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ps

祝华英道长人体十二经脉揭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四、对历代名方之分析
根据“十二经脉”阴、阳、正、负的道理、结合临床实践经验,贫道简要的分析了历代十九个名方的主治病证、药物作用以及对调整患者体内三阴三阳、左、右、正负运动的功能。
(1)四君子汤《兰台轨范方》:治面色痿白。言语轻微。四肢无力。脉来虚弱者。若内伤虚热。或饮食难化。须加炮姜。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各二钱。加姜枣。水煎服。徐灵胎曰;“此补脾之主方。”
“君子汤”主治四肢无力、消化不良。贫道认为此方的药物作用主要是补助右侧足太阴脾经的正运功能。属脾土衰弱不足以生肺金而致气虚者宜之。
方中白术为健胃之要药,其性味苦、甘、温,苦能燥湿,温能补牌;甘草性甘、平,甘人脾;人参性味甘、微苦、微温,入脾达肺,大补元气;茯苓性味甘淡,渗湿健脾。
此方四药皆有甘味。甘味能入脾,故为补脾之主方。四药合起来其药性“甘温和平”,故名之曰“四君子”。大有补脾、益肺、健胃的效果。
(2)理中丸及汤《兰台轨范伤寒方》:治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理中汤。若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胃上有寒者。用理中丸。人参、炙甘草、白术、干姜各三两。以上四味揭筛为末。蜜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九。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徐灵胎日:“四逆乃温下焦中焦之法,理中为温上焦中焦之法,各有部位也。
理中丸及汤主治脾胃虚寒、寒霍乱腹疼呕吐或久患虚寒腹痛、大便溏等证。贫道认为其药物作用主要是温中散寒,具有正运右侧脾经的功能。
理中丸适宜于长期患慢性脾胃虚寒证;理中汤药物发挥迅速,适宜患急性脾胃虚寒证。人参、甘草、白术为补脾健胃的良药,佐大热大辛的干姜以温中散寒,因脾土气虚导致功能反溃而腹痛腹泻者,宜服此方以升举中宫脾土,故名“理中丸”。
(3)四物汤《兰台轨范局方》:治一切血热血虚血燥诸证。当归:熟地各三钱、川芎一线五分、白芍二钱酒炒。以上四味。水煎服。徐灵胎曰:“此血病之主方。”
“四物汤”主治人体左侧的肝经血虚、心血不足,或妇女的月经不调、经期腹痛等症。贫道认为此方的药物作用,具有补助左侧足厥阴肝经的正运动功能。
方中熟地性味甘温以滋补养血;当归性味辛甘合白芍归经入肝,既可补肝养血,又可行血活血;川穹其气芳香辛温,即能辛散温通血液中的凝滞,为血中之气药。
此方四药配伍,共合成补血养肝,使肝木的血液旺盛则生心血亦旺。故“四物汤”是调治一切血病的主方。
(4)佛手散《普济本事方》:治产后血虚头痛。胎动下血。催生神效。当归三钱、川芎一钱五分为散。微煎分一至二次服完。
“佛手散”主治产后血虚头痛、胎动下血,催生神效。贫道认为此方长于补血行血,使血液运行上升,具有正运左侧肝经的功能。
1.由于妇人产后失血,易导致血液循环不足而头痛。其川芎善于上行治头痛,当归长于补血行血,故此方治产后血虚头痛。
2.因动作过度以动胎,或由血虚不足以养胎,而不足之血易于由下方子宫大出血流出可能导致坠胎。故用当归,川芎补血并升血,使下行之血转化上升,则下血可止而胎动可安。
3.妇人十月怀胎,血液供养胎儿。如血虚不足易导致难产,皆血少涩滞之故。所以用此方补血行血,以增强血液循环流行,使涩滞转变滑腻其胎儿能得到滑腻即可出生,故催生神效。
但是,当归与川芎组合其性辛温,温能通辛易散并易上行。故左脉口之寸部脉浮脉滑、脉大者忌用。
(5)小柴胡汤《兰台轨范伤寒方》:治少阳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腹痛心悸。头汗出。舌上苔白。及妇人热入血室等症。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各三两、半下半升洗、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以上七味。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下人参。加栝萎实一枚。若渴者。去半下。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萎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鞭。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取微汗愈。若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徐灵胎曰:“此方加减法、须细稔。”
“小柴胡汤”主治寒热往来、晕眩目苦、心烦喜呕。胸满胁痛等证。贫道认为此方的药物作用主要是疏理中焦,有协助左肝右牌;正运上升与下降胆胃二经正运的作用。
方中柴胡药量最重为君药,其性味辛凉以疏理左侧的肝经之气;人参、甘草、大枣为臣药,三药性味甘温以人右侧补牌益气,可促进中焦左肝右碑正运能量上升;半下、生姜、黄羊三药为反佐,以助胆经、胃经的正运机能而降逆止呕吐。
本方乃旋转人体左、右阴经上升,并使左右阳经下达,使半表半里之邪随着阴阳旋转的运动中而自行消失,放日“和解法”。唯有深明人体阴阳旋转之机,才能立出阴阳旋转之方,故后世称仲景为“医中之圣”。
(6)逍遥散《兰台轨范局方》:治肝家血虚火旺。头痛目眩。颊赤日苦。倦怠烦渴。抑郁不乐。两胁作痛。寒热。小腹重坠。妇人经水不调。脉弦大而虚。芍药酒沙,当归、白术炒、获警、炙甘草、柴胡各二钱。本方加丹皮,板子。即加味逍遥散。加拨姜三片薄荷叶少许煎服。徐灵胎日:“此疏达肝脾之方。”
“逍遥散”主治中焦郁结、胁下胀满、头痛目眩等症。金道认为此方的药物作用主要是疏达左肝右脾,使左右阴经正运上达畅通以解除中焦的郁结。
方中柴胡、当归以疏左侧肝经,以白芍柔轩,三药协同养血疏肝。白术、甘草以补充右侧的牌经,佐获冬以渗中湿。生姜味辛、薄荷辛凉轻扬,既能温中又可疏肝。共合成为流肝健脾,使左右中焦畅通无阻,其肝脾的郁结自愈。
郁之为病,为情志蕴结于中而不发,故易于伤肝。但情志常郁必有苦思而不能自控,故思多又伤脾。此方为疏肝达碑之方。故善于治郁。
(7)麻黄汤《兰台轨范伤寒方》:治太阳中寒。头身俱痛。发热无汗。恶风而喘。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汤泡去皮尖。以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麻黄汤”主治伤寒脉浮紧表实无汗证。贫道认为此方的药物作用,主要是升举足太阳经透发表皮的闭塞,因足太阳经为寒邪束表,导致肌表郁闭不和。用黄麻桂技之辛温药以开发周身的毛孔;用甘草以和中;用杏仁之苦温药为反佐以下降而利导气机;即有旋转阴阳的运动作用。故仲景医圣的立方,药物组成虽少,但用阴阳两性药物恰当配合,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升降功能,故其疗效十分显著。
麻黄汤方治足太阳经伤寒、头身疼痛、表实无汗、恶风而喘、阴阳动脉皆现浮紧者宜之。
(8)桂枝汤《兰台轨范伤寒方》:治太阳中风。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以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通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当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酷臭恶等物。徐灵胎曰:“此服外感风寒之药,服法俱当如此。”
“桂枝汤”主治太阳中风、脉浮缓、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证。贫道认为此方用白芍入阴经反运内敛阴血以调营;并协助桂校由足太阳经反运上升而卫外;生姜、大枣、炙甘草益脾胃以和中。共同起着调和营卫、解肌发表、扶正以祛邪。
(9)葛根汤《兰台轨范伤寒方》:治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风者。又治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者。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枝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切。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格率。以上六味收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吸粥。余如桂技法将息及禁忌。”)“葛根场”主治太阳阳明合病、无汗恶风证。贫道认为此方的药物作用主要是速发足太阳经皮肤为寒邪闭塞,并兼风寒之邪已传入足阳明胃经。因还有太阳经病症,故还当用挂枝汤药品;因表实无汗,故采用麻黄以发散驱除太阳经表邪,因拥入足阳明经故采用葛根以散发胃经的表邪。足三阳经患病虽皆主外表,但足太阳经为表中之表,而足阳明胃经为表中之里。经云:“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限为枢”。故风寒病邪传六经是有层次递进而由表入里。
综合(伤寒论)中麻黄、桂枝、葛根场三方,皆因有外邪在表。故以上三方的药作用,都是从阳经发挥其反运动功能以祛除外邪。
(10)四逆汤《兰台轨范伤寒方》:治脉沉体痛。温湿欲吐。下利情谷。手足厥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等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以上三味政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徐灵胎日:“四逆汤不可轻用,一症不具,即当细审,必诸症皆全,方可决用无疑。”
“四逆场”主治脉沉体痛、温温欲吐、下利情谷、手足厥冷、内筹外热、脉微欲绝等症。贫道认为此方的药物作用,主要是温暖足少阴肾脏和足大阴脾脏而发挥正运动功能。因三阴经受气于五脏,三阳经受气于四末。人体内的五脏乃生命能量之发源处,故五脏为本。而六腑却是在手足四肢禀受五脏所输送出来的能量,故六腑为标。如果病人产生手足厥冷、下利清谷、脉沉、脉微、脉迟等症,就证明足少阻肾脏的命门之火即将熄灭,故急当用“四逆场”回下焦之阳,以固生命之根本。
按中医处治一切疾病的规则:皆当先治表证;后治里证。若见下利清谷,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便知人体的生命能量——本源机能将绝,故病人虽有外表病症,而此时此际急当舍表救里,使先天之本足少明肾脏得到阳回而脉波增强时,证明生气以足即再来治理表证。
(11)真武汤《兰台轨范伤寒方》:治太阳汗出不解。仍发热。心悸头眩。身照动。振振欲僻地者。又治少阳至四五日。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痢。此为有水气。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切。白术二两。附于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眼七合。日三服。若放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获等。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美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徐灵服曰:“此治水逆之正方。”
“真武汤”主治心悸头眩、身振振动、水气凌心、小便不利等证。贫道认为此方的作用,主要是反运左侧的三阴经,而正运右侧的三阴经。
(1)如“治太阳汗出不解、仍发热”。病在足太阳经,其治法当以发汗祛邪。通过发汗治疗后还发热——经发汗其风邪当祛而湿邪在故“仍发热”:此患者平时必肾阳衰弱,体内寒湿素盛。所以用“真武汤”利水除湿。
(2)“如治心悸头眩、身动、振振欲僻地者。”贫道常见肾阳衰弱的患者,则化气行水之功能不足,故而阴寒水盛。水气太盛则克火以凌心,即导致心悸头昏、嗜卧,行动时则筋惕而肉动,甚则全身皆振振战栗而动。舌质淡红苔白润,面部微肿色白鲜明。脉波较弱,左脉口浮象;右脉口沉象。左人迎有浮脉亦有沉脉;右人迎有沉脉亦有浮脉。“真武汤”中之芍药,入左侧面反运足厥阴肝经,使凌心之水气就下;附子温足少阴肾经之阳,使肾阳振奋有化气行水之功能;白术人右侧而正运足太阳脾经,以助燥湿行气上达右肺;茯苓入左侧而反运手少阴心经,使凌心之水下达由小便而出。即形成一个左降右升、圆周旋转化水行气之方。更兼一味生姜辛散温通,能散内寒温水气以协助四味药物旋转左、右之正、负运动。故能疗以上水气凌心诸症。
(3)如“治少阴至四、五日,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痢”等症,亦由肾阳虚弱无能化水,即导致水气阻滞“小便不利”;脾土衰弱则燥湿无能,脾失健运故“自下痢”;脾主四肢,因脾脏燥湿的功能衰弱,故引起“四肢沉重疼痛”。所以亦需要用“真武汤方”以化水气行寒湿治疗。
以上三类疾病,全属阴寒水盛湿盛之症,故当用“真武汤”以治之。真武乃北方水神,善于治水,故仲景圣医特以此善于治人身之水气之方名之。真武祖师于武当山修真得道,是贫道最崇拜之尊神,故而对“真武汤”详细剖析。
(12)大分清饮《成方切用景岳方》:治积热秘结。小便不利。或致腰腹下部极痛。或湿热不利。黄疸。溺血。邪热蓄血。腹痛淋闭等证。茯苓、泽泻、木通各二钱。猪苓、栀子、枳壳车前子各一钱。如内热甚者。加黄芩、黄柏、龙胆之属。如大便坚硬胀痛者、加大黄二三钱。如黄疸小便不利、热甚者、加茵陈二钱。如邪热蓄血腹痛者。加红花、青皮各一钱五分。
(13)小分清饮《成方切用景岳方》:治小水不利。湿滞胀肿。不能受补等证。获苓、泽泻、猪苓各二至三钱。苡米仁二钱。枳壳、厚朴各一钱。如阴虚、水不能达,加生地、牛膝各二钱。如黄疸者,加茵陈二钱。无内热而寒滞不行者,加肉桂一钱。
“大分清饮”主治上焦积热温结、湿热黄疸小便淋闭不利等证。贫道认为此方的药物作用,主要是正运下降通利足太阳膀脱经。
方中获苓、泽泻、猪苓、木通、车前子皆是由上焦下降通利小便之药,佐以破气消积滞之枳壳而导湿下行,以栀子苦寒清降,并善能除上焦湿热郁结,以导湿热下行。共同起着消上焦的积热温结、黄疸与小便淋闭不利等症。
“小分清饮”的药物作用与“大分清饮”同理,皆是正运下达通利小便之方,但有所不同的是:大分清饮是治上焦湿热温结之重证;小分清饮是治上焦湿热温结之轻证。
以上景岳之大、小分清饮的立方,乃是从仲景医圣之“五苓散”方中化出。五苓散乃化湿行水利小便之圣方。如属脾土虚无能正运上达,或属足太阳经化气不足而引起小便不利者,还当采用“五苓散”方以培土通膀胱水道。
(14)平胃散《兰台轨范东垣方》:治湿淫於内,脾胃不能克制,有积饮痞隔中满者。苍术五斤米泔浸七日。陈皮去白,厚朴各三斤姜汁炒。甘草三十两炙。
上为未,每眼二钱,姜汤下,日三眼。或水煎,每服五钱。如小便赤涩,加茯苓、泽泻。米谷不化,饮食伤多,加枳壳。胃中气不快,心下痞气,加枳壳、木香。心下痞闷腹胀者,加厚朴、甘草减半。遇夏加炒黄芩。遇雨水湿润时加茯苓、泽泻。如有痰诞,加半夏、陈皮。咳嗽,饮食减少,脉细,加当归、黄芪。脉洪大缓,加黄芩、黄连。大便硬,加大黄三钱、芒硝三钱。先嚼炒桃仁烂,以药送下。本方加皂矾,即皂矾平胃丸。(徐灵胎曰:“消食积虫痞”。)
“平胃散”主治胃腑积饮积食、痞嗝中满、脾受湿困、右寸口脉沉,正运脉波不能达到寸部。贫道认为此方的药物作用,主要是正运上升右侧足太阴脾经,并正运下降以消导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乃消除胃肠道积极聚之方。
方中苍术味辛性温、芳香气烈,善能除湿发散,为燥湿健脾之良药,因配合甘草,便有辛甘化阳除湿之功;厚朴性温芳香,能化湿、温中、宽肠、理气、散满,并兼有陈皮之芳香药能理气、和中、健胃、化痰湿,故能化湿、理气散满和中。
其甘草佐苍术能促进右侧之脾经而升清于上;陈皮辅厚朴能协助胃腑浊而下达大、小肠。因此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安。所以,胃肠道的湿浊邪气或饮食积滞,能随着脾胃的阴阳健运而平熄,故名之日“平胃散。
再者:对与之有关的其它症状表现,还当参考此方中的“对症加药”。
(15)大承气汤《兰台轨范伤寒方》:治伤寒十余日。吐下后不解。晡时发潮热。独语如见鬼状。循衣摸床。胃中有燥屎也。此下之。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去皮炙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以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徐灵胎曰:“胃中非存燥屎之所。此言胃中者,指足阳明言,即所谓胃中实是也,乃肠胃之总名。”
“大承气汤”主治阳明腑实证。贫道认为此方的药物作用主要是由胃、肠道发挥正运动以峻下热结。大黄性味苦寒以消除胃肠道之实热结聚;芒硝寒咸以软化胃肠道之燥坚;枳实、厚朴以消除胃肠道痞满。共同起着峻下消积清热通便之功。前贤云:“通可去滞,泻可去闭,使塞者利,闭者通而正气得舒,故曰承气。”
胃为五脏六腑之海,纳饮食物质以营养内外周身。小肠与大肠有运动转输,吸收营养,排出糟粕,具有新陈代谢的功能。如胃肠道为操、实、坚、满之热邪阻塞,就导致全身的阴阳气机运行受阻,并使内外周身的营养供给亦受限,故当急通胃肠道之闭塞以利内外周身。
(16)小承气汤《兰台轨范伤寒方》:汗多微发热。不恶寒。或小便数而大便鞭。语者。与此汤微和胃气。大黄四两。厚朴二两去皮炙。枳实三枚炙。上药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场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小承气汤”主治阳明腑实证。贫道认为此方的药物作用大致与“大承气汤”相同,也是泻下通便之方。因其在药物功能上次于大承气汤,故所治之疾病的病证也比大承气汤的病证要轻。
由于胃肠闭塞或不畅的原因较多,病情有轻重缓急之异,虚实寒热皆可导致,所以运用攻里泻下之方亦多。有峻下、缓下、寒下、温下、润下,或攻补兼施以通利。故当根据脉症情况而选择适当的泻便药方。
(17)补中益气汤《兰台轨范东垣方》:治阴虚内热。头痛口渴。表热自汗。不任风寒。脉洪大。心烦不安。四肢困倦。懒于言语。无气以动。动则气高而喘。黄芪炙、人参、白求各一钱五分。甘草炙一钱。陈皮五分。当归一钱。升麻、柴胡各五分。上药八味。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温服。徐灵胎曰:“东垣之方一概以升提中气为主,如果中气下陷者,最为合度。若气高而喘,则非升柴所宜,学者不可误用也。”
“补中益气汤”主治四肢倦怠、自汗口渴、少气懒言、动则气喘、脉虚软无力,两寸口动脉正运时难以达寸,中气下陷则上焦气虚,上焦气虚不固则易导致久泄、脱肛、子宫下垂等证。贫道认为此方的药物作用主要是提升人体左右三阴经的正运动能量。
方中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升麻侧重于归右;当归、柴胡侧重于归左。因归右的药物量多,故对人体右侧之能量补助提升甚强,因归左的药物量少于右侧,故对人体的左侧之能量补助提升则次于右侧。方中陈皮和中。
总之:治气虚下陷而右侧气虚甚于左侧者宜之。
凡是补助上焦三阴经的药方,皆能促进“十二经脉”正运功能。
(18)崔氏八味丸《成方切用金匮方》: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泄泻腹胀。或元阳虚惫。阳痿精寒。脐腹疼痛。夜多漩溺。膝酸腰软。目昏等证。王冰所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也”。尺脉弱者宜之。熟地黄八两。山萸肉、怀山药各八两。茯苓、丹皮、泽泻各三两。内桂、熟附子各一两。蜜九。空心盐汤下。
“崔氏八味丸”主治在下焦滋阴壮阳,引火归原,故曰“益火之原,以消阴翳”。贫道认为此方的药物作用具有反运人体左右之三阳经脉的功能。
方中熟附子、肉桂大辛大热温肾壮阳以补肾气,熟地、山萸肉、丹皮、怀山药滋养下焦肝肾以补肾阴;茯苓、泽泻以渗湿利水,共同起着滋肾阴壮肾阳的作用。是填补下焦之阴虚阳衰的主要方剂,其肾精亏兼命门火衰者宜之。
(19)六味地黄丸《兰台执范钱氏方》:治肾阴不足。发热作渴。小便淋闭。气壅痰嗽。头目眩晕。眼花耳聋。咽干舌痛。齿牙木固。腰腿痿软。自汗盗汗。便血诸血。”失音。水泛为痰。血虚发热等症。干地黄八两九蒸为度捣膏。干山药、山萸肉各四两。丹皮、茯苓、泽泻各三两。徐灵胎曰:“此方钱氏专治小儿”。
“六味地黄丸”主治小儿阴虚发热、口喝多饮、大便干、小便黄、常低烧(无清涕鼻塞、非感冒病)等证。贫道认为此方的药物作用主要是在下焦滋阴降火。故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具有反运动人体左右之三阴经脉的功能。
本方纯属是滋补肾阴的方剂,故专治肾阴不足而导致虚火上炎:如气壅痰嗽、头目眩晕、咽干舌痛、牙齿不固、自汗盗汗、血虚发热等证,两脉口寸部脉浮,其脉波寸宽尺窄者宜之。
凡是补充下焦的药方,皆能促进“十二经脉”反运动功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五、用药物治病的心得
关于用药物治病,我们祖国医学历史悠久,历代的明贤为后世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医方。对各门医科和各种类型的病证都创立了很多医疗方剂。特别是受到历来医家一致公认的有效方剂,都是当今有价值的研究药方。对于每一种药品入走何经脉前人多有记载,还应进一步研究证实。
贫道认为,将中药配成了复方使人服下以后,即产生药物作用而能运转人体内、外的阴阳经脉。例如:“四君子汤”、“理中汤”多侧重于调理人体的右侧;“四物汤”“佛手散”多侧重于调理人体的左侧;“小柴胡汤”与“逍遥散”都属疏理左、右中上二焦和解阴阳之方;“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皆主升散发表于三阳经;“四逆汤”等专主回阳温里于阴经;“大分清饮”、“小分清饮”都是从阳经下降而通利小便;“大承气汤”、“小承气场”皆是由阳经下降而通利大便;“补中益气汤”乃补充左、右中上二焦之方;“真武汤”能反运左侧的三阴经和正运右侧的三阴经;“平胃散”可正运右侧的足太阴脾经并且正运胃经、小肠经、大肠经。“崔氏八味丸”、“六味地黄丸”是补助左右下焦之药。
贫道认为:凡是能充实和镇摄下焦阴经的方药,都有助于十二经脉的负运之功;凡是能补充和升举上焦阴经的方药,皆有助于十二经脉的正运之力。
中医名方甚多,还有左、右阴阳兼调之方,寒温互用之方,升降相济之方,表里并治之方,攻补兼施等等众多方药,难以尽述。
所以,研究中医必须测验出各名方在人体的阴、阳经内所起到的正、负运动药物作用,以便在临床辨证施治中按理、法、方、药来选用而调治疾病。
治疗疾病,应根据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证状,并结合阳、阳脉象的太过与不及以确定虚实而恰当地选方用药。在处方用药时,必须将药品配伍得能够纠正患者体内明、阳盛衰的偏差,才是调整阴阳经脉的正确治疗。
凡是由七情、六欲所内伤的疾患,均要按这种调平阴阳的原则处治。属于六淫所伤的外感之病,在治疗上应以驱邪为主;如果病人的正气亏损,亦当结合阴、阳脉象的虚实和辨别邪、正的盛、衰而给予合理的选方择药。
本书前面二十三章所举出的“六个病例”,是贫道研究十二经脉之“正负机理”的认识,此可作为用中药治疗疾病的又一途径。“六个病例”乃是一般的疾病,所用的治疗药方,都是大众皆知的常见方药,因所采用的方药能与患者的病机契合,故皆能治愈。
为何有的病人请某医生医治而没有治愈,而请另外的医生治疗却医治好了呢?这治好病人的医生并非是采用了什么世间稀有的药物——还是采用平常的药物——只不过是其药方的配伍及所施用的药量,正好与患者的病机相投而已。
故在临床辨证施治中,根据患者的脉证,如与古代名方的脉、症符合,当遵古方施用,若见脉、症另有差别,可以增、减药物,或自出心裁而立出对症治疗药方。
但立方的原则:或遵仲景医圣的“六经”模式立方;或按温病的“三焦”立法。故上、中、下三焦与阴、阳六经、作为自立方药的规矩绳墨,历来一切治疗疾病的药方,都是从这“阴阳六经及三焦”的总纲之中化出。
前章转抄的十九个历代中药祖方、以作为调治上、中、下脏腑阴阳正、负运动的代表方剂。因人体之内“十二经脉”的运动、只有左、右、正、负阴阳升降四种类型,故研究用中药治病,要根据阴阳两性的药品、投入人体之后所发挥或升、或降的正、负药物功能,所以要根据阴阳脉象的往来盛衰而对证选方。
《素问•应象大论篇》云:“味厚者为阴、薄为明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这是古圣先哲将一切药物概括为四性。因古圣人们知无形的阴阳道机、故十分了解生天、生地、生人、生物全属一理。又云:“味厚则泄”如大黄、芒硝、甘遂、芦荟之类;“薄则通”的如当归、川芎、防已、木通之类;“气薄则发泄”如麻黄、羌活、荆介、防风之类;“厚则发热”如干姜、附子、肉桂、吴茱萸之类。古圣们认为:一切药物之中不外乎阴、阳、升、降四性、及酸、甘、苦、辛、咸五味。故药物投入人体之后即在阴、阳十二经脉升降往返的运动中、根据药物组方的正负能量而发挥药物作用。所以择方选药、定要根据“脉口、人迎”的阳盛阳衰或阴盛阳衰的出入升降偏差为纲,并结合浮、沉、迟、数、缓、紧、大、小、滑、涩等脉象、以确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立出对一症的药方,其药物组成的作用要有益弱抑强的药物转化功能以调和阴阳。
贫道根据以上用中药治病的认识,在70年代作第一次试验。选择了二十种中草药,即桂枝、柴胡、薄荷叶、川芎、附子、干姜、白芍、生地、白术、党参、黄连、黄芩、知母、麦冬、杏仁、法半夏、甘草、茯苓、枳壳、大黄等来调治常见疾病,勿论是寒证、热证、表证、里证、虚证、实证均在这二十种药中选药立方,并能取得百分之二八十的疗效。
贫道在90年代又作第二次试验。并在以上二十种药品的基础上,又选择了三十九种中药:即防风、白芷、荆介、独活、牛膝、木瓜、山药、苍术、连翘、金银花、桔梗、黄芪、芒硝、厚朴、沙参、丹参、黄柏、栀子、泽泻、茵陈、制川乌、防已、玄胡索、乌药、当归、红花、桃仁、蓁艽、威灵仙、石决明、生石膏、五味子、天花粉、蒲公英、石菖蒲、虎杖、贝母、陈皮、香附子等共合为五十九种中药,来医治一切常见疾病,能取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疗效。
根据两次用中药试验的结果,贫道深刻地体会到古圣人对药物的“阴、阳、气、味’之理论论述非常重要。故认为只要用“十二经脉”道理作指南,准确的针对患者的病症,配合恰当的组方,充分发挥其药物作用和组方功能就能调治一切常见疾病,取得满意的疗效。
多年来,贫道用中药治病,其配方用药的理性指导、主要根据“脉口、人迎”的升、降、浮、沉盛衰现象来,“立方用药”。但是要注意:“外表有邪之浮脉”不可用收摄与下降治法;“邪结在腑里之沉脉”不用补助与提升治法。其他杂病都可以按照“脉口、人迎”的阴、阳、升、降盛衰给于调治平衡、病必袁去。
现将以上有表、里邪气之“浮、沉脉象”的辩证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却说浮沉经验语,全凭脉口论浮沉。
脉浮有邪当解表,浮脉无邪培下元。
脉沉腑结应通利,沉脉滑泄补中下。
贫道根据多年实验结果、证明识方用药不在于多,而在于随机应变运用处方。经云:“无阻则阳无以化,无阳则阴无以生。”所以医者在治病处方上,定要注重左、右、阴、阳相互转化机理,所施用的方药若能观照到“阴阳四方”,即是比较周全的处方。
假如有四个病人其病症各不相同:第一个胸闷咳嗽痰多;第二个两侧头痛、心胸不安、愠愠欲吐;第三个咽喉发炎疼痛;第四个情志郁闷、头昏嗜卧、胸隔痞满。但四个病人的阴、阳脉象大致相同,其左右“脉口”都是关尺两部脉显而寸部少脉,左右“人迎”都是寸部盛于尺部。其脉波的宽度比脉口阴脉稍大。这就证明阴阳脉波的升降运动、反运比较有余、而正运却不足。按这种脉同而症状不同的病人来拟定治疗处方如下:
治第一个胸闷咳嗽痰多病人的处方,用柴胡、当归以助左侧阴经的正运功能,用桔梗、甘草、苏叶以助右侧阴经的正运功能。用茯苓、陈皮、生姜、法半夏、前胡、枳壳为反佐、从阳经降逆化痰以助阳经的正运下达功能,共同起着协调阴阳、止嗽化痰、宽胸的作用。
治第二个两侧头痛、心胸不安、愠愠欲吐病人的处方,用柴胡、川芎、以助左侧阴经的正运功能兼治头痛,用白术、防风、白芷以助右侧阴经的正运功能兼治头痛,用法半夏、生姜、黄芩为反佐、从阳经降逆、以助阳经正运下达功能,共同起着协调阴阳、止头痛理心胸及降逆的作用。
治第三个咽喉发炎疼痛病人的处方,用当归、柴胡、板蓝根、以助左侧阴经的正运功能,用沙参、桔梗、薄荷叶。甘草、玄参、以助右侧阴经的正运功能,用麦冬、金果榄、山豆根为反佐、从阳经降逆、以助阳经正运下达功能,共同起着协调阴阳及清热止喉痛的作用。
治第四个情志郁闷、头昏嗜卧、胸隔痞满病人的处方,用柴胡、当归、香附子以助左侧阴经的正运功能,用苍术、党参、甘草以助右侧阴经的正运功能,用枳壳、黄芩、青木香、瓜篓子为反佐、从阳经降逆、以助阳经正运下达功能,共同起着协调阴阳消除痞满及疏肝达脾的作用。
以上四例的处方用药、是以调整阴、阳、升、降为“核心’,所以调治道理全是统一的,但药物的组成则各有所不同,虽然他们的脉象相同、但病症各异,故药物的组成却不能统一。
由于各种药物虽然只具有明、阳、升、降四种性能,、因各药物之中所含的“药物元素”不同,故对某些疾病的疗效而各有所长。故认为:虽然按人体左、右、阴、阳、正、负升降的机理为调治的总纲、并可研究各门医科的“正确治疗方法”,其药品的组成定会各有所不同。但调治阴阳升降的道理却是一致的。
以上“四例”调治阴阳的用药拟方:可作为调治阴阳升降、用中药治病处方的型式,但亦是呆板的方案举例,是不足为用的。如要做到正确的用药处方治病,还应当从阴、阳脉象的寸、尺不足或有余的基础上,再结合辨清浮、沉、迟、数、缓、紧、大、小、滑、涩等脉象,以确定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后,才能遵照古圣人所倡导的正确调治方案: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等等有原则性的调治方药。
至于用药的定量,“除含剧毒性药物”应当以一般的定量外,其他性质的药物,可根据病人脉象的高、中、低强弱等,来决定大、中、小多少适宜的药物用量。
例如谱曲,只用1、2、3、4、5、6、7七个音符,但作曲家能灵活、巧妙地利用其高、中、低音度的变化,配合不同的“主题意义”的音律与节奏、而能变化出千万条不同的歌韵。
医者亦然,但就患病者脉象的甚、微差别而灵活地掌握多、少不同的药物用量、亦可取得非常广泛的效果。
例如张仲景医圣的“‘桂枝汤方”、在原汤方的基础上,加重芍药三两,仅加入一味属生活物质的“饴糖”,即变化为“建中汤”。就证明增加一点“芍药”的比重差别,即将一个治“外感”的方剂,而转变为疗“内伤”的方药。所以仲景医圣虽然用药品极少、但变化多。
笔者多年以来,观察发现当前中、西医治病用药有不足之处。
中医由于对人体左、右“十二经脉”的道理不明,而临床经验不足的中医、在用药治病的处方中,因没有“原则性的阴阳运动机理”作指导,所以也难免有不当之处。
西医利用现代医疗仪器,可以检察出人体器官及各组织的病灶,但由于不知“十二经脉”和阴阳五行的道理;故用药只对准有形质的病灶进行治疗,却没有关照到“无形”的“十二经脉”之整体阴阳的机能与能量,虽治疗许多疾病有速效,但往往有付作用或不良反应。
所以,唯有将中、西医的医理、医术、医药结合起来,各取所长、互相利用,才是比较完美和理想的治病方针。
如果没有“真理”,便难立出“真法”。笔者现已经述了人体“十二经脉”的机理,望医学界的同仁,利用现代科技实验,探索出药物在人体阴阳经内所发挥的正运或反运作用,以研制出治疗各科疾病的特效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3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六、中西医结合提高疗效的唯一途径
人体“十二经脉”的感应性非常敏感,如缓慢进展性的疾病,当病人本身还未感觉到有疾病症状时,“十二经脉”先已生病而产生了明、阳经脉不平,在病症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我们人体的感觉器官才感到自身有了病。
按古人有“治未病之说”以具两种含义:一是在患者还未有感觉到有病之时,而医者在诊候中已发觉到患者有了阴阳经脉偏差而给予及时的调正。二是如肝木有病,知道易传脾土,在治疗上当注重实脾以防其传。故曰:“治未病”。
笔者曾常见到有的病人到医院里通过各项医科仪器检察、化验、都察不出任何疾病的现象,但患者本身又确实感到有病。经我通过“两脉口及两人迎”的诊候,即能发现患者的阴、阳经脉不平衡,经过调治而到达阴、阳平衡之际,其患者即觉得自身的疾病消除。由此,才了解到,现代仪器检察疾病,只能诊断出有形有质肌体内外的器质病变,以及有化验数据的病变,但对一部分因“十二经脉”无形象之机理病变却难以诊断出来。因此,能证明十二经脉的正负机理、是诊疗疾病的“本中之本”,而肌体内、外形质的疾患变态乃是“本中之末”。如果遗弃祖国医学中“十二经脉”的本源基理,在辨证论治中就易于导致迷惑。
据现代医学观察人体之内亦有两种相对立的结构,在运行生理形态及病理形态,而在生生化化衍变无息,却不知皆发源于这无形无象之“十二经脉”正负机理的潜能。
我们祖国医学虽具备了这最本源最高深的中医体系理论,但在利用科学化的现代医疗条件上又远远不及西医。例如西医的输液、输血、输氧等,都是西医治疗最优良的疗法,利于急性病及垂危病的救治。但西医治疗慢性疾病在疗效上又远远比不上中医,如长期服用西药。甚至还有不良的药物反应。
因为一些慢性疾病,皆由于脏腑阴阳“十二经脉”在长期偏差不平的运行中、所形成的疾病。按中医治疗,是辨别脏、腑、阴、阳经脉的虚、实之后,才立方用药调治,所施治的原则,是转化脏腑阴阳经脉的运动,使之走向正常,所以恰合纠正患者的病因及病症,故服药虽然长久却少有不良的药物反应。
故认为西医如结合中医理论之阴阳“十二经脉”的正负运动机理,来配合药方而治疗,在疗效上应当更为理想。只有将中、值医理结合起来各取其长处、才是全面提高医学发展的方向。因此,“十二经脉”之阴、阳、正。负运动的机理,是导引融合贯通中、西医理的纲领。
这“十二经脉”的正负机理,能联系中、西医理使之在理性上互不矛盾,所以中医之“十二经脉”的阴阳对立机理是促进中、西医理相互协调的理性之一,实能促使研究中、西医学理论而共同到达最高的医学治疗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3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七、论“十二经脉”与手术治疗
人体的脏腑阴阳经脉,若长期运行失调,就会产生脏腑疾病。有的甚至病情严重,需要手术切除。贫道认为,如利用“十二经脉”的理论长期治疗,部分患者是可以不需手术而病除。
例如在治愈的患者中,有数例因脏、器官病变的患者,病情甚重,都经过大医院确诊需要手术治疗。但经过贫道利用“十二经脉”的机理给与调治而愈。典型病例:
冯××,女,50岁,住公安县红旗大队。
患者右肾部常有轻微疼痛,小便频数,排尿时疼痛增加而尿量较少。经医院检察诊断为:“右肾结核”。患病三年有余,常用中、西医药治疗而病症时轻时重,未能解除病患。后来其病症逐渐加重,又通过沙市市两个人民医院检察诊断、均确诊为“右肾坏死”,皆决定用手术“切除右肾。”
因患者畏惧开刀治疗,经人介绍请我医治。通过阴阳脉象诊断之后,嘱咐患者每天用毛巾浸入70至80度温水内、在拧干水份后热敷右“太溪穴”、右“委中穴”;兼敷疗左、右“足三里穴”。敷疗时需温度适中以不烫伤皮肤为度,如毛巾温度太高可隔衣物外敷,毛巾变凉则重复加温,每次敷疗35至50分钟。并配制一料调正阴阳气血的中成药丸,日服两次以辅佐治疗。
经过六十多天理疗法,患者略见微效;经过半年理疗、患者才觉得肾部疼痛减轻其小便减少次数;理疗到达一年半时间其诸症悉除来告全愈。患者再到医院检察其“右肾”已恢复正常。追访八年病未再发。并能操持家务身体健康。
因此,用“十二经脉”道理治病,是在脏腑阴阳经脉循环的路线上调治疾病,能持久调治,即可将脏、腑阴阳经脉调整而愈,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是仅仅对某一症状、或某一局部的病变现象治疗,而是按阴阳运行规律全面性调整。
以上表明:利用脏腑阴阳经脉的整体观点,能持久调治脏腑的“疑难病症”,亦可能避免部分需手术治疗的“脏腑”疾患。贫道深感:当今经过手术切除“脏腑”的病人真是可悲可悯。但特殊的患者若不经过手术治疗即难以生存、故手术不可避免。但有部分患者,如用“十二经脉”的原理就可能治好的、若采用了手术切除治疗,即是给患者们带来不应有的痛苦。因为通过手术治疗不但使患者受到手术之苦,而且使患者丧失了完整的脏腑阴阳生理功能。
曾见到有些患者经过手术治疗以后,往往又相继发生“手术后遗症”而很难医治。所以医者治疗脏腑等疾病,应尽可能的利用“十二经脉”的阴阳机理进行调治、来挽回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4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八、论十二经脉与天地阴阳之道
祖国医学发源于《黄帝内经》,这部中医经典从始到终都贯串着天人合一的理论观点。根据贫道练功的体验,认为发现“经络学说”是古圣人通过养身修道达到与宇宙的“大自然之道合体”之时所取得的“中医理论”——“十二经脉”理论。
祖国医学理论虽“玄”,却是通过自身反应,故是十分科学实用的,所以数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人类疾病的治疗与防治。
根据祖国的“医学理论”和我们道家的“道学理论”相同都是以“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宇宙有无形无象之三阴三阳的循环轨道场在运行“五运六气”,才能有春、夏、秋、冬的四季变迁;人体之内有无形无象之三阴三阳的循环轨道场(即十二经脉路线)在运行“五脏六腑”,才能体现春季脉弦、夏季脉钧、秋季脉浮、冬季脉石的脉象变迁。在宇宙间若没有“自然大道”的运动场、其日、月、星辰即不能有规律的运行,而万物也不能生长。在人体内若没有“十二经脉”的运动场、人就没有生命。所以人体的“十二经脉”运行之道是至关重要,又非常玄微的。
《灵枢•经脉篇》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也”。又如:《素问•气交变大论》以天、人相应的观点说:“肝应岁星(木星)心应荧惑星(火星)脾应镇星(土星)肺应太白星(金星)肾应辰星(水星)”。说明:宇宙是个大天地,人体是个小天地。前圣日:“人乃天地之精灵”可以说、人体即是“天体”的一个缩影,其太阳系的天体结构在人体内都有,却隐藏着,因而许多修行人在修炼到一定的程度时(有日月会合境界)就能见到太阳、月亮、星辰。故我们道家说:“大道在自身、身外无道。”也就是说明我们的人体已具备天地这全璧,应予珍惜修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4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九、略论动静功身法
疾病危害人类,生命在于运动,要减少和预防疾病,应以修养为主,治疗为辅,前圣先哲早有定论。所以《素问》的开始章:即论“道生之理”,接着第二章即提倡《四时调神》保健,证明古圣人非常重视“养生”使人精气充沛健康不病,故安排在首要的位置。
如果人体生病,阴阳失调无法恢复即需医治,还待医治以观疗效如何?故古圣人对于诊、疗治病而置於次要地位。愿世人争取道德修养、也是我们道家是推崇的“保健方法”。因善于养生之人可以却病延年,就能获得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应提倡和发扬锻炼修养,才是我中国的优良传统。,然而,我们人体的生理结构虽然与宇宙“大道”的运动规律相协调。但是宇宙大道却是“无有意识”的“自然之道”,而我们人类,在日常的生活中全是以“人道”处世,故而受到认识、记忆、思维、感觉、反应,并受到七情、六欲及名、利嗜好的等等干扰,所以与“自然之道”运动频率不同而有差距。
如《灵枢•五十营篇》论人一日一夜的呼吸为:“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八百一十丈。若不明修炼的道理,就会认为这“一日一夜的一万三千五百息”有错误而不符合实际。因为一日一夜行一万三千五百息,乃是指古圣人与“周天运动合度”的“道体”呼吸,并不是指我们常人之呼吸所说的。我们平常人的呼吸息数,一日一夜可达到“二万三千多个呼吸”左右。如想修养得与宇宙的“自然之道”同频率,必须有正确的生活规律,每天当认真负责做好本职工作,在业余时间里应清心性、淡私欲,每天坚持二至三小时的静功修养、心无挂碍即可获得身心健康,若能刻苦精进,其修行的境界将是非常玄妙而无止境的。
由于当今世人多爱好炼功健身,故各门各派都在传授修炼功法,虽所获得的层次境界和体验反应颇不一致,但都能取得一定的健身效果。
各门各派的功法虽不同,贫道认为其作用皆无外乎“静化身心”,使人体“十二经脉”通过安静造化的运动机能,来自行协调达阴、阳共济,从而健康长寿并能使思想得到升华。故常清常静的静化修养,才是最佳的保健护身方法,愿世人自勉。
关于动功健身法:世界上运用“动功”的健身法甚多,贫道认为太极拳健身效果最佳。
武当太极开创于张三丰祖师,三丰祖师不但拳技绝伦、而且精通道术,故发明太极拳的道理。是以太极化阴阳两仪;以两仪化四象;以四象演八卦而变化无穷。其太极拳的主要原则,是在人体内运用精神意念行功,须排除妄想,意志专一、气沉丹田、尾闾正中、涵胸拔背、虚灵顶劲,以心神领气练拳,提手举足挥发拳路皆要运用神到、意到、形到。据以上的心神内用等项,故称为:“内家拳。”每天早晚练习一套“太极拳”,可使全身的筋骨灵活气血流利,并使“十二经脉”通畅无阻。如能恒常练习,可以助长精神、和悦颜色、减少疾病、益寿延年,长年身患慢性疾病之人缎练“太极拳”,体胖者可使之减肥;体瘦者可使之肌肉增长发达。
何以“太极拳”有如此显著的功效?由于太极拳的每一招一式,皆符合人体左、右侧“十二经脉”的运动规律。因为练习“太极拳”其左右手足的动作是:当左侧出手向上方运行拳式时,而右侧的出手即向下方运行拳式;正当右侧出手向上方运行拳式时,而左侧的出手即向下方运行拳式,其左、右手足并且动作协调而轮换不已。因此、却正好与人体“十二经脉”的机理相一致,按“太极拳法”实合乎人体阴阳经脉的运行规律,故能获到优良的健身之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5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十二经脉”是人体生命之本
《灵枢•经脉篇》曰:“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人所止也。”明代医学家张介宾注释道:“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脉之根本,知十二经脉之道,则阴阳明、表里悉、气血分、虚实见,天道之逆从可察,邪正之安危可辨。凡人之生,病之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莫不由之。故初学者必始于此,工之良者、亦止于此而已。”这充分说明:十二经脉道理、虽然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对于诊、疗疾病却联系着阴阳五行、脏腑血气、表里虚实、邪正安危都能全部包括于“十二经脉”的机理之中,故非常重要。
又如《灵枢•经脉篇》云:“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说明“经络学说”在中医的诊疗上有至关重要地位,故初学祖国医术者,怎能不从这个简捷的“十二经脉机理”入手;如想求得医术之精深者,又怎能舍却十二经脉的“真理”而他求呢?
又明代马元台在《灵枢•注证发微》中所说:“十二经脉。……实学者习医之第一要义,不可不究心熟玩也,后世能言,不识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而于此槽然,借哉。”这说明不明“十二经脉”道理错误难免。
贫道之所以在平生劳心费神挖掘古圣“经络学说”的隐秘,期望揭开十二经脉机理使之真相大白来服务于健康事业。笔者通过多年来的研究探讨,确认十二经脉阴阳正负的“灵机运动场”是枢转不息的,所以古圣著作外经者而定名为《灵枢》。即明确的指示我们人体内有这个视之不见,听之不能闻的“灵机”(或称元神)在枢转,这个阴、阳、正、负无止息的运动灵机一直到人死亡时才告终结。
贫道的临床经验,人在死亡之时,不是先绝于阴面即是先绝于阳面,因而相对立之后绝的一面,就不能够孤立存在而随之脱形而出,故阴阳神机离体人即死亡。所以为医者在拯救危证之时,当特别关注拯救其薄弱的一面。贫道认为是十分重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5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一、《黄帝内经》中有关“十二经脉”的一切论述不到一个呼吸的分析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以上说明:我们人体之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的生化能量无形难辨,但是,当古圣人在阐述五脏六腑之“十二经脉”的机理起源时,却是从很微小、很暂短、一霎那、一瞬间而不到一个呼吸的往返运动为起点,再沿着这一个微小呼吸,由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的推移来“推之大之”,就可能演化一秒、一分、一刻、一时、一日、一月及一年的五运六气阴阳运行。
所以,大道理从“微小道理”产生的。贫道研究后认为:《灵枢经》对有关“十二经脉”运行过程的论述,都未有达到一个呼吸的时间。据论述最多的章节实只达到“半个呼吸”的运行时间,而论述最少的章节,就只有一个呼吸之“四分之一”的时间。
例如:1、论述“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证明只说出了人体一个侧面十二经脉的“正运机理”。
2、论述手三阳经的“根、溜、注、入”之运行,也只说出了人一个侧面之手三阳经的正运机理。
3、论述足三阳经的“根、溜、注、入”之运行、亦只说出了人体一个侧面之足三阳经的“反运机理”。
以上三例,都不过只说到一个呼吸之“四分之一”的十二经脉运行时间。再例如:论述阴阳十二经脉的别正、**运动、乃是一侧面之正、负运行的阴、阳交合,故有一往一来的运行时间,又如:论述足三阴与足三阳经的根、结,其运行机理从根运行到结、由结运行到根,亦只有一升一降的往返时间。
故以上二例,都只是论述到一个呼吸“二分之一”的十二经脉运行时间。所以说:《灵枢经》中有关人体“十二经脉”的全部论述,确实没达到人之一个呼吸的所有循环过程,由此证明我们中国“古圣人”发现的“经络学说”是非常“玄微深奥的”。可是,这个最微、最小、最简捷的十二经脉道理之中,却又包涵着最浩大的天地之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6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二、“十二经脉”理论是中医诊疗的指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阴主地气其气上腾,阳主天气其气下降,阴阳交合而万物,故阴阳乃天地之道也;其大地万物的生、长、收、藏都是根据阴阳消长的变化进行的,所以说阴阳是万物之纲纪;在春、夏、秋、冬四季中阴阳气候互相交替演化,其世界上的万物及生命就会产生出千变万化,所以说阴阳是变化之父母;随着年、月、日、时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阴阳盛衰规律,其万物及生命均受此阴阳制约而由生到死,所以说阴阳是生杀之本始。
这是论宇宙自然界之无形无象而又有大能量的“阴阳之道”天地万物生命的关系。然而人体之内、亦存在着这无形无象而又有大能量的“十二经脉”阴阳之道,它运化着人体的头、身、四肢、脏、腑、内外的新陈代谢与生死过程,故“十二经脉乃人身之道”。
玄门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故我们的道祖太上老君传教玄门弟子“反朴归真”即是真道。所以追溯简朴乃“归真”的需要;如追求分化道理是“应物变态”的需要。
其现代医学在微观现象上已将人体的各器官各组织研究得非常清楚,却缺少这无形无象“十二经脉”之宏观的阴阳道理。故贫道认为,在当今医学理论上,也要学习我们道祖的“反朴归真”,而十分需要反归到最“简朴本原”之“十二经脉”的阴阳道理。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只注意于万物各式各样的复杂现象,却忘掉了这个最本原的“一”,就会受众象所惑。
贫道认为:其人体之有形的众象表现,可作为“标”的诊断;而简单无形的“十二经脉”机理,可作为“本”的诊候,如“标本互用”,才是最周全、最准确、最合适、最完整的诊疗原则。
由于人体产生疾病,皆因“十二经脉”运行不平、如因阴、阳经气虚弱而遭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的不正之气犯人,则病由外入,若由喜、怒、忧、思、悲、恐、惊之七情所伤害人,则病从内生。所以人体患病均是受内、外的因由而感染,其内、外因由的疾病,都是有道而来的,医者治病即可以有道而排除。按人体患病而种类甚多,实难确定其数量。可是,人体之内阴阳“十二经脉”的运动、仅只有“一升一降”的正负机能。从古到今的“中药医方”不下千万种之多,但是,在投入人体之内所起药物作用,实只有五脏六腑吸收来转化阴阳经脉。由此证明唯有掌握这个最简捷最本原之“十二经脉”的阴、阳、正、负机理,即能灵活应变而处治一切疾病。
故贫道认为:发现了“十二经脉”的阴、阳、正、负之本原机理”,犹如世间发现了“阴阳电理”一样,而各有各业的科研,能根据这阴阳电流道理作思路、便可设计研制出各行各业能起作用的“科研仪器”。按贫道研究医掌认为,各门医科如能循着这无形无象之阴、阳、正、负机理的“公式”作思路,亦可能研究出各门医科的“正确治疗”方法。根据贫道在三十余年中采用针灸、按摩、及药物治疗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全是以“十二经脉”的核心理论作指导,贫道根据多年的实践证明,认为以上的理想是能够实现的。所以确定“十二经脉”的“阴阳道理”,是各门医科诊疗疾病的“方向盘、指南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6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三、综述篇
祖国中医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代医家所著“医籍”甚多,各有自家的心得已见,若聚集起来真是条理纷纭、浩如烟海,却令习中医者眩目。贫道初学医时、见到各家的医理立言颇不一致,真感到遵此则失彼、遵彼即失此故常迷惑于医道之中。后蒙道机赐缘使我明白到人体之中这个潜藏难得的简捷阴阳机理之总纲,才能理解到其各家创论的独到之处,乃是阴、阳化象所分之目,所以若把握着这“十二经脉”的阴、阳总纲再去观目,即可一目了热胸有定见。
古今的贤哲总结经验规定有:寒、热、虚、实、阴、阳、表、里之八纲辨证以作中医的诊、疗规则。笔者认为:其“八纲”的显象乃是“十二经脉”运动所转化出的枝、叶表现,虽然能起到在临床辨证的诊断作用。但是,由于人体“十二经脉”的生理及病理机能犹如“树身树根”,所以更应该要了解到这“树身树根”之阴阳发源道理、才不致被阴、阳之极化分相和乖变所惑。医道皆言:“调平了人体之内的“阴阳”,疾病即愈。如果不明人体“十二经脉”正常的阴、阳运行规律,怎能有目的去调整不正常的阴、阳偏差,所以中医了解“十二经脉”的基理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人只要有生命,其体内的“十二经脉”就恒常存在运动不息,故依据人体内在的这个阴阳命蒂之正、负机理,就可以随机应变去医治百、千、万种疾病。《灵枢•经脉篇》云:“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所以敬望读者潜心参考,根据人体之阴、阳、正、负机理来定方立法,从而拟定出治风、治痰、治气、治血、治虚、治实、治寒、治热、治湿、治燥的等等调治的对症药方,或针灸调治的穴位选择。
再者,关于人体之内这个无形无象的“十二经脉”结构之名称:在《素问》《灵枢》经典医学中称它为“十二经脉”;在现代医学中称它为“神经组织系统”,但现代医学解剖学所说的“神经组织”只不过是“十二经脉”正负运行所促使人体组织的动态而已。因为“神经组织”乃现代医学中的精神感觉系统,如果人死之后解剖观察,其有知感的“阴、阳出入灵机”已经消逝离体,经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所以只可以见到“十二经脉”的运行途径,而不能够见到这无形无象之“阴阳神机”。故现代医学所说的“神经组织”路线,与古圣人所论述“十二经脉”的“灵枢运动”路线是有差异的。经云:“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明古圣特别重视人体之内这个无形质的“游行出入”神机。
但现代新出版的个别中医书籍,对肝藏魂、肺藏魄”多有删除,就失掉了祖国医学的精华。这魂与魄是人体内精神活动的代名词,亦如人体“十二经脉”的机能活动一样,虽然见不到它的形象,但在人体之中,却有它的实际能量。
仅提出浅而易明的道理来说:例如神经病人,因精神错乱,则时喜、时怒、时悲、时恐动作失常而不能自控。这难道也不是人体之内的精神变态事实吗?
关于医学理论定要遵重事实,在临床中不能有半点含糊。因祖国医学理论,是古圣人对宇宙大自然阴阳之道的认识,来结合人体的阴、阳生理结构与宇宙同体,认为我们的人体是宇宙的一个缩影,故全是以天、人合一的理论观点来概述其宇宙间、与人体内的生理相联系,都是有事实道理存在的立论。
经云:“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按医理定位:肝属东方,心属南方,东南方位属阳,隶属于人体的左侧,故肝藏魂、心藏神是人体左侧精神往来活动的代名词。由于人体左侧属阳主升,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皆是受情志刺激使精神提升之故,所以喜、怒过度则伤害人体的左侧精神。
肺届西方,肾属北方,西北方位属明,隶属于人体的右侧,故肺藏魄、肾藏精是人体右侧精神出人活动的代名词。由于人体右侧属明主降,人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全是受情志的刺激使精神下降之故,所以恐、悲太甚则伤害人体的右侧精神。所以人在正常情况时,即属魂、属神、属魄、属精;在反常情况时,即转化为怒、喜、悲、恐等。这全属人体之内无形的精神转化所演变,故为医者必须了解其因原,在临床诊疗精神变态的疾病时,才以精神理论分析来作诊断依据。但医生治病,对于精神和物质均要重视,物质靠精神来转化;精神赖物质以濡养,故精神与物质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是不可分割的,在诊疗中必须二者兼顾,才能获得良效。
按《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论述的“天癸至”之言:历来的医家,有认为是指妇女生长到十四岁时期的“月经至”所说的,由于又见到论男子生长到十六岁时期亦有“天癸至”之论,所以有的医家才认为“天癸至”并不完全是指妇女的月经所说的,只能怀着不可理解的疑团而已。直到现在有了现代的科学仪器,对男性和女性的生殖系统作观察证明,才认识到《素问》中所说的“天癸至”乃是指女性生长发育到达排卵期;男性生长发育到达“排精”期。
如果没有进化发展到现代科学仪器观察出来,这个疑问将会永久难以得到解释。由此,这不能不令人惊讶,数千年以前的解剖实验等科技十分落后,而古圣们对人体之内却了解得多么精微透澈!就如这一“天癸至”之例,而一直到今高科技时期才证实无虚,就可证明古圣先哲们有无量的大智大慧,才著作出《黄帝内经》的素问与灵枢二经。
再根据贫道所取得的“十二经脉”机理,更能证明古圣的著作中没有一句虚言,全是论述有事实存在的真理。如果我们还不能了解的道理,只能说我们的研究认识还没有达到古圣的境界,而不能以个人观点来否认。相信靠现代科学以协助研究核实,就能使祖国的医学理论而逐步地被人类所承认,并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会圆满成功地运用于临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6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后记
贫道先居偏僻乡村,后住高山险岭,与外界医术的见、闻知识隔绝,既未到高等学府深造,又没有现代医疗的仪器设备,仅仅依靠所研究认识的“十二经脉”基理和简单的医疗设施,然而却能治愈一部分经高等医院未治好的“疑难病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基于“十二经脉”理论,贫道经过用“针灸治疗”、“按摩推拿治疗”、以及用药物治疗,皆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全是依靠其正、负机理作指南。多年临床实践证明,确定人体之三阴三阳的正、负运动机理是“十二经脉”的真髓,也是确定人体之内生命活力的“真能量”之道。今将此理贡献出来,希望有关中医学的研究单位和爱好研究“经络学说”的同仁,根据这条理论认识作为对“十二经脉”的探索线,通过现代科学手段检验,而研制出符合人体阴、阳经脉之循环规律的“探索测定仪器”。更可以按人体“十二经脉”之正、负机能运动作指导,而研制出调节人体阴、阳运动的“中药复方注射剂”,从而纵深发掘和发挥祖国医学的宝贵精华,使祖国医学发扬光大并造福于人类,唯此才是贫道的最终愿望。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三日完稿
武当山道医:祝华英
道号:达智子;道名:通愚道人
由于笔者只上过小学其水平有限,无能写作,亦未学习过绘图,故对“十二经脉”的运动,难以用“示意图”一一完美的表达而感到遗愿。又由于下“标点符号”。即不知对否随意而定。所示其错误和缺点在所难免,不周之处望各位大德教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6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终于贴完了《祝华英道长人体十二经脉揭秘》全部内容,可能大部分人看了感觉枯燥,之后我在连贴一部关于拳术的连载大家就有兴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6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等了4个月,终于等到楼主将全文发完了,楼主辛苦了。
先系统地看几遍。
可以提问题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6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等了4个月,终于等到楼主将全文发完了,楼主辛苦了。
先系统地看几遍。
可以提问题吗?
虎虎 发表于 2009-11-16 17:43

我不是这书的作者,我也是边粘贴边学习(搬运工:loveliness:),咱们互相探讨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6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复杂啊,没看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6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WP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6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九阴真经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6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虎虎 于 2009-11-16 22:12 编辑

这位祝道长根据自己的体验,说任督二脉均有左右两路,这一点实在令人难以理解。既然是两路,它们自然不会循行于人体正中线上,而应是“旁开正中线多少距离”,腹部正中线旁开半寸是足少阴肾经,背腰部正中线旁开半寸即是17对夹脊穴。我这里是按距离最近的计算,当然再向外旁开还有其它经络。
疑问一:任督二脉即有二路并行,是否其经上穴位也应该都以2个计算?
疑问二:任督二脉两路并行是否离开了正中线?如果不在人体正中线上,那么与其它经脉如何区别?
另外文中错误甚多,如7楼第10、11行说“经日:“手之三阴从脚走手””即是明显的错误,另外将“胎息”打为“股息”这样的错误也很多,楼主是否能校对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8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ps 于 2009-11-18 09:40 编辑

说任督二脉均有左右两路,我的理解是祝道长体验到的任督二脉是左右两线合成的(其实这不能成定论,因为这可能和所修得功法有关系);
    另外文中的错误有的是原书的,我不好更改,如曰打成日,是粗心的结果仔细校对后改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8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ps 于 2009-11-18 09:57 编辑

我个人认为 祝道长说体验到的〈十二经脉运行的真相〉也不见得是真相,十二经脉运行受所修的功法或身体里有暗疾影响很大,真正达到天人合一不是道家练精化气阶段所能做到的。普通健康人的经脉运行要比〈炼气士〉更接近真相的十二经脉运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11-6 00:29 , Processed in 0.057061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