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yangyi331

说说你所在的城市名字由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6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错了 我不知道

我现在所在城市——湖北武汉
我的户籍所在地——江苏连云港
我的祖籍——吉林梨树县
谁给我讲讲呗~~~
爬走~~~~
amywqhy 发表于 2009-12-6 00:45


上小学的时候不是应该会有乡土教育么?那里面就应该有讲当地的历史文化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6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宁波
海定则波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6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宁的别称“邕城”,历史上的南宁属百越领地,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从郁林郡分出晋兴郡,郡治设在晋兴县城即今南宁,这是南宁建制的开始,距今已有1680多年的历史。

  南宁是一座绿城。绿在城中,城在绿中,终年常绿,四季花开,绿化、美化、彩化与亚热带风光融为一体。市区内有13座公园和30多处街头游园,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3666公顷,覆盖率36.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48平方米,常抓不懈的城市绿化和环境保护使南宁城市大气质量常年在国家一至二级标准,位于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南宁素有“半城绿树半城楼”的美誉,南宁也是一座极具亚热带风光的城市,绿色一直是南宁的主色调——春天的绿清新、夏天的绿热烈、秋天的绿浓郁、冬天的绿厚实。走在南宁的街道上,看着梦幻般的阳光绿树,雅致的阁楼隐藏在周围的绿树、花草丛中,让人仿佛置身于茂密葱郁的森林中,心旷神怡的感觉油然而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6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朋友都没说清楚自己城市名称的由来啊。变成介绍自己的城市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6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小学的时候不是应该会有乡土教育么?那里面就应该有讲当地的历史文化啊
ieqa 发表于 2009-12-6 09:57

没有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6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庆
古称江州,以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余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6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俺也是重庆的

雙重喜慶



不过 我老家是开县的(刘伯承元帅家乡)


现在开县属于重庆管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6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

上海之稱始于宋代,當時上海已成爲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設有上海鎮。1292年,上海改鎮爲縣。這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1949年,上海設爲直轄市。

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一地名,因此,這一帶被稱爲“滬渎”,故上海簡稱“滬”。春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稱“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6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城市(乡镇)基本信息
中文名:凯里市
英文名:凯里
所属地区:中国 贵州
建立时间:1982
面积:1306平方公里
人口:43.28万人(2008年)
地理位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
著名景点:茂兰喀斯特森林公园
主要街道:凯麻高速
地标:腾龙大酒店
特产:香炉山雾茶、平艮香米
知名产业:电子、轻纺
电话区码:0855
邮编区码:556000



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新兴工业城市。位于黔东南苗岭北麓,清水江上源龙头江畔。 凯里市
面积1306平方公里,人口37.68万;其中苗族人口占61.2%。元置凯里安抚司,明改置凯里长官司。清
雍正年间开辟苗疆,置凯里卫。1911年后改为凯里分县,隶属炉山县。1956年复置凯里县,并定凯里镇为自治州首府。1983年设市,城市重新规划建设。建有食品轻工建材木材加工、煤炭化工电子工业等。湘黔铁路通过市区,公路通邻近各县,水陆交通方便。
凯里市位于贵州东部,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东西长51.7公里,南北宽44.3公里,总面积1306平方公里。市内有苗、汉、侗等民族。是一个以电子、轻纺、建材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现为国家乙类对外开放地区。位于贵州南部的荔波县境内,总面积273.1平方公里,以喀斯特地貌上樟江水系的水景和浩瀚苍茫的森林为主体,由小七孔鸳鸯湖景区、大七孔地峨宫景区、水春河峡谷景区及樟江沿江风光带等构成,主要景点有58个。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内森林密布,连片集中,原生性强,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保护区内各种生物达2000多种,其  中植物新种约40多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掌叶木伞花木任木黄枝油杉南方铁杉广东五针松香果树短叶黄杉翠柏穗花杉等;属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有白鹇兰翅八色鸫大灵猫毛冠鹿猕猴小灵猫苏门羚林麝等。
河的南侧群山起伏的原始森林中 ,生长着一种龟背竹,龟背山由此得名。与龟背山相连的野猪林,  人迹罕至,林木遮荫蔽日,实为清凉世界。林中藤缠树树,树缠藤,是迄今发现的全国最大的野藤景观,其间石包木 、木包石,令人叹为观止。附近有两潭,人称鸳鸯湖,两湖相连,湖水面积约 13 公倾,水深40余米,荡舟湖上,别有情趣。距小七孔 鸳鸯湖景区约 5公里的大七孔地峨宫景区,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有一座高80余米的天生桥巍然而立。
行政区划
凯里市辖5个街道、8个镇、2个乡:城西街道、大十字街道、西门街道、洗马河街道、湾溪街道、三棵树镇、舟溪镇、鸭塘镇、旁海镇、湾水镇、炉山镇、万潮镇、龙场镇、凯棠乡、大风洞乡。
历史沿革
元置凯黎长官司,明置清平县,1913年改为炉山县,1958年置凯里县,因县治驻凯里镇得名。1983年设市。 
2000年,凯里市辖5个街道、8个镇、2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433236人,其中各乡镇人
凯里市
口(人): 城西街道 27819 大十字街道 58116 西门街道 28997 洗马河街道 48641 湾溪街道 19104 三棵树镇 48815 舟溪镇 23093 鸭塘镇 16840 旁海镇 25150 湾水镇 21160 炉山镇 28214 万潮镇 14656 龙场镇 23083 凯棠乡 17393 大风洞乡 32155  
2003年,凯里市辖8个镇、2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65个村委会、201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45.4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4.09万人,非农业人口16.46万人。

气候特征
凯里市地处于云贵高原东侧的梯级状大斜坡地带,西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较高,中部和东北部较低,最高处海拔1447米,最低处海拔529米。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1℃,最高气温37℃,最低气温零下4-7℃,年均日照1289小时,年均降水量1243毫米,无霜期282天。
民族人口
凯里市居住着苗、汉、侗、仫佬、畲、布依、水、彝、壮、瑶、满、回、蒙古、景颇、佤、黎、东乡、纳西、仡佬、京、朝鲜、土家、白、傣、藏、拉祜、维吾尔等民族和革家、西家等待定民族。这些民族中,仫佬族、苗族、汉族、畲族及革家西家是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为33.9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5.78%,其中苗族人口28.3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3.3%。
历史文化
凯里设治已有500年历史,早在明清时期曾有“小京州”美称。几百年来,生活在凯里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
自然资源
清水江重安江巴拉河等大小河溪153条,其中长10公里以上、集雨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的中等河流13条,有溪沟35条。河流径流总量39.89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5.4万千瓦,可开发3.6万千瓦。全市粮食作物有9大类130多种,蔬菜有11大类100多种,果类有6大类70多种,野生牧草有100多种,珍稀古树有10多种,野生动物有数百种;药用动植物有428种。矿产资源主要有石英砂岩石油天然气等。保有储量:煤矿8142万吨、铁矿361万吨、铅锌矿46万吨、铝土矿1.98亿吨、重晶石300万吨。石油天然气有矿点一处。
旅游资源

凯里市
除有内容丰富、格调古朴、风貌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物古迹外,自然风光主要有香炉山金泉湖和一批景观独特的溶洞。还有各种大小民族节日集会点136个,有“百节之乡”之称。自1985年对外开放以来,已接待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旅客。

名特产品
凯里市地方名特产品可分为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两类,农业名特产品主要有:香炉山雾茶平良香米凯里柿花、万潮蓝靛龙场蚕茧凯里酸汤鱼凯里鲤鱼(田养)、龙场西瓜旁海生姜炉山葡萄等以及凯里市供销社三辣合作社生产的“三辣”系列产品。工业名特产品主要有:舟溪芦笙、凯里香醋、凯棠银饰、湾水镰刀、米薅马尾斗笠、旁海擂钵、挂丁刺绣围腰、龙场革家腊染、挂丁织锦背带、舟溪刺秀荷包等。经济收入相当可观,可供广大旅游者前来观看购买及投资商前来参加生产投资,促进了凯里市的经济发展。
凯里市 经济发展
凯里经济开发区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市,是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
凯里市
成立 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九九九年为促进凯里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使其成为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龙头,中共凯里市委、凯里市人民政府根据省、州党委政府的要求,并经黔东南州政府批准,调查原凯里经济开发区主要产业导向,原大友庄经济综合开发区(即现在的凯里经济开发区  )的产业重点由第二产业调整为第三产业,发挥地处凯里市城南的优势,以增强城市功能为主要方向。凯里经济开发区第二产业的发展按照州委、州政府的安排主要由位于凯里市鸭塘镇和麻江县下司镇的凯里经济开发区(西区)来承担。凯里经济开发区东西两个部分构建了凯里经济开发区发展的较为完整的产业格局,为凯里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勾塑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凯里经济开发区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设施完备。湘黔铁路凯麻高速公路和 320 国道穿区而过。往西经贵新高速公路距省会贵阳 140 公里,区内建成了四纵六横的交能干道。十年来,先后建成了宽 40 米的市区主干道韶山南路延伸段、友庄路、宁波路以及全长 4 公里穿越整个开发区的主干道环城南路及一批小区道路,开发区新建道路总长 10 公里,促进了开发区人流、物流的畅通顺达。区内两座日供水量分别为 4 万吨的自来水厂,两台 2×31.5MVA 变压器的金泉变电站承担着区内的水电供应。程控电话、移动通讯覆盖全区。腾龙大酒店、凯里宾馆、红洲宾馆、民族风情商贸街等旅游设施和一批金融服务机构、中介组织落户开发区,黔东南最大的工业品批发市场——万博商贸城也座落在开发区内。开发区已经显现凯里市乃至全州综合服务中心地位。
一九九二年凯里经济开发区建立以来,投资环境日益改善,筑剿引凤取得奶大成绩。目前,区内拥有中外合资企业 13 家,内资企业数十家,其中:云利电子红怡电子裕新电子奋达磨料云泉科技天欣木业合力电缆等企业及东升、金龙金进金马贵都等一批房开企业成为区内骨干企业。全区工业总产值 2001 年达到 12% ,翻了一番,发挥了开发区在全市乃至全州经济发展中的排头兵、增长极和示范功能的作用。  
凯里山清水秀、景色迷人,少数民族风情浓郁,被誉为“苗岭明珠”。以苗族、侗族、革家为代表少数民族的节日、服饰、飞歌、芦笙、舞蹈等民俗民风奇特,有“歌舞海洋”的美称。走进苗乡侗寨,仿佛进入了一部活的民族艺术大辞典。凯里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被列为贵世界十大“返璞归真,重反大自然”的旅游胜地之一,被确立为贵州东线旅游的中心。凯里富藏资源,给凯里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国加入世界留易组织给凯里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一
凯里市
批重点项目,如开发面 积 229.5 亩的博南新区项目、凯里市市级行政中心建设工程项目和永丰公司 358 亩的土地开发建设建自己进入紧张的招商工作阶段。凯里经济开发区正掀起第二次创业的热潮。

 建国五十多年来 , 凯里城乡经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已发展成为以电兴工业城市 , 以磁材电子 , 轻纺﹑建材为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 , 以磁材电子 , 轻纺﹑建材﹑煤碳﹑造纸﹑木材﹑冶金﹑制药等为主的骨干企业 30 多家 , 大中型骨干企业有 10 余家 .2000 年国内生产总值 20.28 亿元 , 财政总收入 1.84 亿元 , 农业﹑第三产业等各行各业均得到快速的发展 .  
贵州省凯里经济开发区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开发区 , 位于黔东南州府所在地凯里市的城南面 , 全区总面积 10.68 平方公里 , 人口 3 万余人 .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 , 在凯里市总体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 , 开发区和投资者全力拼搏﹑共同努力﹑在 4.5 平方公里规划面积上基本建成了集科研﹑工业﹑生产﹑生活﹑金融﹑商贸和文化娱乐为一体 , 功能齐全的新诚区 , 成为凯里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
乘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 , 市委﹑市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 加大了对外招商力度 . 五年来 , 开发区内共引进项目 53 个 , 总投资 31140.53 万元 . 现区内年工业生产总值近 5 亿元 , 其中新境企业国内生产总值近 3 亿元 , 近创汇近 300 万美元 , 成为区内支柱产业 .
区内非公有经济发展迅速 , 建筑面积 3 万平方米的万博商贸城是省内最大的综合批发市场之一 , 来自一国各地客商 320 余忘掉迁千人 , 商品流通不仅幅射全州 , 还加强了铜仁﹑黔南﹑玉屏﹑湖南怀化等周边市县的贸易往来 ,1998 年交易额 2 个多亿 .
凯里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 , 五年来共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16797 万元 . 总长 7662.3 米 , 建成日产 2000 立方米的自来水厂 .110KV 全省首座无人值守的金泉变电站 . 供电调度大楼 , 铁路联运大楼及通讯邮政网络等 . 为外来投资客商提供了方便 .
现株六复线正在修建 , 凯麻高速公路即将全程通车 , 凯里市列为全省经济建设 20 强县之一 . 世纪之交的凯里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 凯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全区 3 万多人民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 解放思想 , 深化改革 , 抢抓机遇 , 加快发展 , 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
凯里市 投资资源
1 ﹑ 气候资源 :
凯里市

凯里地处云贵高原向中部丘陵过渡地带 , 属亚热带湿润气候 , 冬无严寒 , 夏无酷属 , 年平均气温 15℃. 年降水量 1240.4 毫米 , 温暖湿润的气候 , 为各种生物﹑农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
2 ﹑ 土地资源 :
全市总面积 1306 平方公里 . 其中耕地面积 36368.2 公顷 , 林地 56005.9 公顷 , 牧草地 21045.6 公顷 , 广阔的土地可以供投资商多向选择开发 .
3 ﹑ 生物资源 :

凯里市
凯里森林植被属于中亚热带长绿阔叶林植被带 , 野生植物资源丰富 , 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 主要植物有楠木﹑泡桐﹑毛竹﹑斑竹﹑油桐﹑五倍子等工业用植物几十种 , 医药用植物 400 余种 .

4 ﹑ 水电资源 :
全市水能总理论蕴藏量为 54009KW, 可开发量为 36000 千瓦 , 凯里发电厂装机容量为 50 万千瓦 ,4×12.5 万千瓦发电机组 . 凯里供电局变电容量超过 130 万千伏安 ,10 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 2200 余千米 .
5 ﹑ 矿产资源 :
境内已初步探明 , 有铝土矿石灰石白云岩﹑砂岩等矿藏 . 煤总蕴藏量约 7000 万吨 , 铝土矿储量 19790.75 万吨 , 铁矿保储量 11696.4 万吨 , 砂岩总储量 428.7 万吨 .
6 ﹑ 旅游资源 :
凯里古朴浓郁的民族节日 135 个 , 与众多名胜古迹为一体 . 有古树参天 , 千姿百态的森林公园--罗汉山 ; 有回归自然 , 漂流探险 , 国家级旅游区的平良古浪峡 ; 有奇丽险峻 , 雄伟的"黔阳第一山"香炉山 ; 有石林﹑石乳奇异独特﹑小桥流水潺潺的渔溶洞 ; 有秀丽如画的苗寨 , 悦耳动听的苗族飞歌 , 情丝万缕的芦笙曲韵 , 令你留连往返 .

凯里地图
凯里市 饮食特点
生活百味,酸、甜、苦、辣,酸当家。黔东南是“吃酸”的故乡。日常生活的家
凯里市
宴、宴会、红、白喜事中,酸食无处不有。男女老少,都有“嗜酸”的爱好。难怪当地乡谚说“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车”(指走路打趔趄的意思),道出了黔东南的酸食文化的特色功效和风格。
在世界“吃在中国”。在中国素有北咸,东南甜,西辣的说法。气候干燥食为盐、气候湿热食为甜、气候潮湿食为辣。同为吃辣,湘、贵、川又各有妙趣,有所谓的“不怕辣”、“怕不辣”,“辣不怕”的戏说。具体而言,贵州是酸辣,四川是麻辣,湖南是炸辣。黔东南又与贵州其他地区不一样,强调和突出的是第一个字“酸”,而其他地区则强调和突出第一个字“辣”。
常言说“除油盐无贵味”,历史上,黔东南地区严重缺盐,只得用酸与辣来调味,可见酸食习俗,实非偶然,它是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物产资料及人的生理需要等多种因素综合的产物。黔东中地区气候潮湿,多烟瘴,流行腹泻、痢疾等疾病,嗜酸不但可以提高食欲,还可以帮助消化和止泻。因此,每家每户都少个了几个酸坛子:酸水坛、醋水坛、奄莱坛、腌鱼坛、腌肉坛,还流传着三月腌菜,八月腌鱼、正月腌肉”和“坛不下,莱不烂”等关于酸食的腌制季节和保存方法的俗语。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原因,黔东南苗、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自己不同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吃酸的独有风格和制作工艺,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酸食文化”,仅酸的制作就有近10种工艺。
人类长寿,确有几份酸的功劳:酸食有防病健胃之药用,酸食有除惑提神之功效,酸食有防腐保鲜之功
凯里市
能。1990年全国第4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寿星与总人口之比高于传统长寿区广东省的比例,居全国前列。长寿是多因素的,这其中应该包含有“吃酸”的因素。1988年,在加拿大温哥华,一群记者采访世界老年长跑冠军黔东南运动员李发品老人,问到能创造世界界老年长跑纪录的秘诀是什么时,李发品老人答道:“我要是能吃上家乡的酸菜,还要跑得快。”可算是妙语惊人。进入本世纪后期,酸食这一具有黔东南民族特色的传统食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眯。酸汤鱼、腌鱼、腌肉、酸汤鸡、酸汤猪脚、三合一酸汤、四合一酸汤……有的落户京城,有的飞进国宴,有的漂洋过海,更多的被移植宾馆、酒店,凡是到贵州的中外游客,都点名要吃正宗凯里酸汤鱼。
黔东南的风味食品还有侗乡腌鱼、镇远道菜、凯里酸汤鱼、下司狗肉、下司酸汤鱼、香茅草烧鱼、重安江酸汤鱼、侗家油茶、社饭、从江香猪、三穗麻鸭、榕江香羊、侗果、侗家胯肉、侗家羊瘪、牛瘪。

凯里市 其他情况
住宿条件
黔东南地区由于正在逐渐成为旅游的热点,相应的设施也开始完善起来。
首府凯里的住宿条件相对较好,有各类档次的宾馆,比较好的标准间在200元左右。沿线的其它县城,汽车站附近通常都会有不少旅馆或招待所,价钱一般是每间20~30元,好一点的50~60元,不要忘了砍价。
在主要的城镇如从江、榕江,吃、住、洗澡都不成问题,可选择入住当地的政府招待所,通常两人或三人间在60元左右,有独立的卫生间。在小一点的寨子里,吃、住一般都能保证,但条件较差,洗澡较难。
凯里市
娱乐习俗
“抢花炮”是壮族侗族广泛开展的传统体育项目,在贵州湖南广西一带比较流行。每年春节或者其他重大节庆,黎平、从江等地的侗族群众便会穿上节日的盛装,按照传统习惯,以村寨为单位进行抢花炮比赛。
比赛场上,队员们你争我抢,用传递、掩护、假动作、奔跑等方法,力图把用红绿布缠绕的花炮放进对方花篮内。花炮分为头炮、二炮、三炮。据侗族老人传说,抢得头炮象征“吉祥如意”,抢得二炮象征“风调雨顺”,抢得三炮象征“五谷丰登”。
“抢花炮”具有强烈的对抗性,攻防转换快,既要有个人突破,又要有整体的配合。因此被誉为“东方橄榄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6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蛙小王子 于 2009-12-6 12:52 编辑

凯里市
20090109062652541.jpg
20090109062909794.jpg
2009010904164487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6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州 余杭,余杭镇至今有条“直街”,传说有两千年就在了。京杭运河最末端余杭塘河就此为止
(以下为转载)
杭州本为秦之钱唐县。
    钱唐之得名有三说:
    一说  《淳祐志》释文云:唐者,途也,所以取途达浙江者。其地有篯氏居之。篯,古“钱”字,因以为名。
    一说  《汉书》《晋书》地志皆曰:“武林山,武林水所出。”阚骃曰:“武林山出泉水,东人海。”所谓武林水,所谓泉水,即今灵隐南北两涧所合之水。秦时西湖,犹为大海之一湾,受潮汐之冲击。居民筑塘以捍之,故曰泉唐。王莽改曰泉亭县,仅改其一字也。唐代避国讳,加土为塘,始作塘。
    一说  防海大堤在县东一里。郡议曹华信,议立此塘以防海水。始开募,有能致一斛土者,与钱千。旬日之间,来者云集。塘未成而不复取。于是载土石者皆弃之去,塘因以成。故名钱塘。此说见《钱唐记》。刘宋时刘道真之说也。其所谓钱,则钱币之钱,非泉水之泉矣。又《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钱唐记》曰:“县近海,为潮漂没。县诸豪姓敛钱雇人,辇土为塘,因以为名。”此则仍是钱币之钱,非泉水之泉,惟筑者非华信耳。
    综上三说,《淳祐志》之说想必有所本,而疑于附会。华信及豪姓之说,似矣。然秦始皇立县,已名曰泉唐。华信系汉人,何得以后加前?自宜以第二说为是。盖濒江海之民,以土御水,是其常识。灵隐山下之有塘,可能之事。不必俟之华信等始有塘也。华信所筑之塘,亦不在灵隐山下。
    至于杭州之得名,则始于隋而在余杭。
    余杭为秦始皇所立之县。其得名有两说:
    一说  夏禹八年,南巡至此,因名禹杭。杭者,方舟也。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思之,且传其制。后讹禹为余。
    一说  禹由此渡会稽,舍其余杭于此,故名。
    按以上两说,以后说为直捷。秦时作余杭县,不作禹杭,无所谓讹也。然杭之为舟,则两说皆同。
    隋于余杭县置杭州。杭之名取之于县,而即以县为州治所在。后乃移州治于钱唐。唐以后,钱唐遂专杭州之名。
---------》杭州其实是抢了余杭的名字啊……

老家义乌

义乌县名的由来和沿革 (浙江省义乌市曾经为一个县级市)
   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前222),秦将王翦平定江南,在吴越两国旧地建会稽郡。郡内建县,其中以颜乌墓所在的今稠城为中心设邑。由于孝子颜乌因葬父而死,血诚格天,影响很大,因而根据颜乌葬父而献出生命这一事迹,将县名命名为“乌伤”,旨在旌表颜乌孝德。

  乌伤县境,北接诸暨,西南邻太末(今龙游),大致包括今金华、兰溪、义乌、东阳、永康、武义、浦江、磐安八县(市)的全部或大部及仙居、缙云的一小部分。
  
  西汉末年,王莽建新朝,于建国元年(9),将乌伤县名改为“乌孝”。可是只使用16年,刘秀建东汉,建武元年(25),东汉王朝又恢复乌伤旧名。
  
  东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分乌伤县地西面一部分辖境置长山县(今金华、兰溪)。兴平二年(195),分乌伤县东部地建吴宁县(隋朝并回乌伤)。三国吴赤乌二年(239),乌伤县西南地建武义县。赤乌八年(245),分乌伤县地南面一部分辖境置永康县。宝鼎元年(266),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长山,即今金华市区),辖乌伤。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朝廷将乌伤县从婺州(今金华)分出,并升为州的建制,州名绸(今通作稠)州,与婺州并列。武德六年(623)将原乌伤县分为乌孝、华川两县。乌孝县境包括今浦江,县治在乌伤治城,即今稠城。华川县包括今东阳,县治在今赤岸。

  武德七年(624),绸州州制撤销,乌孝、华川两县合并,定名义乌,一直沿用至今。

  唐垂拱二年(686),分义乌县东原吴宁故地建东阳县。天宝十三年(754),分义乌县北地及析兰溪、富阳部分地,建浦阳县,后改名浦江县。
-------------》如今人们提到义乌,大概首先想到的是小商品市场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6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承德(出生地):雍正帝说是为了承接祖先的德泽~
北京(祖籍):就不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6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祖籍安徽桐城,桐城又称 “七省通衢”,有"江淮第一城"之美誉。清代三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民国时三十八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直管试点市。桐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早在春秋时代,即称桐国;公元757年正式建县,公元1996年撤县设市,历时1200余年。其间人文勃兴, 代有英才。唐宋两代的曹松、李公麟,一以诗名,一以画显。明清时期中进士者就达240余人。其中,明末大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堪称“十七世纪罕无伦比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特别是以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雄霸文坛200余年,拥有作家1200余人,创作传世作品2000余种,是中国文学史上迄今为止时间最长、作家最多、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近现代桐城名人有美学宗师朱光潜,一代大哲方东美,革命家、外交家黄镇,农工民主党创建人章伯钧,计算机之父慈云桂。京师大学堂首任总教习吴汝纶先生创办的桐城中学已是百年名校,目前全市每年向高校输送新生2000多人,高考达线率保持全省领先水平。桐城是黄梅戏之乡,孕育了以严凤英为代表的一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桐城也因此而成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享有“文都”盛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6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在离汉口仅30里的府河北岸,就建有古城,遗址在盘龙湖畔被发掘出来。可见,自商、周以来武汉地区即是重要的古城镇。

  武汉是武昌、汉阳、汉口的合称,即"武汉三镇"的合称。武汉成为统_的大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武汉三镇在历史上形成的时序为江北(汉阳)先于江南(武昌),而汉口在明代以前,不过是毗连汉阳的一个水曲荒洲,因此,在明代以前,所谓"武汉",乃是武昌、汉阳两地的合称。元代武昌、汉阳均属湖广行省,鄂(武昌)汉(汉阳)并称,是为双城。元代诗人余阙在诗中把武昌。汉阳称为"双城",显示了武昌、汉阳由单称到合称的趋势。

  明宪宗成化(146--1487)年初,汉水改道人江,汉口 始形成市集。但每到夏天涨水之际,江水漫溢,人们仍无 法安居。1635年(明崇侦八年)通判袁倡创筑长堤(上起硚口,下迄堤口)以障水患,此堤名曰"袁公堤",即今日 之长堤街。此后,居民日增,到清仁宗嘉庆时,汉口居民 已达 36,929户,129,183人,但汉口在很长一段时间 里,一直隶于汉阳县,因此,早期的"武汉"概念仍是武 昌、汉阳双城的合称。如 1822年(清道光二年),范锴所 著《汉口丛谈》中"遂陷武汉等郡"一句,即指武昌、汉 阳等郡(府),汉口是称不上郡(府)的。咸丰年间,湖北巡抚胡林翼在其奏章、函牍中常用"武汉"两字,如"武汉为荆襄咽喉"、"若使武汉克复"、"武汉两城对峙"等等,显然也是指武昌、汉阳(当然也包括了汉口)两地的, "武汉"实际上应读作"武、汉"。

  汉口的独立地位是在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才确立的,当时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阳、夏分治,改汉口同知为抚民同知,分汉阳汉水以北地段北至摄口,西至娇口,拨归同知管辖,立名曰"夏口厅"。到民国初年,改同知为知事,易厅而为县,于是便有了夏口县。当时,武昌(江夏)、汉阳、汉口(夏口)仍以各自名称为主,而且各有隶属,如清末时江夏属武昌府,汉阳、夏口属汉阳府,民初时夏口属江汉道,故未形成统一的行政建制,在历史上,亦有将汉阳、汉口联称为"阳夏",将武昌、汉阳联称为 "武阳",将武昌、汉阳、汉口联称为"武阳夏"者。

  1926年秋,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次年初,国民政府将汉口市(辖汉阳县)与武昌合并,划为京兆区,作为首都,并建立统一的武汉市政府,此时,武汉才取得了作为政区、市区的称谓。此后,武昌、汉阳、汉口时分时合,直到 1949年解放前夕,汉口作为直辖市,武昌作为省辖市,汉阳作为县而分治。

  解放后,政务院将汉口、武昌、汉阳(县府所在地及邻近地区)合并为武汉市(原汉阳县治所迁至蔡甸,保留县的建制),武汉市人民政府设在汉口。至此,武汉三镇才名符其实地合三为一了。

  武汉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城市。封建时代的农民起义多次在此卷起巨澜。唐代王仙芝,元末徐寿辉与陈友谅,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清代洪秀全等,都曾亲临武汉。在近代,一举埋葬清王朝的辛亥革命首发于武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董必武、陈潭秋、恽代英等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革命业绩。"二七"大罢工,国民革命军北伐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建立,"八七"会议的召开,抗战初期的武汉会战等,都在中国现代史册上熠熠生辉。

  1986年,国务院批准武汉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6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钦赐五福,以安一县。
福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6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省)焦作名称由来谈



    焦作市,北依太行,南临黄河,为中原腹地;现辖沁阳市、孟州市和博爱县、修武县、温县、武陟县以及解放区、山阳区、马村区、中站区、高新区共六县市五区;是一个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食品、轻工、纺织、医药为主的工业城市;是一个以“五大景区”和“十大景点”为代表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一个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型综合性城市。
    焦作市历史悠久,博爱县六堆峪旧石器时代遗存说明至少三万年前这里就有原始人类居住。焦作原为自然村落。据《焦作市志》记载:“焦作,古为涧东、涧西。在夏、商、周时代,属冀州覃怀雍城地;秦、汉、晋时,属司州河内郡山阳县治;隋、唐、宋时,归河北道怀州修武县辖,元朝属河北道怀庆路修武县辖;明、清属河南省怀庆府修武县辖。”
    关于“焦作”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煤业作坊”说  春秋战国时期,在焦作地区就发现了煤炭。最早记载煤的名称和产地的著作是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汉书·地理志》上也有记载。1975年,在焦作地区的黄河对岸郑州古荥镇冶铁遗址发掘,发现当地从西汉中叶至东汉前期,是以煤为动力冶铁的。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河水》篇中第一次记载了用煤冶铁。三国时期的曹操在邺都(今安阳和邯郸交界部)兴建冰井台,井深50米,贮煤数十万公斤。南北朝时我国北方家庭已广泛使用煤取暖、烧饭。据《焦作市志》记载,英国商人1898年开设的福公司曾在十四号井下,挖出过唐代“开元”铜钱。唐代开元铜钱是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五铢而改铸“开元通宝”,是为庆贺建立新王朝“开国奠基”而铸造的货币。由此说明至少早在一千三百多年以前人们就在这里挖煤了。宋朝时,煤炭在京都汴梁(今开封)已是家用燃料,庄季裕在《鸡肋篇》中云:“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柴火者”。焦作地区正处于郑州、安阳、开封、洛阳等地的中心地带,且盛产煤炭。唐宋时期,在焦作挖石取煤的窑业颇多,围绕窑业的发展,相继出现很多辅助工人生活的作坊(古代各种手工业都称“作坊”)。1976年焦作市博物馆在庙河、寺河两村发现两幢古碑,古碑记载有宋代在这里开煤窑、修窑神庙(老君庙)。
    美国L.Mantel著的《碳和石墨手册》中记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焦炭就在中国人之间作为一种商品互相交易”,据《巩县铁生沟》(今巩义市,与焦作隔黄河想望)载,那时是“用石英砂和焦炭粉制耐火砖”的。宋朝时已用焦炭炼铁,1961年在广东新会县发掘出的南宋炼铁遗址中,发现有焦炭(目前所知,这是世界上用焦炭炼铁的最早实例)。
     焦作当年挖煤炼焦很兴旺。“焦作”由“煤业作坊”而得名应有根有据。再从“焦作”字意来分析,《说文解字》上说:“焦,火所伤也,从火雥声”。“作”当取“作坊”之意。由二字字意说“焦作”为煤业作坊也不无道理。
   “焦家作坊”说 焦作名源,出自开窑挖煤,烧制瓷器、石灰等而设的作坊。1. 2003年10月至2004年5月间,在焦作东北4公里当阳峪宋代瓷窑考古时出土有墨书款“焦家”的白瓷碗。  “焦家“款识白瓷碗,为宋代涧西村焦氏从事的行业给予了明示。据元·蒋祈《陶记》所载,制瓷业分工极细,“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就大的专业分工来说,“陶有窑”,“窑有户”,“工有作”,“作有家”,其中仅各“工”之“作”就分为几十种之多。  “焦家”的陶工、匣工、土工、坯工,因其所使用的工具不同,加工的对象不同,干、湿操作法不同,所以各有各的工作场所--“局”。随着规模的扩大,沿涧东、西两侧皆为焦氏之“局”,渐渐的“焦家作”取代了“涧西村”而成为地名。 “焦家作”时期,焦氏人家通过“世事此业”的财富积累,在居住地建设了自己的窑--焦作窑,考古发掘己证明焦作窑存在。1986年市文物工作队在山阳区恩村一街发现元朝至元六年(1269年)所立“希玄观碑”记述安守净为“本邑焦家作里人”, “焦家作”再一次被证明。2.查阅史籍,焦作这个地名,最早出现于焦作籍元代名人许衡所著的《鲁斋遗书》中。明朝隆庆六年(1572年)《重修圣佛寺记》碑有“焦家作”三字,可为佐证。 3.“修武县承恩镇重修希玄观记”(元朝至元六年立石)碑刻中有“女冠崔守清,……亦本邑焦家作里人也”之句。 4.“修武县焦作村玉帝庙补修碑记”碑刻(民国年间立石)载:“焦作者,古涧西村也”。由此可以梳理出:涧西村(焦家)——焦家作里——焦作镇——焦作市这条名源线。 另据东焦作人世代相传,该村古时曾住有焦姓,还在村里开办了打铁作坊,所以焦家作坊后简称为“焦作”。从焦作附近的村名来看,诸如上白作、下白作、南靳作、北靳作、马作、李贵作、耿作等,都是当时以姓氏取名的。古代以姓氏命名的作坊是很普遍的。考古出土的瓷器、漆器、陶器的背面,也多有姓氏的记号,直到今天仍有以姓氏命名的手工业作坊。所以说,可能是姓焦的在这里开了个作坊而出了名,因而以姓命名为“焦家作坊”,人们为了图省事,便简称为“焦作”。   
   “焦枣”谐音说 由“焦枣”谐音而来。多年来,在群众中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在古时候,这里是漫无边际的荒野,枣林丛生。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一批移民,见到这里枣果累累,尚可充饥,人们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以枣为食,开荒种地,并把枣果收摘晒干贮藏起来,以备过冬。这种枣果经过晒干焦酥可口,解决了人们越冬口粮问题。为了纪念这种“焦枣”对人们的功绩,就以“焦枣”作地名,表示人们对焦枣的怀念。时间一年一年的过去了,人们在这里开荒种地,荒野变成了大片良田,人们思想上“枣”的概念淡薄以及方言的误读,把“枣”字也就读、写成“作”字,以后也就称为“焦作”了。至今在当地方言土语中也还有称“焦枣”的。(全文2266字符) 焦作市  海  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6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好奇兰州 据称金城的兰州?西宁必是皇上体制里的愿望么 兰州有点奇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6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宁
古为羌地,西汉时置军事和邮传据点西平亭,神爵初属金城郡临羌县。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军西进湟水流域,汉将霍去病修建军事据点西平亭,这是西宁建制之始。东汉建安中置西平郡,治西都县(今西宁市)。(或说,)魏文帝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扩建为西平郡,开始在此筑城。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改为西宁州,至此“西宁”之称始于见史。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正式建省,治西宁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以省垣周围正式成立西宁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6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东西南北的“宁”应该都有的 东西南北的“京”也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6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已经被人迫不及待的连说两遍了,我说说祖籍地浙江余姚吧
关于“余姚”的来历说法较多,取较为可靠的一种。“余姚”原作“馀姚”,盖因城在馀山之北,姚水之边而得名。解放后改用简体字,把“馀姚”改写为“余姚”,沿用至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4-24 09:31 , Processed in 0.04487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