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437|回复: 125

儒家和道家是一个妈妈的女儿-从《易传与道家思想》说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7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凉夜清 于 2010-3-17 13:36 编辑

在之前的两千年中,《易传》一直被官方定为儒家的经典而世代传习、历古不朽。又有孔子晚而喜易,而称《易传》为孔子所作,但是至欧阳修起就开始对《易传》为孔子所作产生怀疑,特别是清代学者的考据,到今天已经确证,《易传》一书绝非孔子所作,并且指出《易传》亦非一人所作,通过史料比对分析今天研究者大多认为《易传》是从战国末期到西汉时的学者陆续写成而最终汇宗为《易传》。但是研究者基于两千多年来的传统观念,把《易传》定为一本反映儒家思想的著作。而近代以来对《易传》的深刻分析研究后,研究者更指出被一直作为传统儒家经典的《易传》却相当大的受到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特别是陈鼓应教授更认为“《易传》的哲学思想,是属于道家,而非儒家。”陈鼓应教授对《易传》中思想最为丰富深刻的《彖传》、《象传》、《文言》、《系辞》进行系统的分析,认为以上诸篇中受《老子》、《庄子》和以往研究中并未十分重视的稷下道家与黄老学派的深刻影响。依据详实,分析细致不得不使读者认同其观点

但是,应当说《易传》既受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同时也有不少的儒家观念。如《系辞·上传》开头便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明显是后世儒家的观念,同时其又是来自《庄子·天道》,虽然学者指出《天道》篇的与《庄子》本身的思想的差异即而有否定其为他人所作,但这更加表现出儒道的杂糅。而接着一句“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又直接体现出道家的“动静”说、“刚柔”说。又有《象传》言“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显然是反映儒家的立身处世准则,而同时这种将自然表象来推诸人事行为说明问题的方法又是缘自道家的。因而《易传》是一部主要融合以儒道二家思想为主的先后写成并最终汇宗一起的解释《易经》的著作。我们看到《易传》表现的是“君子”立身行事,刚正进取的准则,这正是儒家所主要探讨的问题之一。同时其论说的方法,思维观念又深深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易传》构筑的宇宙运动模式的核心为“道”是具有宇宙本体意味,行而上的非现象界的是与现象界相对又规定和统驭着现象界的最高实体。而孔子提到过“道”,是“附属于人类行为的一种价值品词”。而《易传》中的“道”正是来自《老子》中所阐释的那个“道”。葛兆光教授的《中国思想史·第一卷》指出:

儒学传统中,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关于宇宙与人的行而上的思路未能探幽寻微,为自己的思想理路找到终极的立足点,而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道德与政治的思路,又将历史中逐渐形成的群体的社会价值置诸不容质疑的地位。于是,当人们不断追问这一思路的起源以及其合理性依据时,他就有些捉襟见肘。

这也表明《易传》虽然是有着深刻的道家思想而又被奉为“经典”,但是由于其本身编著的复杂与跨时代性,使得其并为构成严密系统的思想体系。而对在、孔子罕言的“性与天道”问题有着更深入的探讨则是来自魏晋的玄学。由何晏、王弼领袖地正始玄学就是缘老入儒,因而当代学者有认为何晏、王弼还是属于儒家的,他们最终还是要维持儒家的。而“竹林”名士才更多关注起《庄子》的思想,并将自然与名教对立起来的。而具体到《易》则是由“象数”到“义理”的转变。应当说《易》主要是通过象数来阐释其涵义的,而到了《易传》则又包含了用义理阐“易”的方法,但是主要还是以象数来对应人世的始自上古的卜筮为基础建立的,而到了魏晋犹以王弼作《周易注》、《周易略例》则使义理阐“易”鼎盛起来。

这里我们看到缘自上古的占卜,和由此发展形成的《易》。其根本是建立一种自然与人的关系模式,来借此阐释发挥而指导人们的行为。在这里如果人们以较为理性的方式思考,则是深刻的而客观的成分更多一些。反之,单凭感性将自然与人世混杂附会,则全然是谬误。但是我们也要客观的看待,即便是用理性的方式进行深刻的思考的结果,也是局限与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认识之内的。而那种将自然与人世主观联系附会的行为中也包含一定的人们思想的闪光点。我们看到汉代的谶纬,完全是一种自然与人世的附会而且多数是荒诞,但是这也是人们精神运动的产物。而以上的这种情况就蕴涵在《周易》和《易传》中。而作为上古人们思想中占重要地位的卜筮文化中,就是这一象限的表征,而《周易》则是其的文字化保存而使得这一传统能够更广泛的流传下去,而到了《易传》则将其发展的更为深刻。

同时作为中国思想主流的儒道思想也是在《易传》是开始糅合的,这样一种儒道互补既而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玄风大盛,使得人们对于道家思想的研究大大深入,而佛教的兴盛与传播更为中国思想补充了更多内容,并且可以说在一些方面促成了后世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经过种种,虽然还是儒、道、释三家,三家也鼎立纷争,但是在中国人内心深处,观念之中则使得三者渐渐的糅合。即便依然是反佛黜道的儒家,而他们的思维方式中也以先天的包含了一些释道的基本东西。于是才有着宋明理学这样的内容与形式。宋明理学与前代儒学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对于宇宙本体作为自然与人世万物的最高规定者上的建立,于是给了儒学对于现世现实问题处理的一个终极依据,也使得儒学有了一个稳固的基础。无论是程朱的“理”,还是陆王的“心”都是儒释道糅合下的产物,虽然理学之初是为了排斥道释,重新树立儒家权威的。所谓的“理”正式从道家思想中发展出来的“道”而来的,只是他们将其与政治与个人修为紧密的联系起来了。而“心学”则又受到了佛家的影响。我们单从儒道两家来看,其关于宇宙本体和运行的思想主要始自道家,而儒家则对现实的人世有着更为广泛的思考,而主要是集中在社会运行与个人行为方面。而在个人修为方面则也很复杂,一方面是儒家传统中仁、义、礼、智、信以及刚正率直不避死难等等,这样的从就先秦开始树立的君子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则是道家所谓的清净、自然、效法天地自然而追求一种超绝人世。特别是表现在境界追求方面。

我们这里看到中国传统核心思想文化是一种儒道互补的情况,这是当代研究者所提出并明示论证良久的。而且也确实就是中国传统核心思想文化所表现出的特点。但这里要看到我们认为儒道互补的前提是什么?就是对于儒道两家的分析,儒道互补的分析。之所以见得是互补,正是我们在明晰儒道两家基础上才认识的。所以我们的对于儒道互补认识的基础就是对儒道二家的认识,我们对儒道二家的发展有着相当完整与系统的研究,这是自二家出现后就开始的。而正是如此,我们的基础观念就是儒道二家。于是中国文化主要也就被分成了,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他们也就想当然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根本元素,根本单位,人们就会被分为儒家、道家和儒道杂糅者。但是我们却由此弱化了对中国文化更为根本的思考,是儒道二家造就了中国文化,还是中国文化成就了儒道二家?这里应该说二者都是合理的,也许只是一种同语反复,毕竟儒道二家有着约2500年的发展形成史,这样长久的发展自然给人们最为深刻而且具体的认识。而对于先前的中国思想文化,在材料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依然有着相当的研究成就。就像对于《周易》专家就指出,《老子》和孔子的思想都是在《周易》思想观念的一定影响之下的。这样从《周易》到春秋战国的我们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就有了一个比较连续的认识,起码有了一些对于前后延承的看法。而在春秋战国时期陡然间,思想文化变的多元而且多彩,仿佛是如宇宙大爆炸那样一下子齐全了起来。当然事实上春秋战国思想界的发展一定是一个逐渐形成的完整的过程,我们只是由于缺少史料,才无法全面认识这一过程。

于是我们自然是将这些学派作为单独的单位来考察研究,即便是对他们之间关系以及融合的研究其基本单位也是各个学派,当然这是研究的前提,如果没有一个个研究单位,研究也就无从谈起。但是这样的后果就是我们把他作为一个个个体来看待。而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哪家哪派,他们是不是有着一个同样的知识基础。不过我们可以在没有过多史料的情况下想象由于地域风俗形成的各有特点的文化下,必然不会是千篇一律的学问知识。但是我们在一个更大的范围思考,我们以中国人,中国文化为单位来看。从前的以学派为单位研究是不是一种对文化整体的割裂。个体研究是合理的更是必要的,但是究竟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而这一核心的基础又是什么,我们说是几家几派的柔和互补,却没有一个最根本的依据,因为所谓各家各派正是在这个核心基础所派生出来的。我们可以由各家各派来复原提炼其核心思想。但是这样从时间上,其逻辑关系确是颠倒的。因此,我们说的儒道互补,是儒道形成之后。而根本上我们可不可以说是“儒道一体”,虽然说儒道有着如此的分歧,但是儒道成为中国文化后来最核心的思想,其本身就表示出儒道思想在中国具有最广泛最根本的认同。也就是说,儒道虽属二家,但是二家本出一体。



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三联书店,19967月版,第1页。


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4月版,第229页。


同上。


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4月版,第3页。


钱穆:《论十翼非孔子作》,收在《古史辨》第三册上编,上海出版社,1982年版。引自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三联书店,19967月版,第71页。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4月版,第441页。

发表于 2010-3-17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是易经的分支 刚学会推八卦图,就不多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8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周易”对早期的儒家没有多少影响,从“论语”“孟子”就可以看出。其中对“易”没有多少引用。而对“诗经”反而引用得非常多。
之所以“周易”尊为儒家的群经之首。主要是“汉儒”努力。汉儒要努力把儒家的儒道上升为“天道”,通过易的启发,建立起一个“天人合一”宇宙体系。于是就把儒家与易经的体系进行了融合。并以为“周易”是阐述天道文字。于是通过"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的易理, 沟通了人的世界与天的世界,也就是勾通了世俗的世界与神性的世界的联系。这就是“天人合一”的世界。于是易经就成了儒家天道之经,当然就是高于其他世俗之经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9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在下看来儒家深受《易经》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对君子的论述,可以看出好些相同之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9 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个人认为诸子百家学说都是从《易》发展而来。背后都有它的影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2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易是核心不假,儒家只是应用了易的杂家,其中一家而已。继承易理最完善,体悟最真切的是“道家”因为体悟了易,所以道家很低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2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易是核心不假,儒家只是应用了易的杂家,其中一家而已。继承易理最完善,体悟最真切的是“道家”因为体悟了 ...
ds85ok 发表于 2010-3-22 00:03


也不敢说只有道家对易经体悟最透。
汉代的道家同样把孔子尊为圣人。拨到很高的。
“若夫至圣,不过伏羲,始画八卦,效法天地。文王帝之宗,结体演爻辞。夫子 庶圣雄,十翼以辅之。三君天所挺,迭兴更御时。”
------------“周易参同契”
不过“周易参同契”全篇用暗含的老子思想去赞叹孔子,但不是直接赞叹老子。这叫人感觉意味深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3 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只是引证而已,毕竟孔子是大名人了,天下人俱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3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按曾仕强的说法,孔子最大的贡献不是儒家,而是编修《十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3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推荐《道书十二种》清代的白话文,其内的《周易阐真》是个人认为对易最通俗全面的解释了。比看现代专家教授的更易明了,也可以知道教授们是多么肤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3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家对易体悟更深,因为道家是用易去指导修行的,出一点儿差子就会要人命的,所以在研究深度上,远超过儒家对易的理解。再有道家的很多术也都是用易作工具,可以说八卦不离手,这和儒生是完全不同的风格与特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3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赞狮子吼,说到关键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3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周易”对早期的儒家没有多少影响,从“论语”“孟子”就可以看出。其中对“易”没有多少引用。 ...
why_together 发表于 2010-3-18 21:31

孔子在晚年做的最重要的事情,除了编《春秋》就是读《易》了。从他的人生轨迹来看,从济世实践转到最终对天道和性命的思索是很自然的事情。从这样看来,汉儒和宋儒也是在继承孔子的工作。
所有的古典思想体系最终形成,都是在祖师之后经过建构而成的,儒释道耶回莫不如是。正因为有建构的人不同,及其所处的时代不同,其建构的理论自然有了分化,彼此之间起了纷争。正如儒有今古文之争,释有大小乘之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3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周易”对早期的儒家没有多少影响,从“论语”“孟子”就可以看出。其中对“易”没有多少引用。 ...
why_together 发表于 2010-3-18 21:31



    周易是周文王所作。根据伏羲八卦,自行推演的文王八卦。而后世流传周易版本是经孔子整理编辑而成的。古有三易,归藏、连山和周易。是系统阐述上古之道的权威书籍。归藏连山已失传。有认为黄帝内经、道德经是归藏、连山之传承作品。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其根在道。上古道学不分家。因此早期儒道亦不分家。儒者、武者、医者亦体道悟道。后世发展就此分了脉络。
关于诸子百家的思想源头来自道。庄子一书有详细的阐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3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在晚年做的最重要的事情,除了编《春秋》就是读《易》了。从他的人生轨迹来看,从济世实践转到最终对 ...
倾杯乐 发表于 2010-3-23 22:25



    万流同宗。诸子百家亦有源头,无法割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3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也不敢说只有道家对易经体悟最透。
汉代的道家同样把孔子尊为圣人。拨到很高的。
“若夫至圣,不过伏羲, ...
why_together 发表于 2010-3-22 11:24



   孔子50岁以后机缘巧合,拜老子为师,修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3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在下看来儒家深受《易经》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对君子的论述,可以看出好些相同之处。 ...
清音 发表于 2010-3-19 00:29



    一个脉络下来的。侧重不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4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hy_together 于 2010-3-24 12:54 编辑
孔子在晚年做的最重要的事情,除了编《春秋》就是读《易》了。从他的人生轨迹来看,从济世实践转到最终对 ...
倾杯乐 发表于 2010-3-23 22:25


从子思的《中庸》开始儒道就有融合的迹相。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就有点道德经中的“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那种用“以直报怨”来强调无限报复行为的人恐怕要反省一下了。
因为因为论语中的“以直报怨”与老子的“报怨以德”的语句冲突,也许是这两大师在不同的语境下对“德”这个词上理解上的不一至造成的。
用“中庸”看,其实他们的真实想法是差不多。
老子的“报怨以德”也并不是无限退让,“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哪来的退让心。所以老子的“报怨以德”就是“报怨以正”也就是就是孔子的“以直报怨”。
说简单点就是不要”泄私愤“,要按照宽广正直的心去处理事情。

《中庸》中的"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就更象《道德经》中的语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4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子思的《中庸》开始儒道就有融合的迹相。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就有点道德经中的“大小多少,报怨 ...
why_together 发表于 2010-3-24 12:51



    首先,“以直报怨”并不是无限报复行为,而有有限报复行为。
孔子在《论语》里不是说了嘛,他老人家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这个问题很严重嘛,有德之人如果处处吃亏,谁还愿意修身养德呢。
恶人应该让他得到征戒,有德之人应该让他得到表彰,世界就和谐了嘛。
以德报怨如果恶人不领情,不改正怎么办?你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4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直报怨”就是实话实说,该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处理方式。
“报怨以德”就是放弃本我,行公德。
对真正有德之士,根本就不会把自己的”利“放在心头。你愿意占便宜,那你就去占吧。本就不求什么回报,也就是道德经里所讲的”上德无德“。儒家尽管对社会的贡献是正面的,但是相对于道家来说,仅仅算是”下德执德“的层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19 21:38 , Processed in 0.76375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