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上山下乡去

[图文写说] 【法书竞临】之3:篆隶楷基本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42-21 22 23 24 25
21.jpg


22.jpg


23.jpg


24.jpg


2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42-26 27 28 29 30
26.jpg


27.jpg


28.jpg


29.jpg


3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42-31 32 33 34 35
31.jpg


32.jpg


33.jpg


34.jpg


3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42-36 37 38 39 40 41 42

36.jpg


37.jpg


38.jpg


39.jpg


40.jpg


41.jpg


4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虞书临摹示范参考视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法书竞临】之3:篆隶楷基本功
【小篆】邓石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邓石如】
邓石如为清代碑学书家巨擘,擅长四体书,其书法艺术是我国书法史上一座杰出的丰碑。其篆书初学李斯、李阳冰,后学《禅国山碑》、《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识、汉碑额等。他的篆书纵横捭阖,字体微方,接近秦汉瓦当和汉碑额。他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年来玉筯篆的樊篱,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时人对邓石如的书艺评价极高,列其篆、隶书为“神品”,称其“四体皆精,国朝第一”。

【邓石如心经】4-1
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邓石如心经】4-2
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邓石如心经】4-3
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邓石如心经】4-4
4.jpg


【心经诵读(玄奘法师译本)】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xīn jīng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guān zì zài pú sà,
观自在菩萨,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
照见五蕴皆空,
dù yī qiē kǔ è 。
度一切苦厄。
shè lì zǐ,
舍利子,
sè bú yì kōng ,
色不异空,
kōng bú yì sè,
空不异色,
sè jí shì kōng ,
色即是空,
kōng jí shì sè。
空即是色。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受想行识,
yì fù rú shì
亦复如是。
shè lì zǐ,
舍利子,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是诸法空相,
bù shēng bú miè,
不生不灭,
bú gòu bú jìng,
不垢不净,
bù zēng bù jiǎn,
不增不减,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是故空中无色,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无受想行识,
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
无眼耳鼻舌身意,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无色声香味触法,
wú yǎn jiè,
无眼界,
nǎi zhì wú yì shí jiè,
乃至无意识界,
wú wú míng,
无无明,
yì wú wú míng jìn,
亦无无明尽,
nǎi zhì wú lǎo sǐ,
乃至无老死,
yì wú lǎo sǐ jìn
亦无老死尽。
wú kǔ jí miè dào,
无苦集灭道,
wú zhì yì wú dé,
无智亦无得,
yǐ wú suǒ dé gù
以无所得故。
pú tí sà duǒ,
菩提萨埵,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xīn wú guàài。
心无挂碍。
wú guàài gù,
无挂碍故,
wú yǒu kǒng bù,
无有恐怖,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远离颠倒梦想,
jiū jìng niè pán
究竟涅槃。
sān shì zhū fó,
三世诸佛,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shì dà shén zhòu,
是大神咒,
shì dà míng zhòu,
是大明咒,
shì wú shàng zhòu,
是无上咒,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
是无等等咒。
néng chú yí qiè kǔ,
能除一切苦,
zhēn shí bù xū。
真实不虚。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jí shuō zhòu yuē:
即说咒曰:
gā dì gā dì,
揭谛揭谛(jie di jie di),
bā lā gā dī,
波罗揭谛(bo ruo jie di),
bā lā sāng gā dī,
波罗僧揭谛(bo ruo seng jie di),
bō dì sī⌒wa⌒hǎ.(连读可近似sua ha)
菩提萨婆诃(pu ti sa po he)。
(咒语应用梵文读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邓石如篆书在笔法上的创新及其价值
王俊
内容提要:
邓石如篆书完成了一次开创性的变革,其创造性在书法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此前的篆书创作,大多行笔拘窘,笔力纤弱,殊乏蕴藉,但以整齐划一为能事而流入俗格,终成流弊,走上穷途末路。邓石如在用笔上增加了灵动,使线条表现出活脱,并赋予篆书以书写的便捷性,其风格在“二李”小篆的基础上,兼取秦汉金石文字,又参以隶书的笔意笔势,随机应变,因字布势,流畅生动又浑朴厚重。它使得小篆的线条出现了丰富的变化,拓展了小篆的艺术表现力,增加了小篆的审美效果;同时,它顺应毛笔自然的书写,解决了篆书书写的便利性,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篆书的技法问题。他不仅开创了崭新的一代风貌,同时别开生面,以其巨大的影响力而引领一时风气,被称为篆书的复兴。邓石如对篆书的变革,为后继者服膺,继其踵者,代不乏人。在篆书领域,他扮演了一位发幽表微、搭桥引路的角色。
关键词: 邓石如 篆书笔法 创新 影响
邓石如(1743-1805)以拔俗迈古的真、草、隶、篆四体书法和独绝自立的“邓派”篆刻,赢得了“津梁后生,一代宗仰”(李兆洛《养一斋文集》)①的美誉。晚清桐城方朔《为陶叔渊广文题完白山人四体书》曰:“吾乡完白山人四体书,皆高古绝伦。若如包慎伯大令九论书言之,则神品一人,惟以山人篆隶置之;妙品上一人,惟以山人分书及真书置之;能品上八人,以山人草书置之;逸品上十四人,以山人行书置之。则诚如曹文敏公所定国朝第一,诚第一也”(《枕经堂文抄》)②。所以, 沙孟海先生情不自禁地赞赏:“清代书人,公推为卓然大家的,不是东阁大学士刘墉,也不是内阁大学士翁方纲,偏是那位藤杖芒鞋的邓山人(石如)。”(《近三百年的书学》)③
邓石如对自己的篆隶书颇自负,他在贺程瑶田八十寿辰信中说“今余篆隶书颇见称于世……”(《易畴聘君老先生八十寿序》),这样的话在古人一般不会轻易出口,况且是面对着长辈学者。从文献资料看,邓石如的篆隶书在其生前已经饮誉南北了;今人也皆推邓石如书法艺术中隶篆成就最高,这应该毋庸置疑。但比较而言,邓石如对其篆书似乎更得意,每每酒酣落墨,自睨其书曰:“何处让冰斯!”,“邓布衣篆书世岂有敌哉!”(《怀宁县志·邓石如传略》)。康有为盛赞邓石如篆书,推许“为冰翁千年来之集大成者”(《广艺舟双楫》)。
在我们看来,邓石如四体书法中,其篆书完成了一次开创性的变革。他的篆书创作别开生面,更具有创造性,更具有影响力,为推进篆书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在书法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正如沙孟海先生所言,“邓石如的篆书,比他的隶、揩、行、草都来得好。自从邓石如一出,把过去几百年中的作篆方法,完全推翻,另用一种凝练舒畅之笔写之,蔚然自成一家面目。”(《近三百年的书学》)④。
本文拟对邓石如篆书的笔法革新进行一次考察和讨论,以就教于专家。
评价邓石如的篆书,有必要对篆书的发展历史进行一次回顾。把邓石如的篆书创作放在篆字艺术流变的过程中来讨论,对于我们以历史的眼光,全面、准确地分析和理解邓石如的篆书艺术的价值,无疑是一个前提条件。
秦小篆以前,从陶文、甲骨文到金文、籀文,汉字发展的进程,自然而然地循序渐进。秦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都相应作了统一的规范,其中的“书同文”就是取消六国文字,统一使用一种规范的字体——即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秦小篆。传为李斯所书的《泰山刻石》、《瑯琊台刻石》以及后人摹刻的《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是秦篆的典型样式。统一的文字,既是规范的字体,同时也是规范的书体。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文字构造的极端秩序化,也看到了文字书写的极端严谨化。
附庸于实用的小篆,展示着匀整有序的美感。秦小篆的审美意义,在于形态的均称,线条的纯净,在文字表意功能之外显现它的形式美感。但是,如果单纯从书法艺术的视角来考量统一使用小篆所带来的后果,我们就很容易发现,秦篆的规范严谨,限制了书写的自由。文字缺乏书写性是一个很难堪的事,秦小篆虽然是官方文字,但即使在许多正式场合也无法正常使用。显而易见,在各种书体中,小篆的普及性尤其受到限制。我们有理由认为,秦小篆的整肃和秦朝统治的严酷一样,结果是物极必反。秦朝很快被推翻了,相应地是小篆也迅速地退出了实用文字的领域,由富有生机的隶书来取而代之。
之后,退出实用舞台的篆书虽然仍被使用着,但它的功能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它被有限地使用在一些特定的地方,如基本承袭旧制的碑刻、印章,以及需要用篆书来装饰美化的器物如碑额、器铭等。这其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它表明篆书从“实用”领域转向“艺术”领域,更主要的功能是以装饰性来满足人们的艺术欣赏,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美术性功能愈来愈被人们看重。但我们同时也发现到,小篆整饬密致,井然有序,缺少变化,缺乏姿态,力度和速度平稳均衡,其格调气韵就受到损伤,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也受到一定的影响。这样的状态一脉相传地向后延续着。唐代的李阳冰、五代的徐铉等书写的小篆,以匀称工稳、温文尔雅见称于世,被称为“玉箸篆”、“铁线篆”。“二李”(李斯、李阳冰)等人篆书,字形协调,线条款婉,也颇值观赏。所以,一直被习篆者视为小篆正宗,奉作楷则。但其余之下一等者,行笔拘窘,笔力纤弱,殊乏蕴藉,但以整齐划一为能事而流入俗格。这样的状况日盛一日,经千年未见改观,于是终成流弊,走上穷途末路。
一直到清中叶邓石如的出现,这种状态终于发生了变化。邓石如篆书排除积习,其篆书创作,在用笔上增加了灵动,使线条表现出活脱,并赋予篆书以书写的便捷性,被称为篆书的复兴。其风格在“二李”小篆的基础上,兼取秦汉金石文字,又参以隶书的笔意笔势,随机应变,因字布势,流畅生动又浑朴厚重,引领一时风气,从而开创了崭新的一代风貌。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为什么会在邓石如这里完成了篆书的革新,邓石如是如何来进行篆书变革的?
我们知道,中国文字书写之所以发展成一门艺术,与中国人的书写工具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毛笔有着柔软的特性,随着书写者用笔的提按、徐疾等动作,笔墨留下的轨迹——线条,便产生了丰富的变化。线条是中国书法的生命,毛笔行走的状态体现着中国书法的魅力所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常常说线条是书写者情感意趣的流露,是书写者生命运动形式的投射。
毛笔的特性和它所带来的线条的韵味,从一开始就被先民发现并掌握了。陶文、甲骨文、金石文字上,线条意识还没有自觉,到战国简牍帛书中,线条的变化有了许多的显现。但秦代的小篆,线条的运动感反而退缩了。秦小篆的书写,在许多情况下,往往背离了书写工具的自然属性,也背离了书写行为的生理特征。幸运的是秦统一文字时,还有其它杂体在民间仍然存活着。承续战国简帛书一脉而保留下来的秦隶,顽强地保持着生命活力,在汉代进化为汉隶,使充满律动的线条复活了。很显然,书写都是崇尚自由、追求自在的。比较于小篆,隶书更容易接受书法家的亲近。
小篆作为装饰性的文字保留下来时,对待它的美术化形态,就一直有两种态度,一般人希望把它的“工艺化”特征更加强化,但也总是有人尝试着进行变革。宋、元、明时期,赵孟頫、李东阳、赵宦光等人,开始探索在“二李”篆书线条模式以外,追求新的表现方法,展示自然书写的意趣。但由于他们篆书的成就并不高,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也不大。当这股潜流静静地流淌到清代,终于掀起了狂潮。清初的政治背景下,人们内心的郁闷、压抑形成了复杂的心理,他们在学术和艺术中寻找心灵的“避难所”,同时也带来了审美观念的改变,希望通过求新、求变的艺术形式把内心的情绪释放出来,发泄出来。标新立异的“扬州八怪”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而碑学的兴起,恰恰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首先是隶书出现了复兴。碑学大兴也是篆书重振和突破的机遇,单等一个有艺术素质并且能够领袖群伦的人物的出现了。这个任务历史地落在邓石如的身上。
首先应该引起我们兴趣的是邓石如的变革意识和创新胆识。刘恒先生在《中国书法史•清代卷》中评价邓石如说:“在清代书坛上,写篆字能够突破王澍一派的笼罩,广泛汲取秦、汉碑刻的不同特点加以融会提炼的,邓石如是第一人”。⑤这正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邓石如曾自述学篆的过程:“余初以少温为归,久而审其利病,于是以《国山石刻》、《天发神谶文》、《三公山碑》作其气,《开母石阙》致其朴,《之罘》二十八字端其神,《石鼓文》以畅其致,彝器款识以尽其变,汉人碑额以博其体,举秦汉之际零碑断碣,靡不习究,闭户整年不敢是也”(吴育《完白山人篆书双钩记》)。邓石如学篆之初,是以“二李”为宗的,在此之前,小篆的“正宗”恐怕是谁也绕不过去。从邓石如传世墨迹看,他四十岁前学李阳冰,后几年间又上溯李斯。但他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做到“审其利病”,这种面对经典和权威不盲目崇拜,不一味迷信,而是敢于持有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正是其他人没能做到的地方。他看到了“二李”小篆的缺陷,于是,“举秦汉之际零碑断碣,靡不习究,”,来弥补“二李”小篆在“气”、“朴”、“神”、“致”方面的不足,达到“尽其变”,“博其体”。傅爱国先生提出,“从审美角度看,这里所说的‘气’、‘朴’、‘神’、‘致’,都是我国传统艺术中内在于形式深层的审美范畴,‘变’与‘体’是这些抽象形式美被创造的规律。可见,邓石如不是一味崇尚古人的复古主义者,他是一个善于寻根探源、感受和把握形式美,继往开来、认识和运用创造形式美规律的艺术大师”(《邓石如论》)⑥。这个评价是确切的。
邓石如的篆书是对“二李”小篆的创造性变革,这场变革的意义十分重大,它使得小篆的线条出现了丰富的变化,拓展了小篆的艺术表现力,增加了小篆的审美效果;同时,它顺应毛笔自然的书写,解决了篆书书写的便利性,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篆书的技法问题。李兆洛认为邓石如的书法“真气弥漫”、“绝去时俗,允俯古初”(《养一斋文集》),这种质朴率真的自然的书写,恢复了古人的书写状态。
曾经追随邓石如的包世臣说过一段话:“山人篆法以二李为宗,而纵横捭阖之妙,则得之史籀,稍参隶意,杀锋以取经折,故字体微方,与秦汉当额文为尤近”(《小倦游阁文集》)。这里,包世臣确切地指出了邓石如篆书的渊源有自——首先,邓石如的篆书以“二李”为宗,但原本规整的小篆,到了他的笔下,却有了“纵横捭阖之妙”,这是他从史籀文中汲取营养而有所创造得以形成的。清同治时的庄受祺也说,山人篆书“于秦相而外,更仿猎碣及周秦以来金石铭识,而别有情意熔铸”(《怀宁县志·邓石如传略》)。我们知道,“史籀”、“猎碣”和秦篆之外的“周秦以来金石铭识”,都比秦小篆要显得生动轻松许多。如此地融会贯通,无疑给小篆增加了动势。在邓石如作品中,大篆书法不多见,但从传世的《阴符经》看,邓石如在大篆上下过一定的功夫。此外,他又在小篆中“稍参隶意”。赵之谦说:“山人篆书笔笔从隶出,其自谓不及少温当在此,然此正自越过少温”(《邓石如书司马温公家仪题记》),由此可见,“稍参隶意”,是他超越前人的成功秘诀。
如此一举,不但改变了小篆的结构,也丰富了小篆的线条,并使得小篆的书写变得更加容易。过去的一些习篆者,在严谨的篆书线条面前无所适从,甚至想出用截毫、裹毫等在今天看来很可笑的办法,来解决用笔问题。邓石如的变革,为篆书的书写提供了便利。故康有为说:“完白山人未出,天下以秦分为不可作之书,自非好古之士,鲜或能之。完白山人既出以后,三尺竖僮,仅能操笔,皆能为篆”(《广艺舟双楫》)。邓石如之后,习篆者蔚然成风,形成一个篆书艺术创作的高峰期。
金榜曾经和左辅谈论邓石如书法,“是实能以钟王之腕力,运史籀之体制者,数百年以来一人而已”(怀宁白麟坂《邓氏宗谱·左辅序》)。从这句话中,也能探得邓石如篆书中的一些消息来。钟王腕力与史籀体制,给我们提示了思考的方向,他在运笔上采用了钟王之力,字势上吸收了史籀之体,并且以钟王之腕力运史籀之体制,其形态,我们就可以想见了。
为了强化篆书线条的厚重雄浑,邓石如以长锋羊毫为之,增加提按,使笔势丰富多变,线条婀娜灵动。他吸收写碑的笔法,不拘泥于“中锋用笔”,而是笔锋不断变化。他用高超的用笔技巧创造线条的美感,他的线条轻快流丽,充满了动感,与他人的平匀怯弱形成了反差。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小篆审美意识的觉醒,而且也给他的后继者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思路和空间。此前的小篆,我们几乎可以说很难有风格的比较。从邓石如开始,小篆的书写,出现了风格的差异。小篆书法风格的出现,在书法发展史上无疑是极有意义的。从清代中后期直至现当代,小篆风格的跨度越来越大,异彩纷呈。以“二李”书风进行创作也不乏名声显赫者,只是“二李”篆书风格不再是处在“正宗”的地位上了。
邓石如对小篆的变革是成功的,成功的因素有许多。邓石如交游广泛,曾经观摩了许多的珍贵金石善本,一有机会,他就专心临摹,朝夕不辍。特别是在江宁梅镠家八年,得尽观所藏。他师古不泥,兼收并蓄,终于突破樊篱,独辟蹊径。他之所以能够如此融会贯通取得成功,就在于他“所见博,所临多,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尽得于目,尽存于心,尽应于手。如蜂采花,酝酿久之,变化纵横,自有成效”(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说到底,是基于他的刻苦学习、勤奋思考,勇于探索、创新。
邓石如无疑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康有为评价为“尽收古今之长,而结胎成形,于汉篆为多,遂能上掩千古,下开百祀,后之作者,莫之与京矣”。他在篆书上的革新,对后世发生着深远的影响。“完白得力处在以隶笔为篆,吾尝谓篆法之有邓石如,犹儒家之有孟子,禅家之有大鉴禅师,皆直指本心,使人自证自悟,皆具广大神力功德以为教化主,天下有识者,当自知之也。”(《广艺舟双楫》)在康有为心目中,邓石如就是篆字书法的“教主”。
客观地看,邓石如在篆书结体上的变革并不大,他的篆书体势基本沿袭“二李”。但毕竟有所探索,有所改造。上文提到包世臣说过“(邓石如篆书)稍参隶意,杀锋以取经折,故字体微方,与秦汉当额文为尤近”,我们知道,隶书在结字比较于篆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篆书体势取圆,而隶书体势取方,隶书改变了篆书转折处的圆转,取方折的笔势。邓石如的篆书参以隶书的体势,化圆为方,方圆并施,所以能“与秦汉当额文为尤近”。而且,邓石如为了强调风格个性,他把一些纵势的笔画拖长,伸至他认为美的长度,整个字重心上移,垂脚舒展,从而使形成纵逸之势。做到这些,已经很有意义了,开创启导之功,不可湮灭。
邓石如对篆书的变革,为后继者服膺,继其踵者,代不乏人。特别是吴熙载、杨沂孙、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等人,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李刚田先生曾做过分析介绍:吴熙载在邓氏篆书之“实”中稍加虚灵,更见纯熟;徐三庚夸张了邓氏篆书的疏密对比,以流动飘逸线条自创一格;赵之谦继承邓氏融合秦汉的思想和杀锋用笔的技巧,于方劲严整之中见秀姿;吴昌硕加强长锋羊毫作书而产生的笔力苍厚之感,使线条具有金文意味,并将行草书体势引进篆书。他们往往从邓石如的某个特点加以扩展,各自形成鲜明的个性。甚至可以说,在创作成果上,他们大多已经超越了邓石如,有出蓝之誉。“打破篆书结构的正势是由吴昌硕完成的”,吴昌硕的篆书以邓石如小篆为基本体势,并把《石鼓文》结体糅合进来,其篆书结构左低右高,峻拔一角以取势。“从邓到吴经过了一百多年,才完成了篆书从用笔到结构打破‘二李’之正而走向正侧变化的过程”,篆书艺术“终于走上了以追求笔墨变化和结构变化为特点的艺术之路” (《邓石如篆书》)⑦。邓石如在篆书领域“扮演了一位发幽表微、搭桥引路的角色” ⑧
其实,邓石如的意义正在于此。
—————————————
注释:
①转引自穆孝天、许佳琼著《邓石如》(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本文所征引文字未作注明者均转引自此书。
②转引自傅爱国《邓石如论》,《近现代江淮书风研究》(安徽美术出版社2010年)。包世臣《艺舟双楫·国朝书品》之品第,列“能品上”7人,“逸品上”15人,与方朔所记略有出入。
③④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20世纪书法研究丛书·历史文脉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
⑤⑧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
⑥傅爱国《邓石如论》,《近现代江淮书风研究》(安徽美术出版社2010年)。
⑦李刚田《邓石如篆书》,芥子园网“读书专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法书竞临】之3:篆隶楷基本功
【清代】金农早期隶书帖

【金农】
金农(1687-1763),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久居扬州,扬州八怪之一。原名司农,字寿田;39岁后,更名为农,更字寿门,一生所署之斋馆别号众多,有冬心先生、江湖听雨翁、金牛湖诗老、老丁、古泉居士、竹泉、曲江外史、稽留山民、莲身居士、龙棱仙客、耻春亭长、寿道士、金吉金、苏伐罗吉苏伐罗(佛家经上“苏伐罗”即汉文“金”字,苏伐罗吉苏伐罗就是金吉金)、金廿六郎、如来最小弟、惜花人、昔耶居士、枯梅庵主、心出家庵粥饭僧、仙坛扫花人、松长者、百二砚田富翁、三朝老民(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等。早年读书于何焯家,并与丁敬相交。他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他收藏的金石文字多至千卷,性好游历,“足迹半天下”。乾隆元年(1735年)荐举博学鸿词落选,入京未试而返。后以卖画长期居住扬州的三祝庵、西方寺等地,至衰老穷困而死,终身布衣,生活清苦。

金农初不以工书为念,然书法造诣却在“扬州八怪”中成为最有成就的一位,特别是他的行书和隶书均有着高妙而独到的审美价值。他的隶书早年是“墨守汉人绳墨”的,风格规整,笔划沉厚朴实,其笔划未送到而收锋,结构严密,多内敛之势,而少外拓之姿,具有朴素简洁风格,但是到了五十岁既负盛名之后,有意“骇俗”,他独创一种“渴笔八分”,融汉隶和魏楷于一体,这种被人称之为“漆书”的新书体,笔划方正,棱角分明,横划粗重而竖划纤细,墨色乌黑光亮,犹如漆成,这是其大胆创新、自辟蹊径的标志;金农的行书从其早期开始就不入常格,而以碑法与自家的“漆书”法写成的行草书,用笔率真,随心所欲,点画浪藉而又笔墨醇厚,粗头烂服之间,透出苍逸稚拙之趣,令人叹服;其“写经雕版”式的楷书,似乎与民间书法一脉相通,没有轻重的线条变化和圆润的转折用笔,也没有提顿中的波挑,以均匀的线条和方硬的转折,书写出类似单线体美术字的书体,却又具有器形文字般的古茂,其书法的启迪意义非常深远。


【金农隶书帖】32-1
jn0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农隶书帖】32-2
jn0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农隶书帖】32-3
jn0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农隶书帖】32-3
jn0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农隶书帖】32-4 5 6 7 8 9 10
jn04.jpg


jn05.jpg


jn06.jpg


jn07.jpg

jn08.jpg


jn09.jpg


jn1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农隶书帖】32-11 12 13 14 15
jn11.jpg


jn12.jpg


jn13.jpg


jn14.jpg


jn1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农隶书帖】32-16 17 18 19 20
jn16.jpg


jn17.jpg


jn18.jpg


jn19.jpg


jn2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农隶书帖】32-21 22 23 24 25
jn21.jpg


jn22.jpg


jn23.jpg


jn24.jpg


jn2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农隶书帖】32-26 27 28 29 30 31 32
jn26.jpg


jn27.jpg


jn28.jpg


jn29.jpg


jn30.jpg


jn31.jpg


jn3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先发这些吧。我选的这些法帖像素比较高,有兴趣的朋友可下载放大观赏。这些帖子也兼顾了我的兴趣。接下来就是各位书友的发挥了,一是补充自己喜爱的法帖,二是把自己临有时日的作品赶紧发上来,三是尽可能去尝试新的风格。本期时间跨度较长,正适合静下心来临摹,希望半年以后每个人都有所收获。感谢大家的支持。顺颂书安。
@宽心舍得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11-23 18:58 , Processed in 0.04750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