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ibetculture.net/2008index/gzxz/200903/t20090312_459804.htm
陈塘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珠穆朗玛峰东侧的原始森林地带,北与尼泊尔一衣带水,隔河相望,是日喀则唯一不通公路的乡镇,也是西藏的未改乡(没有进行过民主改革,更别说人民公社、改革开放了)。这里是边境地区,也是单一的夏尔巴人的聚居地,平均海拔204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目前有6个行政村,390户1963人,人均现金收入不足千元。由于地理闭塞,交通不便,至今进出陈塘镇的所有物资,全靠人背畜驮。
走进陈塘
第一次认知陈塘已是4年前的事情。一位同事到定结县采访归来,送给我一本画册和一个影碟,其内容都是陈塘风土人情。去年9月,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让我俩终于有幸走进陈塘。
陈塘,得名于修建萨迦寺的木料从陈塘运输而来。“陈”之意为运输,“塘”之意为路,即“运输的路”;据说当时所运木料数量之大极为惊人,为此民间还有一个美丽凄惨的传说——那时修建萨迦寺用的木材全靠人背畜驮运出来,在距离萨迦寺不到10公里处,有一座山名叫“种无拉”,藏语意为“野牦牛哭泣的地方”。说的是当时运木材的野牦牛累得实在走不动了,在翻这座山时流下了眼泪。如今,在萨迦寺内的壁画上,还有反映这一内容的动人画面。 昔日陈塘夏尔巴人木屋 今日陈塘夏尔巴人新居 陈塘高山湖泊。当地夏尔巴人称之为“格布麻尼珍措”,汉语意为老爷子念经湖。 早上9点,我们从定结县出发,不离左右的是公路不远处那连绵不断、白皑皑的雪山,壮观也震撼。过了日屋镇,同行的官员告诉我们说,已经进入陈塘了,只见前方是满眼的翠绿和飞溅的瀑布。
由于公路还在修建之中,车行五六个小时后,进陈塘的人只能徒步了。我们带的器材、物资等只能拜托陈塘来的夏尔巴人背运进去了。
夏尔巴人,汉语意为“东方人”,又可解释为“留下来的人”。传说其祖先起源于宋朝时期的党项王朝,后来西夏覆灭,党项人的后代部分逃亡到陈塘。夏尔巴人有藏族和汉族兼而有之的习俗,他们使用藏文、藏语,长期与藏民族混居却保留着与藏族截然不同的民俗文化。
陈塘的夏尔巴人服饰很有特点。妇女头顶的帽子上以鲜花和孔雀羽毛点缀,脖子上挂着由两百多个银环连成的项链,胸前挂着六个银制的小串子,腰部系着银带,手腕戴着大白海螺。走起路来叮铃作响,闪闪发光,美丽动人。男性帽子上也以鲜花和孔雀羽毛点缀,不过每个人腰间大都插一把名叫“古尔奔”的弯月形砍刀,透出一种原始古朴,也说明陈塘植物茂盛,走路时要经常麻烦砍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