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jandcyz2008

读书频道----尽享财经智慧 (1) (重磅推荐) 做有钱的自己 94页1955楼 ☆ 百万理财计划:“有产族”财富管理课 92页1916楼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际情商
《情商决定一生》清华大学出版社作者:窦胜功,周玉良

  智商高者也可能被解雇,而情商高者会被提拔。哈佛大学就业指导小组调查结果证实:在被解雇者中,人际关系不好的比不称职的高出两倍。因此,一个人只有在良好的人际环境中蓄势、借势,才能走向成功。

  1.人际关系与成功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深有体会地说:“待人处事的本领,是无价之宝,我愿意牺牲太阳下的任何东西去攫取它。”大量事实表明,成功者在人际关系上具有如下特征:

  (1)享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美国巨型企业科内尔公司,在历届选拔公司的经理时,都须经过严格考试,但不同凡响的是,考试的内容既非经营战略,也非管理学、市场学,而只考一本莎士比亚的书,即从《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李尔王》等名著中,任意挑选一本,要求通读之后写出读后感。进行这样的考试,目的是要告诉未来的经理:你的基本功是理解人、了解人,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和有效的心理联系。成功的人际关系,意味着在给他人提供需要的同时,也得到他人善意的回报。当今社会,即使绝顶聪明之人,如果独往独来,也将一事无成。人不是神,资金再雄厚也有极限,生意场上,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你如虎添翼。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即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一种无形资本,它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2)乐于与人分享自己的成就

  乐于与人分享自己的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价值超过了成就本身。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将财富回报了社会,惠及人类;一是在商业活动中让利于人,共同创富。独享自己的成就,只能得到一种快乐,与人分享自己的成就,就能获得更多源泉。它是一种列为高级的创富形式。

  (3)愿以博爱的精神去工作

  工作的最大意义不仅在于获得物质的报酬,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工作对于个体还具有另外两方面含义:一是通过工作实现自身的价值;二是工作能使个体在团体中得到表现,以提高其社会地位。一个人要想在工作中显示自己的价值,在团体或社会中得到肯定和认同,而工作成就就是实现该目标的途径之一。

  心理创富学家希尔博士写道:“肉体是一间机械式的房子,它的主人是心灵。”这就是说,生命的成功或失败、快乐或悲伤、圆满或坎坷,完全是由于一个人的心态决定的。具有积极心态的人,不仅惠及他人、造福人类,而且对自己心灵的滋养、品性的修行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胸襟廓大,容人容物

  胸襟廓大、能容人容物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事情。嫉贤妒能,刚愎自用,唯我独尊,终究会毁掉自己。

  胸襟博大的人常常表现出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这是一种重要的成功特质。许多成功的人,都有极强的责任感,敢于获取,也勇于承担,决不会因处境的不利而推诿退缩,怨及旁人。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推脱责任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如果肯把埋怨别人的心情拿来检验一下自己,就可从失败和差错中找到自己所应负的责任,哪怕只找出那么一点点,在理智上自己也就心平气和了。当一个人心平气和的时候,才可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寻找失败中的成功因素,或采取克服差错的有效措施,以更加努力的工作方式得到回报。

  胸襟廓大,大度宽容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好处:给人以面子,既无损自己的体面,又能使人产生感激和敬重;不计较小事,既无妨自己的大事业,又会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适度破财,既无损自己的经济实力,又能兼善天下,赢得卓越世誉。

  (5)有良好的自律性

  自律性就是自我约束能力。善为人者能自为,善治人者能自治。“其身正,不令则行”。只有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才能建立起人人遵守的工作制度。自己做不到的事,就不要要求别人去做;要求别人去掉坏习惯,自己首先必须先行去掉。要具有良好的自律性,需要遵循如下几条原则:

  ① 要乐于接受监督。日本“最佳”电器株式会社社长北田先生,为了更好地使管理人员自我约束,创立了“金鱼缸”式的管理方法。所谓“金鱼缸”式管理,就是管理具有“透明度”,管理的透明度增大,自觉地将自己的行为置于众目监督之下,就会有效地防止管理者享受特权,从而增强自我约束机制。

  ② 要保持清廉俭朴。台湾塑胶集团董事长王永庆曾说:“勤俭是我们最强有力的优势,放荡无度是很大的错误。”在台塑内部,一个信封可以使用30次,肥皂剩一小块,还要粘在整块肥皂上继续使用。王永庆认为:“虽是一分钱的东西,也要捡起来加以利用,这不是小气,而是一种精神,一种良好的习惯。”领导者的节俭行为运用在经营管理上,具有导向的价值——诱导员工增收节支,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领导者的言行举止,也是下属关注的中心和效仿的榜样。

  要戒掉不良嗜好。古往今来,贪酒误事、玩物丧志的事例不胜枚举。商纣王“酒池肉林”,天下易主;张飞酒后肆虐,脑袋搬家。失礼断绝友谊;酒后失控,泄露秘密;酒后食言,轻诺他人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由个人素质和表率作用产生的影响力,对别人产生的心理影响和行为影响是自觉自愿、心悦诚服的。只有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人,才会使下属产生敬爱、钦佩的心理效应,从而对这样的领导都衷心拥戴并愿与之共谋大业。

  (6)有了解他人的智慧、驾驭人心的能力

  “了解他人智慧”既指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又指不要苛求于人。现代管理学主张对人进行功能分析,这里所指的能,是指能力的强弱、长短处的综合;所谓功,就是看这些能力可否转化为工作成果。用人不同于治病,医生治病时专挑人的病症,专看身体的缺点。而用人不能首先关注人的缺点,而应当首先找他的长处,看他适合于干什么。

  善于用人之长是事业成功和兴旺的基础。汉高祖刘邦在总结自己取得天下的经验时说:“论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我不如张良;安民镇国,保证后方安定,我不如萧何;统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但我能大胆放心地发挥他们的长处,所以,我胜利了。”

  (7)富有人情味

  研究结果表明,日本人成功的秘诀并非在管理资本上,而在于他们更善待员工。日本人非常注重老板与雇员之间的相互忠诚。公司尽可能地保障雇员实行“终身雇用”,尽可能地保障雇员职业和生活的稳定性,雇员则以高度的忠心报答公司。老板怎样对待雇员,雇员就会怎样对待老板。适当的时候,哪怕老板替雇员端上一杯茶或点燃一支烟,雇员也会对老板产生一份感激。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往往是由我们对待别人的方式决定的,因此若要改变他人待你的方式,首先必须改变你待人的行为和态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2.提高人际情商的途径

  (1)生命就像一种回声

  有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他出于一时的气愤对他母亲气哼哼地说,他恨她。由于害怕惩罚,他跑出房屋,走到山边,对着山谷喊道:“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接着从山谷传来回音:“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这个小孩有点吃惊,他跑回屋里对他母亲说:“山谷里有个卑鄙的小孩说他恨我。”他母亲把他带回山边,并要他喊:“我爱你,我爱你。”这位小孩照他母亲说的做了,而这次他却发现,有一个很好的小孩在山谷里说:“我爱你,我爱你。”

  生命就像是一种回声,你送出去什么它就送回什么,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你给予什么就得到什么。别人有的事情,你也会有。不论你是谁,也不论你在做什么,如果你寻找最好的方法,以便在人生各方面得到最好的收获,那么你就应当在对待每一个人和每一种情况时,寻找良好的一面,并且把它当作自己的行为准则,奉行不悖。

  (2)把别人当成最好的人,他就是最好的人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告诉一位教师:“你很幸运,你所教的这些学生都很聪明,你提问的问题还没说完,他们就会给你答案。然而,你要小心,他们可能聪明得想要愚弄你。他们有些人想偷懒,希望你少留作业,不要听他们的。他们都会把作业赶出来。你只要把作业交给他们就行了。如果你给他们带来信心,以及一些日常的爱、训练与真诚的兴趣,这些小孩就能解决最困难的问题。”

  同时,又告诉第二位教师:“你教的这些孩子都是些笨孩子,有的则太愚蠢,智商比较低,所以我们预期只有一般的效果。”

  实际上,这两个老师所教的学生都是一样的。但在该学年结束时,第一班的学生个个都比二班学生领先很多。其原因就在于教师的态度。教师认为普通学生是天才,所以就把他们当成天才,而他们也做得真的像天才一样。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你把别人看成最好的人,他就是最好的人。

  (3)乐于助人,结果自己得利

  有一则故事说:一个人被带去观赏天堂和地狱,以便比较之后,能聪明地选择他的归宿。他先去看了地狱。第一眼看去所有的人都坐在酒桌旁,桌上摆满了各种佳肴,包括肉、水果、蔬菜。然而,他发现没有一张笑脸,坐在桌子旁边的人很沉闷,无精打采,而且皮包骨头。原来这些人每人的左臂都捆着一把叉,右臂捆着一把刀,刀和叉都有四尺长的把手,使它无法使用。所以即使每一样食物都在他们手边,结果还是吃不到,一直在挨饿。

  然后他又去天堂,景象完全一样——同样的食物、刀、叉与那些四尺长的把手。然而,天堂里的居民却都在唱歌、欢笑。这位参观者困惑了。他怀疑为什么情况相同,结果却如此不同。最后,他终于找到了答案:地狱里的每一个人都试图喂自己,可是一刀一叉,以及四尺长的把手根本不可能吃到东西。而在天堂的每一个人都在喂对面的人,同时也被对面的人所喂,因为互相帮忙,结果帮助了自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帮助其他人获得他们需要的事物,你也因此会得到想要的事物,而且你帮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

  (4)把别人对你的嘲笑视为称赞

  一个人从批评声浪中逃走是不好的。批评就好像一只狗,狗看见你怕它,便愈加追赶你,恐吓你。如果某种批评把你吓住了,你便会日夜都痛苦不安。但是如果你回转头来对着狗,狗便不再吠叫了,反而摇着尾巴,让你来抚摸。只要你正面迎击对你的批评,到头来,它反而会为你所溶化克服。我们之所以怕批评是因为批评乃是真的事实:愈真实则我们愈害羞而想逃避。然而批评之所以可贵,便是因为里面包含着真实的缘故。

  凡是有头脑的人总是时时警惕自己不是完美的人,他晓得他自己确有许多缺点。批评是揭发此种缺点的一种好方法,是我们所应当欢迎的。我们应当练习不可脸皮过薄。我们不可对一点小小不快的批评就忧心忡忡,差不多全身要崩溃了。不过同时有一点很重要的,便是我们对于批评不可脸皮太厚,以致不知我们的言事行为有哪些地方是别人所不喜欢的。别人批评自己的弱点,那又何妨呢?无论批评者的动机为何,我们总可以利用批评作为改进自己的一种指南。的确,敌人的批评比朋友的批评还可贵些。

  尽管批评你的人或许存心不良,但是其批评的事实却可能是真的。他或许是想害你,但是如果他的批评能使你改进,对你反而更有帮助。你如果因他的批评而自己丧气,那就让他诡计得逞了。

  3.学会赞美别人

  (1)善于赞美别人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技巧

  学会赞美别人是一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阶梯。

  JR人才调查中心一份调查报告表明:在我国每100位头脑出众、业务过硬的人士中,就有67位因人际关系不畅而在事业中严重受挫,难以获得成功。他们共同的心理障碍是难以启齿赞美别人。

  美国《幸福杂志》下属的一个名人研究会对美国500位年薪5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界高级管理人员和300名政界人士进行调查表明:93.7%的人认为人际关系顺畅是事业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其中最核心的课程是学会赞美别人。

  日本东京国民素质研究会深刻总结了日本战后迅速发展的原因:“日本国民的一大优点是,对外人不停地鞠躬,不停地说好话。可以说,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善于赞美别人是日本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商业奇才”鲍罗齐说:“赞美你的顾客比赞美你的商品更重要,因为让你的顾客高兴你就成功了一半。”

  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的处世名言是:“人人都需要赞美,你我都不例外。”

  美国著名作家、幽默大师马克·吐温说:“一句赞美的话能当我十天的口粮。”

  人人都需要赞美——这是人的本性。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有一次出门,遇到一个乞丐向他乞讨。他摸了一下衣袋,没有一个子儿,于是怀有歉意地对乞丐说:“兄弟啊,对不起,实在对不起,我没带吃的,钱袋也丢在家里了。”没想到,这个乞丐听后大为感动,一下子紧紧抓住屠格涅夫的手惊奇地说:“谢谢您,太谢谢您了!”屠格涅夫惊奇地问:“你谢我干什么呢?”那个乞丐回答说:“我原来只想找点东西吃了就去自杀,没想到你称我为兄弟,还表示歉意。你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食物对乞丐来说当然是重要的,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讨到,但是食物已不能维持他活下去。而屠格涅夫一句充满了尊重和友爱的话,仅仅是把乞丐当作兄弟,就给了他莫大的支持和鼓舞,使他获得了新生的勇气。尊重和赞美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其原因就在于它源于人的本性。

  赞美别人其实很容易。

  赞美可以用你微小的付出赋予别人无比的满足感,成为别人幸福的源泉,增添生活的动力。赞美不需要付出多少时间、精力和金钱,只需要你坦诚地热爱、关心别人,留心生活,做一个细心的人、热心人,就会给你周围的人送去春之温暖,夏之清爽,你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便会如阳光雨露,使他人精神焕发,快乐无穷。

  在社会交往中处处细心观察别人,坦然地敞开心扉,理解他人,爱护他人,你就很容易地找到赞美的突破口。赞美并不一定需要刻意修饰,只要源于生活,发自内心,真实流露就会收到赞美之效。善于辞令者,当面赞美几句,效果会立竿见影。不善言语者,一个眼神或一个憨笑也表示了很深的诚意;老同志对年轻人,拍拍肩膀即可表示支持和鼓励;一张贺卡、一个电话、一封书信,都可以把你的赞美之情传递给对方。

  (2)能否慷慨赞美别人是处世水平的标志

  歌德说过:“最真诚的慷慨就是赞赏。”为人处世,最真诚、最慷慨、最有效的技巧就是能够经常有意识地给别人以鼓励、感谢、欣赏和赞美。能否慷慨地赞美别人,是一个人处世水平、待人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当然,赞美需要赞美者具备相应的素质:

  敏锐而准确地洞察别人的心理,能及时捕捉对方在心理上需求什么、避讳什么。

  发现和鉴赏别人的优点和成绩,坦然地容纳别人与众不同的闪光点。

  胸怀宽广,不计较个人恩怨和得失,实事求是地面对、承认、赞美别人。

  具有相当的自信和勇气,通过赞美别人来鞭策、鼓励和提高自己。

  具有远见卓识,赞美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并为别人今后的成长指引方向或予以启迪。

  有较好的口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判断,准确地传达你的赞誉、鼓励。

  (3)洞察了解他人的心理

  了解他人的心理是赞美的前提条件。因为,赞美从本质上说是通过较高超的处世艺术语言来实现对方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取得双方心理上的沟通。否则,不了解他人心理,也就不知道他人有什么可赞美之处,更不知道他需要什么。赞美水平的高低,不在于说话多少,关键在于能否抓住对方的心理,动之以情。

  (4)坦然真诚地欣赏别人的优点和成就

  嫉妒是赞美的大敌。没有一个人不希望自己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但也没有一个人实际上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均有长短。”一个人只要产生妒人之心,就不可能坦然地认识别人的优点和成就,就不会以谦虚的态度去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正确地对待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并适当予以赞美,不仅利人,而且也利己。否则,害人也害己。

  (5)赞美需要胸怀豁达宽广

  赞美对于被赞美者来说是一种给予。只有具有宽广胸怀的人,才会将自己的心灵付出与他人分享。赞美需要谦虚。任何人都有比自己强的地方,都有自己值得学习的东西,而这些正是可赞美之处。只有胸怀宽广的人,才会慷慨地赞美 别人。

  (6)赞美需要相当的自信和勇气

  缺乏自信的人,总认为别人的成功是对自己的致命一击,甚至是自己的失败。这样的人,不仅没有同对手友好相处的勇气,反而会为对方设置重要障碍,甚至误入歧途。有自卑心理的人,也不会有赞美别人的信心和勇气。一个自卑的人,对自己首先已丧失信心,尽管发现了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但由于他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己无足轻重,赞美别人反而贬低了自己,因此也就没有勇气去赞美别人。

  (7)赞美需要具有远见卓识

  赞美不仅要符合眼前的实际,而且要高瞻远瞩,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经得起推敲和时间的考验。当事情还没有最终完成之前,赞美时一定要谨慎。不能一发现别人的优点或长处,就马上赞美,应“三思而后赞”,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使赞美上品位、上档次。

  (8)要锻炼自己的口才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嘴是心灵的喇叭。人们内心的话、思想和感情大都通过嘴表达出来。口才是一个人能力的反映。因为赞美是说好话给别人听,从而使对方心理愉悦。口才好的人,言谈风趣幽默,音调悦耳动听,能把心中的赞美表达清楚、完美,给人以美感的享受,听了自然让人心中舒服。

  (9)赞美的一般技巧

  了解对方引以为荣的事情。

  赞美一个人引以为荣的事情,可以使他更容易接受你的建议,赞美一个人引以为荣的事情必须注意三点:① 赞美的语言表达要准确,不能偏离事实;② 赞美必须是由衷的,发自肺腑的言语,不要夸张;③ 赞美时精力要专注,让被赞美者感到你是真心实意的。

  了解对方的弱点。

  了解对方的弱点才能利用对方的弱点,用其弱点的对立面去赞美他,使其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实现赞美所想要的结果。了解一个人的弱点,从而辩证地看待其弱点,从该弱点反映出的积极意义上去赞美他,能收到良好的赞美效果。

  了解对方的爱好。

  了解并尊重别人的爱好,可以赢得别人的喜欢。虚心请教,是高超的赞美。一般来说,爱什么就懂什么,只要你虚心讨教,他定会耐心地向你传授其中的奥秘,也就会产生“无赞胜有赞”的效果。有时,不妨把自己表现得“外行”一些或水平低一些,对方肯定会露出胜利高兴的喜悦。

  善于从小事上称赞别人。

  从小处着手夸奖别人,不仅会给别人以出乎意料的惊喜,而且可以使你获得对别人关心、体贴入微的形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小事都值得赞美:从小事上赞美别人,需要把握好一定的技巧。否则,你的赞美反而会被别人认为是大惊小怪。为此,要注意:① 善于发现小事的重大意义;② 留心观察,细心思考;③ 让更多人知道;④ 排除遮挡视线的障碍,如“熟人效应”等。

  做一个内行的赞美者。

  首先,善于使用专业术语,让人感到可信,具有权威性;其次,对某一行要有一定的造诣,赞美才能使内行人接受,并视你为知己好友。

  间接赞美他人。

  间接赞美往往更富有技巧性。假借别人的口来赞美一个人,既传达了第三者的善意,也能表明自己的赞同立场。通过赞美与他有密切联系的人、事或物,来折射一个人的赞美之意,这样可以更好地达到间接赞美的目的。另外,还可以不当面对他表达自己的称赞和肯定,而是对别人说,通过别人的口把你的赞扬传到他的耳朵里,这种赞美效果往往更好。

  (10)赞美的忌讳

  不要太夸张。

  赞美一个人,有时言过其实适当地夸张一点更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心情,别人也乐意接受。但如果夸张过度,赞美也就变了味道。哥尔多尼说过:“过分的赞美会变成阿谀。”过分夸张会使赞美脱离实际,让人感到缺乏真心实意。高尔基说过:“过分夸奖一个人,结果就把人给毁了。”

  不要陈词滥调。

  赞美是所有声音中最甜蜜的一种,赞美应该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但有些赞美却语言乏味陈词滥调。其表现有三个方面:① 公式化的套词俗语。例如,一见面就是“久仰大名”、“如雷贯耳”、“百闻不如一见”、“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等一些俗不可耐、味同嚼蜡的恭维,使人感到缺乏诚意。② 鹦鹉学舌,说别人说过的话。有的人在赞美别人时,自己想不出怎么赞美,只能跟着别人说重复的话,附和别人的赞美,反而使对方感到厌烦。③ 仅仅限于对方的专长。好话听三遍,听多了鬼也烦。

  不要说外行话。

  不懂装懂,就难免在赞美别人时说外行话。这样,既不能达到赞美别人的目的,又暴露了自己的无知,很容易被大家耻笑。所以应注意:① 赞美应适可而止,不可画蛇添足;② 赞美行家时可以用笼统、模糊的语言;③ 知识是赞美别人的源泉,为避免外行话,事先最好看一些有关的书籍。

  不要冲撞别人的忌讳。

  忌讳犹如永不结疤的伤痕,虽然常常被掩埋在深处,却经常有人去触动它。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忌讳,人人都讨厌别人冲撞自己的忌讳。常言说:当着矮人,不说短话。赞美别人时如不小心就可能冒犯了对方的忌讳,往往使自己的好心不得好报。永远牢记:尊重别人的忌讳,不要开那些残酷的玩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判情商
《情商决定一生》清华大学出版社作者:窦胜功,周玉良

  当今世界是一个谈判的世界,我们每天都在进行谈判。无论是市场小贩,还是政坛大腕,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伴随着一场谈判,因此,谈判就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怎样做好谈判就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谈判成功取决于谈判者的心理素质及其人际沟通能力。

  1.成功谈判者的情商素质

  (1)观察判断了解对方

  在谈判过程中对谈判对手的姿势和动作的观察、分析,是谈判者获得谈判信息、了解对方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在谈判中,要善于察言观色。手势、动作等无声语言传递信息的这种方式,其信息的发出者有时是难以控制的。因为语言本身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出的,而姿态和动作虽然人们也可以有意识地去控制它,但它们更多的是处在人们无意识之中,或是下意识之中进行的。这种无声语言所传递出的信息比有声的语言传递出的信息更为敏感。

  看和听并不是观察判断对方的全部,关键在于对所见所闻的信息作出正确、迅速的判断。否则,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亦起不到什么效果。

  (2)灵活应变

  善于应变、权宜通达、机动进取是谈判者必备的能力。谈判桌上,谈判双方为了各自利益展开唇枪舌剑,而每一方的利益又都十分具体,随着双方力量的变化和谈判的进展,谈判过程可能出现较大的变化,这时,如果谈判人员抱残守缺、墨守成规,那么谈判要么陷入僵局,耽误谈判时机,要么导致破裂,致使谈判失败。因此,谈判应善于因时、因地、因事随机应变。

  知识的渊博是随机应变的前提。唯此,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临危不乱,镇定自若。谈判者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熟悉谈判所涉及的有关专业方面的内容,对商务知识和有关法律有较深的了解,而且还需要掌握丰富的多方面的学识。有时,商务谈判并不局限于商务、技术、法律方面的内容,可能还涉及其他方面,这就要求谈判人员有多方面的知识来加以应付。

  (3)得体的语言

  谈判贵在谈,谈判者必须能娴熟地驾驭语言。得体的谈判语言能一言九鼎,力重千钧。从本质上说,谈判就是谈话的过程,它是由一系列的问和答所构成的。谈判双方相互提出许多问题,彼此作出回答。所以,谈判者应具有出色的语言艺术。谈判毕竟不是打仗,竞争虽然激烈,却不是你死我活的搏斗。在谈判桌上,为了尽力避免对抗,谈判语言必须讲究策略。

  (4)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谈判是语言的交锋,是对事不对人。然而,在这种语言的交锋中,对手由于急躁或有意为难等原因,常常把谈判由对事不对人引申为对事又对人,这时,谈判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就发挥了作用。培根有句名言:“逆境中的美德就是忍耐。”谈判中如果出现了困境或令人焦虑的事情,此时不妨忍耐一下,来个冷处理,让对方先发泄一番,效果一定会好很多。当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是一味的迁就,这是一种韧的战斗,是一种有理、有利、有节的反击。

  2.谈判者成功的基本技巧——人际交流

  谈判取得成功的一个基本技巧就是有效地与对方进行交流。在受到压力时,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听懂并破译对手的诡辩,以及知道什么时候应当说,什么时候只能听。最重要的还是利用交流技巧,来达到谈判目标。

  (1)清楚地说明你的观点

  谈判最重要的是说话清楚,表达准确。因此,说话之前,先自己搞清楚要说的是什么。否则,说话意思含混不清,会使许多事情变得复杂化。何况,说话时疏忽大意还可能出大错。而且,由于疏忽而出错的事,最容易发生在自己根本想不到的时候。

  注意,不要把说话清楚而精确,与作为一种谈判技巧的有意含糊两者混淆起来,肯定有那么一些时候,你说话还真得含糊点,但这只能是有意的,决不能是出于粗心大意。

  (2)倾听中有学问

  在谈判中,除了你说的事情要毫不含糊之外,听别人怎么说也十分重要。“智者善听”。“说”是任务与技巧,而“听”则是能力与智慧。“会听”是任何一个成功者必须具备的条件。

  谈判桌中几种听的技巧:

  “智者善听”,沉默在先,“水深流得慢,贵人话语迟”。

  在谈判中,让对方先说。“说”是任务,而“听”则是一种能力。“会听”是任何一个成功者必须具备的条件,谈判时要永远注意地听。

  不时地向对方送个眼神儿,点点头或微笑,表示你正在听着。

  不以威胁或强势的口吻提出问题,尽量使口气保持中性。把话说清楚,说明白;既不得理不饶人,拼命侵犯别人;也不什么事不分青红皂白地迁让别人。

  注意对方非语言表达出的信号,如他如果表现出紧张而不安,这很可能是他对自己所说的没有什么把握的信号。

  不要打断对方。即使发现了对方话中有矛盾,也不要就一下子抓住。应当从中了解到更多的东西以便证明自己的谈判立场。

  要有耐心。当对方难于说明某一问题时,忍着点儿,千万别急着去帮他的忙。这是因为,你的帮忙反而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而且,我们也难以知道能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会一时疏忽而脱口说了出来。

  要表现出有同情心。表现出对与你相反的观点的尊重,有助于赢得人家对你的尊重。

  对于你未弄懂的任何东西,都要求对方讲清楚。当对方说完了的时候,总结一下他说的都是些什么。对于他未提到的那些应当提及的内容,可以提出问题。记住,他未提及的东西,可能与他所提及的东西同样重要。

  在谈判过程中,有时你确有必要让对方知道他所讲的是毫无意义的,这时,你可以装着查阅文件或者朝窗外看看,来表示这一信息。

  (3)运用沉默的威力

  沉默作为一种谈判工具,只能在少用和慎用时才有效。因此,你必须知道什么时候使用它才最管用。沉默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较为有效:① 使对手继续讲下去;② 表露你的不满意;③ 强调你将要讲出的东西;④ 理解对方的意思。

  (4)失去冷静会使你破财受损

  在谈判过程中,你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免由于一时冲动和发怒而犯错误。此外,一种充满敌意的气氛,也会使问题难于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发展。实践中,如果讨论变得过于激烈,很可能会使谈判终止,而且难于恢复。

  人们都承认,永远控制住自己的脾气,并不是什么时候都容易做到的,特别是当你力图达到协议,而你的对手却不是一位友好的人。更恶劣的是,某些谈判人员还会故意激怒对方,以使你犯错误。

  有很多原因,你的对手可能试图用怒吼和气势汹汹,来使你屈服。如果你也跟着他发怒,那你就正中了他的圈套。相反,你应当平静地反复重申你的立场,等着你的对手冷静下来。

  (5)排除交流的障碍

  有许多简单的方法,可以用来消除谈判交流中的障碍。

  ① 幽默。说些幽默的话可以使人放松,并使谈判气氛更加亲切。这有助于建立友好的相互关系,从而使一些难题的解决变得更容易。但幽默必须尽可能适当。

  ② 改换话题。如果你发现人家并不注意你在讲些什么,那你就应换个话题。长篇大论,常常会使听的人昏昏欲睡。因此,细节应尽可能少讲。

  ③ 别太专业化。谈判中讲话,避免谈及技术细节,因为那不是对方都能理解的。

  ④ 将含混不清的论点解释清楚。如果你觉得人家听不懂你的解释,应考虑换一种方法来讲它。

  (6)获取对手的信赖

  通常,使自己的意见有详细的事实依据,与对手平等相待和对他的谈判目标表示理解,都可以建立促进协议达成的良好关系。

  应采用的一种方法是,自己先想清楚能对对方的谈判立场提出哪些不同意见。这是使对方很快就信赖你的最有效的方法。另一个有效方法是,同意对方早些时候向你建议或暗示的某事。这么做你既可以把对方希求的给了他,又可以把你要的东西装入袋中。

  (7)说服对方的有效方法

  有些方法,有助于使你说服对方。

  说话肯定。如果你自己都不能肯定你说出的观点,那就根本谈不到说服人。你的说、看、想、行四种活动,都要让对方认为你完全相信自己能够达到谈判目标,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就别指望别人会同意你的看法。

  深知你要说的是些什么。深知你要说的是些什么,并以能让人理解的方式介绍给对方。为在谈判中取得成功,你不必说得让对方喜欢你,但你必须得到对方的尊敬。

  确信你的话已被人家听懂了。应在对方能听得懂的水平上讲话。所讲的技术专用词句,都不得超过对方所能理解的水平。

  有话向决策人说。不管是谁向你提的问题,你的回答都得是说给决策人的。那才是你必须说服的人。

  不管是直接或间接的,永远不能对对手进行个人攻击。不仅包括你与之谈判的人,也包括他的上级、下级和他所属的那个组织。

  如果可能,用第三方的参考资料来支持你的论点。因为这将提高你的论点的可信性。

  向对方表明你能够解决他们感到棘手的难题。如果谈判所涉及的正是你所能做到的,那就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能说服人了。

  形象的重要性。无论是一份精心准备的建议书,还是衣冠楚楚的谈判人员,形象和外表总会对人有影响的。

  以情为先,以理为主,由情入理,圆满双赢。① 以情为先就是给对方面子。当一个人有面子时,就会心平气和,就愿以理服人;相反,当一个人没有面子时,就会蛮不讲理。所以,应注意谈判沟通时把面子放在前面。② 以理为主——分出是非。谈判如果分不清是非,谈判也就达不到效果。③ 由情入理——圆满双赢。谈判如果一开始就要一定分出是非,结果一定是伤感情的。成功有效的谈判应该是在圆满中分出是非。所谓圆满,就是大家都有面子,即使对方错了,也应该在让对方很有面子的情况下认识到错,最终,大家都有面子而达到双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3.稍安勿躁

  (1)谈判需要镇静

  谈判中,不少谈判者往往不善于克制自己,他们容易激动,对方的要求稍微过分他们就受不了,容易气往上冲,拍案而起,反唇相讥。结果不是双方互相拆台,谈判形势每况愈下,最终陷入僵局或是导致谈判破裂;就是对方乘机钻了谈判者的空子,捞了不少实惠。无论如何,情感泛滥都会使谈判者造成很大的损失。

  谈判的顺利进行有赖于双方人员情感的维系,有赖于双方的相互理解、信任和退让。然而,这种情感应该是一种恰如其分的情感,是与理智不相冲突的。情感应成为理智的帮手,而不是理智的绊脚石。

  (2)善于忍耐

  谈判中,可能遇到来自对方的种种压力。例如,谈判对手无心的抱怨,有意的中伤与攻击。前者是谈判对手心理认识的外在表露,而后者则是他玩弄的手段,目的在于引诱谈判者产生冲动,失去理智,他好从中渔利。谈判者,为更好地面对、承受和缓解这些压力,应该做到:

  ① 将对手的无关紧要的抱怨当耳边风。

  谈判人员往往会因为一个与交易毫无关系的问题而陷入争吵,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如果对手有偏见或思想古怪,谈判的任务不是去改造他。谈判只需注意对方对交易的意见,其他方面的事情则不用管。聪明的谈判者一般都避开枝节问题,即使对方说地球是扁的,你也是左耳进右耳出,权当是耳边风。

  ② 甘作对手的出气筒,再因势利导。

  当对手攻击自己时,即使自己有百分之百的正当理由反击对方,也要尽量控制。因为此法易把对方激怒,从而使对方态度更加强硬,更难以说服对方。若先让对方发泄完对自己的不满,自己甘做出气筒,使对方无力再攻击,此时再展开说服,论证自己的正确之处,效果一定很理想。

  ③ 欲擒故纵,麻痹对手。

  在谈判过程中,对手也可能凭借自己占有优势的实力,盛气凌人,向你步步紧逼。此时,不妨先暂时忍耐,使对手产生骄傲的情绪,然后抓住有利的时机反守为攻,使对方的企图不能得逞。

  (3)避免争论

  “谈判时不应该争论!”美国著名推销员鲁布·沃特尔经常说:“不错,你可以随时向买主和其他人证明他的话显得很无知,但这样做你能得到什么?揭穿买主的愚昧没有任何好处,他决不会因此而感谢你,在更多的情况下他会怀恨在心,你的生意早晚会受到伤害。”在谈判中,作为卖主应这样做,作为买主也应该这样做。谈判是一项合作的事业,而争论会激发对手的对立情绪,这对双方达成交易都没有什么好处。

  4.重开谈判大门

  谈判前,尽管人们都抱有很大的期望,但不论你有多么高明的谈判技巧,协议仍有可能难以签订。正如探戈舞必须由两个人跳一样,做成一笔交易也必得双方甚至多方都同意才行。有很多理由可以使你的谈判对手不愿意同你共舞。如果你因此就不高兴,那就于事无补,能够既保持你的尊严和原定方案离去,又能敞开将来的大门,才是最明智的。

  (1)使谈判的大门再开

  当你的第一方案终于告吹,下一步就该动用你的其他方案中排在最前面的那一个了。但是,这时你必须留意将来再谈的大门别关——即使再谈不大可能。但若真的你又同那位对手相遇,那笔交易就仍有可能做成。

  假如说上次你们在交易告吹时,并未讨论过其他解决方案,那么重开谈判大门肯定是好消息,任何事情都决不可能只是铁板一块。

  (2)为重开谈判而不丢掉面子的策略

  谈判已经破裂,而且从此再也没听到对方的消息,这并不意味着这笔生意已经彻底没希望了。由对方先来找你那当然好,因为这不但告诉你,对方对达成协议很感兴趣,而且在策略上你也算占了上风。由于是他主动联系,从理论上讲,这至少说明他们比你更想做这笔交易。这样,重开谈判的时间和地点就多半得由你决定了。

  相反,如果是你在寻找达成协议的可能性,可过了一两个星期之后,却仍听不到对方有什么动静,这时由你来打个电话给对方,也是可以的,很可能对方会告诉你,他们不想再谈了。但这至少使你能够确知,这笔交易已彻底失败。更有可能的是,对方还想听听这回你说些什么,假如谈判之门重开,使谈判协议达成的最好办法,将是拿出点新东西来。至于这新东西是什么,那得由你们谈判的内容决定了。至少说明你有达成协议的诚意。这一行动很有希望成为推动这笔交易有所进展的基本因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领导情商
《情商决定一生》清华大学出版社作者:窦胜功,周玉良

  领导,包括“领”与“导”两个方面。“领”是刚性的,“导”是柔性的。过去主要是“领”,今天主要是“导”。现代理论认为,情商理论能很好地应用于领导工作中,因为情商理论和领导科学有共同的研究对象——人。领导情商就是指领导者的心理素质及协调控制部属的能力。

  1.成功领导者的风范

  (1)成功领导者的特质

  ① 毫不动摇的勇气。根据本身和职业的知识形成的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自信与勇气。跟随者不会愿意接受缺乏自信和勇气的领导者指挥。

  ② 自我控制能力。连自己的行为都不能控制的人永远不能控制别人。自我控制为跟随者树立了榜样,跟随者会更聪明地进行仿效。

  ③ 强烈的正义感。没有公平的正义感,任何领导者都不可能指挥和获得下属的尊敬。

  ④ 坚定的决心。一个犹豫不决的人,他既不能肯定自己,更不能成功地领导别人。

  ⑤ 具体的计划。成功的领导者必须计划好他的工作,并按计划进行工作。靠临时推测移动,没有现实具体计划,领导者就像条没有舵的船,成了断了线的风筝。

  ⑥ 付出超出所得的习惯。领导者需要奉献,领导者干的工作要大大超过他要求下属所干的工作。

  ⑦ 受到尊重的性格。没有懒散粗心的人能成为成功的领导者。领导人物需要受到尊重。跟随者不会尊重一位性格上各种因素档次不高的领导者。

  ⑧ 掌握详情。成功的领导人需掌握与领导职位有关以及下属及环境的详细 情况。

  ⑨ 同情与理解。成功的领导者必须同情、关心和爱护下属,必须理解和懂得下属的需求和困难。

  ⑩ 愿意承担责任。成功的领导者必须愿为下属的缺点和错误承担责任。如果他的下属犯了错误,这显示他不称职,领导者必须考虑失败的是他本人。

  合作的精神。成功的领导者必须懂得和运用合作力量的原则,能劝导下属也这样做。领导人物需要力量,力量需要合作。

  (2)领导者失败的主要原因

  领导者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不能组织详细的资料。有效率的领导者需要有能力组织和掌握详细情况。掌握与他的职位相关的所有详细情况。而且,他还必须有将详细情况移交给能干的副手的习惯。

  ② 不愿提供低卑的服务。伟大的领导人物在需要场合,愿意干他命令下属去干的劳动。最伟大的人将是大家的仆人,这是所有领导者受尊重的事实。

  ③ 害怕来自下属的竞争。担心他的手下取代他的位置的领导,实际上迟早会使这种害怕变为现实。能干的领导懂得训练接班人,并把有关他的职位的任何有关详细资料移交给他的接班人。

  ④ 缺乏创新思维。没有创新思维,领导者就不能应付紧急情况,就不能制定出有效地引导下属的计划。

  ⑤ 自私。领导者将所有下属工作取得的荣誉据为己有肯定会遇到不满。真正伟大的领导不把任何荣誉据为己有。看到荣誉时,他感到高兴,将它归功于下属,因为他知道,大多数人为了得到表扬和承认愿意加倍努力工作。

  ⑥ 无节制。下属不会尊重一位无节制的领导。因为任何形式的无节制都会毁灭掉放纵者的毅力和活力。

  ⑦ 不忠实。不守信用的领导,对上级和下级不忠实的领导,不可能长久地维护他的领导职位。缺乏忠诚是各行各业的人们失败的重要原因。

  ⑧ 强调领导的“权威”。有能力的领导是通过鼓励,而不是靠向下属在心理上施加威胁进行领导。试图用“权威”给下属留下印象的领导属于凭权力领导的这一类。一位真正的领导,没有必要为那个事实做广告。

  ⑨ 注重头衔。称职的领导不要求任何头衔来使他得到下属的尊重。在头衔上花太多精力的人很少注意其他东西,真正领导的办公室的门对所有愿意进来的人是开着的,他的工作方式不受拘泥形式或风头主义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3)意志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

  意志是指人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利用自身的力量去战胜困难的主观能动性。

  意志力是领导才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意志与领导者和领导工作是寸步不离的伙伴,因为办任何事情(特别是领导众人去办的事情)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在现实中,有些有知识、有才干的领导者,并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领导人才,而有些能力虽稍差,却能够依靠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去克服看起来是无法克服的困难的领导者,最终获得了成功。领导工作的性质,决定了领导者必须具备很强的意志力:目标始终如一,信念坚如磐石,一切行动都在理念的牢牢控制之下,胜利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并提出新的目标;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毫不气馁。最后的胜利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在绝望的困境中“再坚持一下”,这是一种强大的意志力量,领导者要开创新的工作局面、要推动全局前进,有时还要挽救处在危机中的事业,意志状态就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锻炼意志力的最有效办法是感受痛苦。

  锻炼意志力的最有效的办法是感受痛苦。世界上每一个伟大的人物,他们都是意志力很强的人。查阅他们的历史档案就会发现,他们都有一部苦难史。虽然他们的遭遇不同,但都在感受痛苦的过程中使意志得到了锻炼。痛苦是对信念、信仰的残酷考验,经受住了这样的考验,人的信念、信仰就比常人坚定十倍。人的信念、信仰越高尚,其行为过程就越艰难,意志也越坚强。当行为动机与客观发生矛盾时,思想上的压力感、屈辱感就会给人带来崇高的痛苦,使人的心灵得到洗刷和锻炼,人的适应能力也会大大提高,遇到一般的挫折和困难便不会失望。相反,有些人的生活道路一帆风顺,或者靠机遇青云直上,他们由于没有尝过“苦头”,就往往容易患“精神脆弱症”,时而异想天开,时而心灰意冷,他们是不可能成为与困难搏斗的强手的。

  2.善用情绪是领导者的法宝

  (1)领导者应善于研究下属的情绪

  领导者面对的是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且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情绪在人的行为中起决定作用,也就是说,情绪的好坏,关系到人的行为的正常与否。因此,领导者要善于利用被领导者的情绪,才能使组织内部团结一致,发挥出团体的力量。

  领导者要开发群众的积极情绪,就要对群众的心理状态进行研究,分析他们的精神为什么振奋,情绪为什么消沉,他们对什么事情最感兴趣,什么东西最能引发他们的积极情绪。现在企业界已经较为普遍地关心努力造成亲密团结的人缘环境,让大家感受到一种友爱的气氛,使人的精神有所依靠和寄托。

  “愉快”是人的最佳情绪状态,这是对一般而言的。事实上,人们不可能时时保持这种心境。人有七情六欲,生活中有悲欢离合,挫折、损失或者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都会给人的情绪带来沉重的负担。但是,痛苦可以泯灭懦夫的勇气,也可以磨砺强者的意志,这说明消极情绪并不是百害无益的东西,只要合理引导,消极情绪也可以转化成为积极的精神力量。

  (2)领导者的微笑

  领导者的微笑可以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微笑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人人都希望看到别人的笑脸,这是人们的共同心理需要。在领导的工作中,微笑是一种艺术,具有许多特殊的功能。

  ① 微笑可以增强下级的信心。领导者的信心可以用行动来体现,可以用语言来表述,也可以通过微笑来显示。微笑往往具有很大的感染力。领导者只有对事业充满信心,面上常露出乐观的表情,才能使下级精神振作。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微笑可以使人们产生藐视困难、争取胜利的信心。因此,领导者必须经常用微笑来鼓舞、鼓励下级。

  ② 微笑可以表示领导者的宽容大度,有利于解决矛盾。领导者在处理各种关系中难免会遇到矛盾。这时,你无须发怒,也不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疾言厉色,大动肝火。此时,除了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外,微笑也是一种武器,它表明你具有宽阔的胸襟、镇静的气质和自制的能力,不计较他人一时的失礼,从而使对方终于克制自己,恢复理智。这样,矛盾与对抗情绪便由激化导向平缓。当下级讲怪话、发牢骚时,你的微笑可能成为他们不满情绪的消蚀剂。

  ③ 微笑是一种赞扬和鼓励下级的重要方式。微笑可以超越一切上下级关系的界限传达一种喜悦的信息。你的微笑可以表达对上级领导的满意心情,也可以表达对下级工作的赞许。当见到你的下级工作作出了成绩,你的脸上顿时露出满意的微笑,你的下级就能从你的满意的微笑中,受到鼓舞,得到鼓励,获得力量,从而迸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

  ④ 微笑是平易近人、平等待人的需要。平等是人们自尊、自爱的基本要求,也是自由地进行社交活动不可缺少的权利。平等,要求领导者懂得尊重人,尊重别人的人格。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尊重人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和蔼的态度,亲切的微笑,都是对人的尊重的表示。领导者要平易近人,平等待人,与人为善,与人为友。领导者脸上经常挂着微笑,你平易近人的内在素质便立刻外在化了,你就给人以亲近感和平等感,人们就愿意接受你,对你就无话不谈,你就能从群众那里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⑤ 微笑能使下级消除紧张和对抗情绪。领导的微笑能给下级以安全感。如果领导者满面春风,笑容可掬,下级的心情就会特别轻松,办起事来就会信心百倍,干劲十足。

  (3)运用“情绪指数”调动积极性

  人们的情绪是不断变化的。人的情绪的高低可用情绪指数来表示,其公式为:

  情绪指数=实现值÷期望值

  当期望值小于实现值的时候,情绪指数>1;由于内心欲望得到满足,人的情绪就呈现兴奋状态。而且情绪指数越大,人的情绪就越兴奋。相反,当情绪指数<1,期望值大于实现值的时候,由于内心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情绪就会呈现压抑状态。而且情绪指数越小,情绪就越低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们的情绪不仅受实现值的影响,而且受期望值的制约。同样加一级工资,有人欢天喜地,有人却怨气冲天,其原因就是各人原先的期望值不同。为使人们保持兴奋、高昂、健康的情绪,其办法有以下几条:

  ① 确定适宜的期望值。确定工作、生活指标时,这个指标应当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

  ② 运用“层次期望”。所谓“层次期望”,就是把期望分成若干层次。一般分为基本期望和争取期望。有的习惯称“第一本账”、“第二本账”,这样比只有一种期望更具有灵活性和主动性。又如“从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努力”就包含了“层次期望”的道理。

  ③ 努力寻找心理上的“合理化”。所谓“合理化”,就是寻找影响情绪的“合理”原因,以补偿和减轻心理上的损伤。

  ④ 缩小冲突双方的情绪差距。这种方法,习惯上称为“冷处理”。但“冷处理”不是不处理。具体方法是:在双方情绪指数差距较大时,高的要让低的,心情好的要让心情不好的;在双方情绪指数都低时,要注意寻找能使双方情绪指数提高的事情,以增加共同语言;如果双方的情绪比较对立,则以暂时脱离接触为宜,待一方或双方冷静下来,自我克制以后再解决。操之过急,常常会导致失败。

  ⑤ 要学会硬着头皮听气话。职工心有不畅,常常发火,作为领导者要硬着头皮听气话、“歪话”,不仅不计较他们的态度,还要想方设法促使他们将情绪稳定下来。所谓“气话能消气”,就是气话说过之后,情绪就可以慢慢好起来。这也是心理上的一种平衡。所以,与其压火,不如诱发,使其一吐为快,然后再钝化矛盾。然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领导者自身的情绪应该是高的,只有领导者始终保持乐观的情绪,才能感染他人的情绪,做好思想工作,调动人的积极性。

  (4)注意感情投资

  一个领导者要想得到下属的理解、尊重、信任、支持,首先应懂得怎样理解、尊重、信任、关心、爱护和支持下属。有投入才会有产出,有耕耘才会有收获,不行春风,哪得春雨?因此,作为一名领导者,要高度重视向自己的工作对象进行感情投资。领导者,对自己的同事和下属能够平等相待,以诚相见,感情相通,心心相印,从思想上理解他们,从人格上尊重他们,从政治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和爱护他们,从工作上信任支持他们,使他们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得到满足,他们便会焕发出高昂的热情和无穷的力量,就会做好日常工作。领导者向下属进行感情投资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 有“投资”就必然有收获。但这种收获只能是群众与领导的心贴得更紧了,对工作更加支持和热爱了。这是进行“感情投资”的唯一目的。如果领导要求人家感恩戴德,从私人利益方面报答,那就错了。

  ② 感情“投资”,必须是自觉的、一贯的、一视同仁的,而不应当是消极的、偶尔的。

  ③ 对于“投资”后的反映,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时能够立竿见影,有时则需要较长的时期才能结出果实。但应当坚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工夫下到了,误解消除了,总会破颜一笑的。

  ④ “感情投资”不排除某些语言上的赞赏、慰藉和物质上的帮助,但它与吹捧、讨好、拍马、行贿、拉拢完全是两码事。切不可把“感情投资”庸俗化,以“感情投资”之名,行歪门邪道之实。

  3.提高领导者情商的诀窍

  (1)领导者要做领导者的事

  善于自我约束。所谓自我约束主要包括两个意思:一个是要抓大事。领导者要努力克制自己,尽量不为那些琐碎的小事而浪费过多的精神。二是要求领导者不直接干预下级领导者的工作,不要抢下级的活干。领导者一定要把自己约束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不干预下一层的事。当然不插手别的领导者和下级的工作,并不等于看到问题不闻不问,有建议可以提出来供人家参考。尽量排除不必要的工作。只做那些非做不可的工作,而可做可不做的工作则应尽量排除,少做无效劳动。

  (2)领导者要精于授权

  授权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 明确职责是授权的前提。首先把各层次、各岗位的职能、责任、权力搞清楚,干什么活,负什么责,有什么权。不属于自己的权力不揽,属于自己的权力不放。

  ② 因事择人,视能授权。一切以事业的需要和被授权者的才能大小、水平高低为依据。所授之权,不能超过被授权者的智能所能承担的限度。有多大的能力,干多大的事,就授以多大的权力,防止大材小用、小材大用和“因人设事”。在授权之前,应当对被授权者的素质和能力情况有清楚的了解,力求做到权力和能力的统一。

  ③ 不能越级授权。授权只能是授予其直接下级,既不可授给下级的下级,也不可替自己的下级把权力授给他的下级。

  ④ 授权要明确。授权时,必须明确交代所授权力的性质、目标、范围、限度、责任,以及完成任务的时间和质量,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也不要在细节上过多地纠缠。对于下级熟悉的、胜任的工作,一般只告诉下级做什么,权限是什么,而不必过细地做具体安排,这样有利于发挥下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⑤ 权力与任务要同时交。执行什么任务给什么权,两者要同时交。只交任务,不交执行任务所应有的权力,下级就无法履行自己的职责。

  ⑥ 要公布于众。被授权者在什么范围内执行任务,履行职责,上级就要在什么范围内宣布他的职责权限,这样便于承办者开展工作,也便于各方面互相配合。

  ⑦ 授权之后要放手。领导者既然把权力授给下级,就应该信任他们。授权之后,领导者不要再干预下级的具体工作,但对下级的执行情况,可以超越指挥层次搜集信息,直接听取群众意见,以便于指导。

  ⑧ 掌握有效的控制方法。对于授权者来说,权力虽然授出去了,但责任还在。授权者不仅不应放弃控制,而且控制的范围更扩大了。因此对“领命而去”的下级要加强考核、协调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及时纠正。

  ⑨ 授权要有度。如果授权过分,就等于领导者放弃了权力;如果授权不足,领导者仍将被杂乱的事务所困扰,下级仍将事事被动,样样请示。一般来说,凡属下级职责范围内的权力,都要放还给下级;对于那些虽属自己的工作范围,但下属也能办好,或比自己办得还好的事情,也可以授权让他们去做。但领导的核心权力是不能授予下级的。如有关全局的最后决策权、管理全局的集中指挥权、总的财政审批权、主要方面的人事任免权等,领导者都要牢牢地抓住不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3)领导者应克服忙乱现象

  领导者产生忙乱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 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所担当的工作,没有比较妥当的通盘安排,没有正常的工作秩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赶上什么就抓什么,杂乱无章,顾此失彼。

  ② 领导的下属单位职责不清,分工不明。主观上愿意多做工作,总觉得对什么事情都有责任,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一片忙乱。

  ③ 对副手和身边工作人员缺乏充分的信任,唯恐人家工作做不好,于是就越俎代庖。

  ④ 没有建立起必要的制度,办事无章。

  ⑤ 情面与关系的纠缠,使人难以脱身。

  ⑥ 迎来送往,耗时过多。

  ⑦ 揽权太多。以为管事越多,权力越大,威信越高。

  为克服忙乱现象,除了学会授权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 建立科学的工作秩序,划清职责范围。哪些工作必须自己做,哪些应由别人做;哪些事自己做主,哪些事要集体研究等。对于这些,领导者必须胸中有数,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不该领导者管的事,坚决不管;该管的事,一定要主动过问;凡所属单位提上来需要领导拍板定案的问题,必须要求把情况和意见一并拿上来。

  ② 工作要有计划性。领导者都要具备定量控制自己时间的能力,对自己的时间要实行计划分配。

  ③ 迈开双脚走下去。领导者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主动下去了解情况,掌握动态,检查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涌上来的问题就会大大减少。

  (4)处理好与上下左右的关系

  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① 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对上级交办的任务,要认真落实;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要主动积极地去承办。并能开创新局面,这是上级最为满意的。

  ② 尊重上级领导,维护领导的威信。不能自恃高明,傲视上级。当然,尊重和维护领导决不是随声附和,降低人格,曲意奉承。

  ③ 勇于挑重担,为领导分忧。对于工作要多动脑子,多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领导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任何领导者都不喜欢遇到问题就往上推的下级。

  ④ 主动请示和汇报,使领导对下面的工作有比较清楚的了解。遇到重大问题和意外事件,更要随时请示报告,并主动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以供上级决策时参考。

  ⑤ 对领导的缺点和错误,可在适当的场合进行必要的提醒和批评,也可以寻找适当时机个别进行说服和进谏。切不可背后议论直接领导的短处而又不告诉他本人。

  ⑥ 当与上级发生矛盾,或因工作出了问题受到批评时,要冷静地考虑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方法是否有过失,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要谦虚地倾听上级的批评和意见。

  处理好与下级的关系,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① 对下级要尊重。尊重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② 对下级要信任。凡属下级职权范围内的事情,要充分信任他们,放手让他们大胆去工作。

  ③ 对下级要体谅。遇到下级工作失误时,要给予充分的体谅,主动为下级承担责任,推功揽过。

  ④ 对下级要支持。对下级提出的意见和设想要重视。只要对事业和工作有利,即便与自己的想法相反,也要给予积极支持,尽量促其早日实现。如不能采纳,也要做好说服解释工作,以免挫伤下级的积极性。

  ⑤ 对下级要鼓励。对下级应多进行表扬,即便很小的成绩,也应及时地肯定,使下级感到上级对他的注意和赞赏,从而增强工作的积极性。

  ⑥ 对下级要商量。对下级布置工作,一般要采取商量的口气。商量,可以调动下级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谈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命令,意味着只能服从和执行,不利于集思广益。

  ⑦ 对下级要帮助。对下级的工作要以诚恳的态度给予热情的帮助。下级工作出了失误,要帮助其分析具体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下级需要批评时,也要有分寸,如本人已经认识到了,就不要抓住不放。

  ⑧ 对下级要冷静。如与下级发生争执时作为领导者头脑一定要冷静,要用理智控制住感情,先让下级把话讲完,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心平气和地妥善处理。

  ⑨ 对下级要体贴。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领导者对下级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要关心体贴,要经常了解下级的思想。如果领导者真正这样做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一定能亲密无间。

  ⑩ 对下级要带头。领导者要严以律己,处处起表率作用。要求下级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自己必须做的事情,不一定要求下级都做到。不能完全用衡量自己工作好坏的标准去衡量下级的工作,也不能用领导者应达到的标准去衡量群众的行为。

  处理好与“左邻右舍”的关系,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① 要注意加强同级部门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主动介绍本部门的工作情况,以便取得配合和支持。

  ② 在与同级的交往中,要尽量多承担一点工作,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

  ③ 要注重尊重其他部门的职权,维护其威信,不干预其内部事务。不要在本部门内议论其他部门内部人际关系的是非。

  ④ 遇事要多商量,任何时候都要谦虚待人,千万注意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

  ⑤ 要注意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别的部门遇有困难需要帮助时,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支持和帮助。

  ⑥ 对同级部门的领导者要平等相待,切不可因水平的高低、地位的主次、年龄的老少,而产生亲与疏、远与近。

  ⑦ 与同级领导者之间有了矛盾,要注意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不可以在下级中散布,以免影响部门与部门之间以及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情商培养的几个阶段
《情商决定一生》清华大学出版社作者:窦胜功,周玉良

  人的情商不是生来就有的,而主要是后天学习、培养的。

  人的情商的形成,开始于幼儿期,形成于儿童期和少年期,成熟于青年期。青年期之后,人的情商水平仍然持续不断地提高。

  人的情商是在先天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培养而形成的。有的学者提出,人的性格的形成,30%受先天因素的影响,70%由后天因素决定。人的情商的形成,不是一时一事,也不是一朝一夕,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因此,人们常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但是,因为影响人们情商形成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因素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人的情商水平也是在不断发展的。随着人生经历的丰富和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增长,特别是个人亲身的生活、工作实践的丰富,其情商水平会不断提高。

  一个人,从小就应该开始注意情商的学习和训练。如果从小就缺乏早期的情感教育和训练,导致一个人重要的情感缺陷,这对成人以后的情商水平会有很大的影响。

  1.儿童期(0~11岁左右)的情商培养

  儿童期是一个人情商培养的开始阶段,或者叫准备阶段、奠基阶段。这个时期,孩子主要是学习语言和最基本的社会常识,模仿大人,主要是模仿父母的行为和动作,而且,儿童的模仿不分好坏,父母的优点和缺点被孩子一起学习和吸收,因此,人们常说:谁家的孩子像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想让孩子有高情商,做父母的首先要有高情商。否则,父母的情商水平低下,情绪不能自我控制,性格孤僻古怪,心胸狭窄,而要求孩子有良好个性,这既是很难的,也是不公道的。因此,儿童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情商形成是极其重要的。

  儿童上小学以后便开始接受正规的教育,这个时期的孩子,主要特征是好奇、好动。一个人的好奇心会产生求知欲,好动会产生模仿、尝试和冒险。因此,学校和家长对这个时期的孩子必须给以正确科学的引导教育(关于怎样培养高情商的孩子,将在第5章专门介绍)。

  2.少年期(12~18岁左右)情商的培养

  少年期是一个人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人的独立性开始提高,依赖性开始下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而且又是可塑性很大的时期,血气方刚,初生牛犊不怕虎,极易受外界的影响。因此,有些学者把这个时期叫做人生的“断乳期”,有的又称之为“危险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还不成熟,情绪极不稳定,行为也往往缺乏理智。对此,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对其进行积极的疏导,开展易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丰富多彩的正确教育。

  3.青年期(19~30岁左右)的情商培养

  青年期,人的生理与心理都已发育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其个性都已基本形成。并且已走向社会,开始了独立的学习、生活与工作,陆续成家立业。这个时期,需要广泛全面地学习与实践社会规范和人生中各种生存技巧与知识,学习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以更好地适应人群与社会。

  4.成人期(31岁以后)的情商培养

  这个时期,人的社会知识和实践经验已相当丰富,但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并不一帆风顺的人生,仍然需要继续学习和接受教育,学习新知识、新经验和人际技巧,不断反复实践和自我提高,其情商的培养主要靠自省、自悟、自我感受与体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
《情商决定一生》清华大学出版社作者:窦胜功,周玉良

  1.善于控制个人的情绪

  善于调节与控制个人的情绪是保持情感健康的关键,自我安慰是一个人生活的基本技巧。人们总是生活在某种情绪状态之中,应当善于控制个人的过激情绪,从而使自己的情感保持平衡。但这并不是说要压制个人的情感。因为人的每种情感都有其作用与意义,没有情感的生活与丰富的人生格格不入。不过,人的情感必须适度,与周围的环境、情况相适应。如果感情太平淡,生活就会枯燥无味;若情感失控,走上了极端偏执,就成了病态。那种长期抑郁、过分焦虑、怒火冲天以及狂躁等,都属于病态现象。某一情绪过分强烈或长期耿耿于怀都是在走极端,有害于人的平静生活。

  当然,人们不应只保持某一种情绪,永远快乐的人生不仅不可能,而且不免过于平淡。人生的痛苦也往往能促使人们去追求富有创造性和精神乐趣的生活,痛苦能磨炼人的灵魂。在情绪问题上,应该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保持在适当的比例。实验表明,人们要获得情感满足,并不需要避免所有的不愉快情绪,只是不应让过激情绪控制并取代所有的愉快心情。有些生活得非常快活的人也有火冒三丈或非常抑郁的时候,但因为他们同时保持着平衡,因此也就感到愉快和幸福。研究证明,人的情感健康与智力无关,而取决于情感智商。

  2.平息怒气

  在人们需要避免的情绪中,愤怒最难缓解。有关研究表明,生气是最难控制、最具有诱惑力的负面情绪。生气的人往往会找一些自圆其说的借口,在内心中推波助澜,从而使怒火的理由变得更加充分。那种认为生气是无法控制的、不要有意压抑怒火甚至生气是正常的“宣泄”,或者认为人们完全可以避免生气等,这些看法都是不对的。

  人们生气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有时,一些突发的小事也可能惹得人勃然大怒,对不公正的事情采取报复行动或义愤等。实际上,引发人们愤怒的思绪同时也是打消生气的关键所在,因为它是可以抽去的釜底之薪。人们越是去想那些使自己生气的原因,就越是认为自己生气发火是“理所当然的”,就越是给自己生气加以辩解,其结果是不停地给自己火上浇油。因此,人们应从不同角度来看待生气的原因,从而改变自己的心情,这样就可以平息怒火。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平息人的怒火有各种方法:

  ① 认准引起怒火的思绪,并加以反思,因为最初的想法是导致怒火爆发的源头,以后的想法只不过是推波助澜。趁着还未生气时,就表示出缓和的姿态,这样可以消气息怒。

  ② 谅解有助于平息怒气。因为谅解可以对对方的处境表示同情。

  ③ 分散注意力。如果老是想着那些惹你生气的事情,那你就不会平静下来,因为你老想着那些事情会使你越想越气。而分散注意力的作用就在于它打断了生气的念头。实践证明,看电视、看电影、读书、逛商店、与亲朋好友聚会等都可以干扰引起人们大发雷霆的生气念头。

  ④ 自觉地注意那些愤世嫉俗或与人为敌的想法,这些想法一露头,就把它写下来,重新思考这些想法,人们就会对这些想法的正确性发生怀疑,从而平息怒气。

  3.正确对待发泄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发泄可以达到“出气”的作用,如直截了当地向惹你生气的人发泄一番,使你有一种自己占了上风、伸张了正义、使惹你生气的人“受到了惩罚”的感觉,从而获得了心理上的平衡;或者发泄使你生气的人行为有所收敛,从而使你的心情会“舒畅点”。研究证明,以发泄的方式来平息怒火,往往收效甚微。因为弄得不好,发泄会使人更加怒火中烧。发泄时通常都会使情绪中枢兴奋,让人欲罢不能。研究认为,当人们对惹自己生气的人发泄时,本身就延续了不愉快的心情。如果人们一开始就冷静地处理,以一种建设性的态度来同对方讨论怎样处理他们之间的争执,则能更快、更有效地平息怒气。有人曾请教一位僧人息怒之道,答曰:“不抑,不扬。”意思是对怒气既不压抑,也不暴发,而是疏而导之。

  4.缓解焦虑

  生活中的焦虑,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深思熟虑,就可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忧虑实际上就是使人对潜在的危险保持警惕,这是进化过程赋予人类的本能。当恐惧刺激人的情绪中枢时,就可能产生焦虑,从而使人一心关注眼前的威胁,迫使人们把其他事情暂时抛开,想方设法应付威胁。从某种意义上说,焦虑就是预演可能出现的人生危险,从而找出积极的对策加以克服。

  生活中人们总是忧心忡忡地牵挂着那些没完没了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反反复复,没完没了。若长期为某一事情焦虑,既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又始终无法释怀,则问题就会产生。对长期焦虑的研究证明,人若长期焦虑就会具有低程度情绪短路的全部特征:莫名其妙地忧心忡忡;焦虑情绪无法控制,持续不断和不可理喻;对某个问题特别忧虑等。如果这种焦虑情绪反复强化,绵延不断,便会发展成为完全的神经失控,出现恐惧症、偏执、强迫行为及恐慌症等。

  研究认为,人的焦虑是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其一是认知的,也就是焦虑的想法;其二是身体的,即焦虑的生理症状,如冒汗、心跳加快、肌肉僵直等。

  人们缓解焦虑的办法是:

  第一步要有自我意识,及早地注意到焦虑的出现,最好是在灾难性的想法引发焦虑恶性循环的那一刻,就能发现焦虑。一旦意识到焦虑出现了,就做放松练习来缓解它。放松练习的技巧运用自如,人们就会有效地缓解焦虑。

  第二步是对焦虑采取批判的态度。例如,那可怕的事件果真会发生吗?难道就只能眼睁睁地让它发生,没有其他选择了吗?是否还可以采取一些建设性的步骤呢?焦虑真能有助于克服反复出现的忧虑吗?这种自我注意与建设性的质疑相结合,就能遏制轻度焦虑症的思路发展。主动养成自我注意与批判焦虑思绪的习惯,就可以切断焦虑对边缘系统的刺激。同时,主动进入放松状态,抵制情绪中枢输送到人体各部位的焦虑信号。

  5.转移注意力,摆脱抑郁

  悲伤是在人们所有情绪中最希望消除的情绪。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悲伤情绪都应该避免。同其他情绪一样,悲伤的情绪对人也有积极的一面。如失去亲人后会深感悲伤,对娱乐活动兴趣全无,身心沉浸在悲哀之中,失去或者暂时失去从事新活动的动力。悲伤使人从人生忙忙碌碌的追求中退缩回来,让人缅怀逝去者,反复思索这一事件的前后与影响,痛定思痛,最后进行心理调适,制定新的人生计划。

  尽管悲伤对人生有其积极的一面,但过度的悲伤抑郁对人有害无益。著名作家威廉·斯蒂伦曾对种种可怕的抑郁形态作过深刻的描述。其中有自艾自怨、自觉无用等感受,满腹忧伤而毫无人生情趣,甚至会感到恐惧和精神错乱,一种令人窒息的焦虑感;随后,智力受损,思维混乱,注意力涣散,健忘等;以后,看人看事的眼光也被扭曲,有一种头脑难以名状的毒潮所吞没的感觉,而这种毒潮把人生的欢乐抹杀得一干二净。与此同时,生理的反应也出现了。例如,失眠、感觉如行尸走肉、麻木不仁,无精打采、气息奄奄。再进一步,感觉生活全无兴趣,其他感官享受也索然无趣。最后,人生的任何希望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使人绝望地感到似乎唯有自杀才能脱离这无边的苦海。对于严重的抑郁症患者来说,生活已经崩溃,没有未来,没有前途,生命似乎是死水一潭。

  人的悲伤和抑郁是可以摆脱的。人们摆脱悲伤抑郁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有效的办法是转移注意力。人的抑郁的思绪是自发的,是不请自来的,即使你想努力消除它,也往往会徒劳无功。一旦抑郁的想法涌入心头,就像磁石,吸引出一串串忧伤思绪。而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就是设法打断对忧伤心事连续不断的思考。转移注意力是最有效地改变心情的方法,例如,看一场精彩的体育比赛,看一场喜剧,读一本轻松愉快的书,看一场令人欢乐的电影,玩电子游戏,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如外出吃饭、跳舞、与亲朋好友一道做点事情等。凡是能把注意力从悲伤中转移开的方法,都有积极的作用。但运用此法要注意避免选择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的事情,如看一场让人伤心落泪的电影,讨论一部结局悲惨的小说等,只能使抑郁者更加郁郁寡欢。

  增氧健身操是缓解悲伤、抑郁以及其他不佳情绪的另一种有效办法。这是因为,锻炼改变了与情绪相关的生理状态,使人心情变好。抑郁症患者生理上处于低兴奋状态,而增氧健身操使人体进入高度兴奋状态,从而阻断了抑郁症或焦虑症的循环过程。

  享受生活也能使人振奋愉快。一个人心情忧郁时,可通过洗个热水澡,吃点美味佳肴,听听音乐等来减轻其郁闷心情。妇女在心情不佳时,通常的缓解办法是上街给自己买点小玩意或吃点东西,妇女到商店里,即使不买东西,仅仅随处逛逛心里也舒畅。但若暴饮暴食或纵情酗酒,其效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因为暴饮暴食后人们常常追悔莫及;酗酒则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从而使情绪更加消沉。

  一个小小的成功也是缓解悲伤抑郁的有效方法。一个人设法取得一个小小的成功,如处理好家中某件拖延已久的杂事,打扫一下久未打扫的房间卫生,穿着得体整洁等,都可以改善自我形象而有助于解闷消愁。

  换个角度看问题是缓解悲伤抑郁情绪的最有发展前途的方法。所谓换个角度看问题,就是认识的再构建。例如,为一段友谊的终结而伤感甚至产生绝望。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想一想这段友谊对自己也许并不那么重要,你与你的朋友未必就是真的情投意合,这样,伤心的情绪就可能大大减少;再如一个重病患者,无论病得多重,如果把自己与那些情况更糟的患者相比,就会觉得“我还行”,这样心情就会好一些。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想法对改善人的心情效果甚佳。

  设法助人也是缓解悲伤抑郁的有效方法。抑郁症者情绪焦虑低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沉溺于自己的苦恼之中。如果善于热心帮助别人,为别人做点好事,就能把自己从抑郁情绪中解救出来。研究证明,投身于志愿助人的活动是改变心境的一个好办法。

  6.处变不惊,镇定自若

  处变不惊、镇定自若是调节自己情绪的高手。这种人处理消极情绪得心应手,甚至对消极情绪可以视而不见。研究显示,镇定者表面上镇定自若、临危不乱,而实际上他们只是对自己的心理波动没有觉察而已。从理论上来说,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能学会控制情绪,成为镇定自若的人。所谓镇定就是乐观情绪阻断了不愉快的情绪,是积极的解离过程。有些人镇定的表现之一就是置身事外的漫不经心。这种镇定自若,实际上是情绪自我调控的一种成功策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我激励与自我管理
《情商决定一生》清华大学出版社作者:窦胜功,周玉良

  1.自信与希望

  人的希望不同,其努力程度也会有所差异。一个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较高期望值的学生,他的学习必然会更刻苦,也就会通过刻苦努力想方设法来实现其成绩目标。而对于只希望得到中等成绩即可的学生来说,他们只会作出一般的努力,只要达到目标就可以了。而那些对成绩不抱希望的学生,往往会放弃努力,从而听之任之。

  研究发现,希望在人生中有着惊人的作用。它有助于提高学业成绩,提高工作效率,能让人忍辱负重,锐意进取,以致在各行各业中捷足先登。

  自信心强的人有着共同的特点,如能激励自己,相信自己有办法实现目标,在身处挫折、逆境时能重振信心,为实现目标能随机应变,发现目标不可能实现时就能及时重新修订目标,对于那些棘手的工作擅长化整为零,各个击破。这种人,持有希望与自信,面临重大挑战或挫折时,也不会被焦虑所压倒,不会俯首退让,更不会悲观沮丧。

  2.乐观与坚强

  为要取得成就,不仅靠人的才能,而且还要看他是否能经受失败的打击,具有乐观与坚强的精神。

  心理学家研究乐观态度对人们的激励作用,其研究结果极具有说服力:在推销工作中,被人拒绝是家常便饭。这也就是为什么大约3/4的推销员干不满3年就辞职而去的原因。研究表明,天性乐观的推销人员在其工作的最初两年中,推销出去的份额比悲观者高出37%;而悲观者在第一年内辞职的人数是乐观者的两倍。乐观态度之所以对推销成功能起如此巨大的作用,就是因为每一次被拒绝都是一次失败,而失败后的情绪反应决定着他们是否还有足够的动力继续努力。一次又一次地被人拒之门外,其士气也就日渐低落,也就越来越不愿意找下一个客户。很显然,这种拒绝对生性悲观的人来说,简直难以承受,必然产生失败主义情绪,失去工作热情。而生性乐观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则会告诫自己:“可能我推销的方法不对”;“或许这个客户正心情不好,下一次我会时来运转”。他们并不认为自己不行,而是从外界寻找失败的原因,由此改变下一次的推销方法,最终获得了成功。所以,悲观的心态会使人万念俱灰,而乐观的心态则使人充满胜利的希望。这就是心理专家所说的“自我功效”,即相信人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能应付人生的挑战。自觉地发展任何一种能力都可以增强自我功效感,从而使自己敢于承担风险,不畏挑战,而战胜挑战又增强了自我功效感。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对自我功效做过大量研究。他认为:“人们对其能力的自信心会对其能力的发挥产生巨大影响。能力不是固定资产,弹性极大,关键是怎样发挥它。有自我功效感的人常化失败为动力;失败越惨,动力越强。他们遇到事情,不是担忧会出什么乱子,而是考虑怎样解决好事情。”

  3.控制冲动,克制欲望,延迟满足

  控制冲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心理技能。所有的情绪控制都以此为基础。因为任何情绪,就其性质来讲,都会产生做某事或另一事的冲动。人们取得的种种成就都有扎根于控制冲动的能力。

  孩子在童年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能力,长大以后,则会在社交和情感的方方面面都表现出来。有些孩子即使年仅3~4岁,就已经具备了控制冲动、延迟欲望满足的基本能力。他们能了解基本大局,知道控制冲动和延迟欲望、抵制住某些诱惑的好处,懂得如果想实现自己的目标,就要把自己的注意力从眼前暂时的诱惑上转移开,分散对诱惑的注意,转向其他活动。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有较强的社会竞争性,较高的效率,较强的自信心,能较好地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在各种压力之下,他们不会轻易崩溃,没有手足无措,也没有惶恐不安和退缩。面对困难,他们能勇敢地迎接挑战。他们独立自主,充满自信,办事可靠,值得信任。他们做事主动,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最终获得了成功。相反,那些缺乏控制能力的孩子,大约有1/3的人缺乏上述这些优良的品质,而且出现心理问题的人相对较多,长大以后,在社会活动中,往往表现羞怯退缩,固执且优柔寡断;一遇挫折,就心烦意乱,总感到自己事事不如人,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遇到压力就退缩不前或不知所措。他们往往疑心重,好嫉妒,爱猜忌,脾气较暴躁,动辄与人争吵,以至斗殴,最终难以获得成功。

  控制冲动能力的关键在于把握情绪感受和行动的分寸,学会在行动之前先控制冲动以作出更恰当的情绪决策,并且确认选择的方案,考虑可能产生的后果。

  控制冲动的能力对人的智力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例如,一个学生如果焦虑、生气或抑郁,他根本就无法学好知识。实际上,任何人在这种情绪状态下,都无法有效地接受信息和妥善地处理信息,一个人的消极情绪太强,就会扭曲注意力,影响人们注意力的集中,使人难以考虑眼前的工作。在激烈竞争的同一领域中,就职者的智力一般相差无几,成就却高低相差悬殊,其原因就在于成功者从小就经受过长期艰苦工作的磨砺,遇到挫折时,依然能热情满腔,继续努力。实践表明,孩提时控制冲动的能力差,是预测少年犯罪倾向的一项可靠指标。

  4.每天有个好心情

  人的愉快的心情会增强思维纵横驰骋的能力,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就会更加全面透彻,也就更容易解决智力或人际方面的问题。有人说,给人讲一个笑话是一个帮助他想透一个问题的好办法。与愉快一样,笑也有助于人们打开思路,让人们的思维更深更广,问题想得更宽更远,联想也更加丰富。愉快的心情不仅有助于发挥创造性,而且还有助于洞察各种复杂的关系以及预测一个可能产生的后果。开怀大笑有助于人的智力的发挥,在面对需要创造力的问题时,大笑对人的智力的影响非常明显。研究发现,人们在观看电视喜剧时,解答长期以来心理学家用以测试人们创造力的谜语较平时更加得心应手。即使人的心情只发生一些细致的变化,也会影响人们的思考。例如,在制定计划或做决策时,如果人们心情愉快,知觉倾向使人们的思路更广,更有创造性和建设性,其重要的原因是思维、记忆跟着心情走。因为,人在心情愉快时,想到的是愉快的事情。当人们在衡量行动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利弊时,如果心情愉快,思维和记忆就偏重考虑正面的情况,因此也就较容易地决定做些风险较大的事情。相反,若一个人的情绪不佳,则会把人的思维和记忆引入歧途,所作出的决策也就往往过于小心谨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我心理平衡
《情商决定一生》清华大学出版社作者:窦胜功,周玉良

  宇宙万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也是如此,人们总是通过不断地调整自己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以达到新的平衡。

  所谓心理平衡是指人们心理上的一种和谐、安宁、相对稳定的情绪情感状态。实际上,人们不可能总是处于这种平衡状态的。因为人的主观条件与外部的客观环境的变化都会对人们构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使原来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代之以另一种心理状态即“应激”来调整这种不平衡状态,从而达到新的平衡。所谓“应激”是指人们在某些外界条件的刺激下,所产生的一种生理与心理的紧张状态。适度的应激是维持人的正常身心功能的必要条件,也为人们提高适应能力提供了可能性。但若应激状态过于持久与强烈,也往往使人们产生心理失衡状态,对精神稳定造成巨大的破坏,久而久之还会影响人的生理机能,最终导致疾病。

  当人们处于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之中,就会通过自身的调整,使某些消极的情绪状态缓解或消除后,内心又会产生新的平衡。因此,每一个人其一生都在周而复始地重复着下面的循环状态,如图4-1所示。

  图4-1 人的心理平衡过程

  为实现自我心理平衡,就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用自信战胜自卑

  (1)什么是自信

  自信是指一个人相信自己、对自我力量充分估计的情绪体验。自信是人们成长与成才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心理品质。自信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良好效果是一个人产生自信的基础。

  自卑与自信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品质。一个人如果缺乏自信,看不到自己的力量,低估自己的力量,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而自卑的结果,往往使可能变成不可能,使不可能变得毫无希望。

  (2)自信的培养

  为了培养自信心,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以积极心态面对现实。积极心态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思维,从而增强自身的力量,这种自身的“积极的力量”可以使人梦想成真,不断产生良性循环,最终使人建立起自信心。

  着眼并发挥自己的长处。人人都有巨大的潜能。每个人都应善于看到自己的长处、优点,并以赞赏的心态对待它,逐渐就会在自己的内心树立起一种自信心。相信自己会成功、能成功的人,也就必然会建立起自信。

  不断突破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范围,开阔视野。通常,视野开阔的人,其思维也就更敏捷,办事也就更果断;一个知识丰富的人,对生活也就更加充满热情和信心,所以,俗话说:“艺高人胆大。”为此,人们应该更多地亲身体验社会实践生活,更广泛地涉猎现代科学知识。

  善于讨别人喜欢。他人的喜欢可以使人获得自信心,从而更加突出地发展自己的某种能力,最终产生良好效应。而让别人喜欢,就应该做到真诚、诚实、忠诚、真实、信得过、可靠。当然一个人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喜欢,无原则地去讨别人的喜欢,并不能得到自信和愉快。重要的是应当堂堂正正地做人,才能真正让人喜欢。

  从容地面对人生。所谓从容是指人的表情、举止、言谈和处世的外在表现。从容面对人生的人,生活得就潇洒、轻松。他不会因自己的外貌丑陋而拒绝谈美;不会因自己有某些缺陷而消极;不会因受到宠爱而得意忘形、忘乎所以;不会因某些流言蜚语而举步不前;也不会因讨好权势而谄媚。一贯从容的人,从不为自己的平凡而叹息;不为自己的默默无闻而忧伤;不会为自己不如人而内疚,即使一时失败也毫无怨言。

  (3)什么是自卑

  自卑是指轻视自己、看不起自己、过低地估计与评价自己,总感到事事不如人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自卑的人总是抱怨、缺乏自信、孤僻、悲观。一旦遭到嘲弄和侮辱,常以变态形式,如暴怒、嫉妒、自暴自弃等形式表现出来。严重者以至轻生,以此来逃避自卑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

  (4)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

  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 家庭的影响。破裂或不完整的家庭,由于得不到足够的父爱或母爱,缺乏与同伴相比的优越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父母的“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的过高期望,而结果又常常事与愿违,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最终产生自卑心理。

  ② 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己。人的能力总是有大有小,人的个性特点总有较大差异,人的社会地位、身份有高有低,人所能实现的成就大小也各不相同。对此,不能正确对待,对待自己过于苛求,也会产生自卑心理。

  ③ 生活中的不幸经历。生活中的某些挫折,往往会使人容易形成歪曲的思维方式,认为自己不行,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④ 生理上的某些缺陷或不足。由于身高、长相不尽如人意,或者有某种残疾而成为众人的议论中心。“人言可畏,舌头底下压死人。”这种不良的社会舆论逐渐使人产生自卑心理。

  ⑤ 某些社会因素的影响。性别、出身、家庭的经济条件,个人的政治地位,生长的地理区域等,都可能是产生自卑的原因。

  (5)自卑者的行为表现

  怨天尤人。总是抱怨自己得不到公正的待遇,抱怨自己倒霉。“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缺少知心朋友。自卑心强的人往往没有知心朋友,他们或者是“清高”,或者缺乏勇气同人交往,而不能很好地与人沟通,所以也就难以深交。

  愁眉苦脸。因为对自己的条件或能力感到失望,总觉得事事不如人,事不随愿,因而忧心忡忡。

  惯于依赖。缺乏对己、对人、对事的正确客观评价,总不相信自己,常有愧不如人之感,因此,往往做事小心谨慎,难置可否,总看他人脸色行事。

  优柔寡断。由于缺乏自信,做事总怕出错,决定事项也总犹豫迟疑,顾虑 重重。

  自寻短见。自卑者往往不从内因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源,而总叹息命运不好,恼怒与痛苦交织在一起,长期困扰,又难以自拔,于是采取极端的自责形式,最终寻求了“结束一切”的悲观做法。

  总之,自卑者一般性格内向,孤独,不合群,多愁善感,意志脆弱,缺乏自信和毅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6)摆脱自卑心的方法

  扩充知识,发展能力。知识能给人以力量和信心。一个人能力的大小,与他所掌握知识的多少有关,“无知必然无能”。一个人有了广博坚实的知识基础,能力也就会得到较好的发展,也就会觉得自己有力量而不可战胜。

  要有坚强的信念和远大的抱负。在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过程中,若遇到挫折而不再努力,结果是往往增加“自己无能”的感觉,产生恶性循环。因此,不论做什么事,只要目标定下来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经过各种磨难之后,最终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经常自问:我能做些什么?经常问自己,“我能做些什么?”先从容易的事情入手。人应当经常保持一种“自我良好”的感觉。在这种感觉下,认为自己能做什么,会做什么,就放手去做。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自己本来是很了不起的。

  对自己不要强求“十全十美”。“十全十美”仅仅是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而现实中不可能做到。因此,强迫自己去追求它,不但有碍于身心健康,同时也会导致自卑心理的加重。因为,追求所谓完美的人所受到的精神压力比那些不追求完美的人要大得多。越是强迫自己达到不可能达到的目标,结果就会使自己越变得害怕失败,最终总是事与愿违。

  扬长避短,盲人尤聪。人们总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用己之长,补己之短,盲人尤聪,从而逐渐克服自卑心理。

  广交朋友,积极做人。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没有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一个人,孤苦伶仃,离群索居,便会顾影自怜,必然会渐渐由郁郁寡欢发展到极度自卑。俗话说,广交友为荣,广交友为富。朋友的鼓励、信任、安慰、支持会给人以强大的克服自卑心理的勇气和信心。

  2.用自尊克服虚荣

  (1)什么是自尊

  自尊是指人们由于肯定的自我评价而引起的自爱、自重、自信以及期望获得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

  自尊心能使人自爱、自信、自强不息;如果丧失自尊心则会使人自轻、自贱以至自暴自弃;有意触犯人的自尊心会使人烦恼、怨恨或愤怒。人人都有自尊心,人生如果失去自尊,生命就失去了存活的价值。

  (2)自尊心具有两重性

  自尊心具有两重性,既具有积极作用,也具有消极作用。即自尊心可以成为一个人进步的动力,也可以成为破坏力;可以成为一个人蓬勃向上、力争上游、不甘落后等优秀心理品质的心理基础,也可能使人产生脱离集体、片面追求个人荣誉的可能。发挥自尊心的积极作用就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赋予生命新的意义,最终取得人生的成功。自尊心一旦产生消极作用,就会成为人们的精神枷锁,前进的障碍,从而阻碍生命和人性的发展。另外,自尊心过强,还会使人自我陶醉,固执己见,不尊重别人的意见和感情,受不得委屈,经不起生活的挫折与打击,最终反而使自己没了出路。

  (3)自尊心受到伤害怎么办

  一个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首先要冷静。“猝然临之而不惊”。古人倡导的办法是忍耐,不为别人的耻笑甚至污辱而动情,“无故加之而不怒”。古人把忍耐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大法。“小不忍则乱大谋”。忍耐是一个人修养、智慧和能力的集中体现。遇事发怒、争强好胜的人,往往会出现因小失大的后果。当然,对忍耐也要作具体分析,忍耐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忍气吞声,息事宁人,不讲原则,而是为了达到既定目的,避免感情用事的一种心理技巧。

  由于不同的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同,修养不同,素质层次不同,在同一个问题上对自尊心是否受到伤害的感觉也不一样。

  (4)什么是虚荣

  虚荣是指一个人追求表面上的荣耀、光彩的不良心理。虚荣心强的人往往将名利得失作为支配自己行动的内在动力。常常依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生存。一旦他人评价中有对自己否定的成分,就会感到失去了自己所谓的自尊,就会感到受到严重的伤害,耿耿于怀。这种人“死要面子活受罪”。因此,虚荣心是人的一种心理缺陷,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反应,对人的成长发展危害极大。

  (5)虚荣心的表现

  丧失自我,往往为他人而活。将个人的所谓名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一旦在名誉面前遇到不顺或挫折,就感到难以忍受,以至不能自拔;为取悦他人,以期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肯定,常做些力不从心的事,乃至弄虚作假;过分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对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

  对挫折、困境的敏感性高,承受能力低。虚荣心强的人常把名利得失作为自己行为的内在动力,一旦遭受挫折失败,就会因虚荣心没有得到满足而感到难以忍受,陷入苦闷的自郁境地。

  为满足虚荣心常编造谎言。虚荣心强的人往往把名誉、印象、评价视为生命,为了能赢得一个好印象、好名誉,而自己又力所不能及,就只好靠编造谎言,既欺骗他人,又欺骗自己,结果非但没有赢得好名誉,反而使自己丧失了起码的人格尊严。

  过强的虚荣心会造成不良心态。虚荣心强的人,整日为维持或树立一个所谓的名誉而处于紧张的防御状态,久而久之,就可能形成郁闷多虑、怀疑、惶恐不安等不良心理状态。

  (6)用自尊去克服虚荣

  宽宏大度。俗话说:将军额头能跑马,宰相肚里能行船。宽宏大度的人,就不会计较别人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过失,不会计较别人对自己的某些不礼貌的行为;也不计较暂时的一得一失,从而征服别人,最终赢得尊重和信任。

  努力作出成绩。一个人只要为社会、为集体尽了责任,做了贡献,取得了成绩,就必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得到人们的信赖,也就必然有着良好的声誉。

  善于尊重别人。欲取之,必先予之,礼尚往来。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必须首先尊重别人,一个有礼貌、懂礼貌、讲礼仪的人,一个谦虚谨慎、行为得体的人,必然会受到人们的尊重与爱戴。

  不走极端。一个人若缺乏自尊、自爱,麻木迟钝,毫无主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讲原则,甚至低三下四,显然缺乏必要的人格;但若自视清高,唯我独尊,目空一切,傲慢盛气凌人,以自我为中心,从不承认和正视自己的缺点,过于自以为是,这种人的心理显然不健康。

  要有一颗平常心。宠辱不惊,以平常心态对待生活、学习与工作,就会消除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摆脱虚荣心的干扰,无论是在一帆风顺、春风得意时还是在不尽如人意时,只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平常心,就能克服虚荣心。

  敢于暴露并正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应向世人展示一个真实的自我,唯有真实才是美的。敢于追求真实的自我,敢于暴露并正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就会生活得无拘无束,潇洒自如,轻松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3.用上进战胜消极

  (1)什么是上进心

  上进心是指人们所具有的一种进取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上进心是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心理品质,也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高尔基曾经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上进心具有以下特点:

  明确的奋斗目标。人的上进心必须同明确的目标相联系,没有明确的目标,上进心就是虚幻的、不现实的。

  力争上游。上进心是一种不满足于现状、永远不停地进取的心理状态。具有这种心态的人会不断超越自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意志坚韧。坚韧的意志与上进心相伴。事业的成功,既要有上进心,又要有顽强的意志,才能战胜困难,超越自我,从而实现目标。

  (2)什么是消极心态

  消极心态是指人的欲望、需要或目标没有实现时,心理上长期出现的极度失望、压抑等情绪体验。消极情绪的出现,与人的期望值和期望概率有关。当现实值超过人的内心期望值时,由于欲望得到满足,人的情绪就会呈现兴奋愉快状态。相反,当现实值小于人的期望值时,由于欲望没有得到满足,人们就会产生失望、压抑等消极情绪的体验。

  消极心态的主要表现如下:

  对生活、对工作甚至对未来的人生丧失信心,处于困惑、迷惘状态,无缘无故产生烦恼,莫名其妙地情绪低落。

  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对自己要求的标准降低。

  精神萎靡不振,意志衰退。常常表现出失望、丧志、抑郁、颓废等不良心态。

  (3)用上进心战胜消极心态

  通过心理的自我调适培养健康心理,树立上进心。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具有稳定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心态。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遇到失败、失意、困难、挫折和不幸时,都是通过自我心理调适来使自己摆脱困境,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因此,心理自我调适是树立上进心的重要途径。

  利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发上进心。别人能做到的,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也能做到。

  用理想强化上进心。理想是上进心的动力和源泉,远大的理想可以强化人的上进心,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而驱使人们达到理想的彼岸。

  通过个性品质的训练提高上进心。现代心理学创造了许多办法来训练并培养人的上进心,如心理治疗、团体咨询、敏感性训练等。当一个人通过训练形成了良好个性品质后,成就动机就会提高,就会产生强烈的上进心。

  确立恰当的期望值。不切实际的期望值越高,失望也就越大。因此,每个人必须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又要有客观可能性。那些超越社会现实和自己实际能力,不切实际的可望不可及的目标,必然使人产生挫折感而导致消极心态。

  增强心理的承受能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顺境中要冷静、清醒、客观,不可狂妄自大,忘乎所以;逆境中不怨天尤人,不悲观丧志。有一句格言说得好:失败对于弱者是绊脚石,使你怯步不前;失败对于智者是块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无数事实证明,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成功的大敌。

  摆正自我位置,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与对待自我,具有自知之明,才能永远保持一颗清醒冷静的头脑。

  4.用竞争意识消除嫉妒心理

  (1)什么是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是指个体或群体为达到一定目标而相互争胜的心理活动。竞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竞争尤为重要。通过竞争,使整个社会生机盎然,充满活力;通过竞争,激发人的进取精神,使人们更加勤奋地学习与工作,更加努力地创造和奋斗。

  (2)竞争的作用

  竞争有利于激发人的活力。竞争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安全感,造成了生存的危机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挖掘一切潜力,调动积极性,以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

  竞争有利于人才的成长与培养。市场竞争,表面上是商品竞争,深层次是科学技术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唯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竞争可以改善群体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凝聚力。群体间的竞争,使成员感到外部压力对切身利益的威胁,群体成员为实现共同目标就必须紧密团结,这样,就使群体内的凝聚力得到增强,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竞争有利于改变旧的传统观念。竞争使人们的道德观、理想观、价值观、交往观、审美观以及思维方式都会发生深刻的改变。

  (3)竞争的两重性

  竞争既是一种挑战,可以催人奋起,又是一种威胁,可能使人束手无策;竞争既可能使胜者充满信心,从而激发自己再接再厉,也可能使获胜者陶醉于一得一利,忘乎所以,不思进取;竞争既可以使失败者汲取教训,卧薪尝胆,东山再起,从而反败为胜,也可能使失败者从此一蹶不振,丧失元气,自暴自弃等。因此,应该正确地对待竞争,既要强化竞争意识,又要树立良好的竞争道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4)什么是嫉妒

  嫉妒是对品德、才能等各个方面比自己好的人所产生的羞愧、愤怒、怨恨等复合的情绪状态。这种怨恨心理一旦产生,轻则对对方猜疑、不满,进而疏远,甚至不予理睬;严重者失去理智而给对方以诽谤,使其受挫、失败而感到大快人心,从而使过去的友谊变成仇恨。

  嫉妒作为一种不良心理现象,有如下一个发展的过程。

  ① 羡慕。从狭隘、自私的心理出发,羡慕超过自己的人。最早的嫉妒往往埋藏在人的潜意识之中,很难被人所察觉,因此,对人的心理激活作用很微弱,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后果。

  ② 憎恨。由羡慕心理逐渐转向憎恨心理。这时,当事者已不再把嫉妒心理深藏在潜意识中,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表露出来,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或者对被嫉妒者进行挑剔、诬陷,或者对其散布流言蜚语,或者进行挑拨离间,造谣中伤,以达到伤害别人的目的。从而使被嫉妒者感到痛苦或不安,而嫉妒者以此求得心理的平衡和满足。

  ③ 攻击。由憎恨心理发展到攻击的卑劣行为。嫉妒者明目张胆、明火执仗地向被嫉妒者进行攻击,作出种种损人利己或损人并不利己的卑劣行为。这时的嫉妒心理容易引起严重后果,当事人可能丧失理智作出一些后悔莫及、遗憾终身的蠢事。

  (5)嫉妒心理的危害

  嫉妒心理的危害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 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嫉妒心会使人的情绪产生一种压抑感,这种人总是在想方设法压倒别人,但往往因力所不能及而常常事与愿违,于是在情绪上就成了一个失意者,这种人总是体验着一种不良的心境,久而久之易导致中枢神经功能的紊乱,坐卧不宁,寝食不安,以至会产生心理变态或精神失常等精神疾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② 容易使人产生偏见。因为嫉妒心理是一种被扭曲了的心态,嫉妒的人往往难以进行正常的思维,常常扭曲是非标准,不能对是非善恶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对人对事往往持否定性或排斥性的态度,常以偏概全,怀疑一切。

  ③ 影响人际关系。一般嫉妒心强的人都是肚量小、火气大,常对人怀有戒心或敌意,不愿吃一点小亏,稍不顺心便耿耿于怀,对人不记大德,专记小怨,对先行者讽刺、挖苦、打击,自然也就破坏了正常的人际关系,难以搞好团结。

  (6)产生嫉妒心理的原因

  产生嫉妒心理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 缺乏自信的人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自己缺乏自信,没有赶上或超过强者的勇气。因此,对那些比自己进步快、各方面好的人怀有嫉妒心理。

  ② 虚荣心强的人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喜欢自我表现,与人攀比,喜欢用自己的优点同别人的弱点做比较,凡事唯恐别人胜过自己。喜欢“拔尖”,总是怕别人比自己强。一旦别人比自己强,就会产生嫉妒心理。

  ③ 自卑心强的人容易产生嫉妒。自卑者既看不起自己,因此,内心总有一种痛苦的体验;又怕别人触及自己自卑的痛处,于是就暗暗嫉妒那些“幸运者”,从而产生嫉妒心理。

  (7)嫉妒心理的克服与防治

  克服与防治嫉妒心理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① 淡化自我,不求虚名。嫉妒心受一个人的世界观、理想、信念、思想境界制约,其要害和实质是突出自我,处处事事以我为核心,总想着自己的荣誉和利益。因此,一个人应该正视自我,既应积极进取,又不贪图虚荣。只要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就可以逐渐克服嫉妒心理。

  ② 虚心好学,迎接竞争。虚心好学的人会看重别人的优点与长处,而有嫉妒心的人则只盯着别人的短处。实际上,人都有长短,为要摆脱嫉妒心,就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增加自己的真才实学,欢迎人们之间的竞争,在竞争中互相促进、提高。

  ③ 严以律己,珍惜友谊。人贵有自知之明,要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客观对待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自律严谨,不轻易原谅个人的过失,勇于正视并克服自己的缺点。而对别人,要宽宏大度。珍视友谊,对别人的成绩和进步由衷地感到高兴。要想别人成为自己的朋友,自己先要成为别人的朋友。

  ④ 理解并谅解他人。当与人发生矛盾或纠纷时,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求大同,存小异,缩小分歧,消除误会。善于理解并谅解他人的人,才能被别人理解与谅解。

  ⑤ 欣赏并接纳他人。人总是生活与工作在群体之中,群体中人人都有长短,峰高谷深,各有千秋。人们之间应该善于相互愉悦,善于欣赏并接纳他人,善于发现他人之长,学习他人之长,才能被他人欣赏与接纳。

  5.用愉快消除忧虑

  (1)什么叫愉快

  愉快是指在各种挑战、困难、挫折甚至不幸面前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目标,并始终如一地保持积极向上、坚毅自信的一种稳定、持续的情绪体验。愉快与乐观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一个对人生积极乐观的人,必然经常处于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之中。

  (2)愉快心理的重要性

  愉快有利于人们适应繁忙的学习与工作。现代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快节奏,每天的学习与工作十分繁忙,而且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这就特别需要以坦然愉快的心情对待自己的得失成败,以愉快的心情参与竞争,接受挑战。

  愉快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乐观、愉快、轻松的心态,能增强人的记忆力,启迪和活跃人的思维,充分发挥人的心理潜能,使学习与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使身心获得健康的发展。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有这种体验:乐观愉快的时候,会感到浑身都是劲,干什么事情都特别舒畅,容易全身心地投入,“春风得意马蹄疾”,“人逢喜事精神爽”。而悲观、沮丧,则会感到记忆力下降,做什么事情都感到力不从心。

  愉快有利于增强逆境、挫折的承受能力。人生道路多坎坷,人人背后都有各种挫折,不可能事事一帆风顺,总是得失参半。因此,应该培养乐观愉快的心理,提高承受逆境和挫折的能力。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用笑脸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3)什么是忧虑

  忧虑是指人们对自身的学习、生活、工作等缺乏深刻认识和坚定的信念,以至于在较长时期内由于忧心忡忡、情绪低落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忧虑的人有各种表现,如无精打采、厌食、乏力、失眠,以至郁郁寡欢,甚至惊恐不安。过分忧虑的人在性格上会出现怯懦的表现。怯懦是指以胆怯和懦弱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心理现象。怯懦的人一般胆小怕事,缺乏进取心,遇事退缩,容易屈从他人,甚至逆来顺受,没有反抗精神,意志薄弱,害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惊慌失措,感情脆弱,经不起失败与挫折。

  (4)用乐观愉快的心理消除忧虑怯懦的心理

  客观地分析自己忧虑的事。当一个人感到“忧虑”、“烦恼”的时候,应该静下心来,分析一下自己的思路,了解自己到底在“忧虑”什么、“烦恼”什么。美国学者卡耐基提出了一个消除忧虑的四步法,即当你产生忧虑时,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分析并解决:① 我忧虑的是什么?② 在现实情况下,我能怎么办? ③ 我决定怎么办?④ 我从什么时候开始做?这四步,实际上就是告诉人们在忧虑时应该冷静地进行心理分析,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会达观、自我安慰与自我调节。所谓达观是指懂得人生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十全十美”、“万事如意”、“一帆风顺”等都只不过是一种良好愿望和美好的祝愿。而实际上,万事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发展是不可能的。中国有句古语说:人之逆境十之八九。法国作家大仲马曾经说过:“人生是一串无数大大小小烦恼组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总是笑着捻完这串念珠的。”因此,一个人不必把一时的挫折失意看成是永久的不如意。

  相信自己,坚持行动,不怕挫折与失败。怯懦性格的最大特点是过分畏惧与害怕。实际上,一个人越怕失败,就越不敢行动,越不敢行动也就越会失败,如此恶性循环,怯懦就会加深。因此,应该培养自信,勇于承担责任,不怕失败。相信自己,就是相信成功。

  更多地注意和发扬自己的闪光点。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许多优点,只是我们一再忽略了他们,而却把目光放在了自己的缺点、不足和一些不愉快的事上。因此,应该善于发现和发扬自己的闪光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所说:“算算你的得意事——而不要理会你的烦恼。”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人的乐观、愉快的情绪体验,受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会有乐观、愉快的情绪体验。任何人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那就很难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也就难以克服生活、工作中的挫折与困难。

  6.用宽容摆脱狭隘

  (1)什么叫宽容

  宽容是指对人宽厚大度、有气量,表现为对人的深刻理解与信任。宽容大度、胸怀坦荡的健康心理品质,能使人、使己笑傲人生、积极进取。因为,宽容大度的人对别人的过失不耿耿于怀、私仇铭心,而是给予深刻的理解与信任。实际上,当一个人不慎犯有过失或错误,并且造成损失和不良后果时,他自己也一定会有所认识,感到内疚、后悔和痛苦。此时此刻,他最需要的是理解和信任。这时,如果给予理解和信任,会更激励其痛改前非,将功补过。宽容大度有一种强大的感化作用,它能以情动情,用理解与信任唤起人的良知,使人自觉地改正过失与错误。

  (2)宽容大度是高度自信,会使人拥有众多朋友

  一个宽容大度、胸怀坦荡的人,既能表现出对待人的宽厚大道,也能表现出对自身的高度信任。只有自信、自强、自尊的人,才能有对他人宽容大度的坦荡胸怀。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没有朋友,世界不过是一片荒漠。”而要拥有真正的朋友,必须具备诚实可靠、宽容而不自私、正直而不虚伪、乐观而不自卑等品质。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宽容。须知,“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

  (3)什么叫狭隘

  狭隘是指人的心胸、气量、见识等方面有所局限,对他人缺乏理解、信任和安全感,甚至怀有敌意的心理品质。这种人感觉非常敏感,思想与行为固执死板,心胸狭隘,对他人的成就与荣耀妒火中烧;自以为是,自命不凡,过高地估计自己,常常言过其实;自卑、主观、片面,与人难以相处,缺乏人缘。这种人,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事业上,往往会酿成许多苦涩和悲剧。

  (4)狭隘的危害

  狭隘有害身心健康。研究表明,长寿者大都心胸坦荡,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性情温和,待人和气,无忧无虑。而所有这一切正是狭隘的人所缺少的健康的心理品质。

  狭隘难有好人缘。狭隘的人难有好人缘。培根说过:“多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人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

  疑心重的人,往往带着以邻为壑的心理,无中生有地把虚拟的事实强加于人,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人为地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无端愁绪凭空来,全因猜疑生风雨”。

  狭隘有害于事业,既害己,又害人。古今中外,凡是狭隘猜疑、嫉贤妒能的人,都难以成就大业。这种人一旦身居要位,必然会给事业和国家造成巨大损失。狭隘和猜疑的进一步发展,往往会使人形成攻击型的变态人格,对他人有极强的对抗性,常常以害人开始,以害己告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5)用宽容摆脱狭隘

  人贵有自知之明。北宋文学家苏轼曾经说过:人之难知,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意思是说了解人很难。实际上,知人难,知己更难。自我认识的浮浅,往往是导致狭隘的重要原因。为此,应该做到:① 向古今中外的伟人学习;② 借鉴先进模范人物的为人处世方法;③ 向身边的优秀人物学习。

  积极开展社会交往活动。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学习理解和信任他人,摆脱狭隘和猜疑。真诚相见,以诚交心,肝胆相照;主动帮助别人,以心换心;要与人为友,不以人为敌;尊重别人,感谢别人,“己助予人,不索以酬,人助予己,必酬于人”;学会忍让和耐心,克制自己的感情冲动,不能让敌对的火苗烧晕了头脑。

  拥有博大无边的心灵。法国浪漫主义大师雨果说过:“比陆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只有心灵才是博大无边的。为此,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只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丰富了,待人才会更加宽厚。

  7.用诚实守信消除虚伪欺骗

  (1)什么叫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就是人们在想问题、办事情、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真实、守信用、言行一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诚实守信是高尚人格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所以,人们都喜欢和诚实守信的人交往。诚实守信要求人们在对待自己、对待别人、对待事物的时候,要公正坦率、忠诚老实、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正如人们所说:“播下真诚,收获友谊。”

  (2)什么是虚伪欺骗

  虚伪欺骗是指人们在对待自己或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掩盖事实真相,从而满足某种私欲、骗取信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虚伪是一种消极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人们普遍憎恨的一种不健康心理。虚伪欺骗的结果,既害人又害己,是一种极不道德的心理行为。

  在分析虚伪与欺骗时,需要正确对待“善意”欺骗和“恶意”欺骗、自我欺骗和欺骗他人。善意欺骗是指为不让他人过分悲伤或精神崩溃,怀着善良的愿望而隐瞒了事实真相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能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恶意欺骗是带有明显的损人利己的企图,常给人造成不良后果,为人们所憎恨的一种行为。自我欺骗是指由于个人承受能力差,感情脆弱,而不愿或不敢正视自己遭遇的一种心理或行为表现。这种行为对自己的成长极为不利,因为它是对自己的不诚实。欺骗他人是指以谋取个人私利为目的、以骗取他人信任为手段而进行的不健康、不光彩的行为,这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

  (3)产生虚伪欺骗心理的原因

  产生虚伪欺骗心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错误的思想、动机。动机支配行为。人的错误的思想会产生错误的动机,从而带来不良的行为。例如,为获取个人不正当的私利,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就很难用诚实、守信的态度对待别人,也就必然产生虚伪欺骗的行为。

  不合理的需求。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有的人常有一些不合理的、不切实际的需求,当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而自己又不能正确地调整时,就会产生虚伪心理。

  家庭的不良影响。有些缺陷家庭,如父母离异、再婚、丧父或丧母的家庭;或者有些家庭结构虽然正常,但有的家庭成员本身的行为不良或家庭成员之间不和睦等。这些不良因素对孩子心理的成长都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从而导致虚伪或欺骗心理的产生。

  学校某些不良倾向的影响。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在重智轻德的影响下,使一些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自尊心受到挫伤,从而失去了自信心和上进心,渐渐地滋生了虚伪和欺骗心理。个别体罚、侮辱学生或放纵学生的现象,不但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反而会激发学生更加不满的情绪,也就不能用真诚正确对待自己、同学和老师。

  社会某些不良现象的影响。社会上某些不健康的书刊、画报、电影、电视、录像,以及某些不良分子的腐蚀、胁迫、教唆等,都容易使一些意志薄弱的人染上虚伪、欺骗的恶劣品质。一些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等不健康的意识形态,都容易使人陷入自私自利的泥潭,从而产生虚伪和欺骗的动机。

  (4)用诚实守信消除虚伪欺骗

  维护自我尊严是消除虚伪欺骗的首要条件。虚伪欺骗的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不诚实,不尊重他人,常以谎言欺骗他人。这种人,往往目中无人,妄自尊大,不顾及别人的需要和利益。一个人首先应该自尊,即珍视尊重自己,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己。自尊的人,能客观、诚实地观察事物,诚实守信,敢于正视并纠正自己的错误,既不自卑,也不虚伪欺骗。

  发挥良心的内在监督作用。所谓良心就是指个人对使命、职责和义务的自觉意识和自我评价,是各种道德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一个人的良心在其培养诚实守信、克服虚伪欺骗心理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监督作用,它像一个忠实的自鸣钟,时刻提醒防止虚伪与欺骗心理的萌生。

  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能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社会心理需要的满足。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体验到被别人关心、爱护和理解的欢乐。而不良的人际关系会使人的心理适应系统紊乱,导致错误的动机和不良的行为。诚实守信的人能从全局考虑,给对方以尊重、信任、理解、友谊和帮助,因此,也就会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虚伪欺骗的人往往抱着反抗、怀疑、虚假、自私、拒绝、炫耀的态度与人交往,因此,也就难以获得融洽的人际关系。

  8.获得心理平衡的六种技巧方法

  为了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平衡,应掌握以下六种方法。

  (1)善于移情

  所谓移情是指能够理解和感受别人的情感。移情源于对他人痛苦的某种身体上的模仿,以此可激发自身的同样的感受。移情能够感受他人的痛苦,但并不沉溺于他人的痛苦之中。移情在人生的广阔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缺乏移情将导致创巨痛深的后果。为要移情就应该做到:一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将别人的痛苦与欢乐当作自己的痛苦与欢乐,这样很容易理解与同情别人,自然也就容易得到别人的理解与同情;二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友好相处,自然也就容易得到别人的喜欢;三是角色变换,善于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换位思考,这样就容易使自己保持心理平衡。

  (2)对己对人不过分苛求

  每个人都有追求、抱负、目标。但应力所能及,否则,好高骛远,想入非非,不切实际,目标太高,难以实现,必然自寻烦恼。现实中,每人做事,不应要求十全十美,有个广告词说得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事情总是相对的。所以,对自己的评价、要求应恰如其分,这样就会不断取得成绩,心情也就自然舒畅。另外,对别人也不要过于苛求,不要把别人对自己的帮助看作天经地义;也不要要求别人十分完善,对别人期望值过高,失望也就越大,古人说:“待人不宜刻,刻则思效者去。”意思是说,待人不宜太苛刻,否则,那些本来想帮助你的人也都离你而去,这样就必然使自己陷入烦恼。

  (3)多为别人做事

  帮助别人做事,不但能使自己忘却烦恼,而且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获得了友谊。人们常说:雪中送炭,会让人铭记不已。为别人做了好事,对方的感激之情虽不溢于言表,也会使你心境轻松平静。做人不要老想去占别人、占社会的便宜,这样,便宜占不着时就“闹心”;占着后早晚会有一天吃大亏,更闹心,因此,俗话说“吃亏是福”。要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多交朋友,少树对立面,这样心情自然悠闲轻松。

  (4)在同一个时间内只做一件事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同时面对很多急于处理的事情,会使其精神压力很大而造成忧思、精神过度紧张和焦虑不安,最终使自己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为减少精神负担,在同一时间内只做一件事,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事要一件一件地做,科学地安排时间和事情的轻重缓急,才能保持精神的愉快与轻松。

  (5)不要事事处处与人相争

  如果事事处处与人相争,就会经常处于精神的紧张状态,每日每时总有一种如临大敌之感。人与人之间应该以和为贵,只要你不把别人看成对手,别人也就不会与你为敌。有三个字可使我们得到启迪。一是“忍”,即要善于忍耐和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和欲望,否则,小不忍则乱大谋;二是“让”,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矛盾,归根结底,无非是名利二字,在名利得失上,互相谦让,自然也就心平气和;三是“度”,即为人宽宏大度,得理让人,虚怀若谷,不记私仇、耿耿于怀。心胸宽阔、容事容人包罗江海乃至天地,自然也就容易使自己的心理得以平衡。

  (6)自省、自悟、自我感受与体验

  一个善于保持心理平衡的人,就是一个高情商的人。一个高情商的人,实际上就是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而一个人的高尚道德情操,从根本上来说是靠自己的刻苦学习、努力修养、不断实践、反复内化得来的。这就需要自省、自悟。不断地刻苦学习、自我感受和体验。有几句话,会使我们在这方面得到许多启发。

  ① 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世界上所有成功者的方法都是学习;世界上所有失败者的原因都是学习不够。

  ② 人不学习,不仅缺智,而且缺心,还会缺德。

  ③ 人的一辈子要读几本正经,否则,一辈子不正经。

  ④ 学习是使人摆脱平庸、走向充实、变得优雅、获得成功、取得财富的最佳手段。学习使人深刻,深刻派生深度,深度派生高度,高度派生思想,有思想的人才能拥有未来。

  ⑤ 学习是记忆的证据,一切知识都是记忆,记不得就等于不知道,不知道就等于无知。创新需要更多的记忆,因为所有的创新都是旧元素的新组合。

  ⑥ 贫穷的人通过学习可以变得富有,富有的人通过学习可以变得富贵。

  ⑦ 经验是负债,学习是资产。未来的竞争,是学习力的竞争。学习力是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力。学习很贵,不学习更贵。你可以拒绝学习,但你的竞争对手却不会。

  ⑧ 人要始终有感恩的心,说感恩的话,做感恩的事,当感恩的人,不仅永远理解这个社会,而且永远理解他人,永远理解他人对我们的不理解。

  ⑨ 怀才和怀孕一样,早晚会被人看出来,如果看不出来,说明你怀的还不 够大。

  ⑩ “毁誉听之于人,是非审之于己,得失安之于素。”“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坦荡荡,乐悠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社会适应
《情商决定一生》清华大学出版社作者:窦胜功,周玉良

  所谓社会适应是指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个体为适应社会环境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其二是指个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一种状态,即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一种和谐协调、相互适应的状态。对于每个人来说,他能直接支配、控制的只是自己的行为。如果他想要环境条件发生有利于自己的改变,他只能通过支配自己做或不做某些事情来间接地实现。观察每一个人的一生就会发现,社会适应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以及思维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使一些人心理上出现了不适应,内心产生了一系列的冲突和情绪体验,并有许多负面性情绪表现,诸如彷徨、失望、忧虑、怀疑、悲伤、恐惧以及绝望等,从而严重影响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造成人的心理、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如果这种变化过于激烈或持久,就会导致大脑功能的严重障碍,从而表现出心理或生理上的异常。

  为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应当从自我调适入手。所谓自我调适是指人们为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而对自身的认识、情感、行为等心理因素进行调整的过程。人们为了自我调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了解环境,接受并适应环境。为了要适应环境,首先要了解环境,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都有什么特点,从而审时度势,以针对变化了的环境作出自身的调整。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每个人都应该积极、主动、热情地投入到集体之中,使自己融于集体之中。否则,一个人离群索居、孤苦伶仃是很苦恼的。当与人发生摩擦时,应本着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原则,不要一时感情用事,也不要消极逃避。

  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一个人的性格、气质、思想、品德等个性特点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与适应程度。一个态度友好和善、性情忠厚、富有同情心、能体谅他人并善于交际、活泼、热情、善解人意的人,容易受到他人的欢迎;反之,性格孤僻、倔强固执、迟钝、刻板而又多疑的人,则难以与人接近,不易受人欢迎。为人谦和、虚心的人能获得别人的好感,而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人则令人厌恶。一个具有高尚道德的人,能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就能建立纯洁而融洽的人际关系;一个私心很重,处处为自己打算的人,则必然与人格格不入,难以相处。

  美国《今日心理学》月刊曾组织过一项大规模问卷调查,调查读者对益友的意见,其收回问卷4万份,统计表明,以下依次排列的11项个性特点是人们公认的选择益友的条件(括号内的数字为填答者的百分比):

  值得信赖(89%)。

  待人忠厚(88%)。

  热心且富有感情(82%)。

  爱帮助人(76%)。

  诚恳坦率(75%)。

  有幽默感(72%)。

  肯花时间陪我(62%)。

  个性独立(61%)。

  健谈(59%)。

  有智慧(58%)。

  有社会良心(49%)。

  我国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缘好、讨人喜欢的人(人缘型)和人缘差、令人讨厌的人(嫌弃型)分别具有以下个性特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缘型的个性特点如下:

  尊重人、关心人,对人富有同情心。

  办事可靠,关心集体,工作负责。

  忠厚老实,耐心,稳重。

  待人真诚、热情、开朗,喜爱交往。

  乐于助人,头脑聪明,爱独立思考。

  谦逊,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有幽默感。

  仪表端庄,温文尔雅。

  嫌弃型的个性特点如下:

  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不为他人着想,有极强的嫉妒心。

  为人处事浮夸不诚实,缺乏责任感。

  虚伪、固执,爱吹毛求疵。

  不尊重人,操纵欲、支配欲强。

  对人淡漠、孤僻、不合群。

  有敌对、猜疑和报复的性格。

  行为古怪,喜怒无常,粗暴粗鲁,神经质。

  狂妄自大,自命不凡。

  小气,不肯帮助别人,势利眼。

  不求上进,兴趣贫乏,生活放荡。

  正视自己,面对现实,客观评价自己。为要自我调适,重要的是正视自己,面对现实,对自己要客观评价,正确对待。人的希望应建立在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条件所及的范围之内,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盲目地处处与人攀比,也不要对他人的评价过于敏感。要在了解自我、了解现实的基础上,对自我做恰当的确认。

  1.积极的自我意识

  (1)什么是自我意识

  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人们对于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情感和意向。自我意识是把自己作为认识的对象,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思想状况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进行认识、评价,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自我意象,并进而影响自己的行为。总之,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的态度、对自己行为的调节的综合性表现。它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① 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感觉、自我知觉、自我评价等。其中自我评价是核心。

  ② 自我情感,包括自我体验、自我态度、自我意象等。其中自我意象是核心。

  ③ 自我管理,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暗示、自我激励、自我强化、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等。自我管理是整个自我意识中的核心。自我意识的本质在于对自己行为的管理和选择。

  正确积极的自我意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方向盘和指南针,而消极的自我意识则会使人失败。

  具有积极自我意识的人能积极地认识自己,积极地评价自己,积极地对待自己,积极地管理自己,积极地发展自己,从而使自己的潜能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使自己的价值得以实现。

  (2)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意识是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家庭的影响。一个人最早接触的是家庭,父母的影响以及父母对孩子的看法形成了儿童最初的自我意识。父母的思想、观点、素质、文化素养、经济地位、为人处世的习惯方式等因素,决定着儿童自我意识的方向及目标。因此,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直接影响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

  社会文化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风俗、习惯等环境,影响并决定着人们自我意识的形成与特点。

  他人的评价。他人的评价对形成自我意识起着重要作用。因为,一个人大多数有关自己的信息都是来源于他人。因此,自我意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他人评价的反映。

  参照体的标准作用。一个人常常根据自己认为的目标样板(先进群体、先进人物等)的价值取向、目标追求来定义自己,约束自我观念与行为,确定自己的目标、行为规范与价值观。

  (3)自我意识的培养

  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是一个人成功的首要心理素质。

  在社会实践中形成自我意识。一个人的优点与缺点、特长与不足,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发现与验证。当然,一个人对个人的行为结果分析评价应该是客观、公正的,并与他人的评价分析相一致。而不能仅从主观愿望出发。

  在听取他人的评价中形成自我意识。以他人为镜,是一个人认识自我的重要的途径,也是最基本的途径。一个人的自我意识的建立与完善,自尊、自爱、自强等意识的增强,都是在听取他人的评价中经过分析、取舍、接受,从而形成关于自我的正确概念。

  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形成自我意识。有比较才有鉴别。与他人的比较对形成自我意识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一个人常常以自己崇尚的先进模范人物作为行为的标准和楷模,并与之对照比较,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与差距。同时,人们还常常与自己地位、背景、条件相似的人进行比较,认识自我,在比较中,把别人的长处和优点迁移到自己身上;在比较中,自己的优势与特点也得到认识,使自我意识进一步加强。

  在内省中形成自我意识。一个人应该经常积极地进行自我的内心对话。经常自省、自悟、自我体验与自我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客观公正地对自己进行剖析与认识,就会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2.正确的角色意识

  (1)什么是角色和角色意识

  角色又称社会角色,是指人的社会身份,或者说,角色是一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占有的位置,并被该社会环境规定了的行为模式。社会环境对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规定和要求。不同的社会环境对相同的角色的规定和要求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别。角色意识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认识和理解。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指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一个人正是通过角色扮演去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并与其他的角色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社会行为。角色扮演包括两个阶段:

  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社会对每一个角色都有相应的期待和稳定的评价标准,人们为要扮演某一个角色,首先就应了解这些期待与评价标准,并学习这些角色规范,学习社会有效的行为模式,这是扮演社会角色的基础。因为每个人的思想基础、道德水平、价值观念、素质水准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因此,人们对同一角色的认识程度也不一样。

  实践角色规范和表现角色行为。每个人角色扮演的目的是实践角色规范,表现角色行为。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人们才能更清晰地领悟自己的角色,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角色规范,角色扮演才能真正完成。

  (3)角色意识的形成

  角色意识不是先天的,而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个体通过社会化,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社会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并学会把这些规则运用于不同的场合,从而获得在社会中担当社会角色所必需的品质、态度、信念以及社会赞许的行为方式。

  任何人都生活在特定行为规范的社会中,为要顺利地生存下去,就必须接受社会所形成的人们的行为标准和准则,必须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来行事。否则,一个人没有完成相应的社会化任务,从而表现出与社会常规相悖的行为,那么就会出现适应不良,并难以生存。

  (4)角色冲突

  所谓角色冲突是指个体不能执行对角色提出的要求而引起冲突的情境。或者说,角色冲突是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情境中所出现的心理上、行为上、态度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状态。角色冲突有两种类型:

  角色间的冲突。个体必须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由于缺乏充分的精力和时间,无法满足这些角色所提出的期望,特别是当这些角色期望彼此矛盾时,个体就会产生角色冲突。例如,一个职工工作十分繁忙难以脱身,同时,爱人有病需要护理,孩子考大学需要陪护,朋友遇到一个难题请求去帮忙等。这几种角色期望会使人顾此失彼,应接不暇,从而产生角色冲突。

  角色内冲突。由于角色互动对象对同一角色有矛盾的角色期望,从而引起角色冲突的情形叫角色内冲突。例如,对同一个职工,一个领导要求他注重产品的质量,而不要太在乎数量;而另一个领导则要求他抓紧完成数量任务,从而使一个人处于两难境地而产生角色内冲突。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都会感受到角色冲突的存在,要彻底消除角色冲突是不可能的。而角色冲突都会或多或少地妨碍、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社会生活。因此,人们应该通过角色协调而使角色冲突尽可能地降至最低限度。

  (5)角色协调

  角色协调是指个体的角色扮演合乎角色规范的要求,而且合乎其他人的角色期望。角色协调有利于顺利地扮演角色,有利于减少角色冲突。角色协调不仅需要有准确的角色认知,而且需要一定的角色技能。为此,应注意两个方面:

  积极获得他人的角色认可。任何一个人,当他遇到了一些新的社会关系,或来到了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中,就必然遇到角色认可的问题。例如,一个刚上班的新员工、刚入伍的新战士、刚入校的新同学、刚上任的新领导等,由于他们刚刚充当某种角色,对新的行为规范还不熟悉和适应,因此努力克制自己,按照已有的和约定俗成的角色规范去行事,以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角色认可。

  正确对待别人的角色期待。当一个新角色进入一个群体时,群体的成员自然会对新角色产生一种期待。为了获得群体成员的认可和接纳,必须对群体成员的角色期待有所了解和正确对待。例如,在公共汽车上除了一个小伙子外,其他顾客都是老人。这时上来一个抱小孩的妇女,人们便会把目光转到小伙子身上,期望他能站起来让座,这就是角色期待。当人们在承担了某一种社会角色时,首先遇到的就是社会或他人对于这一角色的期待。因为角色规范本身具有较大的伸缩性和模糊性,而环境、经历、思想观念等因素对人们的角色期待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往往对一个角色,人们有着不相同的期待。

  3.自觉的规范意识

  (1)什么是规范与规范意识

  规范是确定与调整人们共同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标准和准则,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手段。规范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规范是指一切明文规定的或约定俗成的行为标准和准则的总和。狭义的规范是指法律、道德和风俗。

  规范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有关社会规范的认识,或者说是指伴随规范行为的一种对社会规范的“觉察状态”。规范意识贯穿于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始终,成为调节、支配人的行为的重要力量。

  (2)规范意识的重要性

  规范意识既是人们社会化的手段,又是社会化的内容。为了实现个人的社会化,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必须借助社会规范意识的心理制约功能。规范意识对人们既是一种约束,又是一种人格的升华。个体越是遵从合理的社会规范,其社会属性也就越大,人格也就越完善,行为也就越合理。

  规范意识具有内控制功能。规范意识对一个人具有内控制功能。因为,通过社会规范在人们心目中的“内化”,就会形成个人的信念与社会意识的有机结合,也会形成个人的规范意识,从而成为个体行为的“动力定型”,实现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控制。这种内在控制对人的行为调节十分有效,即使在无人监督的场合,它也能使个体自觉地遵从社会所认可的行为规范和秩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3)几种主要的规范意识

  ① 法律规范意识。法律规范是社会管理机关制定或认可,并以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社会和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法律规范包括两类社会内容:一类是规定行为模式,即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做什么事情,必须做什么事情和不准做什么事情;另一类是规定行为的后果,即人们的行为在符合行为模式时的肯定性后果(受到保护),以及违反行为模式时的否定性后果(处罚)等。法律规范意识要求人们自觉遵守一切法律规范,运用法律规范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② 制度规范意识。制度是由社会确认的社会关系的规范与一定社会行为规范的综合系统。制度包括原则、奖惩和权威三种要素。

  原则是制度的定向因素。它是对一定社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的基本规定,是对一定社会关系主体的社会行为的基本规定。对于社会行为的基本规定就是确定某种社会行为受倡导、容忍和禁止的界限。

  奖惩是制度的力量源泉。奖惩是社会对一定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后果处理的基本方式。任何制度都是一种奖惩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奖惩是制度的本质。奖惩的依据是原则,奖励的对象是原则中所倡导的,惩罚的对象则是原则中所禁止的,倡导与禁止的中间带是容忍。

  权威是制度的保证因素。权威来自一定的组织,权威从来不是纯粹个人的威望或信念,而是由于组织或专门的组织机构与设备的存在而产生的精神力量。

  ③ 道德规范意识。道德是以善恶是非和荣辱观念来评价人们的社会行为,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道德规范是通过道德评价来实现的,道德评价有两种形式:一是自我评价,具体表现为荣辱感、正义感、义务感、良心感等;二是公共评价,主要通过一定的社会舆论的褒扬、赞赏、贬抑、谴责而产生作用,控制和影响个人的认识与行为。

  ④ 团体规范意识。在团体中,由于人际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成员共同的判断标准或依据原则,从而使各成员的判断趋于稳定,这个过程就是团体规范意识形成的过程。主要包括风俗、习惯、文化、语言、时尚、舆论、乡规、公约、家规、守则等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这些就是群体的社会心理环境。如果个体进入某一社会心理环境中,不能与之相适应,就会发生心理的冲突。

  4.理性思考的观念意识

  (1)什么叫观念

  观念就是看法。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观念,泛指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指人们的一切思想意识、一切形式的认识和看法。狭义的观念,是指人们对于某一类对象的看法和理解。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着许多观念,从最高层次的世界观,到具体的时空观念、文化观念、政治观念、经济观念、生活观念、市场观念、商品观念、时间观念、信息观念、知识观念、消费观念、道德观念、家庭观念、金钱观念等。观念影响并支配人的行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观念有正确错误之分。正确的观念是指那些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反映事物本质的观念。它包括认识过程的正确和认识结果的正确。错误的观念又称非理性观念,是指那些对客观事物失真的看法。其中有的是对客观事物感知的不全面、不充分,有的是对信息分析加工的不正确,还有的是对其解释和评价的不合理等。观念的正确与否,对于一个人的社会适应与人生极为重要。

  (2)正确观念的表现

  一个人的正确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正确认识自己。首先,对自己要有全面恰当的分析,既要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也要了解和正视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其次,要接受和悦纳自己,悦纳是指喜欢和关爱的意思,即接受和喜欢自己认识到的自身的价值,并确信自己能获得人生的成功。

  正确认识别人。正确认识别人,就是要客观地认识他人的长处与短处,对于他人的优点长处,不嫉妒,而是虚心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更好地发展自己。对于别人的缺点和短处,不苛求,不歧视,采取谅解宽容的态度。只有正确地认识他人,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

  正确认识社会与环境。人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与环境之中,如何正确地认识社会与环境,是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那些不利的甚至恶劣的环境往往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因而逃避环境。有的则怨天尤人,有的则随波逐流。实际上,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和所处的环境当然有关,但从根本上取决于对环境所持的态度观念和个人努力的程度。为正确认识社会与环境,应该做到:首先,环境是客观存在的,往往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去选择的,因此,采取回避、抵触、排斥都是没有用的;其次,使自己有机地与社会和客观环境相结合。

  (3)错误观念的表现

  错误观念常常表现为个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脱离,用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观念去认识事物、评价事物。错误观念的主要表现是:绝对化的要求,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从而对自己、对别人提出绝对化的不切实际的要求;过分概括化,用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掩十的错误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对事物的结果看法糟糕至极,稍不顺心如意,就认为后果一定十分糟糕。

  (4)树立正确观念,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人的观念不是与生俱有的,无论正确观念还是错误观念,都是后天形成的,为了树立正确观念,必须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学会辩证思考的方法。掌握并运用辩证思考的方法,就能使我们对世界上的各种复杂的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从周围纷繁复杂、变幻不定的各种事物中发现事物的本质,从而建立起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对环境的正确认识与观念。

  注重实践与调查。人的正确认识来源于实践,调查研究是正确认识的信息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的方法、调查研究的方法不仅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也是人们克服错误观念的有效方法。因为人的错误观念往往是来自于主观的想象与推测。一旦人们借助于实践的调查研究方法来澄清事实真相时,就会发现事情本身并不像想象的那样。

  扩展知识,提高认识能力。现代思想观念来源于现代科学理论知识;正确的思想观念,来源于人的知识理论的不断丰富;人的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影响人的思维认识的程度。事实证明,一个人对事物认识的错误观念,常常与他的知识不足有关。因为当一个人对某一方面的事物还缺乏了解时,就不能全面地认识与把握它们,就会产生错误观念。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越深刻,其认识能力就会越强。

  加强人际沟通。现代人不拥有沟通技巧就难以获得成功。因为你可能拥有最好的脑子、最先进的思想、最新颖的观点,但不能把它传达到别人的头脑里,它仍然仅仅是你的思想与观点,而且只能是你一个人的思想与观点,因此,也就难以成功。不能有效地沟通,是寻求成功的最大障碍。生活中,只有人们随时沟通,才能相互理解,达成共识,统一行动。在沟通中人们可以消除由于主观推测而产生的各种误会;在沟通中学习别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完善自己;在沟通中使人们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更客观,使自己更能愉快地适应社会与生活。正确观念的建立需要良好的人际沟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4 07:19 , Processed in 0.046332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