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sep123321

[原创海外]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NO.108:
其实我面前的这座哥特式教堂并不算是大的,不过它花蕊般的双尖绿顶塔却是非常非常的醒目和锋利,特别是整个教堂面都是由一种红色的砖给覆盖,在雪后的光线里泛着闪亮的红光。站在这个教堂的大门外,可以看到拱券无处不在。

那大门上一层又一层的拱券,仿佛是在诱导着门外之人,一定要走进这座可以与天通话的场所,去向主宰我们生活的所在去祈祷我们本毋须知道的未来,或是去乞求得到本不该得到的保证。

附件
108.jpg (231.32 KB) 2007-3-24 16:54




殒笳还
2007-3-24 16:54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09:
在华沙,天主教堂是可以在平时参观,这点国内的天主教堂也是如此,只是在平时没有人举行弥撒的上午到下午之间,有时候值班的修士会把门给锁上。而且目前国内的天主教堂分布还是非常的广泛,无论我在北京的东西南北堂、还是在广州国内最大的石建筑教堂、还是在吉林的松花江边、江苏**县城、宁夏中卫乡下,甚至在小五台山东麓的一个无人山谷,都能见到这种建筑存在。

不过在华沙,随时都会有人因为自己的需要,进教堂来完成自己心灵的对话,也就是在心目中的那个神圣下,将自己托付给希望。


附件
109.jpg (64.46 KB) 2007-3-24 16:56




殒笳还
2007-3-24 16:56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10:
教堂里面非常安静,光线更是黯淡,因为还没有到晚弥撒的时候,教堂里只有在神龛处灯是亮的,幽幽的,很是让人感到敬畏和自卑。

距离晚弥撒还有比较长的时间,但已经有些女性在教堂里不同位置上跪下,向天主祈祷,在花色地面上投下她们自己的身影。这些影子长长短短,来来去去的,与高空彩色玻璃交映在静谧之中。


附件
110.jpg (89.3 KB) 2007-3-24 16:58




殒笳还
2007-3-24 16:58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11:
就在天主教堂的门前,是从维斯瓦河西岸老城的王宫广场跨越河流过来的一条大街,名字是赫赫有名的“团结工会”。出了我刚进入的天主教堂,可以非常清楚看到街头巷尾大街不远,枯树枝条之间的另一处路口上,有座金黄色的东正教教堂,而且从外观上看,是典型的东斯拉夫人(俄罗斯人)的拜占庭建筑风格的教堂。这在我的印象里,几乎举国信奉天主教的波兰,在几乎都是西斯拉夫人的这里,就显得很是扎眼。

我一直就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同是斯拉夫人,象东斯拉夫人和不少南斯拉夫人都信奉东正教,而在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都是非常坚信天主教的民族。我曾问给我做翻译的马珆小姐这个问题,她显得很是为难的想了半天后告诉我,因为他们都是使用拉丁字母的国家,所以就信奉天主教,而象信奉东正教的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的字母是基里尔文字。


附件
111.jpg (132.09 KB) 2007-3-24 17:08




殒笳还
2007-3-24 17:08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12:
对翻译马珆小姐的回答我想了半天,倒觉得这个话应该是翻过来说才对,是宗教因素决定这些民族采用的文字,或是二者之间本身就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应该说公元11世纪,基督教出现很大的纷争而分裂成东西两个宗派,当时波兰等西斯拉夫人已经信奉了基督教,因此被留在西部宗派的天主教里,从而逐步采用西部拉丁文字。

〔简单看了一些有关历史,才知道波兰是地道的斯拉夫人的发祥地,旧斯拉夫人主要是生活在波兰东部地区,而在波兰的西部和南部,则是日耳曼民族的发祥地。公元1世纪以后,日耳曼人成为南面强大的罗马帝国的雇用,他们把俘获的斯拉夫人送给罗马人作为奴隶,因此当时的奴隶一词的发音就是“斯拉夫”。不过斯拉夫人分布很广,大体分为三个部分,西斯拉夫人包括有捷克人(被认为基本己日尔曼化),斯洛伐克人,波兰人;东斯拉夫人包括: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南斯拉夫人包括: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保加利亚人,而阿尔巴尼亚人和波斯尼亚人是在巴尔干半岛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征服和统治期间同土耳其人混血并且伊斯兰化的斯拉夫人。〕


附件
112.jpg (188.03 KB) 2007-3-24 17:12




殒笳还
2007-3-24 17:12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13:
在波兰的冬季下午,天黑这个概念总是没有时间的概念,一切以天空上的云量为准。尤其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最好不要往裂开云缝的地方瞭望,因为那种氤氲和弥漫绝非是一般心境所能承受的。当双眼被变幻莫测金黄所征服的时候,双眸上泛出的那层轻薄的雾就模糊一切真实感觉,让自己既不能行走,也不能思想,世界就如此懵懵懂懂的。

我逆着阳光,蹲在“团结工会”大街上强拍这些照片,这在一个非常遵守交通规则的城市几乎是不被允许的。小阿图立刻在我身后跑出十多米,好给路上驶来的汽车作提示。已经裂开的天空,像是突然被打开的窗户,天空就在我蹲下的同时,再一次裂开万道金光。


附件
113.jpg (114.56 KB) 2007-3-24 17:13




殒笳还
2007-3-24 17:13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14:
在这个夕阳弱弱,红色光线奄奄一息时候,天空里是否还有阴云,已经不重要。拜占庭建筑风格是东斯拉夫人教堂特征,巨大圆鼓形的东正教教堂主顶,配有四个方向上稍微小一些的圆鼓形教堂顶,与距离不远的尖锥形双塔花蕊天主教教堂顶同在,默默相望,这才是空间在此时的意思。


附件
114.jpg (215.35 KB) 2007-3-24 17:14




殒笳还
2007-3-24 17:14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15:
阿图把我用最快速度,送到东正教教堂的下面。穿着单薄皮鞋,踩着厚雪,能看到教堂顶部各个拱形之间积有白雪,于绿色的顶和黄色墙、红色夕阳和青色天空交映在一起。这是一座非常典型的拜占庭风格的建筑,规模并不大,估计教堂里面也就几百号人的容量,这在西方教堂里,算是比较小的了。但这个教堂却将来自欧洲东方的东正教基本要素和拜占庭建筑,刻画得非常准确和完整,按照华沙当地的说法,这个教堂的名字叫圣母玛丽。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最主要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我们国内有人把这种顶叫做洋葱头,其其建筑风格应该是在土耳其海峡地带受到阿拉伯文化影响的缘故。另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于是我站在教堂底下下朝上望去,一环扣一环的,指向最高的穹顶。


附件
115.jpg (129.83 KB) 2007-3-24 17:16




殒笳还
2007-3-24 17:16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16:
刚刚到达圣母玛丽教堂的门口时,教堂的大门是禁闭的,这与不远天主教堂要进入到傍晚晚弥撒之前,教堂里已经有慢慢聚集的人们不同。忽然有位小修士回到冷清教堂门口,我拦住他,从手势上看,他允许我跟他进到金碧辉煌的教堂里面,而且还可以照相。

沉重的大门打开,小修士还没有来得及把教堂里面照明灯打开,借着高高窗户泛进来的昏暗光线,能感觉到里面是一片金黄,是任何黑暗都无法黯淡的黄金所具有的本色。按照我在教堂和庙宇里的习惯,是不用闪光灯拍摄的,但我拍了几张就发现这规则根本就不适应用黄金打造出来的教堂内部,因为冷光下的黄金宝座、装饰、圣具、法器、画框等等,显得是很沉的灰兰色,只好在最后几张拍摄时,才把闪光灯打开。


附件
116.jpg (190.29 KB) 2007-3-28 20:03




殒笳还
2007-3-28 20:03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17:
东正教是与天主教、新教(也成为基督教)并列,是基督教发展过程中派生出三大宗派之一,而东正教又简称正教,原来是流行于罗马东部的希腊语地区,所以也有时被称为希腊正教。这基督教分裂为东西两大派别,主要是在公元325年,到1045正式分裂为各自的宗教,之后在几百年里,罗马教皇也组织过针对东正教的战争。后来东正教的教廷所在君士坦丁堡被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所征服,16世纪以后才由俄罗斯扛过东正教教廷的大旗。

我站在这个教堂的大殿里,是以号称所谓第三罗马的莫斯科为教廷,俄罗斯正教的教堂,抬头看见的那盏水晶吊灯,灯光闪亮,在晕暗下来的窗户前,形成自己独特的影子,这种身影将在一个独特的哲学和社会行为体系内,产生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附件
117.jpg (120.49 KB) 2007-3-28 20: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NO.118:
东正教是非常严格的一神教,主张上帝是绝对的独一无二的存在,认为上帝无可比拟,敬拜和尊崇不能归于任何别人,也不能归于那些不存在的神及其偶像。因为十字架是圣物,是“公义的天平”,是“对抗魔鬼的兵器”,所以东正教要求教徒必须去教堂,并戴贴身的十字架;必须虔诚地履行圣礼(东正教教徒要行七圣礼:洗礼、坚信礼、忏悔礼、婚配礼、授职礼、终敷礼),持守斋戒。所以,东正教要敬拜神,并要在圣像前祈祷。个人感觉,东正教对于信徒的要求和纯正,很类似我们西藏的藏传佛教,非常神圣和崇拜。

正是信徒们的全心奉献,给教堂以华盛金碧的物质条件。现在用富丽堂皇来形容这个东正教堂内部,已经无法准确表达,但凡是非建筑土木部分的一切,都是用黄金制成的,甚至是精美雕刻和锻造的,我想应该用极尽奢华这个词才比较贴切。

附件
118.jpg (253.14 KB) 2007-3-28 20:09




殒笳还
2007-3-28 20:09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19:
正教要敬拜神,并要在圣像和祭坛前进行祈祷。根据东正教神学家约翰所提出的物质变化说认为,放在祭坛上的饼和酒在祝圣之后,已发生质的变化,变成耶稣真正的、能给予生命的体和血。如果领受者吃喝了经过祝圣的饼和酒,他也就分享了主耶稣的生命,就会感到主耶稣还在活着并与自己同在自己将永远得到耶稣的“恩宠”。而作为基督新教的神学家则反对此说,认为饼和酒只是耶稣的体和血的象征,只是对耶稣受难的纪念……

因此东正教的教堂祭台都是最为华丽,往往也是其拜占庭建筑风格教堂最为核心的部分。尤其是大主教的位置,是黄金台上的黄金拱门式的屏风,被黄金柱子和雕花拱梁分成上下三层不同油画面,在宝座后面是金栅栏和门靠屏,让人肉眼看过去,恍惚金灿,晕眩目痛。


附件
119.jpg (213.39 KB) 2007-3-28 20:11




殒笳还
2007-3-28 20:11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70:
东正教是世界历史上唯一的持续千年帝国,东罗曼的宗教,是拜占庭正教,而拜占庭艺术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在教堂。在这里,室内镶嵌画和壁画装饰上升到新高度,在装饰的发展过程中,拜占庭在纺织、珠宝和插图手稿上与其伊斯兰邻国有着众多相似点,而反过来,这些艺术形式又被传播到更广袤的空间,影响着欧洲和地中海周围的时尚和风格。

在圣母玛丽教堂的黄金台上,还有数米高的黄金持仗,在仗最高的地方是黄金金属特性展现,一副约尺宽见方的黄金箔画,上面用手工打磨出镜面工艺:三位一体的圣人,而环绕这些画周围的是锻造压制出来的黄金延展花饰。站在这里,忽然想起目前国内使用率最高的、却又是莫名其妙的句子:“满处尽带黄金叶”,但此黄金可完完全全是真的,而绝非闹剧中的摆设。


附件
120.jpg (225.82 KB) 2007-3-28 20:12




殒笳还
2007-3-28 20:12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21:
在这个东正教教堂内部的几个柱子和墙上,都有数米高的圣徒和圣者油画,镶嵌在厚重的黄金座上,室内的灯光照在上面反射出金色的光芒,倒是让我一时无法看清楚这些油画的色彩和笔晕,更无法知道画者眼光的透视和心灵的寄托。

非常感激小修士能让我进入这个精美工艺品和如此辉煌的圣殿,又很宽容的允许我用相机纪录一些教堂内部的物品。按照习惯,看到柱子旁边有布道的钱箱,便从口袋里掏出几个兹罗提的硬币放了进去。没有想到小修士通过阿图,告诉我不要走,等他。


附件
121.jpg (196.73 KB) 2007-3-28 20:14




殒笳还
2007-3-28 20:14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22:
也许是因为阿图跟他说了些什么,或许小修士安心想让我这个来自东方的陌生人从形象上多了解一下东正教结构。小修士回来,手里拿着一大把钥匙,哗啦哗啦的,带着不明就里的我出了教堂大殿,一转弯就来到教堂侧面,打开教堂外墙上的一个小门,里面是通往地下的通道。

寒雪之中,一股地温的穴气从甬道里流出来。哇,这就是传说中的密室,不知道是《哈里•波特》中那个被魔法诡异着和变形的密室,还是传说中充满鬼怪和灵异而恐惧的密室,或是封有宝藏陈年已久的密室呢。听着在甬道墙壁上回响的咚咚声,忽然觉得自己的脚步居然可以这么声响,地穴最后一道门已经被打开,那小修士一闪就进去了,里面,将是什么呢???


附件
122.jpg (97.2 KB) 2007-3-28 20:15




殒笳还
2007-3-28 20:15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23:
当最后一级台阶走完,进到大门的里面,才知道原来这里是这个教堂的一个独立的修道和特殊仪式举行地。有这么一个密室我个人觉得无非是有几个原因,其一是东正教在基督三派里更具有神秘和神圣,所以密室是体现这种与外界隔绝的特殊神圣使命。其二应该是东正教有很多的礼仪,有些礼仪应该是在密室里举行的。其三应该东正教的存在始终受到东西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攻击,在众多攻击下,需要有密室来隐藏宗教的圣物和神学经典。

以前有个宗教专家跟我说过,要想了解东斯拉夫人就要认真了解东正教,而要真真认知东正教又必须要通过拜占庭艺术。拜占庭艺术是具有古代希腊文化的特征,但毕竟受到基督教文化的控制,一切艺术只是基督教的附庸而已,那里实行政教合一,宗教和王权的意识十分强烈,造型艺术既要为宗教服务,也要为王权服务。在拜占庭,皇帝也是当然的教会领袖,他不仅代表全民最高权力,也象征神的意志,因此所有的艺术都是体现天下万物,都归为圣主。现在这个地下,依然是这个结构和模式。


附件
123.jpg (181.41 KB) 2007-3-28 20:17




殒笳还
2007-3-28 20:17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24:
站在有精美壁画的地下室里,心脏跳得很快,觉得跳动有些涨疼。在这个密室里,是拱形的甬道式长形室,又被分为不同的组成,在所有的墙壁和天花板上,是用黄金作花边的彩色壁画,主要内容是东正教里面的圣徒或是圣人。

而在密室里宝座的对面,还有一个独立的密室,里面有耶稣蒙难的十字架,还有天上飞翔着哭泣的天使。我想按照基督教教堂的习惯,在这种密室中的密室,就应该是本教堂最高忏悔堂和藏有宗教圣物的地方。


附件
124.jpg (164.91 KB) 2007-3-28 20:18




殒笳还
2007-3-28 20:18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25:
对于这个密室的布局和结构,也是东正教的一个特色,因为在建筑上,罗马灭亡后的建筑风格被拜占庭所袭用,因此早期的拜占庭建筑大量继承了沿用已久的罗马陵墓的圆形或多边形的平面结构形式,如罗马万神殿式的圆穹顶,就被采用在拜占庭的教堂建筑形制中。

尤其需要说的是东正教原理和礼仪,被深深嵌入到俄罗斯文化和民族性中,无论后来什么样的俄罗斯意识形态都不可能将其完全清除。像俄罗斯著名作家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都曾有很深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情感并倾注到他们的作品中。有人甚至研究得出结论,在早先苏共内部有不少做法和口吻都带有东正教的色彩,甚至还对中国后来的社会与意识形态产生过间接影响。


附件
125.jpg (210.94 KB) 2007-3-28 20:30




殒笳还
2007-3-28 20:30



跟着免费游玩一回
哼哼
小猪哼哼
2007-3-28 20:36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26:
在华沙,在维斯瓦河的东岸,在整个波兰信奉天主教的西斯拉夫人土地上为数仅有的几个东正教教堂,能让我看得如此仔细,也让我一下联想这么多,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甚至与我同行的《大百科全书》王主编都觉得实在是非常难得的一次机会。小修士把我领进密室之后,照例是自顾自的去各个角落查看,任由我一点一点查看在穹顶和墙壁上的金色装饰和宗教画像,一丝一丝去体会东正教的威严和固守。

如果说基督教的在11世纪的大分裂,是东西地理上的差异和因为距离产生对权力分割作用所导致。所以宗教学者说基督教的分裂虽然有对教条不同见解和教宗权力分配原因,但是加剧矛盾和导致最后分裂原因还是疆域寥廓导致文化和语言的不同,在罗马东边是希腊文化传承和希腊语,而西边是泛拉丁文化和拉丁语。

因为差异,所以世界才是大同;因为大同,所以世界才包容了差异。


附件
126.jpg (172.02 KB) 2007-4-1 20: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NO.127:
出教堂之后,天色渐黑,世界一下又回到冰雪和青色,但人依然久久难以从那些鲜艳壁画和金灿金属对视觉冲击中,解脱出来。青色的世界里本来已经无法区分夜暗之外的一切,可总是觉得有很多颜色和亮光在眼前流过。

站在东正教教堂门外的孤灯下,忽然想起原来在藏区,多跟管寺院的喇嘛打交道。跟别人常常吹牛,说是只要给我时间,我就可以让那些喇嘛兴奋起来,甚至能忘乎所以把自己的庙给拆了。可没有想到是让东正教里的小修士也在这个寒雪下午如此兴奋,能让我仔细观看他们的金殿,还打开本教堂的密室,敞开给个陌生人。

附件
127.jpg (156.98 KB) 2007-4-1 20:45




殒笳还
2007-4-1 20:45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28:
傍晚时分,就着天上最后的亮色走进一道建筑的狭缝里,右边是现代建筑“波兰最高法院”的玻璃幕墙,左边是一道地墙,与之一街之隔的是毕苏斯基广场。此时能看到狭长天空里没有树叶的枝杈、高耸哥特式建筑的塔尖、还有正在流动中的自然之光不断黯淡。

街灯亮了,一盏一盏接续下去,好像走到哪里,它都可以告诉你有自己的身影,你是一个生命在这个狭缝中行走,在这个画面里极目遥望。夜晚已经来临,天光将最后的黯淡、最后的变化和映像,都在这些建筑、这些灯柱、这些行走的人影之中显现。这暗下去的天光和闪耀的灯光是不一样的,天光可以思想,灯光可知生存。有位西方的智者说过:思想比生存更好 。


附件
128.jpg (114.66 KB) 2007-4-1 20:48




殒笳还
2007-4-1 20:48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29:
从维斯瓦河东岸回到西岸,华沙市中心一带的街道上,刚刚离开天主教堂和东正教堂给我的冲击和推想实在太大,所以回到最高法院门前,看到这座富贵的教堂,一时间到没有了兴奋支撑点了。这个教堂的前部分应该是巴洛克式的建筑,其后身应该是哥特风格的双塔,看了不少欧洲中世纪建筑,知道人家也不是拿着一种建筑模式就排斥了其他的形式,很多的建筑是三四种风格同时采纳。

不过我不知道这座建筑的建造年代,也无法知道它的名称和用途,更无法确定是不是后来到19世纪开始流行的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将许多古典元素组合应用。拿它的照片问华沙城里的人,人家就很淡淡告诉我,那就是一座教堂,好像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不过从这教堂上空飘扬的旗帜可以知道,这绝非是一般的教堂,因为那黄色和白色相间的应该是天主教旗帜,另一面是波兰国旗。


附件
129.jpg (117.13 KB) 2007-4-1 20:50




殒笳还
2007-4-1 20:50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30:
将将的夜晚,空灵而浩大,大得如宇宙漫无边际,在这其中造就着人的肉体和心灵,来来往往。碎卵石大街上的灯光,把过往的车辆铁壳外表照得闪闪发亮,而最高法院大门口有一群雕像,则是永远走不了,无法离开这个说明却暗的街道,去到一个热气活泼的咖啡馆里,进入喧闹的世界。

一个很普通的公交车站和一个不大的广场,就在下班回家人影手边,又一群雕像,一群纪录华沙下水道里的生命和死亡,那是只能在反映二战波兰电影里看到的人性与反人性的镜头:令人绝望的迷宫深处,战士与平民都在一个个没有尊严地相继死去,下水道剥夺了原本属于他们的荣耀和平凡。这个被命名为“华沙起义英雄纪念碑”,没有太多的英雄奋战的雕塑,倒是群雕最终在一个下水道出口截止。外面是死亡,里面也是死亡,唯一区别的是外面你可以像人一般的死去,如此残酷的哲学问题,有谁能给出更好的答案。


附件
130.jpg (121.5 KB) 2007-4-1 20:52




殒笳还
2007-4-1 20:52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31:
因为在论坛上彼此认识和相约,华沙当地下午五点,中国驻波兰大使苑桂森在自己的官邸会见我们,闲谈之处多是谈到中国与波兰之间的交往内容,还有如何更好的向波兰介绍我们的文化和建设。因为大使应酬工作是非常紧张,晚上有活动而不能一起吃饭,他叫来自己的管家,吩咐他把大使馆所有的地方都打开,任由我们参观。

中国驻波兰大使馆里的宴会厅是典型中国样式,很大,方方正正的,同时容纳和几百人没有问题,而悬挂的水晶灯,这是按照中国宫灯的样式制作的。就目前中国在世界各国的使馆情况来看,驻波兰使馆的条件还是非常好和宽裕的,有自己的宿舍楼、运动馆和阅览室,当然这些都无法弥补一个长期在外生活的人思念家乡之憾。


附件
131.jpg (125.26 KB) 2007-4-1 20:53




殒笳还
2007-4-1 20:53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32:
在使馆二楼上的小宴会厅里墙上,存放着国宝级清朝时期的一副巨大山石仕女绣画,还有文革前四位老画家各作的四季花图,这些都应该是中国驻波兰建馆早期就收藏在这里的。中国驻波兰大使馆,在中国驻海外大使馆规模排位上,是排在第三位,因为它在新中国外交历史上,的确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除此而外,在二楼会客室和小宴会厅的各个角落,都有一些国内送来的产品和艺术品,估计苑桂森大使用意也是在波兰为国内这些地区和企业作宣传用的。下午我们跟大使本人谈了许久,都是类似中国对波兰旅游开放、建筑业和地产业进入波兰市场、以及电力和电子行业与波方合作的可能。看得出来,苑大使不仅是个非常热心的人,而且也对国内企业和状况也非常熟悉。


附件
132.jpg (167.51 KB) 2007-4-1 20:55




殒笳还
2007-4-1 20:55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33:
在国内就知道华沙的地理纬度,北方冬夜是“夜长梦多”,总是盘算到了华沙如何利用晚上时间在大街上徒步踏雪灯河。非常可惜的是,到了华沙才知道我们驻地是距离市区还有15公里之外的郊区小村,所以一直没有机会亲自体会一下华沙夜色是如何诱人,总觉得心理非常不踏实,空荡荡的。

从中国驻波兰大使馆出来,城市已被黑暗笼罩,开车到不远的华沙国家大剧院小广场上停下。就在国家大剧院的对面建筑,原来是华沙市政厅大楼,不过现在被美国的花旗银行给买走,当作金融中心了。灯光照耀下的米黄色楼身,总有车辆从楼前开过,雪亮的车灯把大楼照得一条雪白印迹,尚不知大楼里面又是如何控制着财富。


附件
133.jpg (123.67 KB) 2007-4-1 20:57




殒笳还
2007-4-1 20:57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34:
转过身来看华沙国家大剧院,这是一座建于1833年,具有雄伟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那巨大的雅典神庙立柱和墙面是当年意大利建筑师克拉齐设计的,据说剧院内可以容纳2000人。此时剧院好像有剧目上演,让停车场里的车辆不断移动,欧洲人的习惯,大剧院里如果要有剧目上演,人们一般都要提前两个小时到场,为得是交流和慢慢体会剧目开演前的那种文化氛围。

戏剧是什么,不就是人生的过去、现在或是未来么。


附件
134.jpg (144.29 KB) 2007-4-1 20:58




殒笳还
2007-4-1 20:58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35:
从国家大剧院出来不多远,就可以转到华沙王室大道上,这是华沙最华贵的一条大街。在灯光下波兰总统府,被照得一片明亮。与我们的政府和首脑机关不一样的是,在总统府门口没有卫兵阻拦,我可以端着相机从任何一个角度,把波兰国家最高官邸拍个够。

在总统府门口也趴着一对狮子,与中国重要府邸门口的狮子张牙舞爪冲着来者不同的是,这对狮子始终安静的趴在方台上,相对而视,大嘴角微微上翘,显得很隐秘的微笑。这里也叫纳缅斯特尼科夫宫,属于新古典主义的建筑,以前属于一个波兰贵族私人所有,也曾在波兰灭国后被沙皇俄国当作驻波兰的总督府。


附件
135.jpg (103.91 KB) 2007-4-1 21:00




殒笳还
2007-4-1 21:00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36:
这座纳缅斯特尼科夫宫被用作为波兰共和国的总统府,那还是1994年的事情。在二战结束之后的冷战年代里,这里是华沙条约组织各个国家在1955签订条约的场所,之后的1989年波兰统一工人党与团结工会的圆桌会议也是在这个地方举行的。

不管这里发生过什么,站在纳缅斯特尼科夫宫的这尊骑在马背上的雕像是波尼亚托夫斯基王子。18世纪末作为波兰最后一位国王的侄子,他选择了组织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军队走上抵抗沙皇军队强大进攻的道路,据说世界上军队第一份对作战英勇将士的嘉奖令,就是在那时候波兰人在自己军队里颁发。王子的率领的抵抗无法与来自三面强敌抗衡,而王子自己也只好站立在这里,看着他的祖国在一次次浴血中倒下,又缓缓的从地上爬起来。


附件
136.jpg (106.4 KB) 2007-4-14 13: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NO.137:
在总统府边上是个天主教堂,在夜里也有轮廓灯把它照得通亮,此时教堂前的那些巨大圆柱之间神像被灯光照射,拉出很黑的身影。这个教堂也属于新古典主义的建筑,显得富丽堂皇,后来有人告诉我,这教堂的名字非常的复杂,叫“被祝福的圣玛丽和已订婚的圣约瑟夫升天大教堂”。

念这段名字,感觉自己舌头都要转不过来,忽然有一种恶作剧的念头:这教堂要是按照他们的逻辑却又以咱们国内北方人的习惯应该可以这么叫,“扎了耳朵眼儿但还没有上花轿他二大妈和结了婚还没有入洞房的他二大伯“教堂。估计一口气念下来,人都要晕上半天。


附件
137.jpg (118.98 KB) 2007-4-14 13:29




殒笳还
2007-4-14 13:29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38:
在这个教堂前面有几盏路灯,尤其是靠近教堂正墙前的那盏,象是有许多事情要述说。整个华沙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遇的是彻底破坏,特别是在华沙大起义之后,气急败坏的希特勒叫嚣要让华沙在地图上彻底消失,于是德国人派出的工兵,专门一幢一幢的,认真细致将华沙各个建筑给炸平了。好像波兰人有预感,就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几年,华沙大学建筑系的老师带领自己的学生,对华沙重要建筑和广场都做过测绘。所以战争结束之后,流落在世界各地的波兰人回到自己的首都,他们找出原来的图纸,在很多的街区里,一样一样的按照原来的数据和资料,将自己华沙重新建设出来,只用三年的时间里,一个保持原来风貌的华沙又凤凰涅槃地出现在人们眼前使世人为之震惊。

没有人说她是新造的建筑,没有人在意她是刚刚完工复制品,人们只是知道一个被历史延续几百年没有中断过的城市,让每一个来访者对华沙充满崇敬之情。因此,华沙应该说拥有最多和最年轻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


附件
138.jpg (56.83 KB) 2007-4-14 13:31




殒笳还
2007-4-14 13:31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39:
一个阴云密布的夜空,新的雪又在酝酿,城市的灯光倒是把这些天空给照耀成为玫瑰色,失去黑夜原本的面目。在教堂旁边六角高柱子上站着一位伟人,右手抚摸着自己的心脏,那么多的城市灯光,却没有一束灯光打在他的身上,在雪天夜里,就着玫瑰色的天幕,借助雪地泛起来的光线,这个青铜象依然青铜般的矗立在风雪夜里,既不是宗教,亦不是权力,仅仅是夜色下他自己。

他的名字叫亚当•密支凯维茨,是150多年前去世的,波兰历史上最伟大浪漫主义诗人。这位诗人的出生,恰好是波兰被俄罗斯灭国的时期,因此诗人在写作的同时也扮演着革命者的角色,在1820年他创作的《青春颂》,标志着波兰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诗人也是因为组织波兰义军,染病去世。后来我到波兰各地,总能见到这位诗人或站或坐,沉思在任何的场地内外。


附件
139.jpg (137.62 KB) 2007-4-14 13:33




殒笳还
2007-4-14 13:33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40:
夜晚是一支缓缓颤抖的琴弓,它划过的是是绷在心灵上的那组琴弦,音符是夜里的幽灵,弓与弦的缠绵,那些幽灵就会随之起伏舞蹈。华沙夜里,6点就是很深的时候,积雪无处不在,湿漉漉的浸透所有感触,甚至连琴声都更加颤抖和伤怀。好不容易在闹市狭窄街道里找到一个停车的地方,然后来到名字叫“斯菲尼斯”的餐厅,是个很休闲牛排餐馆。

通过狭长曲折的餐桌通道,在隐绰晃动人影中寻找自己的座位。有些摇滚的波兰流行歌曲在彩色玻璃吊灯上溢出,有些小桌前三两个吃饭人影,还有些与空中无法辨认织品混杂在一起的彩灯,好像一切都是在清澈的半睡梦状态里。


附件
140.jpg (98.16 KB) 2007-4-14 13:34




殒笳还
2007-4-14 13:34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41:
喜欢彩色玻璃的时候,那还是在孩提时代的遥远,但真正见到城市和人影之间那种精细无比,又非常随意的彩色玻璃,还是在欧洲。那天光透过色彩浓厚的玻璃窗照射进来,不仅使得氛围灿烂神秘,就像美丽动人的眼神一样,有无限的内容。没有人能准确说出玻璃的原产地,早在早在公元前16世纪,古埃及就出现了玻璃珠子和玻璃镶嵌片,公元前155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间,在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都出现了玻璃器皿。而在我们国家的周朝也有玻璃的文字记载,但是真正赋予玻璃和彩色玻璃以灵性、以眼神的,还是欧洲人。

波兰最大的工艺特点就是彩色玻璃,无论是教堂的窗户还是挂件,无论是器皿还是灯具,颜色都是有梦幻般的组合,就同我小时候手里的万花筒,瞬间变幻,无穷无尽,一如风之飘影、梦之颜色。尤其是在累了一天之后,在这么一个温馨和自如的餐厅内,座在斑斓的光点之中,真的有些想不起自己或对方,都是无法分辨的。


附件
141.jpg (81.96 KB) 2007-4-14 13:36




殒笳还
2007-4-14 13:36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42:
在古罗马战败古埃及后,将古埃及战俘放在威尼斯岛上专做玻璃,由此玻璃制作技术传到意大利。以后聪明的波西米亚人依赖得天独厚的两种波西米亚森林资源:优质的石英砂矿带和丰富的橡木树资源,成为欧洲最好的玻璃产地。再后来,这种技术和产地就到了捷克和波兰,捷克的玻璃工艺制品以其独特工艺,而成为世界上的玻璃极品,波兰的彩色玻璃到被捷克的光芒给遮挡了。

很不好意思,给我点的剔骨牛排配炸土豆小饼来了一张照片,因为在波兰的几次大餐中,都点的是牛排,我给的评价是非常的嫩和恰到好处松韧,香气沁人心腹,吃起来绝对是美妙的享受。只可惜的是牛排个头太小了,无法保证我劳累一天后的肚子需要,特别是在一天奔波唯一的一段正餐时,总觉得不能解恨,吃完了,倒是心欠欠的。


附件
142.jpg (160.59 KB) 2007-4-14 13:37




殒笳还
2007-4-14 13:37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43:
当天夜里九点多才回到乡下别墅,本来想再写点手记,可是人已经感觉到是疲惫不堪,怎么爬到床上都不知道。来华沙好多天了,我的手机和电脑上的时间都还是北京时间,只有腕上手表被调整到华沙时间,人几乎没有从北京的时间节奏里转换过来,能清楚感觉到在遥远亚洲大陆那一端,现在的时间是早上四点多,也是我在国内写东西准备睡觉的时候。

在房间里简单收拾一下入睡后,大约有5个小时,是我来波兰几天睡得最长一夜,当地时间的早上3点多就醒,任由思维混乱跑了个遍。这天是安排我们自由活动,主人征求我们同意安排去波兰古城弗罗茨瓦夫,火车是早上6点40的,所以阿图早上5点半来接我。又是那么雪雾的寒夜,好像欧洲的冬天是一条拧不干水的毛巾,随时都可以在天空里凝结满水分。阿图在混乱软雪里找地方停车,我站在水里看着眼前蒙蒙楼群,空壳的里面只有明亮,却没有内容。


附件
143.jpg (129.02 KB) 2007-4-14 13:39




殒笳还
2007-4-14 13:38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44:
很久以前常有这样的冬夜,天上是雪雾弥漫,没有了天空和仰望的尺度,只有很低很低的云层,就在我们的头上,就在我们的肩上,甚至就在我们的手边。曾经登上30多层的“苏联大帽”,大约有100多米是在云层的那一端,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上下。

总是睡眠不好,因此最近几年的眼睛开始模糊起来,就在白天有时看东西都是模糊的,此时这种夜尾拂晓前,眼前梦幻各种迹象从存留在心里被映照在天地之间,这一刻倒觉得很是清楚,一种白日余温甚至在感觉迟钝表层上发散。


附件
144.jpg (93.28 KB) 2007-4-14 13:40




殒笳还
2007-4-14 13:40



一个风雪弥漫的陌生而熟悉的土地——波兰手记
NO.145:
20天前在北京,那天夜里忽然感觉到有一列没有终点的列车,正在穿过遥远的时间隧道,在隧道那边有个长长月台,上面是青苔圆木的标牌,写着名字就叫:欧罗巴。那本是一种感觉和幻想,毕竟欧洲离开我们是很遥远的地方,一个过客,能在旅途列车上将会看到是什么呢?

没有想到,这日的早晨,人就在华沙中央火车站的月台上,看着亮着大灯的火车头,牵引长长车厢从地下隧道里呼啸过来,停在我的面前,而人却是感到疲惫,迷惘困顿,双眼酸涩,四外是沉夜如磐。


附件
145.jpg (83.67 KB) 2007-4-14 13:43




殒笳还
2007-4-14 13:43



绝世好帖,就不摁倒踩脸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NO.146:
华沙中央火车站,波兰人说它是建筑于上个世纪70年代现代主义的拙劣范例。现在华沙车站里面跟国内一样,是个各种商铺林立的集贸市场,地面上是个很冷清的大厅,黑夜之下任寒风穿过,几乎不能在里面站立,脚踩在水泥地面双腿感到非常冰凉。

华沙火车站主要功能都在地下,包括站台在内,到觉得此时很像是个大型地铁站。下到地下通道,里面温度稍微高一点,人影多为匆忙,也有一些散漫的是不想过早再下行到月台上挨冻的人。小阿图先在小小食品店里给自己买了个热狗,大嚼完了以后才抹抹嘴巴,去打听我们这趟开往弗罗茨瓦夫的列车该在那里上车。





附件
146.jpg (128.96 KB) 2007-5-13 10:49




殒笳还
2007-5-13 10:49



NO.147:
这位就是我在波兰全程的陪同、向导和司机,名字叫阿图,在中波经济文化交流基金会工作,去年夏天来过北京,年纪为26岁,不会说中文,但是总把少数几个中文单词说得很准确和及时。在华沙出去转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他带着我走,默默看着我在各个地方“扫射”,或是按照他的时间安排,快步在大街上走,总要我一路狂奔,才能跟上他的步伐,不过也好,如此才能在不长的时间里迅速跑了很多的地方。

波兰的列车分等级,到弗罗茨瓦夫我们坐的是二等车厢,双人一排,相当于国内列车的软座,上车人很少,我们这个车厢也就不到20个人,所以阿图自己找了个靠窗户的座位,MP3一听,报纸一张,很是悠然自得。别看阿图小时候因为家庭的原因,只是读到高中,没有机会上大学,但是这家伙非常聪明,计算机和网络是他的拿手,像他工作的单位电脑和网络都是他提供的技术服务。




附件
147.jpg (108.31 KB) 2007-5-13 10:53




殒笳还
2007-5-13 10:53



NO.148:
从华沙到弗罗茨瓦夫一共500多公里,需要先向西绕道波兹南后再折返东南,全部行程有5个小时。二等车厢车票是100兹罗提,应该说在欧洲陆地旅行,这是非常便宜的车票了。后来我看过老外写的波兰旅游指南,特别说明要是坐火车从欧洲某个城市到波兰去,一定要在进入波兰境内的第一个站下来,然后在用波兰国内的价格买剩余路程的车票,可以省下一倍多的车票钱来。

有人建议从德国去波兰的路线是从柏林到什切青(一个很漂亮的湖水畔城市)下车,或是到弗罗茨瓦夫下车,玩上一两天再接着走。车在夜色中开动,出华沙城后一直快到第一站科沃,天色才在阴暗中亮了起来。站在车厢的门口,拍下欧洲大陆火车的身影。



附件
148.jpg (142.18 KB) 2007-5-13 10:55




殒笳还
2007-5-13 10:55



NO.149:
到欧洲,有机会还是要乘火车坐一次长途旅行,到不是为了接触什么外人和发生艳遇,关键是在火车车厢摇晃的节奏里,安静的看着上帝眷顾下的欧洲大地,可以很好的清理自己思维。看着车窗外面不断掠过的波兰平原,在白雪下面依然有很多绿色田野,那些虬髯般的树枝丛生,未冻僵的水在草丛间被风吹得颤抖。

因为又是一个雪色清晨,我在车厢里想尽一切办法,就是没有办法拍到比较合适的大波兰区域(波兰一个省的名字,也是一个地区概念)湖区那种景色。偶尔远方有尖顶的民舍在旋转着,那一缕缕晨间的炊烟拉出长长思绪,也许那就是我在思念时流露出来的痕迹,孤独的只有自己知道。车厢里人并不多,也就十多个人,有一对小恋人,但是因为是赶路,他们也都在摇晃车厢里打着瞌睡。



附件
149.jpg (65.54 KB) 2007-5-13 10:56




殒笳还
2007-5-13 10:56



NO.150:
在波兰,进出火车站里根本就不用检票,所以上下车是很方便的,也节省的火车站管理成本。到佛罗茨瓦夫的火车被波兹南市分成两段,火车采取的是车上检票,也就是在波兹南前后背着小皮包的检票员要检两次票。而且在这两段行程里,列车服务员分别各送一回水和甜饼,那饼的味道很怪,有一种松香的味道。

火车过波兹南,下车的人很多,这样本来空荡荡的车厢里就更显得空冷。再晃两个小时,车窗外就可以看到佛罗茨瓦夫城市的街道,很普通,有轨电车、灰暗天空、水泥建筑,没有任何特别的样子。


附件
150.jpg (128.18 KB) 2007-5-13 10:58




殒笳还
2007-5-13 10:58



又读一次,心都静了。想静静的坐会。陪着。
韩子
2007-5-16 19:25



今天办公室里难得清净,我独自一人把门关上好好的欣赏了,很美!
我先是看的图片,然后再看图片上面的文字,情,景,文,并茂!
去年冬天的时候我们领导也去了波兰,回来后欣赏他的照片,就被那古老的文化所吸引.现在看到你的帖子,又一次被波兰吸引了,我只能说很好了!
杨柳依依
2007-5-25 10: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NO.151:
中午11点多,火车最后停下来,是个老式的火车棚站,有人告诉我,佛罗茨瓦夫火车站在整个中东欧地区,都是最大的车站之一。下车就没有多少人,瞬间便四散而去,老式的车站又恢复往日的宁静,但月台上灯箱里的人却没有走开,很酷地望着月台,也许半个小时以后,还会有短暂的人流而过,生活似乎就是如此往复。

对波兰不太熟悉的人很少知道弗罗茨瓦夫这个城市,但是在申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主办的城市,与上海、莫斯科、墨西哥同为竞争者的,就是这座具有千多年历史的老城。佛罗茨瓦夫,城市面积有2929平方公里,在德语、波兰、斯洛伐克、塞尔维亚、立陶宛、意大利和匈牙利语都有不同的称呼。在德国人的口中,这个城市始终叫“布雷斯劳”,因为在奥得河与尼斯河之间的这片土地,在二次大战之前和期间,都属于德国的。


附件
20070307105608.jpg (67.36 KB) 2007-6-30 08:45




殒笳还
2007-6-30 08:45



NO.152:
以前曾有段时间比较系统看过二战欧洲战场上的战争介绍,在苏联红军击溃德国所有的精锐部队,越过原来的苏德边界,也越过被德军占领的波兰,来到德国边境上时,陷入战争疯狂的德国已经将自己的战争资源消耗殆尽,仅仅剩下老弱和破碎残军。参加守卫弗罗茨瓦夫是仅在几个星期前在德累斯顿筹建起来的部队,在师部的所有军官内,除了师长外,只有一人曾在师的参谋部门工作过。该师的三个团是由各种特遣队组成的,269步兵师的、掉队的士兵、军校的师生;此外,还有一个由训练部门临时组建党卫军应急团、一个德国空军地勤团,以及三个由混杂的部队组成的陆军团。由此将弗罗茨瓦夫建成为一个军事要塞,这批最无获胜希望混合力量顶住了苏军一切进攻,甚至直到战争结束还在守卫着他们心目中的布雷斯劳,牵制了围城的七个富有战斗经验且后勤保证充足的苏军整编师。5月6日,柏林被攻克,希特勒死掉了,守卫在这里的杂牌军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在德国的其余残存部队投降以后才放下武器。

这段战争没有进入到二战战史的主要介绍内容里,甚至更不能跟那场同样付出惨痛代价的华沙大起义相提并论,但是这里也一样死去的本是在战争结束的时候,最不该死去、没有受到过军事训练的普通人。我们走过车站的地下通道,有一个小伙子披着一条绿色的流苏桌布,站在通道口,大家彼此陌生的相望,又瞬间的分开。


附件
152.jpg (76.03 KB) 2007-6-30 08:48




殒笳还
2007-6-30 08:48



NO.153:
车站大棚,里面有许多老式商店,人们可以在车站里面在里面休憩漫步,还有就是在过来过往行人中不断飞起来的鸽子。这些与人和平相处的鸽子,从车站上洞开的天棚,从没有关门的商店,从想象不到任何地方飞来,落在我的脚边。

刚刚在老旧门脸的商店前驻足,在如此光线下人如假寐,也就是将醒时分,忽然耳畔传来拍翅之声,有如微风拂叶、细雨落沙般轻灵,倏忽闪过,复归岑寂,才知道有几只小小身影已经在地上寻觅着时光流过。


附件
153.jpg (88.61 KB) 2007-6-30 08:49




殒笳还
2007-6-30 08:49



NO.155:
别看弗罗茨瓦夫地处欧洲中部的一个安静的角落里,别看这个城市与现在的大千世界似乎有些格格不入,别看东方人可以记住波兰和德国,但绝对说不上来这个城市,但是在公元1241年,来自东方的蒙古军队袭击小波兰,然后入侵西里西亚。蒙古军队好像是不可战胜的,他们在该地大部分地区抢掠,但是突然“神奇火球”自天而降,这些草原恶狼竟然放弃攻打弗罗茨瓦夫堡垒。随后他们在列格尼卡战役消灭波兰与德意志联军,在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死后,蒙古人决定不继续进攻欧洲,改为返回东方选出新可汗。

站在弗罗茨瓦夫车站广场回头望过去,车站建筑主体是晚期哥特风格,浅白色的塔楼和堡垒式外观,给人以在时间隧道走到了尽头的感觉。不知道在那些战争年代里它们是否能起到防御的作用,不过走出这些碉堡和塔楼,在碎卵石铺就大街上倒是多了一位行者,一个想在天空俯瞰世界的行者。


附件
154.jpg (55.51 KB) 2007-6-30 08:50




殒笳还
2007-6-30 08:50



NO.155:
别看弗罗茨瓦夫地处欧洲中部的一个安静的角落里,别看这个城市与现在的大千世界似乎有些格格不入,别看东方人可以记住波兰和德国,但绝对说不上来这个城市,但是在公元1241年,来自东方的蒙古军队袭击小波兰,然后入侵西里西亚。蒙古军队好像是不可战胜的,他们在该地大部分地区抢掠,但是突然“神奇火球”自天而降,这些草原恶狼竟然放弃攻打弗罗茨瓦夫堡垒。随后他们在列格尼卡战役消灭波兰与德意志联军,在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死后,蒙古人决定不继续进攻欧洲,改为返回东方选出新可汗。

站在弗罗茨瓦夫车站广场回头望过去,车站建筑主体是晚期哥特风格,浅白色的塔楼和堡垒式外观,给人以在时间隧道走到了尽头的感觉。不知道在那些战争年代里它们是否能起到防御的作用,不过走出这些碉堡和塔楼,在碎卵石铺就大街上倒是多了一位行者,一个想在天空俯瞰世界的行者。


附件
155.jpg (55.51 KB) 2007-6-30 08:56




殒笳还
2007-6-30 08:56



NO.154:
因为在波兰没有办法上网,所以对弗罗茨瓦夫的一些具体介绍无法去检索,自己在来波兰的之前,并没有作到这个城市的打算,所以总觉得很是突然。而这时候的突然,在我们走出车站见到第一个很小的站边普通旅客光顾的小咖啡屋之后,就变成一种欣喜,在欣喜之中夹带着异邦寒雪孤独后的温馨,从心底暖洋洋的溢出来。

这个城市在历史上就是波兰文化中心,现在有9座剧院、爱乐音乐厅和歌剧院,14博物馆,15座大艺术画廊,还有11个大学水平的教育院校,总计学生111,000人。因为10世纪时这里成为斯拉夫人的贸易点,而后来有位叫佛拉季斯拉夫的波希米亚王公在这里统治,所以弗罗茨瓦夫这个名字就由这个王公演化而来。


附件
154.jpg (86.17 KB) 2007-6-30 08:59




殒笳还
2007-6-30 08:59



NO.156:
从我们下火车开始到下午5点离开,在弗罗茨瓦夫时间一共加起来才6个小时,好在昨天人家已经嘱咐我,一切听阿图的,他可以在这个时间里尽可能让我们感受这个城市。穿过很多的街道,都是狭窄和留着老式有轨电车的那种,几乎是在狂奔,感觉自己是一条鱼,来来往往的行人则是不同形状的鱼。

雪色之云,在天空始终流淌着,阴阴沉沉。在陌生交汇和略微拥挤的街道上游离,犹如是在一碗浓汤里洄游,灵魂里一半似醒,一半是麻醉,仿佛自己就在这里被彻底炖烂,也不会有任何的感觉,心甘情愿。



附件
156.jpg (94.23 KB) 2007-6-30 09:00




殒笳还
2007-6-30 09:00



NO.157:
离开火车站广场,我们沿着广场左侧老街一直向城市北侧快速行走,阿图带着老主编在前面走得飞快,让我在本来光线甚暗的街道上匆忙扫着镜头,还要不停的奔跑,来追上他们的脚步。

这条老街是火车站通往市中心的干道,可在墙壁上居然也能见到欧洲愤青们用油漆在彩色墙壁上的发泄。忽然就在那些无法叫人看懂的符号边上,有两个花盆很随意挂在墙上,粉红色、黄色的花也随意开放着,开的那么自如和娇艳。原来人们被季节掌握的感受,却可以因为自己可以培育的花朵怒放而改变,花开了,又开了,季节和心情就被如此解构。



附件
157.jpg (89.19 KB) 2007-6-30 09:01




殒笳还
2007-6-30 09:01



NO.158:
这是扫街无意中看到一幅搞笑的画面:在现代杂志店前的三个脑袋八条腿,六只眼睛中的世界是如此反差巨大,左边那个对那些印刷美女的头像不屑一顾,倒是大街上晃动的人影是它感兴趣的。右边的老者,则是要细细品味一下,可能杂志封面上的人物能勾起他的一些联想。只有他们中间的那个小娃娃,在他的眼里,只有色彩,只有天真,所有的都是无邪无欲望的。

补充说一下,在欧洲养宠物狗,只要体形稍微大一些,都要给狗带上这样的口套,才可以带到街上。


附件
158.jpg (105.38 KB) 2007-6-30 09: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NO.159:
沿着大街向北走,两侧的房子样式都在急剧变化着,想拍摄但一直找不到好的角度,更被那些有轨电车的电线,将仅有可能的天空分割得支离破碎,将取裁一块合适的画面都无法做到。也许是在陌生地方,这种想拍摄点世界的模样冲动,就是一种内心懦弱的表现,怕在街道上失去自己、又怕自己失去街道。似乎那些被定格下来的东西,我们才能理解了,备份下来的东西,我们才能拥有了。

忽然在街道对面出现一个很窄的画面,没有任何干扰杂物,一辆车缓缓进入我的镜头,银灰色的金属外壳与它后面沉暗的石楼、拱券、哥特装饰和一串弯灯,构成。。。。


附件
159.jpg (91.36 KB) 2007-6-30 09:04




殒笳还
2007-6-30 09:04



NO.160:
世界总是在我们意想之外变化着,那些老式房子下面已经出现合金与玻璃解构,现代商业也在浸蚀着街道,数码已经把摄影器材彻底的给覆盖。可人们还是需要彼此,需要从陌生的地方走过来,从彼此面前走过,再到陌生的画面之外,这瞬间的凝视,就是弗罗茨瓦夫最片刻的街景。

我们离开主要大街,进入无公交的小巷。总有稀疏人影在行走,我知道,我们离开欧洲心脏上的一个小城,一个小城心脏,离开那个老城广场不远了。



附件
160.jpg (77.21 KB) 2007-6-30 09:05




殒笳还
2007-6-30 09:05



NO.161:
快到集市广场的时候,忽然在街道旁处理的金属灯杆上,看到一个把嘴列得很长的小丑般家伙,此时正顺着电杆往上爬着。不知道他爬了多久,这个小淘气始终还没有爬到灯罩的位置上,却露出毛猴子一般的诡异小脸,告诉你,当你看到它的那个瞬间,一切都被凝固。

无法知道围绕这个广场有多少个鬼灵精,又分别代表着什么意义,但他们的存在给这个广场带来活力和新奇,让这个教堂密布和风格迥异的街道,更显得人性。他们与各个教堂上站立着雕像不同,没有神圣使命,没有威严表情,只有那种诙谐滑稽的容貌,被游走的人们于偶然发现,才会带来惊奇欢呼和猜想。



附件
161.jpg (67.19 KB) 2007-6-30 09:07




殒笳还
2007-6-30 09:07



NO.162:
就在我们要进入弗罗茨瓦夫的市政广场时,忽然有个很漂亮的女孩在街头拦住了我们,头戴黑色呢帽,一身黑夹克和T字裤,脚下登着黑色靴子,大声问道我们是否可以用英语跟她交谈。很快我们明白她是个产品推销人员,所以主要由阿图用波兰话跟她交谈。

她拉着阿图的手,很久很久才撒开,知道我们肯定不会购买之后,很潇洒的回头一笑,扬长而去。我看着此时的阿图,他在不停摇晃自己的手,好像那纤纤细手力气很大,倒把小壮牛般的他给揉疼了。好可怜的小阿图,本不该出现的那个女孩子为什么要打搅他平静的心,闹得小阿图很恍然看看自己的手,再怅然看着女孩离去的方向,如此反复多遍,天真的眼睛突然变得混沌起来。


附件
162.jpg (75 KB) 2007-6-30 09:08




殒笳还
2007-6-30 09:08



NO.163:
终于走到这个城市的核心,老城广场。实际上在这个广场中心是一个巨大的市政厅建筑,由于这里个建筑哥特式风格太奇特,在艳丽的西山墙有两组9只细高塔装饰的斜坡尖顶,尖顶下的黄底拱形装饰花纹,也有人把这种建筑风格称为西里西亚哥特式。

在市政厅山墙上有很多花格子的拱窗,好像一扇大窗户上又洞开着许多小窗户,又好像是一个人内心正在被许多洞开的窗户打开,任由冬日寒风从不同的空隙中穿过。


附件
163.jpg (71.55 KB) 2007-6-30 09:09




殒笳还
2007-6-30 09:09



NO.164:
在这种“西里西亚哥特式”建筑中融有很多巴洛克风格,很有些华丽和自由潇洒特征,主要是归功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宫廷建筑师。所以围绕市政厅巨大建筑漫步,光是这些窗户上的雕花,就非常让人仔细的玩味。

市政厅正面楼下是可以供人参观的博物馆,据说人可以直接爬上到顶层,去看弗罗茨瓦夫老城区那些充满个性和风采的屋顶,尤其是在飘舞白云的蓝天下。不过因为天气和时间,我们没有进去上楼。



附件
164.jpg (110.32 KB) 2007-6-30 09:10




殒笳还
2007-6-30 09:10



NO.165:
市政厅艳丽山墙上那两组各有9只细高塔装饰的斜坡尖顶,在青石拼凑的地面的雪后积水上倒映着,被风一刮,颤颤巍巍,有着摇摇欲坠的感觉。这些从空中落下影子有一种清楚的声音,落人寂静,一切又开始被静止,连寂寞和彷徨一起,在无助中只有静溢。



附件
165.jpg (71.52 KB) 2007-6-30 09:12




殒笳还
2007-6-30 09:12



NO.166:
老城广场就是街道,而这个环形方块碎石街道就是整个的老城广场,广场与深处还有12条小巷,能把来者带到艺术家的工作室。由于几百年来欧洲各民族的介入,没有人能说清楚现存的那些围绕老城广场四周街道,比邻连在一起的楼房,哪个是代表原来是那个地区或是国家的。



附件
166.jpg (99.42 KB) 2007-6-30 09:13




殒笳还
2007-6-30 09:13



  这些精美的图片和轻巧的文字,每每静静看的时候,总让我产生无限的追逐感。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NO.167:
在建筑面前,所有的眼光都是仰视的,因为人是总是矮小。为了获得比较好的角度,我几乎总是趴在地上,于是这些人坦然自若在我镜头面前走过,没有谁会把这种事情当作稀奇的,没有人会停下自己脚步。

一切的过去都已经远去,现在只有这种平静的生活和悠闲般的步伐,与旁边那些几百年历史的建筑一起,不停地生活着。



附件
167.jpg (103.71 KB) 2007-6-30 09:14




殒笳还
2007-6-30 09:14



NO.168:
这里就算是欧洲内心上的一个很小心瓣,来自四面八方的血液就在这里输入和输出,不断的交汇,积累和成就现在的风貌。四下里飘来碎碎起伏的钟声,不仅仅是来自市政厅的,而是任何方向的,紧紧慢慢,像是把时光都给敲得粉碎。



附件
168.jpg (88.44 KB) 2007-6-30 09:15




殒笳还
2007-6-30 09:15



补一张弗罗茨瓦夫的地图:
这张地图是我在这个城市快速行走时,在一个灯箱上拍下来的。图上的右下方标号55的,就是火车站广场,我们是从火车站广场左侧大街口进入城市一直向北,在59号标志,这里是个小土坡下面是奥得河的一个支岔,这里有个小桥。土坡上是个仿罗马式的半圆廊柱台子,很漂亮,但没有任何的介绍。然后再一直朝北步行,到了右上方的那个平面道路交叉口,连过三条紧紧挨在一起的马路之后,向左拐进通往市政厅(集市)广场巷子。


附件
地图.jpg (128.14 KB) 2007-6-30 09:17




殒笳还
2007-6-30 09:17



NO.169:
在这个老城广场,在高大山墙之下,有人矗立观望,有人形色匆匆,有人闲坐片刻。漫长的岁月是我们的岁月,因此现在的时刻自然就是我们依然经历的时刻,这风景中的人类,亦是人类中的风景。


附件
169.jpg (90.64 KB) 2007-6-30 09:18




殒笳还
2007-6-30 09:18



NO.170:
人的意识似乎是要靠那些点滴的积累,在持久和永恒面前形成的。于是再回头看一眼,老城广场之边,高大山墙之下,有人形色匆匆,有人闲坐片刻,有人因此凝固。窗户,如那个世界窥探人们的眼睛,从不眨动。



附件
170.jpg (137.87 KB) 2007-6-30 09:19




殒笳还
2007-6-30 09:19



NO.171:
就在我对面,在街的另一边的楼下门前,有一只手风琴里欢快的波尔卡舞曲,在街角风凉中变成无奈、凄凉和落魄,如同一个强颜欢笑的女人,无助地望着太多与己不相关人,影子般从他身边走过。

真的很后悔没有把我那只布鲁斯口琴带出来,在离开北京临出门时竟然忘记装进箱子里,不然我可以坐在街这边,也可以随我心意的将旋律演绎,任它们在空中缠绵悱恻。


附件
171.jpg (74.76 KB) 2007-6-30 09:20




殒笳还
2007-6-30 09:20



NO.172:
还好,在进入旧城广场之后,阴天下的光线显得亮了许多,可以蹲在街边扫。在波兰,人们对街头摄影人都很宽容的,只要面带笑容,基本上拍摄人像都不困难,而且往往能拍到很真诚和轻快的笑容,让人能感觉自己是融在他们之中。


附件
172.jpg (104.13 KB) 2007-6-30 09:21




殒笳还
2007-6-30 09:21



NO.173:
我们已经从市政厅前转到广场北面,在西北角落里天主教堂,是弗罗茨瓦夫很重要的教堂,建于14世纪的圣伊丽莎白塔教堂。光是从它乌斑苔痕的墙壁和蒙有灰尘的窗户,从被雨雪冲洗发亮的红砖花纹,可以看出对这个教堂来说,时光在上面已经很有风尘的积累。



附件
173.jpg (66.95 KB) 2007-6-30 09:22




殒笳还
2007-6-30 09:22



NO.174:
其实旧城广场严格的来讲,是一个以市政厅和教堂、楼群组成的建筑核心,在它的四周又是一圈的建筑将这个核心包围在其中,而在这两组建筑之间的方青石道路,就成为广场。有很多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或许刚是去什么地方回来,围绕这种街道式的广场,或许还要再去什么地方。



附件
174.jpg (93.46 KB) 2007-6-30 09:23




殒笳还
2007-6-30 09:23



今天只有我有这般的福气了
  醒来,在网上看这些文字,随你旅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NO.167:
在建筑面前,所有的眼光都是仰视的,因为人是总是矮小。为了获得比较好的角度,我几乎总是趴在地上,于是这些人坦然自若在我镜头面前走过,没有谁会把这种事情当作稀奇的,没有人会停下自己脚步。

一切的过去都已经远去,现在只有这种平静的生活和悠闲般的步伐,与旁边那些几百年历史的建筑一起,不停地生活着。



附件
167.jpg (103.71 KB) 2007-6-30 09:14




殒笳还
2007-6-30 09:14



NO.168:
这里就算是欧洲内心上的一个很小心瓣,来自四面八方的血液就在这里输入和输出,不断的交汇,积累和成就现在的风貌。四下里飘来碎碎起伏的钟声,不仅仅是来自市政厅的,而是任何方向的,紧紧慢慢,像是把时光都给敲得粉碎。



附件
168.jpg (88.44 KB) 2007-6-30 09:15




殒笳还
2007-6-30 09:15



补一张弗罗茨瓦夫的地图:
这张地图是我在这个城市快速行走时,在一个灯箱上拍下来的。图上的右下方标号55的,就是火车站广场,我们是从火车站广场左侧大街口进入城市一直向北,在59号标志,这里是个小土坡下面是奥得河的一个支岔,这里有个小桥。土坡上是个仿罗马式的半圆廊柱台子,很漂亮,但没有任何的介绍。然后再一直朝北步行,到了右上方的那个平面道路交叉口,连过三条紧紧挨在一起的马路之后,向左拐进通往市政厅(集市)广场巷子。


附件
地图.jpg (128.14 KB) 2007-6-30 09:17




殒笳还
2007-6-30 09:17



NO.169:
在这个老城广场,在高大山墙之下,有人矗立观望,有人形色匆匆,有人闲坐片刻。漫长的岁月是我们的岁月,因此现在的时刻自然就是我们依然经历的时刻,这风景中的人类,亦是人类中的风景。


附件
169.jpg (90.64 KB) 2007-6-30 09:18




殒笳还
2007-6-30 09:18



NO.170:
人的意识似乎是要靠那些点滴的积累,在持久和永恒面前形成的。于是再回头看一眼,老城广场之边,高大山墙之下,有人形色匆匆,有人闲坐片刻,有人因此凝固。窗户,如那个世界窥探人们的眼睛,从不眨动。



附件
170.jpg (137.87 KB) 2007-6-30 09:19




殒笳还
2007-6-30 09:19



NO.171:
就在我对面,在街的另一边的楼下门前,有一只手风琴里欢快的波尔卡舞曲,在街角风凉中变成无奈、凄凉和落魄,如同一个强颜欢笑的女人,无助地望着太多与己不相关人,影子般从他身边走过。

真的很后悔没有把我那只布鲁斯口琴带出来,在离开北京临出门时竟然忘记装进箱子里,不然我可以坐在街这边,也可以随我心意的将旋律演绎,任它们在空中缠绵悱恻。


附件
171.jpg (74.76 KB) 2007-6-30 09:20




殒笳还
2007-6-30 09:20



NO.172:
还好,在进入旧城广场之后,阴天下的光线显得亮了许多,可以蹲在街边扫。在波兰,人们对街头摄影人都很宽容的,只要面带笑容,基本上拍摄人像都不困难,而且往往能拍到很真诚和轻快的笑容,让人能感觉自己是融在他们之中。


附件
172.jpg (104.13 KB) 2007-6-30 09:21




殒笳还
2007-6-30 09:21



NO.173:
我们已经从市政厅前转到广场北面,在西北角落里天主教堂,是弗罗茨瓦夫很重要的教堂,建于14世纪的圣伊丽莎白塔教堂。光是从它乌斑苔痕的墙壁和蒙有灰尘的窗户,从被雨雪冲洗发亮的红砖花纹,可以看出对这个教堂来说,时光在上面已经很有风尘的积累。



附件
173.jpg (66.95 KB) 2007-6-30 09:22




殒笳还
2007-6-30 09:22



NO.174:
其实旧城广场严格的来讲,是一个以市政厅和教堂、楼群组成的建筑核心,在它的四周又是一圈的建筑将这个核心包围在其中,而在这两组建筑之间的方青石道路,就成为广场。有很多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或许刚是去什么地方回来,围绕这种街道式的广场,或许还要再去什么地方。



附件
174.jpg (93.46 KB) 2007-6-30 09:23




殒笳还
2007-6-30 09:23



今天只有我有这般的福气了
  醒来,在网上看这些文字,随你旅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NO.175:
这座建于14世纪的圣伊丽莎白塔教堂,位于弗罗茨瓦夫旧城广场的西北角,有一堵(实际上是半扇)墙和小楼把教堂与世俗的广场分开。小楼之间这个很漂亮的拱门,成为教堂前很秀气的景致,也有欧洲的游客从里面出来。不过她拿着相机,自己也很想找个比较满意的位置,却没有想到走进的是我的镜头。



附件
175.jpg (84.45 KB) 2007-7-7 12:27




莫问
2007-7-7 12:27



NO.176:
走在幽深巷子里,犹如从此岸走到彼岸,从这个教堂通往另一个教堂,从现在走回到过去。而此时,与很多欧洲小城广场一样,鸽子是这里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停振展的翅膀在打扰广场上原有多少年固定不变的画面。


附件
176.jpg (104.8 KB) 2007-7-7 12:28




莫问
2007-7-7 12:28



NO.177:
我本来想自己用相机给鸽子照个特写,办法是蹲下身一手捡起广场石缝里的杂物,放在手心里,这样至少可以给鸽子一种我手里有东西的感觉。可是这些鸽子都是眼尖得很,徘徊在我一定的距离上,小脑袋歪歪的,很少有鸽子跳到我的手臂上,来叼我手中异物。

我没有用另一只手拍成鸽子,倒是让从教堂里涌出来的参观人群,把我当作风景,几个漂亮的小妹妹,倒是很大胆的对这我和嬉闹鸽子拍照。


附件
177.jpg (84.11 KB) 2007-7-7 12:29




莫问
2007-7-7 12:29



地图2:
有关弗罗茨瓦夫老城广场一带的地图。这里:
44#是建于1840年的大剧院。
29#是14世纪的圣多罗西教堂
32#是圣末大拉的玛丽亚教堂
39#是市政厅
43#是圣伊丽莎白大教堂
21#在我的印象里,这个紧挨着教堂的应该是股票交易市场
48#是索尔尼广场
3#是马克西姆学院为主体的大学城
围绕着39建筑周围的,就是旧城广场街道。


附件
地图2.jpg (136.73 KB) 2007-7-7 12:31




莫问
2007-7-7 12:31



NO.178:
在建筑中融有很多巴洛克风格,主要归功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宫廷建筑师,当时在这个城市里还有一批德国摩登建筑建筑师的卓越作品,只是没有人能将建筑上所蕴含详细内容告诉我。

就是这幢被标明2号的大门,是建于13世纪的,时间要早于周边几个教堂,在门框上方雕有传说看守黄金的格里芬人头像,甚至在这个大楼的五层楼角上,都有这样神秘的头像在俯瞰广场上的所有行人。



附件
178.jpg (70.18 KB) 2007-7-7 13:24




殒笳还
2007-7-7 13:24



NO.179:
在银河系没有圆心的圆是没有的,而在欧洲没有教堂的居民区或是乡村也是没有的。无论是城镇还是区域,教堂往往是生活和日常圆心、路标与精神依托。这些宗教建筑的建造和装饰,恰好是与精神力量联在一起,如果没有它的存在,没有它的钟声回荡,所有地面上的建筑,顿时便会失去重心,失去支撑。

于是这个拱门里面,就是那座古老的教堂,大百科全书的王主编已经朝着86米高的教堂塔楼和巨大的教堂建筑墙面走去,仿佛一个学者正在被一种语言和思想所融入,仅仅留下他的一个渐渐模糊背影 。


附件
179.jpg (99.92 KB) 2007-7-7 13:26




殒笳还
2007-7-7 13:26



NO.180:
站在教堂院子里,很费力气仰望教堂一侧主堡塔身。它主要部分有五层,每层高度都在数米,在主堡五层之上有两层缩小的塔身,在这之上又有两组各为两层缩小的塔身。这样算下来,教堂的主堡是由四组高度和大小都不相同的塔身组成,总高度在86米高,是在这个小城市里是最高的教堂与高塔。

而横着看过去,这个标准拉丁十字线上的教堂,是一堵雕塑的艺术长墙。


附件
180.jpg (117.17 KB) 2007-7-7 13:27




殒笳还
2007-7-7 13:27



NO.181:
圣伊丽莎白大教堂,一座肃穆高大的宗教建筑,要害在于力图在千百万信徒的大脑内激发出一个个非现实的愿望句:愿我死后,肉体回归大地,灵魂由此能升上天国。在教堂主塔下部券门之拱上,有许多的线条在指引人们的视线,在诱发脑海的浪花。

建筑是一种语言,那么多超现实愿望都在明明暗暗墙上或是空间里,仿佛越是五光十色,宗教建筑本身所表达语言便越成功,信徒在虚幻的图景中得到的解脱和蔚籍也越多,越是清凉,越是象梦。因为没有梦的人生是难熬的,没有寄托的内心是恐惧的,当这座宗教被建筑了,一切也就有了根本和依托,一切也就有了描述和包含。



附件
181.jpg (163.92 KB) 2007-7-7 13:29




殒笳还
2007-7-7 13:29



NO.182:
站在高大的石结构教堂面前,总要以来自木结构国度的思维方式,来寻找一下在建筑表面上不曾雕刻出来的内容。也许石结构建筑,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持久的信念,是一种献身,表达对永恒的期待,对死的畏惧;甚至是牺牲和执着的宗教精神。

沿着教堂石壁,看上面横竖缝隙,真的是一丝不苟,精准得有些悲壮 。

附件
182.jpg (109.48 KB) 2007-7-7 13:30




殒笳还
2007-7-7 13:30



NO.183:
在圣伊丽莎白大教堂侧面巨大的墙面上,开有很多的门,在门的周围总有很多雕刻精美的石雕像。如这幅应该描画的是仙女正在降落祈祷中的富贵女子身后,而我看来,到不如是世俗生活当中两个女子,正在嬉闹。

一时自己犯糊涂的还是困扰自己的那个问题:石构建筑和木构建筑之间,为什么存在一个明显的地域差别。石构建筑流行很广,主要包括欧洲、非洲、西亚、中亚和南亚以及南北美洲;而木构建筑主要以中国为主的东亚地区,包括日本、朝鲜等国。在西方世界并不缺少木头,东亚地区亦不缺少石头,但为什么会有这种明显的区别,有很多专家从文化、习惯和宗教上都有解释,我都觉得说得是表面现象,并没有说到本质上。


附件
183.jpg (170.65 KB) 2007-7-7 13: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NO.184:
任何一个被人们建造的建筑必然要构建起一个建筑场,就好像凡有音乐的地方就有音响场一样,没有建筑场的空间是不存在的,哪里有建筑,哪里必有建筑场。当我们置身在这个伟大的建筑之中,就会被这个建筑场所征服和震慑,甚至当我们走进它的时候,都会感觉到那场强随距离缩短而增强。

在圣伊丽莎白大教堂边小广场的一个边上,有一尊铜做的全身胸像,却没有四肢和头颅,十字架班跪立在那里,胸口对着教堂雕花的窗户。


附件
184.jpg (71.73 KB) 2007-7-7 13:34




殒笳还
2007-7-7 13:34



NO.185:
宗教建筑的“场”则更是具有神圣、庄严、敬畏的特质,尤其象西方这样教堂是包容了建筑结构伟大、壮丽、严谨的对称,包容了人类的感官直觉。在这样的建筑中能感受到神性的感召力,其体现出的是一种虚实相生、往来同在的环境,尽管宗教建筑是不能收容你的身,但它却能安顿、收容你的心,你的灵魂,你的精神,让你在时空之外都能感受到建筑的存在和力量。

就在我仰望教堂和高塔感到头晕,似乎已经被这个场强所迷惑的时候,阿图叫我。就在进入教堂院落一角,有一个高不过20公分的小半圆石仓,在石仓一侧有个长满墨绿铜锈的小铜人,非常不为人们察觉。



附件
185.jpg (93.31 KB) 2007-7-7 13:35




殒笳还
2007-7-7 13:35



NO.186:
从他的装束上看应该是个小精灵,实际的长度要比我的手掌还要小,从这里布局来看,应该是世俗生活中看守广场财宝的小精灵。它长长弯头靴子和松垮帽子,垂到胸前胡子里有半张的嘴巴,好像经久不变的守卫生活已经让他感到疲倦,周围往来人影无法让他再有什么兴趣。

此时这个精灵正靠坐在石仓壁边,双手驻摸肩头的旗杆,朝向远方教堂主堡张望着,也许下一次钟声敲响的时候,会有黑色的翅膀从云天上展开。为了把这个家伙收到镜头里,我只好完全匍匐在地上,然后用富士相机的微距功能,才能将微笑的精灵拍了下来。


附件
186.jpg (123.55 KB) 2007-7-29 07:50




殒笳还
2007-7-29 07:50



NO.187:
想不起来是从哪扇门走进教堂内,高耸尖尖的哥特大堂两侧是拱柱长廊,在每个柱子上都有不同的雕塑和神像,精美细腻,仿佛是众多艺术珍品汇聚的一个殿堂。

建筑是个几何结构,是发自于世界的几何空间的一种集合,由圆由方、由线由弧,衔接与组合,搭配和呼应,似乎在表明宇宙都是几何创作的美而被那神奇之手滞留在我们眼前。但红白相间的墙壁,在教堂里就不是隔绝世界的分界,而是用来纪录更多思维和目光的。



附件
187.jpg (76.15 KB) 2007-7-29 07:52




殒笳还
2007-7-29 07:52



NO.188:
以前看过一段论述,说西方宗教建筑(主要是指基督教)起源于古希腊神庙,如著名的雅典帕提农神庙。当时作为神庙内部空间不是信徒礼拜的场所,而是诸神不容侵犯的圣坛,一切宗教仪式只能在神庙周围的露天举行;作为神庙封闭内部空间,更适合于宗教目的的需要。到了古罗马时期,原来包围希腊神庙的外部柱廊被移入室内,体现了基督教把“精神集中到内心生活方面”的趋向,同时也在其中赋予更多的教化功能。

在这个立柱上的雕像,到很象佛教寺庙里的那种壁画,用来记叙基督教诞生和重要事件。


附件
188.jpg (91.72 KB) 2007-7-29 07:53




殒笳还
2007-7-29 07:53



NO.189:
对于西方教堂,宗教的建筑必然是立体和凸显的图像,因此在教堂的内部必然要有大量与固化宗教相关的结构存在,才能表示那个思维体系存在。这一点,东方的佛教寺庙也是一样的,那些被人们雕塑的佛像,还有纺织品的帷帐,在高高耸立着。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说得比较深刻:从内部看,我们新教的教堂像一个长方形的箱子,是专为容纳人而建造的,除掉一些彼此隔开的简陋的椅子以外空无所有;而从外部看,整座建筑却自由地腾空而上,使得它的目的性虽然存在却等于又消失掉,给人一种独立自足的印象。于是雕塑和宗教宣示物,必然要在人们仰慕的视线里出现。


附件
189.jpg (67 KB) 2007-7-29 07:54




殒笳还
2007-7-29 07:54



NO.190:
我走到圣伊丽莎白教堂内最后一排位子,就在正中的位置上把相机放在长条椅子靠背上的扶手处,这里是信徒们祈祷跪下后双目平行的位置。由此看过去,哥特大教堂内部的种场强,最大限度浸淫全身,一时在前面光芒中,找不到自己所在的位置。建筑半圆形的拱结构和立柱,构筑了庄严和肃穆向上的空间,这样的空间也正是构成了内心最为恐惧和敬怕心理空间,而大教堂两旁弧线、交叉的极点,那是一种韵律的美,也将积淀在我们心灵深处情感升华,在冉冉上升的过程里获得快感。

这是非常真实的感觉,宗教建筑如此坦率地外现人心中的宗教激情,把内心中的一切迷妄和狂热、幻想和茫然,都化成实在的视觉形象:超人的巨大尺度,强烈的空间对比,神秘的光影变幻,出入意表的体形,飞扬跋扈的动势,骚动不安的气氛,还有从属必然的暗示,都在静谧现在的时刻里。



附件
190.jpg (69.52 KB) 2007-7-29 07:55




殒笳还
2007-7-29 07:55



NO.190:
我走到圣伊丽莎白教堂内最后一排位子,就在正中的位置上把相机放在长条椅子靠背上的扶手处,这里是信徒们祈祷跪下后双目平行的位置。由此看过去,哥特大教堂内部的种场强,最大限度浸淫全身,一时在前面光芒中,找不到自己所在的位置。建筑半圆形的拱结构和立柱,构筑了庄严和肃穆向上的空间,这样的空间也正是构成了内心最为恐惧和敬怕心理空间,而大教堂两旁弧线、交叉的极点,那是一种韵律的美,也将积淀在我们心灵深处情感升华,在冉冉上升的过程里获得快感。

这是非常真实的感觉,宗教建筑如此坦率地外现人心中的宗教激情,把内心中的一切迷妄和狂热、幻想和茫然,都化成实在的视觉形象:超人的巨大尺度,强烈的空间对比,神秘的光影变幻,出入意表的体形,飞扬跋扈的动势,骚动不安的气氛,还有从属必然的暗示,都在静谧现在的时刻里。


附件
191.jpg (69.52 KB) 2007-8-5 07:05




殒笳还
2007-8-5 07:05



NO.191:
实际上我面对圣伊丽莎白大教堂主祭台的这个数十米高耸大堂,在哥特教堂里被称为主堂,主堂是任何一个大教堂的身体,具有最高的室内空间并覆有轻盈如蛋壳的穹顶,并在飞扶柱和拱壁的依托下正处在克服大地吸引力的作用,飞向天庭。而在主堂的两侧是回廊,并且在回廊里面不时有大小不一的小圣堂,里面分别有这个教堂中世纪长眠教主的墓地、王公使用的兵器、信徒祈祷的小壂。

据说在中世纪的时候,这些回廊还被用来当作朝圣者留宿过夜用。在小圣堂里也有很多不同的宗教雕塑,我连续拍摄了不少,其中这面浮雕上几百年来,人们都在朝着天空仰望,希望能看到天主降临,也希望自己的祈求能得到上天的知晓。


附件
192.jpg (85.17 KB) 2007-8-5 07:26




殒笳还
2007-8-5 07:26



NO.192:
这是我在大教堂北侧回廊的另一间小圣堂墙壁上,所见到的一大幅雕像。当时我在主堂里拍摄,借着窗户里投射进来的阳光远远能看到这组浮雕明显的群雕,非常醒目,让我特地赶了过来。怎么看他的面目都很眼熟,可一时就是想不起他的名字,或者是不敢确定他的名字,这位音乐家就在月神和小天使的簇拥下,也在教堂高处,占据自己的位置。

欧洲教堂的兴建,就意味基督教在这块土地上站稳脚跟,从而代表一个特定的“中世纪”的出现。从一个被迫害的角色变成一个享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圣殿,教堂也在很长的时间里散布着敬畏也散布过恐惧,直到文艺复兴之后,教堂才逐渐恢复人们艺术和思想、灵魂和祈望场所,于是一位音乐家、文学家,一样可以享受圣徒的待遇。


附件
192.jpg (83.81 KB) 2007-8-5 08: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NO.193:
作为大教堂给人们感受是三维,甚至是四维空间的,但是在教堂内部依然有很多徽章式的宗教标志。这些起源于古老的图腾,又远远超出图腾的含义,已经不是在旗帜上舞动的形象,而是被制作成严谨和复杂盾牌方式,主要用来安放或镶嵌在建筑物上。象我看到的这样徽章,在这个教堂有好几个,一时无法直到它所代表的含义和历史,但在徽章下方的飘带上清楚的写着:MANE NOBISCUM DOMINE,这是取自路加福音第二十四章二十九节的话,意思是“主啊,请和我们一起留下来吧!”

罗马教皇保罗二世,在2004年10月向全体教职和信众写的牧函标题,也用的是这句话。这段话说的是前往厄玛乌村庄的两个门徒,在路上与擦肩而过的路人谈话,谈的正火热的时候,不知不觉天已昏暗,两人便邀请同路的这位先生与他们留下住宿过夜,却不知这个先生就是他们信奉的圣人。不过对我来说,这个徽章在视觉形象上所要表达的语言和符号方式,更叫我感到新奇。感叹、可惜,中国没有符号学,不然会有更多的信息被纪录下来。


附件
193.jpg (60.77 KB) 2007-8-5 08:49




殒笳还
2007-8-5 08:49



NO.194:
宗教建筑应用性目的就是宗教崇拜用途,因此不管这种建筑采用的什么语言,其宗教意念表达才决定了它的风格和象征意义。因此在欧洲,大型石构建筑既是最实用的传教场所, 也是图像艺术实施教化功能的最初地方,上帝的场所,也是百姓们可以进出的地方。

在这个大教堂祭台左侧,也就是在供奉上帝神像的旁边,居然有这么一个建筑雕塑,是一座五层花蕊形状的哥特大教堂。好像就是在提醒人们,上帝不仅仅在祭台之上,也是与建筑同在,那些高塔如花,等待开放的时刻。



附件
194.jpg (56.54 KB) 2007-8-5 08:50




殒笳还
2007-8-5 08:50



NO.195:
基督教是在5世纪以后,才取得社会地位开始建造教堂,象早期罗马式教堂的杰作主要集中在德国,而后来的哥特式教堂也主要在法国和德国一带。波兰到10世纪开始,其国王才皈依基督并在宗教力量下,逐步完成对波兰地区权力的延伸。不过象弗罗茨瓦夫,是位于苏台德山地附近,要获得巨大石块来建造教堂,应该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这个圣伊丽莎白大教堂和在这个城市里的许多教堂,都是那么高大,虽不出众,却有自己独特风采。

当走出这座教堂沉重大门之后,豁然亮堂的小广场上,依然有人群还在朝大门走来,而我依然还是没有想明白有关石构建筑与木构建筑之间在文化基底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当人们在生活的时候,宗教就在不停的被构筑着,那是没有材料和方式的差异,也许思想本不需要答案。


附件
195.jpg (93.57 KB) 2007-8-5 08:51




殒笳还
2007-8-5 08:51



NO.196:
离开暗色的教堂,离开有些晕眩的魔幻,回到街道上,一切都回归到色之真实本性。生活是已久的平凡,你来我往,不过如此。忽然想起哲人说过的另外一句话:生命比永恒更为重要。



附件
196.jpg (53.57 KB) 2007-8-5 08:52




殒笳还
2007-8-5 08:52



NO.197:
又回到世俗的生活,它质朴平庸,却又是我们必须经历的,而无奈岁月仓促;即便为了什么现世追求,也依然要在这普通的日子走过,不愿远离它重复和单调。可总有人不惜让身心穿越岁月玻璃的碎片,注定以孤独灵魂背包天涯,浪迹四海。

背包客,一个很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就在弗罗茨瓦夫如此绚丽街道上,他还是那么仓皇,选择着漂泊,将日渐疲惫的身影再次走向飘渺的路途,固执而又顽强。


附件
197.jpg (81.79 KB) 2007-8-5 08:53




殒笳还
2007-8-5 08:53



NO.198:
她从她那里来,推着的是她自己的未来,自己从现在开始的明天,而手机里传来的消息,也许就是一个未来的隐喻。



附件
198.jpg (91.08 KB) 2007-8-5 08:55




殒笳还
2007-8-5 08:55



NO.199:
历史上的欧罗巴是一个分散而又相对群居社会,广场或是贸易交换场所是汇集大家日常的最好地点。当离开教堂,就在环绕市政厅建筑广场般街道上,有一个人工的滑冰场,雪白的映照着四周古老楼房。

就像以前在电影里所见到的,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换上冰鞋,体验那种音乐般律动的飘然,让湿润的风和广场欢笑在耳边飞快的划过。随意在欧洲城市里的穿行,此时已经感到疲惫,就在滑冰场边墙上靠着,看着那么多孩子在笑容里出没。


附件
199.jpg (68.29 KB) 2007-8-5 08:57




殒笳还
2007-8-5 08:57



NO.200:
到现在波兰边境的这个古城,在季节上是有很多种选择,但中国驻波兰大使馆里的一秘却强力向我推荐,到这个城市特别适合在冬季里去。围绕广场行走,或是在流浪的那种感觉里穿透时,除去寒冷潮湿的风和自己棉衣内无法蒸发汗气,无法对大使馆女一秘的这种说法得出旁证。

也许是冬天的寒冷更适合寂寞,也许是古色城堡和街道有残雪和融化同时存在,更是因为在这个古老广场中央建筑群里有几家地下的酒吧。很是寂寞和孤独行走,需要的是一种更加寂寞和孤独的地方来品味寒冷和无助,如此,冬日的寂寞便是最好穴居寂寞的季节。洇洇如皮肤上渗透出血色之红,在那个遥远年代长穴里,居然还给我留下一个位子。


附件
200.jpg (31.48 KB) 2007-8-5 08:59




殒笳还
2007-8-5 08:59



一路走来。
韩子
2007-8-5 09:50



NO.201:
推开街道边上的大门,顺着不明亮的灯光,从斜坡上走到地下,一股地窖特有的温暖和气味,迅速为你解开冬装。随意找个角落桌子边上坐下,总有那么一点点光线从头上高处窗户里透进来,提醒你已经离开地面,离开社会,如穴居人一样在这里躲避世界。

在寂寞的阴暗里呆呆望着阴暗无神,懒惰的思想在印象着无梦季节。似乎此时离开了城市和现世,就在不多的空隙之间,许多曾经的纵横不再被什么感知,但引诱木讷的脚步陷入一种空洞,一种从寂寞走向寂寞姿势,在地下持久不变。


附件
201.jpg (42.09 KB) 2007-8-25 09: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4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NO.202:
远处酒窖深处有侍者在端着啤酒快速走动,小阿图自作主张,给我们点了饭菜,所谓中式蘑菇馅的炸饺子,还有与酒吧同名字的啤酒,叫斯比什。从来就滴酒不沾,可此时我已经忘记自己身体是绝对要远离酒精制品,拿起这种具有捷克风味的啤酒深深吸了一口。

感觉那是来自天庭的液体粮食,非常清香与凉润,酒精迅速在不知觉中从毛细血管渗透全身。很快肝脏有了疼痛的感觉,长时间缺乏睡眠的大脑在缺氧,哮喘的气管肿胀得难以呼吸,心脏那种撞击声音,都在这个地下酒窖里响起。



附件
202.jpg (47.31 KB) 2007-8-25 09:20




殒笳还
2007-8-25 09:20



NO.203:
这张画面如油画,如电影里一个永恒镜头,以至于我围绕他们看了半天,看他们凝固的时刻和无语的对白,看他们在看望对方的那种不变的眼神。难道穴居时刻就是如此么?以一种没有思维的状态生存,便是穴居人理想中的永生,便是这种灯下壁前的相望。

似乎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并不存在,而突然自己被穴居了,到觉得空间在思维里是有形的存在。而在某些时间,有你而没有我;在另一些时间,有你而没有我;再有一些时间,你我都在茫然中消亡。穴居如梦,看到的是一条时间河流,在模糊中奔流这黄昏和晨曦;不过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的将来,又如何判定我的河流会流向何方呢。



附件
203.jpg (31.55 KB) 2007-8-25 09:21




殒笳还
2007-8-25 09:21



NO.204:
这幅油画已经很接近西方宗教题材的画面,而此时除去我们在欧洲古城地下穴居着,连同思维一起在穴居着。由于思维赖以穴居的是我们脑子,离开了大脑这些思维将无法放置,哪怕思维如一粒灰尘,微薄细弱。同样,思维所创造物质也不在思维所驱使身体中,思维所创造物质同样不会存在于身体所穴居的这个世界内。然而这思维却又在无时无刻飞快地运转,肯定创造了无穷无尽的物质,却又无法在这里放存。

我们在外面的世界里寻找,不就是想找寻思维所创造的物质,但希望却越来越渺茫,本来以为轻易找到它们,却是终生徒劳。我与思维,我与时间,我与位置之间是一片梦幻的海洋,无法得到我自己镜像的暗示。因此当我在回到祖先穴居时代,才能找到一个世界的原点,这不是零点,也不是起点,仅仅是存在的原点,有思维在创造物质,深邃而质朴,希望和真实。



附件
204.jpg (37.57 KB) 2007-8-25 09:22




殒笳还
2007-8-25 09:22



NO.205:
这张桌子就是我们午餐的地方,在斯比什酒吧的另一端地下,空空的。吃什么,没有任何的意义,我就在照片里的右手那张椅子上长坐,因为此时没有人认识我,没有人知道我在此时地下,没有人来拉我走出黑暗,所以索性就让啤酒把身体所有病痛地方感觉都唤醒,好知道时间对我的苛刻,只有我自己才能丈量出它在无声中是如何迅速缩短。

内心是地下般的沉静与平稳,在心中那个空间里,又响起没有方向的钟声,又乱又细碎。


附件
205.jpg (46.18 KB) 2007-8-25 09:24




殒笳还
2007-8-25 09:24



NO.206:
巢居知风,穴居知雨,在这个地下的一个中午,则是很安静的时刻,也毋须在知道什么,有感觉麻木就是很快畅的。假如再回到那个嘈杂的人圈里,我们不又成了另类的穴居人,在热闹中放任行为,却在四壁下窒息自己的思维。

要离开斯比什酒吧,临走最重要的事情是回到那两个人的空间里,桌子依旧,人影依旧,时间依旧,感觉依旧,只有岁月和往昔的梦境在被遗忘,以至在黯淡的灰尘上才能辨认曾用脚步来丈量的痕迹。


附件
206.jpg (34.06 KB) 2007-8-25 09:25




殒笳还
2007-8-25 09:25



NO.207:
在老城广场的西南角上,是一个小小的索尔尼广场,面积有点像我们国内大型居民住宅楼群中间的空地。但是这里一样是青石地面,一样是人们行走交汇的地点,更重要的这里还是鲜花销售的地点,几个鲜花棚屋在广场的中心矗立着。



附件
207.jpg (82.7 KB) 2007-8-25 09:26




殒笳还
2007-8-25 09:26



NO.208:
就在旧城广场的一角,也是市政厅背后的楼角,斯比什酒吧大门附近的位置上,是波兰剧作家亚历山大·弗雷德罗,他的经典剧被拍成电影,由早已居住在巴黎的大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出场当演员,名字叫《复仇》。


附件
208.jpg (104.79 KB) 2007-8-25 09:28




殒笳还
2007-8-25 09:28



NO.209:
弗罗茨瓦夫在欧洲的交叉路口,因此南来北往的风都要在这里交汇,交汇在城市和居民的核心点。这幢市政厅南墙就已经不是所谓哥特风格,从这面墙的窗户风格应该是巴洛克式的,夸张的装饰曲线与特定的雕塑,对称中的非对称,说明人们在固定自己的思维之前,又曾经是如何的活跃。人们从心底那种激情,不一定非要通过那些的哥特建筑语言来表达,教堂是灵魂的居所,而此楼房是我们普通身体的居所。



附件
209.jpg (96.29 KB) 2007-8-25 09:29




殒笳还
2007-8-25 09:29



NO.210:
作为弗罗茨瓦夫核心,老市政厅是一组很大的建筑群,围绕着它有着不同时代和不同建筑师自己对这个城市和生活的理解。从15世纪开始的建造,人们已经经历的事件太多了,你来我往的争夺,不同的民族交替把持,当然会在墙上有着自文艺复兴、晚期哥特、巴洛克甚至有洛可可风格,都在欧洲中心被石砖给诠释。



附件
210.jpg (130.8 KB) 2007-8-25 09:30

转自殒笳还的个人空间http://bbs.ce.cn/bbs/blog.php?tid=196907&page=1

[ 本帖最后由 sep123321 于 2008-9-24 18:1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4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的分享,
先留给爪,慢慢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4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标记一下,看到117,明天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5 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LZ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5 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应该是本人在论坛里面见过的最美丽的帖子,谢谢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5 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增长见识了,这堂历史课很长,图片很美,解释详尽。
谢谢你耐心的发帖。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5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啊 我都看得入迷了 ,但现在得上班了,回来再看~~~
谢谢你的美文美图,让我长了不少的见识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25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楼主,图美文字也很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10 00:54 , Processed in 0.046534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