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452|回复: 39

【转帖】霹雳布袋戏世界中的佛道儒三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4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普通国民 于 2009-6-4 23:09 编辑

各位童鞋大家好,厚脸皮的在下又来了。
本次带来的转帖,是来自六欲浮屠道友的系列文章,已征得道友的同意,得以在AC转载。
值得一提的是,文中所涉及到的佛道儒三教,大部分是指霹雳布袋戏世界里的三教,即与现实的佛道儒有所区别,有因剧情需要,亦有编剧设计者的想法在其中。请在观看文章的同时,保持冷静,讨论是要心静滴~
当然,文中也会出现六欲浮屠道友对佛道儒的理解,有不同意见的,欢迎跟帖讨论,但是严禁人身攻击,不同意见请冷静发言,保证字里行间的冷静、公正、不带刺。讨论不等于吵架~


以下是各楼目录,方便大家阅读。

  霹雳扯谈之三教故事会:

第十一节——打击假冒伪劣组织,儒门非儒家  霹雳扯谈之三教故事会:

第十二节——寻找素还真:儒家本质与代言人

  霹雳扯谈之三教故事会:

第十三节——在世俗与神圣之间:三教之首的两难抉择(附典       型案例分析)

第十四节:中心思想与等级压制——谁家都有阴暗面

  正经霹雳扯谈学之三教争锋:

第一节:我恨我爱你——佛
道情仇录1

第二节:道法无相,云渡梵天——百世经禅一页书(估计从本楼开始就容易引起异议了       。记住,要淡定哦~)

第三节:佛本是道?!佛道情仇录2

第四节:人间正道是沧桑——剑子仙迹的意义

第六节:恩怨情仇,源出同宗——儒道之争1

第七节:有人之处,就是江湖——儒道争锋2

八节:叱咤风云、道法合流——法门故事

第九节:德行、王道与霸道——素还真和一页书的思想源流

第十节:儒家的胜利——三教之首的诞生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霹雳扯谈之三教故事会:第十一节——打击假冒伪劣组织,儒门非儒家

三教故事会

儒御中流

第十一节 打击假冒伪劣组织——儒门非儒家

一、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说到儒家,真是个很难的话题,因为他是个神奇的怪物。儒家历经几千年发展,从一种自由思想变成理论流派,从流派之一变成唯一,又从唯一升级为神话。在漫长的造神运动中,很多人在这位大神身上涂脂抹粉、润色添彩,以自己需要塑造他的面貌。终于有一天,这位人造神不满自己被肆意扭曲,更不满强塞给他的几桩包办婚姻,偷偷降下枷锁,慢慢锁死这帮人的身心。很久很久以后,我们终于发现大神的阴谋并开始反抗,可惜太晚了,枷锁已深深融入我们的骨血,成为永不能分割的一部分——我们曾以为自己挣脱了他,但无情的现实证明,我们挣脱的是他神性的部分,他的枷锁与诅咒至今依旧闪着寒光。

看起来很吓人,其实没什么,不用紧张,上面这段话是站在火星人立场上说的,就像我们看着水里的鱼说:多可怕,天天泡水里。所谓久居鲍鱼之肆而不觉其臭,鱼不觉得自己泡水里有什么可怕,我们也一样,早习惯了,没事。

二、儒家?儒门?孔夫子与龙宿之辩

儒家可被想象成一位有点傲气,以正统自居,富有社会责任感,乐于点评天下大事,同时对政治保持较高热情的人。他是一名天生的教师,且有些《大话西游》中唐僧的行为倾向,时时想着教导别人应该怎样,不该怎样,逮到机会便要讲。即使嘴上不说,他也会带着批判与审视的眼光去观察万物,并在心里偷偷给它们打分。

这个形象看起来不太受欢迎,完全不如我们霹雳儒门的风采,比之华丽无双的龙宿,更是清汤白面对满汉全席。不过很可惜,基本上儒门是个假冒伪劣组织,与真正的儒家思想差之甚远。俗话说不破不立,揭穿儒门天下的真面目,对我们正确认识儒家是非常有必要的。

儒门目前闭关自守,以我们对龙宿的了解,他多半带着手下习武修文的同时也时常赏月观花,作点诗词;或弹琴唱曲,搞点华丽的小规模文艺演出。若被孔夫子看到,必会表示出极大的愤怒与义正言辞的鄙视:“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意思就是子曰: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龙宿你一天到晚搞这些花花排场,讲究贵族生活情调是不对的,该把心思放到正事上,少说多做,向有道行的人请教。

龙宿可是位很个性的青年,当然不会乖乖听人训,反驳说夫子啊,我都是一门龙首了还用跟着谁学啊。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说你怎么这么不谦虚,不要怕别人发现不了你的才华,怕没人欣赏你,要更多的去欣赏和发现别人。

这就是儒家初期的第一重要观念“仁”。孔子说的这个“仁”,就是当自己有所需求时,要想到别人也会有类似的需求。所以,你要帮着别人去实现他这同样的需求。推而广之,像我们常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这些都是仁观念下的推广和体现。

显然,这对咱们儒门一点也不适用。照孔夫子的逻辑,龙宿就该满世界去推销珍珠,或向世人输出他华丽无双的生活方式。毫无疑问,这两点都不具备任何实现的可能。

于是孔夫子退了一步,委婉劝告道:“君子不器。”龙宿你是个有才的好同志,不要跟那些没见识的人一样,只满足于做单一且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比如装土、扫地。你可是君子,应当有更高的追求,要积极参与天下的大局,努力治国平天下,干一番事业……

“仙凤,送客!”

事实就是这样,不论从哪个方面看,儒门天下与儒家思想都是如此的格格不入。儒家一大特征是有作为,特别是在“正道”上,若你的兴趣是研究地理、矿产,或写小说经商什么的,那在儒家看来你是个失败的人,因为你的精力没用到正路上,没为国家大事操心,为匡扶正道出力。自由自在的小日子不是儒家追求,儒门天下虽占了头号名声,但他们并不是儒家的人。

三、不能说的秘密:被误读的魏晋风流

由于儒门一直采取置身世外、明哲保身的态度,不主动参与争斗,挑起事端,处于半隐居状态,其门人俄作风也较飘逸不羁。因此,部分道友认为儒门是魏晋风流的代表,龙首则像陶渊明一般,是位不屑与世俗合流的高人,此观点似乎还得到不少认可。

哎呀呀,道友们,大错特错矣。魏晋风流是个被误读多年的概念,千万麦再提的好。那个时代更接近美国六十年代的嬉皮风格,充满了性与毒品的狂欢,各种匪夷所思的故事层出不穷,像一幕荒诞不经的后现代话剧。晋代名士们手里拿着老庄的书,嘴里嚼着毒品,天南海北不负责任的瞎扯谈,闲下来就鬼混,和女人也和男人。同时,可怜的道教在那时遭遇了一次道德与人伦的大崩溃,具体情况惨到你要敢拿这事儿去问苍,立刻会被白虹穿胸而过。为什么?他说不出口!只能杀你灭口了。

晋代以吸食毒品五石散为时尚,好像现在某些小青年们总要high一把,不过晋代人玩得更大。五石散是一种中药散剂,性极燥热,吃后浑身像哥斯拉一样喷火,雪地里也能穿单衣,必须行走发散,最好再配合冷水澡。所以鲁迅说:“我们看晋人的画象和那时的文章,见他衣服宽大,不鞋而屐,以为他一定是很舒服,很飘逸的了,其实他心里都是很苦的。”

苦虽苦,但五石散能让人的精神进入迷幻境界,忘记一切烦恼,还兼有蓝色小药丸的用处,很快风靡上层,进一步推动了晋代的嬉皮士风格,简直前卫得让人瞪目结舌。东晋名士王忱出身显赫,官居要职,某天他老丈人家有人死了,他和朋友们嗑了药后前去吊丧,十几个人脱得一丝不挂,披散头发闯了进去,并绕着他老丈人走了三圈。老头正悲痛欲绝,忽见以女婿为首的十几个光腚饶着自己转圈,其心里作何感想,恐怕不是我们现代人能猜得到的。

这个荒唐的故事证明,魏晋风流是一句误解,特别晋代。儒门虽个性些,也绝没个性到这程度,咱们还是不要把儒门和这段历史联系起来的好,毕竟,万引天殊剑归宗的威力,大家都承受不起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霹雳扯谈之三教故事会:第十二节——寻找素还真:儒家本质与代言人

第十二节:寻找素还真——儒家本质与代言人


一、儒家溯源——周公之礼

上一节说,我们的孔夫子在儒门天下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被龙宿请了出来。站在苍茫大地上,他举目远眺,喃喃自语:偶像,这条路真是蛮辛苦的呢。

混帐东西,怎可如此恶搞!开山怪级别的孔圣人哪有什么偶像?哎呀,道友别激动,孔子当然有偶像,他一直崇敬和向往着一个人,若没这个人,就不会有儒教的诞生,他就是周公。

周公姓姬名旦(这名字很好记),是西周初年的人,我们都看过《封神演义》,知道武王伐纣的故事,周公就是武王的弟弟。周武王灭了商纣后,没享受几年天下我有的好日子就死了,大周朝的江山便由他儿子继承。但这位新王年幼,由王叔周公摄政监国。这下流言四起,都说周公要政变夺权。但周公不但没叛逆,更留下“周公吐辅,天下归心”的美名:他平定纷争,分封诸王,还确定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这就是儒家思想基础“周礼”。

周公的人品能力皆让孔子崇拜不已,其制定的周礼更为儒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因此,儒家对周公非常崇敬,尊称他为“元圣”。

二、教主传道——孔子时代的儒家三大基本观

到了孔子时代,天下群雄并起,谁也不把周王室看在眼里,周公礼法更是坏得差不多了。这一切看在头号保皇派孔子的眼里,简直是大逆不道、丧心病狂。孔子曾愤怒地批评过季孙氏,说他在自家庭院中用六十四人的大阵仗表演舞蹈,是天子的规模,这个死暴发户,连这种僭礼的事都敢干,还有什么不敢干的?(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在孔子看来,做人做事甚至治国,第一重要的是讲“仁”,这不止是爱心,更是一种“责任感”,君子要充满对社会和天下苍生的责任感,不能只想自己,要时刻推而广之,以自己的需求想到别人的需求,并由此及彼付出关爱。这个理论放到治国上,就是要求君王肩负责任,慈悲地对待国民。因此,孔子的“仁道”又称“王道”,也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王道的来源。

第二重要的是“为政”,又称“义”。孔子认为,儒家弟子应走正道、谋大事,将才能用到有价值的地方,用自己的能力为天下百姓谋福利。儒家不是一个出世旷达的学派,不像道家比较讲究出世,或比较追求形而上的东西,例如修仙得道。儒家是入世的学说,他们的教义、规范和知识,都是用来维护“周礼”,用来治理国家,改造乱世的。就像上一节所说,儒家的目的是告诉你“应该怎样,不该怎样”。

儒家思想中第三重要的便是“礼”,此处的礼,是包括国家的等级制度、宗法、祭祀等等在内的一系列礼法,它除了规定一个国家和国内所有人,上至君王,下至平民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之外,更告诉人们应当怎样去做。

总之,儒家思想以“仁”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以“义”为实现理想的途径,以“礼”为行动的准则和目的。这么一看,我们很容易在霹雳中找到儒家思想真正的代言人了,没错,他就是素还真。

三、儒家与传统中国代言人——素还真

素还真是一个非常“杂”的角色,虽说他自称“半神半圣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贤”,武学中又有“儒风道极燃佛光”这类三教大杂烩似的东西,但他骨子里完全是霹雳中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的人。可以说,素还真这个角色以儒为身,以道佛为两翼,这也正是三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客观写照。

素还真就是苦境维和部队的第一司令员,连谈无欲都说他是“人类的希望,和平的守护者”。不知多少道友想过,为什么素还真要这样奔忙呢?他难道不会和某些隐居高人一样,关起门过小日子,管他外面是否洪水滔天呢?这不是一句“因为他是主角”就能回答的问题,事实上,这也是素还真作为儒家思想代言人的使命。

儒家思想中,第一重要的是“责任感”,素还因为不忍见天下苍生受苦,方才承担这份责任,这种“不忍”,正是儒家第一要义“仁”。用一句更浅显的话来讲,素还真之所以要维护武林和平,要当这个霹雳一哥,是因为儒家思想对入世的执着追求,决定了支撑他奔走的动力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此,官方对素还真的介绍“以武林和平、天下大同为已任,谋为天下谋、利为天下利”,并非说他像耶稣一样,生来就为了救苦救难,而是他的责任感和儒家文化背景决定他要这样做。“谋为天下谋、利为天下利”,正是孔子所说的“仁”的本质,是由己及人的“王道”。

出于这样的责任感,素还真积极投身到维护和平的重任中,这就是“为政”,光有心是不够的,更需要有行动。素还真本人十分清楚这一点,他明白自己的使命是什么,明白自己为之奋斗的东西是什么,否则绝不可能对一线生说:宁可心在江湖言江湖,不可人在江湖厌江湖。孔子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儒家另一位圣人孟子说: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都说明儒家坚强的一面,他们的责任感是百折不回、贯穿始终的,因此,素还真即使本体死去,也要让化身继续代自己战斗,直到取得胜利为止。

说回素还真本身,我们都知道“还真”是返璞归真的意思,也就是在佛门最后一节说的人生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么,“素”是什么意思,当真只是他的姓氏而已吗?

扯谈一下,汉代后,儒家学说越来越受重视,汉武帝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儒家学说成为了官方认可的根本学说,董仲舒也因此成为儒教真正的创始人。因此,为感激孔子“为汉制法”的千秋功业,孔子在西汉初期被封为“素王”,意为有王道而无王爵之人,类似“有实无名”之意,我们的一哥不正如此吗?

四、儒家为何如此神秘?

绕这么大圈子,真麻烦死了。如果说素还真是儒家代表,为什么剧集里不直接表现呢?的确,这蛮奇怪,相信有道友也注意到了,若按剧中三教鼎足的设想,儒教声势似乎比佛、道弱太多。抛开三教先天不看,佛、道门中的高手那是大把大把的,颇有现在讽刺某些高校盲目扩招,搞得“博士满街走,硕士多如狗”的味道。而儒教……你能立刻想到一个和龙宿齐名的高手吗?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儒门不是儒家,而真正的儒家高手又遮遮掩掩不愿露头?儒教到底和三教中的道、佛两家有什么不同?是什么让儒家变得隐秘而含糊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霹雳扯谈之三教故事会:第十三节——在世俗与神圣之间:三教之首的两难抉择(附典型案例分析)

第十三节:在世俗与神圣之间——三教之首的两难抉择(附典型案例分析)


一、儒教当真存在吗?

这是一个尴尬的话题。国内学术界一直有争论:儒教当真存在吗?

教者,宗教也。在漫长历史中,作为三教之首的儒教,与道、佛两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不纯粹的宗教性。一种观点认为,儒教并不是宗教,而是一种思想,因为儒教中没有受崇拜的人格神,没有神仙派系,没有专职神职人员,也没有“出家”和“在家”的生活方式区别。同时,儒教没有类似基督教中“天国”或佛门“极乐世界”那样的“彼岸”,也不像道教有超凡脱俗的出世思想。儒教没有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它不求解脱,不问来生,它只活在当下。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儒教是一种宗教。首先,它有祭祀场所(孔庙),有自己的一套宗教礼仪,同时有独特的教义。儒教以“三纲”、“五常”为教义,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四书”、“五经”是教义经典。儒教吸收道、佛两家的宗教思想和修养方法,将封建宗法制度与宗教观念融为一体,使整个社会宗教化,将俗人变成僧人,使宗教生活、僧侣主义、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和偶像崇拜渗透到每个家庭。

因此,儒教既是宗教,又不是宗教,它同时存在于神圣与世俗当中。因此,霹雳中没有将它作为与道、佛同等的一个宗教来描写。虽然剧中说三教鼎立,但如果刻意表现这种鼎立关系,必会给儒家染上浓郁的宗教色彩,这与历史和现实都是不相符的。因此,像历史上的儒家一样,剧中采取了较为回避的表达方式,同时,制造了一个神秘的“儒门”,同“儒家”偷换概念,既达到三教鼎立的目的,又不扭曲真实的儒家本质。

二、典型案例分析:北隅王朝的悲情投影

我们说过,儒家是入世的思想,是要被用于正道、用于春秋大义,千秋功业的思想。事实上,从西汉时代起,董仲舒创立的儒教,同孔子的学说已有了区别,它的政治性、社会性被进一步突出,也更体现了世俗的生活。要理解并说明这一点,必须到一个相对稳定、成熟,和我们古代中国有一定相似性的环境中,才能更清楚的看到儒家思想在治国方面的特征。

纵观霹雳世界,苦境基本被一群信奉无政府主义的恐怖分子把持,天天你推过来,我推过去,我们只能把眼光聚焦唯一的典型封建王朝:北隅王朝。

北隅二字最早出自上古神话,传说黄帝大战蚩尤时,北隅人是蚩尤手下,他们将司雨的应龙赶到了南方,所以今天南方雨水比北方多。这个故事和霹雳没关系,有关系的是汉乐府中的这首诗:“有鸟西南飞,熠熠似苍鹰。朝发天北隅,暮闻日南陵。欲寄一言去,托之笺彩缯。因风附轻翼,以遗心蕴蒸……”这首诗借写鸟,描写了一对兄弟因命运捉弄,最终分离的故事,也是元凰与凤先的悲剧写照。

而北辰二字,出自《论语.为证》。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为政者(政治领导人)在治国时,要合理、利民,则得民众拥护,就像北辰被众星围绕一样。曾经有人说北辰指北极星,其实是表方位,即地球北极与天空相对之处。北方为帝君之所,众星围绕在这个方位四周,犹如君主得臣民拥护。

事实上,北辰元凰的悲剧,正是一为血缘,一为政治。

三、滚滚红尘:北辰元凰的不归路

包括孔子在内,儒家讲究“正名”,就是说客观存在的种种事物,应当与他们名字的含义一致,这就是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贯穿儒家思想的封建社会关系中,每一个名字都有它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为了名实想符,每个人都应当努力完成责任与义务。因此,为配得起“北隅继承者”的身份,太子元凰必须经历一系列考验,此所谓“为君之道”。

“正名”是把双刃剑,若你的实际身份与你的名义不符,那么,被否定与抹杀的将会是你本身,而不是名号。也因此,在元凰身份被怀疑时,没有人想到他曾多么努力,曾付出什么,而都将焦点放在“他到底是不是太子”上,逼他当众滴血认亲。这就是儒家“正名”的残酷之处,它看重身份与称号,而否认个体本身的价值。

同时,元凰登基后没有走传统的“德政”之路。中国就是这样,太平盛世,庸碌无为的皇帝可能有好名声;而乱世中必须的冒险却被史学家大肆抨击。就中国的思维来说,重用皮鼓师这么一个另类的谋士,首先就不够“义”。义者宜也,指一个事物应有的样子,是一种绝对的道德律,儒家学说遵“先祖圣人之法”,是不爱变通的。皮鼓师的山猪脸必定会引起正统士大夫不满,这是个必然的缓冲过程。但元凰为取信皮鼓师不惜杀戮重臣,失了人心不说,也让之前还算轻微的错误变得无比巨大——因为现在他除了不义,更不仁了,错上加错,无可奈何。

当然,我们知道元凰曾经历被废的伤痛,对性格有很大影响,难免会有些偏激和独断。但很可惜,游戏规则不会为谁改变,儒家思想牢不可破,就像我们开篇说的,它将封建宗法制度与宗教观念融为一体,使社会宗教化,将俗人变成僧人,即使高高在上的皇帝也同样被它禁锢。元凰以为靠一己之力,靠铁血手腕,就能同支撑整个帝国的庞大阴影对抗吗?毫无疑问,他就像挑战风车的唐吉珂德一样,是注定要失败的。

北辰元凰自此踏上了一条不归路,并越走越远……

四、礼法的愤怒:玉阶飞为何功亏一篑

说到太傅,少女道友们的眼泪要下来了,我也十分唏嘘。风度翩翩、俊逸温柔的玉阶飞是那么有魅力,简直就是完美情人的化身,我还写过他的同人……哎呀打住,扯点相关的,我们都知道玉阶飞死于转移龙气失败,其实这不是说他功夫不到家,关键时刻掉链子,而是暗喻“礼法”威力。

麦想歪,不是龙气愤怒他生活方式太后现代,爱情长跑多年,始终不和长公主结婚。龙气怒的是玉阶飞对自己的鄙视和轻慢——居然想靠一个人就把我转移走,太瞧不起我了!

儒家认为祭祀是一件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孔子用“礼乐”代指国家根本制度,而礼和乐都是在祭祀典礼上使用的,帝王们也都爱爬泰山上去封禅(shan,不是咱们的一剑封禅)。祭奠是一件万分崇高而庄严的事,早期还要炭烤活人以示忠诚,相信以北隅王朝的文明水平不至于做这么原始的事,但怎么也不可能水到靠玉阶飞一个人,再带个公主当助手,就能搞掂这么一台大型演出的地步。这个问题往轻了说是准备工作没做好,往重了说,可就是藐视神灵,动摇国体。

难怪龙气怎么都不肯听话,唉……玉太傅永垂不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4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zzling 于 2009-6-4 13:46 编辑

儒,本人不认为是宗教,其实,更像广泛意义的政党。

宗教在中国的相包容,没有其他国家有先例,传说中,孙悟空两个师傅,一个佛,一个道;神为佛的孙悟空能与道称兄道弟。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深深扎根中华文化,佛教与道教的和睦,不是宗教的原因,经中国文化过滤的宗教,更接近于神话。

(对不起,我还没有看帖)

不小心插楼了,抱个歉,文章老长了,慢慢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4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能扯淡呀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yh6077 于 2009-6-4 13:27 编辑
儒,本人不认为是宗教,其实,更像广泛意义的政党。

宗教在中国的相包容,没有其他国家有先例,传说中,孙悟空两个师傅,一个佛,一个道;神为佛的孙悟空能与道称兄道弟。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深深扎根中华文化, ...
jzzling 发表于 2009-6-4 13:16

锤子兄速度真快啊~不过帖子也多少看一下吧~~~
不过锤子兄请勿急,我在一楼也说了,佛道儒三教,是霹雳布袋戏中的三教,是编剧及设定者自身的理解配合剧情的需要安排的,和现实中的有所分别。
本贴的主要目的,其实就是在布袋戏世界中,了解其中对于佛道儒的理解,从而进行讨论,顺便推广一下霹雳布袋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能扯淡呀
Q79)======================Q79)
寒巢___寒石 发表于 2009-6-4 13:23

= =|||
剧情需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四节:中心思想与等级压制——谁家都有阴暗面

第十四节:中心思想与等级压制——谁家都有阴暗面
一、儒家故事的味道
儒家故事虽然多,但不怎么好听,远不如佛门那么神通广大、金光遍照,也不像道家那样令人神往、飘渺脱俗。首先,儒家段子的道理远重于情节,和我们中学时热衷于分析“中心思想”差不多:这篇文章表现了,说明了……其实很多文章根本没刻意表现什么,或表达的内容很多、很复杂,不固定于单一主题。但儒教最大的教诲,就是向你强制推销其唯一的、鲜明的主题:圣人教诲。除此之外别有其他想法。

在儒家思想成为儒教后,创新是一件可耻的事,所有人要做的就是把握住中心思想。可以想象,一代代人这么下来,几乎已被训练成了条件反射,就像我们今天看一部主旋律电影,只要主角没从贴身衣兜里摸出零钱,颤巍巍交到战友手里:“……这,这是我的党费。”那他暂时还死不了。相反,如果某个还算重要的角色突然拿出妻儿老小的照片端详,并对今后的幸福生活浮想联翩,那他必定活不长了。

二、极端体验
同时,儒家故事比较追求极端体验,这种极端和佛家的苦行不同,佛家苦行的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境界,向冥冥中的佛祖证明自己的真心。而儒家的极端体验通常是为别人,比如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故事。客观说,这种行为完全没有必要,不掌握赦心焰的情况下,人是绝不可能裸体融化冰层的。但在儒教中,这种行为很有必要,儒教没有人格化的神,也没有天使传话,你说你忠孝,谁来证明呢?只有靠你周围的其他人了。儒教是向世俗求证明,求认可的,因此,儒教中有特多挑战极限的段子。也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见不到寺院为和尚立碑,表扬他如何如何大善——佛祖不需要这些,他老人家心里明白。但我们经常能看到所谓贞节牌坊,这就是儒教最大特征“世俗性”的体现。可以说,儒教生活就是场巨大的SHOW,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不做自己,而是扮演着秀中的一个角色。
既是作秀,自然有很多人希望秀出风采,秀出自我,秀出不一样的风情。于是在漫长岁月中,儒教通过对社会进行这种作秀式的压抑,慢慢孕育了扭曲病态的审美观。如明代某位老学究,其生平最大愿望就是在下雪的日子里,被丫鬟搀扶着,颤巍巍的到院子里赏梅花,同时凄美而忧伤地吐两口血。毫无疑问,这是种极端体验,健康点看梅花不好么?这画面美在哪里,说实话不太清楚,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或许正像王小波所说,若这位先生不求那么多情调,什么梅花呀、雪呀,只想呕两口血的话,咱们还是能帮点忙的。
上一节谈到元凰时,有道友问他干嘛那么在意太子名分,还狠心的把楚华容、蝶姨等做掉了,真是傻啊,难道他不知这些人真心为他好吗?这个问题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看,不是元凰狠毒,只能说他也只是世俗社会的一员而已。他从小在这种气氛熏陶中长大,既不可能认同造反有理,也不可能洒脱地放弃太子身份,这就是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他也只会在北隅王朝覆灭后才投奔翳流,西南苗疆不但是蛮夷外族,翳流功夫套路又比较邪,传统思想是绝对看不起他们。因此,若不是走投无路,元凰绝不会找上翳流,这实际上是明珠暗投、自贬身份的行为。
三、双输的男女关系
儒教的极端并非说比佛门的遮那八部刑还血腥。儒教的极端生活不在肉体,而在精神和社会。我们知道,儒教中没有超脱世俗的人格神,也没有神通降世,宗教中惯用的轮回报应,地狱受苦等说法在此便不成立。这就是底线,等于说在儒教中很难编写奇幻剧本。我们不好说某某人违反圣人教化,被天雷劈成了渣,毕竟大家都是人,彼此知根知底,牛皮容易吹破。肉体上的奇迹既然不能出现,当然只有转化到精神层面上去,所以,儒教中的极端事例和负面影响,主要是对社会风气和人性精神而言的,典型就像贞节牌坊。
说到贞节牌坊,又忍不住提素还真……之前说他是儒家思想在霹雳中的最大代表,那么,儒教的负面作用可能对他造成什么影响呢?我们知道,素还真和风采玲是自由恋爱的,二人相处时间虽短,却两情相悦,自然走到了一起。这是一段用现代人眼光看来很美好的感情,但是,如果将二人放到儒教背景下,这模式却是不被欣赏,甚至大逆不道的。
儒教最重礼法,对女子的规范尤其严苛,准确的说,儒教认可的夫妻关系不是一夫多妻制,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媵制,男人的妻子依旧只有一个,其他的都是妾。素还真和风采玲的自由恋爱,用《礼记》解释,类似“奔”,有点现代的私奔之意,基本上属于无组织无纪律,不按程序办事的类型。这对素还真几乎没什么实质性影响,但对风采玲,问题就太严重了——“奔者为妾,父母国人皆贱之”。
妾的地位相当低,《礼记》讲:“妾合买者,以其贱同公物也。”如果风采玲活到现在,若他们当真身在儒教一统天下的社会里,素还真即使再爱她,也无法给她妻子的名分。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曾规定,将妾扶正为妻是犯法的。例如在唐代,男人若将妾作妻,便是触犯大唐刑律,二人要一齐服刑一年半,刑期满后也必须离婚。也就是说,如果男人爱上一个不能当妻子的女子,又不愿让她被正妻欺负,那只能永远在名义上“未婚”了。
太变态了,为什么会这样?!
归根到底,说穿了就是两个字“等级”。正名也好,礼法也好,儒教的根本目的,就是维持“等级”。至于等级由谁制定,具体怎么划分,这些问题都可以谈,可以根据现实情况的不同而作调整,只有至高无上的“等级”这个存在本身是永恒的。中国古代(其实现在也一样)是个绝对的阶级社会、家长制社会,包括儿女婚姻在内,一切都由父母决定。为了从根本上杜绝青年男女、尤其是不同阶层的自由恋爱,法律条文就更要严格规定妻妾之分,这不仅是对女人的压迫,男人同样是受害者。
所以,霹雳世界的无政府状态还是有一定好处的,至少我们是在同有形的敌人战斗,而不是被无形的枷锁桎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正经霹雳扯谈学之三教争锋,第一节:我恨我爱你——佛道情仇录1

三教争锋
终于写到三教争锋了。其实这才是核心内容,不含外道,之前的三教故事会都是铺垫,这里开始才能基本了解三教关系。三教在漫长历史中纠葛不断,至今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盘根错节,十分复杂,霹雳中也有许多角色是三教融合的产物,他们鲜活的性格,生动的经历,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历史的变迁与现实的投影。

儒道佛三家,到底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简单说,渊远流长的道,是我们身体中流淌的血液;根基坚定的儒,是我们脚下的大地;而普照万物的佛,则是我们头顶的阳光。三教缺一不可,殊途同归,最终融入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默默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

第一节:我恨我爱你——佛道情仇录1

作为在三教故事会刚开篇就广告过的篇目,佛道情仇录终于正式登场,这里先不谈儒家。讲起佛道两家的恩怨情仇,那真比霹雳剧集本身还精彩许多,有和平有争斗,有温情有冷漠,有生离死别的痛楚,也有再次相逢的喜悦。

一、 道临天下

胸怀远大的青阳子曾饱含深情地说:“I have a dream,oneday……”哎呀,不拿睡美人开玩笑,青阳子大哥曾梦想让全世界都成为道家信徒,也就是道临天下。这梦想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夭折了,青阳子转而搞起合修会,但内心深处他依旧深深爱着道,梦想着太极旗飘扬的日子。

历史上,道家曾笑傲江湖,独孤求败。道家又称“黄老之术”,黄指轩辕黄帝,是咱们炎黄子孙的祖先,道家溯源于黄帝求长生,那时道家还没有真正的思想体系,而是与修仙成道捆绑销售,在世人眼中,这是种神秘而高尚的学问。到老子时代,老子对其进行理论归纳、加工提炼和大幅度地改革创新,形成了道家思想的精髓与根本:《道德经》,至此,道家思想理论体系可说建立起来了。老子为人低调,《道德经》是他在崇拜者尹喜的强烈要求下,半推半就写出来的。写完后,他把新鲜出炉的著作朝粉丝一扔,说我走了啊,便飘然而去,不知所踪。恐怕老子做梦也想不到,他这潇洒一走,为后世埋下了巨大的祸根。

在《道德经》、《庄子》等诸多经典和老、庄等宗师指引下,道家思想蓬勃发展,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迷上长生不老,更是大肆崇信道家方士,大搞封建迷信演出,比如徐福记海外求仙。当然,这不是老子心目中的道家,只求神仙得道其实是脱离真理本质的,但秦始皇管你个屁,人家当了皇帝,自然想万世一系,不老不死。

二、 亲密战友阴阳家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的年代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兴盛,这时三教还远未鼎立,各种思想流派百花齐放,大的有九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九流”,即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和阴阳家。阴阳师其实是咱们中国土产,霹雳中的阴阳师看起来很有日式风味,诗号也是日式歌赋,但这角色的起源还是要追溯到佛家。阴阳师的咒术“弁天之邪”,来自古印度弁天女神的传说,她本是创世神梵天的女儿,后来当了梵天的老婆(梵天之名总让人浮想联翩),古代神话总是这么乱X。弁天是智慧、财富与音乐的守护神,随佛教东传入日本,印度神话的内容渐渐同日本本土神话结合,传说在天之岩户前舞蹈,引出天照大神的天宇受卖就是弁天女神。事实上,整个日本传统文化的半壁江山都被佛家浸染,并与日本神道、中国道教和儒教思想混合在一起。

阴阳家一直是道家的亲密战友,阴阳籤纬与道家仙术融合,在汉代兴起全民大预言的风潮,编造无数吉兆(类似谈无欲伪造一莲托生品),还大搞五迷三道的扶乩(请神上身,类似一步莲华附身吞佛童子),社会一片乌烟瘴气。或许从这个角度看,阴阳师和青阳子的高峰会谈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

三、爱恨纠葛的挑战者

在这样的社会气氛下,道教自然开始变得混乱,到了汉末,某些教派已群魔乱舞,很多不河蟹的内容纷纷上演,具体描述上贴有一点提到,这里就不重复了,注意河蟹低调。佛教传入中国,大概在两汉之交,当时的人对于佛学认识很简单,认为这不过是同黄老之术差不多的一个新学术流派罢了,当时的人也还是蛮时尚的,什么新东西都要尝试一把,于是不少贵族“内炼黄老,外学浮屠”,这也可算是三教融合最早的雏形。
之前说道家被某些坏分子腐蚀了,在社会上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佛家则抓住这个大好机会上位,终于,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第一位公开力挺佛门的皇帝:梁武帝萧衍。这位可谓空前绝后的佛门粉丝,大肆推广佛理,广发布施不说,还自己出家当和尚,开坛讲经授课,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下中原土著教派们怒了,妈的你一个外来户,居然霸占黄金口岸,迷惑帝王!作为武林盟主的道家当仁不让地站在了前线,佛道两家就此结下梁子,并纷纷扰扰演出千年。关于两家究竟如何争斗,咱们放到后面讲,先说比较河蟹的内容。

话说世界上的事总是很奇怪,你恨一个人,诅咒一个人,其实是因为你心里放不下他;更极端点的研究认为,那是你在潜意识深处爱着他。心悦君兮君不知,这往往是很多悲剧的来源。

通俗点说,就像咱们歌神张学友唱的“你笑得越无邪,我就会爱你爱得更狂野。”佛道两家也一样,彼此都认为自己是正道,历史上也冲突不断,但事实上,他俩却在不知不觉中慢慢靠近,并秘密搞在了一起。于是,融合了道、佛两家色彩,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诞生了——这就是禅宗。

三教争锋很复杂,也很乱,需要慢慢来,这里既不以历史发展时间先后来谈,也不以剧集走向为准则,唯一目的就是让道友们觉得有趣味,并切实看明白而不会造成迷惑。

下节预告:道法无相,云渡梵天——百世经禅一页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道法无相,云渡梵天——百世经禅一页书(估计从本楼开始就容易引起异议了。。记住,要淡定哦~)

第二节:道法无相,云渡梵天——百世经禅一页书

一、佛道之交的表象

禅宗,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土产道家思想融合后诞生的教派,它虽名在佛家,内核却十分中国味,堪称佛门中唯一的中国式宗教。

鲁迅在《孔乙己》里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页书则是身在佛门而手持道家拂尘的唯一的人,有道友会说,善法天子也拿着类似拂尘的东西阿。不,不一样,善法天子手持的既不是道家拂尘,穿的也不是正统僧衣,严格说,善法天子衣服的颜色是有些犯忌的。只有一页书穿僧衣而持拂尘,这也是禅宗弟子们外在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一眼看上去十分中国味。

我们知道,一页书出身梵天大魔王,号称邪心魔佛,行事手段与普通的佛门众大相径庭,简单说就是“很黄很暴力”。他这暴力纯粹是发自内心,当仁不让的,笑尽英雄,多么豪迈。比较而言,佛门中最豪爽,最大哥的就是他,像佛剑的杀生为护生,斩业非斩人,多少有点站在被告席上自我辩护的味道,一步莲华更是抓紧相杀的每一秒钟讲法传道,实在忍无可忍,才双眼一睁给你个痛快。

二、暴力一页书与世界上最拽的宗教

既然把一页书放到禅宗的背景下,他这么豪放就不是没有原因的了。禅宗堪称世界上最拽的宗教,他们是佛门中唯一敢烧掉佛祖塑像取暖,或将佛祖画像垫在屁股下面坐的人。身为佛家弟子,却连佛祖都不放在眼里,天下英雄又算个屁啊。

靠,这么过分?!不是我抹黑,这都是禅经里专门写到的。道友们不要想歪,其实,这并非说禅宗大逆不道,不敬佛祖,恰好说明了禅宗的真修实证。禅宗认为,佛不是凌然不可侵犯的神,而是正道与真理,他在人心中,不在庙堂,明心见性,立地成佛。若执着于泥塑的菩萨,以为俗世供奉的泥像是真佛,敬畏他、朝拜他,那就入了执念,走了岔路了。真正的修行者必须破掉它,打破世俗偶像崇拜造成的心理障碍,方能突破这重境界,证得真理。这就叫做“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当然,这并不是说只要入了禅宗门,就人人都能拿佛祖当坐垫,放肆之前最好先掂量掂量,“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自己当真已领悟到了吗?如果还没有,就不要怪因果报应不客气了。

历史上,禅宗五祖选择了打杂工的慧能而没有选择得意弟子神秀为接班人。神秀认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个思想认识已经非常高,但依旧为“物质”所执。而慧能领悟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也是一页书的境界,只要为天下正义问心无愧,当断则断,当杀则杀,不执着于是否会影响正果修为,所谓不破不立。正义,只在一页书心中,而不在佛经的文字里。当下既是正果,明心见性,立地成佛。

同时,一页书作为正道支柱,总是积极参与世间斗争,维护世界和平,这本身就是禅宗提倡的修炼之法,禅宗强调,一切修行都不能脱离现世,磨砖无法成镜,坐禅不能成佛。一页书若不入江湖,哪怕在云渡山宅一辈子,恐怕也没什么大成就。

三、人生导师一页书与禅宗旅游地图

禅宗是个不喜欢传经说法的教派,不像别的教派总有大篇经典,除了读经外,更提倡不立文字,重身教胜于言传,认为佛在众生,心中有佛,众生皆可成正果。禅经讲,杨黼曾离别双亲外出寻拜无际菩萨,路遇一位大师,大师问他去哪里,杨黼说去拜无际菩萨。大师说你拜菩萨不如找佛,你回家去,看到一位披着毯子、反穿鞋子的人来迎接你,那就是佛。杨黼依大师吩咐回家,母亲深夜听儿子叫门,来不及穿衣,披着毯子,反穿着鞋便来为他开门。杨黼见到开门的母亲,顿时大悟。

其实,这种思想更接近佛家本质,浩如烟海的佛门典籍并非佛法根本,它们只是一张张旅游地图,教导你如何从琉璃险境徒步到云渡山,想达目的地,终归是要靠自己去走的。真理就是这样,要修,要证,要实践才能知道结果。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好比神无月问莫召奴:琉璃仙境什么样?莫召奴虽然很清楚琉璃仙境什么样,但神无月是东瀛土著,一点不了解苦境风情,怎么跟他讲得清楚?更可能的是,莫召奴描述的情景和神无月听他描述后所想的根本就不同。为保证事实不走样,只有画张地图给他,请他依图过去,或莫召奴自己带他去,到了琉璃仙境,自然知道是什么样了。

禅宗视身教重于言传,一页书作为霹雳中响当当的头号人生导师,既不跟人叽里呱啦大道理,也从不主动替别人决定什么,最多指个方向,让对方自己想通,自己去“悟”。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页书的做法,是在对方的心里种下慧根。这也是一页书受人崇敬,被尊称为前辈的真正原因,果然大前辈有大智慧。

四、佛道之交的实质

我们说禅宗是佛教结合的产物,一页书不止是个和尚,他身上既有佛门的光辉,也有道家的神韵。禅宗的道家渊源是庄子,庄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源,是远超人类感性认知和理性逻辑的,关于世界本体的思想观念。而禅宗讲究心,《宗镜录》说:心能作佛,心作众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狱。两者都充分肯定了人在无限宇宙方面是自由的,肯定了人的力量。即使在最痛苦的生死问题上,庄子也是积极的,他大胆承认生死是自然变化;而禅宗更进一步发挥,认为“本来无一物”,做到了离境无生灭的境界。

这个问题其实内容很丰富,但说得深入就枯燥了,不符合扯谈的本质。其实,一页书内秉持道佛融合的禅宗思想,外持法家准则,更是为与素还真相对照,他俩作为霹雳中正道的两大支柱,体现了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所谓“法儒之争”,“王霸之道”这一点放到后面的三教论衡再谈吧。

最后,扯一点有趣的结束今天的话题吧。禅宗的思维溯源要谈到迦叶于佛祖前拈花一笑,而我们笑尽英雄的一页书,难道是哈哈大笑,得意狂笑吗?当然不是了。一页书这样修为臻于化境,超凡脱俗的圣者,自然能拈花一笑万山横。另外,禅宗创始人达摩祖师是位文武双全的天才,文方面立禅宗,而武方面,则建立了今天名动四海的少林寺。所谓天下武功出少林,你看,书书这么强,不是凭空瞎吹的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课先,回来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教争锋第三节:佛本是道?!佛道情仇录2

第三节:佛本是道?!佛道情仇录2

一、 老子化胡?伪造史上的神作

前一节说了道佛的结晶禅宗,现在来说说佛道情仇录中仇的部分。话说老子写完《道德经》后,便骑着他的青牛飘然而去,司马迁说“莫知其所终”,也再没有老子复出的记录,这是历史上一个永远的谜。

任何公司都不是一成立就跻身世界500强的,佛教刚传入中国时势单力薄,为了发展,白手起家的佛家用了点不够光明正大的手段,如打法律擦边球偷税漏税一类。初入中原,佛家很低调,甚至曾依附于道家,用道家的思想来诠释佛教教义,类似不少乡镇企业,总要从仿制世界名牌起家。

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位置并慢慢发展壮大后,佛家发现,妈的这下问题大了。大概在公元2世纪前后,社会上开始流传“老子化佛”的说法,就是说老子写完《道德经》后,骑着青牛摇摇摆摆旅游到古印度,碰见一位有前途的年轻人,老子便点化了他。道友们或许已猜到了,这个有前途的印度阿三就是释迦牟尼。你看,连佛祖都是老子的徒弟,佛门不过是道家集团天竺分公司罢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佛家自然要对这样的流言奋起反击了,佛门发言人义正言辞地驳斥了这种荒谬的说法,并纠正说:其实,老子和孔子才是我们佛门的人,老子是佛祖座下的道童菩萨,孔子是儒童菩萨。

道家发言人大怒:“妖僧,休得胡言!汝有证据么?我可是有证据的,《道藏》中的《老子化胡经》说得明明白白,是老子点化了释迦牟尼!”

口胡,汝等妖道,竟拿伪造的经书亵渎我佛!谁不知你们那狗屁经是伪造的,太假了!比《一莲托生品》还假!

傑傑傑,秃驴们,麦要挣扎了,面对现实吧!来人,给我扩写,将《老子化胡经》继续发扬光大!

二、 三教归一?佛道大战的正式爆发

时间如飞溅的唾沫星子,在道佛两家不断的辩论中流逝,在这段漫长的时光中,两家从未停止过争论。佛说众生平等,道说你丫的讲平等就是大逆不道,无君无父!道说我们中国人不学老外的东西,佛说你们这帮伪君子,不说道是绝对唯一真理么?难道真理也分国内外?

叽哩咕噜,呱唧呱唧……

就这样,到元代(发现扯谈的精彩段子总出在元代,为什么?),全面战争终于爆发了。这时的道家领袖是我们熟悉的全真教,法人代表丘处机。全真教势力十分强大,可谓笑傲江湖,独孤求败。发展壮大的全真教在各地大建道观,甚至强占佛寺改作道观,同时大肆印刷《老子化胡经》和依据化胡经思想绘制的《老子八十一化图》,在全国广泛散播,企图贬低佛教,引起了两教教徒间的激烈争论。

当然,道教的做法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嚣张,而是提倡“三教合一”,王重阳说:“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但这个三教合一是假的,还是在变相的抬高道教,将道教视作三教的统率者。这当然没有骗过身经百战的佛家人,他们不干了,一状告到皇帝那里。说道教的人他妈的太过分了,怎么怎么污蔑我们,皇上您要做主啊,不然民间稳定形势恐怕要失控。当时的皇帝还是蛮开明的,知道两家吵得不可开交,说:行啊,组织天下第一辩法大会吧,让你们论个够!

于是,元代由朝廷出面,组织了三次御前大辩法,一论佛道之高下。过程就不详谈了,结果有点出人意料——道家三次全败,全真教也就此一蹶不振。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规模最大的那次辩法中,双方约定:如果佛门输了,主辩者就的改信道家,蓄发当道士,若道家输了,便要当和尚。道家派出了十七位优秀道人,佛门则派天才少年八思巴一人主辩,八思巴舌战群道,将对方辩得哑口无言……十七道人成了十七和尚。

关于这一场辩法,用黄健翔先生的名言来描述,就是:

辩论!辩论!辩论!八思巴立功啦!不要给全真道人任何的机会!

伟大的佛门天才少年,他继承了佛门的光荣传统!富楼那、噶玛拔稀在这一刻灵魂附体!八思巴一个人,他代表了佛门悠久的光荣传统!在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八思巴面对这一场辩论。他面对的是全中国佛门弟子的目光和期待!胜利了!辩论结束啦!佛门获得了胜利!打败了全真教!他们没有再一次倒在老子的拂尘面前!伟大的佛门!伟大的佛门的天才少年!佛门万岁!

全真教可以回家了,他们不用去阴沉的道观,今天开始,他们的家就在寺庙!

其实,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辩法中,佛教的胜利并非意外之喜。由于历史原因,元代统治者需要维持三教间微妙的平衡,对于前期势力过大的全真教,进行适度打压,在政治上是可以理解的,也做得很成功。通过辩法,剿灭了全真教影响和在民间的势力,又招安玄宗,将道教归化到宫廷,成为元代皇室江山设斋祈福的机构……这些就不详说了。

三、其他

霹雳里,佛道两家也蛮有矛盾的,最典型的就是当年道境大战时,万圣岩和玄宗因那场意外而彻底翻脸,大有老死不相往来的趋势,若不是一步莲华和苍的私交够硬,迷城的结局恐怕要改写了。

当然,佛道争斗中也有轻松的话题,比如互相挖角,比如彼此都向儒家妥协。例如:弦首常说“伏天王,降天一”,他口中的天王就是佛门外援。四大金刚本是佛门中的护法神,后来被聘到道家成为四天王,就是我们在《西游记》里看到的那四位。有趣的是,不管在佛家还是道家,他们的容貌和装束几乎没有变化,连供奉的位置都一模一样。

此外,世俗的文化也受到了佛道争锋的影响,比如《西游记》比较尊崇佛家,而《封神演义》则明显是道家信徒。

前一帖说过,道家的思想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消极,也不完全讲究超脱,每个道子的内心深处,其实都是愤青。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个愤青的典型标本吧,话题也该转到人气爆炸的三流氓,不,三先天身上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教争锋第四节:人间正道是沧桑——剑子仙迹的意义

三教争锋第四节:人间正道是沧桑——剑子仙迹的意义
那个,说在前面,扯谈不是人物评析,这篇虽然用剑子做题目,其实涉及剑子本人的内容不多,道友们不要因为没怎么讲他就骂我哦……
一、道一风同,三道子的思想侧面
前一帖有道友问为什么道家部分不提剑子,他身为三先天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代表着道家的形象。非我有意不说,只是打算将三先天捆绑销售,一起放到三教争锋的部分来谈。
剑子仙迹是个很特别的角色,综合来说,剑子与青阳子、苍分别代表了道家的三种思想和生活形态。苍是道家隐逸出世思想的代表,提倡无为而治,体现了道家的世界观。无为非无所为,更非消极避世,逆来顺受。道家的无为是“顺其自然”的意思,即事物该怎样就怎样,不要过多干涉改变它,顺应天时,自然而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与自然万物应该和谐共生。用今天的话来说,苍喜欢构建和谐社会。
青阳子则更多地体现了道家个人奋斗的价值观,充分贯彻了道家“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反抗精神。这种反抗精神最初是道家向死亡宣战的口号,道家认为生命同天地一样,都是由自然之气所化,人若能领悟造化之理,得到阴阳之机,修道守气,返本归根,就可与道同在,寿比天长。是一种以人生为本,肯定人生价值的积极态度。
而剑子仙迹,体现的是道家在世俗中的政治理想。
二、人间正道?世俗化的喜与忧
说到政治,似乎总是不太好听,但这也没办法。中国历史从未被宗教主宰,以皇权为代表的世俗权威一直牢牢把持着历史的话语权,并不断影响宗教,改造宗教。一方面,皇权希望能将所有的教主神仙踩在脚下,不让任何宗教信仰影响到皇帝的权威。另一方面,世俗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使中国宗教有一个鲜明特色:到处都是鸡零狗碎,专门满足小集体要求的小神小仙,每块土地都有不同的土地公,每条河流都有单独的河神。张家村的神仙到李家村就没人理,因为李家村有自己的神仙。而这些神仙只能满足人类似婚姻、求子、农事之类的日常生活需要,既不能解决“大地其实是圆的”这种形而上的问题,也无法提高人的道德修养。
不是神仙无能,是人不需要宗教和神仙考虑这些问题。中国历史上占领高端话题的是儒家,儒家经典已将生活的世界牢牢占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正事。说实话,儒家实在是太聪明太奸诈了,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愚民政策这么聪明的办法,说实话真不是人人都能想出来的。在儒家对国家政治的垄断下,道佛等宗教只能作为下基层的先进文化,搞搞学习班,讲讲道德观。但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是虚的,电子商务再火,鼠标也点不出馒头来,总得有物流配送做后盾。
物流配送谁提供?皇帝提供,无奈,宗教终于委身于政治,这是必然,也是双方共同的愿望。道家的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最高境界是举重若轻,游刃有余。但汉代后似乎没几位帝王喜欢这一点,道家的思想在政治上渐渐从无为转向有为,从上层转向民间,我们看剑子仙迹热心维护世界和平,作为正道主力之一奔走于战场,纵横于各派,其实已是后期的道家做法,算是对道家本源思想的一种背离吧。
剑子的道是人间正道,更接近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他的行为也更像位身在草莽却忧心天下的儒生。道家思想是避世出尘,不参与政治活动。剑子显然不是这样,他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以武林和平为目标,即使背离“道”的原始教义也无怨无悔。这样不好吗?从宗教角度看确实不好,从现实角度看是好的,有时候,我们就需要热血,需要离经叛道,王重阳也曾因抗金而名垂青史,人民需要剑子仙迹。
当然,并非说剑子比苍和青阳子高尚,表现的角度不同而已,剑子是“道”的叛逆者,而非典型的道士形象。剑子、佛剑与龙宿之所以能走到一起,是因为他们同样身为教派中的另类形象。他们都采用了不同于主流的做法来宣扬教派中的“善”,并不问这样的做法会给自己带来如何恶劣的后果,这才是三先天的真正伟大之处。
三、剑子“仙”迹,修炼者的投影
我们常说神仙神仙,其实,神与仙是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是天生的,仙则是后天修炼的。另一个区别是神总有一定的职务,要上班办公,而仙基本属于闲云野鹤,没什么社会责任。神与我们凡人间的界限太明显了,没什么作为榜样的激励作用。好比我们对超级富豪的态度,像什么阿拉伯啊、文莱皇室啊,钱虽多得没办法,但几乎是先天富豪,不吸引眼球,我们更向往比尔·盖茨这种白手起家的数字英雄。因此,对热衷于修仙求道的道教弟子来说,“仙”更具有榜样的意义,也给修炼中的小道子们努力的方向和希望。这也是剑子仙迹之所以叫剑子仙迹,而非剑子神迹或剑子圣迹的原因。
道教修炼宗师葛洪曾把求仙途径分为三条:第一流的叫天仙,白日飞升;第二流的叫地仙,在名山大川隐居修炼而成仙;第三流的叫尸解仙,是死去后肉身留下,灵魂出窍。这第三流的水准虽最低,但在民间的影响最大,总闹得沸沸扬扬,一定要摆足Pose才肯上天。就像某些小明星,喜欢主动频繁地爆出绯闻,吸引眼球。
基本上,仙这个字慢慢被道家垄断,成为描述道家高人专用的了,仙道仙道,修仙求道。不朽名著《封神演义》就是仙道派的虔诚追随者,在这本书的世界观中,世上本本没有神,都是仙,天仙地仙各种仙混作一团。而所谓封神,就是在众多的仙中剔除一部分,让他们成为神,相当于一个年终考核,对不合格者降级处理。
综上所述,我们现在明白,作为三教大杂烩代表的素还真,其诗号“半神半圣亦半仙”中,“神”便是指佛门,像剑雪,考虑到他前身和佛门的关系,叫作鸠盘“神”子;“圣”是儒家代称,因为儒家对人的要求是“内圣而外王,孔子也是孔圣人;“仙”则代指道家。
当然,不可避免的,这也造成了一些困扰。仙这个字看起来比较女性化,比如谈无欲是“脱俗仙子”,不认识的人见了他这名号,容易将它想像成女角色,这也让谈无欲成为唯一一个在人物介绍后要加括号(男)的主要角色。唉,即使被误会,也要保留角色道家出身的鲜明特色,看来,编剧的立场还是十分坚定的,只是……辛苦你了,谈无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节:恩怨情仇,源出同宗——儒道之争1

既然叫三教争锋,当然是说三教间互有冲突和龌龊,矛盾并不仅仅只存在于道佛两家中,这次我们说说儒道之争。

一、 共同的祖先——巫觋们的故事

中国思想史的起源是个古老的故事,有点长,我们分两节慢慢谈。

话说,很久很久以前,当三教还没有诞生时,神州大地基本是思维的荒漠,大家对世界的认知一片混沌,对天地万物充满敬畏之心。先民们面对变幻莫测的自然,将不能解释的事纷纷交由各路鬼神处理。既有鬼神,自然就有同鬼神打交道的人,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中国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巫。
作为一门古老的职业,洪荒年代,在道士、儒生等职业远未诞生时,巫已发展得十分成熟。在甲骨文中,巫字是两个“工”字成直角交叉的形状。工,就是原始人测量天地的工具,而掌握这种工具的人,就是与鬼神、天地交流的中介者。

商代起,“工”的主要形式表现为占卜和筮草,所谓占卜,又叫卜甲,就是在牛骨或乌龟壳上写上事情的卜辞,由卜官在甲壳背面凿出凹穴,在凹穴部位加以烧灼,甲壳正面就会出现裂纹,这些裂纹称为“兆”,商王便依据兆纹而预言吉凶。商代占卜十分风行,上至祭天,下至穿什么衣服,事无巨细都要靠占卜决定,我们现在所谓的甲骨文,便统统是当年占卜的记录。

现在看来,这事儿似乎很不科学,一把火烧下去,就能决定天下大事?让人想起王小波写的曾在某个时期,人人都是疯狂的索引派,能从世间万物中看出反动的寓意。有一种河南产的香烟“黄金叶“,商标是一张烟叶,叶子上脉络纵横,花里胡哨。有人硬是从这张烟叶上看出有十几条反动标语,还有某人的头像。王小波自己也找了张“黄金叶”烟盒,对着它端详起来,但横看竖看,一条也没看出来,反倒落了枕,脖子歪了几个月。

当然,不是说巫师都是骗子,毕竟《易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而《易经》有没有科学道理,至今还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同时,巫师是个危险的职业。商代巫师们都处于社会上层,其中最大最牛的巫师,往往就是国君本人。上一节我们说过,“儒”这个字最早表示求雨,而求雨除了跳大神、献牲祭之外,还有一招必杀技:烧活人祭天。一般来说,烧的对象不是巫师,就是贵族,地位越高,越能表现求雨的诚意,烧活人祭天,就是让老天把不满都发泄到被烧的人身上,不要折磨无辜百姓。

商代开国君主汤武继位没几年,天下大旱,巫师们折腾半天,束手无策,对汤武说:老大,没办法,只能上必杀技了。汤武内心一顿挣扎后,终于下定决心,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烧了我吧。或许真是感动上天吧,在汤武脚下的火堆已经燃烧起来时,突然天降大雨,拯救了汤武的生命,也拯救了国家的危机。这件事也演化成乐一个常见的成语:赴汤蹈火。

二、巫的进步与儒道的诞生

随时代的不断进步,巫这个职业本身也在发展分化,除占卜祭奠的本职工作外,还有专门记录占卜结果的史(史官的原型),跳大神治病的医(医生的雏形)等等;再往后,陆续发展出了方士、术士、儒士、道士……同时,巫内部也有等级之分,一般的叫“巫”,类似妖道角,高一级的叫“祝”,等于主要配角,二线;而最高级的叫“宗”,基本属于一线角色了。此外,《国语.楚语》中对巫的性别有规定,只有女性才叫巫,而男的叫觋。从这个角度看,最近的御行者和伏婴师都是觋,而阴阳师……他到底是巫还是觋呢?这是一个谜。

说到伏婴师,顺便提一句,他其实也算道门人物。虽然他现在的确在带孩子,但他伏的“婴”可不是婴儿哦,所谓婴,指的是“元婴”,这是道教修炼中的观点。我们看神怪小说中常写修炼的妖怪有“内丹”,比如狐狸,就爱在夜深人静时,悄悄吐出内丹晒月亮,吸收天地灵气以增加修为。内丹类似道门说的金丹,即是修道者在体内修炼出的个人力量核心,金丹炼到一定水平后,会“破丹生婴”,炼出元婴后,基本就达到了半仙水平。伏婴师等于通过符咒,掌握着对方的力量核心。如果在星战世界里,他可牛X大了,直接掌握“原力”,啧啧,伏婴师,武士中的战斗机,杰迪中的VIP。

另外,伏婴师要感谢时代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否则,如果魔界这次又攻势不畅,恐怕朱武要做出痛苦抉择——来人,将表弟烧掉。

说回正题,文明发展到不再炭烤活人的阶段后,相应的,烧乌龟壳、跳大神也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巫们就开始思考一些更有内涵的问题,比如方术、天文、思想等等,到了春秋时期,这些学术成果已演变成“礼、乐、射、御、数、书”,通称“六艺”。同时,巫们两手抓,两手都硬,在研究学术知识的同时,也捣鼓了不少治国安民之术,赢得广泛的政治声誉。于是,为表尊重,春秋时期的巫已不再叫巫,而改称为“士”了。

三、地理心理学

作为最早的思想工作者,巫们天天和五迷三道的鬼神们打交道,并思考一些抽象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落,天子权威跌停板,天下共主的思想也成了狗屁,大量由巫进化来的方士们开始流散到其他更有钱有势的诸侯国去讨生活。古代交通不发达,也没有统一的交流平台,大家各自关起门来研究独门绝学,往好了说是学术风自由,那时候无论是谁,只要编排出一套似模似样的理论,都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思想学术流派。往坏了说,就是质量让人堪忧,草台班子也称大师,好比今天的娱乐圈,动不动就是亚洲天后、国际巨星,其实大家基本都不认识。当然,几千年后的我们看这段历史,基本是抱持了乐观的态度,称作“百家争鸣”。

当然,大家都关起门来搞学术,自然没有人敬仰周天子了。对于这种礼崩乐坏的局面,儒道两家都持悲观态度,但他们悲观的东西不同,儒家代表孔子悲痛的是周礼沦丧,我们在三教故事会里讲过,佾云舞剑几乎让孔夫子暴跳如雷。而道家代表庄子痛心的,则是道法无法再笑傲江湖,《庄子.天下》说:“天下大乱,圣贤不明,道德不一……道术将为天下裂。”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这就要谈到儒道两家的地理心理学了,那么:

下节预告:君子报仇,千年不晚——儒道争锋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教争锋第七节:有人之处,就是江湖——儒道争锋2

一、地理心理学: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讲儒家时,我们说儒家思想的源头是“周公制礼”,孔子视周公为偶像,并将周公制定的礼法当作天下根本的规则来遵从。为什么孔子会尊敬周公呢?

很大原因在于他们是老乡。我们知道孔子诞生在山东,也就是当年的鲁国,而鲁国也是周公的封地。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关于周公的记载几乎占了一半,周公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给各地下文件,粗暴干涉别国内政,指示诸侯国君们应该这样那样,不该那样这样。当时他弟弟康在卫国当国君,作风亲民,没事喜欢和臣民们喝点小酒。周公知道后,长篇大论写了篇《酒诰》去把康臭骂一顿,他对当国君的弟弟尚如此不客气,可以想象鲁国臣民的日子有多难过。周公铁腕下培养出了一窝循规蹈矩、满口仁义道德的臣民,孔子、孟子都是鲁国人,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下,他们创造儒家思想再合适不过。

与鲁国相对的是楚,楚国位于长江中下游,民风敬天地,畏鬼神,楚国人思想浪漫自由,对天地万物充满了灵性的想象。按现代的话说,鲁国人喜欢写纪实文学,而楚国人爱创作奇幻小说。老子、庄子等道家老祖都是楚国人,其学说自然飘渺自然,充满灵性,比如庄周梦蝶,就是中国最早最优美的浪漫主义学说。有位叫屈原的楚国人,其《楚辞.天问》用提问的方式,对中国古神话进行了一次大梳理,如嫦娥奔月、女娲造人等等,后世的道教作为中国古神话的收集者和神仙扩招运动的先行者,这些当然是照单全收。此外,提一句齐国,齐国原本是姜子牙的封地,这老家伙是个神仙方术的虔诚信奉者,“道法合流”时期,很多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是封建迷信的内容融合入了道家思想,道教从此成为了各种方家道术的大本营。

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不同的族群性格,鲁国与楚国是如此不同,这在根本上造成了儒家与道家思想在“入世”与“出世”上的差别,也初步造就了后世儒教积极投身世俗事务,而道教热衷修仙飞升的局面。顺便一提,屈原的创作灵感来自《山海经》,这部奇书也为包括霹雳在内的无数文艺经典提供了灵感源泉:朱厌、无肠、穷奇、武罗等等都是山海经中提到的事物,就不知这么继续套下去,会不会引出西王母。

PS:武罗是武力之神,与熏池、泰逢一起,并称为黄帝座下三大神。据《山海经》的描写,这位武罗是位女神,面容与人无异,蛮腰纤纤,身上有豹纹,活脱脱是一位性感女神。这么看,霹雳应参考得再彻底点,完全按这个形象打造武罗,看会刊上的照片,现在这个武罗除了一些豹子的野性外,性感二字,还不沾边。

二、有人之处,就是江湖

重申一个概念,道家思想不等于道教。道家是顺从真理,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流派;道教是一门宗教,修仙求道、白日飞升是道教的追求,而不是道家的。我们之前说道教也被称为“黄老之术”,轩辕黄帝作为道家始祖,本身的来历却是一笔糊涂账。简单说,黄帝是儒道之争中诞生的秘密武器。

儒家不提倡神仙鬼怪之说,对鬼神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不宣传也不反对。儒家推崇“圣人”,孔孟时代言必称尧舜,这两人因禅让而流芳千古,也成为讲究道德和规范的儒家标本。但是我们知道,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混乱时期,哪家思想流派出头,都要引来别家极大的嫉妒,和各种手段的打击报复。儒道两家作为当时社会上最大的竞争对手,好比麦当劳和肯德基,掐得不亦乐乎。当时的道家还很稚嫩,老子不过一个基层公务员,对儒家抬出的“圣人”招牌,道家既不服气,又感到恐惧,为与之对抗,他们开始包装黄帝。

黄帝学说起始于战国,直到两汉才逐渐成熟。中国最早的文学记载《尚书》和《诗经》中压根就没提到过黄帝这人,《国语.晋语》简单一笔带过,大约到了战国中后期,关于黄帝的传说忽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多了起来,打了司马迁一个措手不及,他在创作他的伤痕文学《史记》时,就郁闷的抱怨:“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训,荐绅先生难言之。”不过当时汉武帝迷信五行,以黄色为尊,司马迁再不满,也要为黄帝大书一笔。

其实,黄帝就是道教和阴阳家为与孔孟的“尧舜”之说对抗,联合包装出来的。你不是说圣人吗?那我就提倡一个更牛逼的圣人。相同的事道教还干过一次,佛教传入中原后,其诸神系谱中有“三世佛”的设定,看上去势力庞大,这对当时神仙体系还很单薄的道教是一种巨大的震撼,道教对此又羡又嫉,忙将已取得“太上老君”称号的老子进一步包装成道德天尊,又在老子上面加设原始天尊和灵宝天尊两个职称,构建起了自己的“三清”系统,这下子编制到位,在别的教派面前也不丢脸了。

说到儒道两家的斗争,其实一直是台面下暗流汹涌,台面上波澜不兴,前期的表现是道家大获全胜,但儒家隐忍千年后,清醒而高明得选择上层路线,与贵族政治紧密结合,厚积薄发,终于一统三教。当然,这是后话,不再这里多说。

说回儒道两家的原始肉搏时期,孔子曾向老子讨教,孔子问老子:周礼到底是什么呢?搞了半天,原来孔子自己也是糊涂的。老子满不在乎地回答:你问这个做啥,周公他们早都死翘翘了。孔子一听愣了,不知怎么接话。老子也不管他,自顾自地讲了一通什么大隐隐于市,顺其自然一类的道理,将道家思想宣传一番,然后就把孔子打发走了。司马迁写,孔子受了老子这番教导后,神清气爽,回乡后逢人就兴高采烈地说:“我这回可算是遇到高人了,神龙见首不见尾,爽,爽啊!”

……有什么可爽的?反正我是看不出来。

毫无疑问,这个故事让孔子显得有些弱智,两家的战斗也就此而进入了白热化状态。这故事的记载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司马迁写的,但在孔儒自己的经典里却根本找不到老子的名字。按理说,《论语》作为记载孔子语录的经典,如果真有这么件事,似乎没有被漏掉的理由。于是,这就引发了国学史上的著名公案:老子是否真有其人?《道德经》又作于何时?对此,司马迁说:我不知道。

司马迁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但历史的斗争并不会就此停滞,那么:

下节预告:道法合流,王霸之争——解剖一页书与素还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教争锋第八节:叱咤风云、道法合流——法门故事

霹雳中有个法门,这组织隐隐与三教平起平坐,教主殷末萧更是评价很高:法门没有殷末萧,就像上市公司没有主营业务,怎么炒也是垃圾股。对一位中老年角色来说,这样的评价,可见其人格魅力。
对殷伯的个人赞美先放一边,说起法门,很容易让人想到历史上的法家,并将之等同起来。法门和法家思想到底有没有关系?法门就是霹雳中法家思想的贯彻者吗?说说历史上的法家吧。

一、无冕之王的法家

法家起源很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我们讲儒家时说过,孔夫子推崇周礼,满口仁义道德,似乎周公统治下的世界是一个完美的乌托邦。

傻道友,夫子骗汝的。

仅靠“礼”和道德约束绝不可能治理国家,因此出现了“刑”。一句老话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就是周礼制的真相,所谓“礼”只针对贵族,而“刑”则针对百姓,贵族在享受礼的同时,用刑来迫使庶民服从。这不奇怪,周本来就是奴隶制社会,身为奴隶,人不如狗。当然这不是说孔子是奴隶主的帮凶,孔子的认识不可能和我们一样,在他看来等级是绝对存在,上下尊卑是必须遵守的,不过在上位者要行德政,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和怜悯臣民,这就是仁。

历史在发展,进入群雄割据的春秋战国后,礼崩了,刑却蓬勃发展起来。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各国领导人都只想着一件事,如何在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中做大做强?面对这个问题,儒、道、墨等各派都力图给出完美的答案(当时佛家还没过海关),但这三教学说有一个共同特征:消极。他们都认为人类的黄金时代在过去,而不在将来,随着人的增多,历史逐渐被污染并退化。所以,人应该遵循古礼,而不是创新,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当时为了让自己的学说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几大学派时常辩法,鉴于这种共同的“历史退化观”,他们的辩论容易陷入重复战斗的怪圈,比如孔子用周公来支持自己的学说,而墨子与儒家争辩时,就搬出比周公更老的大禹;孟子则请出了更老的尧舜,道家干脆来了个最牛的黄帝。

法家是先秦各学术流派中出现最晚的一派,它与其他几家有根本性的区别。法家认为时代变化是必然的,要客观而现实地对待当今世界,古代不一定比现在好,古人的品德也未必好于当代,所谓“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很多人可能有误解,认为法家主张“依法治国”,不是这样,法家的核心思想其实是“中央集权”。法家讲究立法不立德,韩非子认为人性本恶,治国不要人人为善,只要人人不作恶;治国时制定刑律约束百姓言行,君主则有能御下的权术。这种现实主义哲学在混乱的时局中很容易博得诸国欢心,比不切实际的仁爱吸引人得多。因此汉代之前,真正走入国家统治层的学术思想是法家,而不是儒家。对于汉代以儒为尊的做法,部分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倒退,称为孔儒篡汉。历史上,真正对政治走向产生过决定性影响的只有法家和儒家,两家思想相对又互补,儒家被称为“王道”,法家则称为“霸道”,事实上,王莽篡汉也好,三国归晋也好,这些历史都可看作“王霸之争”。说到霹雳的话,素还真是儒家代表,一页书则更多体现了法家意志,这里不细说他俩。

二、道法合流

霹雳剧集中,法门的人和道家关系很好,法门覆灭之时有紫宫太一出手相助,这虽然是剧情需要,但历史上道、法两家确实渊源极深,可以这么说,儒、墨两家是兄弟,而道、法两家也是兄弟。

法家的“法”不是法律的法,更近似于“道”的涵义。上一节地理心理学说过,不同封地君主的个人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处的民风。当年姜子牙封在齐国,按照《夷夏东西说》的说法,这里原来是蚩尤的地盘,各种巫术流行。老姜治国比较民主,夷民也天性浪漫,因此,齐国慢慢成为了各种方术和仙道学说的大本营,道家对这种气氛很喜欢,渐渐赋予姜子牙一种半仙的形象,《封神榜》中的姜太公形象,其实在战国年间就有雏形了。 
 
齐国的齐威王成立了一个国家社科院,叫稷下学宫,专门供养各处的思想家、学术家,让他们专心研究学问,著书立说,一时间各地方士们趋之若骛。刚才说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们要火并夺地盘,治国方面都比较推崇法家思想,而在齐国,道家和法家思想走得很近,在这种氛围熏陶下,学者们共同编辑了一本思想著作《管子》。这书说了两个事,一是“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很明显是道家的东西;接下来,《管子》又说:“法出乎权,权出乎道。”道是万物本原,法来自于道,而君主手中的权力则是联接法与道的中介,这个说法有点类似“君权神授”,并将法、道两家默契地合二为一。

这就是为什么法家的法不是法律,而是“权力”的原因,法家虽讲法、讲准则,但这些都是依托于权力而存在的,没有超越君权的法,也没有平等的人。从这个角度看,法门继承了法家赏罚分明、执行无私、积极正义一面,而弱化了其崇拜权势的一面。“天理无私,定纷止纠,赏存慎法,罚加奸令。”殷末萧的诗号足以成为一位优秀法官的座右铭,这是符合现代人眼光的、理想化的“法治精神”,而不是真正的法家思想。此外,霹雳中另有一个法家思想的典型:寂寞侯,有空再专门说说他。

法道合流意义深远,事实上,包括法家的代表人物在内,那时代很多思想家都是学黄老出身的,比如大阴阳家邹衍,他促成了阴阳学与道家的合流;慎到(《慎子》的作者)也是初学黄老,后转修法家,寂寞侯特别像他。随着道法合流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学说加入到道家学说当中,并慢慢形成了后世的道教。道教的发展史,就是一个群策群力打造精华贴的过程。老子发主帖,引很多人点击和跟贴,跟贴中又不断有人提出新观点,对主贴进行发展和完善,最后经过历史这位大版主的认真校对、脱水、整理和编辑,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版终于出炉了,这就是今天的道教文化。


PS:各位道友抱歉,本来按预告,这一节该说一页书和素还真的,但我突然发现如果不讲法家,他俩就扯不下去,太多东西需要铺垫了。法门也是霹雳里一大组织,干脆专门拿一节讲他们好了,顺便说说法家思想,我很喜欢法家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教争锋第九节:德行、王道与霸道——素还真和一页书的思想源流

一、素还真与一页书

素还真与一页书,皆是霹雳不可缺少的“男主角”,这个男主角要打引号,他们不是台面上的一号,但他们身上扎实体现了霹雳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和中国几千年传承的精神。正道支柱不是那么好当的,能打算什么?如果不能表现一定的文化涵养和精神厚度,那永远只是个打手。活一万年也只能修成“不死系”,无法进化为“男主角”,这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啊。

扯谈三教故事时,我说素还真是真正的儒教代表,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佛道为两翼,将三教融会贯通,“半神半圣亦半仙”是他最好的描述。相对的,谈无欲就不那么综合而明显倾向道家。早期剧集中素还真也更偏向道教,他修道出身,还有个“前世”。他本是八趾麒麟的师傅,托身为素还真来“度劫”,进一步进行修炼的,他既是自己师父的徒弟,又是自己师父的师父,这就是“半步坪内师渡徒,半步坪外徒渡师”。度劫是道教修炼中的概念,修真小说中几乎都会提到,这里不多谈了。

后来,素还真慢慢褪去道教特色,越来越偏向儒家思想和做法。素还真很多时候在做“一个好人”,他彬彬有礼,言行谦和,总是劝人向善,对于犯了错误的同志,只要有拯救的可能,就尽量教育而不赶尽杀绝。素还真严于律己,宽于律人,并不吝于自我牺牲,时刻为天下正道而奔忙,几乎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完美士人的形象:内圣而外王。圣是内在修心,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王则是对外行王道,以仁德为政。

对照来看一页书,他和素还真有三个明显区别:首先,他不像素还真那么喜欢走群众路线,不亲民。比如琉璃仙境是个开放性的环境,三教九流来来去去,你把云渡山当免费公园看看?同时,素还真把自己放得很低,逢人就称前辈,而一页书看待自己的地位更客观,高也罢低也罢,我就是我,有一种前辈的矜持和傲骨。其次,一页书不喜欢讲道理。素还真常和人辩论并试图说服对方,哪怕他知道对方不会听,也要跟对方讲一讲,他将这看作自己的责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但你什么时候见一页书这样跟人呱唧呱唧?一页书的话贵精不贵多,点到为止,不理解?不理解算了,怪你自己没缘分。梵天重身教胜过言传,不办浪费精力和时间的讲座。第三是对武力的态度。素还能不动手就不动手,动武总是他的下策,而一页书对动用武力则没有这种顾忌,很多时候,暴力不失为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一页书对暴力和怀柔持平等的看法,不认为两者有什么高低之别,处理事情时,视当时的情况,该怎样就怎样。

为什么同为正道支柱,都在为和平奔波、,一页书和素还真却有这样的区别?只是为了塑造不同性格的角色吗?狼先天觉得他俩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传统思想,素还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是王道角色;而一页书则是法家思想的代表,是霸道角色。那么,何谓王道与霸道?在历史上是怎么出现的?两者间关系如何?和儒家和法家有什么渊源?

二、德行的讲究

首先要谈到中国历史的一个讲究:德行。所谓德行,指王朝在阴阳五行中所对应的天命。中国历来最重视正统,王朝的建立须“受命于天”,否则就是篡夺和叛逆。我们都知道汉高祖斩白蛇起义的故事。话说刘邦有一天路遇一条白蛇,他不知世上还有白娘子报恩的好事,大喝一声老子不怕,提剑将白蛇斩成两段。当晚,一老太在蛇死的地方哭,路人问你哭什么啊?老太说这是我儿子,他是天上的白帝,却被赤帝斩杀了。刘邦知道后心头大喜,原来我是赤帝,我有天命在身!周围的人顿时对刘邦肃然起敬,跟着他造反,然后就有了我们熟知的楚汉争霸。

这个故事真假不论,其内在涵义却很深,为什么刘邦要编这种现代人一看就知道是哄人的话,而且还真哄住了很多人?其实这都是阴阳家干的坏事。上一节提到的稷下学宫中有位优等生叫邹衍,他开创了诸子百家中的阴阳家,他本人也就是世界上第一位大阴阳师。大阴阳师邹衍研究开发了“五德始终说”,这套学说的意义是划时代的,比WINDOS的诞生对世界的改变还要大。简而言之,邹衍认为,世界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五行,这五种元素相生相克,天下万物都受这种关系的主宰,包括朝代的更替。每个朝代都有它专属的德行,就像每个人都有属相一样,新朝取代旧朝,就是新的朝代用与之相克的德行取代它,这叫“五行相胜”。

三、王与霸的来历

邹衍这套五行相胜的说法很受统治者欢迎,一出生就风靡上层。聪明人可能发现了,这说法其实很奸猾,基本上是个开放的源代码,什么东西都可以往上面挂。一个王朝是什么德行,完全可根据上一个王朝的德行来编造,你说你见了祥瑞、异兽,这些现象说明什么什么,反正当时没有《走近科学》硬来给你揭秘,信口开河又不用负责。

《吕氏春秋》说:周为火德,水克火,当年秦文公出去打猎时还打到条黑龙,取代周朝的秦应是水德。赢政一统天下后,便以属水的黑色为尊。但事情在汉朝这里出了麻烦,刘邦斩白蛇起义,按老太说法,他是赤帝,应属火。但过没几年,刘邦似乎把这事忘了,楚汉之争时他在彭城大败,连滚带爬逃回关中,某天躺在秦宫里,无聊地问:秦朝当年供什么神?别人告诉他秦祭祀青、白、赤、黄四色帝。他说不是五帝吗?怎么才四个?添一个凑够,干脆就把我算作黑帝吧。

汉朝建立后,该考虑德行问题了,刘邦说我是黑帝,汉就是水德。多没文化,你灭了秦,应该克住它,哪有用同一个德行的道理?按理论说法,土克水,汉代应是土德,尚黄色才对。直到汉武帝时,通过整顿历法,这个BUG才被纠正,汉代老老实实回到了土德上来。风波到这里本该结束,偏偏又有两位汉室宗亲的父子,他们在搜集、整理古籍上很有一手,开创目录学,编过三统历,研究了圆周率。这对人才完善并发展了邹衍的“五德始终论”,他们认为,王朝之间的更替不是相克的关系,而是相生的关系。秦以严法治国,不以德治国,不算正朔之内,没资格被称为一国,也就没有自己的“德”,只能叫“闰统”,称作“霸”,不能称“王”。

说了这么多,这就是“王道”与“霸道”的来历。在汉初风头无俩的道教,终于在汉武时期走到了头,由于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生在斗争中取胜,儒术压过了黄老之术,造成独尊儒术的局面。王道也渐渐成为仁德之政的儒家代称,而霸道成为了法家思想的代称。

四、法家的一页书

现在回到我们的第一部分,霹雳在文化层面上的这两位主角一表一里,互为对照和牵引。法家思想是贵族式的,严肃的,不像道家那么幽默,一页书很有老式贵族风骨,矜持、自傲,云渡山也没琉璃仙境那么好进。法家的根源和立足点是“权”,一页书作为法家代表,不会自降身份当自己是晚辈,他远保持淡淡的傲气。贵族都是不多话的,更不会屈尊降贵地和你讲道理,法家也是个不喜欢说话,而更重视实干效率的学派。

至于武力方面就更明显了,所谓法家,不是以法治国,是依刑治国。刑,也就是暴力,是他们最为倚重与有效的手段,暴力金和尚既不排斥对人进行惩罚,也不滥用惩罚,在他看来暴力和说服教育一样,手段而已,哪种有效用哪种。很明显,世上总是不听话的人多,所以更多时候暴力显得干脆利落,立竿见影。大家不要误解,不是一页书很黄很暴力,是世界上的事本身很黄很暴力,逼得他也不得不很黄很暴力起来。

五、顺便多说两句

说素还真的时候,我说过孔子被封为“素王”的事情,有道友问这是怎么回事,事情是这样的。汉代有本书叫《论语撰考谶》,里面讲孔子的出身来历,说孔子他爸叔梁纥与他老妈徵在到尼丘山祈祷的时候,徵在突然感到黑帝之精,后来生了孔子,孔子就是黑帝后裔。本来孔子是有帝王之相的,可惜他生不逢时,生在了周末——周朝末年,不是星期五。而周是木德,接替周的应是火德,孔子既是黑帝儿子,当然是水德,所以,孔子这位有帝王之相,又有王德的人只能当素王了。用言情小说的话讲,这叫“有缘无份。”

既然说到汉代,顺便一提汉代最大的科学:谶纬学。什么叫谶纬呢?这东西和扯谈差不多,是一种牵强附会的胡说八道,通过具有暗示性的诗句文章,预示未来大到政局走向小到家庭是否和睦等等问题的答案,看到这些诗句的人,就要拼命对其进行破译,拆穿它到底是在说什么。这老把戏在汉代达到高潮,当时人人都迷这个,几乎研究到了茶饭不思的地步。后来没那么疯狂了,但几千年来,改头换面的谶纬依旧长盛不衰,特别爱在关键时刻跳出来左右我们的思维。

霹雳中也有谶纬,比如每次一出新剧,就会生出无数预言,像什么“军武,拳威,剑之杀,经纶百世一纸空;玄之魔,祸之龙,一出一伏江湖动……”这就是谶纬,你看,我们的霹雳世界,果然处处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教争锋第十节:儒家的胜利——三教之首的诞生

说回儒道争锋的话题。历史上,真正进入过上层政治体系,被用于治国的思想只有法家和儒家,而法家比儒家更早得到统治者的认可,整个战国时期和秦代,在治国方面都是法家思想的信奉者。可能有道友对这种说法表示质疑:秦始皇不是迷信道教学说的么?

一、焚书坑儒——儒道之争的牺牲品

关于秦始皇追求道教长生之术的问题,和历史上一件重要的事情相关,这就是焚书坑儒。话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巡视到山东,碰到一批儒生,这帮学究们说皇上,您现在一统江山了,后世几千年都要铭记您的功绩,称您为始皇帝。您该上泰山去封禅,向上天昭告您的文成武德,上古的伏羲啊、炎黄二帝啊、尧舜禹什么的都去泰山封过禅的。始皇帝一听,这么多名人,那我也去封封看。儒生们看他动心,立马拿出一套封禅的礼仪来教育他:封禅有很多讲究,要用蒲草把车轮包起来,祭坛必须用麦杆编……

只瞟了一眼《封禅礼仪手册》,秦始皇就把这本儒生们的心血之作扔到一旁:鬼才听你们说这些。他大肆破坏泰山生态,直接开了条路到山顶,用秦国的祭礼进行封禅,把儒生们气得咬牙切齿。下山时恰好遇到大雨,儒生趁机说风凉话:叫你丫不听我们的,遭天谴了吧?秦始皇被雨浇个透湿,狼狈下山,心里对儒生们的怨恨可想而知。

见儒生忽悠皇帝失败,方士们接过了儒生的枪,继续忽悠。始皇帝下了泰山往东,走到山东半岛海边,有个叫徐福的方士大约是看到了海市蜃楼,对秦始皇上书说:东海中有蓬荚、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上面的仙人有不死药。皇帝大喜,立马让徐福出海为自己寻找不死药,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不死药。徐福带着大量国有资产潜逃海外,据说是去了日本,再也没有回来。

接连遭受两次愚弄,秦始皇气得发抖,下令坑杀方士儒生,没死的也都发配边疆。所以我们常说的焚书坑儒其实坑的不只是儒,也包括装神弄鬼的道士。这是历史上唯一一次儒道共同遭殃,算是为两家建立了革命友谊。可惜的是,儒道两家没能铭记这份鲜血凝聚的友情,在汉代又掐了起来并最终决出了胜负,这是后话。

说了坑儒,那么焚书是怎么回事呢?首先要提一个人:李斯。李斯是秦始皇的丞相,秦始皇同他的关系类似六祸苍龙与寂寞侯。秦始皇九年,一批脑袋抽风的儒生们向他献策,请他按周制分封同姓诸王,这可犯了秦始皇大忌了。李斯作为法家代表,对儒墨道三家都无好感,趁机对秦始皇说:现在的儒生们忒不像话,以古非今,混乱思想,不如把百家的书都烧了。秦始皇和当年的六祸一样傻呆呆的,觉得李斯的话很有道理,于是除《秦纪》、医学、占卜、农林外,其他的百家书籍一把火全部烧了。

其实,寂寞侯(李斯)在这里做得有一点不厚道。说到法家,我们总是想到其代表人物韩非,而不怎么说到李斯。其实,李斯是韩非的师兄,他们的老师是荀子。荀子是战国最后一位儒家大师,他和传统儒家观点有一些区别,他认为人性本恶。在这样的老师教导下,出现李斯这么铁腕的人物一点也不奇怪。接下来,他越发地不厚道,终于血洗神州(秦的暴政)……

二、儒道之争的终局

之前说过,法家思想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法制,而是“刑治”。秦代以法家思想立国,铁腕手段下,律法极为严苛,终于激起民愤,千夫所指下,没熬过两代就亡国了。

汉代建立后,吸收秦朝的教训,坚决屏弃法家思想,不用法家,用什么呢?历史发展到现在,阴阳五行家的中心思想已被道家瓜分完毕,不再是一门独立的学派;墨家缺乏像样的大师,组织凋敝;其它兵家、农家、纵横家等大都偏科严重。看来看去,有资格继续参加华山论剑的,也就只剩下儒、道两家了。

起初,道家在汉代宫廷中占据着绝对上风,清静守虚,无为而治的思想十分符合历经秦末战乱后的休养生息政策。汉景帝的妈,窦太后更是黄老学说的忠实粉丝。当然,我们猜想她更多的是对道家养生术和祭拜鬼神有兴趣。当时有个儒家博士叫辕固生,有一天,窦太后把他找来,问他:你觉得《老子》这本书怎么样?辕固生迂腐得要命,也不懂含蓄,回答说:一本普通人写的平凡书。窦太后大怒,说好啊,平凡,你不平凡?你不平凡的话,就去杀头猪吧。说着把他押到了猪圈边。那年代的猪,估计还有野猪味道,一个半老腐儒,背书还行,叫他杀猪,不要他的命么?

汉景帝不忍心这位博士惨死猪口,偷偷塞了把刀给他。据《史记》记载,这一场人猪大战以辕固生的一击致猪命而收场。前有《庄子》庖丁解牛,今有儒家辕生刺猪,儒道两家在牲畜屠宰行业上算是打了个平手。

上一节我们说了“德行”问题,对于一个王朝来说,这是十分重要的。刘邦没文化,把汉代的德行搞得一团糟,但是好歹建立了一个国家,礼制法度不可不讲。这些泥腿子完全不懂仪礼是怎么回事,于是汉初大儒叔孙通为汉代制定了礼制,被刘邦封为太常。在他的带领下,一直郁闷不得志的儒生们开始慢慢进入宫廷做官。到汉武帝时期,几个儒生因为给汉武帝做老师的机会,进入了高层官僚体系,儒家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

儒生们给点阳光就灿烂,一有机会就琢磨着怎样把道家扳倒。当时有两人想在宫内建立儒家明堂,专门推广孔孟之学。可惜,这事被窦太后知道了,这位笃信黄老之术的老太太绝不允许儒家在自己眼皮底下复辟,跳过了汉武帝,直接下令将这两人送进大牢拷打,逼得两人自杀了事。

不过经这一折腾,儒家学说终于在宫廷中有了些听众,汉武帝本人也倾向儒学,等到窦太后一死,汉武帝就宣布罢黜黄老、刑名百家,同时把通晓《春秋》的儒生公孙弘从平民升为三公,赐平津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时间天下儒学蓬勃发展,道教被打得抬不起头来,这就是后世所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顺便纠正一个误解:以上事件都与董仲舒无关,不是他推动了独尊儒术的行为,他在汉代基本属于群众。董仲舒的响亮名声,主要来自于后代的不断追封。

儒道之争至此算是分出了胜负,在国家大一统的背景下,儒家学者走到了道家的前面,率先完成了对先秦思想的融合,并从民间思想学说向国家意识形态转变。现在起,儒家正式成为三教之首,牢牢掌握着世俗皇权和世间的话语权,并在后来的两千余年间不断通过各种方法发展自己的力量。从这时起,任何儒、道、佛之争,都是在儒家与皇权操纵下发生的小插曲而已了。


PS:重要说明:
网友:[url=]yy:2008年02月27日 星期三  19:47[/url]        很喜欢大人扯谈系列,有个疑问,大人的扯谈以这节中的焚书坑儒为例,儒生道生骗嬴政同学跟焚书坑儒真有因果关系,还是历史上只是存在这三件事,您把他们串在一起扯谈?又或者是您的推论,那有没有典籍支撑这个观点呢?呵呵,本人对三教都很有兴趣,很喜欢大人的这个系列!

六欲浮屠:2008年02月27日 星期三  22:25        多谢支持~这三件事都是有史实记载的,这两件事对焚书坑儒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能说焚书坑儒就是这两件事的结果,我放到一起说是为了增加趣味性。焚书坑儒更关键的原因在于法家思想和当时的历史背景,这个说起来就太复杂,也太枯燥了。支持这个论点的书籍蛮多的,比如《中国思想史》,冯友兰的著作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4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感谢lz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9-29 06:03 , Processed in 1.757173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