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真空

散户的最后一课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今天,价值投资已经成为主流的投资思想,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详(不管他们是不是实际在按价值投资的思想进行操作,但在嘴上说的都是“价值投资”),所以再看到巴菲特的投资哲学时可能没有什么新鲜感。但我们不要忽略了这个哲学当初产生的背景,那是什么江恩三角、艾略特波浪理论等股市算命术充斥市场的时代,在那个时代提出价值投资,就犹如当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它标志着投资思想开始进入科学化的阶段。
  
    创立独立的哲学固为不易,要坚守奉行自己的哲学更是困难,这又需要第二点“坚韧的恒心”的支持。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也有自己“悲观主义”的哲学,大致就是说有欲望的人生会痛苦,没有欲望的人生又空虚,人活着真没劲啊,但奇怪的是,这位哲学家在实际生活中却像饮食男女一样都不能少,活得有滋有味。巴菲特跟叔本华不一样,他一生坚守自己的独立哲学,不受外界的干扰。这一点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大道理谁都懂,只是执行不了,否则满街走的都是伟人了。尤其是当看到别人赚钱的时候,要再忠诚于自己的哲学是需要极大的意志与勇气的。在网络股泡沫中,巴菲特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的投资哲学一度受到华尔街的质疑,被认为“老投资家跟不上新经济的浪潮”。我们不是巴菲特肚里的蛔虫,无法知道他在那段时间承受了多大的精神压力、作过如何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我们可以肯定,那必然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2000年在给股东的信中,巴菲特因为自己没买网络股而向股东道歉,但他表示仍然会坚持自己的投资原则,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幸运的是,他挺过来了,网络股泡沫在他道歉后不久就开始破灭,事实再一次证明了他的哲学的正确性。纵观巴菲特从1965—2007年长达43年的投资业绩,只有五年跑输指数?輥?輯?訛,而奇怪的是,这五年全部是美国的大牛市,当然事后来看,也都是大泡泡。——他总能在众人疯狂的时候保持清醒,我想他心中必然是有一种像宗教一样的信仰在指引着他。
  
    反问自己,我们有独立的投资哲学吗?“炒股还要啥哲学”这可能是大部分人最自然的回答。如果非要说我们有什么哲学的话,那可能就是“跟风哲学”了,而这显然不是独立的。行为金融学?輥?輰?訛有所谓的“羊群效应(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理论,即从众心理,讲的是羊本来是无组织无纪律的一群动物,但奇怪的是只要有一头羊开始行动,其他的羊就盲目跟风,也不管这头羊会把它们带向狼群还是虎口。在中国,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不要说散户,就是基金也搞“抱团取暖”。根据我的观察,中国股民有一个下意识的小动作,在准备买一只股票之前,会问其他人“你买了吗”?真正买了一只股票后,就不停地向别人打听“你卖了吗”?不知道他是在做市场多空力量的调查呢,还是只想拖几个人下水?
  
    4. 超越的精神
  
    超越的精神是什么意思呢?通俗一点说,就是指不是为了赚钱而投资,这听上去可能有点像武侠小说中“手中无剑,心中有剑”那种故弄玄虚的空话,但事实确实如此。要达到巴菲特那样的境界,必须要有一种超越“为赚钱而赚钱”的精神。
  
    巴菲特在得知自己成为世界首富后,淡淡地说:“我能成为世界首富,那是因为我花得少。”确实,相对于他的财富来说,他简直就是个超级吝啬鬼。他一辈子就住在一个三房的普通房子里,认为这间房子已经“满足了他所有的需求”;喜欢吃可乐汉堡这种廉价快餐,只是在请人吃饭时才会去趟咖啡厅;买可乐时,要访遍奥马哈市所有的店铺,因为他要买最便宜的;更过分的,有一次他老婆装修房子花了15 000美元,他就跟人抱怨:“天啊!你想想这笔钱如果按复利计算,20年后将是多少钱?!”所以各位女同胞不要急着羡慕巴菲特的妻子,亿万富翁的老婆也不是那么好当的,想想她花的每一笔钱巴菲特都在计算20年后的复利价值,你是不是感觉自己的老公又变得可爱可亲了?
  
    巴菲特在生活上节俭到了畸形,而在工作上又可以说是勤奋到了变态。有这么一个故事:1965年的时候,巴菲特的一对朋友夫妇去了埃及旅游,回来后邀请巴菲特夫妇吃晚饭。饭后东道主夫妇提议拿投影仪来给巴菲特夫妇欣赏一下他们在埃及拍的照片,那时候连美国人去趟埃及都是件稀罕事,而金字塔又充满了神秘感,于是巴菲特老婆自然是满口应承。巴菲特却说:“我有一个更好的提议,你们在客厅欣赏金字塔的照片,我去你们书房看一会年报怎么样?”——我们不清楚东道主夫妇有没有当场晕倒,但我们却知道,那份年报是迪斯尼公司的,因为没看狮身人面像而看了米老鼠的财务成绩单,巴菲特又挖掘到一只大牛股。而2007年的时候,当被问到是如何找到“中石油”(601857)这个金娃娃时,巴菲特回答道:“我研究公司不分国家,不分行业,我尽可能地读每份年报并试图搞清楚是否有便宜货。幸运的是当时我看到了一份英文版的中石油年报。你要是问我别人为什么没看到,我想说的是,在其他人享受《花花公子》杂志的时候,我看的是年报。”——我无论如何想不通,年报怎么能看出像《花花公子》一样的快感?巴菲特不仅严于律己,也深知要取得成功需要公司员工的共同努力,因此他也努力感染激励公司员工像自己一样成为工作狂人,用巴菲特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让我的同事每天起床后都像自己是穷光蛋一样去拼命工作,尽管实际上他们个个都是亿万富翁了。”——不知道巴菲特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难道是威胁他们如果不努力工作,就让他们到中国来当白领?
  
    巴菲特生活极度节俭、工作超级勤奋,他的精神动力来自何处呢?这就是开始所说的超越的精神。在实业中有所谓的“企业家精神”之说,那么我这里盗用一下,巴菲特这种精神可以称之为“投资家精神”,具有这种精神的人,会将投资当作自己的生命,他的目标是通过投资来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不是赚钱。用巴菲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在做我非常爱做的事情,钱只是副产品。”
  
    超越的精神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能非常难以理解。中国人勤奋有余,到国外工作的华人基本包揽了那里的加班工资,因为加班工资的标准是正常工资的好几倍,这种便宜哪能让洋鬼子占了。然而,中国人在精神层面却很难实现超越,我们忙碌沉溺于世俗杂务而对精神灵性漠不关心,“不是为了赚钱而投资”在绝大部分中国人看来是bull shit?輥?輱?訛。所以,中国人或许很能理解巴菲特为什么拼命地工作,却很不能理解他为什么富可敌国但给女儿买台彩电都要再三考虑。因为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人生的第一目的是繁殖,数目多多益善;第二目的是为第一目的的成果留下遗产,数量多多益善。得知巴菲特把自己的大部分财产捐于慈善事业而没有留给子女一分,中国人的反应是恨不得给巴菲特做个脑CT查看里面是不是有积水。——这也不能苛责中国人,几千年的劫难,在我们的基因里烙下了深深的“生存焦虑”,我们已经习惯了把钱当作“目的”而忘了其实它只是“手段”。但无论如何,只是为了赚钱而投资,也有可能赚到很多钱,但永远也达不到巴菲特那样的大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5. 雄厚的资金
  
    前面四点应该没有人会有异议,但这一点“雄厚的资金”可能会有“巴菲特迷”反对,理由是巴菲特在投资生涯最初也没有多少资金,但同样取得了成功,由此可见资金不是巴菲特成功的必要条件。说实话,对于这一点的取舍,我也曾犹豫过,但最后我还是决定加上,理由待我慢慢道来。
  
    巴菲特投资的一个特点是:大手笔投资,一投资就成为控股股东,然后控制董事会,从而让公司高管按“巴菲特式的策略”来发展公司。巴菲特除了为人众知的投资家身份之外,同时也是一位顶级管理大师。巴菲特在公司管理上采用了一种最简单但同时也是最难的策略——无为而治,他从不对公司高管的具体经营进行干预。一位创业者把自己创办的公司卖给巴菲特之后,继续担任公司的执行总裁,而且仍数十年如一日地兢兢业业。当被问到为何仍如此投入地工作时,他回答道:“哦,巴菲特忘了他已经买了这家公司,而我忘了我已经卖了这家公司。”在巴菲特的领导下,伯克希尔公司形成了一个极具凝聚力的管理人员团队。当年巴菲特收购伯克希尔后,公司的主营业务纺织一直在走下坡路,直至最后不得不关闭。在分析失败的原因时,巴菲特认为是自己错误地选择了继续对纺织行业进行投资,因此,他不但没有责备纺织厂经理,反而认为他们作为这么出色的经理对夕阳行业也无能为力,更验证了自己投资决策的失误。这是多么博大的胸襟!几十年来,伯克希尔公司从来没有一个部门或分公司的执行总裁跳槽到别的公司。包括副董事长查理在内,伯克希尔有6个经理人超过75岁,而巴菲特和另外一个经理也已经72岁了。这一点伯克希尔公司倒跟以前的中国国有企业相似,公司领导岁至耄耋还是要霸着位子上贡献余热,但不同的是,伯克希尔在这些老人的领导下能始终保持行业翘楚地位,为公司创造了巨额利润,而我们的国企领导在为子子孙孙安排好后路、享受完福利待遇后,顺利地将国有资产流失。对于伯克希尔帝国,巴菲特只进行一项对企业经营及价值形成有重大影响的工作:资本分配。他对分公司执行总裁的唯一要求是:当公司的资金收益率达不到要求时,将现金返回总公司由他来实行调配。詹姆斯·奥洛克林,美国研究巴菲特的专家,在深入研究巴菲特的投资模式后总结为八个字:“分配资本,领导群众。?輥?輲?訛”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要实现这种投资模式,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条件——显然而见,成为控股股东需要拥有公司相当比例的股份,而这是要花钱的,并且是大量的钱。
  
    这里再来回答“巴菲特迷”的那个问题:既然巴菲特在没有多少钱的时候也可以投资成功,是不是意味着资金对于巴菲特而言,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呢?我是这样来理解的:短期内突出成功的投资很常见,但在长期内就非常罕见。巴菲特在没有大量资金的情况下最初取得了成功,但如果他一直都是这样的资金量,他能取得几十年的持续成功吗?历史无法假设,这个问题不会有明确的答案。虽然巴菲特自己也认为,购买一家公司100%的股份与只购买部分股份并不存在根本的区别,但就我个人的感觉,巴菲特长期的成功依赖于他控股并影响公司发展的投资手法。在他这里,投资者会影响到投资对象,而一般投资者的零星投资是显然做不到这一点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巴菲特的投资犹如量子力学,观察者会影响到被观察的对象,而普通散户的投资只是经典力学,观察者与被观察的对象互不影响。但是,巴菲特这种手法是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支撑的,如果没有这一条件,或许他也会成功,但应该不会有现在这样成功。
  
    而中国的散户呢?假设有个散户买了点“万科”(000002)的股票,然后他就打电话给王石:“小王啊,你们公司的经营策略最近好像不太适应市场的发展,我觉得应该调整一下……”你说王石会打110报警呢还是打120通知精神病医院?
  
    当然,有必要说明一下的是,要获得超额收益,不一定必须具备上面所说的全部五大特征,只具有一两项也有可能获得。比如,如果有足够的恒心,也许也能获得超额收益,只不过超额收益不会太多。而具备的这些特征越全面,获得超额收益的可能性越大,超额收益的数量也越多。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提出疑问:“我隔壁李四就完全不符合你的理论。首先,他也是个小老百姓,不可能有什么关系得到内幕消息,至于你说的成为一个投资家……那就别提了,他的素质不仅不符合那五个特征,甚至可以说跟那五个特征恰好相反。但他买了一只券商借壳股,一年赚了20多倍!这又怎么解释呢?”——很好解释,他靠的是运气。但我为什么不把运气作为获得超额收益的第三条途径呢?这是因为一般而言,运气是不可持续的,凭好运气取得的超额收益会在下一次被坏运气给冲销掉,所以从长期来看,依靠运气也是不能取得超额收益的。即使真有手气次次都好的人,那也是小概率事件,对于大众来说没有参考意义——好运气是不可被学习与模仿的,假设有人办了个“如何中彩票”的培训班,你会去参加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1.10 你只是个散户
  
  
    从“博弈定律”来看,一个人如果要获得超额收益,他必须要具有至少一项其他人所不具备的资源,因为如果他的资源别人都拥有的话,那么其他人就会采用他的投资策略,从而争抢超额收益,直到超额收益消失。这与生产领域类似——如果一个厂商获得了超额利润,那么必然会有其他厂商进入它的领域来争抢超额利润,直至无超额利润可图为止,除非这一厂商具有技术专利等壁垒来阻碍其他厂商进入它的领域。前面讲了那么多理论,现在就回到大家最关心的话题:作为没有人脉关系、没有大量资金、没有证券专业知识的中小散户,我们是否可以取得超额收益。
  
    先来看第一条途径:犯罪。可惜的是,即使我们不顾道德或法律的约束,这条途径对于我们来讲也是基本不通的,除非你是基金经理或者上市公司高管等特殊市场人物,要不退而求其次,你是基金经理或上市公司高管的近亲也行(并且没有因为分家等原因打过架),但普通散户……如果我们实在要和他们扯上关系,这对于我们的肺活量将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我们需要大吸一口气,说这样一个长长的绕口令:“我的大舅子的一个同学的一个牌友的一个邻居的姐姐的一个同事的远房表哥是基金经理。”普通散户没有机会接触到内幕信息,不要以为你多上“股吧”潜水就可以看得到,至于为什么我在后文会再行论述。所以,这样的罪虽然跟贪污受贿一样,能赚到大钱而很少蹲大牢,但普通散户想犯也犯不到,我们还是来看看第二条途径吧。
  
    遗憾的是,第二条途径难度似乎还要大过第一条。上面巴菲特所具备的五项特征,有几个我们可以做到呢?虽然我跟巴菲特一样都是男人、都戴眼镜、都喜欢喝可乐,甚至我还拥有一项优势——我通过了证券从业资格考试而他没有通过。但我在总结完这五个特征后,彻底断绝了我成为巴菲特的希望——客观但不客气地说,对于99.99%的人而言,一项都做不到,更不用说五项全部拥有。虽然巴菲特自己说:“我们所做的事不超过任何人的能力范围,不一定要做超凡的事才能获得超凡的结果。”但几十年过去了,巴菲特还是只有这么一个,没有人能够复制他。由此可见,这只不过是他的谦虚之词,我们千万不要当真了。
  
    所以,从相对意义上来说,“有效市场”理论又是成立的。市场上虽然存在获得超额收益的可能,但绝大部分的投资者无法获得这种收益。对于普通散户而言,不论“有效市场”的思想正确与否,结论对我们是成立的。
  
    “狮屎胜于熊便”,我们来看一个统计调查:
  
    《中国证券报》与大智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2007年底联合举办了为期两周的“2007年度投资者收益情况网上有奖调查”,统计分析11 205份问卷结果显示,2007年有48.65%的投资者在股市中获利,13.51%的投资者获利10%左右,16.88%在20%~50%之间,11%获利在50%~100%之间,7.26%收益率在100%以上。
  
    这个结果似乎皆大欢喜:接近一半的人赚到了钱,而且还有人资产翻了一番多。但是大盘呢?我们不要忘了,2007年是什么市道?连玉皇大帝都闻到了牛屎味,真正的牛气冲天啊!从2006年12月29日2 675.47点的上证指数算起,截至本次调查结束时2007年12月7日5 091.74点,全年涨幅已经超过90%,但最终却只有7.26%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其跑赢大盘,全年收益率在100%以上。更重要的,还有51.35%的股民是亏损的!这还是大牛市啊,如果是熊市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也许你会说这次调查毕竟不是官方的精确统计数据,可能技术欠佳的股民接受调查的意愿强一点,而高手通常比较低调。那么,我就请你自己来做一个判断:把你自己的总体收益率与同期的指数进行比较,看看是你跑赢了指数还是指数跑赢了你。当然,考察时间取得越长,结果越准确。我的判断是:看这本书的人绝大部分被指数打得落花流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普通散户无法获得超额收益是多少有点让人丧气的结论,这好比看多了童话的人被告知世界上没有白马王子。即使有,你也不是灰姑娘,你只是个散户。但毕竟我们早已过了相信童话的年龄,成年人要有理性与勇气去直面现实,否则,现实就会给你血淋淋的教训。
  
    看到这里,可能许多人的反应是“无法获得超额收益?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应该远离股市”?当然不是!我这么说绝不是因为担心你们都不炒股我会失业,而是虽然散户无法获得超额收益,但可以得到平均收益,并且,尽管只是获得平均收益,股票作为一种投资它的长期回报也是相当可观的。就是股神巴菲特,他的平均年收益率也只不过21.1%——这么少啊,一年的收益率也就两个涨停而已——这可能是中国股民最自然的反应。是的,平均收益率在短期虽然并不能让人兴奋,但只要经过长期耐心的积累,也将是一笔可观的财富。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复利是第八大世界奇迹。”举一个活生生的例子:1990年12月19日,上证指数只有100点。18年之后,在2008年这个大震荡市里,最高达到5 500多点,最低也有1 600多点,分别有55倍与16倍的增长?輥?輳?訛——这个数字难道还不能让你心动吗?
  
    第一章“基础理论”即将结束,在这里我将得出本书的结论:对于普通散户而言,无法依靠自己的投资获得超额收益,散户的目标应该是获得平均收益,而不按这个目标去操作,只会连平均收益也无法得到。在本书接下来的内容里,我会进一步阐述这一理念。第二章“投资理念”我会讲到散户的一些错误投资方式,正是这些投资方式将你本应获得的平均收益拱手送人;第三章“真实世界”则会描述市场的特殊人物或机构是如何获得超额收益的,并且,这些超额收益正是通过掠夺散户的平均收益而实现的;第四章“投资建议”会提出具体的散户实现平均收益的投资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2.6、鸵鸟与壁虎
  听说鸵鸟在遇到危险时,就把自己的头埋在草丛里,以为看不见危险就安全了——这就是广为人知的“鸵鸟心态”。我一直怀疑这个说法的正确性:如果真的是这样,鸵鸟应该早就被猛禽吃光了,怎么还能在生存竞争中存活下来呢?读大学时有一次去动物园玩,经过鸵鸟园时我突然又想起了这个问题,本着一种去伪存真的科学精神,我想验证一下这个说法,于是我在鸵鸟园外面挥拳吆喝威胁恫吓里面的几只鸵鸟,结果没有吓到鸵鸟,倒引得动物园管理员像一只看到红布的斗牛般狂奔而来。幸好我没有采用鸵鸟埋头躲避的方法,而是学习了它们能奔善跑的技能,否则我可能要免费给那几只鸵鸟打扫一个月的卫生。
  动物学上的“鸵鸟心态”问题最终没有找到答案,股市上我倒是见了很多应用“鸵鸟心态”的仿生学案例。一个经典的场景是:股民甲与股民乙在聊股票,甲道:“你前几天买的×××怎么样啊?”乙答道:“唉……别提了,套住了!”甲又说:“那你可以考虑卖了另买一只。”乙大惊失声:“套住了怎么卖?没卖我还不算亏,卖了就是真的亏了!”
  股民乙的这种“售盈持亏”的心态在投资者中广泛存在,这在行为金融学上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这一理论最早由美国的两位金融学家在1998年提出,他们在研究了10000名个人投资者的交易记录后发现:当股票价格高于买入价(即主观上处于盈利)时,投资者希望锁定收益,从而倾向于卖出股票;而当股票价格低于买入价(即主观上处于亏损)时,投资者又不愿意认识到自己的亏损,进而拒绝实现亏损,从而倾向于继续持有股票。因此,当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既有盈利股票又有亏损股票时,投资者通常是较早卖出盈利股票,而将亏损股票保留在投资组合中,回避实现损失,这就是所谓的“处置效应”。后来国内一些学者也做了类似研究,发现中国投资者同样存在“处置效应”,而且这种倾向比国外投资者更为严重。
  投资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不对称行为呢?这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谁都喜欢盈利、讨厌亏损,因此在行为上会倾向于兑现前者而避免实现后者。美国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如果设置一个抛硬币的赌局,猜对了赢100美元,猜错了输100美元,显然,由于出现正反面的概率相等,因此从概率上来说,输赢的机率都是一样的 。但有意思的是,在一大群实验对象中,没有几个人愿意来参加这个“公平”的赌局。心理学家就保持猜错了应付的100美元不变,但不断调高猜赢了的所得,比如,一开始从100美元调到120美元。心理学家调啊调啊,最后将每次猜对的收益调到250美元左右时,实验对象才普遍愿意参与。心理学家由此得出结论:损失令人厌恶的程度是收益令人高兴的程度的2.5倍,换句话说,损失1元钱的痛苦是赚到1元钱的快乐的2.5倍。——想必大部分人都深有同感,我们赚了50%感觉不值一哂,亏损个20%却心如刀割。
  那么“处置效应”对于投资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害呢?——当然是有害的。不过,你不要一听到这个答案,就以为应该按“处置效应”相反的模式来操作,卖出亏损股票、持有盈利股票,这也是不对的。你在做卖出还是持有一只股票的决策时,与这只股票现在是盈利还是亏损没有任何关系(这句话很重要),你唯一需要考虑的因素是:这只股票在未来是会涨还是会跌?如果是股价会上涨,那就持有;如果是会下跌,则卖出 。原理其实很简单:如果股价上涨,你的财富就会增加,反之,则会减少。而不论这只股票现在是盈利还是亏损,对于这个结论都不会有任何影响。留着亏损的股票,它还有可能继续亏损,侵蚀你的资产,反之,卖出盈利的股票,它还有可能继续上涨,失去本应得的利润。我们之所以说“处置效应”对于投资是有害的,在于它将不该考虑的因素纳入决策过程,从而影响你客观理性地做出判断。明明你的标准是该卖出未来会下跌的股票、持有未来会上涨的股票,而你实际的做法却是卖出已经盈利的股票、持有现在亏损的股票,显然,这两个标准选出来的股票是不一致的——而且往往差异很大。这就像那个有名的笑话:某公司要招聘一名女文员,总经理亲自面试了来应聘的两个大学毕业生,面试完毕之后,人力资源部经理向总经理请示:“你觉得那个学中文的好,还是那个学英语的好?”总经理沉吟道:“就要那个穿紧身衣的吧!”
  “处置效应”还有另外一个表现就是当一只股票处于亏损状态时,散户喜欢在股价持续下跌的过程中不断补仓。通常是这样的一个心理过程:第一周——30元买进1000股,跌到25元了,那就再买1000股!第二周——啊?又跌到20元了,亏了好多,要摊薄一下成本……再补1000股!第三周——啊?只有15元了,不可能再跌了,我再买1000股!第四周——不会吧?只有10元啦?我没钱了……中国股民对于股票虽然花心经常换来换去地炒,但一旦这只股票亏损了,又非同寻常地专一,不仅不会更换,还要不断地往里面增加投资补仓。这也是种错误的投资理念,道理与前面所讲的一样:拿钱买股票时,你只需要考虑股价在未来是不是要上涨,如果上涨就买,如果要下跌就不要买,而与股票是盈利还是亏损没有关系。我不懂心理学,自己妄加揣测一下,这些喜欢不断补仓的股民可能有一种“老子就不信在你身上赚不回来”的心理——但可惜股票是没有知觉的,跟它斗气没有用,你即使有像白毛女一样的满腔仇恨,它也一点都感觉不到。这只股票亏了钱,在另一只上可以赚回来,没有必要抱死在亏钱的股票上,不断补仓的赌气做法,有时只会让亏损无限扩大——赌红了眼想扳回本的赌徒就是这样倾家荡产的。用巴菲特的话说:“你用不着非要从原来跌倒的地方爬起来。”
  不过,我们散户可以自我安慰一下的是,即使是机构投资者,也同样存在着“处置效应”——机构投资者其实也是人而不是机构在操作,只要是人,同样会存在着厌恶损失的人性弱点。但机构投资者有一套机制来克制这个弱点:它们是一个投资团队,一个人做出的投资如果亏损了,可以由团队集体决策来判断是该卖出还是该持有,因为人在评判别人的投资时会相对客观理性(当然,根据我的经验,有时因为派系斗争等问题,也不一定就能那么客观,有人批判一笔投资,他其实只是对做出这个投资的人有意见,而有人为一笔投资辩护,也不过是因为他跟做出这个投资的人有关系)。而如果团队决定这笔投资是错误的,即使是亏损也必须执行卖出操作,从而避免“处置效应”的影响。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巴菲特,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1993年,巴菲特用价值4.33亿美元的伯克希尔公司股票收购了一家名为德克斯特的制鞋厂,而数年之内,这家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消失了。巴菲特自己承认错误道:“但这只是开始,通过使用伯克希尔股票,我将这种错误严重地放大了。伯克希尔的股东们由于我的这一举动遭受的损失不是4亿美元,而是35亿美元。实际上,我放弃了一个可以拥有一项非常好的业务(现在价值为2200亿美元)1.6%股权的机会,而收购了一项毫无价值的业务。截止到目前,德克斯特是我经历过的最糟糕的交易。”——巴菲特都会犯错,更何况我们这些小散户?只不过,我们需要克制人性的弱点,去冷静客观地承认错误。鸵鸟心态在投资中是行不通的,相反,壁虎在遇到危险时毅然断尾的决然倒是值得借鉴。“止损”——即及时卖出错误决策买入的股票从而避免损失继续扩大,这是投资的必修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真空 于 2009-7-6 02:20 编辑

  2.10、中国股市里的清朝太监
  如果要作一个“中国股民最显著的特征”评选的话,我感觉排名第一不是短线交易,也不是羊群效应或者处置效应,而应该是——“听消息”。两个中国股民在一起谈论得最多的话题,无非就是询问对方有什么消息——“×××听说要重组”了、“×××庄家这两天要开始拉了”,诸如此类。正因为它是中国股民最显著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也是中国股民投资劣习的根源,因此,我把它放在本章最后一节来讲,算是对投资理念的一个小结。
  听消息炒股看上去确实是一件很合算的买卖:首先是付出的成本最小,听消息只需要耳膜震动几下,基本不需要学习什么股票知识,基本面分析、技术分析都可以不做,更不用劳神费力地看年报、做调研了,还有比这成本更低的事情吗?而相比之下,得到的收益却可能非常高,咱们不奢望像刘芳、任淮秀那样翻个10倍,但吃2、3个涨停不算过分吧?——所以说,听消息炒股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一种行为,巴菲特最初出道时也试过打探“消息”。我说句大胆的话:所有的中国股民起点是相同的,而终点有所不同。起点相同指炒股之路都是从“听消息”开始的,终点有所不同指到后来有了分化,一部分人继续“听消息”,而一部分人则开始抛弃“消息”。
  那么,“消息”到底该不该听呢?这个问题其实我在前面已经讲过,真正的“消息”肯定是能获得超额收益的,但对于普通散户而言,你得不到真正的“消息”。英语中有句谚语说:“抓住机会的胡子,因为它后面没有头发。 ”,在西方人的印象中,机会的胡子长得像马克思而头发长得像陈佩斯,所以你只能从前面而不是后面抓住它,以此意来警示世人抓住机遇。但对于中国股民而言,“真正的消息”就像是清朝的太监,没有胡子而辫子倒是很长——你在前面抓不到它,等它出现以后倒是留着无尽的诱惑勾引你来抓,但显然这时再抓已毫无用处。下面我就来具体讲一讲为什么说真正的消息是清朝的太监。
  我们知道,要获得超额收益,无非是两条途径:成为投资家或者犯罪,而真正的消息也可以相应地分为两类,一类是“投资家”的投资建议,另一类便是“内幕消息”,我们先来分析第一种。
  回首2006至2007年史无前例的大牛市,我们耳边会响起刘德华的一首老歌——《那年“股神”特别多》。随着股指的攀升,一夜之间,无数的“股神”也突然神奇地出现,仿佛石头里蹦出来的孙悟空,虽然没有任何的征兆,本领却是不小,个个的收益率都高得惊人。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许多“股神”有着救世济人的慈悲心肠,希望带领广大散户共同致富,通过QQ群、短信、博客乃至淘宝等种种形式向散户有偿或无偿地提供投资指导,当然,有偿只是“象征性”地收费,几万至几百不等,无偿也可以混个脸熟,反正亏损了也不是自己的钱。这其中最有名的可能要算“带头大哥777”,下面是《南方周末》2007年7月关于他的一篇报道:
  “带头大哥777”一度成为“股神”的代名词
  “只有在潮水退去时,才知道谁一直在裸泳。”“带头大哥”曾用巴菲特这句名言来捍卫自己的江湖地位,而今天,他自己却成了退潮以后裸泳的人。
  这位名叫王秀杰的长春人创造了个人博客三个月点击过千万的网络神话,凭借对股市涨跌的准确预测,王秀杰使用的网名——“带头大哥777”也一度成为“股神”的代名词。
  他在5月19日突然关闭博客时,还在网络上引起一片哀怨(见本报2007年5月31日《寻找“带头大哥”》)。万众期待中,6月18日,“带头大哥”重出江湖,博客点击率已经超过3300万。然而仅仅两个星期后,“带头大哥”被吉林省公安厅网警总队以涉嫌利用网络非法经营投资业务刑事拘留。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带头大哥”便从天上摔倒了地上,如同这一波股市,跌宕起伏,颇有戏剧性。
  真实面目,太能忽悠
  “这小子咋这么能忽悠呢?”7月16日,长春人温鹏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怎么也难以相信,新闻报道中的这位炙手可热的“带头大哥”竟然是自己7年前在建行的同事王秀杰。
  一身黑色中山装,枣红色衬衫,嘴叼熊猫香烟,身边的工作人员毕恭毕敬,他颇具大哥风范。这是5月16日“带头大哥”在接受网易财经的视频采访时留给公众的印象。
  “带头大哥”曾经有着令人羡慕的简历:真实姓名王晓,35岁,硕士学历,1989年进入股票市场,在股票市场已经搏杀了18年,做过10年职业操盘手,现在是职业投机者,涉足股票、期货、邮票、债券、古玩等众多投机领域,均有斩获;
  爱好广泛,包括时尚、旅游、电影、体育、宗教、美食、交友、文学、艺术、政治、购物、上网、健身,篮球、壁球、保龄球、高尔夫球都打得不错,会演奏6种乐器,精通中国和世界历史,去过28个国家。
  “带头大哥”在博客上对于自己的“戎马生涯”不惜笔墨:1992年青涩少年般的万国大户管理员(19岁),1995年叱咤上海股票界的万国主操盘手(22岁),2001年独霸西南的龙鼎咨讯的首席分析师,2004年横行邮票市场的啸聚英豪。
  随着光环被打破,一个真实的“带头大哥”逐渐浮出水面——一切都是忽悠的。
  “带头大哥”真实姓名王秀杰,34岁,大专学历,出身寒门,尽管辗转全国,却踪迹难觅,更没有任何出境纪录,所谓的传奇经历更是子虚乌有。
  同事温鹏清楚地记得,王秀杰进入股票市场是在1996年12月16日的人民日报社论前夕,当时正值股票热。“炒股我算是他的半个启蒙老师,1995年他怎么可能做过万国主操盘手呢?”在温鹏看来,王秀杰“太能吹了”。
  王秀杰欠钱、骗钱的种种劣迹经媒体曝光后,人品问题备受争议,QQ群里的众多用户都大呼被骗,声势浩大的讨伐777群已有上百用户。黄金群会员T深感气愤:“大哥的技术失误可以理解,但人品和道德问题怎么也不可以被原谅。我们被愚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出江湖,走下神坛
  “带头大哥”重出江湖,曾掀起了不小的浪花。6月18日,在网络上销声匿迹一个月后,“带头大哥”终于复出了,“意料之中的事,他不会低调的。”“带头大哥”团队里的一位成员说。
  尽管从公众视线中消失,“带头大哥”并没有闲着,在积极筹备自己的新公司。根据长春市高新区工商局的资料显示:“带头大哥”于5月21日成立了长春聚隆科技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不过,公司注册地址上的办公室没有丝毫办公的痕迹。
  6月18日,“带头大哥”以“长春市首家慈善小学——‘快乐777’慈善小学奠基”为复出后的第一篇博文。此次慈善之举为他赢得无限尊重,长春市多位领导出席了奠基仪式,“带头大哥”又多了一道慈善家的光环。
  复出后的“带头大哥”,文章风格依旧,开头仍是:今日大盘和我昨天预测的完全一样……
  然而,大哥预测的功力却大减,先后推荐的三只股票均大跌。
  6月19日,推荐的000655(金岭矿业)次日涨幅0.5%,20日再次隆重推荐,21日涨停,21日大哥写道“该股依然继续看好、30元下不谈卖出”,而该股自22日以后稳步下跌至20.26(7月17日收盘价)。
  6月21日推荐600895(张江高科),次日涨停,收盘后,大哥再次隆重推荐,6月25日开盘后一路下跌。
  6月22日推荐600881(亚泰集团),当天的收盘价为23.59元,大哥预测“1个半月内目标34元”,从25日开始连续三天上涨至28日25.62元的收盘价,此后一路稳步下跌,从未突破26.2元。
  在“5•30”股市受到重创以后,大哥也神话不再。
  收费服务,并非侠义
  尽管大哥的预测出现了重大失误,但被警方刑事拘留的消息还是出乎了公众的意料。7月10日,这一消息经长春当地媒体披露后,网上一片哗然。
  案发之前,尽管因为收费问题曾备受质疑,以“侠义”自居的大哥一再否认,宣称没有建过收费QQ群。案发后,据“带头大哥”麾下成员介绍,从2006年末以后的短短5个多月间,大哥建立了至少12个收费QQ群,每个群的用户100人左右,膨胀速度惊人,其中每个群的年收费从5000元到37000元不等。
  尽管“带头大哥”的收费节节升高,向用户承诺的服务项目也越发多样,“事实上,大哥给交费会员提供的服务就是推荐股票。”“财宝群”用户小M说。
  而“带头大哥”推荐的股票也保持着较高的收益率。甘肃的王先生从1月份入会到5月30日,收益在80%左右,而这一收益率在“快乐群”用户里属于末位。
  大哥每新开一个群,一般两三天就满员了,粉丝的热情超乎想象。“就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会有这么红。”北京的高先生是“带头大哥”的朋友,他对南方周末记者如是说。
  除了QQ群用户之外,“带头大哥”还有一个服务对象——大客户。大客户委托“带头大哥”操盘,以收益的25%-30%作为佣金,这些客户的具体人数和资金额目前尚未披露,但“黄金群”用户小C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大客户的资金从百万元到千万元不等,甚至更多。
  “带头大哥”为什么能够能如此吸引用户?一位有着14年炒股经历的股民对“带头大哥”的评价颇有代表性:大哥对大势的分析和对个股的看法实在谈不上有多高明,反而是对散户的心理分析很到位。
  计划打乱,东窗事发
  事实上,“带头大哥”的预测多次出现重大失误,今年的几次大跌无一避免,大哥早就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5月18日,央视经济信息联播就已经披露,“带头大哥”没有证券从业资格而进行股票咨询收费服务。一天后,“带头大哥”关闭博客,引起外界种种猜测。
  “带头大哥”东窗事发的原因至今仍扑朔迷离。
  据中国证监会官员对媒体称,接到群众对“带头大哥”的举报以后,证监会迅速做出初步调查后移交给公安部,公安部再移交给吉林省公安厅进行立案侦查。
  而之所以会被举报,群内的多数会员认为:大哥接连几次的错误预测,让会员和大客户损失惨重,“带头大哥”被怀疑和庄家合谋坑害散户。
  5月25日晚收盘以后,“带头大哥”在收费群内发布:大家下周一把全部股票卖出,全部换成600212(江泉实业)。25日当天的收盘价才9.2元,大哥声称该股票能涨到40元。28日开盘后,会员们齐刷刷地买进了600212,然而,股价却一路下跌。
  6月中旬,会员群内发出了质疑之声,“带头大哥”的解释更是语出惊人:我和庄家有协议,该股仍有上涨空间。后来,会员们发现当日买进的股价是该股的最高位,会员们开始怀疑“带头大哥”和庄家合谋。随着该股的不断走低,质疑声音越发强烈,至7月17日,该股刚好被“腰斩”。
  然而,力挺“带头大哥”的用户指出了这样的事实:“带头大哥”只在一个收费群内推荐过600212这只股票,从未在博客上公开推荐;而且在推荐之前的5月24日,“带头大哥”自己也亲自操盘为大客户买进了该股。
  “如果真的是合谋,那他应该向所有的群用户推荐该股,而且他也不会替大客户买进该股,大客户和大哥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快乐群”用户C先生认为,其中定然另有缘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报记者调查发现,成名后的“带头大哥”推荐股票有这样的时间顺序:首先会亲自操盘替大客户买进某一只股票,然后再向QQ群的会员推荐,最后在博客上公开推荐。
  在600212这只股票上,大哥的模式被故伎重施。大哥首先在5月24日替大客户买进该股,然后在25日晚的“快乐群”内推荐该股,28日开盘后,该股小幅上涨。然而,还没等大哥将该股推荐给所有的群用户和公众,就发生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5•30”,急剧而下的股市打乱了“带头大哥”的如意算盘。7月4日,他被吉林省公安厅网警总队以涉嫌利用网络非法经营投资业务刑事拘留。
  7月17日上午,南方周末记者从吉林省公安厅获悉,目前该案仍在侦查阶段,案件的相关信息的发布必须得到公安部的授权,关于“带头大哥”的种种猜测,并不会消减。
  可以看出,这位最有名气的“股神”其实不过是一位卖拐的“大忽悠”。女人们有句名言:“男人靠得住,母猪都上树。”幸运的是,还有比我们男人更靠不住的东西,那就是“股神”的“消息”。我这么说有两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还是我在前面反复强调过的,根据公开的信息,没有任何人可以准确地预测股价的短期走势。据说有些“股神”每天都要对大盘及个股做出预测(“带头大哥”便是如此),我不得不鄙视他知识的深度而仰视他脸皮的厚度。还是我们前面举过的那个例子,如果一个“股神”真的有这种识别股价短期走势的能力,我们假设他每天只赚1%,那么这位“股神”一年就可以赚到12倍。真有这种“股神”的话,不出几年,世界上所有的钱就都被他一个人赚光了。
  你或许会有一个疑问:“带头大哥”最初的那几次预测为什么会如此准确呢?可能性有很多种:
  其一是“带头大哥”与庄家有勾结,而庄家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股价的(有“带头大哥”的多年股友揭露其很久以前就有和庄家有特殊关系)。
  其二是随着影响力的扩大,追随者的增多,“股神”就能借力打力,影响其所推荐的股票走势。也就是说,“股神”所推荐股票的上涨并非预测的准确,而是“股神”带动人气推动的结果,这是一种预言能自动实现自身的现象。“带头大哥”的博客日点击量曾有超过150万的“辉煌记录”,即使有十分之一的人选择他所推荐的股票,就意味着数亿元资金的“购买力”,蜂拥而至的资金足以推动该股票的快速上涨(“带头大哥”推荐的股票以小盘股居多),股票上涨又为他带来更多的顶礼膜拜者——这就是“股神”们所追求的良性循环。倘若这些“股神”自己先建仓然后再向股民推荐,蜂拥而至的买盘无疑将放大他的收益,这或许就是“股神”们故意露富,甚至无中生有编织暴富神话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三是运气使然。“带头大哥”的神话诞生在一个大牛市中,在那个时候绝大部分股票都在疯狂上涨,“瞎猫遇到死老鼠”的概率也就非常大。
  但不论是哪种原因,“带头大哥”不可能持续地预测准确,他后来“裸泳”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股价在短期内服从“随机漫步”,对股价进行短期预测尤其是一天一次预测的人,他不是无知,便是无耻。
  第二点理由是,真正的“投资家”是绝不会透露自己的“消息”的。
  巴菲特跟合伙人在一开始就约定,他平时不透露任何具体的投资信息,只是一年汇报一次投资业绩。在日常生活中,巴菲特也小心翼翼保护自己的研究成果。罗杰•洛文斯坦在《巴菲特传》中写道:“巴菲特非常害怕自己会说梦话,因为这样他的妻子可能会听到他的投资思路。”这可能有点夸张了,但巴菲特确实小心保密到了有点多疑的程度,比如,他曾认为有人在他办公室附近的饭店通过望远镜放大技术对他办公室进行了窃听,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他还雇佣了一家安全公司前去检查,但结果什么都没有发现。而有一次,一个合伙人闯进巴菲特在凯威特广场的接待室,想要搞清楚资金到底投向了什么地方,巴菲特此刻正在和一位名叫比尔•布朗的银行家会谈——比尔后来成了波士顿银行的主席。因此他对秘书说,他现在很忙。过了一会秘书又回来了,说那人坚持要见他。巴菲特离开了一会儿,然后对他的秘书说,“抬高价格把那家伙挤出合伙企业。”巴菲特转向布朗说道,“他们该知道我的规矩,我一年只向他们汇报一次。”
  你可能会说,巴菲特买“中石油”不是大家都知道吗?——这件事其中还颇有周折。巴菲特买的是“中石油”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H股 ,跟往常一样,巴菲特悄无声息地慢慢买进,一方面缓慢地买进才不至于让股价发生剧烈的变化,另一方面巴菲特也不想因为交易量猛增等现象而让市场有所察觉,但是一件突发事件让巴菲特不得不“露出马脚”。香港证券法律中有关于“权益披露”的规定,在以前,要求持有上市公司10%以上流通股份的股东必须公开披露自己的持股情况,但为了加强对上市公司大股东的监管,香港证监会修订了法律,要求从2003年4月1日起,持有5%以上的流通股份的股东就要履行这一义务 。这一修订让巴菲特大为光火,因为他的持股量是7.17%,本来可以不必披露,神不知鬼不觉地闷声发大财,但巴菲特是个守法公民,尽管有情绪,他还是按法律要求进行了披露。结果呢?自从这一“消息”被公众知晓以后,“中石油”H股连涨五天,最高涨幅达到12%。
  所以说,真正的“股神”是不会透露他的投资意向的,一方面,谁也不愿意自己的辛勤成果被人“搭便车”,另一方面,他的投资意向一旦泄露,往往会有追随者跟进买入,从而股价上涨,这样会增加自己的进货成本——巴菲特披露自己买入“中石油”的信息后,“中石油”股价连涨五天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不过,“股神”不会透露“消息”也有个例外,那就是格雷厄姆。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大学讲授投资学时,就经常在课堂上拿实际的价值被低估的股票作为例子来讲解,可以想象,他的学生一下课来不及上洗手间就赶紧去买那些股票,确实听他课的大部分学生就这样赚来了学费。——但格雷厄姆是个什么人呢?他跟巴菲特不同,他是“侠”而不是“商”,他热爱泡妞、文学、金融理论乃至一些希奇古怪的发明,但对于金钱没有什么兴趣,他这种没兴趣是彻底的没兴趣,与巴菲特不爱钱但爱挣钱还不一样,他认为在自己名下有多于100万美元资产的人都是十足的傻瓜(格兄啊,有多少人发疯一样地想成为这样的傻瓜!),他也说到做到,把自己的大部分钱都用于了慈善事业。——如果你要说某位“股神”跟格雷厄姆一样是个例外的话,那你需要先考察一下他是不是像格雷厄姆一样特立独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还想说明一点的是,我不是想全盘否定中国的“投资家”。既然国外可以有巴菲特、索罗斯,没有理由断定中国就一定出现不了类似的大师。——巴菲特有句名言:“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2008年潮水退去,我们发现了一批裸泳者,但也许这批人吸取了教训,从此以后穿上了泳衣泳裤,相反,一些人运气好站得远潮水没有退到其肚脐以下,我们也不能就断定他遮住了关键部位。中国证券市场本身都只有不到20年的历史,现在去评判“投资家”的业绩还为时过早。但是,我敢肯定的是,目前的“股神”当中,“装神”的不在少数。我不需要去查看他们的投资业绩(不过确实有的“股神”把自己的业绩吹上了天却没有交割单的证明),只需要推敲一下他们的言语再运用点常识就足以识别假“股神”。
  比如,一位“股神”说,“我炒股从来没有亏损过。”我仔细想想,产生这种情况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这位“股神”真的是“神”,这个“神”是“神仙”的“神”,因为只有“神仙”才可能不犯错,凡人是做不到的。巴菲特、索罗斯都犯过好几次错误,我不相信他买的股票就只会涨不会跌,如果真的是这个意思,那么我只能说这个“神”是“神吹”的“神”。第二种可能是这位“股神”亏损的股票都没有卖,他卖的只是赚钱的股票,亏损的股票因为还没有卖,所以不算亏。这不就是前面讲到的“处置效应”的鸵鸟投资法吗?如果一个连止损都还没有学会的人,就来妄称“股神”,那只能是“神经”的“神”。——岂慢,我还想到了第三种可能:我有次和一位女同事一同去做驾照年检,她骄傲地说她自从拿驾照以来十几年没有被扣过分,正当我准备表示我的敬仰时,她接着又来了一句:“因为我拿了驾照以后就没有开过车。”——没有亏损过的“股神”,还有可能是从没有炒过股的“股神”。
  又比如,另一位“股神”说:“证券交易所经常找我去问话,因为我一买哪只股票,哪只股票就会涨。”——算了,股价短期不可预测的话我已经不想再讲了,至于证券交易所找他去谈话,那或许是因为他在交易所有个朋友,问他的话不过是“你借我的钱到底打算什么时候还?”
  最后再说位“股神”,这位“股神”口气大得惊人,说“我的投资水平就是巴菲特+索罗斯”,我很惊讶他的舌部股肉之强劲,说这句话居然都没有产生舌头抽筋的现象。我不反对风格张扬一点,相反我认为中国人普遍畏畏缩缩唯唯喏喏,需要一点张扬的性格,但这位“股神”是明显的矫枉过正了,而且过得非常离谱。杨振宁够牛了吧?他也没敢说“我就是牛顿+爱因斯坦”啊?见贤思齐可以理解,但就别让大师们在地球另一端耳朵发烧、喷嚏连天了,不要说“巴菲特+索罗斯”,我甚至怀疑他的水平有没有达到“巴菲特-索罗斯”。
  因此,即使中国未来真的可以产生巴菲特,但在我们这个鱼多龙少的“股神”圈子里,你能辨别出哪一个才是未来的巴菲特吗?这可能比选股本身都还要难上十倍。
  分析了这么多的“股神”之后,你或许会说,上面讲的都是些“民间股神”,但我们还有正规的证券咨询专业人士啊。没错,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的研究机构也有大量的研究报告,甚至我们的经济学家也爱抛头露面。关于这些资本市场重点人物的精彩表演我在第三章“真实世界”中会再详细介绍,这里只说结论:专业人士的“消息”也并不准确。我们来看《上海证券报》2008年7月的一则新闻:
  2008年的行情已经走完了一半的历程,大盘从年初的5000点腰斩至2500点。回顾各大券商年初时对大盘走势的预测,可以说是错得离谱。而当时这些专业机构纷纷推出的“十大金股”战绩又如何呢?尽管目前尚未结束2008年的全年交易,但依然可以检验一下专业研究机构年初的荐股能力。
  6只品种上半场不及格
  根据30家券商研究所发布的2008年“十大金股”统计,万科A、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信证券、建设银行、贵州茅台、中国国航、长航油运、恒瑞医药、泸州老窖、格力电器和双鹤药业这15只品种的推荐频次最高。而这些众多机构的“宠儿”,却有接近一半的品种上半年“考试不及格”。
  如果以覆盖沪深两市的沪深300指数的涨跌幅当作及格线的话,上述15只最被券商2008年看好的品种,竟有4成品种大考不合格。从2008年以来至昨日,沪深300指数累计下跌了48%,而金股中,中国国航、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石化、万科A和中信证券6只品种的股价被腰斩。
  其中,2007年累计上涨435.37%的中国国航,今年以来的累计跌幅高达64%,为“十大金股”中表现最差的品种;两只保险股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紧随其后,跌幅分别达62%和59%;中国石化、万科A和中信证券的跌幅为55%、53%和50%。虽然招商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未跑输大盘,但跌幅也在40%以上。
  机构荐股能力遭质疑
  回过头看,就在各大券商都将大盘股列入其“十大金股”,喋喋不休地称2008年主流热点仍是金融和地产股之时,也正是机构们开始争先恐后地抛售上述品种。“这或许是掩护基金出货的烟幕。”有不少股民这样认为。业内人士指出,专业机构的研究、荐股能力,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券商的金股基本是公募基金的重仓股,在去年下半年估值炒到那么高以后,券商还继续大力推荐,到底是研究能力的问题,还是其他因素所致,值得反思”,某私募基金的张经理指出。随着市场对于券商研究能力的质疑声越来越多,部分研究所的所长们也开始了主动反思。上海一家大型券商的研究所所长就对记者表示,“我们已经就研究方式和思路上进行了反思,看来就市(股市)论势(趋势)已经不再是有效的研究方式了。”
  因此,尽管专业人士的“消息”有理论、有数据,显得“专业”,但结果与“民间股神”差异无几——二者最大的差别可能只是前者有证券从业营业执照而后者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我们再来谈谈第二种消息——“内幕消息”,这才是中国股民的最爱,其实,股民一般所说的“消息”,指的便是“内幕消息”而不是“投资家”的投资建议“消息”,大概中国股民也认识到中国股市其实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投资家”吧。“内幕消息”的诱惑正常人都难以抵抗,想象一下如果在停牌之前有人告诉你“*ST金泰”(600385)或“S*ST数码”(000578)的重组消息,你现在可能已经在躺在马尔代夫的沙滩上看花花公子而不是看这本投资入门读物了。关于“内幕消息”,巴菲特有句名言:“即使你有100万美元和足够的内幕消息,你也会在一年内破产。”我最初看见这句话时,大惑不解,后来,我有点明白了,巴菲特那样说,那是因为他是在美国炒股,没有见识过我们的“最牛散户”。
  那么,对于普通散户而言,我们能够靠内幕消息发点小财吗?虽然我很不忍心,但我不得不再一次地打击你:不可能!理由如下:
  首先,知道内幕消息的人并不多。泄露内幕消息是违法行为,弄不好是要坐大牢的,如果不是亲得是直系亲属、铁得像生死之交,没有人愿意冒着自己坐牢的风险把消息传得满天飞。像我们在前面举的那个例子,如果“我的大舅子的一个同学的一个牌友的一个邻居的姐姐的一个同事的远房表哥是基金经理”,那么这位基金经理消息是通过7个层级后才传到你这里的,假设每一个层级的人会通知自己的10个亲戚朋友(以中国股民爱传消息的特性,这个数字应该是低估了),那么意味着将有一百多万人知道这个消息,你说那位基金经理愿意冒这个无谓的险吗?当然,我所说的知道内幕消息的人并不多指的是绝对数量,相对于法律要求的保密程度的人数来说,那是多得多了。虽然中国股市内幕交易严重,但能享受到内幕交易高额利润的还是只有非常小比例的一部分人,普通股民只能望消息而兴叹。我把这个观点告诉一位股民时,他强烈反对。为了反驳我的看法,他在股吧上找到一张帖子,帖子里有关于一家上市公司重组的消息,并且这个帖子的发帖时间在上市公司公布消息并停牌的前两天。他表情大义凛然得犹如信息时代的形象代言人,指着帖子说:“尽管我没有特别的关系,但现在是网络时代了,我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消息。”虽然他极其热情地拉我看那张帖子,我还是礼貌地拒绝了,我回答他说:“虽然我从来不上股吧,但我也敢肯定:你能找出一张提前说出真消息的帖子,我就能找出十张说假消息的帖子。问题是:你怎么能在事前分辨出哪个是真消息,哪个是假消息呢?”——由于满天纷飞的假消息,即使有真消息通过公众渠道泄露出来,我们也无法事先认定。
  其次,泄露内幕消息对于原本知道消息的人有百害而无一利,原因很简单:消息传开了,人人都去买,这会增加进货成本,而轮到出货时,人人都争相卖出,这又会降低利润。这一点对于庄家的操纵尤为明显,因此,庄家会千方百计掩盖自己的真实坐庄意图。我有一个同学讲了他做操盘手时的一件亲身经历,让我感觉到庄家并非游兵散勇,他们还是有组织、有纪律的。那时我的同学刚开始做操盘手,虽然入行不久还是个新手,但却自然而然地具有了这个行业的老毛病——建老鼠仓。当时他收到上级的进货指令时,自己也偷偷买了许多。隔了一段时间之后,上级突然下令全部出货,他当时有点惊讶,因为这个时候股价基本没有开始拉升,难道是出现了其他什么问题?他虽然疑惑,但还是按上级的指示操作了,当然,在卖出“公家”的股票之前,他还卖出了自己买的那部分股票。结果股价在低迷了一段时间之后,突然开始拉升,而且涨幅很大。后来他才明白,原来在整个坐庄过程中,有好几个操盘手,上级分别向各个操盘手作出各种不同的指示,所以每个操盘手都不能全面地掌握坐庄情况。像上面的那个卖出指令,他以为是在出货,但其实是在洗盘。由此可见,庄家是会精心地做好坐庄的保密工作的,连自己手下的操盘手尚是盲人摸象,普通散户就更别想跟庄分一杯羹了。
  相反,庄家倒是会到处发布一些“假消息”,来实现自己吸筹或出货的目的。袁剑先生在《中国证券市场批判》一书中写了这样一个事例:
  笔者的一位朋友曾经在君安总部的财务部门任职。当时君安一位高层人物曾非常神秘地托付这位朋友保管一个他的个人股票账号。于是,这个账号便成为这位女士观测老鼠仓动静的一个重要窗口。但奇怪的是这个账号很少有动作。有一天,这个账号终于有了动作,这位女士马上兴冲冲地跑来告诉我们。但让诸位老乡扫兴的是,这只股票不仅不动,而且每天放量小跌。其时,97年的行情已经接近尾声。这个时候大家才最终明白,君安高层以一个当时最翻新的方式让大家吃了套,老鼠仓变成了老鼠套,而真正的老鼠仓是决不会让你看见的。
  因此,除非你的大舅子是基金经理或者小舅子是上市公司董事长(不过如果你有这样的关系,你也不是我这本书里所谓的“散户”了),否则不要幻想自己能听到什么真正的“内幕消息”。奢望靠打探到“内幕消息”来发财的股民,往往像爱慕虚荣的包法利夫人,在上流社会心旷神怡地兜了一圈,结果才发现是被人骗财骗色。——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个道理是永远都成立的。
  
  最后我想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散户爱听消息的根本心理原因是什么?诚然,人都有好逸恶劳的搭便车心理,但有的散户靠听消息一次又一次地亏损之后,仍然乐此不疲,仅仅用投机取巧来解释似乎缺乏说服力。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我找到了个解释(当然,这个解释也不一定就正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一个同学在国内一家大型证券公司的营业部任副总经理,每天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在开市前给客户做一个投资建议,其实也就是变相地预测当天股市。2007年有一次我们在一起吃饭,我问他:“天天预测有没有压力?”他答道:“这两年还好,大牛市嘛,天天说涨也差不了多少。”我又问:“那你有没有预测错误的时候?”他有点惊讶地看看我,感觉我也问这样的问题有点出乎他意料了:“谁能次次都预测准确啊?我当然会预测错误了,而且有时错得还比较离谱。”我再问:“那股民怎么还会相信你呢?”就像明星习惯了粉丝的崇拜,他可能也忽悠散户了太长时间而习以为常,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因此,他仔细地想了想,最后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我知道反正他们就是爱听。”这个时候,我突然想起了心理学中那个著名的关于服从权威的“米尔格兰姆实验”。
  这个实验由耶鲁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斯坦利•米尔格兰姆设计(还记得在讲“羊群效应”时由心理学家所罗门•阿什所设计的那个判断垂直线长短的实验吗?米尔格兰姆是阿什的学生),因此实验便以他的名字命名。在每一次单个的实验中,一共有三个角色:一个实验对象和两个“托”。一个“托”面色冷峻,像我们那老是板着脸的老板,这在心理意义上是一个权威的形象,他负责在实验室里发号施令;另一个“托”则是相貌普通、气质中庸,他负责扮演一位“学生”;而实验对象则扮演一位“老师”。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托”虽然都不是职业演员,演技倒相当专业,骗过了所有的实验对象。在实验过程中,“权威”告诉实验对象,现在进行的是一场“联想记忆”的实验,研究惩罚在学习中的效应,老师让学生对各种各样的单词配对进行联想记忆,如果学生回答错误,作为老师的一方就要对学生施加电击。电击装置是一个看起来很闪亮的大金属箱子,在箱子上方最前面有一排按钮,共30个,每一个按钮都对应着一种程度的电压,最低从15伏开始,每个按钮的电压以15伏为单位递增。30个按钮共分多个等级,每个等级标明了其危险程度:从轻微电击开始(无危险),到较强电击(较强刺激),再到猛烈电击(很强的刺激),严重电击(非常危险),直至最后的两个按钮,上面只是简单标记着XXX……。我想这样的标识,只要你的认知能力正常,都能很清楚的理解到其中的意思,某些水平的电击足以致人于死地!学生每错一次,老师就需要将电击的幅度增加一级。随着错误越来越多,电击的强度也越来越高,装学生的“托”从轻微呻吟到像杀猪般地惨叫(当然这是“托”的表演,实际上电击装置没有产生任何电流),这时老师(也就是实验对象)开始变得紧张与动摇,但扮演“权威”的“托”仍然严肃地命令实验对象继续增加电击强度。实验的结果是,拒绝继续执行“权威”命令的人非常少,甚至当他们被命令施予最大电击的时候(意味着电击的强度会杀死人),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还是会照做!这个心理学实验震惊了全世界——米尔格兰姆想通过这个实验展示希特勒是如何成功的,它说明人类天生具有服从权威的倾向,即使这服从是错误的。我们天性不喜欢承担责任,而服从权威则可以在心理暗示上将责任推给权威,想想你在公司遇到大事时,第一个念头便是请示上级领导,你就会对这个实验感同身受了。
  因此,我在想,散户爱听消息是不是也是一种服从权威的心理在作祟呢?据说有些散户在“带头大哥”被捕之后,还惋惜不已;而当某位“股神”在台上失声叫嚣“股票我让它涨它就涨、我让它跌它就跌”的时候,台下散户群情激愤、掌声雷动。每每此时,我就从心底里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哀。这让我想起了鲁平头的一句名言:“中国自古只有两种人:求作奴才而不得的人和暂时做稳了奴才的人”,近百年过去了,他的这句话还是犹如一口长鸣的警钟,穿越时空,在我们的耳边嗡嗡作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3.6、证券市场的基石
  首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先生有句常被人引用的名言:“上市公司的质量是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基石。”自然,这是个朴素的真理,因为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商品,它的质量决定了一个市场的本质,如果市场卖的都是假冒伪劣商品,那么即使市场监管严厉得像探照灯、市场参与者理性得像机器人,也只能是个“柠檬市场” 。不幸的是,中国股市的基石显然质量不过关,建在其上的中国证券大厦摇摇欲坠得赛过了比萨斜塔,散户待在里面总是胆战心惊,担心某天会被用来当作一项实验的实验品——那个实验的名字叫做“两个散户同时着地”。
  作为公众公司来说,其最重要的任务是为股东提供投资回报,而中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堪忧。除了那几家靠压榨上下游产业、抱着中国经济吸血的垄断企业有较为稳定的盈利之外,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乏善可陈。当然,我们的股市中也存在一些优秀的企业,但从整体来看,中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是不值得乐观的。这个问题与中国股市的目标定位有相当大的关系。众所周知,中国证券市场一开始的目标便是设定为为国有企业解困,倒过来,这一目标决定了往中国证券市场输送的上市资源便是财务产生困难的国企。当年在民间有句讽刺国企的俗语说“吃完了财政吃银行,吃完了银行吃股市”。因此,中国股民把发行上市不叫做“融资”而称为“圈钱”,颇为形象。这样的上市资源能够给予投资者怎样的投资回报呢?根据相关统计数据,1993-2006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总体回报率(市盈率的倒数)分别为3.31%与3.86%,而同期的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是多少呢?是4.49%(平均值)。也就是说,我们的上市公司所创造的回报率(注意这里是指上市公司的全部利润,不仅仅是现金分红),还不如把这些钱放在银行里存个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息高(我们这里还没有挤掉上市公司那像海绵一样的财务报表中的水分)。而在大部分海外市场如美国、日本等,上市公司的总体回报率都是要高于同期利率的。从资金配置的角度来说,中国的上市公司是显然浪费了股民的钞票。
  自然,这些都是证券市场宏观层面的大事,属于证监会主席考虑的问题,我们散户就不要越俎代庖了,还是集中精力来看看与投资方面相关的事情。
  我们前面讲过,由于上市公司涉及众多的投资者,它就变成了一家“公众公司”,而为了保护投资者,公众公司会受到许多额外的约束,其中最主要的,便是要对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定期及不定期的公开信息披露,《证券法》上称之为“持续信息公开”。大体而言,定期的信息披露包括每年的年度报告(每年4月30日之前公布)、中期报告(每年8月31日之前公布)以及季度报告(每年4月30日及10月31日之前公布),不定期的信息披露主要指对公司股票交易价格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要及时披露。
  就定期报告而言,主要有两个信息对于散户比较有用:第一个是财务数据,这是基本面分析的重要数据来源,这个在“基本面分析”一节中略有介绍,就不再赘述。第二个是前十大股东名册,包括前十大全体股东名册与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册,也就是列出了在报告截止日持有股数最多的前十个机构或个人的名单。市场上许多人利用这一数据来分析“庄家”的建仓情况,但可惜的是,这一数据通常离真正的建仓日期有相当大的时间差距,用来参考的意义不大。例如,年度报告披露的是去年12月31日的股东名册,但其公布日期一般在今年的2、3月份,甚至可能是4月,时滞之长显而易见。等散户看到“庄家”建仓情况的时候,“庄家”可能早已溜之大吉了。即使在下一次的定期报告中某些机构或个人的持股变化不大,但有可能在这一时间段内它已经出来进去了好几次。这好比某天你在伦敦看见了福克先生在打牌,八十天之后你又在伦敦看见了福克,你可能以为他一直都没有离开伦敦,但其实在这段时间里他已经环游了一圈地球。
  但是,股东名册的披露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监督效果,比如刘芳、任淮秀等“最牛散户”都是通过股东名册而进入普通散户视野的。因此,一些有经验的“庄家”会通过不同账户来持股的分仓办法,降低自己在股东名册中的排名,避免出现在公开的信息披露中(因为排名第10以下的股东都不会披露)。
  公开信息披露的作用在于让所有的投资者都能在同一时间了解公司的信息,从而正确地对公司进行估值,达到公平的效果。那么,想必你也一定猜到,信息披露也是上市公司玩花样最多的领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个花招是虚假陈述。一次跟一位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闲聊,他说现在很多上市公司的高管信佛,我听后不禁啼笑皆非,一下子想起了约翰•卡斯维尔在《南海泡沫》一书中对南海公司一位主要发起人的描述:“他还是过着这样的生活:左手拿着招股说明书,右手捧着《圣经》,从不让右手知道左手的所作所为”。不知道中国上市公司的高管是如何面对佛祖的——因为佛家讲究“不打诳语”,而上市公司说假话是证券市场的主流现象。虚假陈述有很多种,我们这里只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臭名昭著的“银广夏”(000557)假账事件。最大的虚假陈述便是做假账,这害处显而易见,一个泥娃娃经假财务报表一包装,立即就变成了金娃娃,反正投资者也不可能来求证,我们还没有听说过哪个在上海的股民会因为买了一只新疆上市公司的股票而到乌鲁木齐去实地考察——那机票加上住宿费可能比他的买的股票的市值还要高。
  在1999年至2000年间,“银广夏”创造了令人瞠目的业绩。根据银广夏1999年年报,银广夏的每股盈利当年达到前所未有的0.51元;2000年年报披露的业绩再创“奇迹”,在股本扩大一倍的基础上,每股收益还攀升至0.827元。“奇迹”并未到此为止。2001年3月1日,银广夏发布公告,称与德国诚信公司签订连续三年总金额为60亿元的萃取产品订货总协议。仅仅依此合同推算,2001年银广夏每股收益就将达到2至3元!在更早些时候,银广夏董事局主席张吉生预测,未来三年内每年业绩连续翻番“不成问题”。而这一切的辉煌,是因为银广夏掌握了一门叫做“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的先进技术。但不幸的是,技术是假的、合同是假的、财务报表也是假的。从头到尾,这不过是银广夏公司杜撰出来的一个海市蜃楼。《财经》杂志以《银广夏陷阱》为题揭露了这一骗局,震惊了中国股市,银广夏复牌后连续经历了史无前例的15个跌停,流通市值瞬间蒸发近68亿元。
  那么,银广夏公司为什么要熬费苦心地来安排这样一场大骗局呢?我们会发出法利亚长老式的诘问:“这对谁有好处?”其实,考察一下银广夏公司在其间的股价表现就一目了然了。早在公司公布“利好”之前,其股价就先知先觉,从1999年12月30日的13.97元启动,一路狂升,至2000年4月19日涨至35.83元。次日实施了优厚的“切割葱油饼”的分红方案,每10股送10股红股。分红股之后,又进入填权行情,于2000年12月29日完全填权并创下37.99元新高,折合为除权前的价格75.98元,较一年前启动时的价位上涨440%,较之于1999年“5•19行情”发动前,则上涨了8倍多;2000年全年涨幅高居深沪两市第二。如此之高的涨幅,谁在其中获利了呢?说法似乎很多,有人说是中经开(一家证券公司),有人说是银广夏的高管,有人说是神秘的庄家,当然,对大部分散户来说,具体是谁获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获利的绝对不是那些相信公告的散户。
  第二个例子是广发证券借壳“S延边路”(000776)。2006年3月起,“S延边路”股价开始出现异动。3月下旬以后,其成交量开始逐渐放大,但股价真正启动上涨则始于4月26日,当天以每股2.86元开盘,收于3.15元,涨幅7.88%;此后连续五个交易日均以涨停报收,成交量每天较此前放大几倍至十几倍,拉升速度明显高于大盘。更耐人寻味的是,“S延边路”在此轮上涨过程中,广发证券营业部的数个席位在交易榜中一直高居前列。有媒体刊登题为《广发证券将借壳上市?》一文之后,5月8日、9日、10日更是连续三个交易日涨停。这个时候,“S延边路”公司发布“澄清公告”称“经咨询公司主要股东和管理层后,本公司主要股东和管理层未与广发证券就借壳上市事项有过任何接触。公司目前生产经营情况正常,没有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云云。然而,不到一个月时间,6月5日,“S延边路”又发布公告称,其与广发证券正就借壳进行接触。9月26日,借壳上市方案公布,10月11日复牌后又连拉三个涨停,10月20日被再次停牌。随后,中国证监会对此立案调查。后经查实,广发证券总经理董正青之弟董德伟用了几十个拖拉机账户,于2006年2月买了1000多万股“S延边路”(“S延边路”的流通盘只有9000多万股)。由于内幕交易,广发证券借壳上市一事被证监会暂停。按照后来几只券商借壳股大约10倍、20倍的涨幅,那么,如果这笔内幕交易没有被查出来,董氏兄弟会赚多少钱?你可以心算一下——当然,这个数字有点大,对于心算能力不强的同志,有点难度了。
  第二个花招是不及时公告。这种案例不胜枚举,近年来著名的便是“杭萧钢构”(600477)。2007年1月至2月初,杭萧钢构与中国国际基金有限公司就安哥拉住宅建设项目举行了多次谈判。2月8日,双方就安哥拉项目合同的价格、数量、付款方式、工期等主要内容达成一致意见。2月10日至13日,双方就合同细节进行谈判,并于13日签署合同草案。值得注意的是,合同的金额高达313.4亿元,而杭萧钢构2005年度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只有15.16亿元,这个合同的签定对于公司的盈利会产生多大的变化可想而知。按《证券法》的规定,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股票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投资者尚未得知时,上市公司应当立即将有关该重大事件的情况向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报送临时报告,并予公告。注意,时间要求是“立即”!不知道是因为杭萧钢构公司高管的法律知识欠缺还是汉语水平不够,公司并没有按照这一条款来执行。2月13日,因公司股价连续两个涨停,上海证券交易所询问公司有无经营异常情况,公司很泰然地声称没有异常情况。上海证券交易所要求公司作进一步的了解,并提醒公司如有异常情况要及时公告,但杭萧钢构公司一直到2月15日才披露正在商谈一个境外合同项目(而且内容还有严重的误导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杭萧钢构进行信息披露虽然是个慢性子,但某些人建起老鼠仓来却是个急性子。2月11日,杭萧钢构原证券办主任陈玉兴(2006年12月辞职)从他人处得到杭萧钢构“安哥拉项目”的消息后,当即将此消息电话告知与他合作炒股的王向东,指令他于次日全仓买入杭萧钢构股票。按照陈玉兴的指令,王向东2月12日一早买入“杭萧钢构”股票2,776,996股。当日下午,陈玉兴进一步向杭萧钢构公司证券办副主任、证券事务代表罗高峰了解“安哥拉项目”信息。罗高峰违反《证券法》有关规定,将自己所知悉的“安哥拉项目”信息泄露给陈玉兴。当晚,陈玉兴将从罗高峰处得知的信息包括信息来源告诉王向东,并再次下达买入“杭萧钢构”股票的指令。次日上午,王向东按照陈玉兴的指令买入“杭萧钢构”股票2,398,600股。陈玉兴将罗高峰委托其管理的晁某股票账户买入“杭萧钢构”股票42,800股。2月13日下午,罗高峰在与陈玉兴通电话过程中,将合同已草签的情况泄露给了陈玉兴。陈玉兴让罗高峰获取合同文本。随后,陈玉兴将从罗高峰处得来的信息告诉王向东,指令王向东于2月14日将账户上的所有资金以涨停价买入“杭萧钢构”股票。2月14日,王向东以涨停价买入“杭萧钢构”股票1,787,300股。罗高峰又将公司开协调会和次日出公告及公告的具体内容泄露给陈玉兴。陈玉兴又指令王向东继续持有“杭萧钢构”股票。3月15日,陈玉兴从罗高峰处得知证券监管机构要调查杭萧钢构公司,遂将有关情况告知王向东并指令其次日卖出“杭萧钢构”股票。3月16日,王向东按照指令将“杭萧钢构”股票共计6,961,896股全部卖出,非法获利4037万元。——不过一个月时间,获利4000多万元,靠看公告来了解公司经营状况的散户同志只有望而兴叹。
  其他的花样还很多,如前后矛盾的公告:“天科股份”(600378)分别于2007年5月9日和5月17日发布的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均称近期无针对公司的重组计划。但时隔不到两周,公司于5月29日又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在与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讨论定向增发等重组事宜,变脸速度之快让川剧演员也自愧不如。又如,误导性陈述:2005年4月21日,“安信信托”(600816)公告2004年年报,公司将全部鹏华基金股权转让款90,072,000.00元确认为当年收入,并据此确认了转让收益65,052,000.00元。但实际上,截至年报公布日,鹏华基金股权转让一事仅收到中国证监会受理其股权转让申报材料的通知书,并未获得中国证监会的批准,不符合确认收益的条件。
  违规信息披露的种类和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我一时总结不完,你也可能一时消化不了,这里就直接说对于散户投资的结论吧。上市公司说假话的行为让中国散户养成了一个对上市公司公告咬文嚼字的习惯:比如说,一家公司公告说本年业绩预增50%以上,散户就会开始琢磨,增加60%是50%以上,增加600%也是50%以上,这样的表述是不是意味着后面还有更大的利好呢?不过,我觉得这样的习惯虽然能提高你的语文水平,但对于投资而言,实在意义不大。道理与不要“跟庄”是一样的:散户在这个博弈过程中处于一种完全劣势,就算你有个中文系的博士学位,你对上市公司公告做的分析工作其实也就是类似赌博——单从字面上来理解,你怎么知道它这次是说真话还是假话?
  
  必须要强调的一点是,这里所引用的一些内幕交易例子都是已公开并且确认的案例,而实际上的内幕交易要比你想象的还严重得多,公开的案例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这是因为内幕交易具有极大的隐蔽性,查处内幕交易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比如,香港证券市场以前的大陆上市公司不多,借壳等案例也非常少,后来大陆的上市公司多了,借壳上市也流行了起来,自然,中国人到了香港股市不意味着改变了本性,由于借壳会带来股价的巨幅波动,同样地出现了大量的内幕交易。香港证监会对于借壳的内幕交易抓不胜抓、防不胜防,玩不过大陆人,最后迫不得已使出了一记无赖的招式:香港交易所在2004年修订《上市规则》时,对于借壳上市专门制定了两条近乎苛刻的规定,这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断绝了借壳上市的源头。从此,大陆人在香港股市带来的内幕交易风暴才暂告平息。
  由于中国证券市场的执法力度不足,内幕交易较之海外就更加严重。第一个原因是由于在中国股市中,借用他人账户来炒股并不是一件难事,因此,这为查处内幕交易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比如,在一次内幕交易案件中,查出来内幕交易者使用的是一个老年妇女的账户,而在交易当时这位老年妇女已经过世!有谁会想到内幕交易者使用的是这样一个账户呢?在账户“借用”中,证券公司起到了重要的助纣为虐的作用,我们在下面一节就将讲到。第二个原因是内幕交易的举证非常困难。一般的诉讼实行的是“控方举证”,也就是说,原告要拿出证据来证明被告有罪,内幕交易目前也是实行这样的制度。但显然,内幕交易一般不会留下物质形态的证据,比如,上市公司高管晚上给老婆说的枕边消息,有可能拿到证据吗?这为内幕交易的定罪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比如,在广发证券借壳延边路一案中,董氏兄弟就一口咬定他们没有进行内幕交易,而司法机关也颇感为难。因此,现实中大量的内幕交易没有被发现,而许多内幕交易即使被发现,最后也因为取证的困难而改判为信息披露违规等其他违法行为,甚至只能不了了之。所以,有人(如郎咸平先生)建议改革目前的“控方举证”制度,改为“辩方举证”,也就是说,被告要证明自己没有进行内幕交易,否则,便按内幕交易论处(美国便实行的这一司法制度)。
  但我们毕竟还是看到了巨大的进步:广发证券总经理董正青被审判、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原证监会副主席)王益被双规……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在过去,内幕交易最多也就是给个党内处分、换家公司继续做领导吧?然而,现在不行了——至少,太出格就不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提到上市公司,就不能不提两个跟上市公司关系密切的机构与人物:
  第一个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由于大部分中国上市公司都是“一股独大”,因此,大股东在上市公司中的影响非常之大。某些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极其强势,那么重组行为基本上完全由大股东来主导,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本身对于重组情况都不了解也是有可能的(这个时候,上市公司发布的不知情的公告又可能是真的了,因为说假话的是大股东,它只是转述而已)。很自然的,那么大股东就会有内幕交易行为,其原理一致,就不多说了。
  对于大股东,普通散户了解较少的是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掏空行为。你也许会问,大股东所占的股份是最大的,掏空上市公司的话,大股东自己岂不是最大的受害人?其实不然,因为它的受益远大于它的受害。举个简单的例子,某上市公司价值10亿,大股东拥有60%的股份,散户拥有40%的股份,在正常情况下,意味着大股东拥有6亿资产。但大股东通过一系列手段,将上市公司的资产转移到自己的名下,比如,将上市公司其中5亿的资产转到了大股东的手中,则上市公司价值就只剩下了5亿,这个时候,大股东一共拥有8亿资产(转移的5亿加上上市公司5亿的60%),显然是增加了2亿资产。而散户呢?散户原本有4亿,但现在只剩下了2亿,损失一半。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具体方法很多,大张旗帜的有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让上市公司做担保人等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有关联交易(比如将上市公司产品以极低的价格销售给大股东、把上市公司的物业以奇低的价格租给大股东)等等。掏空完了上市公司之后怎么办?高潮还在后面——正好有理由进行重组,然后重组之后再掏空……是不是感觉这种模式非常熟悉?——这其实又是那个官员修路例子的一个翻版。
  第二个是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与其他公司一样,上市公司高管主要有董事长、总经理等等,但它还有一个特别的高管,那就是董事会秘书。董事会秘书是专门负责上市公司证券事务的,比如信息披露、召开股东大会等等。最初是谁为这一职位取名“董事会秘书”如今已不可考,但在中国文化中,“秘书”一词总难免让人联想翩翩,不是想到了在官场上平步青云的“大秘”就是在金钱上财如泉涌的“小蜜”。但其实董事会秘书是上市公司高管,证监会为了提高在上市公司中负责证券事务领导的地位,强制性规定董事会秘书必须授予上市公司副总级别。确实,在某些上市公司中,董事会秘书有一定权力,不仅在公司事务上有话语权,手下也有几个叫做“证券事务代表”的兵;而在另一些上市公司中,董事会秘书则是应付证监会与股民的虚职高管,手上无权手下无人。但证监会又要求董事会秘书必须是副总级别,怎么办呢?好办。那就由某个副总兼任董事会秘书,但其实所有的事情都由“证券事务代表”来负责。董事会秘书的名字太长了,于是业内通常简称为“董秘”。有这么一个笑话:某天二位秘书在一起闲聊,秘书甲说:“我真郁闷。我因为姓董,他们都叫我董秘,但其实我只是一个小秘书。每次有人叫我董秘,真正的董秘都很生气。”秘书乙道:“你这点小事也要郁闷?我可比你倒霉多啦。”秘书甲好奇地问:“你有什么值得郁闷的事呢?”秘书乙不肯说,最后被秘书甲追问不已,才吞吞吐吐道:“因为我姓卞,他们都叫我卞秘……”
  之所以说这么多关于董秘的花边新闻,是因为董秘是上市公司中与散户关系最密切的人,他的工作任务之一叫做投资者关系管理,便是要和散户打交道的。投资者关系管理(Investor Relationship Manangement)是近几年来中国从海外抄来的新概念,在海外为了防止股价剧烈波动、恶意收购等等,上市公司会尽量做好与公司股东的沟通工作,希望他们都能长期持有公司股票。有些脑瓜灵活的公司还神奇地发现股东通常还是忠实的公司客户,出现了所谓的“股东客户”(investomer,即又是股东又是客户)这一概念,因此在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时还顺便推销点公司产品。例如“中国银行”(601988)等大型企业在香港市场发行实行“一人一手”,一方面是照顾散户,其实另一方面,也有借此形成“股东客户”群的私心。然而在中国由于“一股独大”,并且在股改之前这独大的一股还不能转让,因此,哪怕公司股价再怎么上窜下跳,跟大股东和上市公司的利害关系也不大,当然,上市公司也就没有利益驱动来做什么投资者关系管理。但后来证监会推出了一个政策,要求一些重大事项比如再融资等,必须要流通股东单独表决通过才能实施,“一股独大”在这里再大也无用,这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上市公司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股改之后,随着全流通的实现,上市公司大股东与二级市场股价的关系日益密切,我们相信在未来这方面的工作会有更大的进展。例如,在股改中的“拉票”,便是一种比较急切而露骨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因此,如果你对所投资的上市公司有什么疑问,可以拨打上市公司的咨询电话,具体号码在上市公司公告及行情软件中都能查到。不过,我必须预先提醒你,很多电话没有人接听,就算接听了,回答内容跟公开披露的信息也都差不多,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你就不要浪费自己的电话费、浪费董秘的时间了。其实,目前所谓的“投资者关系管理”,主要是指“机构投资者关系管理”,因为一只基金持有的股数抵得上几千几万个散户的持股,显然,请基金经理吃个饭、蒸个桑拿能解决的问题,何必去跟几千几万个散户大费口舌。而基金经理通常也会充分考虑上市公司的要求,因为基金经理也需要上市公司的“消息”或配合——毕竟,谁没有需要朋友的时候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6 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6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放个凳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11-28 16:00 , Processed in 0.049441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