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345|回复: 76

俄罗斯2万公里实录【随时补充更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8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行程.jpg 2007年因工作需要本人带领一支6辆车组成的车队从霍尔果斯处境,穿越哈萨克斯坦,经特鲁伊茨克进入俄罗斯,途径伏尔加格勒,莫斯科,圣彼得堡,北极圈内最大港口摩尔曼斯克,再横穿西伯利亚从满洲里回国。历时2个月,行程2万多公里游历哈萨克斯坦,俄罗斯20多个城市。
回国以后曾经想把所见所闻写成游记,但是由于懒惰只写个开头就搁笔了。时间已经过去两年多了,两年多世界又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07年的俄罗斯应该是他近20年来最风光的时候,我想现在的俄罗斯还不至于发生巨大的变化。贴出来给大家增加一点对这个巨大国家感性认识。
文字水平有限,欢迎批评指正。
(以下文字从我的博客里直接转贴过来,有时间再修正补充)

既然是开车去首先就要介绍路。
从霍尔果斯进入哈萨克斯坦第一感受就是心理准备不够充分,路况比了解的要差很多,和新疆的公路根本没有可比性。
一出海关等待我们的是80公里的坑洼路、埂子路。其实有的路段像是刚刚修缮过,但是架不住大车的碾压,远远看去挺平整的路面开到近前就会发现都是纵向的隆起,天津的说法就叫埂子。埂子有多高呢,如果骑着开过去没准就会托底。除了埂子还要小心压出来的大坑,一不留神就能把人颠起半尺高。小心,小心,我坐在开路的越野车上,一面盯着前面的路,一面回顾车队,举着对讲机里不停的提醒后面的司机。哈萨克斯坦的地接米哈伊大叔开着辆破福特在最前面跑的还挺快(关于米大叔在人物篇有详细介绍),开始车队还猛追,后来干脆慢慢跑让他在前面等。两万多公里路程啊,这才刚刚开始,车子要是出了问题一切都成为泡影。好在80公里经过若干个岔路口之后,路况开始好转,估计是大车分流的差不多了。
从霍尔果斯到阿拉木图大约不到三百公里(记不准确要查日志)我们是下午两点出关,四点钟在路过的一个小镇吃的午饭,晚上七八点才到阿拉木图市里。阿拉木图曾经是哈萨克斯坦首都,现在还是第一大城市。市内车流量之高一点不比北京逊色,但是道路条件要差许多。好在当地人基本遵守交通秩序,很少有人违章,因此虽然拥堵的厉害,但是秩序还算井然。哈萨克斯坦,俄罗斯遵守交通的意识比国人强百倍。我们在外跑了两个月刚回国以后特别提醒大家:忘记国外形成的好习惯。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出境的第一天,虽然跑的路不算多但是精神压力比较大。路况远不如国内,基本相当于老国道的水平,都是双向单车道,而当地车开的都非常凶猛。阿拉木图是我们出境后的第一个城市,也是全程个城市中开车最彪悍的城市。在阿拉木图躺在床上(或者趴在床上)听到马路上都是“喳、喳”的刹车声和“嗡嗡"的起步声。阿拉木图司机是不到跟前不踩刹车,一旦起步就如离弦之箭。开始我们走在马路上心惊肉跳,后来变的非常坦然。当地人绝对遵守交通规则,只要你不违章安全不会有问题。
我们第二站是从阿拉木图到巴尔喀什。巴尔喀什市就在卡尔喀什湖畔,这个湖大家都不陌生曾经是中国领土,这里不赘述。从阿拉木图到巴尔喀什大约600多公里,中间没有城镇。由于我们在阿拉木图耽误了些时间直到下午两点才出发,我们必须要跑一段夜路了。
哈萨克斯坦的地貌大体上就是沙漠戈壁平原,除了有些丘陵式的起伏路面,没有什么复杂路况。第一天看到的是广阔的沙漠,奔跑在沙漠公路上,一眼望出去几十公里。第二天还是广阔的沙漠戈壁;第三天还是他娘的沙漠戈壁。从新奇到疲劳,人的审美过度的比想象的要快。沙漠公路基本都是双向单车道,但是路基比较宽,路边停车比较方便。当地大车司机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当他看见后面超车时会主动避让,甚至一侧车轮都压到路基上。即使在这样的城际公路上,到多数当地人也都非常遵守交通规则,道路中间实线的路段绝对不超车。这样路上就出现一种有意思的现象,“组团超车”。比如前面有大车开的比较慢,又正好在实线路段,后面跟随准备超车的车会聚集几辆甚至十几辆。等到进入虚线路段这些车就会集体加速超车,看上去蔚为壮观。在国内不经常跑国道而号称车开得多好的一律是瞎掰,到这里才知道谁的驾驶技术好。开始车队呈比较紧密队形,每台车相距两百米左右,但是这样一来为了前后照应速度就慢了下来。为了赶时间,后来行车改为松散状态,各自为战相互提醒,只要对讲机能喊到就撒开了跑。相聚最远的时候头车和尾车相距30多公里。怎么知道车距的?看路边的里程碑呀。
如果在路上你看到远处有一片树林那一定就会有村庄出现。进入村庄前一定要减速慢行,时常会有牛群过路,甚至在公路上徜徉,这时候你一定耐住性子。这一路上被牛群阻隔多次,从来没有看到当地司机不耐烦的按喇叭。
公路边离道路不远处经常会看到摆放的方向盘或者一个轮胎,一束鲜花,这是怎么回事?米哈伊大叔证实了我们的猜想,那是悼念在此出过车祸的遇难者。也给路过的人一点警示。
断断续续写的一大问题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写哪算哪吧。
从阿拉木图到巴尔喀什是我们第一次走夜路。600多公里下午两点才出发,加上这样的路况,走夜路是不可避免的了,偏偏有的路段又在修路。我们现在走的是哈萨克斯坦最繁忙的公路,而这条公路还是苏联时期修建的,这两年哈萨克斯坦能源大量出口经济状况转好,还是修缮这条重要公路。由于只此一条路所以在修路的路段只能在旁边用推土机推出一条临时土路。我们断断续续在土路上颠簸了三个多小时终于在天黑的时候走上了公路。走上公路第一件事就是检查车辆,结过除了一辆车的右前轮胎侧面被石头花开了口子,其他车辆一切正常。换上备胎,继续赶路。晚上一点钟终于赶到巴尔喀什。白天的哈萨克斯坦荒原日照强烈,温度高达三十度以,由于没有山林的遮挡,一阵大风吹过行进的车辆能感到明显的摇摆。夜晚,荒原上温度又降到0度左右,一天之内经历四季,T恤、防寒服都成了日常衣物。
巴尔喀什是一座不大的城市,米哈伊大叔打了一辆出租带领我们到驻地。第一次找错了地方,来到一座疗养院,但是养老院门窗上竟然装着铁栏杆,后来听说那可能是做精神病院。
跑题啦,回到路上。
从巴尔喀什到哈萨克首都阿斯塔奈的路途很前面的路差不多,临近首都的时候道路变成了双向四车道,中间还有了隔离带。这让我们着时兴奋了一阵。进出阿斯塔奈的公路是哈萨克斯坦最好的一段路,毕竟是新首都总要给人留下点好印象。离开阿斯塔奈后地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沙漠戈壁都消失了,眼前是大片的平原。但是路,还是那样的路。一路上人烟稀少,好在加油站并不缺少,油囊没派上用场。但是有一段大约四百公里遇到的都是废弃的加油站,就在越野车油灯闪亮的时候,终于加上了油。
哈萨克斯坦的加油站,特别是公路上的加油站一定要书写一笔。
不论是在市区还是在野外,加油站都有带枪的保安警卫。加油都是自助形式,先把钱从窗口递进去告诉所加的油量,里面开动机器,外面自己动手加油。不像国内加满之后看显示,该交多钱交多钱。加油站的窗户一律用铁栏杆做防护,野外的加油站有的干脆就是铁皮房子。交款的小窗口是一个木质小抽屉,加油的人把钱放在里面,里面的人把抽屉拉进去,点清钱后通过扩音器通知外面车主自行加油。透过窗口缝隙可以清楚地看到加油站里摆放的五连发防暴枪。米哈伊大叔告诉我们,哈萨克斯坦抢劫严重,枪械管理松懈,加油站现金量大,严密防范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在哈萨克斯坦的城市边缘还经常能看到大型广告牌,而广告牌除了商业广告之外,还有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亲民的光辉形象,恍惚间回到了三十多年前。
随着车队继续向哈尔边境挺进,路边的建筑风格也开始有了变化。原来只看到穆斯林的清真寺和带星月的墓地,渐渐的开始出现十字架。而人的容貌也在发生变化,原先东方面孔,中亚面孔比重较大,越接近俄罗斯欧洲面孔越来越多。到了科斯塔奈感觉上基本已经是在欧洲了。据米哈伊大叔讲,科斯塔奈地区原属于俄罗斯,是俄罗斯重要的产粮区。赫鲁晓夫时代把这一区域划给哈萨克斯坦。苏联时代行政怎么区划都无所谓,偏偏九十年代苏联解体了,哈萨克斯坦完全保留了苏联时期的行政区域。俄罗斯曾试图把这一地区要回去,纳扎尔巴耶夫一口回绝。谁愿意把粮仓交给别人?
写到科斯塔奈就即将走出哈萨克斯坦了,总体印象哈萨克斯坦比较落后,基础设施和建筑基本都是继承前苏联的。尽管汽车保有量很大,但大多是二手车和老旧拉达。公路上随处可见拉着二手车的运输车,在哈萨克斯坦二手车没有严格限制,卖的挺便宜,这里成了欧洲二手车的大市场。
离边境越来越近,满眼望去都是一望无际的麦田。什么田埂田垄,这里没这概念。据说都是飞机播种,联合收割机收割,麦子收完了大个的草包也堆在了田间。由于我们去的季节已经到了秋天,麦浪看不到了,只能看到田间码放的麦草垛。公路上洒落的粮食和压死的小动物尸体招来大群的乌鸦。乌鸦并不怕车,车不到跟前乌鸦就不起飞,有时候飞起的乌鸦几乎碰到风档。车一旦过去,乌鸦马上回到原地继续享用美食。


到海关之前的百十公里道路还不如从前,几乎就是乡间公路,车队在坑洼中转闪腾挪,好容易到了海关。海关前排排队过关的车辆远不如霍尔果斯口岸的零头多。(若不是中国边检提供绿色通道估计排一天对也过不去)车队顺利通过哈萨克斯坦海关进入俄罗斯境内,俄罗斯特洛伊茨克海关24小时通关,但是此时正好是中午吃饭时间,只好耐心等待俄罗斯海关午饭后放行。安检还算顺利,验过护照只象征性的检查了一下车辆就予放行。但是,海关方面却出了岔头,车辆人员全部被扣(以后再详述通关经历)米哈伊大叔因为已经订好会回拉木图的火车票,只好将我们交给俄罗斯地接与大家依依惜别。
大家正在边检站里审验护照时候,门外一个地道的俄罗斯美女吸引了大家注意,几乎所有的人都凑到跟前偷偷仔细端详美女(本人除外)米哈伊大叔跟美女交接车队手续之后,俄罗斯美女正式成为我们的导游。她的中文名字叫做---徐子涵。美女徐子涵23岁,未婚,中文专业,在读研究生,兼职教授中文,身高一米七八,体重55公斤,三围……金色头发,蓝色眼睛。曾在中国山东学习一年汉语,喜欢吃宫爆鸡丁。父亲俄罗斯人、母亲乌克兰人,家住车里亚宾斯克。(关于美女以后再详细介绍,之后的好几天她都坐在我身边)队员们都叫她小徐,或者小徐老师。
在霍尔果斯中哈两国的海关从外观上就看出两国巨大的经济差别,在特洛伊茨克也是一样。哈萨克斯坦这便是破破烂烂的几间小房子,对面的俄罗斯海关则完全是新建建筑。建筑整体以蓝色为基调,无论气势上还是面积上都不是哈萨克斯坦可比拟的。但是,两边的道路状况差别并不大。我们在特洛伊茨克被困十多个小时后于凌晨5点钟终于踏上俄罗斯旅途。
从海关到特洛伊茨克市区不过三十余公里,凌晨的公路只有我们一支车队疲惫的默默前行。市区边缘开始出现路灯,昏暗的路灯照射着陈旧的街道,周围的建筑透着一种沉闷和破败。由于当地宾馆接待能力有限,车队不得不分两处入住。第一座宾馆是新建的,门前的道路尚未修整,车子小心翼翼的开到门前卸下行李,然后再小心翼翼的开进停车场。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无论是哈萨克斯坦还是俄罗斯这里的宾馆一般不提供免费停车场。车在停车场停一宿的费用大约是200卢布左右。 另一座宾馆则是一栋老建筑,周围是普通的居民区。宾馆规模都不大,但是干净整洁。
特洛伊茨克距离车里雅宾斯克不过百十公里,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只休整半日即启程前往车里雅宾斯克。小徐的母亲也加入了我们车车队。徐母六十多岁的年纪,有老年妇女的富态,但绝没有印象中俄罗斯老大妈的臃肿。言谈举止矜持而不失热情,朴实而又透出尊贵,一看就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我曾开玩笑称徐母“达哇利式”(同志),“达哇利式”很乐意为我们介绍了一些俄罗斯的普通百姓对当今社会的感受核对中国的看法。(以后人文篇详述)
和哈萨克斯坦干燥的气候相比,俄罗斯的气候就要湿润的多了。从进入如俄罗斯开始天气就阴晴不定,温度大约在10几度,早晚的温差并不大,一件T恤配一件外套足矣。
在哈萨克斯坦米哈伊大叔没有特意要求白天开车灯,当地人也是有开有不开的。在俄罗斯徐子涵小姐一上车就提醒打开车灯,这是俄罗斯的交通规则。在市区不开大灯尚可通融,在洲际公路不开大灯就要罚款了。小徐还没有考取驾照,但却是交通规则的模范遵守者。坐在我身边除了盯着路牌路标,就是盯着车速表。只要车速一过90,小徐马上提醒:慢一点,慢一点。如果车队没有按路标警示违章超车,小徐就会大声疾呼,不要超车!但是眼看着旁边的车风驰电掣的超越车队,开车的那个心里不痒痒,终于,警察警车不断出现在眼前了。
知道了俄罗斯警察的罚款力度,就不难理解小徐对超速违章的惊恐万状了。车里雅宾斯克一般工作的月收入5千到1万卢布,一次交通违章的罚款就是这个水平---5千到1万卢布。小徐的父亲是模范驾驶员,一项循规蹈矩,小心翼翼。但是,就在这条路上也被罚过几次,至于罚款的原因,只有警察知道。
离开车里雅宾斯克以后,警察的身影就不断在车队眼前闪现。车队总结经验教训派出一辆前哨车拉开与车队距离,通过对讲通知车队前方情况。此后,瞭望、观察、预警成了车队的一项重要功课。从摩尔曼斯克开始的返程之路上,在高人的指点下,车队开始玩儿“老鼠喂家猫”的游戏,现在按下暂时不表。
面对如此严苛的处罚,俄罗斯的同志们达成了一种默契。如果对面是来的车辆冲你连续挑动大灯,那就是在提醒你:老兄,小心点,前方有警察。此时你应该挥挥手表示谢意。
俄罗斯的道路上,一支中国车队很快就接受了这一默契,并将之发扬光大。
有一次发扬过了头,只顾着冲对面驶来的车辆猛闪大灯,却没注意到第一辆警车过后还藏着一辆警车,结果被暗藏的警察拦了下来。关于警察的故事将留在警察篇叙述。
车队的下一站是乌法,从现在开始就要翻越乌拉尔山。 乌拉尔山脉北起北冰洋喀拉海的拜达拉茨湾,南至哈萨克草原地带,绵延2000多公里,介于东欧平原和西伯利亚平原之间,是亚欧分界线。翻过乌拉尔山就进入俄罗斯欧洲部分--东欧平原。
天公不作美,从车里雅宾斯克出发就淫雨绵绵,脚下的公路只要离开城市就会变成双向单车道。狭窄的公路,湿滑的路面,雨雾下的能见度,这样的条件下车队翻山越岭不免令人有些担忧。
小徐没有走过这条路,只能凭路牌确认我们所在的位置,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进入山区了。笔直的公路连接着一座又一座的山包,从一个山坡到另一个山坡,跑了许久道路依然。这就是乌拉尔山,完全颠覆了中国山路的概念。除了大起大落的山坡,几乎没有弯道。给驾驶增加难度的只有山顶上、山坡后隐藏的警察,车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停下来,被警察拦截成为在俄罗斯旅行的常态。违章罚款是不可避免的,但大多数时候警察是出于好奇。所以,被拦截的往往是三号车,四号车。
一号车驶过会引起警察的注意。“这是哪来的车?”
正在诧异的时候2号车驶过,“哦,是外国开来的,怎么还花花绿绿的?”
还没寻思清楚三号车赶到,于是指挥棒一举“给我停下”
然后我们下车,战战兢兢走到警察面前,一通比划,嘴里嘟囔着地名,手指车贴上的地图。看到警察露出笑容后如释重负,有时候还会握握手竖竖大拇指。
翻越乌拉尔山既没难度,也没遇到风险。这条公路上岔路很少,即便有岔路也有非常清晰的路牌指示。即便是不懂俄语的人,拿着本地图也不会走错。俄罗斯路边指示简单实用,什么地方禁止超车,什么地方有弯道,什么地方事故多发,限速多少一目了然。只要按规矩驾驶,剩下的就是欣赏风景,防备警察了。
和哈萨克斯坦广阔的沙漠,干燥的气候,单调的景色相比,俄罗斯的景色显得更凝重,更丰富,更生机盎然。放眼望去满目全是森林、草场,其间还散落着大片的湖泊和湿地,翻耕的土地,露出黝黑的泥土,就连种植的向日葵都是一望无际。什么叫广袤,什么叫肥沃,只有到了俄罗斯才知道。
乌拉尔山就这样平淡的翻越了,也没有看到欧亚分界线的地标。小徐说原来在车里雅宾斯克州有分界线地标,后来不知怎么就没有了,现在只有叶卡捷琳堡才有。我们只能期待着在回程的路上两只脚分别踏在欧洲和亚洲的土地上。
从萨马拉开始,气温明显回升,森林逐渐减少,草原耕地越来越多,道路也不再有大的起伏变得越来越平坦。公路基本是沿着伏尔加河的走势向前延伸。
由于在俄罗斯经历了几天阴雨,车队在萨马拉第一次洗尘。洗车店规模不大和国内同行相仿,也经营汽车养护、装具、美容之类的业务,但洗车的价格是国内望尘莫及的。一辆车只洗外表190卢布,折合人民币六十多块钱。如果车内再做简单清洁需另加50卢布。为了节省费用,车内清洁就干脆自己动手。不过这次洗车的价格比起莫斯科就要便宜多了。
俄罗斯的加油站比起哈萨克斯坦那算得上豪华而安全,但有一点相同,先交费后加油,且自己动手。最令人想不通的是必须每台车各自交钱各自加油,独立核算。对于车队无疑是太过麻烦了。每次加油我们都试图说服加油站先加油,然后统一结算,但是往往遭到拒绝。后来我们也变通方式,先给加油站压一笔足够的油钱,然后逐辆在一个油枪加油,这一变通被广泛接受。不过,圣彼得堡是个例外,那的俄罗斯人显然灵活很多。
尽管小徐是地道的俄罗斯人,但是也不可能熟悉我们经过的所有城市。进城问路,是我们每到一个城市首要的事情。米大叔问路的方式非常简单,打的,但是成本高了些。与米大叔不同,小徐的美女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只要小徐放下窗户冲行人一声招呼,马上会有热情洋溢的笑脸迎上来,不厌其烦的详细讲解。如果说不清就画图,如果画图还不够就干脆直接带路。我们也经常提示小徐,一定要问男士,男士的方向感好。当然,除了小徐的美丽,我们这样一支异国车队也深深吸引了他们。热情好客的不仅仅是咱们中国人。
在乌法就有一位光头先生由于去宾馆的路线复杂就干脆充当起引路人,当他也搞不清道路的时候干脆又招呼来了朋友为我们引路。到了宾馆附近光头先生特意下车仔细研究了一下我们的路线图,竖起大拇指说:你们是真正的男人,自己驾车穿越西伯利亚到中国去是我的梦想。临别我们向他赠送中国工艺品以示感谢,他拿出几条腌制的鱼干回赠我们。
小徐随车队抵达伏尔加格勒后另一位地接韩大爷登场。
韩大爷是地道的中国人,五十年代就读于莫斯科大学。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七日,毛泽东率团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祝大会间隙,来到三千多名中国留苏学生、实习生中间,发表了著名讲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韩大爷就是现场聆听者之一。八十年代,韩大爷返回莫斯科并在此定居下来。和韩大爷一起迎接车队的还有两位卫国战争时期的老兵,其中一位是退役的空军少将。在他们的引领下车队参观了多处伏尔加格勒卫国战争纪念场馆。
韩大爷的问路最有特点。米大叔问路靠花钱,小徐问路靠美貌,韩大爷问路是靠发动群众!
坦波夫是一座不大的城市,以盛产土豆文明。车队进入坦波夫的时候正下着蒙蒙细雨,韩大爷冒着小雨下车向路边行人打听宾馆所在地。韩大爷先是拦住一位年轻人,叽哩哇啦一通之后韩大爷似乎没有弄明白宾馆方位,于是转身又拦住一位路人。先前的年轻人并没有离开,于是三个人一起叽哩哇啦。看起来还没说清楚,韩大爷一转身又拦住两位……结果加上自主加入的,一共七八个人一起热烈讨论。雨渐渐下大了,为了保护韩大爷的热情不被浇灭,队友一旁给韩大爷撑着伞。群众的力量也不是无穷的,一群人讨论了半天最后也没弄明白宾馆的方位。队员们终于不能忍耐还是采用米大叔的方法,打的,10几分钟后就入住宾馆。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11-28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  太好了 谢谢 有空也要转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8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太多的照片,也没认真整理先乱发些。占个地儿以后再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8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2# njhhnj


有机会一起转转,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真的还想再去一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9 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和我们一块重新走过那段时光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9 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博客在哪儿啊?看的很过瘾,想一次看完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9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布尔什维克 于 2009-11-29 09:31 编辑

原以为可以继续编辑顶楼的帖子,今天试了才知道过了六十分钟就不能编辑了,白在前面占地儿了,只好继续贴下去。

行路流水账写到进入莫斯科后准备贴一些莫斯科前的小花絮小故事。

坦波夫到莫斯科的公路车流量较大,但是路况和前面经过的差不多,基本都是单车道。在接近莫斯科的时候路面宽了起来,距莫斯科还有几十公里的时候变成单向三车道,路中间还出现隔离带。这是我们出境以来见到的最好道路,但是在这条道上切不可撒欢,跑不了多久进城的检查站就在眼前了。一路上被警察拦截了无数次,就要进入莫斯科了队员们心情越来越紧张。车队先在一个加油站集合加油,互相叮嘱一遍注意事项,然后排成紧密队形匀速驶向莫斯科。出乎意料的是莫斯科警察对我们这支车队并不感兴趣,车队缓缓从警察面前顺利驶过。莫斯科警察的确不同凡响,除了肩背冲锋枪以外,检查站旁还停靠着装甲车,装甲车上重机枪的枪口就对着繁忙的公路。加上不时被拦截的车辆,和只有电影里才能看到的警察安检搜身的方式,让人一下子就感到一种紧张气氛。这也难怪,自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受了一次又一次分离主义的恐怖袭击,我们“莫大”的队友就曾经亲身经历过警察部队对莫斯科大学的突袭检查,结果查出一屋子炸药,据说可以把半个莫大大楼送上天。莫大的大楼啊,上网查查就知道,没有哪座大学有那样规模的大楼啊。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9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布尔什维克 于 2009-11-29 09:45 编辑

照片没有认真整理过,不系统,贴到那算哪。如果给大家带来疑惑请原谅啊。
威志车队来到入城仪式现场.jpg
演唱热情欢快的俄罗斯民歌.jpg
俄罗斯姑娘用面包和盐欢迎车队.jpg
风尘.jpg

就是本人

就是本人

洗尘就是太昂贵了,够我在国内洗一年车的。莫斯科市中心洗一次车大概是四五百卢布,记不太准确了。 ... ...

洗尘就是太昂贵了,够我在国内洗一年车的。莫斯科市中心洗一次车大概是四五百卢布,记不太准确了。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9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啊,希望还有更多的照片,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好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9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9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村姑真漂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9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热爱苏联,最想去俄罗斯一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9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喜欢这样的游记了,谢谢楼主,期盼下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9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挽着俄罗斯姑娘跳舞很可爱.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9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插楼顶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0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莫斯科大学!!!
好羡慕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0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楼主的万里长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0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村姑好漂亮,身才好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0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好羡慕~我也想出去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0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LZ警察的故事还没讲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3 21:33 , Processed in 0.05727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