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5|回复: 2

[国观茶馆] 正反合:社会@资本@生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5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正反合:社会@资本@生态
    人类的社会活动存在一个生态边界,因为人类不能直接在物理、化学世界中生活,人首先是作为动物从生物自然中生长出来的,政权的边界则是他人。资本活动也存在一个社会边界,单独的个人无法通过金银与其他生物发生交易,更不用说印刷的法币了,资本只能是一种社会信用,正如政治权利一样。
柄谷行人《世界史的构造@交换样式论》:
赫斯讲到“生命乃是生产性的生命活动的交换”:
人们的交往乃是人类活动的场,在此每个个人可以实现自己的生命和能力,使之参与活动。他们的活动越旺盛其生产力就越能提高,而交往若受到限制,他们的生产力也将受到限制。他们的生命的媒介物,即个人诸能力如果没有得到交换,每个个体将无以生存。人类的交往并非他们的本质的偶然派生物,交往就是人类的现实性本质……
在《资本论》中曾指出资本主义式的农业“破坏着人和土地的物质交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其论据,马克思是从化学肥料型农业的创始者同时又是其批判者而首倡循环型农业的德国化学家李比希那里得来的。
   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世界与物理世界的相互作用不仅是可变投入与不变投入的关系,物种与生态以及物理宇宙是在协同共在中不断前行的。正如地球成为有生命的载体是宇宙演化的产物一样,人的生存与发展也要从地球的生态演化中求取……
   “推动力来自外部,而每一文明国家皆不完全是其自身文明之产物。否则它至多只能创造有限的文明,恰如时钟,走了一段时间后突然停了下来。为了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它必须接触更加广阔的世界,外部世界能以它自身的东西来充实该文明区域,并为其注入全新的营养成分。”(吕西安·费弗尔《大地与人类演进:地理学视野下的史学引论》引Ibid)从这个意义上说,印第安文明、非洲文明从反面,东亚文明、西欧文明从正面,伊斯兰文明从中间,从而构成一个世界文明的织体。
在亚洲式形态中,为了让农业和工业成为自给自足的一体,没有分离出都市和农村之间的交换,也没有介入与其他共住体之间的交换。与此相对,在罗马式形态中,农业才是罗马市民的职业,无论是经营什么工商业也不能被允许,甚至可以说工商业是堕落的,是解放的奴隶、被保护民和外来人的生计。像已经看到的那样,罗马市民一方面把必要劳动发挥在家庭劳动、作为自由民生计的农业上,另一方面,把剩余劳动支出在为了罗马共住体——国家的军务、工业劳动上;由于征服战争=奴隶制的发展,土地占有的集中、国外贸易、货币制度的登场等,为维持=再生产传统的罗马共住体而进行的劳动形态解体,逐渐地个人消费欲望增大化,使商品生产和交换蔓延,并使支撑古典古代形态的共有地的双重确定形态和为了保护那个土地所有制的剩余劳动的支出形态变形,由此古典古代式生产方式渐渐解体了。
——内田弘《1857-1858批判》研究@共同体和本源性积累
中原的“生态模式“:
从本质上来说,农业才是一个生态或者生物进化的“可变投入量”。生物网的协同进化,可以说是一个“全要素的可变投入量”:即生态的协同进化不是可变投入量与不变投入量的配比,而是可变投入量之间的配比问题,并且这个“可变配比”也是一个可变投入量,这就是生态进化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一个宜居地球的产生,而“物理战争”最终的结局只是月球化或者火星化。战争在核武器上的悖论,在于生态与物理世界的同归于尽,或者说生态世界的最后边际是物理世界。
    所谓“战争促销”(从游牧到海盗),在早期的历史贡献在于它在促进部落链接、自然链接、物理链接上的“链式反应”,但是武器或者工业本身一旦超出物理与生物的“边际”,就将造成生态崩溃和物理回归。这也是民主与专制的边界,集中与协同是必要的整体性“生态配比”,但是当某个单一可变量不能引起其他可变量的“生态反应”时,就自动成为一个不变量,而成为一个物理常数、进而归零。以此类推,一个集团、党派、民族、乃至物种,如果不能在一个生态圈里协同进化(即造成各级组织的正向反馈),那将是“癌变”,将成是使系统归零的物理常数。
地中海的“殖民模式“:
   自然演化:纳什均衡
在每一个拥有领土的社会里,事物总会根据自然进程,遵循着这样的顺序:资本首先投入农业,然后是制造业,最后才是对外贸易。与农业自然先于制造业的理由一样,在利润相等或接近的条件下,资本投入制造业也自然先于对外贸易。(《国富论》三)与之类似,乔万尼·阿瑞吉在《漫长的20世纪》中提到国家与资本、资本主义与地主阶级、市场与计划的辩证关系。
三角贸易:对称破缺
欧洲人控制下的新大陆农业从一开始就以出口为主。在整个加勒比海地区和南美洲,几乎所有的糖料作物、烟草和棉花都在使用非洲奴隶的种植园内生产,其原因在于大死亡造成美洲劳动力短缺,而欧洲人又不愿意移民新大陆。与印度和中国的农民或东欧的农奴不同,在美洲的非洲奴隶所需的食物大多不是自己生产的。食物尤其是鱼和谷物不得不靠进口,特别是从北美殖民地进口。奴隶也需要穿衣,这就为廉价的棉纺织品提供了市场。日益增多的印度纺织品被运到西非,在那里换取奴隶,然后把他们卖到加勒比海地区。最后,新大陆的产品如蔗糖、烟草和原棉运回英国。如果没有煤和殖民地,旧生态体制的局限会迫使不列颠人把越来越多的土地用于食物的生产,从而进一步减少工业生产的资源,使工业革命的任何希望破灭,就像19世纪中国的遭遇一样。(R@B马克斯《现代世界的起源——全球的、生态的述说》)
阿瑞吉《漫长的20世纪》:
   这种体系看来同时在“向前”和“向后”运动。这种双向运动一直是现代世界体系的一大特征。……当轮到那个曾经取代旧体制的霸权自己被一个新霸权所替代时,“旧体制”立即不断重新起用。因此,英国霸权通过以新的和更复杂的形式恢复曾经在荷兰霸权下已经被替代的帝国统治的一些方面,在扩大了的空间及社会基础上重建了现代统治体系。同样,美国霸权又恢复曾经在英国霸权下已经被替代的公司资本主义的一些方面……与以前霸权过渡时期的不同之处在于,现代世界体系的规模和复杂性都已经大得没有多少进一步增加的余地了。因此这种双向运动以及伴随而来的动荡可能产生的,不是现代统治体系在扩大的基础上新的重建,而是它彻底蜕变成一种完全不同的、恢复早期现代或前现代统治模式的这个或那个方面的体系。
柄谷直人《世界史的构造@世界帝国》
    在这一点上,可以将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视为旧世界——帝国之复权的一种企图。威特夫强调。俄国和中国革命建立在亚细亚专制国家的土壤上,因此,亚细亚专制国家得以再现。但是他忽视了一点,即俄国和中国乃是旧世界-帝国。在这里,有众多的民族-国家。这时,优先考虑阶级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发挥了在不将旧世界-帝国分解为民族-国家的条件下实现近代化而重新复活的唯一的意识形态功能。俄国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在世界-经济(世界资本主义)中确立起拒绝该体系的世界体系(基于非获利交换之上的经济圈)。
   人的统一产生于自然土地的共同生活(行星的统一)与唯一时间的共同存在。……历史展现出各个巨大而真实有力的统一领域,文化圈作为仿佛地下的、没有强权的塑造人的传播,民族作为无意识的、史前的运动,宗教作为虽然始终保持有限的‘世界宗教’,国家作为帝国。所有这些统一惯于交叉重叠,统一的重合在最高程度上发生于自建立统一帝国起的中国,人们把他们(化外之民)当做帝国的潜在组成部分在观念上划入帝国……如果人们比较“中央帝国”与罗马帝国,则差异可观,罗马帝国是个相对暂时的现象,它在自己以外拥有作为现实的、从未被击败的力量。(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阿伦特《过去与未来之间》:太空及人
    被发射到外太空的宇航员,深陷嵌满仪器的太空舱中,因为他和他周围环境的任何真正物理接触都会立刻 导致他丧生。这个宇航员也许可以作为海森堡式的人象征性化身,他越是热切地想从他和他周围非人世界的交往中消除一切人类中心主义的考虑,他越可能陷入他自己和人造物当中。     “人类有意识地扩大他的物质力量的结果,毋宁说它是一个大型的生物过程。”我们释放核能的过程(这通常只在太阳里发生),我们企图在一个试管里发动宇宙演化的过程,想要建造在地球自然的家园里根本不存在的能量生产和控制机器。虽然还没有实际地占领阿基米德曾经想要站上去的点,但是我们已经找到一种方式,能对地球如此行动。       今天科学表现出的状况,颇为奇特地像是对弗兰茨@卡夫卡的一个评论作了精心的证明。卡夫卡说,人“发现了阿基米德原点,但是他用这个原点来反对他自己;而且似乎只有在他用这个原点来反对他自己的条件下,他才被允许发现它”。
鲁品越《深层生成论》:
强大的资本力量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全面支配,产生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它把人类理智一步步地推向自然界的深处与人的生理本能的深处,因而从根本上提升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支配能力,建立了人类与自然界越来越深入的内在联系,使人类与自然界深度交融而形成“人——自然界”的命运共同体,这是资本力量的积极作用之所在。然而另一方面,正因为这种深入的内在联系将人与自然界深入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了这种“命运共同体”,因此当资本力量向自然界全面殖民化之时,也同时就是向人类的深层本质的殖民化。当资本驱动工业机器用废水、废气来污染自然之时,也同时在污染着已经与自然界建立了深入的内在联系的现代人的生命机体;当资本驱动工业机器摧毁自然生态环境而建立起钢筋水泥的森林之时,也同时对人类心灵进行深度的殖民,摧毁着人类灵魂深处的美学情感而建立起冷酷无情的金钱王国。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生态危机等等,不过是这最深层的人的发展危机的社会表现。
早在《1844年手稿》中,马克思就把(黑格尔)《逻辑学》规定为“精神的货币、是人与自然界的思辨的价值、思想的价值”。这个规定的意义如下: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人的精神与肉体被认为地分离开。垄断自然的人同时垄断了精神劳动 ,以支配他人的肉体劳动。结果,支配自然的特定人群也在观念上支配他人的肉体。近代私人所有的典型的观念特征就根源于此。人的精神就是在观念上支配自然力和他人劳动的自然力,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力量,这个转化体现在货币之中。
这样,在资本积累运动中成长起来的社会上的每个人虽被制度所埋没,但如果从资本垄断的剩余劳动中夺回每个人发展个性所必需的时间和自由 到那个时候,劳动产品的处理权从劳动异化中恢复为自己的东西。这不是增殖的欲望,而是社会所有人的欲望成为必要劳动时间的尺度,没有浪费,社会生产力将比资本主义增长得更快,所有人的自由时间成为财富的尺度,并且会增大。 在向无法预测的明天前进时,思考明天的人必须拥有能够看清当下的科学与展望未来的思想。马克思吧这个思想和科学形成的现实可能性解读为相应于自己能力而工作的所有人的自由支配的时间。
—— 内田弘《1857年大纲》研究
斯蒂格利茨《让全球化可持续》:
       当前的世界似乎正在陷入一场浩大的实验,看看当人们向大气层排放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后,究竟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如果我们拥有上千个地球,那么我们用其中一个来进行这样的实验还算合理,一旦情况不妙,我们也可以移居到另一个星球上去。然而我们没有这样的选择,不存在可供我们移居的另一个星球,我们只能守望着地球。
有机土壤是可持续的矿藏
   游修龄说:“生物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建立起相互制约的食物链联系,形成了分级利用自然资源的高效率的系统。现代把这种自然生态中高经济效能的结构原理应用于农业生产,称之为生态工程。生态工程中最基本的一种就是能量的分级使用。”

 楼主| 发表于 2014-6-6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美载人登陆火星计划资金匮乏 拟与中国展开合作
原标题:没钱负担火星之旅,急寻理想搭档
美NRC报告抨击美中太空合作禁令合作载人登火星

用脚投票:
中国开始修建泰国克拉运河 可避开马六甲海峡
厄瓜多尔将建“陆上运河”并开通曼塔与中国直航航线
大国博弈下欧亚非高铁再度成就中国陆权强国
金砖五国拟另辟海底光缆 希望躲过美国监控

阿拉伯半岛是欧亚非的地理枢纽,印度洋与大西洋的桥梁,阿拉伯人是这里最近的居民。希波战争,《出埃及记》,十字军东征都围绕着它……是西方的中原。
希腊文明本质上是埃及文明和巴比伦文明杂交的产物,最早的发祥地克里特岛位于希腊群岛的西南端,是地中海东南的文明古国与欧洲游牧部落的贸易中转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同一种族的两个文明分支(以耶路撒冷为中心,花开两头、各表一支),西迁的犹太人正如南迁的汉人,但他们从不是统一天下致太平的政治力量(正如布罗代尔所说是水面上的油滴),只相当于病毒或疫苗的作用。在中世纪,正是阿拉伯人治理下的地中海翻译和转播了东西方文明古国的文化遗产,可以说文艺复兴的火种是经阿拉伯文明流传下来的。
然而欧亚大陆的西部长期处于游牧部落和维京海盗的夹击之下,以致于到二战维持了一个千年军阀混战的局面。荼毒所及致使美洲印第安人、澳洲毛利人几乎亡族灭种,非洲、中东战乱频仍,东南欧、东南亚至今布满美军基地,殖民时代的后遗症时时发作。汤因比认为如果不借助中国的千年一统体制,世界将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中面临因战乱而集体自杀的危险。

习近平:弘扬丝路精神 深化中阿合作
——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2014年6月5日)
回顾中阿人民交往历史,我们就会想起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我们的祖先在大漠戈壁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在汪洋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走在了古代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前列。甘英、郑和、伊本•白图泰是我们熟悉的中阿交流友好使者。丝绸之路把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经阿拉伯地区传播到欧洲,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介绍到中国,在文明交流互鉴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
  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中阿人民在维护民族尊严、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中相互支持,在探索发展道路、实现民族振兴的道路上相互帮助,在深化人文交流、繁荣民族文化的事业中相互借鉴。
——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促进文明互鉴。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中阿双方坚持以开放包容心态看待对方,用对话交流代替冲突对抗,创造了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和谐相处的典范。中国将继续毫不动摇支持阿拉伯国家维护民族文化传统,反对一切针对特定民族和宗教的歧视和偏见。我们应该一道努力,倡导文明宽容,防止极端势力和思想在不同文明之间制造断层线。
  ——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尊重道路选择。“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一个国家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正像我们不能要求所有花朵都变成紫罗兰这一种花,我们也不能要求有着不同文化传统、历史遭遇、现实国情的国家都采用同一种发展模式。否则,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阿拉伯国家正在自主探索发展道路。我们愿意同阿拉伯朋友分享治国理政经验,从各自古老文明和发展实践中汲取智慧。
  ——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坚持合作共赢。中国追求的是共同发展。我们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直接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2013年,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商品1400亿美元,只占今后每年2万亿美元进口商品总额的7%,对阿拉伯国家直接投资22亿美元,只占今后每年100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2%。差距也是潜力,更是机遇。中国愿意把自身发展同阿拉伯国家发展对接起来,为阿拉伯国家扩大就业、推进工业化、推动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倡导对话和平。中国坚定支持中东和平进程,支持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享有完全主权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希望有关各方采取切实措施,消除和谈障碍,尽快打破和谈僵局。中国尊重叙利亚人民合理诉求,支持尽快落实日内瓦公报,开启包容性政治过渡,实现叙利亚问题政治解决。中国高度关注叙利亚人道主义状况,为缓解人道灾难,将向在约旦、黎巴嫩等国的叙利亚难民提供新一批人道主义援助。中国支持建立中东无核武器区,反对任何改变中东政治版图的企图。中国将以建设性姿态参与地区事务,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同阿拉伯国家一道,推动通过对话找到各方关切的最大公约数,为妥善解决地区热点问题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一带一路”是互利共赢之路,将带动各国经济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各国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点,增强各国经济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  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因为丝绸之路相知相交,我们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0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地球为刀橱,以万物为食材,则地球变火星之日不远yi,登陆火星又有何意义?

社会发展的模型不但历时的存在于不同历史时期,也共时的存在于不同的地理环境,这不但取决于人类历史的共同积累,也取决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
这种历史地理的可持续性不单是一个地域社会的生态基础,也是一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可能性的区间,有一个东西对照的谱系:
       非洲中部、美洲中部、太平洋岛国的部落制对应于中国东北、西北、西南的小聚居少数民族,地中海西南部的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印度洋种姓制度对应于中国北方的中亚回族、胡汉杂居及宗法制中原社会,西欧、北美、日韩对应于中国的东南沿海三角洲城市群……

宇宙科学家:“黄赤交角有一个约为41000年的周期(*2)。在一百万年的时间里,这个角度在24°5至21°9之间进行变化,目前这个数字是23°27。”  
生物学家:“平均一个种族的生命周期约为10万年”——— 与现代人类在这地球上存在的时间已经差不多相当。

     气候变化的长周期受到天体物理的变动周期的影响,而气候周期又是生态循环的决定性因素。然而自有人类以来,人类活动的能动性极大的改变了自然周期的面貌,中国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除了气候周期对农牧分界线的改变,也主要的由于社会组织和生产技术的改进,而使得南北方能维持一个相对的均势,而不至于到得人兽相食,生态返祖的地步。
    特别是南北朝以来,南北、东西人口的流动、农业技术的开发,占城稻使得东南人口突破1亿,美洲番薯、玉米等更使人口不断翻番。但是,当前依靠生物化石能源的“突变”则是不可持续的,人类在几百年之间利用亿万年累积的生物能源转化为化肥和化石燃料,使得整个大陆网特别是沿海地区成为一个“不夜城”和“生态癌”细胞种群。

祛美去工:从农业到生态

人类依循地理生态以农牧业的方式构建了洲级(以欧亚大陆为代表)的人文生态,这是千年人类史的累积,化石能源(动植物的亿年累积)的关键在于突破了洲际的时空边界,从而形成一个全球生态的人工循环。中国是循序渐进的例子,因为中央大平原的地理优势(大陆—大洋),运河与长城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地理形态的区域性结构而为草原、绿洲、南洋的洲际交流提供了原动力,亚当斯密称之为“自然的”增长。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史,以及在此基础上多元一体的民族有机构成,这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改造提供了源远流长的实践经验。华北平原、江南水乡、西南山地、东北林区、西北戈壁、青藏高原、蒙古草原、新疆绿洲,这些已不再是简单的地理类型,而是经过数千年气候变迁、生态开发、族际交流之后,形成的有机整体。当年“主体功能区”的提出,是全球生态文明重建的最大实验田,也是人类文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转折点。

前瞻性的思考:中国“第六次产业革命”
——纪念钱学森提出“知识密集型五大农产业”26周年
  构建《农业型产业》的思想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19 01:01 , Processed in 0.07923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