概。初以为是吹牛皮,而今看来,读书重在学以致用。颜之推说“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足够可以了。光阴可惜,譬若逝水。看来这位朋友倒和颜之推不谋而合了。

  颜之推对魏晋高士逐一剥皮,认为他们并不了解老庄之要旨,不能真正做到“全真养性”。何晏因与曹爽结党被诛杀,陷入争权夺势的罗网;王弼,这个少年得志的英才却因“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最后掉进争强好胜的陷阱,23岁就英年早逝;山涛因蓄积财物、坚吝下作被人嗤笑,重蹈积蓄越多、失去越多的覆辙;夏侯玄因夸耀才学名望被被害,没有借鉴《庄子.人间世》里支离疏的保全之法;荀奉倩丧妻后悲伤过度而死,不具备庄子鼓盆而歌的通达;而王夷甫丧子之后,悲伤难禁,没有东门吴的无忧达观;而嵇康因不入俗流而得名,最后惨遭杀害,怎可与老子的“和光同尘”相提并论?……等等。那些高士不过是“直取其清淡雅论、剖玄兮味、宾主往复、娱心悦耳”也就是追求皮毛,玩花活罢了。

  看书的过程中稍带的小获得不可尽言。譬如荀粲字奉倩。虽然这个“倩”字代表着美好。在一个男人的名号里总显文弱、无力。东方曼倩是东方朔的名号。倒是符合滑稽优伶的特性。

  而庄子鼓缶那段,自己很熟悉。还写过一篇《两千年岁月不为长》写了对庄子的孺慕之情。所谓爱人也好,爱字也罢,总要找到契合点。如果没有交集,只能是缘木求鱼、胶柱鼓瑟。发现许多所谓有学者未必有识。他们有的是丰富翔实的相关的知识,绝不是性灵上的互通,发自内心的了解懂得。研究停留在说文解字、疏注的水平上,是最低的层次。

  颜之推笑王衍丧子之后,没有”东门之达“。《战国策》有记载“梁人有东门吴者,其子死而不忧,其相室曰‘公之爱子者天下无有。今子死不忧,何也?’东门吴曰‘吾尝无子。无子之时不忧。今子死,乃即与无子时同也。臣何忧焉?’”难道这就是字面上的通达吗?怎么我能看见这位父亲心在流血。舐犊之情,生养之恩,往日历历,怎会不在心中刻痕烙印。为什么要掩饰内心的伤痛落个淡泊豁达的虚名呢?怜子如何不丈夫?还不如像王夷甫那样性情流露,悲不自禁,让所有人看见一位父亲的心碎。那才是人世间的至情至性的“全真”呀。……

  人活到一定的年龄是该回顾一生做总结,写家训的时候。而不是沿着一定的轨道执拗滑行,到了收获的秋季,整点收成,储备物质和精神的给养。人生和自然界一样有其春种秋收冬藏的规律。颜之推只活了短暂的六十岁,一部《颜氏家训》是他对立身、处世、为学的总结,文字风格“质而明、详而要,平而不诡”以及“兼论字画音训并考证典故,品第文艺”还表现在该书“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世俗之谬”的现世精神上

  说实在话,初看此书并不十分好看。读到《序致篇》就这样发一段感慨“对于人也好,书也罢,期待值不要太高。期待越多失望越大。很多时候‘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就指此类情况。看得淡点,多些宽容,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欢喜。”而今向来,妄下结论,是多么肤浅的弊病。

  古文底子尚还“深厚”,但对于无“趣味”的就味如嚼蜡、食之无味。只能硬着头皮边看便录硬挤出点“看法”,仿佛听严苛板正的私塾先生授业,人在圣人画像前,心早飞到百草园内了。《教子篇二》说“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其实也是翻造了孔圣人的话。在序中他嗤笑“魏晋以来,理事重复,递相模效,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其实他不也犯了同样的毛病,不过五十步笑百步罢了。古代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寺礼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可见对新生命的孕育诞生何等的重视,对个体生命寄予的尊重与期望。而今一些连自己都心智不全的人却随喜众人,按人生的流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生儿育女、亦步亦趋、不甘人后的制造这生命,没有起码的虔诚与庄重与承担。俗话里讲的“他本身还是个孩子”亦即不谙世事,就为人父母,下一代的素质堪虑。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提到了“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惧而生孝。”甚至还提倡“棍棒底下出孝子”。说王大司马虽然功成名就,但其老母亲“少有不如意,犹捶挞之”。而反面教材是另一个学士,父亲骄纵宠溺,“暴慢日滋,言语不择”最后被周逖抽肠衅鼓了。其实这也属特例了吧。“聪敏有才”的人多恃才放旷、性格狂狷、言语不羁。如非碰见“强暴无信义”的周逖,也不会落此结局。看如今多少这样“失于教义”的人,倒成了标新立异,人们追捧的对象了吗?

  在父与子之间“父慈子孝”天经地义。“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狎则怠慢生焉,简则慈孝不接。”父亲要保持这威严,要让孩子体会到深藏不露的,像大山大海样高深的爱;而儿子对父亲的热爱要通过有序的言行表达出来。这不是繁文缛节而是不可或缺的礼仪。而今社会父不父、子不子,或许就因为这种关系的确立。

  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颜之推嗤笑齐一大夫,教儿子学鲜卑语、迎合当时的鲜卑贵族流行的琵琶,教儿子宫廷礼仪,说“哪能这样教育孩子呢?就是当上了卿相,我也不愿孩子那样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其实,投其所好,也不失为一条迅速发迹的终南捷径。看而今社会多少人不是削尖了脑瓜,往名利场上挤。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网络甫出,各路货色,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夜成名昙花一现者比比皆是。齐大夫活在当世,只能是自愧弗如。而颜老先生还不被活活气死……

  很多时候盼望这有相当的朋友共同读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对书中的知识有恰当的理解。而所处的环境,多闭门“独学”,无法做到“好问则裕”,就失于“师心自是”“谬误差失者”多多了。我之读书,停留在浅尝辄止,博涉而少精专,蜻蜓点水,一知半解,不能真正读透书中要旨,更毋庸说成为人生指南了。只凭自己搜索比较,或牵强附会,金根之误比比皆是。

       看到《颜氏家训》中“《书》曰‘好问则裕’《礼》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相起明也。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深有同感。

4

鲜花

臭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回复 qlshy 2008-10-7 22:42
好长啊,忙完文档再来看
回复 悉尼华人 2008-10-8 00:36
这是台湾的傅佩龙教授讲解的吗
回复 wengya0001 2008-10-8 08:15
悉尼华人: 这是台湾的傅佩龙教授讲解的吗
绝对不是如果是他讲的,我只能很遗憾- -!你说的那个教授应该叫傅佩荣吧……
回复 火秋 2008-10-8 20:27
分享了~谢谢楼主:)
回复 wengya0001 2008-10-9 10:22
火秋: 分享了~谢谢楼主:)
呵呵,也要谢谢你的分享
回复 火秋 2008-10-9 11:11
wengya0001: 呵呵,也要谢谢你的分享
:)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3 06:20 , Processed in 0.03096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