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yangyi331

说说你所在的城市名字由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8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建省厦门市

相传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同安县,属泉州。宋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意寓国家大厦之门,“厦门”之名自此列入史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28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呀!重庆的这么多?
我也引用楼上的解释!
重慶
古稱江州,以後又稱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時,巴郡改爲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爲渝州,重慶始簡稱“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诩“雙重喜慶”,升恭州爲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餘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口,可能就是出海口的意思吧……
边检家小孩 发表于 2009-12-6 00:09



    老乡啊~
海口市位于海南岛最大的河流—南渡江口西侧,地处南渡江的出海之口,故取名为海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5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ribing 于 2010-4-6 00:26 编辑

我的家乡——江西省鄱阳县


鄱阳,古称番(po)邑,这个名称的由来得从汉初的八个异姓王之一的吴芮说起,吴芮(?——公元前201年),现江西省余干县人,后随父居现中国瓷都景德镇辖区瑶里,战国吴王后裔,其弟吴莚武艺高强,率能医善猎、有武艺、会制陶、会种植药园的部将家臣几十人随其父好友徐福(相传为日本人的始祖)走遍名山大岳,四处奔波行医,最后随船三千多人东渡入海到日本。吴芮本人亦精武艺善兵法,秦末为抗击流寇,吴芮组织兵马基本征服百越地区,秦王封为番君,番君沿太衍水(即现在的昌江)至现在的鄱阳所在地上岸筑城据点,这便是最早的鄱阳城,当时称番邑,而把昌江与乐安江汇合后的下游称番水(即现在的饶河,也称鄱江),秦朝即设番县,番县城居番水北岸,所以亦称番阳,吴芮即为第一任番阳县令。后吴芮嫁女英布(即后来的汉九江王),并劝好友张良随刘邦反秦,项羽时封吴芮衡山王,公元前204年,吴芮打下长沙地域,建古城长沙。刘邦建汉后,封为长沙王,但后来八个异姓王除吴芮外无一幸免的被杀,就是吴芮的女婿英布造反被杀也未连累他,这是因为吴芮以德政稳定民心,不是做给刘邦看的,是真心实意从老百姓过日子出发。所以刘邦死时留有诏书说:长沙王芮,忠。。公元前201年,年方40的吴芮夫妇俩离奇的双双无疾而终。


汉时,番阳更名为鄱阳县,公元前21年,设为郡治,此后的两晋南北朝均为鄱阳郡,因地处江南,物产丰美,素有鱼米之乡富饶之州银鄱阳的美誉,所以自隋唐至明清大部时间称饶州、饶州路或饶州府。其时除了鄱阳县她还管治余干、浮梁、万年、都昌、婺源等县。共和国建国初为浮梁专区的治所,后划归上饶专区,现归上饶市管辖。1957年,国家文字委员会以字难认为由将鄱阳改为波阳2003年在全县的努力下改回为鄱阳


说到鄱阳,可能大部分人都会想到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历史上因山水而名的城市比比皆是,但因城而名的山水就鲜有了,而鄱阳湖就是这鲜有的之一。鄱阳湖,古称彭泽湖,东汉末年,随着长江水不断南侵,以前的长江水道在黄梅县,没有到鄱阳和九江郡。公元600年左右,彭泽湖发洪水淹掉了两个县城,一个是枭阳县,一个叫海昏县,最终靠近了鄱阳郡,从那个时候彭泽湖改名鄱阳湖。因为当时鄱阳知名度很高,它是徽饶古道,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的瓷器从鄱阳港起运,一条路走昌江、过鄱阳湖、再到长江吴淞口出海;另一条路经鄱阳港到昌江、到鄱阳湖往赣江,翻梅岭再从广州口岸出海。当时的鄱阳非常发达,州府一级在鄱阳设立的办事处有72家。所以彭泽湖就正式改名鄱阳湖,这是它名字的来源。鄱阳县的县名比湖名早了800多年。所以鄱阳湖是因鄱阳县而得名。有个典故,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大家都读过,其实范老没到过岳阳楼和洞庭湖,而是凭着他在鄱阳做饶州知州时观察鄱湖和一张岳阳楼草图所写,只不过最后一句精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是在回京的路上补写的。

然而,一千多年来,鄱阳县的老百姓与鄱阳湖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老百姓的血管里面都浸透了鄱阳湖的历史和文化。在千百年的航运史上,鄱阳的兴衰与鄱阳湖息息相关,在水运非常繁荣的时候,鄱阳富甲天下,可以说是江南最富饶的县之一,饶州就是富饶之州。但随着公路、铁路的兴起,水运的衰落,鄱阳失去了原来的区位优势而成为一个农渔业大县。但是这也成就了一个干净、无污染的大县。鄱阳县最大的特点就是多湖,除了拥有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境内还有1067个自然湖和人工湖,而且水质都在2级以上。数量在全国最多、生态最好。所以鄱阳也有“中国湖城”之称。鄱阳县也顺势而为,放弃了依靠工业发展经济的路子,而大力发展可持续的生态经济。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湿地是亚洲最大的湿地,最大的候鸟栖息地,是三国,明初的古战场,是我国四大戏曲之乡之一,有着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现如今,“中国湖城”是鄱阳的品牌,生态旅游是鄱阳的标签,绿色农渔业是鄱阳的经济支柱。一个“天蓝水清、树秀花艳、鸟美鱼鲜、湖甲天下”的中国湖城在敞开胸怀欢迎各方客人,呵呵,你们想来看看么?

下面是我们县委书记的实名博客里的贴图:她们依次是:莲花山保护区、鄱湖落日、鄱湖长生岛、县城东湖公园、生态渔村、鄱阳湖湿地、县城一角、鄱湖候鸟、县城芝山公园、芝山公园夜景

莲花山保护区

莲花山保护区

渔歌晚唱

渔歌晚唱

鄱湖长山岛

鄱湖长山岛

县城东湖公园

县城东湖公园

生态渔村

生态渔村

鄱湖湿地

鄱湖湿地

县城一角

县城一角

鄱湖—候鸟天堂

鄱湖—候鸟天堂



县城芝山公园

县城芝山公园

之山公园夜景

之山公园夜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5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家乡——江西省鄱阳县
鄱阳,古称番(po)邑,这个名称的由来得从汉初的八个异姓王之一的吴芮说起,吴芮 ...
xiaribing 发表于 2010-4-5 23:32


老表?
波阳改名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6 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就改回来了,恢复为鄱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6 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olland 于 2010-4-6 04:09 编辑

 醴陵位于湖南省东部,紧邻长株潭金三角经济区,因盛产陶瓷和烟花,素有“瓷城”和“花炮之乡”的美誉,是中国“红色官窑”所在地和釉下五彩瓷的原产地。东汉初置县,1985年撤县设市,现辖26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157平方公里,总人口103万。综合经济实力居湖南省第5位、中国中部百强县市第38位。同时醴陵自古为湖湘名邑,是李立三、左权、宋时轮、耿彪、程潜、陈明仁等近现代革命先驱的家乡,是著名的湘赣边革命老区。
location.jpg
   醴陵名称之由来,据《荆州记》载:“渌水出豫章康乐县,其间乌程县,有井,官取水为酒,与湘东酃酒常年献之”等记载考证,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醴陵地区以稻米酿酒而著称于世,故称其地为醴,而名酒的中心又在翁陵山下的乌程乡,为乌程酒,在晋代仍为贡酒。这样醴本旧称,合陵为号,遂有醴陵之名。

  醴陵之名最早的记载见《史记》卷十九: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封长沙相越为醴陵候”。醴陵这方沃土,历代为封爵之地。继越封醴陵侯之后,最有名的当属南朝梁文学家江淹(字文通,444—505)于梁天监六年(502)封为醴陵候,江淹去世后,由其子江蔫袭封醴陵侯,还有三国肘顾雍,南北朝桓尉被封醴陵侯,南北朝淳于量封为醴陵公,宋扬大异封醴陵男,皮龙荣封醴陵伯等。

  醴陵自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置县以后,除元升为醴陵州外,一直均为县制,1985年改设市。连绵两千余年,未改易其名,自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文化之根源和衍生,在于水文化、土文化和火文化。

  醴陵之水文化,即酒文化。醴为美酒,本来就因盛产乌程美酒名其地。又渌水贯境而过,浸润沃土,农耕文明发达,是江南鱼米之乡。醴陵之土文化,即陶瓷文化。醴陵因盛产瓷土而坐其地利,成为中外闻名瓷城。醴陵之火文化,即花炮文化。醴陵是花炮祖师李畋的故里,是花炮之乡。且土由水塑而成型,泥经火烧而为瓷,陶瓷和花炮都是火中产生的凤凰,所以醴陵以“火凤凰”作为市徽。

  醴陵历来有重教兴学传统。自南宋至清代,醴陵相继办有九所书院,其中办学最长、影响最广的是渌江书院。南宋学者张南轩、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学时,醴陵进士吴猎与他们交游甚密。吴猎先从张南轩学,后拜朱熹为师。朱熹任潭州知府时,曾聘他的学生、醴陵学者黎贵臣掌岳麓书院。由于醴陵学者与岳麓书院人事交往密切,“醴人望风景从”,兴办书院。
渌江书院.jpg

  宋朝大理学家朱熹两次来醴讲学。一次是乾道三年(1167)往潭州访问张拭回来,另一次是绍熙五年(1194)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时。两次来醴都在醴陵渌江书院前身之学宫讲学,宣传理学思想。渌江书院是在宋元明三代学宫的基础上,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创建起来的。渌江书院座落在西山下,与靖兴寺、宋名臣祠并居。前有千年古樟,古樟下刻有明王守仁在醴之诗:“老树千年惟鹤住,深潭百尺有龙蟠。僧居却在云深处,别作人间境界看。”此处风景优美,环境幽静,门前是悠悠流过的渌江。渌江书院设讲堂、内厅、斋堂,祀有“万世师表”孔子画像,右边还有一排清代考棚。

  左宗棠曾任渌江书院山长。清道光十七年(1837),陶澍阅边至萍乡,途经醴陵,官绅设行馆于育婴堂,清左宗棠写一门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湘子弟翘首公归”,陶澍激赏,驱车见左宗棠,作彻夜长谈,并订儿女婚姻,纳左为东床。左宗棠对醴陵学子十分器重,情谊深厚。咸丰十年(1861)他率军出江西援祁门,途经醴棱,当时文武官吏匍匐郊迎,他仅颌首而已,但见到渌江书院学生时,便下车握手,偕行十余里,谈笑甚欢。

  渌江书院承继宋明理学道统卜重视振兴文教,培育英才。这里走出了一批治国治军治文人才。其中有辛亥革命时著名政治活动家宁调元,南社创始人之一傅雄湘,曾组织护法军与蔡锷举义策应功震长岳的肖昌炽等。渌江书院后改为学堂,继办师范,仍然英才蔚起,名贤辈出。李立三、左权、张子意、宋时轮、程潜、陈明仁等都从此处走向救国救民之道。

  醴陵西山之腰有红拂墓。红拂为隋朝相国杨素之侍姬,姓张名出尘,因手执红色拂帚而称红拂。相传唐李靖将军拜竭杨素时,红拂夜女扮男装逃出相府,追随李靖,表示“丝萝愿托乔木”,与李靖结为伉俪。红拂一直跟随李靖行军在外,转战南北,不辞辛劳。一次李靖率军驻醴陵,红拂随行,不幸染病。李靖只得将红拂托付当地,自领兵出征。当李靖回师时,红拂已病故,葬于醴陵西山。李靖筑惜红亭以怀红拂,后改为靖兴寺。红拂墓冢和此段故事不知牵动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的心,唐诗人韩惺、清诗人薛青、南社诗人柳亚子等留下诸多吟咏。兹录韩惺《靖兴寺杜鹃》:一圆红艳醉陂陀,自地连梢簇茜萝。蜀魄未归长滴血,祗应偏滴此丛多。 民国十三年,县官在修葺红拂墓时,在墓顶立两米高白石碑,碑左右刻对联为:“红拂有知应识我,青山何幸此埋香”。云岩寺和天主教堂·中外文明交汇于此
红拂女墓,墓址位于醴陵西山.jpg hx.jpg
  醴陵一地,寺庙、道观和教堂甚多,构成诸多中外文明交汇景观。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云岩寺和天主教堂。唐宝历年间(825—827),佛教禅师曹洞宗祖师昙晟自江西百丈山云游至醴陵九峰山,见山岩陡峭,云气环绕,遂选一悬岩面壁参禅。大和年间(827—835),昙晟再来醴陵时,在原坐禅岩前建云岩寺。昙晟与沩山灵佑禅师曾共侍百丈慧海禅师,沩山灵佑指示门下****良价转参云岩昙晟为师,后良价传法曹山本寂。洞山良价开创,经曹山本寂完善,形成禅宗五宗之一曹洞宗。南宋宝庆三年(1227)曹洞宗由日本僧人永平道元传入日本。1983、1991年,日本国驹泽大学佛教史迹访华团专程来醴陵云岩寺礼祖。

  清朝期间美国基督教士来醴陵传教。光绪年间在醴陵县城成立基督教中华遵道会,建福音堂,在青云山创办遵道中学(为醴陵一中前身)、办医院,后又陆续在四乡建教堂。同时天主教也传入醴陵,在县城刘家巷建天主教堂,后亦在乡间多处建教堂。现意大利风格的天主教堂仍矗立于刘家巷。这些宗教文化与儒、道传统文明交汇融合,不仅造成了这一方土地上文化的多样性,而且开启了醴陵人看世界的眼光,闯世界的信心,于是借一个陶瓷一个花炮,醴陵人把自己的文化带到了五湖四海和九洲万国。
  lling.jpg 状元洲.jpg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6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岛”本是指胶洲湾海口北侧的海中小岛(就是今天的小青岛),面积仅零点零一二平方公里,海拔十七公尺有余,北侧距陆地一华里多(约720公尺)。[即墨县志]卷一“岛屿”条目中记载,“青岛,县西南百里”。是说“青岛”位于即墨县城西南百里的海中。在“山川脉络图”和“七乡村庄图”中都标注有这个海中岛屿。[胶澳志]还明确地说:“青岛,在青岛湾内不足一海里”,以“山岩耸秀,林木蓊清”,故名“青岛”。

从明朝开始,“青岛”这个地名开始从海中间逐渐移向陆地。“青岛”北面的海湾称为青岛湾;湾边的村庄称为青岛村;村南的小河称为青岛河;村东南的山称为青岛山。[胶澳志]中说:“青岛村,初为渔舟聚集之所,旧有居民三,四户,大都以渔为业。”青岛村地处“青岛”的对岸,为什么叫青岛村,未见记述,但从我国地名命名的特点来分析,是不是可以说青岛村是以*近“青岛”得名的,青岛村附近的海口,小河,小山也都以青岛命名了。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六月,清廷决定在胶澳设防,胶澳就是现在青岛市区当时的名字,调派登洲镇总兵章高元移驻胶澳。建总兵衙门于青岛村旁。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即德国侵占的前半年多,胶澳镇的商贸店铺已达60余家,成为一个繁华的小镇。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十一月,德国派兵侵占了胶澳。1898年3月6日,德国胁迫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据[胶洲湾]一书记载,1898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借用“青岛”这个名称命名胶澳租借地的新市区为青岛,范围也只有现市南区和市北区的一部分,青岛也只是整个胶澳租界地中的一个区。

1922年,中国从日本人手中收回了胶澳租借地,定名为“胶澳商埠”(直属中央政府),同年十一月先后颁布[胶澳商埠章程及青岛市施行自治制令],这是称为“青岛市”的最早记载。这个青岛市也只是胶澳商埠的一部分,并受胶澳商埠的监督。直到1929年,胶澳商埠局撤消,原胶澳商埠的辖区被命名为青岛特别市,从这时起,青岛这个地名才代表了全市区。此后,尽管所辖范围时有变迁,但青岛市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现在,青岛市辖范围一万余平方公里,计有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七区,即墨,平度,胶洲,胶南,莱西五市。

可见“青岛”这个名称是由岛名到村名,由村名到区名,最终到市名的。其中,也反映出青岛的发展历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7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盐城
因盐得名,历史悠久
  盐城从西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渎”就是运盐之河的意思。东晋安帝义熙7年(公元411年)时更名为盐城县,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盐城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海盐文化。古代以盛产“淮盐”而享誉华夏,古称“淮夷地”。早在战国时期即“煮海为盐”,《史记》载“东海有海盐之饶”。秦汉时则“煮海兴利、穿渠通运”,已成为渔盐兴旺之地。唐时,“甲东南之富、边饷半出于兹”的淮南盐场,仅盐城就有“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唐宝应年间,境内设有海陵监、盐城监,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其时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
  盐城是名副其实的“盐”城。在各地地名当中,至今仍保留着“团”、“灶”、“总”、“丿”“仓”等与盐业生产管理相关的名称。“团”,是盐区生产组织,灶户“聚团共煎”的生产形式。每个盐场设几个团,每团设若干灶户,旧时以“团”为地名的,多分布在古淮南盐区的东台、大丰,如南团、西团、卞团等。目前,仍保留大丰的西团镇,全市还有18个村、48个自然村组的地名与“团”有关。“灶”,是灶民煎盐的重要设施,境内因“灶”称名的有头灶、三灶、四灶等6个乡镇,另有85个村及368个自然村组也是因“灶”而得名。“总”,是盐场灶民聚居的单位。明初大规模的“洪武赶散”,移民来到荒漠的海滨烧盐,为了对散居在沿海的灶民实施管理,各场设总若干,以次为序。清嘉庆时,东台富安盐场就设有30个总。今天沿海乡镇地名中仍保留有一总、二总、三总等地名,境内还有7个村和37个自然村组以“总”命名。“仓”,即盐仓,以枯枝牡丹名扬天下的亭湖区便仓镇当年就是伍佑盐场的便仓所在地。境内还有东台三仓镇以及11个村和18个自然村组因“仓”设名。“丿”是明后期及清代灶民煮盐的主要生产工具之一,其形同铁锅,略比锅浅,径园三尺,深3-4寸。境内以“丿”命名的乡镇,有东台的曹丿镇、大丰的潘丿镇,市内还有6个村和13个自然村组亦是以“丿”为地名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11-22 20:00 , Processed in 0.04329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