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寒嫣兒

大山民族——西藏米林珞巴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0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左图是上世纪50年代琼林村非常有名的猎手达前(资料照片),右图是达前的儿子马亚(5月13日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0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图是1992年5月9日拍摄的南伊乡珞巴族小学食堂,下图是2011年5月11日拍摄的南伊乡珞巴族小学食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0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走出大山的珞巴族女性演绎“别样人生”

“过去的日子,穿的没有,吃的也没有。就连喝水也只能喝凉水……”在中国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才召村,亚夏老人唱着自编自创的歌曲。

  亚夏现在居住的才召村是政府于1985年从南伊沟山林中整体搬迁出来的。1988年,国务院统筹规划三个珞巴族聚居村落,批准成立了南伊珞巴民族乡。从此,当地珞巴族群众的生活得以根本改善。

  透着神采的目光、硬朗的身板,眼前这位80多岁的珞巴族老阿妈坐在村长达娃家的沙发上,将自己人生经历谱成的歌曲,声情并茂地向记者委婉道来。

  对于这个从小就被卖身为奴,曾跟牲口住在一起,直到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才穿上第一双鞋子的老人而言,民主改革前珞巴族群众的悲惨生活是那样刻骨铭心,也许只有歌声才能表达她的心情。

  珞巴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中国人口普查能实际查到的约有三千人。由于长期居住在山高林密的峡谷地带,从事狩猎耕种活动,过去的珞巴族群众生活非常艰辛,这种情况直到民主改革后才逐渐改善。

  “现在的生活是那样美好,衣食无忧……”忽然间,亚夏的声音明快了起来,眼神中也有了异样的光彩。作为“翻译”的达娃告诉记者,这段歌曲是对眼下生活的描绘,她这是在用愉悦的歌声讲述对新生活的赞美。

  唱完一支曲子,亚夏手捧桌上的酥油茶一一送到记者手中。她反复双手合十行礼,口中不断念叨着“阿依噶!”达娃对记者说,“阿依噶”在珞巴族语言里是“谢谢”的意思。

  尽管亚夏已是耄耋之年,但她清晰的思路和充沛的“精气神”却可从言谈举止中窥见一斑。晚年的她常常在节日和其他重大纪念日里被邀请表演“说唱艺术”,与她同台演出的是乡里文艺队的小姑娘们。

  在米林县,还有一位几乎家喻户晓的珞巴族女性、米林县副县长晓红。这位看起来朴实真诚、一说话偶尔还会脸红的普通女性实则并不“简单”,作为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她已与国家领导人8次面对面共商国是,探讨珞巴族发展。

  尽管如此,人大代表的身份对于若干年前的晓红来说还是“天方夜谭”。晓红出生在珞巴族一个贫苦家庭里,小学之前都没有穿过鞋子的她回忆起自己的第一双新鞋子时仍旧有些动容:“第一次穿上鞋子都不舍得把脚放在地上。”

  晓红是幸运的,她赶上了西藏农牧区学生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的机遇。从最初在村里民办小学学藏语,到从西藏农牧学院毕业后走上米林县政府工作岗位,再到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一路走来,她心怀感恩。

  “我能当选人大代表,与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和重视分不开,”她说,“每次到北京开会,都会提醒自己,我代表的是一个民族。一想到这儿,就会产生一种神圣感!”

  与亚夏和晓红一样,新的生活让更多珞巴族妇女过得更加自信充实。在南伊乡,一些妇女通过接受有关藏鸡、藏猪养殖以及蔬菜水果种植的培训,经营起了农家乐,建起了蔬菜大棚。珞巴族妇女的脚步向大山外越走越远。

  与此同时,珞巴族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适龄女童入学率基本达到100%。一批优秀的珞巴族女性走上了行政、技术和教师的工作岗位。

  桑杰是珞巴族走出的女性大学生之一。1997年大专毕业的她回到家乡成为一名藏语老师。13年教书生涯,桑杰已记不清教过多少学生,但她始终记着母亲当初的谆谆嘱咐:“珍惜政府给的机会,好好教书育人。”

  “作为教师,我深知孩子们的明天就是珞巴族的明天,”她说,“我要将自己在外面的世界看到和学到的知识教给学生,让他们在传承珞巴族文化的同时和这个时代一起进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0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藏女村支书小加油:挑起珞巴族乡亲的致富重托


小加油(右)领着十几位村民在山南地区隆子县斗玉珞巴民族乡斗玉村的茶园劳作(6月8日摄)。这是一片茶树试验田,小茶苗还只有10多厘米高,小加油期待着栽培成功后为邻县的砖茶加工厂供货,为村民们增加收入。


从拉萨出发往南走,经过7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在距离斗玉村几十公里外的一个山坡上找到了小加油。

  这是一片茶树试验田,小加油戴着太阳帽,在烈日下领着十几位村民忙碌着。小茶苗还只有10多厘米高,小加油期待着栽培成功后成为邻县的砖茶加工厂的供货渠道,为村民们增加收入。

  斗玉村,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珞巴族聚集的小山村,位于中印边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然条件也不是十分优越。

  38年前,18岁的珞巴族姑娘小加油带着3个弟妹搬到了这里。两年后,小加油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从23岁开始当村干部,并连续当选为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现任西藏山南地区隆子县斗玉珞巴民族乡斗玉村的党支部书记。

  党代表的身份和工作经历为小加油打开了外面的精彩世界,“小加油”这个音译的珞巴族名字恰恰契合了她身上的闯劲和责任意识。30多年来,小加油用实际行动把斗玉和外面的世界联系起来,带领村民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0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加油(右一)与村民在劳动后共享午餐(6月8日摄)。

“我们的阿妈啦”

  穿着朴素的珞巴族服装,手持一把铁锹,面露淳朴的微笑,小加油与村民们一边干活一边聊着家常。她看起来和任何一位朴实无华的农民没有两样。

  6月初,正是虫草成熟的季节,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都上山挖虫草去了。每年的这个季节,小加油都会带着留守在村里的男女老少,完成这个农忙时节的各种农活。浇水、锄草、施肥……每一项农活在56岁的小加油手里都不在话下,熟练程度和年轻人比起来丝毫不逊色。

  这个类似大家长的角色,小加油很早以前就非常熟悉了。14岁时,因为父母早逝,作为家里老大的小加油早早承担起了妈妈的责任,独自照顾着3个弟弟妹妹。为了解决4口人的温饱,小加油奔前跑后,一个人种着几亩地,有时候还要到别人家帮工挣点口粮。

  小加油的女儿扎西央金说:“妈妈是一个很伟大的女人。小时候爸爸很忙,妈妈既要忙村里的事情又要忙家务,没一项落下的,全都做得很好。”

  村民若一说起村支书就竖起了大拇指说,她就像是我们所有人的“阿妈啦”。种地干活样样带头,还操心着我们每户人的生活,帮助我们过更好的日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0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加油在山南地区隆子县斗玉珞巴民族乡斗玉村的茶园劳作间隙小憩(6月8日摄)

珞巴人的“搬运工”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隆子、朗县、米林和墨脱一线以南直到中印边界地区。珞巴人自古生息在喜马拉雅山麓,由于高山阻隔,他们在西藏和平解放以前和外界接触很少。

  斗玉村也不例外。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生活在大山里的村民几乎从未离开过斗玉,过着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生活。

  “作为一个村干部,小加油就像是珞巴族群众的‘搬运工’,走出大山,给深山里的老百姓带来外面的新技术、新思想、新观念。”斗玉珞巴民族乡党委书记嘎玛次仁说。

  2002年,小加油第一次走出深山,党的第十六届代表大会让她有机会到西藏其他地方和首都北京考察学习。

  “北京到处都是灯,好像天从来不黑,夜里也永远灯火通明似的。”这是小加油对北京最深刻的印象。

  北京之行为小加油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为村民寻找致富门路也成为小加油每天思考最多的内容。

  2003年,当时的小加油还是村妇联主任,她领着党员干部先后举办了几期农牧民致富技能培训班,组织村民开展劳务输出,带领村民采挖药材、种植经济林木。

  几年后,小加油带领全村90多名妇女承包了一个面积30多亩的“妇女经济林种植基地”,发展特色经济。通过反复的试验,这里引进了核桃、苹果、茶树等树苗,这些之前在斗玉从未生长过的经济作物在这个边境山村里落地生根。

  “斗玉经济面貌的改变离不开小加油的努力。”村主任白久说。

  仅在2008年,通过参与经过斗玉的一条公路修建,斗玉村村民就实现现金收入30多万元。每年的采药和虫草季节,村民还有人均超过2000元的入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0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加油准备给家人做饭(6月8日摄)。


小加油在自家种满花草的院子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0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劳作一天的小加油回到家里(6月8日摄)。


小加油在倒酥油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0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加油的女儿扎西央金(右)在为母亲整理头发

小加油(中)在路边吃午饭时和自己的女儿扎西央金(右一)、外孙女(右二)等在一起

 “我会一直干下去”

  小加油的心脏不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常年的劳累,她的身体明显不如从前。两个女儿担心她心脏病发作,一直希望她放下工作,不要过分操劳。

  小加油却执拗地做起女儿的思想工作。“累的时候躺一躺,休息几天就好了。只要村民们信任我,我会一直干下去。”小加油的语气里透着几分坚定。

  小加油的小女儿继承了妈妈的懂事和勤劳,从小就是妈妈的好帮手。因为担心妈妈的身体,初中毕业后她就留在了妈妈身边,没有继续上学。这也成为小加油最大的遗憾。

  “有了文化,才可以学到更多知识,过上更好的日子。”小加油说,“一个人是男是女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文化,才能为村民做更多的事情。”正因如此,督促村民及孩子们学习就成了她多年来最重要的一件大事。

  每次看到适学年龄而不去读书的孩子,小加油会马上找到他们的家长,苦口婆心地劝,一直到大家同意将孩子送到学校才罢休。

  现在,村民们已经把送孩子上学作为一种习惯,小加油非常高兴。她说:“我们的下一代有知识就是有希望。”

  作为连续两届的全国党代表,小加油是方圆百里的名人。但在村民们心里,回到村子后的小加油仍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唯一的区别是,小加油脑子里装满了国家对少数民族和边境地区的各种扶持政策。

  “如果哪天不当村干部了,我就是个普通农民,在家里做做家务也很好。现在党和老百姓信任我,选我当村干部、党代表,我必须去做更多、更好的事情,才能对得起这份信任。”小加油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0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黛黛 于 2011-8-10 09:01 编辑

高清:大山的子孙 走近珞巴族小村


一排排整齐的红顶民居,一户户精致的田园家院,在晨光沐浴中,牛和藏香猪在其间悠然地踱着步子,这里的一切都让人觉得那么平静、祥和,仿佛世外桃源,这就是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琼林村


琼林村珞巴族村民达要在村旁的南伊河里钓鱼(5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0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珞巴族的服饰



古语所说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表现于衣食住行方面特别显著。服饰习俗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表现,有其悠远的历史。珞巴族居住在广袤的珞巴地区的数十条江河流域南北相距三百多公里,东西长约千公里,从热带到温带,从平原到山区,由于地域气候因素的差异,加上接受外来

  影响不同,这就出现了着装形式上的各异尽管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对服饰的形式、颜色和装饰有不同的需求,但珞巴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尤其妇女更是如此。在珞渝北部山区,男子夏穿自织的土白短上衣,长袖,大对襟,两个布扣在右边,下穿自织的带纹花短裤;冬穿从藏区购回的氆氇长袍或自制的野牛皮大披挂。妇女夏带花纹的上衣,下穿白布短裤;冬穿用氆氇拼成长方形、中间留有一个圆口的披肩。男子右侧腰间挂小弯刀、火镰,腰前横拴一把利刀。男女都有许多银器装饰品,每逢节日吉庆,戴上所有的银器。腰带相当讲究,宽四指,有各种图案,龙、蛇是不能缺少的,五种颜色,上挂小串珠、铜铃、贝壳,走时发出悦耳的响声。男女四季赤脚,茧厚刺扎不进。富裕男女都戴银镯、银项链生般珞巴人只戴藤镯,为刮汗之用。男女都扎耳孔,戴环式金银藤品,以示贫富。男子外出都手持强弓,身背箭筒,腰挎长刀,头戴熊皮帽,相当威武。在珞渝腹心地带和南部,交通闭塞,衣着还保留着古老的样式,衣服形式还十分简陋,男女夏穿白布汗衣,裸露大部分身躯,冬穿短袖无领上衣。被称为土地著人的果布、日嘎等东贡部落的不少村寨,男人用一尺来宽、三尺来长的自织布围腰遮丑,但随时可以看到生殖器,便用白线缠住龟头,用以避邪。还有几个部落男子用草、棕毛、兽皮遮住阴部的,妇女用一块布遮丑,上身坦胸露怀。民荣等部落男子用竹筒或葫芦套住阴茎。这种现象,对于极度崇拜男性殖器的珞巴民族说,一点也不奇怪。在珞渝山区东间,男穿无襟花布上衣,下穿红绿色短裤。妇女上穿两个布扣的衣服,下部用花布围腰遮丑,也有用棕毛当遮丑物的。男戴大银耳环,一般只戴三串,每串20个珠。还有戴铅耳环的,婚龄妇女视此最为美丽。

  珞巴族的发式多种多样。有的部落剪短发;有的长发散披背后,女的梳几条辫子垂于肩后;有的男女均蓄长发,发置于头顶,穿一根竹签;热带地方全为光头。有戴圆形礼帽的,有戴氆氇圆形帽的,有戴自编藤帽的,有戴熊皮帽的,帽前两边各固定一个野猪獠牙,有的部落还在帽上插若干根鸟翎,十分美观。

  珞巴人非常重视丧衣,不管近亲或远亲,不能穿戴带毛的衣服,以免死者再生变为牲畜。丧服多为白色,以示死者清白。

  猎人服装独具特色,表现出珞巴族兼营狩猎生产的特点。兽皮披肩,既轻巧又暖和,不渗水抗湿性能好。头戴熊皮帽,挡雪遮雨。脚穿“里木”(统靴),鞋帮和鞋底全部是用“阿努”(瑞香树皮)纤维编织而成,它比现代胶鞋还结实数倍。一个健康男子一生狩猎40年左右,四双“里木”足够穿了。小刀、火镰是猎是不可缺少的工具,用黄羊皮当鞘,不易透水。兽皮短裤,柔软保暖。猎人狩猎时穿戴的衣物都离不开兽皮,这充分说明这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对象之一是野兽。

  多数部落的婚后妇女自觉划脸,互相划,在额头两面三刀边划两个圆点,嘴下唇划三条横道,小腿肚划=形图案。用木炭划后,再用针轻扎,使黑色渗入肤内,永作记号。珞渝腹心地带的珞巴妇女视此图案最为漂亮。相传,这也是格萨尔王惩罚不虔诚者之痕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0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崇拜与恐惧!奇特的珞巴族的鬼神禁忌



珞巴族内部部落众多,主要有“博嘎尔”、“宁波”、“邦波”、“德根”、“阿迪”、“ 塔金”等。“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实际情况和本民族意愿,正式定名为珞巴族。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地方言差异较大,少数人通晓藏语和藏文。珞巴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保留着刻木结绳记数记事的原始方法。

  珞巴族大部分居住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以西的高山峡谷地带,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交通十分不便。架栈桥、过独木、爬“天梯”、飞溜索、穿藤网,是珞巴族的交通绝技。直到20 世纪中期,珞巴族社会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刀耕火种兼营狩猎,大型猎物平均分配的古老习俗,至

珞巴族禁忌


  珞巴族信仰古老的原始宗教,认为世上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所谓万物有灵,灵魂不死,众多的神灵和鬼灵统称“吾勇”,遍布每个角落,无所不在。世上万物都受“吾勇”管辖。人们得罪了它,会遭灾难和不幸。“吾勇”给人们的思维、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因而对之十分崇拜和恐惧。崇拜具有多种形式,其中诸多的禁忌是它的主要活动。忌讳严重约束着人们的一切活动。

  珞巴村村有神石,不得手摸、搬动、坐其上边;村村有神树,不得砍伐。每年集体绕神石、神树转三圈和杀鸡、投放饭菜、酒祭祀。多数部落的人崇拜突兀的巨石和怪树,认为它是石神、树神栖息地,每逢过年、春播和秋收要进行三次祭祀活动,每次以猎鸡供奉。村人视这些石、树为洪水猛兽,恐惧万分。

  阉猪时,主人在门口栽鲜树枝,三天内禁止生人入内,期间不外借东西,不准拿皮、毛之类的东西从灶前走过。阉猪人三天内不准靠近灶台、木柴和灶具,不得说“死”、“无”字。

  人分娩、牛猪狗生崽、人患病、狩猎进出门前均插忌讳树,三天内禁止生人入内;外村亲朋前来,要在门口征得主人同意后,连说三声“鬼怪不要入内”,由主人陪同客人进屋。没有征得主人同意而入内,被视为带来了鬼怪和对主人不尊重,会被驱赶甚至引起械斗。

  猎狗为珞巴族狩猎立下了汗马功劳,珞巴人视狗如子。珞巴人家家都养猎狗十多条,不咬人,不狂叫,对人十分亲善,对兽十分凶猛。客人不得打狗、骂狗,否则,有被驱逐之险。修房时,主人会高喊三声:“人畜健康,无病无恙,代代健康,粮食满仓”。之后将混合粮撒向天空,做得十分认真,千万不能讥笑。

  猪被看作牲畜的首领,是频繁祭祀的主要牲畜,因之,受到宠爱,猪糟里严禁大小便。

  把动物神化并加以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一种普遍现象。动物是人们赖以自下而上的主要对象,但有些人与人们处于对立状态。人们对毒蛇猛兽的祭祀与禁忌就更加频繁。有些部落蛇和虎是图腾,严禁伤害。被毒蛇咬伤,不分远近亲疏,都主动停止劳动1天,并禁止到有藤科植物生长的地方,禁吃藤科状的苹果和辛辣食物及部分肉食等。

  农业生产上禁忌更多,从刀耕火种开始到秋收要集体进行5次祭祀,个体进行3次祭仪,祭祀之日禁止劳动,违者遭首领鞭打。珞巴族是个不上锁的民族,以偷盗和说假话为世上最丑之事,最可恨之事,若出现这类事情,一是教育;二是偿还;三是驱赶;对惯犯则以杀之为戒。

  梦也有许多禁讳:梦见杀牛、宰猪、太阳下山、娶媳妇、掉入水中、摔下悬崖、被蛇咬、鼠咬衣、牛抵架等等,预兆家要死人,发生祸灾,第二天不出门。梦见藤蔓物,十天里谨慎小心,生怕发生纠纷。相反,梦见死人却是吉兆。

  珞巴族也有记属相的习惯,十二生肖代表十二年。鼠和马,狗和龙,猪和蛇,鸡和兔,猴和虎,牛和羊是相克的,不能婚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0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少数民族生活写真:珞巴族人的新生活(组图)

我们来到喜马拉雅山北麓的深沟窄涧中的米林县南伊珞巴乡时,看到每个村落周围都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抬眼望,山顶白雪与浓雾结伴萦回;侧耳听,阵阵松涛中夹杂着鸡鸣狗叫声;漫步行,河谷平野里三五一群的牛马在明媚阳光下悠闲吃草。幢幢藏式居民小楼掩映其中,门前的农机具闪着金属的光泽,珞巴人用智慧和双手开拓起幸福的生活。

    在琼林村,推开松柏坡下一幢藏式彩绘楼宇的铁皮大门,停放在车棚里的四辆东风牌大卡车、两台拖拉机和一部大型农业脱粒机是这家人最打眼的标志。楼下是粮仓,楼上东为卧室,中为客厅,西为厨房。屋里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话一应俱全。这是珞巴族老人达登的家。

    达登在喜马拉雅山脚下还有一片牧场,专门雇了两名四川民工放牧。据介绍,达登一家去年靠经营木材、放养牲畜收入20多万元,他的家产已逾百万。

    74岁的达登老人回忆说:“年轻时,我做梦都想不到这辈子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要不是国家政策好,哪有我今天的生活。”

珞巴族人摘苹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0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珞巴族以善长狩猎闻名于世。男子平时出门时,挎上腰刀,背上弓箭。长刀是珞巴人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工具和重要武器。不仅是防止野兽和毒虫的袭击,还用它砍竹木,架藤网桥,起房造屋,甚至剪头发、裁剪兽皮……弓箭更是珞巴族男子不能离身之物,是狩猎的主要器件。珞巴人制作弓箭的技艺很高,使用弓箭的本领十分娴熟。毒箭是珞巴族先民的创造,据说,制毒时人要特别小心,手上不能有伤口,用衣服蒙住嘴顺风而作。这种毒效果非同一般,将一只鸡刺伤撒点毒粉,抛向天空,鸡坠地即亡。

    珞巴人尚武,从孩提时代起就练习射箭,可以百步穿杨。善射是勇敢猎手的象征。勇猛出色的年轻猎手都会得到漂亮姑娘的垂青。谁家生了丁,四邻亲友以弓箭为礼祝贺。建造藤网桥时,人们隔河射箭,箭尾拖曳绳索,把藤索、棕索和竹索带过宽阔而湍急的河面。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之前,珞巴人日子过得很艰难,一口锅、两床被曾是达登的全部家当,达登说,他们过的是原始人的生活。绝大多数珞巴人一年到头衣食无着,还要给领主服役,缴纳繁重的苛捐杂税。他和老婆住在七根椽子支起来的茅草房里,晚上靠松香照明。身上披挂的是兽皮。长年除了打猎,就是“刀耕火种”,种一点青稞和鸡爪谷,肚子总是半饥半饱。西藏和平解放后,政府帮他盖了一间木板房,近年来,柏油马路修进山沟来,两个儿子买了汽车跑运输,家境一年比一年好。

    珞巴人的传统技艺也成了致富的门路。

珞巴族猎人

在南迦巴瓦峰下,雅鲁藏布江两岸陡壁的悬崖上,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皂石,质地软绵,呈灰褐色,是耐2000摄氏度高温的工业原料。珞巴人用皂石制出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石锅。珞巴族的灶具主要是石锅,做饭烧菜用石锅,蒸馏白酒用石锅……

    我有幸看到了当地珞巴同胞造石锅的全过程,珞巴人先用铁斧在崖壁上挖出一块皂石,砍去四楞,呈圆形,砍去多余部分,留足所需尺寸,然后用铁钻从中向外一凿一凿地掏空,再细心地用小铁钻凿去锅壁上多余的部分,铲平锅壁和底部,使其平滑。稍有疏忽,石锅有被打碎的危险,前功尽弃,因之,造石锅者多为性情温顺的老人,道道工序相当谨慎小心,生怕出现意外。造一个直径60厘米的石锅,需要12个工日。制作石锅虽难度大,但收入相当可观,一个直径超过50厘米的石锅可换回60升食盐,3个大锅可换回一头奶牛。据我对7家珞巴人的粗略统计,制售石锅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占全年总收入的53%。

    “像我这样的家庭,在全村30户人家里也只能算中等偏上一点儿水平。”说着,达登老人发出爽朗的笑声。达登家院子上空高高飘扬着一面五星红旗。达登说:“珞巴人将永远铭记从‘野人’变成人的神奇经历。”(王 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0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凤凰岛里的“农家乐”:体验珞巴民俗文化

在西藏林芝地区南伊乡内有个琼林村,藏语意为“凤凰岛”,当地传说,远古时期这里是凤凰居住的地方,现在这里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珞巴族的聚居地之一。27岁的珞巴族青年达保仍保留着世代狩猎的习俗,但这已经不是生存的唯一渠道了。当南伊沟成为西藏旅游景点后,他和他的藏族妻子在景点附近开了一家农家店,并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珞巴民俗体验馆”。

  珞巴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全民族约3000人左右,也是我国最原始的民族,直到西藏民主改革前,还生活在原始社会末期,以采集、狩猎和刀耕火种为生。1985年由政府从森林中请出,接触现代文明社会。珞巴人至今仍保留了万物有灵、生殖崇拜、巫术等原始宗教信仰。


达保的农家店,生意很好。 摄影:饶春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0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达保和曲珍给农家乐取了很好听的名字“珞巴民俗体验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0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在为游客炖鸡的曲珍 摄影:饶春艳 

达保说,春天上山采集野菜和菌类、夏天去参加传统的狩猎野牦牛活动,平时去南伊沟内采集藏药材,那是他最擅长的菜肴——藏药材炖鸡不可或缺的原材料。他最开心的就是在自己的农家乐店里,向慕名前来吃饭的游客端上“红烧野生牛肝菌”、“竹笋炖野牛肉”、“珞巴鸡炖香菇”、“珞巴鸡蛋饼”、珞巴辣椒等美食。

  他的妻子曲珍是林芝地区的工布藏族姑娘,却喜欢穿珞巴族的传统服饰。她对丈夫的事业很支持,每天在灶旁台后忙着做饭和招待客人。

  达保两夫妻将农家乐店装饰得充满了珞巴风情,房内贴上了展示珞巴民俗的宣传画,桌上摆着猎弓和盛酒的牛角。

  “珞巴民俗体验馆”深受游客的欢迎,达保说到了旅游旺季,一个月收入六七千元没有问题。有着两个孩子的达保想等孩子们长大后,送他们去内地上学,去学习先进的技术,增长见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0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藏珞巴族的新村与民居


西藏自治区米林县南伊乡才召村独门独院的新民居。

西藏东部林芝地区的米林县南伊乡是1988年成立的珞巴族乡,是珞巴族聚居地之一,南伊乡才召村的36户居民都是珞巴族。笔者看到的住房是他们下山定居后,党和政府于2006年第3次民居改造时兴建的。一幢幢新居立于规划的新村里,水泥路面,有娱乐广场,通了有线电视,也用上了移动电话,耕地有小四轮拖拉机,进城有摩托车。

  新居一户一院,有大门和围墙。主房为“凹”字形,砖瓦结构,双斜面人字形屋顶,彩钢瓦,砖墙外贴挂着松木板皮,粗糙、天然的松树皮质感使新居保留着传统木楞房的风格。主房中间一间是客厅,也是佛堂。宽敞明亮的玻璃窗上挂着时尚的窗帘,墙上有彩绘。左侧的柜子上面摆着男主人的猎刀和弓箭,墙上张贴着佛像和领袖像,旁边还有家人的荣誉奖状。柜子旁有电视、冰箱和电动酥油茶机,右侧靠墙是宽大的长凳。这长凳有矮靠背,左右有挡板,上面铺着毡毯。客厅两侧有通向卧室的门,卧室只摆着单人床、衣柜和专门装衣服的皮箱。

  主房两端的厢房单独开门,存放粮食和杂物。厨房单建,为单斜坡顶,很宽敞,中间是烧木柈的铁炉,靠窗一侧是长凳和茶几,对面是橱柜,橱柜上面也有电视机,平时就餐、休息和接待常客都在这里。方便的炊事条件和充足的副食、蔬菜,使他们的饮食发生了很大变化。厨房有后门,厨房和主房之间留有小胡同,后院是牛栏、猪圈、鸡舍、厕所。这样,整个院落自然形成了人畜分离,既清洁卫生,又方便生活。习惯狩猎的珞巴族人学会了养殖、种田,有文化的一代新人,也走出家门,寻找新的发展之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0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才召村民居的前院花草繁茂。

才召村民居内宽敞的厨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0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11-18 09:44 , Processed in 0.039028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