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216|回复: 42

[原创海外]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24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去波兰参加一个论坛,非常的突然,从人家给我打招呼到办理签证再到成行,一共才一个月的时间里。在其中还要准备发言稿,准备幻灯片,还要到南方出差办事情,还要完成自己的任务,甚至在上飞机头天的上午,我还在完成别人交代给的任务中。时间就如此快速的过去,甚至都来不及细想,来不及准备点什么必要的东西,就犹如平时出差一般的拖了个箱子,里面放有在雪地行走的衣服、靴子,就去了机场。

  由于从是出差,事情头绪比较多,再加上又换了一个城市,夜里又是四点多才睡着,而且早上6点正就被隔壁的噪音给吵醒。之后半睡眠的状态,想了许多很遥远的事情,好像我从来就没有好多人有过的那些色彩斑斓、飘逸氤氲的梦境,要有都是在沉沉气氛下,没有色感的行为篇章,多数是在已经或是未经的世界里行走。

  总是要求别人快乐,然而在那些已经写就的历史里,能有多少快乐被真实的纪录下来呢,离开了白日你我,在深夜的梦境里,就更难有真实的快乐。在南方水烟朦胧的街道上走着,影子不知道是固定的还是在缓缓飘逸,如果我是你的诱惑,那一定是你在我面前极尽诱惑之能后的反映。

  时间在幻想中辉煌,又在街道上黯淡,这才是必然。从波兰传来电话,说是那边开始下大雪,而且是入冬以来最大的雪,要我们做好准备。而我要准备的是在各种地方得到波兰的资料、地图,这在国内是非常罕见的。其实只要给我一张很好的地图和相应的资料,再加上指南针,我可以在陌生的国度走到任何有价值的地方,可是现在,我好像是在盲人行路了。

  没有任何可多说的,时间就是路途,是没有穷尽的路途。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NO.01:

欧罗巴,在中国西面,遥远的一个世界。欧罗巴,在历史那端,曾经走到中国西域的人们。如今,欧罗巴是万千积厚,条石沉重教堂、岁月斑驳城堡、缓缓而浩荡的多瑙河、匈奴人跃马扬鞭的草原,又都在梦帘飘起的巾角上,编织成片片组合的印记。

都说那是一列没有终点的列车,穿过遥远的时间隧道,那边有个长长月台,上面是青苔圆木的标牌,写着名字就叫:欧罗巴。

附件
1.jpg (76.82 KB) 2007-2-24 19: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NO.02:
汉莎航空公司的航班,波音747。

飞机几乎是到北京时间的中午12点才离开地面,飞上蓝天,径直朝北飞,一个多小时,在离开国境之前,可以看到蒙古高地上是白雪皑皑,有山的痕迹,也有沙漠和干枯草原的影子,但是在雪覆盖下,都是一片依稀难以辨认。

附件
2.jpg (148.17 KB) 2007-2-24 19: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NO.03:
我的手表已经是北京时间晚上8点,但此时在我的脚下,几乎是正午的时光。蓝色的,比天空还要深沉蓝色的波罗的海,在稀疏碎云之下出现,开始是星星点点的白色小船,与白云之间难以辨认。


附件
3.jpg (98.33 KB) 2007-2-24 19:33


[ 本帖最后由 sep123321 于 2008-9-24 16:4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NO.04:
在相当于鄂霍茨克海(黑龙江入海的地方)纬度,此时海水温度一定是在冰点,却有不少小船散落期间。此时,很想降下去,看看布满雪霜船头或是桅杆下,站着是怎样北欧的汉子。最为神秘的挪威海岸,如蓝色镜子所镶嵌的银边,被冰雪覆盖的山崖岩石,现在都成雪白一线的痕迹。


附件
4.jpg (123.98 KB) 2007-2-24 19:34




殒笳还
2007-2-24 19:34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05:
多少回听着格里格为易卜生诗剧所作的《培尔•金特》组曲,总在晨曲里的长笛声中幻想过挪威海岸日出那种壮观,漂浮冰凌大海上有许多纯白的烟雾蒸腾,严酷寒冷,却晶莹剔透着寥廓。

从来就没有想到有一日自己能在空中,缓缓跨越这种超梦境般的冰雪海岸,这世界曾经以为的绚丽多彩,竟然是如此简单的蓝色与白色依偎。


附件
5.jpg (121.24 KB) 2007-2-24 19:36




殒笳还
2007-2-24 19:36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06:
顺着正在飞翔的机翼,甚至能越过很多冰雪峡谷和莽原,眺望到陆地很远深处。在白雪皑皑的平原上,在杂柴栅栏后面靠着的是苏尔维格,如今她已经真正苍老,因为人们似乎忘记宽容与期待才是最纯的人性,而朽坏纺纱轮子无法重新旋转。


附件
6.jpg (121.42 KB) 2007-2-24 19:36




殒笳还
2007-2-24 19:36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07:
从北京飞往法兰克福的汉莎航空公司班机,在亚欧大陆上绕了小半个圈,既是先从北京向北走蒙古,然后再经西伯利亚走乌拉尔山到莫斯科上空,再经彼得格勒沿波罗的海南下,然后走波兰海岸到德国交界的地方回到欧洲大陆。采用如此迂回的路线,我觉得主要是因为要绕开自北京起飞后要经过中亚、西亚那么多的小国领空,再加上那里政局不稳,一旦闹起来,天上飞过的鸟,自然就会成为流弹的目标。

在这里,我们飞过波兰与德国交界的地方,在这里应该是什切青湾。


附件
7.jpg (86.75 KB) 2007-2-24 19:39




殒笳还
2007-2-24 19:39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08:
很多年前,看过有关二次世界大战中波兰骑兵的悲壮奋战的电影,在广阔的平原上是这些风一般的骑兵驰骋的地方。如今从高空往下看,整个波兰和德国之间的山川树林平原,都在无边无际的白雪下覆盖,没有了任何的痕迹。


附件
8.jpg (124.91 KB) 2007-2-24 19:40




殒笳还
2007-2-24 19:40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09:
法兰克福,从空中往下看去,一个建筑严谨的城市。在城市周围的田里,居然还有绿色,冬天的残雪在城市街道和树林之间显露着。在机场附近,有比较大的森林,而高速公路和机场、桥梁、河流,都好像是被点缀在森林里的摆设。在飞机上看法兰克福的街道,总在冬日半阴的天气下,很有些浑浊的样子。

我很想能在这些毛细血管般的街道里,看到那位写下《浮士德》的诗人,200多年前歌德的旧居是否还有灯光闪亮,很多年过去了,我始终能记起他最经典的诗句是:啊,有所爱,多么幸福;被人爱,多么幸福。


附件
9.jpg (118.07 KB) 2007-2-24 19:42




殒笳还
2007-2-24 19:42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0:
法兰克福的下午四点多,太阳已经在机场地平线上,从浓厚的云层里匆匆照耀一下大地,便无踪影。但就这么一会儿的阳光,竟然在机场外面形成如此的光芒。找了个靠窗户座位坐下,用随身携带德式电源转换插头,才能把已经使用没有电的笔记本电脑接好,安心的干活。

德国机场候机厅里做了不少等待上飞机的人,无论是在长条椅,还是咖啡坐上的德国人,都是沉默望着窗外的天空,一言不发。我从他们身边走过,这些严谨的人,如同德国的哲学一样严谨,真跟一群时间的雕塑一样。如与他们在一起,又该是怎样的思维和想象。


附件
10.jpg (50.5 KB) 2007-2-24 19:42


[ 本帖最后由 sep123321 于 2008-9-24 16:5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NO.11:
在华沙上空,天气非常的晴朗,有一牙弯月在灯火灿烂的城市上移动。西方人绝对没有中国人那种对月的情怀。此时华沙城正是晚上8点多,也是他们晚餐的开始,谁也不会理会这牙月亮在雪色大地上,又照着何种清凉或是怅远,估计是牛排才是此时的硬道理。在空中无法分清楚沉夜中的维斯瓦河是如何穿过华沙的,因为弯月微弱的清光无法穿透城市的繁华,照出河水流向。

附件
11.jpg (61.43 KB) 2007-2-24 19:44




殒笳还
2007-2-24 19:44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2:
在飞机降落到华沙地面之前,我随手在窗外拍得是这些移动中的灯光,模模糊糊,谁能知道这个古老的城市,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大雪后突然的月色,有预示着什么。

在华沙机场入境的时候,居然跟波兰边境官发生点摩擦,他很壮,用比较蹩脚的英语问我大概是到华沙还要到什么地方。我用蹩脚的英语告诉他,我没有听明白,最好说中文,哈,他就不乐意,还找了他们领导,不过很快这小问题就解决了。


[ 本帖最后由 殒笳还 于 2007-2-24 19:45 编辑 ]

附件
12.jpg (59.4 KB) 2007-2-24 19:44




殒笳还
2007-2-24 19:44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3:
昨夜降落的时候,是大半轮的明月,早晨7点多,倒是有了一丝东方日出的征兆。认识波兰、认识华沙,就从华沙市远郊的村野中开始,窗外是一片平静的天地,因为都是雪覆盖着大地、丘陵与道路、河流。

象在华沙市郊区,有很多的树林地带,有条件的人都在这里自己兴建别墅,并相互依存,成为一个自然村落,是久以有之的习惯。


[ 本帖最后由 殒笳还 于 2007-2-24 19:49 编辑 ]

附件
13.jpg (117.73 KB) 2007-2-24 19:49




殒笳还
2007-2-24 19:47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4:
我在严寒的时节里去过东北和西北,也在那种冰天雪地看过僵冷的日出,是非常纯洁而又清冷的,但是在华沙走出温暖的别墅,第一个印象就是这里气温并不低下,甚至比我在北京早晨起来上路去机场时感觉的气温,都还要高一些。

抬头看着对面房子顶上的那种朝霞,洇红洇红的,就象是出生儿在冲破最后的隔膜一样。


附件
14.jpg (94.35 KB) 2007-2-24 19:51




殒笳还
2007-2-24 19:51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5:
刚刚在雪地站了一小会儿,好让那种带有清新的寒气能被呼吸到体内,顺着血脉流遍全身,而产生出那种对即将出生太阳的一种兴奋。忽然间就见天空里云层蒸腾,而且那些云随着太阳距离地面最后一跃的瞬息,变得如此长厚起来。

于是一个本来是透亮的早晨,就变得阳光被倒映成更加红润的颜色。当时我并不知道,这就是预示我在波兰全境行走千多公里,竟然几乎很难见到阳光,始终要处在灰蒙蒙天色或风雪弥漫之下的前兆。


附件
15.jpg (81.24 KB) 2007-2-24 19:53




殒笳还
2007-2-24 19:53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6:
小村落基本上都是大小不一的别墅,但这些尖尖屋顶的小别墅,好坏差别还是很大,有些甚至连外墙都没有做装饰,但也装上玻璃,好像有人也在居住。

在雪地深处,是一片荒芜的树林,高高的树枝,遮挡东方天空,但是从我家乡那个方向,冉冉升起一轮太阳,金色的光线穿过浓密干枯枝杈,洒到站在雪里不知行走人的脸上,浓浓的无法褪去红色。


附件
16.jpg (134.87 KB) 2007-2-24 19:54




殒笳还
2007-2-24 19:54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7:
波兰是个有非常浓厚宗教色彩的国家,天主教教会在国内政治舞台上有很大的发言权,自从公元965年开始,波兰国光皈依的天主教之后,波兰已经有千年的宗教历史。据说这里是欧洲信仰最为单一的地方,波兰民众信奉天主教的人口比例,高达90%。所以罗马教皇是波兰人也就不足为怪了,有人形容在华沙旧城中教堂的密度就像我们居民区里卖油盐酱醋的小店一般。

于是我在雪地里艰难行走了一段路程,就在我们这个由新建别墅组成的小村边上,就矗立着一座崭新的天主教堂,在后来很多日子里,我都是夜色很黑的时候回到这个乡野别墅,总是在夜色里把那个明亮的教堂高塔作为认识道路的参考依据。


附件
17.jpg (195.53 KB) 2007-2-24 19:56




殒笳还
2007-2-24 19:56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8:
从小路转到公路上,华沙远郊区的公车上几乎没有乘客,再走到教堂的正门,里面正在作弥撒,在外面停满了小车,偶尔还有迟到的人在往教堂里面走。

对于天主教对我并不陌生,在北京已经先后多次进入北京的南北东三堂,在里面和外面拍过不少的弥撒仪式和场内的情景。但是在这里,未问风情,还是不敢造次,只能在外面,接着亮度变化飞快的光线,接着雪檐,将教堂尖顶的沉默,收藏在自己相机里。


附件
18.jpg (108.27 KB) 2007-2-24 19:58




殒笳还
2007-2-24 19:58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9:
在波兰大地上曾经有过很多的民族在这里栖息和迁徙,在这些众多的民族人影里,还有公元五世纪,来自中国北方的匈奴人,只是有关这些内容太少,无法让我在高空俯瞰这个被皑皑白雪覆盖平原上,究竟有多少是匈奴人马蹄的印迹。只好不作为我这次短暂波兰之行查看的内容。

而波兰国家起源于西斯拉夫人中的波兰、维斯瓦、西里西亚、东波美拉尼亚、马佐维亚等部落的联盟。公元9、10世纪建立封建王朝,当时皮亚斯特王朝的大公梅什科一世(约960年~992年在位)建立了早期封建国家。如果把波兰的历史与中国作一个比较,那就是作为波兰国家创立的时候,在中国也有一位叫做赵匡胤的皇帝建立了叫“宋”的王朝。

10点半过,波兰司机阿图,一个矮矮个子,却是剃了个光头、爱笑的小伙子,开着自己的奥迪车来接我们进入华沙市内。因为纬度的关系,这个时间也就相当于中国南方上午(点不到的亮度,何况就这么一个小时之内,华沙上空乌云密布,进入城市能看到的是街道上各种过去的积雪。


附件
19.jpg (186.78 KB) 2007-2-24 19:59




殒笳还
2007-2-24 19:59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20:
华沙又开始下雪,在我进市区的路上,这些星星碎碎的小雪逐渐得大了起来。没有太阳,也无法判断方向,华沙的街道也不是标准方向,但能感觉到是一直在朝东的大方向上走。等路过华沙起义废墟遗址,在华沙老城王宫广场广场边停车时,这雪已经成为大雪哗哗得从空中飘落。

下车很是兴奋,先在雪地街道上跑了几步,接着咣当,就重重摔倒在雪里。爬起来什么也顾不上,新古典主义的街道前有一条隐约的小河,在小河的对岸就是华沙王城。


附件
20.jpg (156.82 KB) 2007-2-24 20:02




殒笳还
2007-2-24 20: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4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拍的照片好漂亮的说~
很羡慕你有这样的机会能够短期出国
短期出国散散心 还是不错的
不要像我们这样长期飘在外面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4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顶不行,楼主的拍照水平真高,波兰很漂亮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NO.21:
1280年马佐瓦亚公爵建立华沙,修建城堡以控制维斯图拉河渡口,这是华沙城开始发展的标志。1344年华沙成为马佐瓦亚公国首都。15世纪,历任公爵在华沙修建了自己的住宅,随着城市功能的迅速完善,华沙的政治地位也越发显赫。当1596年,波兰王城从克拉科夫迁移至华沙古城,从此华沙成为波兰的政治文化中心。

如今在我眼前的这道红墙,就是华沙王城外围的一道城墙。天上的雪色变得很重很重,阴暗的天空,让这些经历冷兵器时代战争和二战的大屠杀城墙,一样沉重。

附件
21.jpg (145.74 KB) 2007-2-24 20:03




殒笳还
2007-2-24 20:03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22:
王宫广场是由小方石块铺成的,在落雪下湿淋淋的,总有人从上面走过,像是走过镜子,悠然一过,到大门的那一端。这个王宫广场建于1881年,原来曾是皇宫的前院和城门的所在,广场上有360年历史的泽格蒙特三世30米高的纪念柱,这在全波兰,算是最古老的纪念碑。

柱顶手持十字架和战剑的青铜国王,在俯瞰广场雪中觅食的鸽子,不知道他此时又在想什么,他看到波兰一次次被灭国;看到华沙大起义的63天中,纳粹德国在城中进行的屠杀和彻底毁灭;看到他自己的王柱也一样被毁灭在纳粹的炸药中,到现在原来那个柱子的残石还存放在河边的花丛里。


附件
22.jpg (123.15 KB) 2007-2-24 20:05




殒笳还
2007-2-24 20:05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23:
这个老城王宫,被通称为华沙王宫。当时在波兰大地上,由斯拉夫人在不同城市建立了各自的大公国,最早是从13世纪玛佐夫舍公国建造防御性木结构城堡开始的,不久就开始建造了第一批石结构建筑物来取代。目前王宫内最古老的建筑物是14世纪上半叶建造的哥特式“大庭院”,当时用作玛佐夫舍大公的府邸。

16世纪上半叶玛佐夫舍公国归并波兰王国,1595年,当波兰老国都克拉科夫的瓦维尔宫被大火焚毁,当时国王把国王府邸迁到华沙,就落脚在这里。到1598年至1619年意大利建筑师重新建造城堡,成为现在的五边形,十八世纪波兰国王又改建西翼为巴洛克风格。在王宫内收藏有大量珍贵的波兰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品,这些也是二战结束重修王宫时,由民间捐献的。


附件
23.jpg (100.89 KB) 2007-2-24 20:07




殒笳还
2007-2-24 20:07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24:
华沙大起义失败后,恼羞成怒的希特勒咆哮,要把华沙从地图上抹去,于是党卫军派出完整的工兵连。专门负责把这座王宫给炸毁,他们在这个王宫里钻了许多的孔洞,在里面放上集束炸药,随着响彻很久很久的爆炸声,这座数百年历史的王宫被夷为平地,现在到王宫内部地下室里,还可以看到当年纳粹打出的炸药孔洞,冒着阴森的寒气。

而此时,在广场角落里有华沙小贩在摆摊卖纪念品,这是我到华沙后第一次看到卖工艺品的摊位,天气很不好,而且又没有什么游客,只有这么七、八家还在坚持着。雪风料峭,他们都背对街道,面对各自摊位上摆着的木娃、小人、姑娘、雕像,那些很精美的小东西象是有生命一样,活灵活现的,也许他们之间倒是还有很多的话要说。


[ 本帖最后由 殒笳还 于 2007-2-24 21:22 编辑 ]

附件
24.jpg (202.25 KB) 2007-2-24 20:09




殒笳还
2007-2-24 20:09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25:
尽管波兰是以罗马天主教为国教,但是自中世纪开始的那场宗教迫害和黑暗的扼杀,在波兰找不到太多的痕迹,大量在欧洲其他天主教区受到迫害的各个教派信徒,在不同时期逃到波兰,把这里当作一个避难所。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但有一条可供参考的是,自波兰王国开始后的几百年里,历代国王都不是世袭的,而是被推选出来的,因此宽容和讨论是这个地区上被继承下来的民风。

旧城狭窄的街道,星罗棋布,从主巷上走过去,见到最多的就是那些拱门里的狭长院落,或是更为狭小的巷子。顺着狭小的毛巷,偶尔能看见巷子那一端有教堂的背景,这也难怪,华沙古城是全华沙教堂最为密集的地方。


附件
25.jpg (126.24 KB) 2007-2-24 20:10




殒笳还
2007-2-24 20:10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26:
在我行走的老城街道上,有两个教堂紧挨着,其中一个红砖的大教堂是华沙天主教总教堂,我想这该不是中国武坛上总舵主的概念吧。这个教堂正式名字叫圣约翰教堂,是老城区里资格最老的教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显克微支就安葬在这里的地下室,不过教堂参观是免费的,但下去地下室是要买门票的。

作为圣约翰教堂前墙,属于“维斯杜拉哥特”风格,本应属于简朴而脱俗的简洁形式,但因为在这么个小巷子里,再加上雪色天阴,湿淋淋石子路,人自然会在中世纪那段经历上产生许多幻觉。


附件
26.jpg (134.26 KB) 2007-2-24 20:11




殒笳还
2007-2-24 20:11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27:
因为街道很窄,要想仰头去端详这个教堂是非常的吃力,不过在它对面有个更小的毛巷夹道。我走进去,巷子里发出沉闷的咚咚脚步的回声,回身在阴湿黑暗之中看这个教堂,只能在阴森森的感觉中觉得宗教那种权威,在你信奉它之后将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力,它一定会主宰你的一切。

由于这里是旅游的核心区,所以教堂也对公众开放,包括不信教和信奉其他宗教的人士,参观的时间是除周日的每日上午10-13点和15-18点之间。


附件
27.jpg (141.31 KB) 2007-2-24 20:12




殒笳还
2007-2-24 20:12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28:
其实在宗教故事里,还是有很多恐怖的内容和形象,其中之一就是那种三角尖顶黑色精灵般的游荡身影,不知道什么时候忽然会无声飘落在你的跟前,向你索取生命的本钱和利息,而此时无论怎么逃跑,却无法逃脱他的追踪。

都以为这是一场噩梦中的情形,突然就在两个教堂门外之间墙角边落里,竟然有一个身穿黑色蒙身尖头的巫师,身高有近两米,手持一根细长木棍,时不常的往地上敲打,与他周围狭窄街巷和高耸教堂相互衬托,阴沉沉在荒诞中透着些许恐怖。


[ 本帖最后由 殒笳还 于 2007-2-24 21:23 编辑 ]

附件
28.jpg (113.92 KB) 2007-2-24 20:14




殒笳还
2007-2-24 20:14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29:
我所走过的这条街道,名字叫“圣扬街”,是从王宫广场通往老城广场的一条主要小街道,它的魅力倒不是在期间的小毛巷里教堂的影子,不是在楼墙上的那些特殊的装饰画,而是在街道两侧这些小小的店铺。

老老的墙壁和斑驳的门扇,却有一个亮着温馨灯光的窗户,在窗户里有闪烁奇异光彩的小礼物,还有的是啤酒、咖啡,如果那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上午,你一定会站在这扇门前无法离开,也或许干脆就要上一杯啤酒,等待永远不会到来的梦想,此时来与你相会。


附件
29.jpg (177.13 KB) 2007-2-24 21:03




殒笳还
2007-2-24 21:03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30:
尽管天空里已经开始飘起了雪花,光线黯淡到必须要亮起路灯,我还是在这段不长的雪巷里拍了十几张不同的橱窗。那些窗口,应该就是这个古城的心灵,在最后冬日的雪中向你展开,那春天就在亮灯晶莹的后面。

窗棂上站着的不知是哪位马佐维亚(华沙周围的平原沼泽和森林地带)姑娘,刚刚从纵横交叉河流之间草地上回来,似乎是在告诉那位调皮的小爱神,情人节之后的春天,已经就在你的身后!


附件
30.jpg (166.3 KB) 2007-2-24 21: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4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看这里死气沉沉的.喜欢热闹的人不一定受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NO.31:
圣扬街并不长,但很是静谧和充满魅力,很快就可以从王宫广场上走到旧城广场。而旧城广场是在楼群之间的一个广场,也是一个经历几百年传承下来的集贸市场,如今在雪中显得很是冷清。

集贸市场在波兰各个城市,起着从农村转变为城市的关键作用,也是这个城市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中心,几乎这个公国的所有政令一定要在集贸市场上公布,然后沿着街道在散布到四外国家的疆土里。

附件
31.jpg (158.84 KB) 2007-2-26 22:38




殒笳还
2007-2-26 22:38


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32:
因为游客太少了,这位扮成老骑士的红衣服老人觉得很寂寞,腰挎着长剑在广场上踱着方步,我刚刚进入广场时,就听到他发出长吁的吼声。要是在金庸笔下,定又是一大段美妙的武侠感慨和描写。


附件
32.jpg (219.14 KB) 2007-2-26 22:41




殒笳还
2007-2-26 22:41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33:
从一进入街道就听到在楼群里回荡着清脆的马蹄声,可是就是看不到马车的身影,总觉得那些马车就在我恍惚之间,从那个地方跑走了。终于在旧城广场的入口处,看到老式马车在阴暗街道上走过,那车架子很高大,经过我的身旁瞬间,感觉那车有楼那么高。

风雪从狭长的楼群中飘落下来,此时雕塑般的车夫在寒冷里几乎已经没有任何的表情。


附件
33.jpg (172.65 KB) 2007-2-26 22:42




殒笳还
2007-2-26 22:42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34:
在欧洲很多国家里都有美人鱼的传说,但是华沙的美人鱼则是有着其完全不同的内容,因为这里的美人是一位保卫城市的战神,一位敢于捐躯的女性。在华沙有三尊大小和形式不一的美人鱼,在旧城广场上的这一尊无疑是华沙最著名的,于1855年由雕塑家Konstanty Hegel完成,置于旧城集市广场市政厅旧址的喷泉上。

到后来1929年喷泉被拆除,雕像先是移到一个体育俱乐部里放置,后来移到一个公园,直至1972年才迁回集市广场。 广场美人鱼好像对如此大的风雪并不在意,依然赤裸着身体,手持盾牌和弯刀,从四周楼群间仰头凝视,任雪把她的鱼身掩埋,把肩头染白。从这个角度看过去,那女人特有的身体曲线,在此时恰是动感韵律,好像那美人鱼要一跃而起。


附件
34.jpg (177 KB) 2007-2-26 22:42




殒笳还
2007-2-26 22:42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35:
旧城广场,不仅具有是城市最为核心的功能,在原来被战争毁灭之前也是华沙市政府所在地,也是当年的富人居住与活动中心,广场四周是各式各样复建的哥特式建筑,其最早的年代可以追溯到15世纪。

在广场上每个门牌都可以说出一个故事,比如5号楼里就住着个“蛇妖”,是镇整个老城的怪物,你要是被它瞧上一眼,也去就会化为广场上的一块石头。不过人们更是喜欢这里的咖啡馆、酒吧、餐厅和小商店,在其中就有一家很老的门进入,是整个华沙城最昂贵的餐厅,至少那里的格调是很令人陶醉的那种。


附件
35.jpg (149.31 KB) 2007-2-26 22:45




殒笳还
2007-2-26 22:45



这篇文字我没有看完。已经美的让人心动了。

  透着亮的天空,心动的浅蓝,撕碎乌云射进来的阳光,急驰而扫过的灯光流彩的夜景,薄雪粉饰的屋,喋血黄昏,肃穆的教学,清静的街道,孤独的红墙,慈爱的雕塑,一张张精致的图片让我们领略了安静的美丽。而恰到好处的雪,正好让这样的小城充满神奇。
  好文,好图。

  想必,你该是孤独泓的朋友。
  
韩子
2007-2-27 00:07



这天气真压抑!
陆小泊
2007-2-28 10:12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36:
旧城广场也是华沙旅游的重要景点,主要是在这些楼里有华沙历史博物馆和波兰浪漫主义诗人密支凯维茨的文学博物馆。不过此时久负盛名的广场画摊却在如此风雪里难以为继,有人在徒劳的用手上布擦拭画布上的落雪,也有的在匆忙用塑料布把画盖上。


[ 本帖最后由 孤独弘 于 2007-3-2 00:27 编辑 ]

附件
36.jpg (164.7 KB) 2007-3-2 08: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NO.37:
什么是波兰人,是波兰共和国占人口98%的民族,与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人,同属于西斯拉夫人。波兰人倔强,一千多年来,不知道面对过多少强敌,可从来就没有低过头,甚至面对使欧洲崩溃的匈奴、蒙古和奥斯曼人入侵,被欧洲人称为把住欧洲东方大门的民族,拯救欧洲于危难的人们。

大雪悄然而至,从老街离开广场的时候,看到波兰人推着他们的后代,在如此漫天的大雪里,信步走来,没有任何惊慌的神色。

附件
37.jpg (208.25 KB) 2007-3-2 08:20




孤独弘
2007-3-2 08:20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38:
风雪之大,有时竟然被吹得站立不稳,可波兰人依然在雪中从事自己该做的事情。在街上卖画和手工艺品的男人们,没有挪动自己的位置,让妇女停下来详细询问画主老墙前的画,该如何的出手。


附件
38.jpg (207.63 KB) 2007-3-2 08:21




孤独弘
2007-3-2 08:21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39:
没有机会领教春秋时节的华沙旧城老街上的景色,但非常难得是如此大雪天里,穿过它的身体,知道温暖在被人遗忘的时候是多么珍贵。人们似乎喜欢遗忘,却又毫无例外怕自己被遗忘。

当在风雪盘旋的街道上,突然看到一个旧旧的门,里面还亮着暖暖黄色的灯光,尽管知道那灯不是为自己特地亮着,却也在心里激起知音的欣喜。那个曾经被遗忘的小店,似乎也能使人忘记自己正在风雪中被遗忘。


附件
39.jpg (157.38 KB) 2007-3-2 08:25




孤独弘
2007-3-2 08:25



引用:
原帖由 hanyanjun 于 2007-2-26 16:07 发表
这篇文字我没有看完。已经美的让人心动了。

  透着亮的天空,心动的浅蓝,撕碎乌云射进来的阳光,急驰而扫过的灯光流彩的夜景,薄雪粉饰的屋,喋血黄昏,肃穆的教学,清静的街道,孤独的红墙,慈爱的雕塑,一张张精致的图片让我们领略了安静的美丽。而恰到好处的雪,正好让这样的小城充满神奇。
  好文,好图。
       想必,你该是孤独弘的朋友。
  

呵呵,是一个网友,到真实的朋友,再到我的作者的人。
这几天他比较忙,估计又到处讲学了,我无偿代劳一下。
和他认识也有故事,不过告诉我网络里一样也有精英人物。哈哈
孤独弘
2007-3-2 08:35



想必,作者一定非常爱好摄影,甚至以此为职业。 我对摄影不在行,但看这些照片,取景、色调、光线啊一类的,都能说得上是专业了吧。

  另外文字配得也很精炼,对波兰的描述和历史知识也讲得很清楚。

真是难得。
花笑蕊含香
2007-3-2 09:26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40:
波兰在欧洲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靠中间了,在它的四周曾经有过不同强大的邻居,因此条顿骑士、基辅大公、北方苍狼,都要进入这块没有任何天险,也少有军队的土地。为了抵抗,在冷兵器时代,波兰人只能靠提高军队的作战效率,来保障国家的安全。

不过现在,波兰已经不需要这么担惊受怕,毕竟战争太多的时间,让欧洲人都明白靠武力征服,是无法保证自己存在,于是在这里看到最多的是,这些天真烂漫的少年与明天希望


附件
40.jpg (209.71 KB) 2007-3-4 11:19




殒笳还
2007-3-4 11:19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41:
在华沙老城的西边,是架在护城河桥上的一个城堡要塞,它建于16世纪,也是老城城墙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瓮城式的建筑在欧洲城市建筑当中是很常见的。与 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瓮城主要用于在大型防御战时起到突击对方作用,不同的是欧洲的瓮城更是在平时用来屯兵和守备之用。至少我在波兰见到的几座瓮城都是这样,很小、孤立、突兀。


[ 本帖最后由 殒笳还 于 2007-3-4 12:06 编辑 ]

附件
41.jpg (130.3 KB) 2007-3-4 11:20




殒笳还
2007-3-4 11:20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42:
华沙老城内,城墙要比从护城河对岸望过来的时候高大许多,从一条小巷子走到弯曲的城墙前,就像在北京天坛回音壁前,可以趴在墙上静静的聆听,那也许是几百年前恋人的窃窃私语,或是铠甲与兵刃碰撞发出的铿锵。

孤独的时间在墙边上流过,安静得就像是一片海洋上的轮船,在无任何波动的海面上驶过,聆听历史,聆听自己在漫长征途上那最短暂时的心声。


附件
42.jpg (182.08 KB) 2007-3-4 11:21




殒笳还
2007-3-4 11:21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43:
瓮城里面已经见不到过去那些士兵,最常出没的是游客,最常滞留的是那些街头艺人和专业演员,在城下表演自己最得意的乐器、技能或舞姿。也有一些自发画廊,借着城堡墙上的观察孔或掩体,将绘画和草编摆得让人意外。


附件
43.jpg (224.21 KB) 2007-3-4 11:23




殒笳还
2007-3-4 11:23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44:
在古城顶上是一条隐约在雪地上的小径,刚刚有一对青年男女牵着手沿着这条雪径慢慢到了尽头,又一点点在雪地边缘上矮小下去。原来这古堡城墙的那边是低地,低地的岸边就是平缓流淌的维斯瓦河,当额头落下雪花,流落到嘴里,则是甘凉的水。


附件
44.jpg (112.97 KB) 2007-3-4 11: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NO.45:
实际上,这个古城堡是华沙老城与新城之间的咽喉要道,按照现在华沙旅游中的“大旧城风貌”中心(我自己给起的名字),这个老城和新城都是属于几百年历史的华沙旧城一部分。只不过新城的历史要比老城晚上百多年而已。

风雪之中,出这个瓮城城门,沿着这条石块路一直往前走,就可以到新城的中心。

附件
45.jpg (215.68 KB) 2007-3-4 11:25




殒笳还
2007-3-4 11:25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46:
相对于旧城讲的,新城这部分是十四世纪末沿着从旧城到维斯瓦河畔的一个村子间的大路修建起来的。新城从十五世纪初到十八世纪末曾经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市镇,有自己的议会和市政府,特别是也有自己的集贸市场,这点是最重要的。

“新城”的名字是这个地区归到当时的华沙市之后才取的,新城与老城,现在都是华沙旧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新城最有名气的是这幢楼后面的,具有巴洛克式风格的“圣卡齐米什教堂” 。


[ 本帖最后由 殒笳还 于 2007-3-4 12:08 编辑 ]

附件
46.jpg (135.55 KB) 2007-3-4 11:27




殒笳还
2007-3-4 11:27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47:
我大概估算了一下,如果一个人要想了解华沙、了解华沙的过去与现在、文化与精神,那一定要细细品味老城与新城的建筑、收藏、人文和民俗,应该说是太丰富了。这一带紧凑一点是可以花上一整天的时间,如果像喜欢艺术品和建筑的,则可以再多花上半天时间。如果是春夏秋三季来,可以从老王宫广场开始,王宫(包括它的后面)、圣约翰教堂、华沙历史博物馆(老城广场)、城堡与城墙、圣卡齐米什教堂、新城广场,再折回到老城广场上看夜景(夜晚艺人的演出)。

这是老城里的一个院落,就这么简单的古老和安宁。


附件
47.jpg (190.79 KB) 2007-3-4 11:28




殒笳还
2007-3-4 11:28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48:
在王宫广场的老国王齐格蒙特柱前,有一条华沙的“狭窄长安街”,是波兰与华沙最具有代表的大街。这条大街的名字翻译过来,叫“克拉科夫郊外”大街。其实华沙距离克拉科夫市,有250公里之多,把这么原的地方一条街道称为克拉科夫郊外大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黑色幽默。的确你顺着这条大街真的往南走上250公里,就可以到波兰原来的老首都,克拉科夫,现在在华沙这么称呼这条大街,多有为了安慰那些一直对把华沙取代克拉科夫成为首都不满人因素在内。

在这个街的街口,有一个教堂叫“圣安娜”,是16世纪的意大利建筑设计师按照威尼斯一个教堂为原型建造的。我的波兰翻译告诉我,它的另一个名字叫“大学教堂”,是可以参观的。


附件
48.jpg (120.63 KB) 2007-3-4 11:29




殒笳还
2007-3-4 11:29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49:
在华沙,政府办公的地方都很随意的,在大门口也没有那么戒备森严的岗哨或保安,这大概就是文化不同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是在老城护城河边上的街上,是市政府的一个办公处,别看大门是紧闭的,旁边门可是打开的,可以进去。我是因为这里门的雕花与它后面的老楼很贴衬,所以特地放为大楼的前景。

华沙给世界最为震惊的,是在二次世界大战的那次人民起义。纳粹德国占领大部分欧洲,占领了那么多的城市,在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低下抵抗运动。但是象这样,整个城市的人民都投入战斗,所有的人都在一种几乎是无法对比力量悬殊的状况下,发起一场反抗战斗的,在整个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绝无仅有。


附件
49.jpg (182.03 KB) 2007-3-4 11:31




殒笳还
2007-3-4 11:31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50:
浅浅的波兰河流过峡谷
一架大桥伸向茫茫白雾
这里是一座破城疮痍满目
风在墓地吹来海鸥凄厉的叫声……
这是198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波兰现代诗人切·米沃什,的诗歌《无名的城市》。这是当年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华沙大起义面临最后失败,大批华沙人正在被德国军队灭绝性杀害,城市建筑几乎变为平地的时候,就在枪声未平息,他面对对自己苦难国家和城市写下的。

现在风雪已经很大了,我沿着护城河边上行走,特别想起这个诗人在获奖的时候所讲的一段话:“所有流亡诗人只是在回忆中访问他们的故乡,他们的守护神永远是但丁。”迷蒙一片的恍惚,想起在国内的诗歌界在一片荒草地上,因为裸奔而躁动和自杀的时候,波兰则依然在自己的文学历史上一个接着一个积累着伟大的诗人。


[ 本帖最后由 殒笳还 于 2007-3-4 12:11 编辑 ]

附件
50.jpg (120.83 KB) 2007-3-4 11:32




殒笳还
2007-3-4 11:32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51:
有关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华沙大起义,来波兰之前特地的查看过,基本情况是这么写道:1944年6月至8月末,苏联发动了解放白俄罗斯的“巴格拉齐昂战役”,以势如破竹之势将法西斯军队驱逐出白俄罗斯,并将战役扩大到国界线外,进入波兰境内,而由波兰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也在苏联的支持下宣告成立。当消息传到伦敦,当时由亲英美的传统波兰人领导流亡政府大为恐慌,他们惧怕丧失自己在战后政府中的主导地位,惧怕未来政权落到共产党人手中,而英国的丘吉尔也希望在苏联的邻居中树立一个顽固的反共营垒。

于是在英国人允诺全力支持前提下,这些带有波兰贵族血统的领导者全然不顾自己实力的虚弱和德军实力的强大,带着一相情愿地希望在红军到达之前控制华沙。于是华沙起义在准备不足,力量不够,甚至没有通报给已经进军到华沙近郊的苏联红军,于1944年8月1日突然爆发了。


附件
51.jpg (77.26 KB) 2007-3-4 11:33




殒笳还
2007-3-4 11:33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52:
普通的波兰人知道自己轻武器和简单的手榴弹,是无法抵御德国人身经百战、拥有当时最现代化武器的德国正规军,但是一旦民族和城市号召了,这个城市立刻变成立体的作战工事,形形色色人物投入了现代城市战当中最悲壮的一幕中。当时德军立刻集中了4个坦克师:坦克4师、坦克19师、党卫军“骷髅师”、党卫军“赫尔曼•戈林”师,还有“维京人”摩托化师,总兵力大约为51500人,1158门迫击炮和火炮,6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华沙不是斯大林格勒,维斯瓦河不是顿河,波兰人没有自己的战略纵深,没有自己的国家机器,没有自己的后方工业,只有一个几百年历史的老城和一群视死如归的人们。战斗开始还有德国人败退的时候,等到后来,德国人集中兵力,几乎演变为城市绞杀慢动作,黑色的街区天空下,一个又一个人在枪声中倒下。也就是我站在大雪覆盖的这个地方,就是当年城市战中争夺激烈的地方。


附件
52.jpg (177.46 KB) 2007-3-4 11:40




殒笳还
2007-3-4 11:40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53:
对于华沙在1944年8月的这场大起义失败的原因,有很多解释的版本,在数字上和历史客观的陈述,也各自是有道理的:当时进入华沙德军已经超过苏军在维斯瓦河对岸的兵力,苏军得不到华沙城内义军有效配合,这些都是事实。但是华沙大起义是坚持了有63天,苏军是在起义后170天后才最后解放华沙,再需要部队的休整也不可以拖出那么多天去,这也是事实。英国人也为华沙大起义提供了一些武器和后勤支援,但在起义之前的英国参谋本部对越过德国领空给华沙军事与后勤的支援,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也是非常清楚的。

本来应该由正规部队来解决的事情,本来不应该在世界大战就要结束的时候,牺牲那么多普通民众的生命,将近20万华沙市民被屠杀。在这个事实面前,英国人和苏联人都扮演在政治利益面前,以自己为重的角色,而英勇的波兰人与华沙人,则是在这场游戏中扮演最悲壮的角色。站在华沙老城的街头,站在越来越不清楚的雪茫茫中,唯一能想到的是向这场大悲剧中的那些普通华沙人,表达我的敬意。


附件
53.jpg (119.04 KB) 2007-3-4 11:41




殒笳还
2007-3-4 11:41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54:
大雪翻飞,难以睁眼,人觉得像是失去世界和方向,还有时间标志。站在华沙老城的街头,忽然想起远方朋友说过的一段话:我登上城市最高的地方,你说那一定能望见你的家乡,茫茫千里,开满温暖的雪花。然而,我却什么也没有看见,是不是在你离开的时候,不小心锁上所有的门窗。

从心灵到心灵需要走多远的路,没有人能知道,也许就在瞬间,也许在千百世的隔绝。因为活着的心灵是有建筑的天性,记忆中的故乡和睡梦里的远方,都在语言表达之外的那个城堡下,等待熟悉感知走这里走过,在等待时刻惊起震颤的悸动。


附件
54.jpg (101.04 KB) 2007-3-4 11: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NO.55:
沿着华沙老城城墙与护城河转回到王宫桥头,人都变成白色的雪人,相机也被雪弄湿了镜头。回到车上,因为雪和车内的雾气,几乎已经无法看清楚所经过华沙的总统府、图书馆、大学等建筑,南北穿过华沙的市区,也就是克拉科夫郊外大道,象华沙南部走。

忽然看到树上的景色,那好像真的是处身在一个童话世界里,8、9只乌鸦在七嘴八舌说着过去的事情。

附件
55.jpg (231.01 KB) 2007-3-4 11:44




殒笳还
2007-3-4 11:44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56:
在风雪弥漫的世界里,总有一些人将这雪当作是大自然恩惠,在雪地中欣赏着浓浓厚厚的覆盖和安宁。远远的看过去,知道他们刚刚在雪地里留影完,原来还以为就我还在雪地里拍照片。


附件
56.jpg (143.43 KB) 2007-3-4 11:46




殒笳还
2007-3-4 11:46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57:
在风雪弥漫的树林里穿行,有些象人在禁闭很久之后,忽然在自己思维缝隙里找到一条出路,可以在模糊的天地下缓缓行走,任其寒凉的风吹过肢体,雪花卜卜地落满全身。

大多数的华沙街道,比较普通,就象我们一个生活小区,简简单单,因为那都是来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工业产物,没有任何思想和生命的痕迹。但是华沙到处可见的丛林和小广场,再加上碎石的街道和不停的雨雪,才让人又感觉其中孕育了许多我们不知道的活物。


[ 本帖最后由 殒笳还 于 2007-3-4 12:20 编辑 ]

附件
57.jpg (192.21 KB) 2007-3-4 11:47




殒笳还
2007-3-4 11:47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58:
喜欢看漂亮的女人,尤其是那些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女人在我面前走过,因为那代表着生命的火焰在燃烧,跳动的是思维和脉搏。可没有在如此大的雪地里,看着波兰的女孩子如此朝气的走过,走过的是树林、河边、小径和苍茫,没有一点叹息。

看着她们快步在雪雾中走过,似乎在诉说着生命,又仿佛诉说着消逝,周而复始地在空间展示着永没有止境的永恒,很难知道那些在雪雾中剩下还没有被掩盖脚印,又该是什么。


附件
58.jpg (116.05 KB) 2007-3-4 11:48




殒笳还
2007-3-4 11:48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59:
如此风雪,这些树林里和我在华沙旧城、街道上遇到的一样,总能见到那些孤独但倔强的波兰老人,穿戴非常整齐,一身呢子大衣,在厚厚积雪里缓缓坚定地散步,没有半点迟疑和耽搁的。

没有时间和季节的差异,昨天与明天一样,只要他的生命还在,他一定旁若无一切地这么走着;或许是他如此平静走着,所以他的生命就还存在。老人、走着、平静、安详,这就是我对华沙最为深刻的印象之一。


附件
59.jpg (120.14 KB) 2007-3-4 11:50




殒笳还
2007-3-4 11:50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60:
到瓦津基公园,又叫瓦津科夫斯基公园门口,这在中国人的口中被称为肖邦公园。大雪,寂静,虚幻,从迷蒙树林穿过去,就是肖邦雕像,在弥漫雪烟里一身雪白,无论是他的斗篷还是浓发,无论是他的乐谱还是眼神,都已经被厚厚的雪给掩埋,只能透过模糊的雪墙,能依稀听到那清脆的琴声还没有被冷酷严寒,没有被沉重黑暗所禁锢。

实际上,在世界上最无法禁锢的,就是那思想和在思想上起伏的乐章。不过现在的肖邦铜像是一个复制品,原来那尊创作于1926年的铜像真品被可恶的德国纳粹给融化了。


附件
60.jpg (245.24 KB) 2007-3-4 11:52




殒笳还
2007-3-4 11:52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61:
瓦津基公园是波兰最美丽的公园之一,在欧洲也算得上是座漂亮华丽的综合公园,具有英国园林风格。这里原是波兰末代国王斯奥.波尼亚托夫斯基(1766-1795)的别墅,也是华沙郊外皇家的狩猎场,占地有200多英亩。

大雪纷飞中的公园保安,此时也很无奈,在雪中卷缩着自己的身体。


附件
61.jpg (98.14 KB) 2007-3-4 11:57




殒笳还
2007-3-4 11:57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62:
前面说到的那座巨大的肖邦雕像,是用深褐色的装饰铜铸成,高5米,重16吨,宽大的底座由浅褐色的花岗岩砌成。此时肖邦坐在一棵柳树下,上身微微右倾,树干向左展开,一斜一展,显示出了明快的节奏。肖邦的头发和斗篷在风中向右飘动,柳树的枝叶也被吹拂到右边,垂落到铜像身后。细心端详,这飘垂的枝叶,宛如一只具有象征意义的大手;在枝叶的飘拂下,人体和树干融成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肖邦两眼轻合,眉头微皱,流露出一丝淡淡哀愁;紧闭的双唇和面部刚劲的轮廓却显示出他内心的倔强。

现在的雕像前广场,是肖邦音乐会举行的场地,在肖邦协会的组织下,每年6-9月,每逢星期六和星期日,都要在肖邦雕像下举行露天音乐会。但是在今天风雪弥漫的肖邦雕塑旁,所有的座椅都被大雪所掩埋,只有一对恋人,在天空中雪落旋律里,慢慢的,慢慢的,慢慢缩短他们之间距离。


附件
62.jpg (136.7 KB) 2007-3-4 11:59




殒笳还
2007-3-4 11:59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63:
等到跑到瓦津基宫前,我怀里相机的镜头竟然在前面凝结一片水汽,对准那些宫殿,变成如此模糊的景观。

瓦津基一词意为“沐浴”,源于园林内最早的建筑里有一座“沐浴亭”,更多的是因为这个园林以水面和桥梁簇拥着宫殿。十八世纪波兰国王委任三位设计师重新设计整个公园的平面,当时著名建筑师重新设计了大部分建筑物,包括将原来的“沐浴亭”改建为国王离宫内的中心建筑,一座水上宫殿。


附件
63.jpg (96.76 KB) 2007-3-4 12:00




殒笳还
2007-3-4 12:00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64:
这里在中世纪起一直属于波兰王公,从17世纪起开始作为园林宫殿的建设。波兰最后一个国王叫斯坦尼斯拉夫·奥古斯特·波尼亚托夫斯基,他是波兰在进入文艺复兴的代表,对建筑和艺术有着很高的自我认识。

很可惜,这位国王不久就遭中国南唐李后主一般的命运,波兰东面的俄罗斯灭掉了华沙大公国,他1795年逊位并离开华沙,最终客死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


附件
64.jpg (211.27 KB) 2007-3-4 12: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NO.65:
瓦津基宫,在雪中矗立,在波兰人口中又被称为水上王宫、桥宫。精巧的桥梁上的石廊,有不少孩子在大雪里嬉闹,到处都可以听到一片孩提的笑嚷声音。而宫殿前的野鸭和孔雀都卷缩在地上,也是任落雪染白了它们的身体,有些孔雀完全卷缩在宫殿落地窗前,那些雕塑像是被冻住一样,停滞在时间里。

附件
65.jpg (118.63 KB) 2007-3-4 12:03




殒笳还
2007-3-4 12:03


pp漂亮,历史交代清晰,风土人情浓烈,呵呵,就是不是楼主干什么去了?
孤独弘
2007-3-4 13:43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66:
忽然觉得瓦津基宫前非常的寂寞,寂寞得连雪花都在空中停留着。最是寂寞的,是这对石雕的情侣在雪中翩翩起舞,那欢快的华尔兹却被永远定格在两人凝视的刹那间。无论是在深夜,在干枯的河床上,还是在透明血液的交流里,抑或在你的怀里,依然只有最后的距离,成为雪色中褐色和冰凉的石头。

在瓦津基宫前各种雕像都是这么阴暗的颜色,从这些很有力度的雕塑里感觉到的是一种死亡,美丽的死亡。美学家说:这是因为死亡、爱,最终都是审美的。


附件
66.jpg (151.21 KB) 2007-3-7 21:02




殒笳还
2007-3-7 21:02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67:
由于瓦津基公园内的园林和宫殿群,是由当时著名的意大利建筑设计师多米尼克·墨林与当时波兰国王共同完成的,属于新古典主义和巴洛克两种风格的统一,因此有人把这种新风格称为“斯坦尼斯拉夫风格”。

在宫殿前的海神波赛冬,很无奈的任由自己管辖下的那些海鸥们,站在自己的头顶休憩,大自然就是如此和谐,谁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个时间雕像,当别人在观察你的时候,你就是如此静止不动的。


附件
67.jpg (157.07 KB) 2007-3-7 21:03




殒笳还
2007-3-7 21:03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68:
在1944年,德国纳粹本想炸毁这座建筑果因为撤退日程太紧,只能放把火了事。欧洲石建筑就是这点好,你放多大的火,都烧不坏建筑主体,日后只需要重新装修内部,便能很快恢复本来面目。

忽然觉得在湖边有好清澈的一张脸,走近一看,才发现上面的那双翅膀恰好展开,白色的身影在我的印象里划过,犹如昨夜烟花;湿漉漉的枝丫朝着天穹张开,一股异乎寻常的温柔跨过寒冷的雪墙。


附件
68.jpg (170.08 KB) 2007-3-7 21:06




殒笳还
2007-3-7 21:06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69:
看中国外交史,知道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这里曾经为世界的两级,也是在战场上唯一两次打成平生的敌人,中国与美国,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就坐在附近梅希莱维茨基宫里开始旷日持久的谈判。不过那个宫殿离开这里还有一段距离,跟司机阿图又无法作语言沟通,所以只好朝弥漫雪雾的四周尽力张望。

此时雪把湖面冰封变得很是淡薄,有诡异的海神在树林里抱着灯杆在向远处张望,世界在急剧发生着天翻地覆变化,而它若无其事看着变化世界。没有时空不可以转化,没有彼此距离不可消亡,能将我们分开的,倒是源于内心那种恐惧。


附件
69.jpg (170.66 KB) 2007-3-7 21:07




殒笳还
2007-3-7 21:07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70:
就在瓦津基宫对面的湖水彼岸,是个很奇妙的水上剧场,也是个露天音乐场,在雪里可以一一数落八个被雪僵硬的乐神雕像。这个半岛剧场,实际上因为舞台建在水里。

这个舞台形式模仿黎巴嫩贝鲁特东北城镇巴贝克,那里为古代腓尼基城市遗址,以大量罗马遗迹著名,所以整个舞台都是一座神庙的残垣断壁。


附件
70.jpg (158.53 KB) 2007-3-7 21:09




殒笳还
2007-3-7 21:09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71:
此时这个水上剧场的看台上落满了积雪,根本就无法坐下,我沿着阶梯一级又一级爬到剧场最高处,朝下面望去,所能望见的都是时间的苍茫。多少剧场曾经上演,多少剧场正在上演,而此时的瓦津基宫前的水上剧场,则是空无一人的宁静。


附件
71.jpg (166.28 KB) 2007-3-7 21:11




殒笳还
2007-3-7 21:11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72:
当古典建筑被模仿时间很久,模仿的幼稚到成就新的古典,让后人驻足凭吊。这扇门是亚洲西南部城市国家腓尼基人样式,而腓尼基人的样式又是来自波兰大地南部的古罗马。

这雕像的古门在历史的历程上走了东西一个往复,走过许久许久时间,从公元前的2000年走到公元后的1800年,如今它再也走不动,就在这里默默看着大雪落得满满,满满波兰低地和波罗的海沿岸。


附件
72.jpg (162.41 KB) 2007-3-7 21:12




殒笳还
2007-3-7 21:12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73:
在瓦津基宫前水上剧场沉寂的是一个冬季,在历史舞台上永远沉寂的往往是一个民族、一群英雄和一段辉煌,只有那些自强不息的人才会沉寂后又会在下一个春天的时候回到这里,演绎自己那场人生喜剧。

在已经开化的冰面上,此时翩翩起舞的,恰恰是这些鸥鸟,轻盈而矫健,穿透风雪将严寒压在羽翼之下。


附件
73.jpg (129.76 KB) 2007-3-7 21: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4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真不会做买卖~
这么多PP~好漂亮的
可以分几次拿出来 评几个精华的嘛~~
在一个帖子里都放出来啦~
真给我省钱闹!哇咔咔~
楼主加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NO.74:
风雪弥漫,教堂在隐去,宫殿在隐去,枯木枝条在隐去,世界在飘摇中散去。只有那些腓尼基的石柱巍然不动,象是那个伟大的人类第一个航海民族立下的迷茫之海上的灯标塔柱。虽然人类很早很早就会使用小船,但是在之后的很多很多个世纪里,人们来到水天连接之处,望着浩淼的海洋,依然是却步不前,因为那里全是黑暗的失望和死亡。

公元前2000多年,在地中海东岸来了腓尼基人,他们没有这种恐惧,而进入海洋,扬帆远航。腓尼基人到过所有地中海沿岸城市,环绕过非洲航行,最终使往日令人生畏的海洋刹那之间变成了平安大道,地平线的危险变成了神话。也在华沙一个僻静的湖水边,屹立苍雪。

附件
74.jpg (167.66 KB) 2007-3-7 21:15




殒笳还
2007-3-7 21:15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75:
实在是在大雪里无法坚持,最后连眼睛都无法睁开,浑身都湿透了。赶紧离开浓浓雪雾的浸泡,被阿图拉到华沙超市,超市里面有面包房,在雪地里折腾好久,我先买了许多刚刚出炉的面包,感到非常松软、甜香,阿图也是饿坏了,自己连吃了三组热狗。

我看了看波兰市场价格,以人民币对兹罗提的比价,无论是建材还是一般商品,整体与国内相差不算太大,略微贵一些,巧克力与冰激凌甚是好吃,而且不贵。而图书虽然比国内贵,但远远低于香港水平。就在超市的一个角落里,突然我发现,发现了这个小车,里面小天使在酣然睡着,全然不知大灰狼已经悄悄走到她的身边......


附件
75.jpg (128.28 KB) 2007-3-7 21:18




殒笳还
2007-3-7 21:18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76:
在超市里吃完面包,就是一场购物,自然核心就是吃的。波兰司机很可爱,也是个馋嘴的家伙,是个技术能手,他给我进行场外指导,尽管语言不通,但他知道什么是好东西,就告诉我那些好,那些好吃。很快就买了整整一大罗筐,巧克力、面包、点心、布丁、冰激凌等等,可以回到别墅慢慢的享用了。

下午五点,华沙天色就彻底黑了。晚餐,或是说一天里唯一的正餐是在一个叫香港村的地方,这是个河北邯郸女子开的,在华沙是很少的正宗中餐馆子。餐厅里灯光和布置都很温馨,菜单是中文和波文对照,中文在上,波文在下,价格比国内要贵许多,双人套餐是99兹罗提,也就是中国人最不爱听的250人民币,但是这菜价在华沙餐馆已经算是比较适中的。餐厅里吃饭的人不多,可能还没有到吃饭的时间。我们点了红枣鸭汤、红烧肉、家常豆腐、烧茄子、烧带鱼,阿图此时老老实实坐在角落里拨拉盘子里的米饭,听我们用中文高谈阔论中国儒学和传统文化,偶尔去给自己要点矿泉水或饮料。


附件
76.jpg (135.66 KB) 2007-3-13 20:03




殒笳还
2007-3-13 20:03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77:
到华沙第三天的上午,是“中国与经济全球一体化论坛”举行的时候,这是由波兰创新基金会和中波经济文化交流基金会共同主办的,有来自德国、俄罗斯、波兰和中国一些专家参加的,波兰主办者主要是想通过探讨中国经济发展成功和高速背后的秘密,来推动波兰现任高级管理决策层,能找到发展波兰经济好思路。

欧洲人举办的这种会议,都非常简单和直接,在会议主席座上由波兰的一位教授(左边)和德国曼海姆大学的教授共同主持。然后发言人每人只给30分钟或15分钟的时间。由于这天早上,华沙天气特别的恶劣,可以用大风雪来形容,车在路上走起来非常的艰难,一时有些人(包括翻译)都没有及时到位,主办人倒是一番冷静,毫无异样。


附件
77.jpg (75.79 KB) 2007-3-13 20:07




殒笳还
2007-3-13 20:07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78:
一直拖到9点半,会议主席,曼海姆大学的教授,才致了开场白,然后是波兰的中国民乐乐师,弹起琵琶,波兰的大姑娘吹起竹管竖笛,这种竖笛在国内已经是很少见到。配器是波兰人自己完成的,很有西方再理解和诠释的中国民乐,在一个远离它故乡的大会堂里响起,那种绕梁韵味,绝非语言可形容。

接下来是波兰大姑娘吹奏的一支竖笛,那声音呜呜然,委婉凄凉,乐师在一旁拉响一个台式的风琴,与笛声缠绵在一起,难舍难分,在中国民乐当中加上很浓厚的爱尔兰元素。都说冬日的笛声是最为苍亮和孤独的,要是在中国北方的荒地莽原上,足以把霜雪吹得断痕无序。原来一早起来,横朔波兰平原的滚滚雪浪,在波兰的中国民乐乐师弄响自己手中的乐器之时,那些弥漫天穹的浑浊,都在这些碎碎声音里消褪。透过会场高大的落地玻璃,云在迅速的散开,露出一般湛蓝的天空,而另一半则还是滚动尚未散尽的阴云。一切都那么静谧、氤氲、飘逸,阳光在雪的地面上尽情奔跑。


附件
78.jpg (114.4 KB) 2007-3-13 20:08




殒笳还
2007-3-13 20:08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79:
论坛第一个发言的是中国驻波兰大使苑桂森,他是1955年出生的山东省人,在国内外交部担任过欧亚司副司长,出任过驻斯洛伐克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人非常和蔼和好于近人,他一到会场就跟每个人都握手打招呼:“金刀不累死,金刀不累死,金刀。。。。。”这是波兰话早上好的意思。据说这位大使先生在波兰人缘非常的好,以至于上了波兰一家有名妇女杂志的头版,被称为有魅力的男人。

苑大使致辞的主题是创建中国和谐社会,主要是讲中国经济发展是以和谐为主要依据,全部是用流利的波兰话演讲的。给中方其他人配备波文翻译是一个中文名字叫马清的波兰小伙子,他是在中国留学,老婆也是中国人,中文接受能力还是很强的。波兰会议主办方在演讲大厅不同位置上布置了不少于3个摄像机,台下各个位子上不同波兰人的表情和样子,那些白发、秃顶、飞毛的教授们,一般都非常严肃在聆听,而一些漂亮的女士和女孩,则显得要活泼一点。


附件
79.jpg (66.21 KB) 2007-3-13 20:13




殒笳还
2007-3-13 20:13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80:
5点开始的是波兰创新基金会的主席波曼卡沃教授与一个波兰著名记者出身的教授,就中国问题进行讨论,他们叫辩论。我只能从翻译口中断断续续听到一些内容,他主要是说虽然不可否认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但中国自身的问题有一大堆。接着他说了一些他认为中国身上存在的很多问题,照我理解来看,中国发展是有很多的问题和困难,有些甚至是很要害的弱点,但绝非是他所说的那些内容,他主要还是对中国实际情况了解不多。不过作为是一种问题的探讨,他说出作为欧洲人的理解,还是无可厚非。很快,许多的波兰教授在台下依次发言,针对那个记者教授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有原来的波兰住中国大使、原波兰文化部部长、原来参议院议长。

我只能再次用感动来形容这些教授们如此认真的讨论,这种科学与求知的氛围是在国内绝对见不到的。如果说作为哥白尼和居里夫人的故乡,那是一种概念,那么作为波兰人在科学上的严谨和追求,在对待自己周围世界认识,那才是让这个动辄就说自己有五千年文化的大国人感到汗颜羞愧的地方。中国是在解决自己温饱和生活问题,中国是在补习对市场经济制度和应用的缺陷,中国还有很多很多要作的事情,不过就这种系统与完整的科学精神,才是我们需要慢慢,或者是要在商品经济发展之后需要重新去学习的。


附件
80.jpg (95.15 KB) 2007-3-13 20:14




殒笳还
2007-3-13 20:14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81:
经济论坛是在华沙时间晚上7点多结束,从我早上起来上路开始,持续12个小时,也让我在这一天的时间里几乎是饿晕了,因为波兰当地几乎是没有吃午饭的习惯,这个会议从一开始到结束,我都在会场里。次日华沙上午9点半,在波兰电视教育台的工作楼里进行论坛主要参与人的电视节目录制,德国和俄罗斯教授也在其中邀请之列。

访谈节目在录制室里,是个玻璃做成的长圆形状的桌子,刚好可以在三个位置上坐人,桌子背景是一块绿色投影灯,显得整个画面很柔和。欧洲人很熟悉这种做法,德国和俄罗斯教授闲庭信步的样子,在摄像机前很是家常一样跟主持人随意聊了起来。这是在节目结束时,打开制作间我拍下的两个教授摘耳机的镜头。


附件
81.jpg (123.59 KB) 2007-3-13 20:16




殒笳还
2007-3-13 20:16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82:
中午12点开始,由波曼卡沃教授主持,在他们大学的图书室长桌前,举行一个十多位论坛参加者参与的联席会议,坐在最右手的是原波兰共和国参议院的议长,现在也是一所大学的教授。我们曾经喊了很多年的“专家治国”,这在欧洲看来简直是一种笑话,你如果不是一个专业人才,你怎么可以在政府里工作,象华沙年青人在70%都是大学文凭。这些人一旦离开政府岗位,很快就可以进入某个大学担任教学工作。

再一次领教波兰人没有吃午饭的习惯。这次座谈会是中午12点开始的,桌上只有红茶、咖啡,还有不错的饼干、蛋糕一类的点心。说实话,要是与那些坐到桌子前吃正餐,中午我到喜欢吃这些点心,何况这些点心的味道还是很对我的口味。可关键的是,要在教授齐聚的长桌会议上大嚼这些美味,象我这种从来不讲究的粗人都难以下手,而且吃到嘴里还紧张得无法细细品味那种口感和美妙。我只好看我周围的教授们很是淡然的抓起一个丢在嘴里,然后动动几下,什么也没有发生似的一切重归于旧,可以继续侃侃而谈,真是感到郁闷。


附件
82.jpg (128.71 KB) 2007-3-13 20:18




殒笳还
2007-3-13 20:18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83:
下午2点,历时两天的会议终于结束,阿图来接我们出去逛逛华沙城。到华沙已经是第四天,只有在昨天会议举行的时候,看着会场外面曾经有过三个多小时的蓝天白云,剩下的总是阴云密布和风雪交加。

来波兰之前,看到波兰的气象资料是这个地方一年里,有300多天是多云的天气,这下总是有了直接的感觉。就在我跟阿图下楼上车,才觉得天边浓云里有些影子在滚滚冲腾,好像有亮起来的可能。站在潮湿的学校院子里,云中闪亮的光芒在玻璃上映照,呼吸清凉而又甘醇的空气,情不自禁大叫了两声。


附件
83.jpg (122.43 KB) 2007-3-13 20: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NO.84:
在人家大学院子的狂喊,引来冬日里的乌鸦鼓噪,进入华沙市中心,最先到达的是这个城市最高建筑,也是目前整个波兰最高的建筑,全高为235米,我把它叫做“苏联大帽”:波兰的科学文化宫。这是当年解放并接管了东欧六国的苏联人,奉送给东欧六国各一个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和实物,即在该国家的首都城市建立一个红场,并让莫斯科克林姆林宫式的红心竖立在那里并照亮世界。

因此这个高大建筑,汇集了剧场、展览、会场和办公,有房间数3288个,高大威严,可以从建筑语言上看到,苏联人希望把社会主义式的红色围墙、广场和检阅台,当作一个文化组成通过建筑,在整个东欧形成一种模式。

附件
84.jpg (142.43 KB) 2007-3-13 20:21




殒笳还
2007-3-13 20:21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85:
任何被推行的文化,都很达到推行者的目的。推行者被岁月无情的抛弃,只剩下推行者一个愿望孤零零的耸立在城市的中央,因为它太巨大,巨大到无人能承担拆掉它费用,渐渐融入当地文化,成为华沙城市内又显眼却又随和的建筑,当作人们在这个城市行走时的方位参照物,还有茶余饭后的谈资。其实这个巨大的建筑,在那个年代里扮演的是更多政治观念和地缘关系,这本身就超出建筑这个乐章本来奏鸣的旋律。

不过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北京和上海都有过苏联老大哥标志性建筑,不过当时的中国人没有让这种苏式建筑在最中心和最显眼的位置上,而且仅仅是完成展览和剧场的功能。50多年过去了,在中国的这些“莫斯科”展览馆到成为这种僵化城市建筑当中的一个奇葩,我个人始终认为在北京动物园东侧的那个新古典式建筑很不错。倒是愚蠢的北京市政管理当局改造动物园,把个原来北展广场给糟蹋的不成样子,尤其前面两个玻璃地下商场出口,垃圾一样切割本来的建筑环境和视觉美感。


附件
85.jpg (182.75 KB) 2007-3-13 20:23




殒笳还
2007-3-13 20:23



引用:
我只能再次用感动来形容这些教授们如此认真的讨论,这种科学与求知的氛围是在国内绝对见不到的。如果说作为哥白尼和居里夫人的故乡,那是一种概念,那么作为波兰人在科学上的严谨和追求,在对待自己周围世界认识,那才是让这个动辄就说自己有五千年文化的大国人感到汗颜羞愧的地方。中国是在解决自己温饱和生活问题,中国是在补习对市场经济制度和应用的缺陷,中国还有很多很多要作的事情,不过就这种系统与完整的科学精神,才是我们需要慢慢,或者是要在商品经济发展之后需要重新去学习的。

老大,总是这么另类,说得叫人震撼。
孤独弘
2007-3-13 22:02



  不只是震撼吧,让我们这些局外人领略了作者眼中的世界,通过作用的眼睛,心灵,感觉,让我们真的似乎走进另一个世界。
  我还没看完呢。容我慢慢看。
韩子
2007-3-13 22:25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86:
连续几天肆虐欧洲中部的大风雪,这雪算是到了最后的时候,只是在天空里还没有将那些水分散尽。不过华沙的街道可不同国内长城以北的城市,大雪几天,就会在街道上留下厚厚的冰甲和冰凌,开车和走路都要格外小心,否则一点疏忽就会带来万分遗恨。在华沙街道上,几日的积雪已经化为很深的积水,好像暴雨将住的时候。

因为在“苏联大帽”下面环绕广场是雪水满地,阿图开车围绕这个大帽子转了半天,才在东面背阴的地方找到我们可以落脚下车的地方。地上的雪水,水中的圆柱倒影,还有穿过广场的人影,恰好成为云层流动下的一个画面。


附件
86.jpg (144 KB) 2007-3-18 16:14




殒笳还
2007-3-18 16:14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87:
建筑是一组乐章,是凝固后美妙神奇的乐章,有人把一组巨大的建筑比喻为流动着交响乐那一刹那,也有人把交响乐用建筑来解构。不管怎么说,那些用不同材料构筑成的建筑,真的能在脑海里形成一种寥廓的画面和浮想的旋律。在中国很多地方,我去过几十座荒废的古城,也去过几十个各种有人居住的古镇,我最喜欢的是那些高大的柱子或是独墙,因为那会在心灵上造成震撼和冲击,是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比拟。

也许这是对崇高和高大的敬仰,对那种最单纯美感的依赖吧。唯一遗憾的是国内古建筑多为木瓦结构,这是一种宿命的选择,不可抗拒,亦不可选择,几乎很难有机会能见到那种高大柱子和墙面,以让思想在其间来回游荡。此时人到了“苏联大帽”对外开放的展馆台阶上,高大的柱子之间,波兰女孩子正在嬉谈,背光之下,忘记了这建筑不过50年时间,有奇特影子恍然


附件
87.jpg (132.36 KB) 2007-3-18 16:19




殒笳还
2007-3-18 16:19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88:
不要嘲笑苏联人,因为他们的主体是俄罗斯人,是一个饱受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民族,是一个非常善于采用拿来主义的边缘民族,而历史已经证明在世界上的边缘民族往往是最富有创造力的。即便是在思想被禁锢的年代,尽管是在他们自己天真和固执的想法面前,未来美好的世界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那种年代,苏联人的新古典建筑、绘画艺术依然有着自己严谨的内涵。

走近“苏联大帽”的内部,整个大厅里面的装修是非常严谨和枯燥,让人感受到那种整齐划一的思想和意志。不过现在的大厅一侧上面的灯具,应该还是那个年代的产物,依然照耀着老式咖啡座,吧台上摆设已经是一些老式咖啡和新式洋酒、饮料 。


附件
88.jpg (97.58 KB) 2007-3-18 16:20




殒笳还
2007-3-18 16:20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89:
从“苏联大帽”的一层上到30层观景台,是要买票,好像连科技馆在内,是20兹罗提,不过波兰的科技馆里的展品技术含量和数量,估计也就相当我们大城市里区一级的科技馆的水平,与那些高有四、五米高的展室非常的不相称和可怜。

乘坐有人驾驶电梯,穿过时光和屏障,来到寒风刺骨的高台。在华沙这么多天,终于尝到凛冽寒风的滋味,我哆哆嗦嗦抵抗风力站到200多米高空的建筑边缘,往下看去,估计下面那个教堂应该是华沙犹太教堂。如果是的话,那是一个很敏感的地方。罗马天主教皇是波兰人,他上一次回自己的祖国访问,专门去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但是没有在华沙拜访这个犹太教教堂。结果招来波兰犹太人的一片抗议,据说波兰犹太教会为此撤回原来给罗马教皇访问波兰的资金赞助。


附件
89.jpg (192.19 KB) 2007-3-18 16:22




殒笳还
2007-3-18 16:22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90:
200多米的高空,没有几多时间,人就被高空里强劲寒风给吹透,从骨头里面往外如同观景台上的那些金属条一般冰冷僵硬。欧洲的街道,大都是以一个纪念性的建筑或是集市为中心,然后形成放射性,很多条不同样式和大小街巷延伸到远方,这也恰好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典型。象中国城市或镇子上的街道,大都成方成条,人们就像是在棋盘上行走的棋子一般,规矩和限制。

知道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华沙原有70%的建筑都被炸毁,所以大都是复建的楼群。而且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开始,波兰一样也在建筑上犯了简单平庸六面体的错误,就象现在我们中国很多地方搞城市建设一样,都是千篇一律的盒子,在华沙不少的街区里都可以看见类似国内的那种小镇般的楼群。不过在围绕“苏联大帽”周围的建筑,还是比较注意自己建筑的风格,保留了许多原来古典建筑的风貌和风格差异。


附件
90.jpg (220.18 KB) 2007-3-18 16:23




殒笳还
2007-3-18 16:23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91:
“苏联大帽”的帽顶,在200多米高空四个方面上,各有五个巨大方形门洞,人在凛冽寒风中显得格外渺小。为了不被狂风吹倒,只好靠着坚固方形柱子顺着各个不同街道张望,甚至依稀从公共汽车和电车之间,看到苍老佝偻的人影,在朝雪地蹒跚而去。整个华沙市区,在黑色云层下凝重,远处的维斯瓦河在天边亮处闪亮,能看到光束照射下河流委曲样子。


附件
91.jpg (190.41 KB) 2007-3-18 16: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NO.92:
华沙的这个市中心,没有特别繁华街道和高耸的大厦,所以文化科学宫的建筑显得非常高耸,它周围的这个商场就显得很是矮小。本来想尝试在这个地方拍一个华沙全景照片,可是咱富士相机没有自动衔接对位功能,手动和目测,我又没有那技术,只好忍着寒风,冲着四面把下面的楼群雪景拍几张。

附件
92.jpg (223.49 KB) 2007-3-18 16:26




殒笳还
2007-3-18 16:26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93:
轰轰隆隆的风声里忽然有啵喇喇的声音,是许多的鸽子从风中云缝里来,落在大理石的地面上,在开始融化的水之间缓缓寻觅。走到“苏联大帽”西侧,正好是斜阳在蒸腾的云层中翻滚出来,在城市上空留下许多深浅的痕迹。这就是华沙,一个多云的华沙,一个富有特殊色彩的华沙,需要一个冷清的心境,来仔细寻找浓云中光线。


附件
93.jpg (62.04 KB) 2007-3-18 16:27




殒笳还
2007-3-18 16:27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94:
维斯瓦是公元十世纪波兰一个大公,是他最早在维斯瓦河的上游,克拉科夫建立起波兰的王都,因此这条发源于西喀尔巴阡山脉的河流,就成为养育波兰民族的母亲河。千里之长的河面,始终是平平缓缓的,从华沙身边经过,又朝着叔本华的出生地,波罗的海城市格但斯克流去。

我尽可能的踮起脚尖,好能从“苏联大帽”上占据更高的高度,能从远处发亮的河面上能看到更多冬日河水的模样。风云在急剧变幻,恰好顺着河流的方向出现一条阳光带,与河流一起,朝着东方划了过去,那河面上的虚虚实实,像是人的光阴,正在被无可竭止流动所虚度着。


附件
94.jpg (65.5 KB) 2007-3-18 16:29




殒笳还
2007-3-18 16:29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95:
历数“苏联大帽”周围、华沙街道间的隐秘,有火车站站前排列的车辆,有大饭店的凝重,有方尖碑的孤独,有巴洛克式的四平八稳,有新古典主义的简陋,在我看来都是一个很普通的城市,却在灰暗里充满着生机。

在大厦下面这个现代建筑,就是华沙中央火车站,车站前停了很多赶火车人存放的汽车。我后来看过介绍华沙的一本小册子,说这座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现代主义建筑是华沙丑陋建筑的代表。不过我看了半天,总觉得这个中央火车站即简洁大方,又经济实惠,从我站的高空看下去,给人一种从这里可以穿透时间和季节的阻碍,我可以回家的那种感觉。


附件
95.jpg (184.95 KB) 2007-3-18 16:30




殒笳还
2007-3-18 16:30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96:
在大帽顶层观景台内四周,有咖啡厅,很传统的那种,高大的方柱子下挂着很厚深色的窗帘,吊着流苏,在过道里是展览室和卖纪念品的地方,里面很多老式的电话、照相机类产品,这跟老式房子很协调,代表是那个年代曾经存在事物。

于是,等我下到这座文化科技宫楼下,上了小阿图的车跑出去很远,依然可以回头,在云层之间看到它的身影。不过此时的影子已非彼时的影子,与苏联无关、与政治无关、与人为好恶无关,仅仅是城市的一个标志,在斜阳下,在雪水中。


附件
96.jpg (73.98 KB) 2007-3-21 19:25




殒笳还
2007-3-21 19:25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97:
肆虐欧洲中部的大风雪刚刚过去,大地与河流正在云层下颤栗地缓缓苏醒过来,连太阳也在依然滚动的云层上面,小心翼翼偶尔窥探一下雪后的天地。清凉空气中充满着一种静静的欢欣,走到维斯瓦河的河边,总有一阵寒瑟微风如大地轻柔呼吸,轻轻的几乎让人难以察觉。

生命在寒冬里总是在瑟瑟发抖,但此时一丝微风已从河面上飘起,从干枯的树枝间流过。生命与其说是在寒冷中哆嗦,不如说是在对刚刚过去大风雪记忆的哆嗦;与其说是哆嗦此时阴云的天气,倒不如说是哆嗦于面对这种天气而即将到来璀璨春天的对比,那茂盛的河岸几乎拥挤不下生命对春日的欢呼。灯杆之下,有几只乌鸦在远远雪地上寻觅。


附件
97.jpg (93.97 KB) 2007-3-21 19:26




殒笳还
2007-3-21 19:26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98:
二战结束之后,华沙开始重新建设,在维斯瓦河上先后重建和新建7、8座公路或铁路桥,象这座横跨维斯瓦河东西两岸的悬索桥,柯斯丘什科滨河路与对岸什切青滨河路的桥梁。由于这个桥就在铁路桥附近,比较小,以至于在我的地图上连它的名字都找不到。

阿图来了个随意乱停车,就在这个交通还不是繁忙的大桥桥头把车停下来,我们可以踩着积雪,走到桥面,眺望冰凉的美人鱼和浮满流冰的河面。从这里越过维斯瓦河是华沙市的东岸地区,当年苏联红军白俄罗斯方面军就进攻到这里,与德国人隔河对峙,现在的东岸已经开始繁华起来。


附件
98.jpg (109.7 KB) 2007-3-21 19:27




殒笳还
2007-3-21 19:27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99:
总有人问我华沙的地理位置,我只能用华沙的地球纬度是北纬52度以北,比我们国家的漠河(北纬53度)稍微靠南一些。漠河我没有去过,但是二十多年前,我追寻老北京知青在东北插队的足迹,在齐齐哈尔以北的讷河越过嫩江,到达属于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境内,一个在小兴安岭边缘上诺敏河边的“卡拉都尔本”,这个地方的纬度是北纬50度之南。我知道那时候的嫩江和诺敏河在每年的五一之后在开江,秋天没有到十一的时候就已经封河,每年的1、2月间,是这里冰面冻得最硬的时候,不要说上面走60吨的坦克,就是几百吨的大平板挂车也没有问题。

然而让我感到非常意外的是,当我走到维斯瓦河的边上,那棕灰色的河面没有被冰封,仅仅是靠近河东岸附近河面上漂浮着不少冰凌,那速度很快,长时间看着它的移动,没有任何思想和情绪,只是在自己的感觉中漂流。


附件
99.jpg (157.68 KB) 2007-3-21 19:29




殒笳还
2007-3-21 19:29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00:
三天前在华沙老城广场见到过美人鱼,实际上在华沙市里不同的地方有三条美人鱼,在维斯瓦河边上是华沙最大,也最富有战斗性的一条。在欧洲各个地方都有美人鱼的传说,最有名气的当属丹麦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里那条,“美人鱼”铜像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朗厄里尼港入口处的一块巨大鹅卵石上,是个恬静娴雅却有着忧郁眼神的婀娜少女。大概是因为波兰总是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强敌入侵,所以这里需要一种精神,是在女神般召唤下的精神,所以这里的美人鱼都是战神一般的女人,在力量之中体现女人不一般的酮体,那美,绝非一个美字所形容。

在宁静寂寞雪地河岸,她赤裸的身体,乌黑发着暗绿亮茫的胸脯高高挺起,右手高举斜头方刀,左手挽着青铜护盾。有人说,这尊铜像是波兰著名女雕塑家在1934年创作的,是以波兰当代女诗人什塔海尔斯卡为模特铸造的。而这位女诗人所写的诗歌在1944年华沙大起义中,曾被谱写成为战歌,而这位女诗人也在这场大起义中为了自己的城市和家园捐躯。


附件
100.jpg (104.37 KB) 2007-3-21 19:31




殒笳还
2007-3-21 19:31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01:
在维斯瓦河边华沙美人鱼身后是老式铁路桥,就在我们走近她的过程中,已经先后有三列不同颜色客车,从桥面上隆隆而过。从这个铁路桥往东走,将穿过马佐维亚低地,向北进入立陶宛,向东进入白俄罗斯境内。

在维斯瓦河上有一些船改造成的小旅馆,要是在春夏秋三季来华沙,可以住在这船上,细细品味维斯瓦河水的委婉和旖旎。本来我因为住在华沙西郊外的乡下,觉得仿碍我早晚进入华沙“扫街”,自己就曾经想找到这河边的小旅馆住上一夜,可惜没有成行。


附件
101.jpg (94.56 KB) 2007-3-21 19: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NO.102:
抬头从覆盖白雪的美人鱼肩头超西面看过去,那边的天边豁然拉出一条宽缝,甚至有斜阳从里面转瞬消失,又转瞬闪烁着。在波兰民间传说,很久以前有名叫齐格蒙特的国王在全国到处巡游,想为王国寻找一个理想的京都。这天,国王来到维斯瓦河畔一座风景秀丽的孤家村落,这里只住着一户渔民,国王四处查看时,一条人身鱼尾的美人鱼从河里跳出水面,为国王唱了一支优美动听的歌。

这个国王就是现在站在王宫大门外广场上柱子上的那个拿剑的人,他立即爱上了这个地方,遂决定在这里建都。国王问正在河边嘻戏的两个渔家孩子:“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孩子回答:“没有名字”。国王又问孩子叫什么名字,哥哥答,叫“瓦尔斯(Wars)”,妹妹答,叫“沙娃(Sawa)”。于是国王决定把他俩的名字连在一起,作为这个地方的名称,这就是“瓦尔沙娃”。中文对这个名字是采取简译:“华沙”。


附件
102.jpg (80.22 KB) 2007-3-21 19:35




殒笳还
2007-3-21 19:35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03:
从维斯瓦河上的悬索桥越过冬日浮满冰凌的河面,来到华沙冬岸,忍不住又回头看了看西岸那些故事渐渐远去的天边。乌云还在翻滚,除了天空中一部分残缺不全的黄色碎片依然若隐若现,曾经肆虐风雪很不情愿在缓缓完全散去,许多影子在明暗不定的天幕上移动。忽然,有一种水雾正在渗入心灵和时间,正在渗入万物中能够令人心动空间;此时,正在失去可目睹的视界,一切就要被眼前雾色遮蔽如盲。


附件
103.jpg (58.12 KB) 2007-3-21 19:36




殒笳还
2007-3-21 19:36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04:
远远可以看到尖耸的天主教堂影子,甚至我还在维斯瓦河的西岸美人鱼的脚下,就能望见它花蕊般的哥特风格双尖塔,正在划破天空里的云层。阿图很明白我的意图,把车转过街区,因为街道上没有办法停车,他是以教堂为中心以螺旋线环绕一周多,才在教堂的下面找到可以停车的地方。


附件
104.jpg (151.83 KB) 2007-3-21 19:38




殒笳还
2007-3-21 19:38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05:
这是个路口边的小广场,红色教堂就在广场中央,是最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结构。我以前看过建筑风格介绍:这哥特式建筑在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是在罗曼建筑风格基础上,又创造了一种高耸结构,其形象有直入云霄之感,所以也叫做“高直建筑”。哥特建筑在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这反映了中世纪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封建教会追求神秘气氛的心态。

此时我站在教堂的对面,我们之间有树木簇拥隔绝着,这个城市寒冷路人偶尔穿过树木,从教堂前走过,更显得人在自己创造面前可以如此渺小。宗教和它存在的教堂,在人们的意识中不断成熟,于是所有发生在我们生活其中的一切,也发生于我们的内心:所有消亡于我们所环视四野的一切,也消亡于我们的内心。


附件
105.jpg (224.34 KB) 2007-3-21 19:39




殒笳还
2007-3-21 19:39


读这样的文章总是感觉心灵都被净化,读这样的句子心不觉得平和。
  
  喜欢这样的文章,欣赏这样的心境。
  
  置顶吧,多看看。也让大家都看看。
  
韩子
2007-3-22 09:50


PP漂亮,  
文字清新,
领略异国情调.
子隽
2007-3-22 14:16


领略异国风情,谢谢楼主。
盈盈若水
2007-3-23 19:05


站在119楼哈    心情不错    那里的建筑物好整齐干净
你的影子
2007-3-24 07:15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06:
哥特教堂的特征,总的来说,其建筑形象有挺拔向上之势与冲入云霄之感,而且多采用比例瘦长的尖形发券,如凌空的飞扶壁,全部都采用向上竖起线条的墩柱,并与高耸的尖塔相配合,使整个建筑如拔地而起的尖笋。哥特建筑的墙面很少,几乎全部都是高耸的尖券窗,窗子又都采用从11世纪就已产生的彩色玻璃,并作成各种图案,形成了珠光宝气、五光十色的正厅。

无论是券门还是墙角,都是被线条给装饰,诱导你的视线向上抬去,而且整个建筑内外几乎全部都是垂直线条的装饰,使建筑显得轻盈、挺拔,从整体到细部都是统一的风格,手法与技巧极为成熟。此时在这个教堂中部的外墙券窗之间,站立着雪白色的圣人雕像,如天上落下寒雪一样,雪白。


附件
106.jpg (171.94 KB) 2007-3-24 16:51




殒笳还
2007-3-24 16:51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07:
很久以前,那应该还是小时候的事情,在梦里的哥特教堂是很高大阴森的,一个时隐时现幽深的洞穴,里面有着长长的走廊。梦的延伸是没有敢走进那个橡木制作雕花华丽的沉重木门,趴在门缝里能看得到的,好像仅仅是深邃的拱券和廊柱,有幽幽的灯光在阴阴闪亮。

其实那些都是站在是非之外的一种窥探,没有任何的意义。不过当明天或者以后某一天,生离死别钟声会在最高的幽静中响起,那个门外之人是谁?不会是我,也不会是正在走过我身边的那个女孩,因为对生活的想望和触摸,不会让身陷在虚无迷茫之中。


附件
107.jpg (201.39 KB) 2007-3-24 16: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10 00:00 , Processed in 0.05557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