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掸邦高原

[透析评论] 喋血萨尔温江---看新中国的外交失误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必雨老师中把恩庞营长说成是三营营长肯定是错的,肯定是一营营长。
  
  李老师书里面有的是故意改的名字(比如把东北军区政委何高改为苏登,可能何高政委90年还活着,至于现在是否还在或什么时候过世我也不知道),有的是记忆错误。
  
  一般人当纪实文学作品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如果对照看,就要认真鉴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1966年,诺赛参加缅甸共产党,1968年与部下家人到中缅边界开始了缅甸东北军区辉煌的历程。
   从王曦的自述可以看出诺赛司令在中缅边界一代汉族和景颇族人中的声望是很高的,王曦自己未投军时候就听说这位传奇英雄了。
  
   但是事情不是一帆风顺的,诺赛司令虽然名义上是司令,但是实际上并不掌握对军队的实际控制权。虽然他的老兵是当时骨干,景颇族和知青参加缅共有很多也是崇尚他的威望,但是作战支持是有支左的解放军参与,而且缅共中央是名义上统治地位,所以诺赛司令在具体作战上插手未必很多。
   在早期萨尔温江以西作战中,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占领了勐古、勐基、勐波、边境的棒塞等一系列地区,根据地迅速扩大。江东果敢大部分也由彭家声副总司令的404部队占领,江东部队的到来和联合作战,使缅共东北军区迅速崛起,引起了缅军高度重视,从全面清剿到开始防御(缅甸国内反zf武装有上百,内部经济紊乱,各政治势力反zf示威多,缅军军纪极差。)。
  
   一系列胜利使得缅共高层与支左解放军头脑发热,准备一举攻战上缅甸名城腊戍。这次远离根据地的南下作战结合三本书来看,肯定是遭到诺赛司令反对的,李必雨的书中 提到诺赛司令反对这次南下攻打腊戍战斗,认为人民军实力不到4000,主力部队才3000不到,夺取大城市机会没到,鉴于上次北上攻打腊戍失败,他肯定是反对的。因此诺赛司令是被留守后方了。王曦投军时候正好是南下战役预备时期,在根据地见到了只有警卫员在身边的司令和政委何高。而王曦的第一战就是作为三营的预备部队参与南扎拉公路接应南下作战归来的部队。
   通过南渣拉公路时候没有遇到缅军阻击,这是和刘书明书里描述基本一致。南下攻打腊戍战役的很多内容迄今为止只有刘书明这个68年夏天参军的老兵书里面描述过了。
  
   在南下战役休整后,诺赛司令率领部队进行了一系列的反围剿战役,应该有胜有败。1971年11月,诺赛司令率部东渡萨尔温江,进入果敢地区,开始了滚弄之战。这里要提一下,滚弄是彭家声带领的404部队占领果敢大部分地区后缅军和罗星汉自卫队占领的果敢萨尔温江以东的据点。为什么要占领,就是因为这里有著名的中国援建的滚弄大桥。如果没有滚弄大桥,萨尔温江就成为果敢本部的一道天然屏障,果敢大部分地区处于江东。如果没有滚弄大桥,缅军从南方进军就要穿越佤邦和掸邦高原很多少数民族地区。而有了滚弄大桥,就可以支援攻入果敢的缅军。也可以说缅军应该具有相当战略眼光,在中缅建交中国援助时候要求中国帮助援建了滚弄大桥,早就为镇压北边少数民族武装做好了准备。而中国则在外交的很多具体细节部分非常粗心。
   由于物质力量和军事力量对比悬殊、战役准备和实施的各种细节问题,滚弄战役功亏一溃。
  
   滚弄战役之后,为了继续拓展根据地,早日连接815军区,缅共开始了佤邦征程,诺赛司令再次挂帅出征。
  
   诺赛司令的过世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红飞蛾王曦书中说的,1972年3月9日上午七时六分,在缅共主力部队从果敢往佤邦东进途中,诺线司令不慎从战马上摔下,因脑溢血抢救无效而与世长辞,终年54岁。应该也是转述的,王曦当时在404部队。
   另一种是李必雨书中宣布的打猎途中摔入溶洞磕伤后脑逝世,而且是有副司令来宣布(觉得他把职务搞错或名字搞错了,藻迈(赵明)副司令和军区司令部的藻鸾(赵立))并由司令警卫员陈述现场情况。
   本来我倾向于王曦的说法,因为景颇族人好酒,而且后来恩庞旅长一直被压制,心情很差,酒喝多了导致脑溢血半身不遂,江西根据地的县长泡郁玻也是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遂。但是李必雨书中是由两个人当场陈述,一般如果时间由差错可以对照看出。但是如果两人陈述,李必雨不会写错,只能是转述的人说错了。至少当时在江西根据地宣布司令逝世的会议场景李必雨是不会说错的。
  
   司令过世导致景颇族缅共党员在中央层面缺乏一个有力的代言人,使得缅共在克钦族地区的号召力大大下降,而且一个正直的有地位的人的消失,使得缅共加速了沉沦。
  
   当然缅共的失败有多种原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查了一下,王瑞,特务营一连一排一班班长南下战役回来后,1970年10月6日在根据地反围剿作战的南柚高地战斗中牺牲。
    
    牺牲时候年仅16岁,12岁参军。
    
    
    
    
    书里面这么写的,根据地68年开辟,如果12岁参军,哪就是66年参军了,不知道他参什么军。刘书明也没说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1968年1月1日,人民军一举攻战了勐古,并使之成为了东北军区初创时期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之后又于3月23日在瓦木村进行了整编,把部队主力编为3个营一个特务排,一个独立大队(有十余人活动在贵概和腊戍之间),共计500余人。整编后的人民军更加精干,并由此走出森山沟进行着更加灵活主动的运动游击战。
  
  根据地东南面使萨尔温江,与果敢地区隔江相望。那里,有我们人民军的另一支部队,俗称江东部队,番号404,约300余人,而303部队习惯称为江西部队。
  
  
  
  
  以上为《赤色之旅》27-28页一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赤色之旅
  
  南 风 编著
  
  上部 浴血缅东北
  
  第一章 江边涌红潮
  第二章 捧线起狼烟
  第三章 勐洪突重围
  第四章 西沙擒敌酋
  第五章 雨雾锁弄线
  第六章 血战英莫山
  第七章 登尼传捷报
  第八章 捧赛红旗飘
  第九章 南下大激战
  第十章 自力歌声高
  
  下部 遗梦金三角
  
  第十一章 转战新地区
  第十二章 会师南洛河
  第十三章 联军克勐尤
  第十四章 血洒倮万江
  第十五章 蒙冤伤离别
  
  后记
  
  
  
  刘书明以第一人称的回忆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缅甸克钦邦面积不小,近9万平方公里,60%是山区,克钦族人口据70年代统计也就56万人,中国景颇族人口12万。
  
  人口数量过少,与缅族几千万人口相比是极为悬殊的。这样,能够参军的人数就相当有限了,而且从外地到根据地投军的相应就少。而且并不是克钦邦每个地区都贫穷,富裕地区的人就往往不愿意当兵。
  
  1961年2月5日,赵盛与兄弟赵督、赵丹创建克钦独立军。克钦独立军创建远早于缅共东北军区。这样无形中就形成了争夺兵员。加之赵盛兄弟的反共立场,使得缅共东北军区扩军受到一定影响,与克钦独立军之间的争斗也影响了与缅军的作战。(赵盛早年是诺赛司令在缅军克钦一营时候的部下,随司令返回缅北进行反缅军独立斗争,但是失败后未随司令进入中国。)
  
  1968年冬,诺赛司令与克钦独立军代表团6人进行了谈判,达成共识,双方停止交战,共同对付缅军。但是此后仍然打打合合20多年。
  
  克钦独立军一部分丁英部因派系问题脱离独立军,参加缅共,缅共派遣克钦老兵王乃参谋长为首的干部团于1968年12月底前往板瓦与这支对外共同组建其番号为101军区的部队。
  
  
  据了解的人说,赵丹就在一次与缅共的遭遇战中阵亡。
  
  
  克钦地区的老百姓还是很倾向于克钦独立军的,由于缅共军纪优良,组织严密,英勇善战,又有诺赛司令这样有威望的人,所以克钦人还是支持人民军的。但是由于克钦独立军和缅共意识形态和宏观战略水平所限,两部始终未能很好合作。无形中对缅共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克钦邦的一部分地区实际上早年虽然严格意义上说未必能算属于中国,但是也不算归属缅甸,缅甸本来就不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中国为了达成友好协议,争取更多国际支持,放弃了一部分地方。这样使得中国少了一张对印度的王牌。
  
  而缅族则违反彬龙协议(协议规定各邦有权在48年后十年后视具体情况退出联邦),全力镇压克钦人和其他少数民族。
  
  而现在,克钦人在缅甸政府军的威胁利诱下,始终未能统一内部矛盾。掸邦、克伦抵抗组织也是存在这个问题。本来克伦民族联盟鼎盛时期有6万部队,由于宗教信仰矛盾闹分裂,导致后来节节败退。克伦人有500多万人,但是其军队数量现在才1万。其战斗力远不如佤邦40万人口的3万部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克钦传奇将领——诺线将军 (2011-07-18 10:22:02)转载标签: 杂谈  
    诺线将军的克钦(景颇)全名——勒排嗯咔诺线(Lahpai Nhkak Nawseng),他从一名抗日战士,成长为缅共高级将领的传奇经历,也许可以给克钦(景颇)后人们一些有益的启示:诺线将军曾经经历过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战斗;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起义;接受过缅族首领(缅共领袖们)的领导,尝试走出一条民族和解与民族平等的道路!

               

     1942年8月,一架由印度飞抵克钦邦北部葡萄的赫兹要塞(Putau Fort Heitz)机场。从飞机里下来的英军甘伯尔中校(Lt.col.Gamble)和李奇上尉(Captain Leach),立即开始召收500名克钦(景颇)官兵组建北方克钦步兵营,并很快把该部队投入到了对日军据点的攻击战斗中。

    在1942年9月9日首次攻克了日军森布拉崩山的据点(该据点放弃后、最终又于1944年3月6日再次被盟军攻克。)后,扩编成了六个连队,每个连队各有125名官兵,近八百人。这六个按英文字母ABC顺序命名的连队的六个少校指挥官中,有五个是英国军官,只有其中B连队的指挥官恩潘诺少校是景颇族。勒排恩卡.诺线上尉及后来他的缅共人民军中的景颇族将领们,也大多出自该部队。这支部队一直在缅甸克钦邦境内与日军反复厮杀,战功卓著,直到二战结束。因此,恩潘诺少校荣获英国皇家M.C.军事十字勋章;诺线上尉等十三名景颇族军官荣获了缅甸勇士勋章(Burma Gallantry Medal)。

    另一支由克钦(景颇)族组成的101突击队(Force 101 Ranger)也在1942年底开始投入战斗。由勒纵当基上尉招募2,000人组成的这支101突击队,到了1945年,已经扩编为11个营,20,000多人的抗日武装,配合盟军从印度边境的克钦邦,一直打到北掸邦腊戍,勒纵当基也荣升准将。

      

    1945年3月24——26日,克钦邦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与盟军一起在兴伦格巴的帮莫、举行了盛大的“博旦目瑙”即“胜利目瑙纵歌”。三天的抗战胜利目瑙纵歌大会结束后一天,即1945年3月27日,缅族首领——昂山将军在仰光发表了号召缅甸人民反击日军宣言。

    在反法西斯的战争中,景颇人民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也正是由于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使景颇民族心理上蒙上了对后来的缅族政要们不信服的阴影。他们认为:“1942年协助日本法西斯,把战火烧到克钦邦来的就是缅奸政客们。在缅甸的抗日战争中最持久不息的战斗是在克钦邦境内;战争中牺牲最多的是中国和景颇族军人。在日军大部在克钦邦被中国怒江以西被歼灭,下缅甸已在中美英盟军强大的攻势下即将光复时,才回身反攻日本主子的那些反复无常的缅族政客,后来反而都成了国家的英雄?”

    缅甸独立后,勒纵当基、恩潘诺等大批克钦军官先后淡出军界,只留下了几个克钦步兵营,诺线上尉任了克钦步兵第一营营长。

    1948年3月,缅共发动了石油工人大罢工。三月二十八日缅共转入地下开始了武装斗争,缅甸爆发了内战。

    1948年8月,缅甸克伦民族组织武装率先反叛了由自由同盟领导的联邦政府。

    诺线上尉受命率克钦第一营赴下缅甸镇压缅共和克伦民族武装,在那个时期开始与缅共和克伦民族武装接触。本来就对自由同盟政治家们和手云复手雨的作为不满的诺线,到了下缅甸后,逐渐赞成了克伦民族武装所提出的:“分邦自治,少数民族不打少数民族”的政治主张,倒戈参加了一九四九年初对首都仰光的包围。

    当诺线率克钦第一营攻到了离仰光只有七英里远的地方时,被时任国防部长的辛瓦诺从克钦邦紧急空运调来加强仰光防务的克钦部队挡住。抱着不愿和本民族兄弟自相残杀原则的诺线,只好放弃攻入仰光的计划,率部一路向上缅甸开去。于1949年9月28日占领了掸邦北部重镇——贵概。

    诺线率部占领贵概后,他一方面准备与克钦邦的民族首领们约定即将在南坎举行进入克钦邦的谈判。同时,他把自己的部队改编为克钦国防武装部队(P、N、D、F)。

    1、诺    线    (自任)   将军  司令

    2、普冉敢迪(方春明)   上校、一旅旅长。

    3、康    曼(高  南)   上校、二旅旅长。

    4、早    宪(Zau Seng)  少校、一旅少校指挥官。

    5、恩道甘  (伊   明)   少校、二旅少校指挥官。

    诺线还分别任命了几个警察署长,银行行长和一些连、营级军官。

    普然甘迪后来担任缅共中央委员、东北军区副司令;康曼后来主管地方政府工作,任缅共贵概县委书记;早宪留在缅甸,后来创建了克钦独立组织(K、I、O)和克钦独立军(K、I、A)并担任首任主席。

    当时掸邦境内的克钦首领们为了迟滞、阻止诺线部队进入克钦邦,他们请诺线在贵概:“多停留一个星期的时间,好让远在克钦邦首府密支那的民族首领们有时间赶到南坎来,与他商议部队如何顺利进入克钦邦的问题,这样可以避免本民族同胞之间不必要的伤亡!”     

    他们利用诺线同意多停留一个星期的宝贵时间,为辛瓦诺调动部队,阻止诺线进入克钦邦赢得了先机。

    当诺线部队到达贵概的时候,整个克钦邦境内只有两个营的联邦部队,他们根本无法面对由大部份都是参加过二战的精锐官兵们组成、以骁勇善战著称的克钦第一营的攻击。如果真让这支部队进入克钦邦的话,势必将会有大批克钦邦青年参军,那就可能给缅甸联邦造成不堪收拾的局面了。

    辛瓦诺利用诺线在贵概整编部队的那十多天,立即调集了包括从密支那赶来的克钦第二营在内的重兵,赶到克钦邦境内的广坎曼温(Konghkam Manwing)一线设防,控制住了由掸邦通往克钦邦的这一咽喉要地。同时把驻防眉谬的克钦第三营调往掸邦北部重镇腊戎,先于诺线之前占据了该城,完成了对诺线部的钳制态势。

    当诺线到达南坎的时候,他没有等来与他商谈进入克钦邦的景颇民族首领们。迎接他的又都是他不愿意与之交战的克钦部队,他被迫放弃了进入克钦邦发展民族武装的计划。他率部在中缅边境地区坚持了半年多的时间,在那一时期,诺线吸收了一批有文化的景颇族青年到他的队伍中。其中有刚从印度留学回来的原英军少校恩潘诺的长子——恩潘甘(尹鹏)、贵概学校的恩昆早迈(赵明)等人。

    1950年7月,当诺线得知中国已经解放,他怀着寻找新的民族解放道路的愿望,率三百多愿意跟着他走的部属们,进到中国境内去了。

    几乎在同一时间、同一路线,由缅共代表团团长,缅共中央副主席德钦巴登顶率领的一百多名赴中国学习的缅共县团级以上的军政干部,和护送他们的一百多名士兵共三百多人也到了中国。

    诺线率部进入中国后,给即不想干涉别国内政,又不能伤害友好邻邦跨境兄弟民族情感的新中国领导们出了难题。他们先让诺线部队在云南大理休整与学习,动员他们放弃武装争斗。后来,把他们安置到了内地厂矿。

    经过在中国的多年学习与思考,诺线认为:“只要是共产党,应该都能像中国共产党那样解决好民族平等与民族区域自治问题的!”。最终,诺线率部参加了缅甸共产党领导的缅甸人民军,并在北掸部的贵概地区,建立起了东北根据地。

    1972年初的一个夜晚,外出打猎的诺綫司令员不慎失足跌落在公明山上一个干涸的河沟里,因头部重伤抢救无效而与世长辞。诺线司令员去世后,由恩昆早迈(赵明)接任东北军区司令员。

    诺线司令员去世后,缅共高层领导中偏左及大缅族主义的残余思想进一步抬头,克钦及少数民族干部被整,被被排斥,打击。从此,缅共人民军开始从鼎盛时期下滑。最后,彭家升副司令率先摆脱缅共领导,组建了‘果敢同盟军’;佤邦在赵尼来、鲍友强的领导下组建了佤邦联合军。。。。

   前排:(左)早迈(赵明)司令员,诺线司令员(中),普冉敢迪(方明初)副司令(右)

   后排:左一是孔祥生、中间是范启学、(右)早伦(赵云) 军区政治部主任

司令主任.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佤邦与克钦邦相比,地盘小的多,地瘠民贫,但是相对人口密度也高很多,而且属于非常牢固地盘,没有缅甸政府军。在接受缅甸共产党领导后,缅共先后派出大批人员进行领导。鲍有祥的父亲鲍岩嘎和兄长鲍有谊受过毛主席接见,他自己本人也在中国读小学,现任副主席肖明亮毕业于临沧卫校,前主席赵尼来也在中国农村当过会计。此外还有大批英勇善战的知青留在佤邦。他们对中国革命历史相对熟悉,很多做法照搬中国,而且由于长期受缅共高层打压,对缅共错误了如指掌,也使他们避免了以后重犯缅共错误。
  815军区-四特区也同样使知青为主要领导人。
  
  
  这使得这两个地区的军事力量和根据地的牢固性远强于其他民族武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缅甸共产党一直是高举学习东方,学习中国革命,学习毛泽东思想的。但是在整个执行过程中,在很多方面是把中国革命错误的部分发扬光大,正确的部分却没学到多少。
  
   缅甸北方是少数民族为主,而不是缅族为主。这就注定了缅共东北军区的军事人员群体中缅族不会占主体。这需要不断开拓根据地,扩大根据地地盘,团结各民族进行斗争才能走向胜利。但是在这个问题上,缅共中央在一开始就搞起了大缅族主义。不断打压和清洗各少数民族和知青指战员。当然缅族人中不是没有能征惯战的战士,由于这部分人多半在战争中是注重团结少数民族战士的,具有一定战术眼光,这就和不懂军事的缅共高层又构成了矛盾,导致被高高挂起,如参谋长周昆系(佤邦政协副主席)。即使由德钦丹东主席亲自培养的掸族干部、东北军区政委何高也被挂起,他本人是非常注重团结诺赛为首的克钦族老兵(李必雨的《亡命异邦》。而从来自缅甸学生运动的缅族青年学生来了根据地后很少上战场,却被领导人看重用来夺权,其中还有缅甸军情局派来打入缅共的谍报人员。
  
   中国革命也是在各种矛盾交织中不断成长的,虽然有很多派系、矛盾。但是中国共产党克服了重重困难使得中国革命走向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曦,昆明知青,1970.5月越境参加缅共,适逢大部队进行南下战役,他作为3037部队的新兵参加了接应南下战役部队归来的掩护战斗。
  
  其后参加了缅共东北军区绝大多数的惨烈战役,职务也随着战功而提升,一直到1985年才回国,89年缅共东北军区分裂。也就是说,王曦经历了缅共东北军区的绝大部分时光。而且由于他有相当时间在缅共总部邦康生活,与大多数知青有交流,还可以近距离了解一部分缅共高层所作所为,所以他的书比其他两本书更能够全面展示缅共东北军区败亡的过程。
  
  由于他的blog是公开的,如果回忆有误差,也可以由很多健在的知青战友修正和补充。
  
  而其他两位作者已经没有机会了。
  
  
  除了李必雨是大幅度删改公开出版的,其他两位一方面没有足够经济实力,另一方面是中国奇特的审核方式导致无法公开出版。
  
  私下出版很难有良好销售,是缺乏经济实力的人无法承受的。所以这类书的印数相当少。再版则是遥遥无期了。
  
  http://blog.sina.com.cn/wangxi1950
  
  王曦先生的blog
  
  网络查“红飞蛾”可以查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飞蛾》简介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一批共和国同龄人在求学无路、报国无门、生存无计的窘迫中,纷纷铤而走险,投奔烽烟滚滚的东南亚丛林,他们披挂起了英特纳雄耐尔重甲,骑上瘦骨嶙峋的赤色战马,挥舞着“解放全人类”的精神战旗,挺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长矛,以唐·吉柯德之勇向异域大风车冲刺……尽管与“纸老虎”碰得头破血流,体无完肤,但燃烧青春的强烈欲望仍使他们俨如飞蛾扑火,前仆后继,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与那场甚嚣尘上的世界革命运动一起灰飞烟灭……
  这是那一代牺牲者中最惨痛的牺牲……
  
  作者笔名:红飞蛾。男,1950年5月生。1966年昆明21中学毕业,1969年2月上山下乡于云南边境的陇川县景颇山寨,1970年5月出境参加了缅甸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缅甸人民军,度过了15年艰苦卓绝、凶险残酷的丛林革命武装斗争生涯,在异国赤色炼狱中九死一生,历任缅共人民军炮连战士、营部文书、连指导员、旅部干事、作战参谋、营政委、师教导队主任、师保卫处长等职,曾于1974—1975年由缅共党组织选派往中国内地某军事学校学习。1985年,文革浩劫后的祖国寰宇廓清,百废待兴,笔者始得血盆洗手,卸鞍解甲,脱离了烟毒缠身、腐朽堕落的缅共和官场黑暗,宁愿回国当个小工人靠诚实的劳动艰难谋生。然而,在不惑中年偏偏却又迷失在光怪陆离的中、外商海,再度飘泊沉浮于曲折坎坷的命途。
  笔者于知天命之年总算大彻大悟,与世无争,清心寡欲,面壁自囿,致力于这大半生精神财富的挖掘聊以自慰。本处女作始于开出租车候客时的方向盘间、烟壳纸上,历时四年,终在电脑中敲定为《红飞蛾》书稿,封面付标题为“中国知青与缅共·一部沉淀史海的厚重人生档案”。全书分为《红飞蛾·萨尔温江绝唱》、《红飞蛾·血战佧佤山》、《红飞蛾·金三角畸恋》、《红飞蛾·国际悲歌》四部系列,共120万字。
  本拙作是一枚青春和生命的苦涩之果,是迄今为止,在浩如烟海的知青文本中最精彩绝伦的一部老知青异国流亡史,最悲壮惨烈的一幅缅甸丛林革命战争画卷。本书也是一块原始古朴的毛玉,作者是饱蘸着自己走过的一路血迹写来,深刻揭示了欲说还羞的红色蒙昧时代许多鲜为人知的血腥真相,金三角丛林深处的一切对世人将因之不再神秘兮兮。

1976年,作者在缅甸掸邦丛林深处的村寨中

红飞蛾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1979年底-1980年初,作者在缅共史上著名的班玛高战役中指挥战斗

4cdf576ah81f5859b1127&69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恩庞(尹彭、英朋),缅共3031部队营长,网络上提到他最多的帖子就是缅甸传奇军人尹彭。
  
  三本书都提到恩庞营长,连杨美红的书都要提一下恩庞营长,这位歌唱家、缅共东北军区名将是大家都敬重的传奇人物。
  
  作家李必雨和恩庞营长交情深,对他描述最多,王曦先生应该和恩庞营长一起在昆明陆军学院学习过,但是王曦先生的blog也没怎么具体描述恩庞营长,刘书明只是看到过英朋营长指挥和唱歌,没更进一步描述。
  
  恩庞营长作为缅共东北根据地名将在69年就是公认了,但没有什么资料描述这位传奇军人的战绩。只有南下战役突围,他作为后卫掩护部队在重重包围中带领一营突围在网络上流传,但是具体怎么样突围说得不太具体。李必雨老师是作为武工队干部亲自带队到敌占区接应恩庞营长的,但是网络流传文章看,还有一部分部队没有及时跟上,那篇文章中蔡伟先生是作为一营战士其所在连队突围后又被政府军赌回密林辗转而回,其描述也比较含糊。网络流传的文章说恩庞营长拒绝渡江命令而突围,这恐怕与事实不符,因为根据刘书明参加南下作战的回忆,原本是指挥部命令强度萨尔温江,取道佤邦辗转返回根据地。一营在作战处长黄河带领下经过一天一夜强行军到达并占领渡口,其中一个连第二天渡江。但是德钦巴登顶主席电令不得渡江,必须全部原路返回却保根据地,一旦渡江绕路,根据地就已经无多少兵可守,只有王曦这些少量的新兵了。
  
  根据王曦迎接时候里面老参谋听枪声,觉得是三营掩护突围,但他没有看到是否是三营,南渣拉公路没有敌军把守,一千多南下部队安然通过公路,3035二营作为突围前锋。
  
  刘书明书里面说到诺赛司令亲率三营新兵部队来公路迎接,这和王曦描述完全一致。
  
  显然,如此重要公路无人把守,缅军基本上是被调动了,而从一营前锋转后卫来看,他们是用自己掩护了大部队的突围。
  
  李必雨书中同样是说一营作为掩护部队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不过他书里面克钦老兵说缅共高层有意牺牲恩庞营长不符合当时战况。
  
  无论怎么样,恩庞营长作为掩护部队能够突出重围回到根据地和王曦在7510计划中率领部队突出敌军重重包围一样是传奇。
  
  我们只能从李必雨书中大致了解恩庞营长了,恩庞营长年龄比李必雨大,李必雨1936年出生,南下战役70年他应该34岁,恩庞营长年龄比他大,应该36岁以上。
  
  
  恩庞营长是学艺术的大学生,有个著名歌星妹妹,家里挺有钱的,有林场、两爿木材厂、三艘轮船,被定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由于司令坚持才当了排长,恰巧著名歌星妹妹,在电台里面唱《哥哥你回来吧》,被认为通敌,大家认为他在中国十久年没和家里联系(应该十八年更准确,挺惨的),才免除了嫌疑。
  
  恩庞营长回根据地后,一致留守江西,部队改编,江西部队改编为二旅,恩庞营长晋升二旅旅长,75年调升军区副参谋长,被架空。
  
  77年李必雨带宣传队过江最后一次见到恩庞,78年恩庞副参谋长患半身不遂。


(李必雨书里面这么写是故意掩饰,事实则是何高政委和恩庞将军都回到中国,现已经过世。)
  
  李必雨书中用了真名的人绝大多数已经过世。
  
 红飞蛾第二部中有二旅政委恩庞照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news.qq.com/a/20090815/001323_2.htm
  
  英雄康国华:被遗忘的缅共知青战士(图)
  
  被打散的部队
  
  1970年,为打通北部根据地和中央根据地的通道,人民军展开了南下战役。此前,人民军连续打下了孟波、帮赛两大据点,力量空前壮大。
  
  更多的知青在胜利的感召下跨国边界加入人民军,仅投奔康国华的就多达近20人。
  
  这些知青都想着在缅甸建功立
  
  业,但迎接他们的恰恰不是浪漫的胜利而是残酷的失败。
  
  南下战役以人民军惨败而告终:主力部队损失过半,根据地丢失三分之二。此后,大批知青又跑回了中国。
  
  南下战役中,人民军派出6个营的兵力,秘密穿插到政府军控制区的缅甸第二大城市腊戌,进行破袭战,破坏当地的铁路、桥梁、机场。
  
  人民军的猛烈攻势令政府军惊慌。常春光在形势报告会上得知,缴获的资料显示,缅甸总参谋部已经向全军通电,要求顽强抵抗三个月,争取国际援助。三个月后形势如无好转,将放弃城市,到农村展开游击战。
  
  这份缴获的材料上提到的红卫兵数目为3000左右。
  
  常、康都参加了腊戌战斗,刚到缅甸不久的蔡伟的第一场战斗也是在这里。
  
  腊戌城几乎空无一人,飞机场的飞机也全部飞走。失去目标的部队只得转战火车站进行破坏。
  
  常春光清楚地记得,《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一幕在此被逼真地模仿。
  
  一名知青原本在炮营。与《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志愿军战士一样,他觉得炮营不能面对面地杀敌,不够过瘾。于是主动申请调到侦察营,获得批准。
  
  攻打空无一人的火车站成为他到侦察营后的第一场战斗。
  
  这名知青负责操纵火箭筒。按照操作规程,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发射火箭筒的士兵应该趴在地上,双腿分开。
  
  但英勇的知青战士看到内燃机车头后,站着近距离就将火箭弹射了过去。
  
  一声巨响之后,机车头被炸毁。一块碎片却划破了知青的喉咙和颈总动脉,令其当场死亡。
  
  很多年之后,常春光隐隐约约地觉得,在落后的缅甸,内燃机车头当时全国也没几辆,就这么给炸了,似乎有些不太好。
  
  中午,找不到敌人的人民军开始在离城区4.5公里处休息做饭。
  
  突然天空侦察机盘旋,政府军乘坐军车迅速扑向人民军,从三面发起猛攻。
  
  激战从中午一直打到天黑。人民军死伤近400人,乘着夜色仓惶撤退。
  
  伤员过多,战士们轮流抬担架,部队几乎失去了战斗力。
  
  一名中国顾问团团级干部阵亡,来不及抢回来的尸体上还带着整个南下战役的作战计划。
  
  康国华的部队负责保卫总部,他的好友,北京知青沈大伟阵亡。子弹横飞,康和战友们冒死为他挖了一个深不到一米的坑,匆匆掩埋后撤退。
  
  政府军步步紧逼,一些撤退不及的知青高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蔡伟所在的一营则被突然命令渡过萨尔温江(大陆部分称怒江),后彻底失去了和大部队的通讯联系。
  
  战役结束后蔡伟才知道,一营此时已经被牺牲掉,用来吸引敌军注意力,保卫大部队。
  
  一营营长,缅甸传奇军人尹彭当即决定拒不执行过江命令。
  
  天黑前,一营被政府军约8倍兵力团团包围——他们将在第二天天亮后被彻底消灭。
  
  但尹彭判断出一条地图上没有标注的小路可以通向包围圈外面,并用一公斤多鸦片成功收买了当地向导。
  
  北京时间零点左右,士兵们用毛巾包裹好饭缸等金属物件,觑无声息地抬着伤员、弹药、牵着马匹,穿过政府军的团团包围往外摸索。
  
  撤退途中的任何声响都会令全营覆灭。这令蔡伟记住了一辈子印象最深的两句诗:
  
  “幽溪鹿过苔还静,深树云来鸟不知”。
  
  第二天,政府军发起猛攻时,蔡伟已经走出了7个多小时。
  
  由于还没走出政府军控制区,饥饿难耐的人民军始终不敢停下来煮东西吃。
  
  太阳出来了,蔡伟突然看到坝子(山间的平地)里大片草坪中的一个景颇族小教堂。一名披着长发的西方修女正在弹钢琴,一群白色短裙的景颇少女翩翩起舞。
  
  蔡伟惊呆了,突然糊涂了自己为什么要来缅甸打仗?
  
  三天后,蔡伟的部队终于与大部队会合,并成功回到了人民军控制区。但蔡伟所在的连却在最后关头又被政府军堵回了密林里。
  
  蔡又在密林里与政府军搜山部队周旋三天后,被张奇富(坤沙)的部队收容,后辗转回到人民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查了一下刘书明的回忆录,南下部队由赵明副司令、周副司令、古方副政委、常参谋长带领,由东北军区主力3031、3033、3035、4045、4047、4048共计六个营二千余人组成。
  
  107营在木姐、4046营在勐博、3037营在小河一带开展游击吸引敌人注意力,保证主力南下作战成功。
  
  也就是3037三营后来是外围引开敌人确保主力,而诺赛司令带新兵营王曦一部迎接。
  
  3033一营作为后卫部队掩护是没错了。
  
  南渣拉公路后来没有敌人,大部队从这里突围。
  
  
  
  
  
  
  半个多小时后,数千人的部队未损一人,未费一弹竟出人意外地安全通过了南渣拉公路。
  一过公路,就是茂密的山林,由此向上一直通往弄外的高山。那里,罗宪司令员亲自带着3037的一个营前来迎接南下脱险的部队。当他和常参谋长等人见面时,紧握的双手久久不愿放开,激动的脸上挂满着胜利的泪水,相互之间久久凝视着对方,半天没有说出一个字来!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一天是1970年的6月9日。
  
  
  《赤色之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决死解脱(1)
  
  
   作者/红飞蛾
  
  
   “哄!”沉闷的夜空中传来不甚响亮的一声爆炸,沉迷在赌桌边的缅共军民照样气定神闲,不为之惊,可是紧接着传来的惨痛消息却振聋发聩!
   “军区政治部主任赵云自杀啦!”
   几乎所有的缅共前后方干部这一时期都消极颓废了,闲散溺家,云集赌桌,醉生梦死。而几乎所有对这位忠厚朴实的老长官怀有感情的同仁都对这一声惨号做出了反应,都在第一时间飞奔到悲剧现场。可是,几乎所有人手里还是照样捏着准备再复盘续赌的扑克牌,老长官的以死相谏并没把人们从精神麻醉状态中唤醒!
   军区医院是中高级干部家属区,赵云主任的家就在刚进医院的大路边,其夫人是资深的军医,挽救过我们众多将士的肌体生命,可是今夜,她却无力挽回自己丈夫因精神崩溃而枯萎的生命。凄厉的哭声令到场者无不心灵颤栗。
   赵主任是在自家菜园里拉手榴弹自尽的,他决死前军容风纪一丝不苟,脸朝下伏在菜地里,很负责任地紧紧压住怀中的手榴弹,意在不使弹片扩散而秧及他人。强烈的爆炸使他的胸腔碎裂,久郁于心的苦闷彻底排解!他一米八几的骠捍军人身躯尚基本完整,但是却象一本已经看完的书,上、下体安静地翻叠合拢!从他身下散发出一股硝烟、烈酒、血腥混合的死亡气息。围观者中爆发了一阵以女声为主调的悲哭声。
   我自愿守候在遗体身边,很遗憾,因为是在夜里,没法给现场和遗体拍照。这位正值英年的老首长从我当兵的1970 年起,就一直担任缅共东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而主任向来是缅族德钦党人担任,如前任的杨正祥(缅,中国名字),现任的邓季平(缅,中国名字)。赵副主任是继牺牲的诺线司令之后克钦老兵们的精神领袖,其威望甚至比温吞水一壶,形同虚设的现任司令员赵明(克钦族)还高,他的一身正气和铮铮傲骨深为我们中国知青所敬佩。多年来,这位疾恶如仇、直言敢谏的清贫贤官一直与党内缅族高官的大民族主义和各种腐恶现象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然而,却是孤掌难鸣,因此也饱受压制和排挤,官场的黑暗和缅甸革命的变质使他痛不欲生。长期的郁闷终于导致了他的自暴自弃。
   一小时后,邦桑孤岛上除德钦巴登顶主席以外的中央大员们也亲临了死状恐怖、气氛凝重的命案现场,对赵云的后事作了指示并对死者家属聊表抚慰,这时,赵云夫人才把一封厚厚的死者遗谏捧出,慎重上交中央。
   “我们要求当众宣读遗书!公布赵主任的自杀真相!”
   尹鹏、赵力、黄明、涂海清等一干早就被剥夺了旅长军权后闲散在家的克钦族老将悲愤难抑。在缅共将士们心目中,军区政治部主任就是一贯身体力行、勤奋工作、与广大官兵同呼吸共命运的赵云,众皆尊称其赵主任,而对身居住任职却谋不起正事的邓季平之类平庸缅官均嗤之以鼻。到场的中央副主席以下的一干大员此时面对一片怒目和冷眼,显得很尴尬。
   遗书的内容显然是一番慷慨激昂的“临别赠言”,肯定是痛陈政治观点,针贬时弊,揭露高层内幕阴暗面,当局怎敢将其公诸于世?这封上交了的遗书从此就成了永远的党内机密。不过,谁都能猜到,生性耿直的赵云老长官在这封死谏上发泄的都是“重磅炸弹”。
   所有在场的克钦族官兵、家属都情绪激动,向缅共高官们哭喊:
   “赵云是受够了你们大缅族主义的气,是被逼死的!你们压制、迫害、排挤了我们克钦族,把持权力,独断专横,把革命事业搞得这么糟,还窍取了半生不熟的革命果实享受,让广大官兵受穷受苦,他是对缅甸革命前途忧愤绝望而去,你们要对他的死承担责任!”
   “你们就是杀人凶手!还赵主任的命来!”
   “他不是为自己而自杀,他是革命烈士!要为他开隆重的追掉会!”
   然而,这个该开的追悼会却奇迹般地未开,很显然,愤怒的火山将会在追悼会上再次爆发,有不久前我68师15营干部暴闹公堂的前车之鉴,当局害怕了,不得不将这起高端命案束之高阁,又是最笨拙的不了了之。而每一次这样的敷衍塞责,浑浑噩噩,都是一次无可奈何的自掘坟墓。表面的怨愤之火虽然被压制而熄灭,而一点即燃的火种却深埋在人们心里了。若干年后的缅共易帜,正是克钦邦的老兵们敲下了缅共丧钟的最后一声绝响。
   赵云是缅共中所有克钦族老兵的形象代言人,曾一度雄居缅共人民军四大势力之首的克钦老革命族群,随着他的逝去而从缅共政治舞台上衰落了。几乎所有的克钦老兵都闲居酗酒,不再“继续革命”,这是一种无言的软对抗,或可称“拆台”。貌似强权的德钦巴登顶为首的“我缅人党”小团体更显孤立。此后,在缅共人民军中主要的族群势力首推佤族,其次果敢人,再其次就是已为数寥寥但仍举足轻重的中国知青。
   这时,尚在死气沉沉的缅共人民军里勉强厮混着的中国知青只剩下了不足五十人,其中还活跃在舞台上尚有实权的几个较显赫的人物是李自如(中部军区副司令)、林明贤(815军区副司令)、蒋智敏(二旅旅长)、常宝(中央警卫旅长)、肖明亮(68师政治部主任)、陈龙森(68师政治部副主任)、巨轮(68师独六旅旅长)、高峰、罗永武(48师八旅政委、旅长)、施磊(683旅副政委)、赵国安、蔡林峰(中部军区参谋长、后勤部长)、李祖烈。其次就是将解甲归国的王山(68师保卫处长)、章若林(医院院长)、欧永祥、董英达、吕秀莲(军区医院),徐振新、白洪明、姜亮、明振光、明鲜(军区司令部),周大富(北佤县委后勤部长),谢军、彭大刚、刘叙明(815军区某部营长、政委),曾华安、金德、吕晓峰(48师某部营长、政委),王龙飞、王品、陈雷、张大平、钟解放(北佤县委)……
   这些经过多年鏖战的幸存知青老将都散居各自部队、单位、家里,默默打发着最后一段毫无指望的消沉的缅共岁月。
   赵云主任悲壮的以死解脱,促使我本人也不再对缅共报任何幻想,向师座和最高当局递上了我的退伍申请报告。而在未获批准以前,和尚撞钟的差事我都懒得应付了,虽在其位已不谋其政。在最后这段缅共岁月里,我和所有民不聊生的中下层官兵们一样,纯粹为艰难的日常生活而碌碌奔忙。
   缅共当局最不得人心最失败的就是对广大官兵的生存问题负不起责任。每月那点少得可怜的伙食费(只相当于几块钱人民币)和五文缅币(只相当于几毛钱人民币)20年如一日,当初的一块钱现在已经贬值到二、三毛钱,而物价早已成倍上升,军晌却越发越少甚至经常发不出来,可当局竟然不顾官兵死活,装聋作哑,不闻不问。好像只要每天睁开眼睛还能看到活着的人他们就心安理得。而对不择手段的暴富者却不加节制,共产赤旗下的种种不平,世所罕见!
   实际上,缅共部队十多年来一直是靠吃中国的救济粮过日子,如果光靠那点聊胜于无的伙食费是无法维持的。每人每月三、四拾斤陈旧糙口的压仓粮,只要往中国边境的粮仓里去搬就是。至于油盐小菜之类,那就全靠自己解决了。我们就是这样粗茶淡饭的过了一年又一年,而大部分知青伙伴都得靠自己父母往国内寄钱物来维持生活,或自己想办法做点小生意。如果不是这样过的,那肯定就是个喝兵血的贪官。而有巨额资产不能说明其来源的,那绝对就是利用职权走私贩毒的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df576a01009sul.html
  
  上面转自红飞蛾王曦的blog
  
  
  
  赵云主任幼年跟随诺赛司令进入中国,司令为了他的前程托关系送他进了军校。
  
  赵云主任逝世于1981年。
  
  李必雨于1979年回国,书里面对藻云主任之死的时间和方式描述全部错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王曦的书,81年赵云主任逝世时候恩庞副参谋长是在场的,李必雨是79年回国,那他书里面的恩庞半身不遂就肯定不会是78年事情了。
  
  李必雨老师估计是因为国家政审问题隐讳了。
  
  我相信他写的很多是真实的,因为人物性格和特征和其他书都对得上。
  
  像五旅副政委黄明--李必雨书中的梅普当研究景颇文字改革,王曦都没说清楚,李必雨说得清清楚楚的,这是极少有人知道的,而且李必雨说得更清楚,王曦得blog是在李必雨书出版多年后才开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看《赤色之旅》后记中写到:还真心感谢吴宰林先生、彭新村女士、……等老战友在经济上伸出了友谊之手”
  
  突然想起彭新村(春)是彭家声副司令的女儿,是林明贤的第二个妻子,据说林明贤的第一任太太华侨知青玛丹丹在缅共时代病故,彭新春是他第二任太太。
  
  再网络一查,吴宰林的发音和林明贤另一个名字发音一样。看样子是林明贤后来没有忘记老战友。
  
  1983年林明贤从前线回来不久就发高烧,打针不退烧,凭经验刘书明觉得林明贤是恶性疟疾,要送他去后方医院,林明贤死活不愿意去,刘书明和警卫排长商量,将林明贤强行捆绑在担架上送后方医院治疗。这也算救了林明贤吧。
  
  而且刘书明也是因为不肯跟副政委登来做林明贤手脚而受打击被迫回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小苏blog上一个帖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b540090100m9yk.html
  
  缅甸的民族问题
  (这是一篇缅甸问题研究学者的文章,虽然本人并不完全赞同其观点,但不失为一好文,那些只顾抢钱,妄顾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人应该好好借鉴)
  
   缅甸人口5000多万,约有135个民族,其中缅族、克伦族、禅族、克钦族、孟族、若开族、佤族等是主要民族,缅族占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二,是缅甸的主体民族,主要聚居在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中部平原和南部沿海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1/2以上)。少数民族分布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东、西、北部的高原地带。缅甸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国家,有1000多年的佛教历史, 90%的人信仰佛教,佛教思想深入到缅甸社会的各个层面。
    (一)民族问题及其政策
    缅甸的民族问题目前主要是民族分离主义和武装割据。缅甸中北部的产禅邦少数民族武装、泰缅边境的克伦人民解放阵线和金三角地区的大毒枭坤沙残部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暗中支持,对缅甸的政局造成影响。
    1.英国殖民统治播下民族分离的种子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程度的差异,缅甸各民族之间,特别是缅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在历史上就存在隔阂。1885年英国侵占缅甸后,对缅甸各民族采取"分而治之"、"以夷治夷"的政策,蓄意挑拨、制造民族矛盾。英国对缅族聚居地区实行直接殖民统治,对少数民族地区则通过当地的土司、山官实行间接统治。这一时期,缅族地区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大发展,而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方式基本没有改变,少数民族地区与缅族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和不平衡进一步加剧。
  
   英国殖民者退出缅甸前,别有用心地扶持一些少数民族上层分子,企图阻挠缅甸的完整独立。这为缅甸独立后的民族问题埋下了隐患,加深了少数民族的地方主义和分离主义倾向,削弱了政府驾驭民族问题的地位。

2.1947年宪法埋下民族分离的隐患
面对缅甸日益高涨的民族独立运动,英国殖民主义者为继续驻足缅甸,提出只允许缅甸本部(缅族聚居区)独立,而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立必须征得当地民族的赞同,企图以此继续控制少数民族地区。1947年,缅甸建国之父昂山将军认识到民族团结是独立的首要条件,因此提出联邦制,允诺给予少数民族地区以高度自治权,保留民族上层人物的特权。除克伦族之外,昂山的提议得到绝大多数民族地区的支持,《彬龙协议》得以签署。1947年,缅甸在《彬龙协议》的基础上制订了宪法,宪法规定民族邦拥有自己的宪法、立法机关、分立自决权;禅邦和克耶邦在10年后可以投票决定是否继续留在联邦内。其实质是以对少数民族的妥协换取国家的统一,为日后少数民族的分离要求留下法律空间。这是一部根据缅甸的历史和现实制定的、符合国情的、相当宽松和自由的民族联邦宪法。1948年缅甸独立前夕,昂山被极右势力暗杀,新的领导人在少数民族问题上缺少远见和耐心,加之大缅族主义严重,独立不久,缅甸就取消了宪法给予少数民族自治邦的权利,给本来就很脆弱的民族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未获得民族自治的若开、孟族强烈要求成立自治邦,但政府不予置理,且进一步削弱自治邦的权利,以此压制少数民族的要求。这种强硬做法激起少数民族的不满,他们开始与政府进行武力对抗。最早开展武装斗争的是克伦、孟、禅、克耶等民族。克伦族武装曾一度兵临首都,占领曼德勒等缅北重镇,控制了缅甸半壁江山。独立后的缅甸又陷入国内战争的泥潭。
    1958年,缅甸独立10周年,执政的反法西斯自由同盟内部发生分裂,民族问题更加突出。1959年,缅甸政府强行颁布《缅甸宪法修正案》,以赎买方式取消封建土司的世袭特权,迫其交出司法权,实行土地国有化。许多少数民族首领要求恢复宪法给予他们的特权,民族自治邦要求实行真正的自治,个别邦则要求独立。1961年,吴努政府面对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和暴力反抗,希望用佛教慈悲为怀的精神感化各少数民族,宣布佛教为国教,政府斥巨资修建佛塔,举办贩佛活动,结果加重了少数民族的赋税,缅甸民族矛盾再次恶化。信仰基督教的克钦族以侵犯宗教信仰自由为由,组建克钦独立军,提出建立克钦独立国的要求。禅邦、克耶邦也要求脱离缅甸联邦。缅甸局势混乱,几近无法控制。
    在缅甸形势动荡不安的情况下,奈温在1962年3月发动军事政变,夺取政权,并委派亲信直接管理少数民族事务。这样一来,1947年宪法中允许建立少数民族自治邦的条款名存实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3.奈温政府的"勘乱"政策进一步加剧民族矛盾
    奈温认为,民族矛盾己使国家陷于分裂的危险,在民族问题上应采取政治、立法和军事强硬手段。奈温政府一方面取消少数民族自治邦的体制,一方面又强调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1968年,奈温政府建立了一些由前国务活动家组成的咨询机构,想利用这些机构的威望来解决民族问题。然而这些国务活动家中的大多数人并不买账,他们在1969年逃往泰国,公开成立流亡者中心,明确提出推翻缅甸军人政权、恢复联邦体制、实现议会民主的要求。不久,这些来自缅族上层的反对派与泰缅边界的克伦族、孟族武装结成联盟,共同开展武装斗争。与此同时,缅共武装在缅甸中部和南部受挫后,转移到缅甸东北部中缅边界禅邦的佤族、果敢族等地区,创建根据地。西面靠近孟加拉国的若开邦的穆斯林由于宗教冲突而发动武装暴动,之后发展成分裂活动。克钦邦和禅邦也一直要求脱离缅甸,实现独立。

面对这种形势,奈温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巩固政权。政治上,奈温政府逮捕大批民族上层分子,改组民族邦政府,中止1947年宪法,取消民族邦拥有的宪法、立法机关和自决权的有关规定,取消国会民族院,取缔纲领党以外的所有政党,实行一(××)党(隔开)专制。1974年,缅甸颁布新宪法,改革国家体制,新宪法承认民族平等和尊重民族宗教、文化的原则,并把少数民族自治邦从5个增加到7个,新增了孟邦和若开邦。但是,新宪法又规定全国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用中央集权制取代邦区民族自治,以人民议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权关,取消原来宪法中规定的民族自治邦所拥有的自治权,国家体制由联邦制变成中央集权制。军事上,奈温政府采取"战乱"政策,把平定少数民族的暴乱视为头等大事,集中人力、物力围剿少数民族反zf武装。缅甸正规军由1948年的2万人猛增至1980年的17万人,军费开支占到国家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

奈温政府的"战乱"政策导致民族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少数民族纷纷组织反zf武装,总兵力达4万人,其中克伦族、禅族武装达6000多人,克钦族武装4000人。缅共也利用政府民族政策的失误,发展民族统战力量,最多时拥有武装2万人。1962-1988年奈温执政的26年中,缅甸一直处于内战之中。为缓和民族矛盾,奈温政府建立民族发展学院,废除佛教的国教地位,但由于其强硬"战乱"政策,加之经济政策失误,缅甸社会、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4.新时期的民族和解政策
    1988年上台的缅甸军政府汲取"战乱"政策的教训,对民族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1)采取不同形式与民族武装实现和解:
    A.与有实力的武装签署全面停火协议。与从缅共分裂出来的4支武装及其他有实力的民族武装达成"解除军事封锁,实现全面停火协议"。1989年以后,缅甸东北部的缅共武装逐渐解体,首先是靠近中国云南临沧地区的缅甸禅邦果敢族地区的彭家声部宣布脱离缅共,成立果敢族地区的"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紧接着是靠近中国云南思茅地区和临沧地区的缅甸佤族地区的赵尼来、鲍有祥部脱离缅共,成立佤族地区各民族力量的"佤邦联合军"和"佤邦联合党";随后是靠近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的缅甸禅邦的林明贤部脱离缅共,成立"禅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最后是靠近中国保山地区的缅甸克钦邦的缅共克钦族领导人丁英脱离缅共,成立"克钦新民主军"。至此,威胁缅甸政权的最大武装力量全面解体。缅甸政府及时与上述4支武装谈判和解,答应其"停止内战、实现和平、进行地方建设、实行民族自治"的要求,承认其合法地位,各武装保留现有地盘。以上各支武装接受改府改编,成为隶属内政部警察总署的"边境特别警察部队",由政府提供部分军饷和经费;它们控制的4个地区被划为特区,经济方面给以特殊优惠政策。
    B.对小股武装采取以武器换和平的方式,使其体面交出武器。政府给拨一定数额的资金,扶持他们在本民族地区从事经济建设。
    C.对盘踞在弹邦民族地区的大毒枭坤沙则劝其投降。与坤沙签署《重返缅甸大家庭协议》,根据协议,坤沙毒品走私集团上万武装缴械投降。政府对其实行宽大政策,对以往的罪行既往不咎,划给一定数量的土地,允许其部下从事合法的经济活动。
    目前已有17支民族武装与政府达成和解,主要的反攻府武装仅剩盘踞在泰缅边境地区的克伦族武装。
  

  (2)扶持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缅甸军政府与民族武装实现和解,基本结束了旷日持久的内战,为民族地区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和平的环境。1989年政府专设边境与少数民族发展委员会,1992年成立边境与少数民族开发部。1993年颁布《边境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法》,促进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兴办地方产业,扩大替代种植,减少罂粟种植,12年来已初见成效。为缩小与缅族地区的差别,缓和民族矛盾,军政府启动了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开发计划,迄今已拨出150亿缅元,投入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教、卫生事业。
    由于政府采取土系列措施,加之民族武装的合作,边境地区在经济建设、文教、卫生、贸易和消除毒品等方面较内战时期均有相当大的变化。禅邦东部林明贤部控制的勐拉已于1997年4月宣布为"无毒区",得到联合国禁毒署的承认。
    (3)允许少数民族成立政党。
    军政府接受1974年宪法规定纲领党一党制的教训,在大选中允许组建民族政党。现已有10多个民族建立了自己的政党。
    缅甸军政府新时期民族政策实现了1947年宪法规定的民族自治,使国家从民族对抗走向民族和解与合作,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缅甸民族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A.民族和解基础尚显脆弱。目前仅是形式上的停火,相互间的隔阂和怨恨远未消除。民族武装仍控制原有的地盘,拥兵自重。特别是脱离缅共的4支民族武装,多属形式上接受政府的改编,换取经济实惠及发展机会,实际上仍在扩充实力,暗地结盟。1995年,红色克伦人民解放阵线同政府签定和解协议后不久便重起战火。1996年,禅邦武装组织头目坤沙向政府投诚,但许多禅人并没有跟从,他们又组成新的武装与政府对抗。1997年,一些未投诚的坤沙余部趁 缅甸遭受东南亚金融危机打击之机,四处联络缅北各民族武装与政府对抗。
    缅甸民族和解之所以脆弱,关键在于政府与少数民族武装之间的某些政治问题没有解决。当初进行停火谈判时,军政府只是许诺少数民族武装有权拥有武器和管理其占领的地区,并自主地从事经济活动。其他的政治问题,如少数民族邦的地位与权利等问题,军政府则拒绝谈判,认为这应该在制定新宪法时讨论。直到现在,缅甸也还没有制定出一部新宪法。政治问题没有解决,军政府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缅甸的民族问题是与民主运动交织在一起的,这也增加了军政府与少数民族武装组织和解的难度。1990年全国大选之后,失败的军政府为了继续执政,对获胜的反对派大肆镇压,一些少数民族政党也因此遭解散。若开人政党就是其中一个。四个当选议员的若开人,一个死在狱中,另一个关押两年后才被释放。
  


  B.经济问题制约民族矛盾的解决。20世纪90年代,缅甸十分重视发展边境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并且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困难是相当大的。首先,缅甸薄弱的经济基础制约着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建设。据统计,作为面积居东南亚第二位、人口占东南亚第五位的国家,1997年缅甸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21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300美元,只相当于新加坡的1/80,泰国的1/8。1998-1999年度,缅甸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经济形势急剧恶化,各项经济指标均未完成。至今缅甸仍是一个经济水平低下的农业国。经济基础的薄弱使得政府在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中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制裁使缅甸本不景气的经济雪上加霜。自1988年以来,美国政府以缅甸军政府破坏人权、压制政敌、听任毒品泛滥为由,对缅甸实行经济制裁。克林顿政府禁止美国人购买缅甸资源开发项目的股份或帮助其他国家的公民采取禁令所禁止的行动:拒绝向缅甸提供禁毒援助。1997年3月,欧盟也取消缅甸在工业产品和农产品方面的优惠制待遇。1998年和2000年,欧盟两次加强对缅甸的制裁。另外,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亚洲开发银行也在美国的压力下始终不给缅甸提供贷款。西方的制裁使缅甸的经济发展更为艰难。在得不到国际社会广泛援助的情况下,缅甸政府要靠自己的力量或有限的国际援助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得到发展,难度是相当大的。
    由于缅甸政府目前没有能力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发展,因此,与民族问题紧密联系的毒品问题在短期内也就很难解决。1988年到1998年,缅甸政府与国际合作,在禁毒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起来前,要彻底铲除毒源是非常困难的,毒品问题仍然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在一些少数民族山区,依靠鸦片换取生活必需品仍是人们生活的主要来源。根据缅甸官方统计,1999年全国罂粟种植面积达61236公顷,产鸦片665吨,用这些鸦片可提炼67吨海洛因。
    综上所述,缅甸的民族矛盾根深蒂固、错综复杂,边境民族地区与本部缅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历史形成的大缅族主义和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分离主义倾向,特别是民族武装与政府的积怨短期内难以消除。缅甸民族问题的解决受诸多因素制约,将是缅政府长期面对的复杂问题。
  


  (二)宗教问题及其政策
    缅甸佛教在封建社会时期长盛不衰。殖民地时期,佛教活动受到限制。1948年独立以后,佛教得到复兴。佛教思想深入到缅甸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做一个缅甸人就是做一个佛教徒"。缅甸人一生都离不开佛教,出生、命名、结婚、殡葬等都要迎请僧侣做佛事。缅甸人热衷佛事活动,1994年4月,中国佛牙巡礼缅甸,欢迎人群绵延20公里。前来朝拜的人除僧侣、政府官员、军人和学生外,还有百岁老人、孕妇和怀抱婴儿的年轻父母及躺在担架上的垂危病人。佛牙巡礼的45天中,朝拜者多达2400多万人次(1994年缅甸总人口为4313万)。
    缅甸政治烙有深刻的佛教印记,佛教训条和道德规范不仅是政治家的行为准则,也是大众判断政治是非的基本原则。佛教中"善业功德"的思想影响着绝大部分缅甸人。缅甸最受尊敬的人不仅要在政治、经济上取得成功,而且必须道德严谨,恪守善业功德。佛教自我修行、自我拯救和自我负责的教义让人们在面对贫困和不公正待遇时首先想到自我修行,而不是责难政府和社会。前缅甸领导人苏貌谈到奈温问题时说:"缅甸是一个以佛教思想作为指导原则的国家,这种思想对人民有约束力,人民群众不会追究领导人的责任"。所以,奈温下台后并未受到不公正待遇。
    1962-1988年奈温政府时期,缅甸禁止僧侣参与政治,僧侣地位每况日下。20世纪80年代未,由于社会地位特殊,缅甸僧侣在反zf民主斗争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在1988年的"八月风暴"中,15000名僧侣走上街头散发传单。僧侣为反zf人士提供住宿、经费和建议,许多佛塔寺院成了民主运动的指挥中心。曼德勒的僧侣自发保护市民创办的"民主墙",包围军火库,阻止军警补给弹药。由于僧侣的特殊身份,军警对他们无可奈何。这期间,缅甸全国成立了许多支持民主运动的僧侣组织,如曼德勒四方僧侣联盟、住持法师僧侣协会和全缅青年僧侣联盟等。1990年8月8日,为了纪念"八月风暴"两周年,1500名僧侣和学生在曼德勒市中心示威行走,与前来制止的安全部队发生冲突。8月27日,曼德勒8000多名僧侣拒绝为军人及其家属举行任何宗教仪式,拒绝接受他们的布施,宗教抵制运动波及仰光、望激、实皆、瑞波等城市。公众也响应僧侣的抵制运动,拒绝和军人同乘一辆公共汽车,拒绝卖商品给军人家属。宗教抵制运动使缅甸政府处于尴尬的地位。因为在缅甸这样的佛教国家,佛教徒如果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就失去了社会地位。僧侣拒绝给军人做佛事就意味着开除军人的佛教教籍,这对军队的指挥和稳定极为不利。奈温政府在和僧侣谈判失败的情况下宣布宗教抵制为非法政治行动,勒令解散所有涉嫌政治活动的僧侣团体,强行搜查曼德勒的所有寺院,逮捕了包括民主派僧侣领袖吴耶瓦达在内的几十名僧侣。面对这种情况,300多名僧侣逃往泰缅边境,加入学生流亡者的队伍。至此,缅甸宗教抵制运动宣告结束。
  

  20世纪90年代的宗教抵制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缅甸政府对佛教的态度,缅甸政府对佛教的重视和依赖从被动变为主动,从佛教的角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固政权。1.大刀弘扬佛教缅甸政府积极弘扬佛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佛事活动。缅甸领导人参加每一次重要的佛事活动,1994年和1996年两次迎请中国佛牙到缅巡礼。二是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报纸、电视和电影大力宣扬佛教教义。缅甸媒体长期报导政要拜见高僧、布施物品的消息。三是改善僧侣的生活条件,为国家僧侣大主席团的高僧配备了专车、电话和空调,提高了僧侣的津贴和抚恤金。四是调动僧侣研究佛经的积极性,争取僧侣与政府合作。缅甸在仰光和曼德勒创办了两所经佛大学,派高僧出国考察佛教教学方法。五是大规模维修和新建佛教建筑,对大金塔在内的著名佛塔寺庙进行大规模维修,政府还在边远地区新建佛塔,政府机关、军队、各镇区和街区也纷纷修建经堂,其中军队的经堂最豪华。六是加强佛教传播和发展佛教教育。在若干邦的穆斯林地区建立佛教徒定居点,成立山区传教僧侣中央委员会,派国家僧侣大主席团的法师轮流赴山区传教。此外,缅甸还在青少年当中开展佛教教育,利用暑假开办青少年佛教文化培训班。
  


  2.加强僧侣的管理工作
    1990年,缅甸颁布《僧侣组织法》,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禁止僧侣参加示威行走,禁止俗人在寺院常住,规定短期出家必须到寺院一星期后才能剃度。缅甸对触犯《僧侣组织法》的僧侣处以6个月至3年的徒刑。缅甸政府颁布《僧侣组织法》的目的在于加强对僧侣和寺院的管理,限制佛教干政,防止反对势力利用僧侣身份颠覆国家。1991年,缅甸内教部成立了佛教传播发展局,1992年3月,佛教传播发展局升格为宗教部,下设宗教管理局和佛教传播发展局,省(邦)和镇区恢委会也都设有对应机构。缅甸政府通过国家僧侣大主席团管理僧侣,每5年举行一次全国僧侣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各级僧侣组织和专门委员会。缅甸还十分重视舆论对佛教的监督,利用报纸九电视和广播宣讲僧规戒律,谴责不法僧侣。
  
  
  温教授(Prof. Dr. Win)曾任职缅甸总理外交秘书,后以访问教授身份任教于MSC, University of Winnipeg,继而在布鲁塞尔“欧洲学院亚洲研究部”(European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 Brussels)任研究学者,现任泰国清迈大学 AEIOU 院长与国际课程主任,兼任加拿大国际研究教授(Professor of th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温教授应邀在欧美名大学讲授缅甸联邦史与当今缅甸问题,影响不凡。
  
  以下是在荷兰田园风光下的一场生动有趣座谈会,温教授的荷兰学术界老友、貌强的教育界同学、以及华侨学校师生等,齐聚听取温教授的录音教学讲话。凡有不明之处,就由貌强加以讲解与补充,讨论热烈。
  
  温:缅甸联邦主要民族──缅族、孟族、克伦族、克耶族、掸族、克钦族、钦族、若开族等,在历史上先后建立过各自的独立王国或城市国家。
  
  从考古学发现来说,第一进入缅甸境内的,应是骠族。他们在公元前一世纪,在中国去印度的沿途商旅要点,建立了城市王国如Binnaka、Mongamo、Sri Ksetra、Peikthanomyo、Halingyi等。
  
  学:温教授对我们说过,老友貌强研究历史,博览过有关这方面的中国史书杂记,不知貌强先生能否稍加详告骠族史?
  
  貌:我想起我的华文启蒙小学──仰光21条街中华国民学校,它的校歌开头是:“仰光首府,骠国旧京。……”其实不对。在我出生地伊勒瓦底江三角洲,世世代代生活的孟族克伦族谁都知道:仰光本是名不见经传的孟族小渔村,当地捕鱼人家历来称之为达贡(Dagon),意为绿茵乡巴。1757年消灭孟国的缅王雍籍牙,在达贡渔村宣布“敌人没有了”,从此改称达贡为仰光(敌人没有了)。1824年英国发动第一次侵缅战争,才开始设立仰光为首府……。因此仰光首府,并非骠国旧京──与古老骠国风马牛不相及。
  
  翻查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时期的《西南异方志》与《南中八郡志》等书,会发现有骠(剽、_、缥、漂越)国的记载:“位于永昌西南三千里,君臣父子,长幼有序”,首都卑谬,在伊勒瓦底江下游,《大唐西域记》称其为室利差_罗,即巴利文 Sri Ksetra,《缅史》Tha-yay-khit-tayar,《新唐书》则称朱波、突罗朱、徒里掘(Tircul)等。八世纪时,骠国疆土北至南诏── 即今天云南德宏和缅甸交界地带,东至陆真腊──即今泰国、老挝、柬埔寨接壤地带,西至东天竺──即今印度阿萨姆邦等地,拥有整个伊勒瓦底江流域,共计9个城镇、18个属国、298个部落。
  
  802年,即唐朝贞元十八年,骠王派王子舒难陀率“骠国乐团”访问中国,并在长安宫廷中精彩演出。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叹为观止,为此写了《骠国乐》名诗。
  
  832年,即唐大和六年,骠国被云南南诏征服,后再被缅族蒲甘王国同化。
  
  孟国(Mon)
  
  温:公元六世纪,在当今泰国Chao Phra山谷与缅甸丹那沙林山脉的广大地区,出现过Dvaravati孟王国,11世纪被同族的高棉吴哥王朝兼并。
  
  深入缅甸境内的高棉同族──孟族,接受了古印度文化与上座部佛教,早在六~七世纪就建立了直通(Thaton)王国,825年建立了勃固(Pegu)王朝。孟族的最后王朝叫汉莎瓦地(孟名Hongsawatoi,缅名Hanthawaddy)。八世纪的阿拉伯地理学家称孟王国为Ramannadesa或 Ramanna。
  
  学:愿听听貌强先生有关孟族史的高见以及中国史书的记载。
  
  貌:孟族是蒙古人种南亚类型,操孟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由古印度梵文与巴利文,他们创造了孟─高棉─文──公元600年就出现孟文碑铭,公元609年出现古高棉文(古柬蒲寨文)碑铭。
  
  据中国正史、野史、古书等记载:孟族在公元前就建立克里斯国,公元三世纪建林阳国,六~八世纪建投和国、罗斛国、堕和罗国、堕罗钵底国(Dvaravati)、弥臣国(Lbircin)、土瓦国、丹老国、古喇国等──皆为城市小国,此后建了直通王朝──又称黄金国(有史学家认为黄金国公元前建于泰国境内湄南河中下游,巴利文Suvarnnabhumi,东汉杨孚的《异物志》称金邻国,三国时的朱应、康泰称金陈国,六世纪后称堕罗钵底国 Dvaravati),1057年为蒲甘王朝缅王阿努律陀所灭;825年建的孟族勃固王朝,14世纪缅族阿瓦王朝称其为登笼国──孟族别名登笼族即由此而得。1757年贡榜王朝缅王雍籍牙彻底消灭了孟国勃固王朝,从此孟族亡国。
  
  孟─高棉(Mon-Khmer)国力强盛时期,地跨缅甸、泰国、高棉(即今柬蒲寨),人才辈出。当代高棉高僧Sanghapala,曾到中国南朝齐梁(公元506~518年)帮译佛经共11部48卷,梁武帝礼待其为家僧。
  
  


  缅族(Burmese/Bamar)
  
  温:现在大缅族登上历史舞台了。
  
  缅族来自甘肃一带,公园849年在缅甸中部吸纳了骠族遗民,并利用其统治真空,建立了蒲甘王朝。缅族孤独与默默无闻地熬到11世纪,终于在精明强悍的阿努律陀(Anawrahta 或Anurud-dha,1044~1077年在位)领导下,向南征服了孟王国直通,迎来了上座部佛教,接着东征西战,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缅甸帝国。在 12世纪中叶,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不是臣属高棉王朝,就是归附蒲甘王朝。
  
  后来,蒲甘王朝的土地与资源被实力坐大的僧侣集团占据,蒙古帝国又由北方步步进逼。蒲甘王朝的最后统治者Narathihapate(1254~87),在1277年轻率挥兵入侵蒙古帝国的云南,在 Ngasaunggyang一战大败而仓惶逃回缅甸腹地,1287年被亲子杀害。蒙古大军追击逃军,横扫缅甸第一帝国而结束了蒲甘王朝。1289年,蒙古大军就在废都蒲甘,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
  
  貌:缅族是缅甸联邦的主体民族,占总人口约四分之三,多集聚在伊勒瓦底江的中下游与三角洲一带,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乃中国甘肃羌族后裔,操缅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族不断游牧南移,公元二世纪前后,沿丽江─勒瓦底江顺流南下,七世纪抵达缅甸中部胶栖(Kyaukse),八世纪因南诏崛起而南迁受阻。当南诏与四邻混战时,又乘机南下,越过掸邦高原,一部分占领曼德勒一带,一部分占据敏布(Minbu)地区,填补了亡国的骠族真空,并同化骠族,接着就建蒲甘城,在石碑上自称米玛或米罗玛,以胶栖与敏布为农业基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兵强马壮后,缅族继续扩张实力到整个伊勒瓦底江中下游。
  
  文字方面:11世纪时缅族取孟文字母创造了缅文,大量吸收孟族掸族与古印度佛教婆罗门教等的先进文化,从此,缅族诗歌文学蓬勃发展,接着突飞猛进,几个世纪后,走在各族人民的前面。
  
  姓氏方面:缅族男女有名无姓,男子自称与称呼后辈时,名前加“貌”(Maung),如貌强、貌埃;称呼所有男性长辈与有地位者时,名前加“吴”(U),如吴努、吴丹。女子自称与称呼后辈时,名前加“玛”(Ma),称呼所有女性长辈、有地位者、已婚者时,名前加“杜”(Daw),如昂山素姬自称玛昂山素姬,全国上下则尊称她为杜昂山素姬。
  
  缅族强悍、自尊、善学、善变,是后起之秀,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等方面,发展得比其他土族快。缅族曾三次统一缅甸,建立了第一缅甸帝国(1044~1287)、第二缅甸帝国(1531~1752)、第三缅甸帝国(1752~1885),威震东南亚与云南。
  
  掸族天下(Shan Dominion〔1364~1555〕)
  
  温:蒲甘王朝瓦解后,1364年,缅族才在阿瓦城建立了缅族阿瓦王朝(1364~1527)。
  
  当时环视东南东北:云南边境一带傣族如勐卯掸族等,时常袭击阿瓦王朝,因而战事不断。统治中国的明朝也劝解不来。最后象明朝与云南傣(掸)族的麓川平缅战争(Luchuan-PingmianCampaigns 1436~49.),竟然也祸及阿瓦王朝。
  
  当时下望南部:孟族起先在莫达马(Mataban)城,后来在勃固城,建立了孟王国。孟王Rajadhirat(1383~1421)时期,勃固孟王国与阿瓦缅王国断断续续打了40年战争。勃固孟王国女王Bana Thau(缅史称她为Shin Saw Bu,1453~72在位)统治时期终算和平安宁;传位给Dhammazedi(1472~92在位)后,勃固孟王国发展为贸易与上座部佛教的中心。
  
  学:请介绍介绍缅史里的掸族三兄弟与掸土司制度等。中国称傣族,泰国称泰,缅甸称掸,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貌:掸族自公元初已定居“永昌徼外”,即今中缅边境。缅甸蒲甘王朝灭亡后,掸族三首领Athinkhaya、Yazathinkyan与Thihathu── 即缅史所称之掸族三兄弟就乘乱夺权。幼弟Thihathu于1312年建彬牙(Pinya)王朝,其子Saw Yun于1315年建实皆(Sagaing)王朝。三兄弟与子侄等都迷恋王位权势,因而弟杀兄,子杀父,欺上(包括欺骗中国朝廷)瞒下,尔诈我虞,互相残杀。彬牙王朝传到第六代Uzanapyaung,在1364年就亡国了。而实皆王朝末代国王Minbyauk Thihapate,也在1364年被他所流放的缅族将领Thadominbya杀死。
  
  即在同年(1364年),该缅族将领Thadominbya在阿瓦城建立了缅族阿瓦王朝。
  
  傣(掸)族使用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生活在中国云南、缅甸掸邦、泰国、老挝等。傣族自称“傣仂”、“傣雅”、“傣那”、“傣绷”等。
  
  中国汉晋时称其为“滇越”、“掸”、“擅”、“僚”或“鸠僚”。唐宋时称“金齿”、“黑齿”、“茫蛮”、“白衣”等。元朝时“白衣”又写作“百夷”、“白夷”、“伯夷”等。清以后称“摆夷”。二战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本身意愿,在中国统一称傣族。
  
  翻查中国史籍,远在公元一世纪就有傣族先民记载。公元109年,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建置益州郡,傣族就生活在益州郡的西南边疆。公元69年,中国增设永昌郡,傣族生活区就在永昌郡内。东汉时,傣族首领多次派遣使者,带着音乐师和魔术家到洛阳献乐、演艺,被赐予金印、紫绶,首领被封为“汉大都尉”。公元八~13世纪,傣族地区先后隶属于云南南诏蒙氏政权和大理段氏政权(彝族、白族为主体)。元代,傣族地区隶属于云南行省。
  
  土司制度开始于元代的民族地区。元朝在云南西部傣族地区,设置了金齿宣抚司,管辖德宏等地傣族;在云南南部傣族地区,设置了彻(车)里军民总管府,管辖西双版纳等地。明代又加固了元代的统治基础,在西部设麓川平缅宣慰司;在南部设车里军民宣尉司,并设较小土司区,全面推行土司制度。在广大傣族地区,一般任用世袭的土司、土官,以加强统治。清代基本上沿袭元、明两朝旧制;但在社会经济较为先进的内地傣族地区,则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委派流官进行直接统治。国民党政府时期,在边疆傣族地区成立县和局。
  
  在缅甸的傣族虽然历来自称傣族,但缅甸人一直叫他们为掸族,而中国自汉朝就用“掸”字。1339 年今泰国境内暹国与罗斛国合并,中国史籍称之为“暹罗”,英文写为Siam,因而不少史学家认为“暹”其实就是“掸”。据1983年统计,掸族约240万人:80万人生活于掸邦,其余散居于克钦邦克耶邦钦敦上游杰沙与下缅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10-31 09:53 , Processed in 0.11260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