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凉夜清

顾颉刚,刘起釪著《尚书校释译论》之《大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7 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国以来流变确实给《尚书》和周代历史记载带来不少困扰。

但周代历史记录其本身是扎实的,
第一,上古已经有严整的史官和历史记载体系规则。
第二,《尚书》中的篇目主要就是王侯的召诰盟书一类,而商周春秋王侯的召诰盟书等等是有严格的保存办法的,就是为了传诸后世,以为恪范。所以这为其流传提供了条件。
第三,《尚书》作为文本在流传,而金文却是作为后世发掘,而保留了最真实的历史情节。而从金文中可以和《尚书》周书中的历史大事相印证。
第四,《左传》是非凡的历史著作,其前提就是,春秋各个诸侯国有这丰富的历史记载。所以《左传》作者才能够捋採综汇,而《国语》则直接展现了各国史书的特色。那么也就是说,春秋时代有着沿革的历史记录规范。而其正是沿袭西周的旧迹,也就可以推见西周时代历史记录的沿革与可靠。

这是说西周史本身的可靠。下面说在流传中能不能保留这份可靠。睡醒再分解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7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从《尚书》版本说起,经过秦焚书后。
汉代只有伏生能够记忆29篇(其中将《顾命》分为《顾命》、《康王之诰》2篇,因此合一则算28篇),这是用汉朝通行的隶书写成,因此称“今文尚书”。
武帝末鲁恭王扩建宫室拆除孔子旧居时,得用先秦古文写成的尚书,45篇,其中29篇与伏生今文本大体相同,又多出16篇,为“古文尚书”。
东晋古文尚书亡散,梅赜献一部名为孔安国传《古文尚书》,共58篇。其中将伏生的金文尚书28篇,分为33篇。又增多25篇。这部书之后一直被定位官方版,从宋代开始怀疑其真伪,直到清阎若璩论证其中增多的25篇为伪书。因此,之后梅赜献《古文尚书》被称为“伪古文尚书”。
伪古文尚书,之后也一直有争论,证伪者认为其来源是将左传国语先秦诸子两汉著作中的非《今文尚书》的出现的词句,加以组合,增补。凑成25篇。肯定者则认为“伪古文尚书”是当时学者经过搜集整理作品,不能单纯定为伪书。但有一点肯定的是,伪古文尚书的25篇,从文体语法词汇上明显要比伏生的“今文尚书”要好读。也就是不能和商周语言相切合。历史可以伪作,但语言风格却不能做到仿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7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是不是西周史流传时混乱不堪呢。

首先,伏生的今文尚书,和孔壁的古文尚书,有最大可靠性。而司马迁作“史记”,西周史就是依照今古文尚书进行编写的,甚至可以说,司马迁是以照抄今古文尚书为前提,将其中汉朝人难以理解的内容字词替换为常用语言而已。那么司马迁的“史记”就确立了一套以今古文尚书内容为依据的商周历史进程,因此《史记》记叙了一套商周史脉络,从甲骨文出现,被怀疑的《史记》商代历史世系,多更证实。也就说明《史记》的可靠与《史记》史料来源的可靠。
此外,关于西周史还有主要记述的有:《诗经》-诗经中特别是《大雅》有众多史诗,记录了周朝起源开国的过程。这在史记中是有体现的。《逸周书》,孔子是第一个删订“尚书”的人,其中依据春秋时代道德规范,可能省去了一些西周开国时代很血腥残酷(这在商周时代可能是正常的,但到春秋时代人更为进步,认识到一些原始行为对生命的漠视与屠戮是不正确的)的一些记录。但《逸周书》保留了很多西周历史记录,特别其中《武成》、《克殷解》、《世俘解》就记述了周朝开国时的残忍行为。这自然是被“尚书”省去的。而后世学者大多认为,《逸周书》中一些篇目就是最原始的“尚书”的篇目。

能够被怀疑混乱不堪的西周史。焦点就是西汉出现的“今古文尚书”,它们是不是真实记录。他们经过战国和秦焚后,其内容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历史真实。由于,今天传本尚书中,只有伏生的29篇被认定。我们也就主要讨论这29篇,能不能反映西周历史。
一个要指出的是,传是晁错受皇命去找伏生,请他背诵《尚书》,当时伏生七八十岁,一者年老可能《尚书》内容会背诵会有缺漏混杂,二者他年老口吃不清。再者伏生是山东人,当时也是有方言口音的。传说有伏生说一句靠他的子女再复述“翻译”给晁错听。这样必然会有很多词语不能听清明了。不过另一说,伏生一直在教习弟子,那么“今文尚书”是一个流传本,伏生年老问题也就并不重要了。
而为什么会对伏生传“尚书”最为重视,因为他经历了战国时代,他传继的“尚书”是战国时代流传的版本,是逃过的秦焚书的。
所以今文尚书也就保留了战国时代“尚书” 的大体面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7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古代学术最大的优势就是以“训诂”为方法的考据校勘注疏。前面讲历史可以作伪,但是语言是不能做到仿真的。特别是商周语言体系,一直是训诂,音韵学的重点和难点。到春秋战国时代,我们看左传国语诸子,其语言已经和商周大为不同。
所以我们通过考察流传的商周文本,看它是否符合商周语言规则,就能很明显的断定其真伪。这也是梅赜本伪古文尚书被揭露的主要手段。那么作伪者会不会是商周语言的高手,能够完全模仿出商周语言的特点。我想,每一位学者即便学术再高超,也有失误与不足,如果他想造伪,他总会有“失误”的地方,而其后,会有千万学者来考校前书,一个学者有他的不足,千万学者却能从各个角度“围观”,深究本本著作。所以,一个再高的学者的作伪,也不能永远瞒过后代学者。
而且他还想造假的是最难的商周语言。

而《尚书》29篇,也就是在2000年的学者注视下,其真伪流传谬误也就有扎实的论断。
像其中“虞夏书”就被学者认为成书基本在战国时代,“商书”只有《盘庚》篇最可靠。而且《盘庚》篇中三个部分,之前一直顺序颠倒,也在近世进行了正确的排列。而“周书”中,《泰誓》篇虽然被写入“史记”,但也被后世学者认定为战国编写的篇章。

那么21楼,说明了西周历史记录的严格。
之后,讨论了流传中的混乱是能够被剥离考校的。
也就说明今天看到的《尚书》,除伪古文尚书外,和那些被认定是战国编写的篇章外。基本反映了商周历史的真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7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有理有据,历史功底也好,一时之间我也说很难说得真明。

草草提下我的大概的看法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7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并非怀疑周代历史真伪,也不是怀疑哪篇的真假,想说的是第一手史料保存、流传的缺陷。

因诸侯除籍、焚书、战乱,导致第一手史官记载史料流失,有一些流传到今天是第二次或者更多次整理、编册过的。

后世整理编册者可能会把第一手残缺的史料给凑补齐。所以版本有所不同。

后世整理者也并非全是史官,也有野史家。真实史实事件,可能有野史、传说的附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7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只是把自己看书看到的罗列上来,也感觉认识的也不是太清楚,说出来更欠条理。

26楼指出的都是最常见的问题。确实古籍流传中抄录编排肯定会有很多错误,像本贴中,西周文字到汉代已经有被认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9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历史“科普”帖啊。很想了解我们伟大的先人们的一些事迹,但是国学功底太差,自己很难去读这些东东。感谢lz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6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qwerrrtwertwer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19 22:28 , Processed in 0.036284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