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09|回复: 5

天地阳明那一瞬(悟道龙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15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茫茫宇宙,幽明世界,群星映射,流走奔涌;有一亮点,跳跃前来,先如奔星,后若烛光,进而如日如月,耀于中天,寰宇通明。其下又有一球,悠然旋转,愈转愈缓,愈近愈晰,赫然便是地球!
接着电闪雷鸣,阴阳相薄,乌云密布,周天皆暗,唯有一光如柱,折射地球中部一个洼坑的右侧:北纬26°59′,东经106°37′
龙场!一个龙才能居住的场所!
穷山恶水,荆棘丛生,方圆数里还都是无人区!
已搞不清哪月哪日的夜晚了,只知道这一年,是孔诞二零五九年,耶元一五零八年,也正是被后世人称作“明武宗”的皇帝在位的正德三年,大明建国百有余年,龙场还是默默无闻,山川依旧,黎民固穷。
但一切即将改变!
这是一个宿命的夜晚,黑暗已经笼罩了寂静的山谷,看着破烂的房舍和荒芜的穷山峻岭,想着韶华流逝,至今却一事无成,三十七岁的王守仁痛苦到了极点!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守仁默默地咀嚼着孟圣言中的精义:是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面对困难和痛苦,仍然要坚定前行,泰然处之。
“一直以来,我都是这样做的啊。”守仁心里小声地说着,往事并不如烟,又在脑海中一幕幕闪过。
孔诞二零二三年(耶元一四七二年),守仁出生在浙江余姚。
十岁,守仁离开浙江,随着全家一起搬到了北京,因为父亲王华考中了这一年的状元。
十二岁,守仁作了一首足可流传千古的《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守仁的家庭教师莫名其妙,把这首在他们看来荒诞不经的打油诗转交了王华,王状元看过之后沉思良久,叫来了守仁:“跟我去关外转转吧!”
王状元从诗中读出了味道:山和月到底哪个更大?十二岁的儿子能提出这样的玄妙的问题,书房便容不下他,还是出去开开眼界为好。
居庸关外,年少的守仁第一次看到了辽阔的草原和大漠,领略了纵马奔腾的豪情和快意,一颗种子开始在他心中萌芽。
十五岁,守仁一反常态,庄重地走到王状元面前,严肃地对父亲说道:“我已经写好了给皇上的上书,只要给我几万兵马,我愿出关为国靖难,讨平鞑靼。”
王状元沉默了,良久才如梦方醒,他激动之下顺手操起手边的书,劈头盖脸向守仁打去:“让你小子狂!让你小子狂!”
过了不久,守仁找王状元认错,他平静地说:“父亲,我上次的想法的确不切实际,多谢父亲教诲。”
王状元欣慰了,他拈须微笑道:“不要紧,有志向是好的,只要你将来努力,也不是不可能的。”
“不用了,出兵打仗我就不去了,如今我已有了新的志向。”
“喔,你想干什么?说给为父听听。”
做圣贤!”
王状元没有沉默,迅速做出了回复——一个响亮的耳光。
十七岁,守仁跑到了江西洪都,奉父命成婚。
洞房花烛日,新郎不见了!岳父满头大汗,全家四处寻觅,翌日清晨,终于在城郊一个道观找到了守仁,他惊讶地问道:“找我干啥?”
原来守仁昨日出来闲逛,遇到一个道士,觉得投缘,就跟着道士学打坐,这一坐就是一天,把成婚的事全忘到脑后了。
十八岁,守仁带着新婚妻子回老家余姚,认识了一个书生,结伴而行,闲聊解闷:“怎样才能成为圣贤呢?”
书生思虑良久:“格物穷理。”
“何意?”
书生微微一笑:“回去翻翻朱子之书,一见便知。”
守仁欣喜若狂,原来朱子早有明训:
何为圣贤?得道者也!
何为得道?通天理也!
何为通天理?若通天理,则尽知天下万物万事,可修身,可齐家,可治国,可平天下!唯天下至诚,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下之化育;可以赞天下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那么,如何通天理呢?四个字:格物穷理。
如何格呢?自己去悟。
格到何时呢?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
守仁笑了,原来圣贤之路如此简单:只要我不停格物,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终一日可以穷天理,得天道,步入圣贤之列。
那么自今日始,就从第一步做起,开始格物吧。
守仁回到北京,老状元发现儿子变了,除了看书还是看书,王华老怀甚慰,当然,他没有注意到,守仁只读朱熹的书。
不久之后,守仁从书房消失了,他呆在自己的花园里,看着一枝竹子发呆,一动不动。
王老状元心疑,走上前去:“你又想干什么?”
守仁压根不看老父一眼,眼睛依然死死盯着那根竹子,只是挥了挥手,轻声说道:“不要吵,我在参悟圣人之道。”
老父被气走了,守仁依然深情地注视着那根不知名的竹子,不顾风吹雨淋,不吃不喝,足足“格竹”七日,终于病倒了,也未见“理”。
在病中,守仁第一次产生了疑问:“朱子的话的对的吗?”
二十一岁,守仁考中举人。
二十二岁,守仁会试落榜。
二十五岁,守仁再考进士,铩羽而归。
二十六岁,守仁痛定思痛,到老父面前谢罪:“孩儿错了,书房苦读并无用处,学习兵法,熟悉韬略才是真正的报国之道,今后我会多读兵书,练习骑射,将来报效国家。”
言毕,守仁不慌不忙行了一礼,飘然而去。
二十八岁,守仁三战会试,金榜题名,高中二甲,到工部坐班。
三十岁,守仁调至刑部,四处问案,因他“格”了数年,也未格出“理”来,闲暇之时,守仁顺便参禅问道,也好找些灵感。
一日,守仁在杭州慕名拜访一位禅师,据说,这位禅师长期参佛,修行高深,已经悟透生死,看破红尘,各方僧俗争相请教,守仁也想从他这里得到更多的启示。
守仁失望了,这位禅师并无奇处,只是与他谈论一些他早已熟知的佛经禅理,守仁慢慢失去了兴趣,禅师也渐渐无言,双方陷入沉默。
漫长的沉默之中,守仁突然灵光一闪,打破了沉寂:“有家吗?”
禅师睁开了眼睛:“有。”
“家中尚有何人?”
“母亲尚在。”
“你想她吗?”
空荡荡的庙堂又恢复了寂静,只剩下窗外凌厉的风声。
良久之后,一声感叹响起:“怎能不想啊!”禅师缓缓低下了头。
守仁站起身来,看着面前这个惭愧的人,严肃地说:“想念自己的母亲,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这是人的本性呵!”
禅师无言,只默默流泪,他庄重地向守仁行礼告辞。翌日,禅师收拾行装,舍弃禅师的身份,还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亲。
守仁得了新的领悟:人性永存,朱子“存天理,遏人欲”有问题!
三十五岁,南京言官戴铣上书被廷杖,六品主事王守仁上章相救,弹劾大太监刘瑾为“权奸”,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
刘瑾不肯善罢甘休,还要赶尽杀绝,为了一解心头之恨,他特地找来杀手,准备在守仁赴任途中一了百了。守仁早有准备,路过杭州时他把鞋帽丢入了钱塘江,并留下遗书,称不释重负,决意投江自尽,这一招瞒过了杀手,也瞒过了到江边替他招魂的杭州官员。魂魄完好的守仁躲到了武夷山,他乡遇故知,老朋友劝他算了一卦:去南方。
在南京见了老父,“我意气用事,把功名丢了,对不起父亲大人。”
“不,这件事情你做得很对。”老状元此时已是南京的吏部尚书,他问了一个关键问题:“你今后打算怎么办?”
“我怕拖累父亲,只能找深山老林隐居了。”似乎是唯一的办法。
老尚书摇了摇头:“还是去龙场驿上任吧,毕竟你还是朝廷的人,职责在身,不可推诿。”
守仁带着老父亲的嘱咐,来到了龙场,这个蛮烟瘴雨的荒山绝域,他亲自深入深山老林,找到当地苗胞,耐心地用手语和他们交流,让他们住在自己周围,开设书院,教他们读书写字,移风易俗。
一晃三年,三十七岁的守仁,注定今夜无眠,他坐在特制石椁里,沉思入定,苦苦寻找“道理”的下落。从十八岁开始,我就不间断地寻找,沉思,不断地“格”,走遍了五湖四海,却始终不见它的踪影!十九年前,我是安享荣华富贵锦衣玉食人人称羡的风华少年,十九年间,我矢志不移追寻圣贤,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十九年后,我已变成了穷困潦倒身处绝境的中年穷酸,可我心下仍是一片茫然!
道道道,何为道?道在何处?
恍惚之间,守仁又回到了儿时,父亲一本正经地板着脸,给自己发蒙:“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守仁一阵激灵,“明明德”不就是“道”吗?
先哲本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齐治平,本就一以贯之啊!
老父的教诲又在守仁耳边响起:“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转来转去,还是又说到“格物”上面来了,想起“七日格竹”的痛苦,守仁几乎又陷入了极度的焦虑和狂躁。
老父却不理他,继续往下念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心正、正心!”守仁心里一颤,正心之后才有修齐治平,自己先前把“格物”看得太重了。他暗自深责,居然为小小困厄焦躁不安,可见我尚不“正”。心如何能“正”?孟圣有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作为大明读书人,一提及“浩然之气”,守仁自然就想到了那位“三千年不两见”的耿耿忠臣文丞相,这位江西籍的奇男子、伟丈夫、状元宰相,乃是大明朝所有真正读书人终身仰慕的一代完人。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於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
守仁自思:我虽遇小小波折,被贬至此,大小还是个驿丞,条件虽说差了点,又如何能与文丞相那间冬冻夏蒸、秽气逼人的酷劣囚室相比!文丞相本是美男子,先前也过惯了奢华生活,却能安之怡然。
“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
正是有此凭恃,文丞相才和历代忠臣烈士一起,构筑起支撑天地的道德巨柱,成为人生宇宙的最根本所在: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阒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故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一腔精忠之气,拳拳报国之心,不断地鞭挞着历代志士,守仁也不例外,此时他又从文丞相的悲歌慷慨之中,感受到了那悲壮雄烈的人格力量,只是守仁略微清醒之后,又开始变得沮丧了。
毕竟,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正气歌》中忠臣志士无一例外地失败了,他们的浩天正气在流血的屠刀前,根本不值一提。
文丞相也不例外,在关押多年之后,已丧失方向感的他得观刑人指示,南向再拜,礼毕,又索笔为诗一首,“吾事毕矣。”遂从容就义,衣带里留有一首绝命书: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守仁的心快凉了:文丞相不可学,他终究是理学中人,二十岁时,对策集英殿,以“法天不息”为题,洋洋万言,一挥而就,考官论其“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理宗钦点第一,御赐状元。道德文章均是一流,可在强力面前,“庶几无愧”是否有些软弱无力呢?
朱子之学,内无妄想,外无妄动,去人欲,存天理,谈成人之道,唯独善其身,竟落入无为的套子中,太束缚进取之心了!横渠先生壮志豪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惜,他开创的一代理学新宗,最终只落得个“庶几无愧”而已!
读圣贤书,当有大抱负,守仁又想到了“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的浙东先贤龙川先生陈亮。陈龙川与朱子不同,他一生特立独行,挺身而出,负荷时代使命,独当救亡大任,更主张“义利双行,王霸并用”,认为天理和人欲不可分割。陈龙川因“志在天下”,乃是为天下生民计利的有为之论,言谈中自有一种堂堂英气:“天下大势之所趋,天地鬼神不能易,而易之者人也!”此种文句,以雷霆万钧之力震铄着守仁的心,不由便激动起他的慷慨奋发之情。
风不动则不入,蛇不动则不行,龙不动则不能变化,比起一味的“欲以安坐感动者”,龙川学说确有不少高明之处。但面对无可措手的局面,陈龙川虽竭尽心力,也未能挽狂澜于既倒,反因他清醒热烈而困顿蹉跌,只能在心中完成他的壮烈。“不幸而吾言中,不听则国必亡”,最终,豪杰泪洒江山,两宋三百余年文明的命运也被牵引到万劫不复的地步,诸夏民族步入了“亡天下时代”。
诸家学说,谁也未能保住中夏之地,读圣贤书,竟有何用?守仁陷入了沉思:蒙元入主,神州陆沉,中夏之统尽绝,中夏之人,无复孑遗!三纲既沦,九法亦释,天地易位,日月晦暝,阴浊用事,迟迟至九十三年之久。中夏之人,渐染其俗,日与之化,身其氏名,口其言语,家其伦类,十室而九!
“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这是时人心愿。谁能完成此一壮举?洪武高皇帝出身贫寒,却能应时崛起,廓清中土,日月重光,河山再造,光复大义,劈开混沌,别立乾坤。七十之龄他犹能纵马奔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守仁追忆本朝太祖,无限仰慕:如洪武皇帝这般,才可谓“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可他与“理”有关联吗……
荒凉山谷,夜晚死一般寂静,石椁里的守仁浮想联翩,面沉如水,心似火煎,天人交战,无有已时:天理、人欲、王霸、义利、干戈、玉帛、阳关道、独木桥、名山大川、穷山恶水、杏花烟雨江南、铁马秋风塞北、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形如夜叉貌似无盐、世间百态、人生冷暖、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胜者为王败者寇、不以成败论英雄、孔孟之道、申韩之术、救黎民于水火、陷天下以刀兵、流芳千古、遗臭万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千锤百炼,油煎火烤,守仁的头胀大又缩小,缩小又胀大,快要炸开了。
忽然,一声大笑破空而出,声震寰宇,久久不绝,打碎了夜间的宁静,“潜龙在渊”的龙场脱胎换骨,“飞龙在天”,再不寂寞。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此一瞬已是永恒。
此一瞬,阴霾尽扫,天地阳明
阳明顿悟,一番大笑,笑出了一位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圣贤: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笑出了一门光芒冠绝当代,映照千古的“心学”葩:“理”在心中,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便是圣贤之道,如何师法自然?“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阳明先生一生的功业都在这四个字上。
三十九岁,阳明先生出任庐陵知县,此后,宦海沉浮,历任南京刑部主事、北京吏部主事、南京太仆寺少卿、南京鸿胪寺卿。
四十五岁,阳明先生挂都察院左佥都御使衔,巡抚江西南部南康、赣州地区。当时此地有土匪五股:谢志山、池仲容、陈曰能、龚福全、詹师富,占山为王,侵扰州县。
阳明先生不是书呆子,当即祭出了“知行合一”的法宝:
第一步,揪出土匪在官府中的卧底,让他们充当双面间谍。
第二步,在辖区实施“十家牌法”,十户一牌,保甲连坐。
第三步,出兵会剿大帽山,逢强智取,连破敌军四十余寨,斩杀俘虏七千余人,生擒祸首詹师富。
第四步,向朝廷要权,申领“王命旗牌”,提督军务,便宜行事,使杀伐斩断皆出于己手。并临时改革军制,所有将官,都由阳明先生临时任命,树立军中威权,层层负责之下,收如臂使指之效。
第五步,出兵会剿大庾,生擒陈曰能,再夺取横水左溪,谢志山率残兵退保地势险要的桶冈。阳明先生攻心战劝降后,匪军放松警惕,官军冒雨进攻,冲过险阻,一举破敌,谢志山等只好自缚投降。同时,湖广巡抚秦金剿灭龚福全部,阳明在横水设崇义县,改土归流。
第六步,桶冈之战后,盗匪望风而降,只剩下盘据浰头的池仲容,他搞假投降,阳明先生将计就计。在酒宴上斩杀池仲容后,阳明先生立即带兵进剿浰头,连破上、中、下三浰,残部逃到险地九连山固守,他再设奇计,选七百壮士化妆混进九连山,内外夹攻,将残部全歼。
至此,烦了朝廷十几年,屡招不安,屡打不平的江西盗匪被彻底扫平,阳明先生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连打带拉,连蒙带骗,就全部解决问题,而他的连打带拉,连蒙带骗,便是“知行合一”。
四十八岁,朝廷调阳明先生去福建剿匪,六月十四日,他刚刚走到丰城,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叛乱,南昌就是阳明先生妻家所在的洪都,他立即回师,开始了一生最大的功业——平宁王。
平宁王之叛和上一次打土匪不一样,土匪那是人人喊打,没的说。可是宁王毕竟是皇室成员,而且起兵时还打出了正义的旗号,说什么有遗诏等。这种皇室内讧,一般来说,朝廷的官员很棘手,一步走错就会掉脑袋。以前的燕王靖难,不就成功了吗?成者为王,败者为贼,燕王成了著名的永乐皇帝,反对他的人都灭了十族。殷鉴不远,所以这次宁王一造反,很多官员都是举棋不定的,有的甚至直接投奔宁王,准备做开国元勋,阳明先生不假思索地回师平叛,很不容易。
首先积极备战,调配军粮,修治器械,然后发出讨贼檄文,公布宁王罪状,要求各地起兵勤王。这么做很有效果,当时阳明先生名声正大,许多人看他站出来反对宁王,那宁王一定有罪,也一定是可以消灭,人心便倒向朝廷一边,很多官员都来投奔,愿意听他号令。
阳明先生当时最担心宁王挥师东下,占领故都南京。若南京失守,宁王就有称帝本钱,同时也占地利,不容易消灭。怎么办?阳明先生料到宁王不通军略,就虚张声势,利用假宣传假情报,扰乱宁王视线,逼他做出错误判断,以为各路大军已做成合围态势。同时使用反间计,使宁王猜疑自己部下的进攻南京策略。宁王果然上当,有半个月时间不知所措,没有发兵攻南京,阳明先生利用这个时机,做好防守南京的准备,宁王再打南京已不可能。七月,宁王率六万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长江攻安庆,他的老巢南昌则空虚了。
阳明先生这时凑够八万人马,主力是衙役乡兵,和刚招安的土匪流寇,对外号称三十万。有人指出应该急救安庆,阳明先生胸有成竹:“现在九江、南康已被敌军占领,如果我们越过南昌跨江救援安庆,将腹背受敌。现在南昌空虚,我军锐气正盛,可以一举攻破,敌军听说南昌失守,肯定回师来救,这时我们在鄱阳湖迎击他,定能取胜。”
南昌很快攻破,大军入城,将士们有杀掠百姓宗室的行为,阳明先生斩杀了十几个犯令的,稳住了局势,南昌士庶归心。
在南昌停了两日,阳明先生便派诸将分五路迎击回援南昌的宁王大军,四路分兵迎进,一路设伏。一交手,宁王大军腹背受敌,分割成几部分,后又中了埋伏,大败一场,溃逃退守八字脑地区。
宁王见局势不妙,急调九江南康精锐部队出击,阳明先生派几路大军迎战取南康,这一仗打得很激烈,是关键的一战。官军一度退却,阳明先生立即斩杀了后退的人,命令诸军死战,终于败敌。
敌军退保樵舍后,将大船结成方阵,宁王拿出金银珠宝犒赏将士,求再一搏。但方阵被阳明先生看出了破绽,决定援用赤壁之战的老例,放火烧船。第二天,宁王正在船上召开他的“早朝”会议,群臣集中在一起。阳明先生大军杀到,用小船装草,迎风纵火,烧毁了宁王的副船,王妃娄氏以下宫人以及文武官员们纷纷跳水自杀。宁王的大船搁浅,不能行动,仓促间换小船逃命,被阳明先生的部下王冕部追上擒获,宁王的其他文武大臣也被擒获。不久,南康九江也被官军攻陷。
宁王朱宸濠准备十年,自南昌起兵叛乱,为赣南巡抚王阳明一举剿灭,到战乱全面平息,前后只用了三十五天,这就是“知行合一”。
五十六岁,赋闲多年后,阳明先生再次充任救火队员,两广思恩、田州两地两位少数民族首领卢苏、王受起兵造反,两广总督姚镆束手无策,朝廷别无他法,只好再次请先生出山,其时他身体已经很差了。
弟子钱德洪和王畿为老师送行,五月的天地一片宁静,大风拂过空旷的天泉桥,阵阵风声中,阳明先生高声吟道: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钱德洪、王畿屏气凝神一言不发,记下了流传千古的“心学四诀”。
天泉论道,阳明先生将毕生的坎坷和智慧传授给了后人,他仰首向苍穹,大笑之间飘然离去:“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听说用兵如神的阳明先生来了,卢苏、王受毫不迟疑地决定接受朝廷招安。先生到达南宁,卢苏、王受便派人来投降,阳明先生命令他们进见,这几个人又吓坏了,他们听说过阳明以前用兵多诈的故事,害怕去了上当,但不投降必死无疑,没奈何只好带着兵来见阳明先生。
阳明先生正言厉色,将卢王二人教训一顿,打了几板子就释放了,然后进入卢王大营,接见士兵,七万人一下子全服了,闹腾了多年的卢王之乱,自此摆平。事情办完,阳明才上书,说明用兵十害,招抚十善,随即善后,将田州分成两州,并设立十九个巡检司,给卢、王等人都安排了相应职位,这一带便彻底稳定了。
当时还有一处叛乱势力,盘据断藤峡数十年,阳明先生出兵尽平八寨,敲山震虎,免得各地头领误会自己只会招抚,不会打仗。
恩威并用,安抚两广,“知行合一”得到了最好的阐释!
五十七岁,肺病发作,递上要求回家的报告,阳明先生当机立断,踏上了回乡之路,他终究没能回去,十一月,安息于江西南安。
太上有三朽:立言、立功、立德,阳明先生皆得之矣。彪炳显赫,自明之后,唯此一人而已!远古不可考,史有明载的圣贤先哲,立言立德虽代不乏人,唯“立功”一项却是可遇不可求。故千古以来,有“三不朽”之业,能与阳明先生比肩并列者,仅诸葛武侯一人而已。
至于被吹捧上天的曾国藩,其实只有“立功”一项勉强上得台面,说他“立言”,集子倒是够厚,洋洋洒洒一千四百余万字,除了几个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的抱残守缺的老学究,又有谁人记得只言片语?说他“立德”,曾老自己都认了:“外惭清议,内疚神明,萃六州之铁,不能铸此一错!”反观阳明先生,临终之时,他以手指胸,欢笑而去:“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境界之别,判若云泥,不啻霄壤。
阳明先生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他一生心系百姓,坚持正义和良知,是当之无愧的圣贤,归根溯源,阳明的一生离不了“龙场顿悟”,那短短一瞬,已向人类昭示了永恒不逝的亮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惟知行合一者得焉!
[tr=rgb(255,255,255)][td][/td][/tr]
 楼主| 发表于 2013-3-26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晕,大伙儿这么不给面子,零落成泥碾作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4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阳明龙场悟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4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好文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1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3 00:04 , Processed in 0.05298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