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710|回复: 40

西藏人的一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藏人的一生
——以江孜地区为例
作者:郑堆   
来源:中国藏学网 http://www.tibetology.ac.cn/zh/dazhong/zhishi/2114-2009-07-17-04-07-09?view=article&id=2114%3A2009-07-17-04-07-09&catid=72%3Azhishi

诞生礼仪

    诞生礼仪作为人生开端的第一个礼仪活动,集中表现了人们对人口再生产的重视程度。诞生礼就是一个具有连续的人生礼仪,是对婴儿降生人世的 一种认可。

    1、孕育期的习俗

    从江孜地区的情况看来孕育期虽然没有什么特殊的习俗,但也有一些禁忌。比如有的村庄,孕妇不能在娘家或兄弟家中分娩。其原因据说是在孩子出世时因为母亲羞于见自己的兄弟而导致难产或不产。所以,在临产时孕妇一般不回娘家,也不到叔伯兄弟家串门,以防万一。另外江孜有的地方孕妇怀孕期间不吃犏牛犊肉,据说孕妇吃这类肉食会使孕期延长,而牛羊肉、鸡蛋、骨头汤等都是孕妇不可缺少的营养食物。过去农村妇女分娩时有助产婆接生,如今农村妇女摆脱了旧的思想桎梏,愿意到县医院或乡卫生所生孩子,大多数请接生员接生。

    2、诞生期的习俗

    诞生礼,藏语叫“旁色”,“旁”是污浊的意思,“色”是清除,也就是说清除晦气的活动。藏族认为,小孩出了娘胎,会带来许多污浊和晦气,举行这个仪式,便是要为孩子清除污秽,预祝健康成长,同时,也祝产妇早日康复。据有关学者考证,“旁色”仪式从1500多年前本教时期流传下来,是由本教的一种祭神方法演变而来。小孩子生下来的第三天(女孩是第四天),“吉度”户便要前来参加“旁色”活动。他们带的礼物是青稞酒、酥油茶、肉、酥油、礼金及给小孩的衣物等。客人进屋,先给父母和襁褓中的婴儿献上哈达,而后敬酒、倒茶并献礼,然后端祥初生婴儿,对孩子说些吉利祝愿的话。有些农户还为前来给婴儿除秽的亲友举行汤饼宴。“旁色”结束后,便给孩子取名。取名是件郑重的事,一般请活佛或村里有威望的长者进行,也有的是由父母起名。在江孜有的农村也有让新生儿的姑妈起名的习俗。取名者根据家人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来决定婴儿的名字,总是起一些表示吉祥的名字。

    孩子满月之后,选择一个黄道吉日,举行出门仪式。这天小孩要换装,一般从家门出去往东走,以图吉利。有的第一天到寺庙朝佛,目的是祈求佛保佑新生儿一生平安。孩子第一次出门,往往在婴儿鼻尖上擦一点锅底的黑灰,意思是使婴儿在出门时不被魔鬼发觉。

    过去平民百姓向活佛或喇嘛求取名字时,没有什么特殊仪式,只需向活佛或高僧敬献一条哈达、几两藏银,说明婴儿性别。贵族等上层则常常将婴儿抱去向活佛献发,活佛剪去婴儿一小撮顶发以此象征剃度,然后取一吉祥的名字。如孩子长大后出家(或在家)为僧,仍需经堪布、翁则或活佛等高僧重新剃度取法名。活佛、堪布等在给孩子取名时,常把自己名字中的两个字加在婴儿名字中,如:活佛名叫“阿旺赤列”,他就给人取“阿旺顿珠”、“阿旺卓玛”或“赤列朗杰”、“赤列曲珍”等名。但也有不含自己名字的成份而随便取名的。在西藏城镇和农村,请活佛和喇嘛取名较为普遍,因此,城镇和农村的人名比起牧区人名,宗教色彩更为明显。

    如:

    丹巴———佛教

    多吉———金刚

    群佩———兴教、兴法

    丹增———主宰圣教

    卓玛———度母

    央金———妙音天女

    旺姆———自在母、主宰之母

    除了喇嘛活佛取名之外,通常是由家中长者或村里有名望的长者取名,虽然少带宗教色彩,但都有一定的含义,寄托自己一定的思想感情,堪称丰富多彩。这些名字往往是用自然界的物体、小孩出生的日子或星期为新生儿起名的。如:

    尼玛———太阳、星期日

    达瓦———月亮、星期一

    梅朵———花

    白玛———莲花

    次吉———初一

    次尼———初二

    次杰———初八

    朗嘎———三十日

    米玛———星期二

    拉巴———星期三

    普布———星期四

    巴桑———星期五

    边巴———星期六

    还有根据父母意愿取名的,如:

    仓木决——停止。子女很多,不愿再生,给最后一个孩子取此名(一般只给女孩子起此名。)

    琼达———最小的,意为再不要小孩(此名男女均用)。

    普赤———带男孩来。如前头几个都是女孩,或头胎是女孩,希望有个男孩,就给女孩起此名。

    普琼———最小的男孩,意为再不要孩子。

    有的家中共生育6个儿子时,看作是吉祥征兆,并给孩子起名—普楚,意为第六个儿子。

    有的父母因为自己生下来的孩子死得多、活得少,为了使孩子健康成长,故意把孩子名字起得很贱、很随便,如:

    吉加———狗屎

    吉律———狗屎

    吉珠———小狗

    帕加———猪屎

    藏族人名一般都是四个字,就是把两个单名联在一起。如:索朗次仁、白玛卓嘎等。也有两个字的,如:班觉、朗杰、达瓦等。还有不少把四个字的名字简称为两个字的名字。如:次罗是次旺罗布的简称;扎卓是扎西卓玛的简称。简称常取名中的第一、三字;也有用前两个字或后两个字做为简称。比如:一人全名为为“索朗多吉”,其简名可以是“索多”,也可能会是“索朗”或“多吉”,但极少有用第二、四字作简称的。

    藏族人名有很多同名者,于是在称呼时,人们想了不少区分的办法。

    以地名或住处、房名区分称呼,如:

    江孜次仁———江孜的次仁

    江赤巴普———园林边上家的巴普

    加仲阿旺———加仲村的阿旺

    以年龄和个头大小区分称呼,如:

    尼玛仁布———高个尼玛

    达瓦根巴———大达瓦

    达瓦琼瓦———小达瓦

    以生理特征区分称呼,如:

    杰布跌过———矮个杰布

    石达板坚———大脖子石达

    罗布巴杂———麻子罗布

    米玛国钦———大头米玛

    拉姆甲巴———胖子拉姆等等,当然像这类名字一般用于区分称呼,因此很少在当面直呼。

    以职业区分人名,如:

    噶本尼玛———赶马车的尼玛

    彭廓次旺———赶驴的次旺

    多索普顿———石匠普顿

    孜巴阿旺———会计阿旺

    玛钦达普———厨师达普

    以性别和年龄来区分称呼,如:

    普扎西———男扎西

    普姆扎西——女扎西

    波扎西———扎西爷爷

    嫫扎西———扎西奶奶

    藏族人名中,很多名字男女通用,如:扎西、次仁、格桑等以及以星期命名的都是男女通用的;但有些是有区别的,如像旺姆、卓玛、卓嘎、普赤、央金、桑姆等只用于女性,而像多吉、晋美、占堆、罗追、旺堆等只用于男性。

    过去贵族和政府官员的名字与平民百姓没有什么不同,所不同的是在他们的名字前冠以庄园或房宅名,如江孜地区的贵族噶喜瓦·欧珠热旦、帕拉·扎西旺久等。有的则冠以职衔于名字之前,如重孜第巴(重孜地区长官)′ ′ ′ ′ 、列仲(宗政府秘书)′ ′ ′ ′等等。如果一户贵族有几个儿子,往往有长子或决定继承家业的儿子才可得以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以父亲的封号、封地或房宅名。如江孜大贵族噶喜瓦在拉萨的房名为多仁,因此多仁家族继多仁·欧珠热旦之后的继承者分别冠以多仁之名。如:多仁·巴桑次仁、多仁·丹增班觉等。

(待续)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4-26 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年仪礼

    成年仪礼是一个人跨入社会门槛的一种仪式。

    一个人步入成年的标志是服饰上有所区别,而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女孩子服饰的变化。按过去的做法,姑娘们从天真烂漫的幼女、少女的生活,长到16、17岁时,就到了成年将要出嫁的美好年华。为了庆祝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生阶段,父母们总是要为心爱的女儿们准备好丰富的装饰,在众多装饰中绝不能缺的是珠冠———“巴珠”。[1]巴珠是过去藏族成年后经常戴在头上的主要装饰品,制做精细非常漂亮。做一顶巴珠很不容易,做父母的常常要提前很长一段时间筹积资金,备齐珠宝及其它材料。贫苦人家没有钱买贵重的珠宝,但也要千方百计地设法找其它代用品来制做。到举行成年仪礼的这天,父母一大早就给女儿穿好新衣、戴好“巴珠”,然后将诸如耳环、项链、手镯、戒指等等戴好。装饰完毕,父母和亲朋好友陪伴着女儿一起到就近的寺院朝佛供礼。在拉萨父母和亲朋好友还陪伴女儿到八廓街上的四大经杆之一“曲雅达钦”前,煨桑祭祀,供奉神佛和拉萨保护女神吉祥天女———班丹拉姆,姑娘还将一条洁白的哈达,恭敬地挂在经杆上面,顺时针绕经杆并许愿,祈求一生平安、幸福。此时拉萨姑娘才第一次围上“帮典”。父母和亲朋好友也为姑娘祝福。举行完成年礼,那无忧无虑的天真少女,算是脱离了孩提期,进入了妙龄女郎的黄金时代。在江孜班觉伦布村一般孩子长到13岁便开始算是成年,但没有具体的成年仪式。无论是男女青年,自步入成年人行列,每个人就享有和其他成人一样的权利,受社会的约束,并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


结婚礼仪


    在人生礼仪中,作为缔结男女婚姻关系的契约和标志夫妻家庭生活开端的婚礼,是一种最能体现人们生活价值观的典型仪式活动,历来受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人们之所以重视这一仪礼,是因为人类要延续,家族要发展,最终都由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所决定。婚礼同时也是传统社会中人们积累和表达某一文化涵义的反映。婚礼的仪式过程比较繁琐,城镇农村基本相似。以后藏江孜等地婚俗为例,一般由订婚、迎亲、婚礼、回门等四部分组成。

    在过去由领主统管下的江孜农村,除了少数差巴户能够办起简单的婚礼外,平民百姓举行象样的婚礼只能是美梦而已。他们结婚时把自己的衣褥及生活用具与对方合并,这就算是结婚了,没有什么特别的仪式。

    自民主改革以后,群众当家做主,生活条件进一步提高,朗生的子女结婚也可以举行小规模的婚礼,到了六、七十年代求婚、结婚等仪式规模不断扩大,此时一般结婚根据自家经济条件都举行不同规模的典礼。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群众物质水平的迅速发展,婚礼的规模愈来愈大,仅以仪式的时间来看,由民改和人民公社时期的二、三天,增加到现在的五至七天,多的还要举行十天。

    如今的农村,婚姻自主,随心如愿。男女大部分自由恋爱,若是由父母或他人介绍,也得通过“目测”,自己决定。“目测”往往事先约好的朝佛时间或串门或以别的借口,使双方通过认识,再经过一定的了解时间后作出最后的决定。青年男女无论自己认识或是他人介绍,双方同意婚事,娶亲家选择黄道吉日,向对方家庭正式提出求婚。“不论谁家娶媳妇,一开始都要委托自家亲友,或所看中的姑娘一方的亲友去提亲,却万万不可莽撞地直接登门造访,向女方父母提亲。更不能贸然地惊动女方本人。一来怕女方父母不应允,使自己难堪,处于尴尬的境地;二来怕被姑娘当即拒绝,不能如思以偿。故此,不可急于求成,而应采取耐心等待,循序渐进的万全之策。这点不同于西藏有些腹心地区。如曲水一常在说亲时,提亲者要带上酥袖茶和青稞酒去找女方父母提亲。如果对方喝了提亲者的茶和酒,就算得到同意了;如果对方死硬不喝,则意味着不能促成这门婚事。提亲者只得暂时告辞,争取下次有所突破,乃至成功,或改变主意,另找女家。当女方父母同意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求亲者后,求亲一方要选定敬送求亲酒的日子,务必要择吉日良辰,备好礼品,带上青稞酒和酥油茶到女方家里给其父母敬上求亲酒,呈上礼品”。[2]不论求亲者的家境殷实与否,求婚的那一天,向对方家男女老少每人送给哈达、衣服或衣料,一般还要送青稞、小麦各一袋(约50公斤)、酥油三五斤、一整头羊肉及三坛酒。并给对方母亲“奶钱”及帮典(围裙),意思是女儿或男儿长到现在母亲不知用了多少奶养育他们,儿女自小不知磨破母亲多少帮典,今日送这些来补偿损失。求婚者要负担这一天的饮食,若对方家代办,求婚者应用钱补偿示谢。由于男女双方同意婚事后才来求婚的,因此一般不会出现求婚者被拒之门外、不予准婚等情况。这一天双方还要商定结婚的确切日期。因此这实际上是定亲仪式。求婚这一天,青年男女一般不参加,离开时双方家要给求婚者献哈达、送回礼。

    举行婚礼之前,有的娶亲家要卜算男女年岁生辰、属相是否相克,即看五行和纪年的十二属相的生辰属相是否相克或相冲。按历算说法,五行中木克金、金克火、火克水、水克土、土克木,在十二属相中从某支起,间隔六个,其第七支与之相冲,如在十二属相中排列在第一位的鼠和排列在第七位的马相冲,排列在第五位的龙和排列在第十一位的犬相冲。此外有的还要卜算双方的八卦是否吻合。若有属相相克或八卦不合者,则请僧人或咒师到家中做法事,力求缓冲这种矛盾。

    “迎亲时间必须根据双方家庭成员的属相而定。例如称拂晓为虎时,如果双方家中有属虎的,就不能在佛晓时分迎亲;管黎明叫做兔时,如果家中有属兔的就不能在黎明时迎亲;如果家中有属龙的,就不能在日出时分迎亲,因为此时叫龙时;日暖时为蛇时,家中若有属蛇的,便不能在此时迎亲;如果家中有属马的,就不可在正午迎亲,因此时系马时;称日初偏西时为羊时,故而家中有属羊的,就不能在此时迎亲;如果有属猴的,就不能在子午巳过后迎亲,因为此时为猴时。反之,会招来灭顶之灾,人畜夭亡,不得安宁。”[3]

    另外,还要择黄道吉日,要看日期和星期,如藏历八日、十五日、三十日或星期五、星期六为吉日,而最最忌讳的是星期天,这和通常不能在这天出远门、办丧事是一个道理。

    举行婚礼的前一天晚上,嫁方要为出嫁的儿女举行送亲仪式或可谓告别仪式。当晚娶方家的迎亲人牵上一匹准备给新郎或新郎的打扮考究的马,路程较远者赶着马车或开汽车、拖拉机等。一般有二到三名迎亲的人。此时嫁方的所有“吉度”户前来送行。他们必带的礼品有哈达、糌把油糕即在糌把里揉合融化的酥油、细酪粉、红糖等制成的方状或圆状糕点)、一支前腿带胛骨羊肉、给主人家每人一件衣服或衣料以及礼金。仪式开始时,出嫁者坐于席位中间,若是女子出嫁,还有一伴娘坐于其旁。左右分别坐父母、送亲人、其它家中成员以及送亲人。入席后迎亲者向新人献哈达并在其衣服背下插彩箭,意为从今以后已有主了。以后“吉度”户开始献哈达、送礼。仪式结束后,大家喝酒唱歌、通宵欢度。

    与此同时这一天晚上嫁娶双方各自门口会聚集十几位男女青年围坐在一起并点起篝火,这种“点篝火者”藏语称为“米东肯”,。这是一个古老的习俗。这些“米东肯”一般都是年青人,他们打听好新娘或新郎出门的时间后,前一夜就分别聚在娶嫁方门口,点起篝火。主人家为他们提供茶酒。待新郎或新娘出门时,他们以不让村里最好小伙或最漂亮姑娘走为由,故意给迎亲者出难题,迎亲者和嫁方只能象征性地出点钱,请求让他们通过。到娶方门口,那里的年青人则以新来的新人配不上我们这家的小伙或姑娘为由,故意出难,送亲者也只好出点钱,请求他们进入。

    这一天嫁方还要把准备好的嫁妆或彩礼移交给迎亲者。嫁妆和彩礼没有约定俗成的规定。而是由家庭经济条件决定。条件好的送一些诸如“巴珠”、“格达”、“嘎乌”等贵重首饰,一般家庭所送的主要是以自己平日的衣被加上几套藏装和几床被褥、足够的口粮等等。有的也送自行车、缝纫机等耐用消费品。

    举行婚礼那天,根据卜算指定的时间,迎亲人带路,送亲人扶着出嫁者,带着嫁妆,缓步出口,此时家中有一人手拿彩箭及挤奶桶,一手拿羊腿环绕空中,进行招贴引福仪式据说家里有人出嫁时,往往会损失许多财气,因而要做这一仪式。

    迎亲队伍出门启程,领队是一个属相好、穿着白色藏袍,手中举着“司巴霍(九宫八封图)”的人。如果路上遇到背水、背东西的人,认为是吉利的,送亲者为其献哈达还要给点小钱,如果碰到倒垃圾、背空蒌子的人,认为是不吉利的,迎亲时的天气好坏也极为重要。如果遇上刮大风或下雪天就很不吉利,被人们视为恶的征兆,意味若将有大灾大难临头,主人自然要为此烦恼伤心,耿耿于怀。如果遇上晴天或温暖的天气,就预示着家中祥和美满,万事大吉。

    娶方在新人到达之前,装扮大门,并在大门两侧分别立黑自两种颜色的大石头,同时还要为新娘下马准备好垫子。这种垫子里面装有青裸、小麦及盐巴,上面铺有五彩锦缎(也有用虎皮、豹皮的),面上用面粉画上“ ”字符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6 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结婚礼仪(续)

送亲人一到大门口,其中一位拿出一条哈达献给门右边立的白石头,并大声作歌道:

    翁萨地!愿吉祥!

    这坚固的白神石,

    是天界神主所立,

    是天地稳固之柱,

    是地球不震之杵。

    祭祀你们啊!

    三十九尊域拉神和九十九尊颇拉神,

    愿赐福于我们。

    送亲人再赶到左边的黑石头前,作歌道:

    翁萨地!愿吉祥!

    是否你不认得我,

    我乃罗布占堆也(格萨尔王之别名),

    征得十地之佛子,

    三大怙主之化身,

    乌坚林巴派我来,

    黑魔一定要粉碎。

    说完送亲人把黑石头踩倒在地上。为了增加一些欢乐的气氛,娶方门口的“点篝火者”往往把黑石头立得很坚固,冬季还往里浇水,使其结冰,难以动摇。令送亲人当众出洋相,而围观者捧腹大笑。最后送亲者只好象征性地拿点“酒钱”让大伙帮忙。

    然后送亲人来到娶亲家门口事先预备好的装满麦子的下马垫子前,作歌道:

    翁萨地!愿吉祥!

    新人父辈乃冈底斯山,

    没有其它山脉的参杂;

    新人母氏系玛旁雍措,

    没有其它溪水的参杂。

    迎请这样的新人,

    需要特殊的下马垫。

    要备表示吉祥的麦粒一百袋;

    要备表示圆满的盐巴一百袋;

    要备表示名望的虎豹皮垫。



    说完娶方赶紧回答:“一切准备就绪。”然后新人下马入大门。送亲人分别给看家犬和大门、楼梯、主供佛像柱子、酒坛、吉祥斗等作歌表示庆祝。

    此后开始举行正式典礼,新郎和新娘盘腿就坐于用青稞画有“ ”符卡垫上。参加典礼的除双方家人和迎新送亲人员之外,娶亲家的“吉度”户都要参加。

    仪式开始时,首先由一位送亲人或道吉祥者走到宾客满室的中心,说道:今日新婚之日,白梵天王主众神下凡来聚会;龙王携领众龙神来贺喜;地上赞神亦来恭贺新喜。今日天上耀吉星,地上出现良辰瑞相,半空和风四起。………新郎似仙子,新娘似仙女,一对相配的男女结了良缘,犹如一对明亮的星星闪耀于世;今日在座的佳宾,右排犹如日照大地,左排好似月照夜空,下首散座的宾客,就象繁星点缀空际。叔伯兄弟相聚,犹如沟内的雪山。母姨姊妹相聚、犹如沟外的碧湖。儿孙们相聚犹如草坪上的鲜花怒放。总起来说,上排犹如雄狮昂首,中排好似珍珠串,下排宛如孔雀觅食,门边的人群,犹如欢乐的黄鸭戏碧湖。[4]

    道吉祥者道完就进行婚礼的开场白,把整个参加婚礼的场面描绘一翻后,手持洁白哈达,首先面对佛龛念诵一段赞颂词后,将哈达献在佛龛前面。接着手持哈达,道房屋祝词:[5]

    请听我道祝词:

    四面墙体永固,

    端端直立如马;

    柱座坚固不动,

    是于狗年铺垫,

    静静躺卧似犬;

    柱子坚牢不倾,

    是于牛年立就,

    挺挺直立若牛;

    斗拱牢牢不变,

    是于鸡年筑成,

    悠悠盘旋如禽;

    房梁坚实不倚,

    是于蛇年搭成,

    条条秀纹如蛇;

    椽子不朽坚硬,

    是于虎年排就,

    斑斑花纹似虎;

    项木稳固不动,

    是于兔年铺排,

    微微笑颜如兔;

    门宇紧凑不松,

    是于龙年雕筑,

    稳稳飞腾似龙;

    门闩不腐耐使,

    是于鼠年安装,

    飘飘伶俐如鼠;

    梯子稳固可靠,

    是于猴年修好,

    牢牢不坠似猴;

    顶泥黏结硬实,

    是于羊年夯打,

    密而不散如毛。

    道罢,将哈达系门楣。接着又拿起一条哈达道柱子祝词:

    此柱迎自东洛隅,

    富于祥瑞又园满。

    柱座无价系宝石,

    长短斗拱与梁座,

    莲花累帙与椽木,

    犹似花木枝叶茂。

    今昔依旧永昌盛,

    柱是黄金梁为玉。

    斗拱形似珊瑚塔,

    绘有金刚长寿图,

    我祈佛业兴又隆。

    哈达长得要拖地,

    一头敛起一头坠,

    蜷于柱根如绵羊。

    酒女益绰拉牡哟,

    当心玉足被缠倒。

    说毕,将哈达献于柱面。接着道“切玛”祝词:

    请听我来道祝词:

    “切玛”置于方桌上,

    立在座首表吉庆。

    酥油彩花擎日月,

    五色麦穗现秋色,

    看似孔雀开彩屏,

    风调雨粮满仓。

    四面棱角招福运。

    斗内麦子兆吉祥,

    象征万事遂心愿。

    斗中“切玛”如雪峰,

    四边粘花似雄狮,

    在此吉庆欢乐日,

    恭祈安康且吉祥。

    道毕将哈达献于“切玛”斗上。接着面对新郎和新娘祝词:

    愿得吉祥与安乐!

    五行积成须弥山,

    四洲之首赡部洲,

    赡洲中心金刚座,

    妙法之源古天竺。

    牛羊王国圣雪域,

    吾将叩拜诸佳境,

    地之精粹布达拉,

    历代法王佛子主。

    三大古寺黄金座,

    传来訇訇诵经声,

    坐床盛况荡四海,

    五将叩拜贵顶珠。

    请听我来道祝词:

    新郎头脑似弓形,

    心地耿直如箭头,

    品行端正胜高山,

    胸怀宽阔似大海,

    见多识广比苍穹,

    心灵纯洁象江河。

    新郎右臂腋窝下,

    有尊天生凡天像,

    世间罕见他人无,

    为使婚礼喜又欢。

    愿献汉地白哈达,

    此由公主福运织,

    光泽光丽又柔软,

    纵是日月亦失色。

    要说花纹美不美?

    八幅瑞相竞折腰。

    挥向上空耀天界,

    众神欢喜人畜旺;

    挥向下界耀龙宫,

    龙王惬心雨水足;

    挥向人间耀王宫;

    四柱八梁显风彩。

    震慑魔胆众生乐,

    献给新郎壮威风。

    杀向外寇猛如虎,

    对待亲人憨似猫,

    胜不骄来败不馁,

    仿若再世格萨尔,

    将此哈达献与你,

    祈愿吉祥又美满。

    道罢祝词,随即将哈达献给新郎.紧接着面对新娘道祝词:

    令尊之女贵胜缘,

    今堂所生空行母。

    满头秀发赛瀑布,

    白齿红唇如莲花,

    婷婷玉立似青竹,

    端端而坐如幕室,

    迈开一步值百马,

    踅回一步值百牛。

    新娘左臂腋窝下,

    有尊天生绿度母,

    世间罕见她人无,

    为使婚礼喜又欢。

    愿献汉地白哈达,

    此由公主福运织,

    光亮洁白花又美,

    要说哈达洁白否?

    皑皑雪山竟低首。

    要说花纹美不美?

    八幅瑞相亦失色。

    挥向上空耀天界,

    众神欢喜人畜旺;

    挥向下界耀龙宫,

    龙王惬心财源畅;

    挥向人间耀王宫,

    四柱八梁显风彩。

    震慑妖胆众生乐,

    献给新娘身心爽。

    生出三位神公子,

    承袭父业续香火。

    生出二位龙之女,

    繁衍世系把家持。

    特此哈达献与你,

    祈愿吉祥又美满。

    道完,把手中的哈达献给新娘。之后依旧手持哈达给新郎新娘父亲道祝词:

    令尊宛若须弥山,

    水草丰美野畜多,

    永世岿然而不坍,

    祈望吉祥又圆满。

    道毕,将哈达献与新郎父亲。尔后给新郎新娘母亲道祝词:

    令堂好似雍措湖,

    盈满圣水鱼龙繁,

    狂飙肆虐不惧怕,

    祈望吉祥又圆满。[6]

    这一切进行完毕后,来宾开始向新婚夫妇及其父母、娶方家其它成员和迎亲者赠送礼品。所赠送的礼品根据各家的条件而有所差别,但一般赠送的有酒(一般不少于三坛)、酥油(二至五坨)、砖茶(二至三块)、一整羊肉(羊腔内装1—2斤羊毛)、一袋小麦(80至100斤)、礼金,以及给主人家每人一件衣服或衣料,并且要给佛龛、新郎、新娘、双方家人、迎亲送新者、房柱、酒坛子等献哈达。赠送仪式有的一天搞完,有的则分几天才搞完。婚礼时间长短,视情况而定,有的进行三天,也有的五至七天,还有的要热闹十天。

    在婚礼结束前,新娘不能随意回娘家。即便离娘家只有数步之遥,也不可贸然迈出婆家门而回娘家。待婚礼结束后过一段时间,才能与丈夫、公公等一道回娘家,管这叫做回门。回门并不举行什么仪式,但要用几天时间摆宴饮酒。行酒规矩与婚礼相同,但较之婚礼宽松,没有那么多繁文缛节,也无需道祝词、送礼品,近似于逢年过节时亲人相聚团圆。所不同的是要把在新娘出嫁时前来赠礼送行的女方家亲友、邻里、乡亲都请来做客。

    有的地方无回门这一礼俗,而是过一段时间后娘家带一套衣服,前去探望,这一套衣服是专门给从娘家嫁走的新郎或新娘做的。还给家里的其它成员带相应的礼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6 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丧葬礼仪

    人生礼仪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丧葬礼俗,丧葬仪式表示一个人最终脱离社会,标志着人生旅途的终结。藏民族信仰佛教,因而信奉前世、今世、来世的轮回观念。因此,藏族的葬礼渗透了佛的理论,葬礼既是对亡灵的超度,更是为来世的投胎积福结缘,是生与死之间的关键一环。

    封建农奴制时期普通村民有条件操办葬礼的寥寥无几。在江孜班觉伦布村为例,该村中几个大差巴户家中有人去世时,也许可以办点丧葬佛事,而朗生去世很难搞个象样的仪式。有的单身朗生死去后,其家里无法支付后事费用,只好由几个朗生拼凑一点东西,办理其后事。朗生家中亡人,每逢七日祭祖,能用清油点几盏供灯,已经是相当不错了。大概50%的朗生户,为已故家人绘有超度像,但大多数都是纸质的,并且很小。

    “十年浩劫”中,由于宗教遭受严重摧毁,传统的葬礼习俗也随之取缔。当时家中亡人,不能搞任何形式的法事,尸体也不允许久留。有的农户偷偷地点几盏蜡烛,替代供灯,也算是告慰亡灵。每七日的祭祖、每月的祭祀、周年的祭祖等全部取消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项宗教活动的恢复,丧葬等与各种民俗有关佛事仪式也渐渐恢复。特别是近几年来,群众物质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丧葬佛事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西藏的葬礼礼仪比较复杂。人死之后,首先要把尸体蜷曲起来,头夹到两膝之间,像母腹中的胎儿形状,用麻绳和为死者特备白藏毯把尸体裹住,放在屋内一角,用白布围上,并用土坯做垫,忌用床或其它东西做垫。根据卜卦得出的出殡的具体时间,一般情况下停尸三、五天后才能出殡。村内一得知某家有人去世,每家派一人带一壶酒前去吊唁。停尸期间,天天请僧人或还俗者念经做法事,超度亡者灵魂。有条件者还要为死者点上100多盏供灯,叫“百供”。

    人死了,这家门口吊挂一个红色的陶罐,罐口用羊毛或白哈达围上,罐子里放有三荤(血、肉、脂)和三素(乳、酪、酥)的糌粑火烟,并每天加进一些。这些东西寓意为供给死者灵魂享用。在江孜有的农村,人死后,直到七七四十九天,家人一律不梳头、不洗脸、取下一切装饰,也不能唱歌跳舞。在办丧事期间,死者亲属及邻居,不办喜事,不歌舞娱乐,四邻同哀。

    藏族的葬俗有很多种,有天葬、水葬、土葬、崖葬、塔葬等,形成这一风格的原因,除了传统文化多元性影响之外,还有更重要的是受地理环境影响。在众多葬俗中,西藏最普遍的实行的是天葬。江孜地区也以天葬为主。

    出殡的时间是根据家中成员的属相进行打卦后决定。其打卦方法和婚礼迎送时间的打卦方法基本相同。

    出殡的前一天,村中每家带“嘎美准达”即一条哈达、一把藏香、一盏供灯及表示慰问的钱,前来为死者送行。此时“吉度”户除带上上述物品外还带上糌粑、奶渣、菜叶、牛油等熬“吐巴”的佐料。出殡一般很早,先是由一僧人引路,由死者后代把尸体背到门口,再由“吉度”户及亲朋好友手拿藏香,一直送到离家较远的路口。当尸体背起时,后面有一个算好属相后选择的人,扫好停尸的地方,并把扫把、垫尸的土坯等放在篓子里紧跟尸体后面,走到十字路口,扔在路口当中。家人不去天葬场,由一二个好友去葬场监督。同时带上钱和糌粑、酥油、茶、熟肉等食品,尸体送到天葬场之后,先要请背尸人和天葬师喝酥油茶,吃东西,之后才正式开始。关于这种做法,民间还有一个传说。《朗莎姑娘的故事》是发生在江孜的流行很广的民间故事,在西藏可谓家喻户晓。朗莎十五岁时被迫嫁给江孜日朗头人扎青的儿子扎巴桑珠。这家人权大势大,经常以各种原因殴打朗莎,有一次竟把她打死了。送到天葬台那天,天葬师助手问老天葬师先是吃东西还是干活。老天葬师说先吃东西。没想到他们吃饭时,朗莎姑娘复活了。原因是她的阳数末终,阎王又叫她还阳。从此尸体送到天葬台以后天葬师和他的助手们就先吃点东西再干活。

    天葬台一般是一个大石块或石堆,尸体放上之后,天葬师就在旁边烧起松柏香草,上面撒上三荤三素糌粑,青烟袅袅升起。待天葬师叫唤一声,四周栖息的秃鹫就冲了下来,天葬师把切好的肉块和捣碎的骨团喂给秃鹫吃,且一定要让它吃干净。

    天葬结束之后,天葬师要到附近有水的地方洗脸洗手,再吃点东西,然后各自回家,陪同送葬人均不能回死者家中,带到天葬台的剩余食品也不带入家中。

    天葬这一独具特色的葬礼,何时起在藏区流行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藏族天葬的起源发端于古代历史上的“天赤七王”时期(约公元前四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且与本教有密切的关系。也有的认为,依据西藏古墓遗址推断,天葬可能起源于公元七世纪以后。还有人认为,天葬是公元十三世纪初由直贡噶举派所立。不管它是何时起源,至今仍然能够盛行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了佛教的思想影响,而且与佛家的“灵魂不灭”、“舍身饲虎”等思想的有直接的关系。藏传佛教中的轮回转生等观念,都离不开“灵魂不灭”这一核心思想。藏族对于死后的躯体的关心远远不及对于人的灵魂的重视,注重灵魂的去向,而不留恋死后的躯体,相信人死后灵魂将不附体,灵魂离开其躯体去寻求新的躯体。既然灵魂不附体,其躯体就是一个无生物,像土、像石头。因此藏族认为留恋这样一个无生物,还不如以“舍身饲虎”精神去喂那些饥饿的鹫鹰,一来可以喂饱它们,二来它们吃饱之后不会去伤害其它小生命,此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虽然天葬在当今世人眼中是一种不太习惯的葬俗,但天葬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密起来,成为“使人与自然处于协调发展的一种生存方式。当中国内地尤其在农村,连年建造坟墓,使其耕地面积锐减,正面临土地危机之时,藏族人由于推行天葬而在这方面没有任何担忧。从这个角度看,藏族天葬思想中充溢着对自然的一种奉献或爱护精神”。[7]此外天葬对医学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有关专家认为:“藏民族有了天葬习俗,这对实地观察人体组织结构带来了方便。公元八世纪初吐蕃王室侍医比吉·赞巴希拉编绘有《尸体部分》及《活体及尸体测量》各一书。公元八世纪下半叶,著名藏医学家玉妥·云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中,就有人体胚胎发育中必须经过的鱼、龟、猪期三个阶段的生动描述。同时指出:‘……胎儿发育其因脐带上,子宫左右两脉通脐带’(《四部医典》19页)。这种见解在我国古代中医文献中是没有的,也比意大利医学家Columbus提出的‘胎儿由纯净完美的血液通过脐静脉营养’的观点早八百年。可见,藏医在胚胎学领域里,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四部医典》记载:‘三木赛如月——宝库’、‘三木赛脉结瘿似瘤’。《蓝琉璃》(桑杰加措著)亦载:‘女性的子宫与三木赛上下相连,位于第十三腰椎处’。《月王药珍》里说:‘三木赛为盛器,性之种子生,位于宫上端’。三木赛即为现代医学的卵巢。公元十三世纪,萨迦王朝名医昌狄·班旦措吉又编写有《解剖明灯》。如果没有人体解剖结构的细致观察,是不可能有这些科学的描述和著作的。无疑天葬习俗活动给藏医学家、解剖学家提供了实地观察的场所。许多藏医著作,如《医学理论十八品》(玉妥·云丹贡布著)、《续论》(香巴·柔丹钦布著)、《千万舍俐》(苏卡儿·娘尼多结著)、《祖先言教》(苏卡儿·洛追嘉措著)、《集要》(止贡著)、《蓝毗达及其配方》(第司·桑杰加措著)等,除与藏医学家有丰富的医疗实践活动外,尚与藏医学家勇敢地拿起解剖刀获得人体解剖知识有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向里,由于西藏出于宗教的统治和影响,认为心脏的位置在胸腔正中,心尖朝上。1704年,藏医师兼民族绘画家洛扎·旦增诺布在天葬台亲自观察了一些尸体解剖之后,一反正统的宗教观念,冲破宗教思想的传统束缚,在绘制的七十九幅彩色《四部医典系列挂图》中,正确地把心脏绘在胸腔正中偏左的位置;心尖朝左下。绘制医学彩色挂图,准确表达心脏解剖位置,这不仅在我国是首创,而且在世界医学史上亦为之罕见,也为医学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8]

丧葬与祭祀是有连带关系的。在西藏,家中有人去世后,每满七天请人念一次经,一直到七七四十九天,共念七次经。因为佛教理论认为,人死后细微的五蕴身化为中阴身,中阴身的寿命一般是三至七天,最长的也超不过四十九天,就会投生,或投生人生之道,或投身动物界和苦特重地狱生命等,因死者的业力而定。因此传统上把四十九天分为七个期,每期七日。其中第四个和第七个七期较为隆重。第四个七期请四至五名僧人举行一次火供仪式,意在催促亡灵早日投胎受生。第七个七期,一般请四名僧人做会供法事,做会供物“措”,当天死者家属洗脸梳头,祭一次屋顶神,并换屋顶经幡。还为亡者根据打卦结果做超度像。超度像的质量根据家中经济条件而定,有镀金铜像、有泥塑像、有唐卡、也有纸质的画像。这一天所有“吉度”户带肉、酥油、茶、酒等参加七期法事。第四期和第七期还要进行一次“百供”。有时死者的兄弟姐妹或子女在死者家中或在寺庙举行“百供”仪式。条件好一点的家庭,人死后每满月,举行一次满月祭祖,此时只请一人念经。死后满一周年时,每家要举行一次周年祭祖,此时家中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所有 “吉度”户都要带着哈达、茶、酒、肉、酥油、钱等前来作客,主人备饭菜招待客人,感谢他们一年来的帮助。总之,人死后在一年内要举行近20次的法事,需请近30人次的做法事者。其开销大小,可想而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6 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岁时习俗

    岁时习俗,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一般是指一年之中,随着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和传承。自古以来,西藏就有仰视天象以测寒暑季节并做农事准备的习俗。岁时民俗,实际上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体现。

    岁时民俗的最初形成,是和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有着密切关系。“从人类生产的发展来看,经历了狩猎、采集、农耕几个阶段。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人们逐渐熟悉了自然环境、季节变化,认识了动物、植物生长规律与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关系。太阳的升没,寒暑的交替,月亮的圆缺,物候的变化,导致古老的天文、历法知识的产生”。[1]藏族有个古老的谚语说:

    观察禽鸟和植物是珞门法,

    观察星和风雪是羌塘法,

    观察日月远行本象法,

    观察山湖牲畜是岗卓法。

    这个谚语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词句略有不同:

    观察鸟和植物是珞门法,

    观察水和雪是 登巴法,
 
    观察星和风是藏北法,

    观察日和月是岗卓法。

    藏汉历算研究学者对上述四句谚语做了科学的分析,认为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他们所注意观测的对象也有所不同。“珞、门”在西藏东南部,地处喜玛拉雅山东南脚下,气候温暖、湿润、能生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农作物可一年两、三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善于观察一年中禽鸟的去来和植物的生长。“羌塘”在西藏高原的北部,是牧区,多风雪,海拔高、空气稀薄,在空旷的牧场上夜间易于用肉眼观察天际闪铄的各种星宿,那里的老牧民善于用星光和云团掌握近期天气变化情况,以安排放牧的措施。“岗卓”是半牧区,那里的人善于观察山峦江湖的变化以预测天气。例如雅鲁藏布江迤南著名的圣湖—羊卓雍湖畔的居民对于每年湖水结冰和化冻的时间都作仔细的观察,发现提前或推后一周左右就能断定当年气候将出现反常现象,“本象”是西藏西部阿里地区,那里人们善于观测日、月运行,远在7、11世纪的赞普时代很著名。 登巴在昌都察隅县境内。上述的几种比较原始的观测经过千百年长期的积累,人们进一步归纳出更为规律性的东西,将它写入历书,使之服务于生产和生活。[2]

    西藏地区各地的这种物候观测经验,其主要内容在现行西藏历法中,均程度不同地有所表现。著名藏族学者第司·桑杰嘉措所著的历法巨著《白琉璃》中,亦收集了丰富的观察史料。《白琉璃》中写到:“大致节气为:冬至后一个月零七天乌鸦筑巢,此后一个月零八天始见野鸭、雁等,此后十五天就春分,地面渐暖,鹞也飞抵西藏,此后二十一天水鸥到来、天气日益暖,此后七天适播中;春分后过三个月到夏至;此后二个月鸟终鸣,再过三十天秋分,此后过二十一日天渐变冷,此后渐渐显冬季观候,……”[3]这种物候现象,不仅收入西藏历法中,而且还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以物候、节气、天象等预测或定时并以此来指导农牧业生产,是西藏历法的一个特征。西藏历书中有以物候定农牧时的。“西藏林芝大部分以桃花开作为可耕时,日喀则地区则以杨树开始展叶期种春麦、豌豆等。还有每年(公历三月中旬左右)若始见鹞,柳杨树芽开放,则西藏中部适应早播;(公历三月下旬左右)始见戴胜鸟、大鼠出洞,则后早播期到;(公历四月初)始见水鸥、雄赶羊鸟,则适宜前中期播种;(公历四月中旬左右)始见雌赶羊鸟,则适宜后中期播种;(公历四月下旬)始见燕子,则适宜前晚期播种;(公历五月初)始见杜鹃鸟,则所有地区耕种完毕。农业上从春耕、除草、夏灌、秋收、秋耕、冬灌……,牧业上从春季以接羔、剪毛、秋抓膘,迁移四季草场,均以一定的物候定时。另外,还有与人们有密切关系的采药,以及如鹿换茸角、狐狸换毛等等,在物候现象中都有描述”。[4]现行西藏历书中预报来年的天气,一是从头年的冬至起观测。从冬至第一天起数九,共计三个九。俗话说:“一九下雪,来年农民乐;二九天冷,来年有好雨水;三九寒冷,来年有好收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是观察鸟日40天期间天气变化。这种藏历中的鸟日计算的设置是,冬至后的24个回归日过后,40天内为鸟日。这40天分为,雌鸟日为6天、翅边日6天、肩头日3天、颈窝日7天、口面日3天、翅尖日5天、雏鸟日10天。在这40天内观察雨雪风寒,预测霜、雹、旱、涝。这些鸟日的各个名词是按消化力甚强、食骨能化的名叫食骨的孵卵成雏的过程而命名。藏历认为雌鸟日6天中若出现晴天,则在来年中出现晚霜早;翅边6日天中若下雪、刮风、天冷,则在来年中会发生夏涝;肩头日3天若无雨雪,则来年农作物少锈病,谷子颗粒大;口面日3天若有风雪,则来年少霜雹,中等雨水;雏鸟日10天若天气暖,则来年春季天气回升早,在室壁日12日若有雪和寒冷,则来年倒春寒期长,适合后早播种。这种物候学在每年有具体的时间和观测结果。以1998年为例,从藏历12月17日至28日的雏鸟日期间,若天气暖和,则在春季气温回升早;从12月29日至藏历正月8日室壁日12天期间,遇寒风下雪,将有较长时间的春寒;从正月12日至25日闰半月中,若下雪、天冷,则在农牧区会有高温少雨天天气;从正月26日至2月5日鸟(红嘴鸦)日9天内下雨水,从此日起在60—70天内将会有春旱;从2月6日至12日鹞鹰日7天内有雨雪,则在80—90天内有冬旱。农村正是以以上这种预测的方法来指导具体农业事宜。



    在江孜,农民们仍然遵守历法,以天象的变化指导农事生产和生活。由于受这种岁时民俗的影响以及和农业生产中的祭祀活动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些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农事节日。这些农事节日表现了农民对农业活动给予的高度重视,也使一些农事活动充满了节日的色彩。仅以江孜地区的启耕仪式和开割前的“达热节”为例,可以看出农民对农事活动的重要程度。

    启耕仪式,一般在藏历正月底或在二月份举行。在每年的藏历书上根据节气、天象预测结果推算相应的时间。这种仪式一般以村为单位集体举行。举行仪式那天,全村农民身着盛装,饮饱牲畜,赶着自家耕地用的马或牛,到举行仪式的农田上,家家给耕地的牲畜披上彩绸,挂上彩带。开始之前,先在农田上煨桑,以祀所有与农事有关的神灵,然后择一与藏历书上所说属相吻合的人依据历书要求开始撒播第一把种子。1994年藏历木狗年的历书上说,应择一不分男女,年龄二十三或二十四岁,属相水牛或水鼠,父母双全之人,面向西南吉祥方向,撒播第一把种子。1998年藏历土虎年的历书上说,应择一不分男女,年龄十八或二十三,属相铁鸡或火龙,父母双全、无疾、有吉祥名字者,面向西偏北,撒播第一把种子。撒完种子后,几个身着盛装的男子开始耕地,这天只是象征性的,耕完一片农田后仪式就算结束。此后大家欢聚在一起,表示庆祝。条件好的农村,这天还举行赛马、抱石头等活动,共祝年内大获丰收。

    江孜地区另一个农事节日是“达热节”。农业比较发达地区,农事节日的原始信仰成分逐渐减少,变为庆祝丰收、祈求丰年。“达热节”的形式与本教时期“绕田转圈”及拉萨地区“转地头”的“望果节”的方式基本相同具体日期有所不同。拉萨一带的“望果节”大约在立秋前一周左右开始。江孜等地则大约在大暑前一周左右开始。据史料记载,这种节日的渊源甚古,“早在吐蕃王朝的第九代王(七世纪时的松赞干布是第三十四代)布德页杰时本教的教主教导农人绕田转圈,求天保丰收。”[5]。其仪式的大概过程是,农民们背负经籍,手执彩箭鼓乐及香炉、谷穗,盛装结队,巡绕田间。绕完之后,将谷穗插在谷仓或供在神垒上,表示祈求今年的好收成,随后全体乡民欢聚于田间地头,歌舞欢乐。节后便开始紧张的秋收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6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节日和闲暇生活

    节日作为各个民族在特定季节中举行的盛大纪念活动和欢庆活动,是人们调节自身生活内容的节奏的一种具有综合性、群体性和阶段性的典型生活模式。也是一种典型的闲暇生活活动。过节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在劳动之外的特定闲暇时间中尽情地休息和娱乐,享受生活乐趣。一个民族的节日,尤其是一些大节日,不仅是一种娱乐生活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往往是这个民族政治、经济、宗教信仰、文化艺术、民族心理等的综合反映。

    藏族的节日之多,众所皆知。江孜农村所举行的旨在纪念和欢庆活动中的主要节日可以归类为传统的民间节日、宗教节日和农事节日。

    藏族节日的时间大多是以藏历计算的。公元十一世纪以前,藏族使用多种历算历法。至少在纪元前一百多年前,就产生了一种以月亮的圆缺、朔、望来推算月份季节的历算方式—本教历法。按这种历法计算,每年的大年初一相当于现在所使用藏历的十二月一日。江孜以西的一些地方仍在十二月一日过藏历年节,称为“索朗洛萨”(农区新年),但有些学者认为“索朗洛萨”与本教历法无关,而十二月份为农闲季节,所以在此时选择了过节日期。自公元1027年起,大部分藏区使用时轮历算法,以金、木、水、土、火五行与十二属相相配,十二年一小循环,六十年为一大循环,称为“饶迥”。

    解放以前和西藏其它地方一样,江孜农村广大的百姓人身受到严重的束缚,身心得不到必要的闲暇娱乐机会。一年的传统节日中唯有藏历新节之际,才有一点节日气氛。此时农奴们可以吃到肉食等平日很少吃到的食物,有的还能喝到足够的青稞酒。而在江孜达玛节之际,唯一可以享受的是三天的假期。每逢宗教节日和藏历每月15日和30日,理论上是可以请假,但身担重负的朗生,不可能如愿以偿。由于朗生没有人身自由,加之经济条件低下,除了辛苦一生外,几乎失去了闲暇娱乐的时间。

    西藏解放以后,广大农奴获得新生,当家做主。他们在劳动之余,充分利用闲暇时间,以具有纪念活动和欢庆活动的民间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农事节日来调节自身生活,享受生活乐趣。江孜地区的农事节日在本章第一节做过简述,不再赘述。现就江孜传统的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作一简介。

1、传统的民间节日

    江孜传统节日中最主要的有藏历新年和达玛节。

    藏历新年节是藏历正月一日那天开始。新年来临之际的十二月份农民们忙于准备购置年节用品。二十八、九号开始彻底打扫屋里屋外,在灶房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吉祥八宝”及“极旋图”,在房梁柱头上点很多白色的粉点,以图吉祥。二十九日晚上每家都要吃“古吐”并作驱邪活动,象征除旧立新,消灾免祸。“古吐” 是一种面疙瘩吐巴,其中用面做各种形状的东西,还要在面疙瘩里包上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东西,谁吃到什么当场打开,引起哄堂大笑,以助雅兴。其中用面做的日、月形象表示至高无上的尊严;带角的面团,表示脾气不好,初一那天还要喝罚酒;面团中包有瓷片,表示好吃懒做;有辣椒表示喜欢唠叨;有羊毛表示性格温柔;有碳表示心狠;有盐表示是个懒人等等。藏历新年来临之前还要炸各种各样的果子、煮羊头、摆设“卓苏切玛(吉祥斗)”,有油炸果子做“德卡”,还要摆象征农牧丰收的青稞苗及涂有各种颜色的绵羊头。新年的第一天一大早,每家有一二人去背新年的第一桶水,叫“曲普”,然后全家老小要喝“跄贵”,即由青稞酒、糌粑、奶渣、人参果等一起熬成的粥,还要饮饱牲畜。吃午饭之前,全家老小穿着节日的盛装,依次入席,家中女主人手捧吉祥斗,口诵祝福词:“扎西德勒平松措(吉祥如意又圆满)”并给每人献“切玛”,此时每人从吉祥斗内抓点糌粑,向空中抛撒三次,并回祝“埃玛巴卓公康桑(祝愿安乐又康健)”,之后品尝少许糌粑,然后给自己肩上点个白点。男的要点右肩,女的要点左肩,献完“切玛”后全家围坐在一起,开始享用丰盛的午餐,藏历新年期间非常重视饮食。一般认为,年头吃什么,全年就可以吃到什么,因此在藏历新年期间,会把家里最好的食品都拿出来。初一那天除全家人欢聚之外,不去他家拜年,也不去做客。初二开始亲朋好友互相拜年请客,整个节日大概过十天左右,这几天村民唱歌跳舞,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玩一些藏牌、骰子、毽子等传统的娱乐活动,整个村庄洋溢在节日的气氛之中。

    达玛节,全名为江孜格杂达玛节,是江孜独一无二的节日,至少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关于达玛节的来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在萨迦王朝时期的江孜法王帕巴桑布去世后,他的弟子及僧俗群众每年做法事由此演变为达玛节;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达玛节是为江孜白居寺峻工所举行的典礼延续下来的。从“格杂达玛”这一名称上看来,这个节日是由两个部分内容组成,即“格杂”和“达玛”两个部分。“格杂”意为善根,泛指能引生一切利乐的善业,如上供、下施及承侍等。此处是特指,应指某种法会等行善活动。而“达玛”就是指射箭活动。据《多仁班智达传》等记述来看“格杂”和“达玛”是分两个部分进行。该书载:“江孜法王绕丹贡桑帕之发心幻菩萨嬉戏而任运成之江孜大善根,即在白居寺的尊者大菩提前,各扎仓依止彩粉坛城举行续部坛城仪轨。接着萨迦传规之金刚橛扎仓等举行本宗之跳神”。接着又说:“江孜达玛有跑马射箭、比赛射技、射靶、射距等古老传统竞技的庆典”。[6]由此看来,“格杂”和“达玛”分两个阶段进行。至于“格杂” 和“达玛”是否同时出现于江孜,有待进一步讨论。据《江孜法王传》等内容看来,1370年正月法王帕巴白桑布去世后,僧俗群众每年搞法会,以示纪念。其后由帕巴白桑布之弟帕巴仁钦继位,该法王于1376年7月去世,为此也于每年搞盛大的纪念法会。其后由帕巴白桑布之子囊钦贡噶帕继位。囊钦贡噶帕有三个儿子,长子绕丹贡桑帕是通常所说的,赫赫有名的江孜法王。他于1408年根据其父要求,恢复了一时中断的为帕巴白桑及帕巴仁钦二们先祖的纪念法会。此外法王绕丹贡桑还为超荐其父于1412年修供密法金刚乘的深密坛城。当时有四百余名僧人聚集江热法苑举行法会,法王还特别奉献几座庄园的土地保证各项法会的开支。以上这些情况看来,上述的法事活动,逐渐演变为“格杂”这样一个统一的模式。此外,《江孜法王传》中说,法王绕丹贡桑帕于1418年3月30日起,命绣匠37人用27天的时间绣制了一幅巨大的缎制佛像。据说,流传至今的西藏各大寺院在重大节日上向信徒展示缎制大佛像的习俗,就是从此开始。为此特请当时有名的佛教大师乃宁绛央仁钦开光。在《江孜法王传》叙述有关缎制佛像时,已有“格杂”的零星记载,这更可以肯定,“格杂”的法事活动要比白居寺的落成要早。

    “格杂达玛”中的“达玛”这一活动,起于何时不详。在早期的资料中有提到“格杂”的地方却没有提到“达玛”活动,因此“达玛”很可能是白居寺落成典礼以后每年定期举行的一项活动。据《江孜法王传》载,法王绕丹贡桑在建成白居寺之后延请乃宁寺绛央仁钦大师及古香南喀巧珠贝桑等几百名密宗师及众多僧人举行盛大开光仪式,有手持各种供物的僧人仪仗队及象征二十供、吉祥八宝、七珍宝等的各种供品,诵读《四续部》中之百部经文,历时几天。此项活动拟是“达玛”节的前身。1442年法王绕丹贡桑去世后,由扎西绕丹继位,此时在原有“格杂达玛”基础上增加了骑射、藏戏、歌舞等娱乐活动。过去达玛节于每年藏历4月15日的展佛节为序幕,18日正式举行跑马射箭等比赛项目。

    自民改以后,达玛节不仅是传统的娱乐节日,而且还成为江孜人民庆祝重大历史性事件的重要活动。人们打破以往的规定日期,把过节的日期和一些重大庆典合在一起,使节日的内容更加丰富。1959年5月26日,江孜地区七千多名僧俗群众举行集会,并举行跑马射箭、文艺演出和球类比赛,欢度传统节日的同时也庆祝西藏平叛的胜利。1979年6月10日,成千上万的江孜人民迎来中断一时的达玛节。这是拨乱反正后的第一个达玛节,人们身着盛装,兴高采烈,节日内容丰富多彩。除了赛马、赛牛、骑射之外,还进行了体育比赛和文艺演出。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江孜人民把这年的达玛节和欢庆香港回归的庆典定在同一天举行,表现了江孜人民以对香港人民的深深祝福和美好祝愿。

    如今的达玛节,不仅是一个民间节日,同时也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目的的物资交流活动的日子。达玛节期间,在江孜“吉塘”的草坝上(现已建有江孜人民公园),搭起五颜六色的帐蓬,来自江孜县19个乡镇的群众及邻县群众欢聚一堂,洋溢着节日气氛。班觉伦布村的农民和其它群众一样,一大早赶着马车,扶老携幼,渡过这一年一度的节日。节日期间江孜农民中有的看各种项目的比赛,有的看文艺节目,而有的带着甜奶渣、酥油、氇氆等自家特产,摆摊做生意。也有很多人家在自家帐蓬内歌舞相伴、自娱自乐,夜暮降临才回家。有的干脆在帐蓬内过夜,以歌舞或以电视节目等为伴,热闹非凡。达玛节一般要7至10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6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2、宗教节日

江孜农村的宗教节日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佛教节日和民间祭祀节日,之所以把这二项节日归为江孜节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因为这些活动对平常百姓来说同样具有节日和娱乐的性质,有许多节日是僧俗共庆、僧俗同乐的,同样有许多活动是既娱神又娱人的。

    江孜以及班觉伦布村农民参加主要宗教节日可分为佛教节日和民间祭神节日。

    佛教节日

    藏历正月十五日,是大神变节。释迦牟尼在世时,一次曾示现种种神通变化,以制伏众多邪魔外道,时间正好是藏历正月(别名星宿月或马月的白分半月)初一到十五日半月期间,为纪念此举而名为神变节。在江孜,这天举行“达钦古新”活动。即为江孜白居寺大经杆升起仪式,附近群众一大早进寺在经杆上系上自家带的哈达,经幡等。立经杆时,每年按传统习俗由十几名来自白居寺西侧的“恰察东”的穿着盛装的男子,拉起绳子,徐徐立起,经杆立毕,从白居寺屋项扔一大口袋糌粑于广场中央,前来瞻仰大经杆的信徒以村为单位,互相抢夺装满糌粑的口袋,最后哪个村胜利就被认为此村年内吉祥顺利。

    藏历4月份,萨嘎达瓦节。释迦牟尼入胎、成佛、涅 三大行迹均在4月15日(别名氏宿月望日),因此整个月被视为吉祥期。这月村民转经朝佛以积功德。

    藏历4月15日,展佛节。为纪念佛祖三大行迹,同时也为缅怀历代法王恩德的江孜特有的一个节日。在白居寺北墙上展出巨幅唐卡像,村民前去瞻仰。传统的一年一度的“达玛节”也从此开幕。

    藏历5月15日,藏林吉桑节。即为赡洲祭烟节。据说以此纪念莲花生大师曾于猴年5月降伏雪域的一切妖魔。这天江孜的信徒来到林廓路和附近高山上,转经煨桑,以求气运亨通。

    藏历6月4日,竹巴次希节。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初转法轮纪念日,江孜农民进寺朝拜佛祖像。

    藏历9月22日,拉帕堆庆节。是为佛祖释迦牟尼到忉利天布教后,下降到南赡部洲的纪念日,也称 降节。为迎接这个节日,江孜农区在节日到来之前把自家房屋刷成一新。

    藏历10月25日,甘丹安曲节。这天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大师圆寂的纪念日。在江孜,这天晚上家中所有成员要吃一种“娘吐”的一种面食,家中屋里及屋顶点供灯。据传从供灯火焰的光亮和稳定程度,预示来年是否太平。

    藏历12月15日,达钦古森节。江孜白居寺一年一度的大经杆降落仪式在这天举行。村民从经杆上取下旧哈达、旧经幡,作为护佑,挂在门上或戴在身上。

    民间祭神节日

    藏历正月3日,第一次祭神。在西藏正月3日被认为是祭神最佳日期。这天要祭格拉、域拉、顶拉,前二者有全村集体祭祀,后者由自家成员祭祀。

    藏历6月4日,第二次祭神。与佛教的“竹巴次希”节巧妙地合在一起,形式、内容同上。在班觉伦布村从此开始至秋收结束,每周五村民集体祭祀一次域拉,此俗与江孜中心地区不同。此次祭神目的是请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第三次祭神,即在“达热节”之际,形式内容同上,此次祭神目的是要感谢神灵保佑,使农业免遭大灾 ,喜获丰收。

    除了上述几个重大的节日之外,藏历每个月的8日、10日、15日、25日、30日都是吉日且都是佛教节日,其中每月的8日为药师佛节;10和25日为空行母节;15日为佛祖节日;30日为无量光佛节日。在这些日子里,江孜各地农村或多或少都有人朝佛转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6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3、年节饮食习俗

    由于不同节日有不同的纪念意义,因而表现在饮食方面的习俗也有不同之处。

    妙趣横生的“古吐”就是独具特点的年节饮食之一,是形似猫耳朵的一种面食。

    每逢藏历新年的前两天即旧岁末月的29日晚上,为了驱除一年中的灾祸、邪气而进行的一种活动。“古”的意思就是“9”,“吐”为面粥之意。大凡一说起“古吐”几乎无人不知晓。当然许多人并不清楚它的实际内容,但都知道它是29日晚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是古老习俗的继续,是一种不分贫富、而且极为流行的一种民俗。

当然各个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古吐”仪式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在29日的那天,人们彻底打扫卫生,藏族称为“妥记”。这一天几乎是全家动手,大家认真地清扫房屋的每个角落,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迎接新年。夜幕降临,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大家动手做“古吐”。谈笑风生,好不热闹。这天晚上做的面与往常不同,人们用面做一些日、月等形状的面疙瘩,在面团里包上有各种说法的替代物,面团的形状大于猫耳朵面。著名的藏学专家恰白·次旦平措先生曾撰文阐述了这些面团所表示的意义,为了使大家更清楚,更明白,把它们仿画下来,使大家一目了然。

    面团模型及所示内容

    模型
    名称
    译名及所示内容
   

    尼玛
    太阳
    表示极高的荣誉

    司麻热国
    蒺藜
    表示到处扎人、刺人,与众不同

    达瓦
    月亮
    表示具有荣誉

    玛努孜角
    歪脖
    懒惰、不做事、歪着脖子坐着

    “喇嘛贡巧”
(上师宝)
    表示正直、公正、忠诚

    亚永玛永
    上尖下尖
    表示谗言、挑拨是非、离间他人

    塘曲布帝
    佛教经卷
    表示智慧、知识

    多拉孜永
    易饿尖顶
    表示易饿、贪食

    丹琼楚希
    四方小垫
    表示新的一年很休闲

    达玛如
    鼗鼓
    表示不可靠,滑头滑脑,两面派

    肚追郭摸
    圆肚子
    表示此人贪吃贪睡

    连恰加库
    背负业缘
    表示带有私生子

    面团内所包物及其意义

    内包物
    所表示的意义
   

    白石子
    表示善良

    辣椒
    表示尖嘴利舌

    白羊毛
    表示脾气好,宽容

    白纸
    表示偷拿东西

    内捻线
    表示齐心协力

    豌豆
    表示滑头滑脑

    外捻线
    表示爱向外炫耀才智

    葱
    表示爱放屁

    瓷片
    表示好吃懒作

    盐巴
    表示懒、不爱做事

    木炭
    表示心狠心黑

    绒毛
    表示心胸狭隘

    一般来说在制作“古吐”时,先将包有替代物的面疙瘩放置在火烬上略烤使其定形,以免变形,然后放进锅中煮。在锅中还要放入肉、萝卜、奶渣、人参果、青菜等9种食物,其整个制作方法与“猫耳朵面”相似。另外在一个残破的瓦罐中放入用糌粑做成的一个巴掌大的人体模型赎身物,藏语称此为“滤”。其周围放熬过的茶叶、酒糟及清扫房屋之后的垃圾,并且全家老少人人手中抓着一把揉好的糌粑团,各自在糌粑团上印上自己的5个手指印,从头到脚边搓边祈愿:“阿察察巴!(啊!痛啊!)阿纳纳巴!(啊!病啊!)请赎身品把身之病,心之苦,一年十二个月,三百六十个日夜,四百二十四个病种,八方魔障及所有不同方,引到远方大洋的彼岸。”在捏有手印的糌粑团上,抹上锅底的黑灰,吐上一点唾沫放在赎身物的周围,然后全家人按各自地位而坐下,饭锅放到锅垫上,由母亲或厨师盛饭。盛饭者的眼睛得用布条蒙上,右手拿勺,左手拿碗,用勺搅三下再将面盛入碗中,盛完后取下布条就可和大家共同享用“古吐”。在此之前需准备二个盘子放在长辈面前,其用处是将面疙瘩中的替代物按好坏分别放入右边和左边的盘中。吃面时当人们得到意义好的替代物,就能够享用美酒,反之则罚酒或表演节目。比方说,如果得到的是“司麻热国”(蒺藜)者,则得在脸上涂上黑的颜色做吵架、打架的小品,表现出一种处处与人为敌的模样。得到替代物盐巴的人,则意喻他非常懒惰,象盐一样沉,不好做事。又如得到羊毛则表示此人脾气好、温和,如果是女性的话,更代表她性情柔顺。每一种替代物都有它的说法,至始至终大家沉浸在一种欢乐祥和的氛围中。



    每个人一般吃两碗,最后各自的碗底留点汤面向放有赎身物的瓦罐中滴9滴,然后将表示坏的面疙瘩从盘中倒入瓦罐中,好的则送上屋檐。此后还要搞一系列驱鬼活动。这一切仪式完毕之后,大家就高高兴兴地坐在一起娱乐。祝愿新的一年里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以上这种做法看起来似乎很幼稚可笑,但是通过这些幼稚可笑的举动使我们从中强烈地感觉到一个民族的行为准则,为人待物及扬善抑恶的特殊方法,这也是我们饮食文化所需体现的东西。虽然,在吃“古吐”时,得到坏的替代物是偶然、巧合。更不能以此来衡量每个人的标准。但是当面疙瘩盛入自己碗中的时候,每个人所希望的心理又是怎样的呢?谁又不喜欢表示好的替代物出现在自己碗中,得到人们的承认、赞扬,这不正是一种向上的积极的意向和行动吗?我们应该拥有的正是如此。这种传统的习俗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思想风貌、道德规范。这虽然是一种民间的传统习俗,但反映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

    除了“古吐”外,还有“雪顿”节上的酸奶。以及“甘丹阿曲”的“娘吐”也都是有一定文化背景的饮食。“雪顿”在藏语中,“雪”为酸奶;“顿”为奉献、宴之意。其实就是吃酸奶的日子,早在17世纪以前,西藏的“雪顿”是一个纯宗教的活动。盛行佛教的西藏,夏季当鲜花、绿草铺满大地的时候也是虫、鸟最多的时节,无论是大路还是小路,地上爬行的小虫更是数不胜数,很容易踩死,那么对僧人们这就意味着罪孽。因此,每年藏历6月15日到7月30日,僧人们只能在寺院里而不得外出,静静地修炼,这叫做“夏日安居”。由此僧人们吃的喝的不如往常那么丰富,于是施主和信徒准备好既有营养又不犯戒的酸奶奉献给僧人们。雪顿节的形式最早是1642年。五世达赖喇嘛驻锡在拉萨三大寺之一的哲蚌寺的甘丹颇章(宫)。藏历6月30日,成千上万的人们涌进寺院,给达赖喇嘛及僧人奉献酸奶并请求摸顶,给予祝福。紧接着许多专业和业余的藏戏队翩翩起舞,载歌载舞,好不热闹。节日期间,除了吃酸奶外,演藏戏也成为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又有人称之为“藏戏节”。过去达赖喇嘛也来看戏,而且演出的节目都是人们非常喜欢的剧目,于是由这个因饮食命名的节日便固定下来了。

    雪顿节由一个较简单的类似吃斋饭的活动扩大到如此盛大的正规活动,可见饮食与宗教文化的密切联系,这种盛大的规模一直沿袭至今,而且内容更加丰富。雪顿节的期间热闹非凡,鲜花、绿草、歌声伴着纯纯的酸奶在每一个帐篷里,在每一个围幔中。

    “娘吐”是表示哀悼的的一种面食。藏历每年10月25日甘丹阿曲节是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圆寂的纪念日,那天晚上,全家都要吃面疙瘩作的吐巴,以此表示心中思念之情。

    藏历新年的“切玛”,其全称为“卓素切玛”,意为“麦穗酥糕”。据说“切玛”本身是一个供品,一般举行盛大的活动时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既为一种摆设、供品,又为新年及节庆日的仪式必需的东西。人们把切玛盒及其盒里的内容统称为切玛,如果再严格地讲,切玛盒叫“波”。不仅盒中装着的是食物,而且人们要拈一点放在嘴里。

    据有关记载,切玛最早是一种木升。一般各家各户皆备二个升,升内分别装满小麦粒和糌粑,再放入一块食盐并插数块薄酥油。每次献切玛时,由二人分别端一升,轮流献。后来为了举动方便,做成由二个木升相并的木盒。木盒中间用木板隔开,右格里盛满炒好的小麦粒,左格里盛糌粑,其上再置一块酥油。左右两格中再分别插入二块表层上由彩色酥油堆成的“和气四端”、“六长寿”、“国政七宝”等各种吉祥图案尖顶长条木板,藏语叫“孜卓”。格内还插数根彩色麦穗、青稞穗等。木盒上绘制表示“八吉祥图”、“八吉祥物”、“聚宝喷焰”等图案。这就是当今比较完整的“戳素切玛”。年间,客人端着来祝贺,双方互敬切玛,并说:“扎西德勒”。由于藏族的饮食以青稞为主,而糌粑又是青稞磨出的面,是藏族的主食,酥油也是主要食品,这二样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所以由它们构成的供品当然是标志着旧岁的收成及来年五谷丰登的希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7 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好齐全,收藏了,谢谢孜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续)

宗教生活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感情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

    在藏族社会里,无论是本教兴盛时期还是佛教兴盛时期,宗教生活始终成为了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始终是西藏最突出的、最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形态。

    纵观西藏宗教的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分两个大时间段,即本教形成发展、衰落时期和佛教传入、发展时期。本教是西藏早期的信仰观念、思维方式、社会心理和精神生活的综合体,它是植根于古代藏族社会中的一个古老宗教。从信仰内容上看,是一种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佛教正式传入西藏后,本教同佛教进行长期斗争,在斗争过程中本教虽然不断地变换斗争策略和方法,但终因其教义不适应当时社会和需要,失去了王室的支持,也失去了大量的信徒,同时又无法于博大精神的佛教思想抗衡,最后佛教大获全胜,成为精神、信仰的主导者,而本教不得不退出西藏的政治舞台,和当时的土著宗教合为一体,逐渐演变为一种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民间宗教。然而佛教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理论思想渗透到西藏社会的方方面面的优势而去全盘否定本教,而是在教义上进行变革的同时,仍然保留了本教原有的一些仪轨,把本教的一些神被伏皈依成为佛教的护法神。在佛教这一精神的影响下,西藏民间也仍然保留了对原始诸神的供奉习俗,出现了西藏宗教信仰方面又矛盾又和谐的两种信仰方式。

    本文以西藏江孜地区的宗教信仰为主,勾勒出两种不同信仰方式并存的基本轮廓,以期达到对西藏宗教的进一步了解。

    第一 民间宗教及其信仰

    一、民间宗教产生的思想根源

    西藏民间宗教及其信仰源自于土著宗教和古老的本教。“藏族的祭神习俗至少有数千年的历史。这种习俗最初形成于蒙昧时期。它是原始宗教的仪式之一。” 本教自身是古代社会为了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而形成的一门宗教。无论是本教还是其它的民间宗教,综观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其根源可以归纳以下几点:

    其一,最初的思想根源可以朔到原始的图腾崇拜。原始人类,知识未开,对宇宙间的自然现象,都感到困惑恐惧,幻想到必有一种具有无比威力的神,操纵着、控制着宇宙的一切。这些神顺之从之则获赦宥庇佑,触之逆之则受灾害祸殃。这就是说那时信仰的神灵是当时无法解释的一些自然现象,崇拜的对象是自然物和自然势力,以后才逐渐发展为人格化的神灵。“在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理智力所达不到的地方,人类的想象力便长是了飞翔的羽翼,前来填补理智的空白,把这些支配日常生活的自然力和自然物,变成了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物,成为宗教和崇拜的对象”。恩格斯指出:“在原始人看来,自然力是某种异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在所有文明民族所经历的一定阶段上,他们用人格化的方法来同化自然力,正是这种人格化的欲望,到处创造许多神”。

    其二,对民族首领以及祖先的崇拜是出现神祗的思想根源之一。在原始氏族制社会中,氏族的领袖以及祖宗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开创者和领导者,因而必然成为其属下成员敬仰的中心。在那个尚未弄清死亡与灵魂等诸多问题的时代里,氏族的首领和祖先的死灵魂渐渐升华而成为一个集体或群居社区的保护神。

    其三,随着社会职业的分化,各行各业都逐渐有了自己的职能神。职能神观念的出现显然是社会分工在宗教上的反映。对职能神的崇拜,说明人们对此项职业的本质和规律尚未完全认识,对生产和经营过程尚未保握,不得不求职能神的帮助。于是就有了不同职能的神灵。

    二、江孜地区民间祭祀的主要对象及其功能

    在江孜农村祭祀的民间神灵有以下几种。

    希达,即为一种山神。“希”意为区域,“达”为主宰者,它居于江孜北面最高的山峰上,其名称为“波沃希达”,在藏语中“波沃”为祖父之意。藏族先民对山神的崇拜是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人们奉为神灵的自然力和自然物来作为对象。“波沃希达”在西藏来讲是江孜最高山峰,其下方是广阔的农耕区江孜平原,而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生产活动有着直接关系,于是这座山自然成为这一地区共同信仰的山神。在江孜除了这一山神之外,还有“日吾齐”、“重孜土钦”等其它山神。

    格拉,即为生神。民间认为每个人出生都有生神,每个村庄或每个区域拥有共同的生神,是一尊保护人的神。 每个人因出生区域的不同而生神相异。有些村庄之间虽然距离不过四五里,但生神完全不同。

    域拉,意为地方神有的亦译为家乡神祗。是整个村庄的保护神,该神可从使风调雨顺、防雹除霜、五谷丰登。域拉和格拉一样,各个区域内不同村庄有不同的域拉。上述三神中,除希达的依托处神垒建在山峰顶上外,格拉和域拉的神垒建在离村庄较近的山上或村中心。神垒是一个土坯砌成的类似一个无顶的小房子,内插几十根甚至上百根五色经幡。此三神在原古社会是村社领域的保护神,可称之为“社神”,它们本身是自然神,人们崇拜的是它们养育和保护人们的自然属性,逐渐变为带有社会属性的、掌管人畜兴旺、五谷丰收、住区安全的多功能神,而且大都由自己所在的村社或区域的首领或祖先充当。这样希达、格拉、域拉这样的原为自然神的社神,实际是成为自然神和祖先的结合形态。祖先神从此也具有自然神的各种性能,成为能够保护人畜平安、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的神灵。

    赞神,是西藏民间宗教观念中一种特殊的鬼神。据说赞神是活生生的人死后变成的,这些人在临终之时,或因夙愿未能实现而耿耿于怀、或因大仇未报而感情冲动、或因遭到他人谋害而顿生恶念,总之绝命之际立即投生于“赞”界,降下种种灾难,以了却在人间未能实现的心愿。为了避免这种灾难,人们尊奉赞神,使其成为一种管理百姓的严厉的神。据说赞神主要居住在山上,有的村庄附近山上有许多涂着红色的岩石,那些都是他们的“家”,而有的赞神供奉在农户自己家里,其神垒是称之为“赞康”的用土坯砌成的高度不到一米的小房子。

    顶拉,即为房顶神,是保护房屋驱邪避灾的神,村民认为每个房屋的四个角都有顶拉神,故神垒也分别设在房子的四个角。这种神很显然是先民们有了相对稳定的居住处之后才出现的职能神。在其神垒上面还放着白石头,这些白石头叫“拉多嘎布”,意为白色石头,作为顶拉神依附之处。

    拉姆,意为女神,是位护家神。她可以保护家庭平安,招财发财,有时充当财神的角色。此神一般供奉在仓库内。江孜地区大部分供奉的女神名叫“拉姆多吉绕丹”,在江孜白居寺有其塑像。

    门神,也属守家神。它没有具体形象,只是门框上放置牛羊头或牛羊角、白石头,作为其依托之处,有的还举行一些安抚祭祀门神的仪式。从上述这些习俗中,我们可以窥探出藏族先民在原始时代的图腾崇拜的烙印。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藏族社会,先民们把与自己生活有十分密切关系的动物等做为神灵来崇拜是极其自然的事情。祭门神的这些习俗正是在这种神灵崇拜的基础上,又增加本教理论所产生的一种仪式,并得到民间咒师的继承沿续至今。

    鲁,有的亦译为龙,但不是专指经常见于图案上的,有鳞及须、五爪,可以兴云致雨的“龙”。佛家认为是天、鲁(龙)、药叉、寻香、非天、金翅、非人、大腹行八部众中之基本上水栖的人首蛇身的畜生。民间认为鲁有几种,一种是“萨鲁”,即居于地面的“鲁”。此“鲁”栖身于牛圈及在大树旁。祭祀它们可使牛肥马壮,牲畜兴旺。另一种是“塔鲁”,即为居于灶中的“鲁”,也就是灶神。农家对塔鲁、灶神、火神基本混消不清。它是以灶本身为依附处,在新修土灶时,就把装有金银珠宝碎片及糖果的瓶子或布袋藏于灶墙中,作为其依附之处。一般认为有灶必有火、有火必有塔鲁。火神、灶神、塔鲁的观念无疑是藏族先民对火的崇拜经长期演变后的一种残余存在。在古代社会,人们离不开火,火的功能不言而谕,进而对火产生了崇拜。在江孜的民间概念中,还有一种“鲁”,它栖于水中,它与水神没有什么分界线,民间认为它们只是一个名义称上的区别罢了。藏族地区湖泊江河、星罗棋布。而这些湖泊都与人们的生活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因此藏族先民对“水”的崇拜也是十分自然的。早期的水神没有具体形象,自本教盛行之后,即给原先的水神付予具体形象,并把其视为居于水中的鲁神。有的农家认为自家的大铜水缸内也有此神居住。因此可以认为,这种鲁神和水神的观念是从早期的对水的崇拜演变而来。

    从上述顶拉、拉姆、门神、鲁神的功能来说,几位统合起来,就有了守护房屋,财产、饮食的神,实际上成为了这一地区的家神。家神是与人关系最为密切的神,家神庇护一家人,它实际上成为了家中不可分割的成员。这种家神,最早产生于祖先崇拜时代。

    三,江孜地区民间祭祀的时间和方法

    在深受宗教约束的环境里,人们为了农牧业的丰收,为了家人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时时处处都期望得到神祗的护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约定俗成,成为一个地域或一个村落的习俗。在一些特定的时间里,用种种丰富多彩的方式娱乐神灵。相信取悦神灵,就能保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无灾无病、天下太平,从而逐渐形成了神灵的祭祀时间和祭祀方式。

    在江孜一般每年祭一次希达,祭三次格拉、域拉和祭二次顶拉。祭上述诸神的第一次是藏历正月三日。藏族俗话说“三日不必择良辰。”第二次是藏历六月四日,那天正是纪念佛祖释迦牟尼初转法轮的纪念日期,这天把佛教的“竹巴次希(六·四节)”和民间的祭神活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第三次是在秋收之前的感谢神灵赐予丰收的“达热节”之际举行。祭祀时不同的是身居异地的人每逢祭祀“格拉”时不祭祀其所在地的“格拉”,而要面朝自己的出生地所处的“格拉”方向进行遥祭。祭祀“域拉”方面,有的村庄一年祭祀三次,有的村庄自五、六月份开始,一直到秋收结束,几乎每周的星期五祭一次。其原因是在这期间庄稼正在茁壮成长,需要风调雨顺, 才有希望得到好的收成,因此这段时期内每周有祭神活动。祭神时间选在星期五,是因为藏族普遍认为星期五也是好日子,有“巴桑(周五)行事皆顺达”的说法。祭祀“顶拉”的第二次是在庄稼开割之前举行的酬谢诸神的“达热节”之际,达热节实际上可以看作为庄稼开割仪式。此时要在住房四角神垒上分别 放置一束新割称为“洛角”的青稞,以示酬谢献新。若家中遇有特殊情况,如娶亲或人去世七七四十九天祭祀等之际,破例祭祀“顶拉”。

    上述四种神的祭祀方法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格拉”和“域拉”一般由村民集体祭祀,其余二神自家成员祭祀。祭神时每家带五色经幡(夏季每周祭“域拉”时不一定每次都有),这五色分别是代表蓝天、白云、人间(赞界〕、绿水、黄土的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组成。也有的说这五色代替五行,即蓝为水、白为铁(金)、红这火、绿为木、黄为土。祭神之前将这五种颜色的经幡,按上述顺序缀系在新砍下桠杈歧出的树枝上或结在较粗的白线上。每家自愿捐出糌粑、酥油、茶叶、香树等,做献神的“切玛(糌粑油团)”和“恰苏(茗烟)”。准备就绪后,先把经幡插于神垒之中,用糌粑及酥油在神垒上点缀白点,并向神垒献“切玛”,以示吉祥,然后开始烧茗烟、煨香树。此后祭神人依次排队,手抓糌粑,口诵“愿善神得胜!” 等祭神时的祷颂词,最后将糌粑撒向空中。完毕,祭神人男的右肩和女的左肩上互撒糌粑,以示祝贺。祭完后大家围坐在林卡里,吃饭喝酒,唱歌跳舞,好不热闹,既娱神又娱人,可谓一举两得。祭祀“赞神”没有规定的时间和仪式。信奉者常在其居住之处供奉青稞酒、烧“恰苏”,在“赞康”顶上插入许多五色经幡,以示供奉。

    祭“拉姆”的时间因家而异,有的在周六或周日晚上祭祀,有的则分别在藏历的九日、十九日、二十九日晚上祭祀。 祭此神需要宁静的环境,因此都在晚上祭祀。祭祀时没有专用的祈祷词,可由祭祀者根据需要进行祈祷。祭祀方法较简单,即把茶叶和酥油拌合成几个小团,煨于牛粪火灰上茗烟即成。平日有的家每做一坛酒,就先向“拉姆”献一杯。在“达热节”时,每家向“拉姆”的神垒献一束称为“洛角”的青稞,一来献新,二来感谢一年的护佑。

    门神也和水神一样没有专门的祭祀方式。有些家庭在门框上方放置一只羊毛缠绕成八边彩圈,其上插矛尖似的三个五彩网,整个彩圈形成,网状,其下横放一束麦秆,边上插上一纺锤轮,一侧的小布袋内装有一些食物和布料碎片,叫做“赛那库那”,为衣食之种类。在麦秆上还插两个木片,上绘有彩色的一男一女形象。所有这些都是咒师根据其家庭成员的属相等情况打卦后放置的,这种方式叫做“封天门地门”,寓意驱邪避灾。有的农户的大门上方还置有牦牛角和白鹅卵石,每年秋收之际,开镰的第一把穗子要供在门上。这些也是祭门神的不同方法。上述这些祭门神习俗都是世代传继的古老习俗。有的农户的大门上贴有印在纸上或布上的各种佛家总持咒及保护圈“松廓”,这些都是佛教盛行后渐渐改用的。

    “鲁”虽分为“塔鲁”“萨鲁”等几种,但祭法相同。农家对鲁神的祭祀非常重视,他们认为牲畜的平安及家人所得的麻风、疮疥、发炎、肿胀等均与“鲁”有关。由于其强大的威慑力,就决定了对其祭祀的重要程度。祭祀时间是以藏历书中的鲁神出地日期或依据一本叫《鲁神出地日期及祭祀益处》的书中所载之日期来祭祀,祭期还分有大中小之分,也有非祭期和普通日期。据说非祭期祭祀,会适得其反,普通期祭祀,既无益也无害,因此必择祭期。一年中每个不同的月份还分有不同的活动期和不同的功能。如藏历正月为鲁神听经期,该月的25日为大祭期,此时祭祀,据说可以添寿增福,祭期与非祭期因月份的不同而有差异,同一个月份的祭期也有大中小的差异。就以藏历四月份为例(见表),该月共有15天为祭期,其中小祭期8天,中祭期1天,大祭期6天。非祭期共7天,普通日8天。

    藏历四月份鲁神祭期日期表

    类 别
    日 期
    天 数

    祭
    小 祭 期
    4.10. 14.21.22.24.28. 29
    8

 
    中 祭 期
    19
    1

    期
    大 祭 期
    5.9.20.23.25.30
    6

    非 祭 期
    1.7.8.11.13.15.18
    7

    普 通 日
    2.3.6.12.16.17.26.27
    8

    祭祀鲁神的方法,鲁神出地祭期那天早上,祭祀者不能沾肉酒等,用洗净的手把专用的甘香松等调成的祭香“帮波”和肉蔻等药用植物配成的济鲁药“鲁曼”以及酥油、牛奶等合成几个小团,放在牛粪火灰上燃烧后别放置于土灶及牛圈、大树等鲁神栖身之处。祭品中忌放肉类及酒类的东西,这与有些地方用畜肉祭祀的方法截然不同。据说鲁神中的“塔鲁”很容易冒犯,因此严禁头发、猫屎、狗屎、指甲、肉食、骨头等在灶火中燃烧,若遇这种情况就往灶膛里燃烧香树,以求洁净。

    祭水神没有专门的仪式,平日有的农家背水灌满水缸之后,就在水缸边上用糌粑点几个白点。如果家里有人要出远门,也要在灌满的水缸边上点上白点。藏历新年初一一大早,农家要去背第一桶新的水,此时在背水之处放上新年的果子、糖果等,并煨香树。所有这些都是祭水神的方式。

    祭“洛达”神没有专门的时间和仪式。民间认为,只要春天一撒播种子,此神随之来到农田上。因此有的农家在其农田中央堆几个石头,以作神垒。秋收结束时,还在白石堆边上留几十根未割的青稞,作为此神的食物份子。庄稼运到打禾场时,此神随之又来到打场内,打场完结时农户在自家的打禾场内画几圈右旋图,最后一圈的尖头指向自家,以示延请到农户自己家中,直到第二年春播,该神供于各家粮库内。它没有专门的神垒,只是在粮库的墙上挂一束青稞秆,作为其依托之处。



    四、祭祀者与祭祀对象的交往方式

    既然认为有神灵,那么除了对他们的供奉之外,还应有与他们交往或对话的方式。于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又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一些特殊人物。从江孜地区情况来看,可以归纳为二种类型。一种是与神“牵线搭桥”的---阿巴,即为持咒师;另一种是附神灵与自己体内的神的代言人----男性的拉巴、女性的卡卓玛。他(她)们早先的形象理应是早期祭祀活动的主持人。据说他们能同鬼神通话,可上达民意,下传神旨,能预知吉凶祸福,能为人除灾祛病,并从事征兆、占卜、祭祀和施行召魂、驱鬼等巫术。他们是人神之间的桥和媒介,也可以说是神的代言人。

    与神联络的阿巴,有自己的咒语和祈祷文,有自己的祭祀仪轨,大部分以父子相传。在西藏把他们的骨系被视做为高贵的骨系。他们主要的职能可分为祈福禳灾术、安抚术。

    祈福禳灾术是利用乞求自然力和神灵以帮助达到驱鬼祛病、避邪、消灾的目的。在江孜所流传的“封天门地门仪式”及“咒师防雹”等都属于这一类。以禳灾为目的举行法会时往往用糌粑捏成各种形式的祭品,由阿巴(咒师)诵咒,完毕投之丁字路囗施鬼魔食之,鬼魔食其之际也便驱逐到门外了,此法称为驱逐法。有时不用驱逐法而用替身法来向鬼神赎命,藏语称为“吕”,即用糌粑捏成小团或捏牛、马、人等形状的替身品,仪式完毕将替身品扔到远处以示让鬼神享用,鬼神得到替身品,再不威胁人,总算得到平安。这种用赎身法以求得人畜平安的巫术,实际上是原始宗教牲祭的一种变形或演变。还有一种叫“堆”的收鬼方法,它是用来收捕那些漂荡的灵魂,以免其变成鬼神。它的做法是用五色线在树枝上编成网络,以捕其魂。

    安抚术,就是用阿巴(咒师)的威力把一些鬼神镇住,并为其设神垒,放置其享用之祭品“朵玛”及金银珠宝碎片,用法事仪式使其改邪归正,保证造福人间的一种巫术。例如,在江孜许多百姓家中供奉有“拉姆”神,这些家基本上每年搞一次法事,换一次“拉姆洛朵”( 即为供奉给“拉姆”的一年的祭品),这一类均属于安抚术。

    作为神的代言人的拉巴或卡卓玛,据说是被神灵选中的,而不是靠别人传授或靠自己学习而成。有的有这种根基的人还搞“开脉仪式”,才能使神灵附体。请神附体时求神者向神巫说明来意之后,神巫披上神装,手击大鼓,神灵自然附于神巫体内。根据请神者的要求,杰拉、域拉、赞等均可以附体。神灵通过代言人,讲述请神人目前所遇困难或灾难的原因,指出摆脱困境的出路。

    综上所述,从江孜地区民间祭祀活动可以看出民间的神灵观念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有对神灵的信仰,而且还有一整套祭祀神灵的方式和与神灵打交道的手段。如何正确认清人与自然物和人与自然力量的关系,或者说人与神灵的关系,不同的学说有不同的理论。

    在民间的观念中,把一些自然现象、自然物、自然势力均视为神的威力,认为神的本领比人大。就人与神的差别而论,民间的观念可以归结为:人是遵循自然法则的存在,神则是不受自然法则限制的超自然存在。同时民间对神的力量加以人性化、人格化,使“神”具有人一样的好恶和爱憎,喜好人的尊敬,厌恶对它的亵渎,信仰者以种种方式祈求它的帮助,它们也常常因人们对它的亵渎而发脾气,对人降祸示警,进行惩戒。所有这些都是人性化和人格化的具体表现。

    佛教理论认为神有两种,即出世神和世间神。前者为佛教皈依供奉的对象,而后者即指民间神祗,佛教承认其存在,但不把其视为皈依对象,因为它们本身还未能摆脱生死轮回的困扰。佛教在大大贬低民间神祗地位的同时还把原有的一些较大的神被调伏皈依成为佛教教法的护法神。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对神灵观念性质的分析,并不同于其他宗教学说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而不是一般的生物。但是作为社会的主体的人却受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制约,在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必定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性质决定着人性的变化。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我们分析神灵观念的性质及其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上和方法上的指导原则。

    宗教是社会的产物,宗教观念的内容,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反映。但是在宗教反映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与神的宗教关系。人是信仰者,神是被信仰者;人是崇拜者,神是被崇拜者;人是供奉者,神是被供奉者。总之,神是宗教信仰和宗教崇拜、宗教供奉的对象。

    一切宗教中神的神性就是人的人性,神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神灵观念之所以产生,是通过想象力把人的人性和本质异化或对象化为一个神圣对象的结果。神圣对象的“神性”如果本质上不是人性,或者在神性中没有任何一丝一毫的人性,那么神与人之间就没有任何共同交流的纽带,不可能进行交际,也就不会有任何形式的宗教。包括西藏民间诸神在内的一切宗教的神灵观念,是人幻想的产物,但这种幻想的产生,却有其真实的社会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 礼供佛法活动

    一、西藏佛教概述

    佛教在西藏经历了传入、发展、衰退、复兴的过程,传统上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两个大的时期。

    佛教虽说是从吐蕃二十八代王拉妥妥日时传到西藏,当时一批包括《宝箧经》和一个小金塔在内的佛教文物,开始传入西藏,佛教徒认为这是佛法传入西藏的开端。但当时无人知晓此类经咒,只觉稀奇,作为玄秘神物,供养王宫中。佛教因此而没能发展下来。到了他的第五代孙吐蕃第三十三代王松赞干布时期,创造了使用至今的的藏文,开始翻译佛经,佛教才真正在西藏开始流传。到八世纪后期,赤松德赞时期,遣使迎请堪钦菩提萨陀莲花生大师,建立了第一座寺庙--桑耶寺,成立了第一个僧团,翻译佛经,大兴佛法,佛教有了很大发展。到九世纪初,赤祖德赞时期,召集印、藏译师,翻译大量佛教经典并校定旧佛经。同时,规定七家户供给一个僧人。佛教到得赞普的提倡,更加繁荣昌盛。自松赞干布到赤祖德赞的二百余年,被称为藏传佛教的“前弘期”。

    赤祖德赞崇兴佛经,终被反对佛教的大臣杀害,其兄朗达玛继任赞普。朗达玛在反佛大臣的操纵下,掀起禁佛灭佛,佛教趋于衰落。朗达玛本人被拉龙白吉多吉杀死后,王室大乱,赞普后嗣未能继承王位,地方势力趁机壮大,西藏处于分裂割据状态,长达400年。在朗达玛禁佛,使卫藏地区佛教的火焰快要被熄灭时,从康区和阿里地区分别重燃佛教火星。曾从西藏移居康区的高僧拉钦贡巴绕色和赞普后代阿里王拉喇嘛益希韦和强久韦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阿里王派人从邻国迎请阿底峡大师,阿底峡到了西藏广收弟子,讲经说法,成为西藏佛教复兴时代的最重要的一位人物。从朗达玛禁佛到十世纪后半期佛教复兴,到十一世纪中叶发展成四大教派,这一段时间,被称为藏传佛教“后弘期”。

    藏传佛教传承世系不同,修持方法相异等原因而出现许多教派,其中主要有四大教派。

    宁玛派藏语“宁玛”意为“古老”。该派是西藏前弘期所传的教派,比后弘期所传教派早四百余年,故称“古老派”,以传承弘扬旧密法为主,他们所传承的主要密教经典,是由莲花生、无垢友等讲述的。显教内容,前后弘期并无区别。此教派是由索穹巴、卓浦巴等高僧于十一、十二世纪时正式创立的。该派祖寺为前弘期建的桑耶寺,祖师为莲花生大师。

    萨迦派 因建寺地而得名,萨迦寺为该派主寺。该派始于十一世纪,创始人为西藏古老的昆氏家族后代昆·贡觉杰布。该派出现过萨迦五祖等重要历史人物。

    噶举派 噶举意言传。重视口授传承,耳听心会,注重密法。有两大系统,一是从玛尔巴大师传下来的,称为达布噶举;二是琼布传下来的,叫香巴噶举。两派密法均来自印度。香巴噶举到十四、五世纪就合入他派,消声匿迹。达布噶举分噶玛噶举、蔡巴噶举、拨荣噶举、帕竹噶举四大支派,而其中帕竹噶举又分出八小支,总称噶举 “四大支派八小支”。

    噶当派(格鲁派)噶当意为教诲或教诫。该派创始人是阿底峡大师之弟子仲敦巴,他于1056年倡建热振寺,以该寺为基础逐渐形成了噶当派。到了十五世纪宗喀巴大师对藏传佛教进行改革,创立了以戒律为本,显密并重,上继噶当派,融各派思想为一体的新派-格鲁派,噶当派亦与格鲁派合二为一。格鲁派势力逐渐扩大,并渐次从西藏传到其它藏区和蒙古等地,作为西藏势力最大的教派,一直延续至今。

    二、江孜地区佛教概况及信仰活动

    江孜做为西藏文化、农业的重要地区,在西藏历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该地区佛教也和整个西藏地区佛教一样,经历过传入、发展、衰退、再兴的过程。

    据史料记载,古时江孜是一个僻静肥沃的乡村,早就有居民从事农牧业活动。据传,当年文成公主进藏时,为释迦牟尼象挽车的拉嘎、鲁嘎,最后便移居江孜一带。随着佛教的不断传入,西藏各地兴建了礼佛供佛的场所-佛寺庙宇,成为信徒进行信仰活动的聚居点。据藏文史料《后藏志》载,江孜地区有七座前弘期的寺庙;后弘期又先后兴建了仁青岗、热隆寺、紫金曲德、江热觉康、重孜曲德、乃萨拉康等众多佛寺神殿。江孜地区佛教的兴盛得到了吐蕃王室后裔及历代江孜法王以及众多高僧大德的全力支持。尤其是兴建了江孜白居寺以后,佛教在江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白居寺大殿是由江孜法王绕丹贡桑帕(1389-1442年)和克主杰(1385-1438年)共同主持修建的。绕丹贡桑帕于1389年诞生于江孜年楚河上游的加仲地方,离班觉伦布村仅隔几百米。他自幼受佛教熏陶,从3岁起就跟却吉仁钦大师学习佛法知识,14岁时正式拜却吉仁钦为师。他25岁时迎请克主杰到离班村不远的江热担任上师。克主杰早年追随萨迦派仁达哇等著名佛学大师学习佛法,由于天资聪颖、博闻强记,很快成为一位学富五明、闻名卫藏的佛学大师。后来拜宗喀巴大师为师,成为宗喀巴三师弟中二大弟子之一。成为第三代甘丹赤巴,后被人追认为第一世班禅额尔德尼。1413年绕丹贡桑帕为了弘传江孜地区的佛教文化事业,决定邀请这位大师到江孜主持佛教事务,封克主杰为江孜佛教总管、参与并策划江孜弘佛事宜。1413年克主杰应邀前往江孜,会同江孜法王策划白居寺的修建。饶丹贡桑帕决定将江孜庄园和上部城堡两地各辟出播种388克和111克4升共499克粮食的土地面积用于寺院的修建,为白居寺的修建奠定了基础。

    白居寺的修建包括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白居寺大殿修建阶段,从1418年到1425年,历时八年。

    据《江孜法王传》、《后藏志》及《汉藏史集》,白居寺大殿于藏历第六饶迥阳土狗年,即1418年仲夏6月2日开始正式动工修建。江孜法王下令从前藏地区召请金银匠、泥塑工匠和木匠等到江孜,并遣贝希杰哇迎请尼泊尔铜铁匠,在江孜举行了白居寺大殿主体工程的盛大奠基仪式,拉开了白居寺修建的序幕。据史书载1419年江孜法王前往仁钦孜,寄寓于寺院边上的南僧舍中,当他修行时胸前出现一卷旧文书,上载印度金刚座大菩提佛像的建造情况、佛像尺寸及材料,他认为这是得到神佛授记,因此决定新建的白居寺的主尊佛像应与金刚座的大菩提佛像尺寸完全相同。1420年2月,在已建成的十根大柱的大殿和48根立柱面积回廊的基础上向东西两厢扩建,东西各增建一间六根立柱的配殿,形成一座占地150根立柱面积的大殿建筑规模。同年3月8日,完成印度金刚座大佛像量度的释迎牟尼佛金身一躯,耗去铜1000克,按每克28市斤计算,为28000,还用了黄金800钱。1422年完成大殿西配殿金刚界殿,1423年2月14日夏鲁寺古相·却杰南喀为该殿举行了开光仪式。1423年3月完成大殿东侧配殿法王殿工程,1424年完成大殿二层罗汉殿建筑。1425年完成八根大柱、架构十层木椽的三层建筑无量宫殿、上师宫殿和金色空行寝宫。1425年还为白居寺修建了大围墙,围墙为四边形,每边长280步弓(一步弓约合5市斤)、围墙上还有20座门楼和角楼作为装饰。白居寺大殿上下三层、平面为坛城模型,由大殿及东西配殿、回廊和二层道果殿、罗汉殿,二楼回廊及三层无量宫殿等主要建筑单元组成,这种布局和样式基本上保持到了今天,大殿建筑自1418年开始到1425年竣工历时八年,据《江孜法王传》记载,该殿一共花费“黄金240钱、白银32200钱、酥油7600克、青稞35000克、金银等各种捐赠32860钱。”

    白居寺建造的第二个阶段是吉祥多门塔修建阶段(1427——1436年)。

    吉祥多门塔建筑面积直径为62米、塔高13层42.5米。由13层石阶、塔基、塔腹、塔瓶、十三天、宝盖及金幢等几个建筑单元组成。1至5层都是在四边形的基础上每边各向外突出两道长方形的棱台,形成20个棱角,开有20个门。塔腹和塔瓶建有石墙泥面围栏、墙棺。塔腹分为东、西、南、北四面,每面开殿五间,塔瓶东、西、南、北四面各开大殿一间,全塔开门108间、实为76间,塔心为实心,立有中木。塔形下大上小,递层逐渐上收。塔东面建有通往各层直至塔尖的门殿和石阶,称为入大解脱城门。

    据《江孜法王传》载,该塔的修建共花费“黄金3666两、银器25件、水银2000两、金箔1050卷、铜1055克、青稞2553钱。食用青稞1007000克、酥油48500克、珠宝、酥油、衣物、食具、粮、米等价值12400钱”,由此可见当时江孜经济发达的面貌。各殿内藏有大量佛象,据说多达十万,故该寺又称为“古本钦莫”-十万佛塔。塔中有大量的壁画以外,还有千余尊塑像。白居寺的建筑艺术和雕塑、绘画风格,自成江孜风格,闻名于全藏。此外白居寺的独特之处是各教派和平共存于一寺,每个不同的教派都有自己的扎仓,成为西藏不同教派和睦共处的典范。

    白居寺建成以后成为这一地区及邻近地区礼佛供佛的中心。

    民主改革以前由于人身的束缚、经济的贫困,使大多数人的佛事活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仅以江孜班觉伦布村民的朝佛为例,在理论上讲这里的朗生们在藏历每月的吉日望晦日(即十五日和三十日)是可以请假去朝佛。因此他们偶而去江孜白居寺朝佛,有时就去离班村只有一、二里地远的“江热觉康”和“紫金寺”朝佛。朗生家中没有佛龛、佛像,一般的家只能供一两张为已故家人而做的超度像,但这种家只占朗生户的50%。家中唯一的宗教用品就是用土陶做的供灯,条件稍好的吉日用清油点供灯。既使家中成员病重或需要驱邪禳灾时,能在自家办个小型法事或驱邪仪轨者,寥寥无几。作为中等阶层的差巴户的情况稍微好一点。全村6户差巴户基本上每年或隔年举行一次法事。但家中宗教设施也很简单,拥有佛龛的也只有三户,且都是小的,当时也就值50两藏银。与朗生和差巴户构成明显对比的是帕拉家的供佛设施和佛事活动。闻名江孜的帕拉庄园“朗达国松殿”是帕拉家的经堂,该殿装饰华丽,辉煌耀眼,廊道柱梁,用彩画古画装饰细致,雕梁画栋,豪华异常。殿内设置几座佛龛,精雕细镂,底座几对藏式柜,雕花漆画,色泽鲜艳,显得十分富丽。佛龛内供有各种大小的用金、银、铜、响铜等铸造的佛像,还有金、银、铜等的供灯、供碗。除了日常的礼佛诵经活动外,帕拉家每年要举行三次规模较大的法事。分别从林普寺延请四、五十名僧人、从白居寺希乃扎仓延请四十名僧人、从日追寺延请十五至二十名僧人,分次举行法事,每次历时七天,一次要点几百盏供灯。由此可见其宗教活动的规模和开支有多大。

    西藏民主改革以后,西藏的宗教没有受到大的影响。随着物质生活进一步改善,自家举办的法事活动多了起来,“十年浩劫”当中和全国一样西藏宗教受到极大的迫害,群众的信仰活动也被迫停止。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如今的宗教信仰活动的类别及其规模是前所未有的。

    礼佛供佛的信仰活动分为供拜佛像、念诵经文、磕头转经以及奉献供品的内容。供拜佛像是一项信仰活动。在西藏一般住户都有自家的经堂,经堂一般选自家最好的房子。装修也最豪华。内置佛龛、佛像及唐卡,条件最差的也有一二幅唐卡或纸画佛像。每天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为打扫经堂、献新茶、供功德水、点酥油灯、点香、煨桑等。遇有藏历吉日全家或派家中一人去附近寺院朝佛,除自带酥油灯给寺内供灯里加灯油、给佛像献哈达外,有条件的家庭还给寺院捐赠茶叶、糌粑等,还给僧人布施。念诵经文,由延请的僧人或有一定佛教知识修养的人到自家念诵经文,也有家中成员自己念诵的。请人念诵人数不限,一般1至4人。一部经典可由一人几天内从头到尾念完,也可由几个人分段一天念完。如以《陀罗尼集》为例,若有一人念一般念三天,而有三人一起念则在一天念完。念经的内容以《陀罗尼集》、《八千颂》等为主,也有根据卜卦算出来的。

    此外,信徒们经常念诵的简单又寓意深刻的经文是“六字真言”,是观世音的总持咒,被认为是雪域佛法的善根。“六字真言”藏语称“玛尼”,六字发音依次为 、嘛、呢、叭、咪、 。“相传古时候佛教传入西藏,因其经书庞杂和仪轨繁琐,很难为平民百姓所接受,因而信仰者寥寥,便创六字真言,教信徒诵念,认为真言言简意深,只要日积月累,反复念诵,则能积无量之功德,可利乐今生造福来世。这一修习方法简便易行,很适合平民百姓的需要,果然在西藏广泛流行,时至今日仍盛行不衰。信教者,无论在家作息还是出外旅行,口中总是喃喃诵念真言不止,手指不停拨动珠串,从年轻时到老死持之以恒,从不辍断。还将六字真言书写或印在经幡上,高悬于屋顶、山头、河岸,借助风力使之飘摇不止。象征挂幡者在日夜诵念;或者将真言刻绘在大小不一的转经筒上,利用水利、火力或人力转动,表示周而复始地诵念不停;或者将真言铭刻在各种石头上,并置于通衢大道口,信徒们从此经过,都得口念真言并投一小石块,日久积多谓之‘玛尼堆’。 、嘛、呢、叭、咪、 ,在藏族信徒群众中是神圣、力量、功德、佛法的象征。”“藏文‘六字真言’是梵文的转写,开头的 (aum)是代表众佛‘身密’的种字,是多数密咒共有的前置词,也称‘持宝’字,结尾的哄( hum)是代表众佛‘意密’的种字,共有五个部分组成此字,是象征‘五种佛智’。中间吗(嘛)呢(mani)叭弥(咪)(bedmei)是‘珍宝’、‘莲花’或‘宝莲’。这两个词是并列的观音名号。全文的意思是:‘具足佛身,佛智的观世音观照!’”任继愈主编的《宗教词典》称:六字真言系“佛教秘密莲花部之‘根本真言’。‘ ’表示佛部心,谓念此字时,自己的身体要应于佛意,认为身、口、意、与佛成一体,才能获得成就;‘嘛呢’,梵文意为‘如意宝’,表示‘宝部心’,据说此宝出自龙王脑中,若得此宝珠,入海能无宝不聚,上山能无珍不得,故又名‘聚宝’;‘叭咪’,梵文意为‘莲花’,表示‘莲花部心’,以此比喻法性如莲花一样纯洁无瑕;‘ ’表示‘金刚部心’,祈愿成就的意思,意谓必须依持佛的力量,才能得到‘正觉’,成就一切,普渡众生,最后达到成佛的愿望。藏传佛教把这个六个字看作经典的根源,主张信徒循环往复持诵思维,念念不忘,认为这样能积功德,‘功德圆满’,可得解脱。”关于“六字真言”的文字表面的含义和深层的含义以及诵读的效应,在诸多经典和历代佛学家的著作中有系统全面的解释。“在《嘛呢教言》中例举了三十六组含义,如六字代表度脱六道众生,破除六种烦恼,修六般若行,获得六种佛身,生出六种智慧等等。”《王统世系明鉴》中对六字真言的功效也做了较为详细的叙述。书中载:“六字真言,乃是诸佛思想之聚集,八万四千经论的精英,五部佛主与秘密主之心要。这六个字每字都是陀罗咒之聚合,善业与功德之本源,利乐成就的根本,善趣与解脱的大道。 嘛呢叭咪 这各种经论辑要的六字真言,只要看见一次,就可以得到无反复的佛地,成为脱离轮回的尊者。即使只是听见它,也可以得善趣身,成为脱离轮回的尊者;即使是一只蚂蚁、一头牲畜,只要在临死前亲耳听到六字真言,也能脱离牲畜道转生三善道;即使是只在心中思念六字真言,也会像雪山受到太阳照耀一样,前世没有积福的,也可以依此断除苦根魔碍,转生极乐世界。若触摸六字真言,就如同受到诸佛、菩萨的灌顶一样。只要修习一遍六字真言,就可以抵得上闻念三遍的功用,眼前现法身,世间宝藏开;要是把六字真言佩在身上,善男子的身体可变成佛的舍利,可以免除四百零四种病患,火、水、毒、兵刃、上下诸魔都不能加害;若是把六字真言写到珍宝、布帛、纸、树皮,乃至土块石头上,也可以与写八万四千部经典的功德相等,今生得到利乐享用,此身此世可以得佛果。”六字真言对六道不同的疾苦有不同的功效,如:“ 对诸天神除死亡之苦,嘛对非天除争执之苦,呢对世人除生老病死之苦,叭对畜生除役使之苦,咪对饿鬼除饥渴之苦, 对地狱除冻灼之苦”。六字真言对人类来说不同字有不同的效应。“ 字使人具有五明,嘛字使人产生慈悲,呢字引人脱离六道,叭字为人消灾息苦,咪字为人烧掉魔障, 字使人功德圆满。”鉴于佛教理论给六字真言付予了如此无边的法力,于是念诵、印刻六字真言,成为了信徒身语意最简易、最常见的信仰行为。

    磕头是最常见的信仰活动之一。佛教理论认为磕头必须是身、语、意三种结合一体的行为,若意念不集中,光有躯体磕头、口诵经文,收效甚微。《普贤上师言教》等典籍中对磕头有过较为详细的叙述。磕头时要求两掌心互相捧合,犹如莲花盛开的姿势。磕头顺序是,首先合掌举过头际,能够洗净身躯之孽障,其次合掌举到颈际,能够洗净言语之孽障,接着合掌于胸际,能够洗净心理之孽障,最后五体投地,叩拜敬礼。五体,也称五轮,即指右膝、左膝、右手、左手和前额。当五体投地时可以清洗五毒(即五烦恼毒:贪、嗔、痴、慢、妒)之孽障,获得佛之身、语、意的五大事业(佛所具备的二十五果法之一类:息业、增业、怀业、诛业和任业)。磕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有在自家经堂内磕头的,有在寺院门口或在佛殿内磕头的,也有在转经路上磕头的,更有从青海、四川等藏区到佛教圣地拉萨的朝圣路上一路磕头的,信徒们用自身的躯休来丈量漫漫朝圣路。

    转经也和磕头一样,也是很常见敬佛方式。转经的功能在于通过对佛教圣物圣迹的反复转圈,从而洗净自身的一切孽障,增加利乐的善业。转经的范围可大可小,但均以寺院或佛塔做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转。每月的吉日以及藏历四月份的“萨嘎达瓦”期间转经人数最多。转经时有的信徒还要煨桑、插经幡,以求清净孽障,运气亨通。

    信徒所献供品,理论上分两种,一种是实物供品,另一种是意念供品。实物供品是指“在佛像前的供桌上陈设力所能及的清净供品。常规供品是净水、鲜花、熏香、灯烛、香水、糖果点心、乐器等。供品必须做到清洁卫生,不准吹上口中气,上供前必须洗手、熏香。供品陈设要做到整齐、美观。如果没有别的供品,一杯清水、一炷香、一束鲜花也可以。”意念供品是在无条件或临时不能陈设的情况,用自己的意念将上述之供品奉献的一种供奉法。供品的作用是引起联想和忆想无量供养。

    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江孜农民的佛事活动的规模和内容也有一定的变化。如今每逢佛教吉日或在农闲季节里,信教群众手举供灯,面带笑容,进寺朝佛,添油焚香。有条件的农户还给寺院捐钱捐糌粑。在班觉伦布村44户中,除几户外大部分家设有经堂,经堂内有的供有佛像,有的供有唐卡或纸质佛像画等,还有佛龛、供灯、供碗等。每天早晨,打完酥油茶后,头一道茶作为茶新敬献在佛龛前,还往供碗里倒新水,有的还每天燃香点灯,有的则在藏历吉日点供灯。班村44户宗教用品统计得出全村共有佛龛23座、泥塑像10尊、唐卡31杖、纸画像37张、铜铝及合金供碗分别为336个和56个。银供灯8个、黄铜供灯427个、陶供灯33个,经书35部,无任何宗教用品者只有3户。遇有家中娶亲、生病或家中成员到了本命年之际,有的家就请僧人或咒师念经作法事,规模较大者一般请四名僧人,举行会供法会,还用糌粑、奶渣、红糖等做会供物--措,一般要做一百至二百块左右。此时各家的“吉度”户带着哈达、酥油、茶块、羊肉、礼金等前来祝贺。为了共同享受这个会供物,主人把这些“措”分送给每家每户。班村除16户外其余均搞过法事。其中一年搞一次法事的共有19户,二年一次者6户,三年一次者2户,一年二次者1户。全村一年给本地寺院的礼金为598元,给寺院的糌粑和酥油分别为644.5公斤和98.5公斤。家庭一年经幡的花销为1024元,家中点灯用酥油176公斤,一年藏香的费用共计996元。从上述宗教用品数量的悬殊、信仰程度的不同、宗教活动规模的差异,充分显示出了今日农村宗教信仰自由的程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 江孜民间禁忌

    民间禁忌,同民间宗教和信仰一样,也是复杂的问题。作为特殊的民俗,禁忌包含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对受尊敬的神物不许随便使用,因为它们具有神圣和圣洁的性质,违犯这种禁忌会招致不幸;二是对受鄙视的贱物、不洁、危险之物,不许随便接触。违反这种禁忌也会招致不幸;三是不允许有违背伦理、道德、教养的言行,反之同样会招致不幸。鉴于这些原因,禁忌常常被人们视为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或称其为准宗教现象。

    从江孜地区的民间禁忌情况来看,许多禁忌包函在宗教信仰之中,有时也很难确定宗教信仰和民间禁忌的界限。江孜民间的禁忌主要表现在宗教禁忌和生产生活禁忌方面。

    宗教禁忌

    食物的头份要献于神、佛,以求加持食物,不能自己先食用;

    忌信邪法外道,诅咒他人;

    忌父母用恶语咒骂自己的孩子。因为父母为孩子付出极大心血,因此只要父母咒骂,就很容易实现在孩子身上。

    忌在神山上挖药材或大声叫喊,否则会招致风雪冰雹;

    忌头发、骨头、指甲等入火中或灶中,以免冒犯神灵;

    遇到寺院、嘛尼堆、宝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按顺时针方向绕行;

    朝佛时男子忌脱藏装袖子,女子忌盘头发,男子必须穿上藏装双袖,女子必须放下辫子。

    生产生活禁忌

    建房动土、开耕农田等重大事宜,需求神算卦,选择吉日及第一次开工的有吉祥属相之人,忌自行其事;

    近亲绝对不能结婚;

    新生儿出生后三天(女孩子是四天)内亲朋好友不能去探望,一是因有晦气而对探访者不好,二是对新生儿也不利,会带客冲,即客人突来给主人家而带来凶煞;

    忌在星期天嫁娶出嫔;

    家中有重病人时,该家大门上挂一大网,此时切忌登门探望;

    忌提已故人的名字;

    给人送酒或倒酒时,必须在酒壶嘴上和酒杯边沿用糌粑或酥油点一个白点,以示吉祥。而他家亡人带酒去表示慰问时切忌点白点;

    忌杀动物禽兽,家中宰杀牛羊时,需有屠夫宰杀;

    忌食奇蹄类、带爪类动物的肉;

    忌食当日宰杀的肉;

    忌用有缺口或裂口的碗及杯子;

    用水瓢、木瓢等舀东西时,忌将瓢向外旋转,以免失去福气;

    忌茶壶嘴冲向房门,否则家中福禄失向外方;

    忌在星期六从家中卖东西或拿走东西,因为星期六视作“福日”,此天交易会失去福气;

    忌直接交接笤帚,必须一方把笤帚扔在地上一方再去捡;

    忌在屋里吹哨子;

    忌吃饱饭后马上伸懒腰;

    忌倒骑马、驴等牲畜。

    在江孜民间对一些动物的表现也有其不同的说法。比如,猫洗脸、喜鹊喳喳叫、乌鸦低声叫都视为祥兆,认为可能有好事来临或贵客临门;而乌鸦呷呷大叫、半夜猫狗哭泣等都认为是凶兆,可能在该村会出现死人等不吉利事情;若危房上鸟筑巢却视为祥兆,认为危房暂不会倒塌;如果喜鹊在房屋东边树上筑巢,认为不祥,该家可能面临破产;蜜峰飞进家中或在家中建窝则认为是财源不断之象征等等。

    每个不同的属相均有不同的吉日和凶日,凡做事一般选择在吉日,以求顺利,凶日忌做各种好事。人们还相信藏历的每十二年终了,第二轮开始时是一个凶年,也就是本命年。如每人的13岁、25岁、37岁、49岁、61岁(以此类推),都是凶年或年关,需特别小心,避免灾难。

    总的来说,江孜地区和西藏其它地区一样,禁忌实在繁多,难以详述。各种禁忌,一旦有触犯,一般请人念经,或举行简单的宗教仪式或使用一些禳解术禳解。

(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30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赤=招弟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30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赤=招弟儿
阿布萨拉 发表于 2010-4-30 19:20


呵呵,我也注意到了。

另外,有些和星期有关的让我觉得困惑:

尼玛———太阳、星期日

    达瓦———月亮、星期一

    米玛———星期二

    拉巴———星期三

    普布———星期四

    巴桑———星期五

    边巴———星期六

另外,还要择黄道吉日,要看日期和星期,如藏历八日、十五日、三十日或星期五、星期六为吉日,而最最忌讳的是星期天,


因为,把日子分成每七天为一个星期的做法,来源于西方基督教,教会规定每到星期日的时候不能工作,要去教堂参加礼拜活动。汉语里以前把它翻译成“礼拜一、。。。、礼拜天”就是这个道理。藏语里用星期里的日子起名字,甚至还按此排出了吉日和凶日,是从哪里来的呢?

在西方语言里,星期里的每一天实际上对应太阳系里面的天体的名字,其中的行星又同时是罗马神话里的神的名字:
星期日-- 太阳日
星期一-- 月亮日
星期二-- 火星日(玛斯,战神)
星期三-- 水星日(墨丘利,商业神,众神的使者)
星期四-- 木星日(朱比特,主神)
星期五-- 金星日(维纳斯,爱和美神)
星期六-- 土星日(萨都纳,农神)

那末,藏语里对应星期二到星期六的名字 - 米玛、拉巴、普布、巴桑、边巴,是不是藏语里对应的行星名字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8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普通藏族人好象都没有姓氏,只有名字,这种情况使得他们的家族史不是很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9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良多~花两天的时间才看完的。
孜心,谢谢你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9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放前,西藏的农奴是不允许拥有姓的。

现在有姓的,大多都是奴隶主贵族的后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1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了一部分 辛苦楼主 内容挺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1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普及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30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藏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只要稳定发展,必能安居乐业。希望大家都能珍惜现在的好日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11-18 13:26 , Processed in 0.288760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