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四月青年社区 返回首页

YANNSHENG的个人空间 http://bbs.m4.cn/?239175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碧血青天 第十一回 川中军神百战勇

已有 583 次阅读2011-8-11 00:40

第十一回ACerun: yes">  川中军神百战勇

 

南昌暴动中的总幕僚长是川中军神刘昭伯,他是四川开县人,五六岁开始读书习武,除了拳法棍法外,飞石功夫也不错,红旗军十大元帅要是单打独斗的话——假设时间为聚义时期,大家身体都还不错——徒手搏斗刘帅第一,用刀就是贺帅第一,枪法朱帅第一,轻功徐帅第一,狮子吼的功夫彭帅第一,边打架边作诗陈帅第一,但最后大家都累倒了,剩下一个人轻轻巧巧就获得了实际的第一,那个人就是林帅。提到刘昭伯,川东的民间团体--哥老会,没有不给面子的。甚至有人说刘也是拜过香堂的,辈分还很高。

对他的出世,同许多叱咤风云的伟大人物一样,众多热心的“演义家”曾经杜撰了好些神话般的传说。说是在一个桃花盛开的春天,他母亲到屋后的深井里去汲水,突然看到水中有一尾活蹦乱跳的“金龙”,自觉惊喜异常,回家后即有身孕,谓昭伯是“真龙天子”式的神灵。这当然是茶余酒后的闲谈。不过,按照旧历法的“十二生肖”来推算,时遇“龙年”倒是巧合。昭伯落生时和普通农家的孩子一模一样,既没有带孙子的兵书,也没有吟诵唐诗,只是啼哭而已。他的身体略微显瘦,压根儿也没有“军神”的模样,据当地的老人们摆谈,连6市斤的秤砣也没有翘起来呢。
  虽说是巧遇“龙年”,但他却生不逢时。因为在这一年的秋末冬初,刘氏家业的开拓者(昭伯的祖父和祖母)在7天内先后离开人世,刘氏家庭的成员一个个披麻戴孝,抚棺痛悼,沉浸在辛酸的泪水之中。昭伯正是在举家服丧的泪水中呱呱坠地的。

昭伯的幼年,是在小康人家的福荫下度过,但先辈们苦苦挣扎,艰难创业的经历,也深深地渗入了他的心灵。刘家世代以农为业,兼作打铁等小手工艺。其祖父刘铁匠的手艺吸引了周围的乡民。他替人修理犁、耙、锄等农具,还有农家用的铁锅、铲子、剪刀、火钳等。就连有钱人家的铜器活也乐意送到这里,甚至老爷、太太们的银首饰,也拿来烧制、镀新……因为刘铁匠太能干了。而且,收取的“力钱”又是那样微薄。有钱的,随便搁上几枚铜板。没钱的,一升豆,半升米,听由尊便。实在拿不出,你空着手,照样可以换到老刘家的一副笑脸。
  刘铁匠的名声比铁锤声更要响亮。他为人正直、敦厚、聪明能干,又乐于助人。靠自修能识文断字,《三国演义》读得下来,讲得出去。摆起“龙门阵”来,窝棚内外人挤得无插脚之处。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他还有一支紫亮的吸呐,吹起来悠扬、动听,整个山谷都在回响。乡邻间的婚丧嫁娶少不得拉他去帮忙吹奏一番。可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屏气鼓肋为众人奏乐,若干年后却使子孙遭到了厄运。在日常闲谈中,昭伯总说自己是“吹鼓手的后代”,从来也不讲家谱上那些皇族之后的记载。

昭伯在少年时曾过了几年小康的日子,有机会接受中学教育,还得缘受到前朝基督军勇将在拳脚功夫上的指点。可是,好景不长。父辈们分家以后,各自顾各自。没几年父亲被肺病拖到阴间。昭伯被迫辍学,下煤洞挑煤,为人打工。有诗说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他却是酸甜苦辣在心头,风华正茂又几经磨砺的昭伯,视野宽广了,心胸也开阔了。辛亥起义前一年,18岁的昭伯结婚,2年后生子。投笔从戎是乱世的时尚,是年昭伯入重庆讲武堂,从此投身军旅,在讲武堂期间,除学习本校军事课程外,昭伯还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军事书籍,诸如孙子、吴起、刘伯温等人的兵法,更是案头必备,出口能诵。10个月后,成绩优良的昭伯被编入川军熊井帆的学生军速成队。把总看他为人老实又精明能干,举荐他当司务长,和粮袜财物打交道。尽管他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却缺乏当家理财的本领。有一次,他发现丢失了五十块钱,帐面也对不上,只好求助于朋友,东拼西凑,借钱赔帐,狼狈了好一阵子。
  在一般人眼中,元帅往往被神化了,似乎从一开始就能征善战。其实并非如此。昭伯在刚开始带兵打仗的时候,也着实窝囊了一阵子。共和3年夏天,他就任数十人的步兵统领,跟随部队在重庆南面綦江附近跟北府袁军作战。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实战,说真的,当枪“砰砰”直响、子弹呼啸而来的时候,初次上阵的年青指挥官心里是不平静的。在有的人眼里,战争就意味着死亡,而在另一些人看来,打仗有可能步入荣华富贵的天堂。昭伯却是怀着救国救民的激情冲上火线的。这时候,他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如何消灭敌人。昭伯求胜心切,他看到袁军是一帮乌合之众,用的又是杂色烂枪,便试图凭一时之勇带领部队猛扑上去。于是,他自己带头发起冲锋,但回头一看,身边只有七八个士兵,后面的队伍还稀稀拉拉没有跟上。于是,昭伯又猫着腰回头去喊人,好不容易才把后边的几个老兵油子撵上阵。可是,到前面一看,四五个先到的弟兄倒在血泊中,其余的有的呜呜哭叫,有的退着往回走,样子十分狼狈。敌方土堡里的士兵则大声笑骂:“狗日的,小兵娃子还想跟老子对阵,还是滚回去讨安逸罢!”随后是一阵密集的枪声。在敌方火力的胁迫下,他们只好退下阵来。结果,昭伯被上司狠狠训斥了一顿。
  打袁军出师不利,说明昭伯不是生成的军事天才。但通过真枪实弹,取得了一些指挥作战的经验和教训。这种流血的实战,给人的印象是永生难忘的。涣散无力的蓝旗会此时尚没有足够的胆略和能力来领导这次战争,起兵讨袁的各省之间也缺乏统一的指挥,形不成“拳头”,东南几个省的讨袁之师接连败北,整个讨袁之役形势急转直下。在撤退的一次战斗中,昭伯为掩护部属,左胸部不幸中弹,队伍被打得七零八落,处境非常危险,最后只得把枪支交当地老乡保存,各自寻求生路。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昭伯捂着负伤的胸口,踉踉跄跄地闪进一个寺庙里。巧遇过去讲武堂教地形学的常教官正在这一带绘制地图。为了躲避当局的搜捕,常教官留他当助手。每天清早,昭伯扛着标杆,翻山越岭踏勘巴山蜀水,这使他对测绘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并对下川东一带河川、山脉的地貌了如指掌,这对日后驰骋川东的战争大有裨益。同时,寺庙中的僧人生活、伽蓝之规,也大大丰富了他的阅历。以至于22年后,他率队长征路过藏族寺院时,竟能非常熟悉地行礼、打坐、吟诵《金刚经》,禅师还亲热地把他当作“戴红星的教友”哩。

不久,昭伯潜赴重庆,返回开县老家。母亲、弟弟、妹妹、妻子都希望他留在家里,守着已两岁的儿子,不再出去,全家人安安稳稳过日子。可是,救国救民、反袁讨袁的神圣使命在召唤着他。共和3年冬,昭伯和好友翻山越岭步行到长江边的云阳县,登上一艘木船,顺流东下上海……

一路上,他无心欣赏三峡的壮丽景色,深深地陷入沉思一思索着讨袁之役失败的原因,缅怀战死和散失的反袁将士。他写下一首豪迈的《出益州》:微服孤行出益州,今春病起强登楼。海潮东去连天涌,江水西来带血流。壮士未埋荒草骨,书生犹剩少年头。手执青锋卫共和,独战饥寒又一秋。

共和5年,他指挥反袁的丰都战役,头中两弹,眼部手术而不施麻药,获得“军神”之誉。共和9年,川军守备昭伯因“千里转战,凌厉无前”而威名大震,每到战时指挥的队伍却都在万人以上,论战场指挥,那在偌大个川军中,还无人能出其右者。他疆场厮杀十年,多次负伤,遍体弹痕,在一条崎岖不平的道路上摸索行进,想在豺狼遍地的荒野里寻找一条出路,付出了极其高昂的代价。

共和13年他在养伤期间结识了红旗会员四川潼南人杨述尚,共同的理想和相近的见解,把昭伯和述尚紧紧联系在一起。在经二三年时间的考察和深入思索之后,昭伯于共和165月加入红旗会,走上为民请命的革命道路,从此“天涯孤旅”。

 

第十二回  花帅不失田横志


鲜花

臭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4 04:56 , Processed in 0.02673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