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240|回复: 39

[东方区] "反右”导火索"左叶事件”的真相是左叶命令警察栽赃记者?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5-2-18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广丰隐士 于 2015-2-19 00:47 编辑

    1957年4月1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在刘少奇的陪同下参观农业展览馆,由时任农业部部长助理的左叶担任向导,并负责维持秩序。由于去的人较多,放进去的记者也多,因此在采访的摄影时发生了拥挤,左叶由于重任在身,变得急躁起来,恰在此时中国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韩德福拉了他一把,要他闪开点以便拍照,双方于是发生了争执,左叶出言不逊,引起各报记者反感。5月7日,《中国青年报》在场参加摄影采访的记者洪克写了一篇题为《部长助理与摄影师》的小品文刊登在当天的《中国青年报》的“辣椒”专刊的第四十八期上,不点名的批评了左叶。第二天,《文汇报》则刊登该报记者的北京专电《新闻记者的苦恼》,报道了这个事件,同时还专门配发了社论 《尊重新闻工作者》,对左叶进行了较为尖刻的讽刺。《北京日报》、《光明日报》也报道了这件事,《北京日报》还举行了记者座谈会。5月10日,《人民日报》的副刊还刊登了《要学会尊重人》的文章和《官僚架子滚开》的诗,并配发了讽刺性的漫画。其他一些报刊也都发表了类似的文章。1957年5月11日,新华社又发了通稿,使这件事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并由此引发了全国新闻界关于新闻工作者地位和反官僚主义的大讨论,到5月下旬,“左叶事件”的风波便渐渐平息了。但是,“反右”运动开始后,此事被定性为:“被新闻界右派分子加以夸大渲染,借以发动反对人民、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共产党领导的政治进攻的一个导火线”,凡报道过这件事的报纸都被迫作了检查,不少发表过批评左叶的意见的人被打成右派。粉碎“四人帮”以后,这些新闻工作者获得平反
    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书《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的第1章第1节的标题就是“‘左叶事件’真相”(著名的“共识网”的这个网页连载了此书:http://www.21ccom.net/book/1/qiusuozhongguo_wengeqianshinianshi-18.html),其中就摘录了《部长助理与摄影师》中所提供的当时现场的情况的一种说法:
  “在刘少奇同志陪同伏老(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洛希罗夫)参观全国农业展览会的时候,跟着采访的中外电影摄影师和摄影记者,都随时准备着拍摄一些精彩的镜头,并且都想从伏老的前面拍去。当时随同采访的记者很多,还有一些参观人员,秩序比较混乱。一位矮胖的同志总是站到刘少奇同志和伏老的前面,紧紧挡着摄影机的镜头。
  一次两次三次……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韩德福实在没法了,便走过去轻轻地拉了那位同志一下说:‘同志,请你让开一点!’……那位同志扭过头来,理直气壮地说:‘怎么!你重要还是我重要!再挤就叫你们滚出去!……’他那眼睛睁得大大的,十分吓人,韩德福一时摸不着是怎么回事,只得走开了。显然,那位同志是在骂人了,骂了我们所有在场的记者,因为他的口气是‘你们’。
  接着,粗暴态度而成为命令,传达下来:外交部新闻司的一位同志来了,他朝着我和《北京日报》的摄影记者说:‘你们别挤了,再挤就叫你们滚出去!’盛气凌人,实在难忍,我对他说:‘同志,你说什么都好,可是骂人不好啊!’
  ‘这不是我骂的!’他说。‘是我传达别人的!’
  他不肯告诉我们他是传达谁的骂人的命令。后来,我打听清楚了,原来那位骂人的同志就是那位挡着摄影师镜头的人,他是中央某部的部长助理。”(该书只将《部长助理与摄影师》摘录到这一句为止,维基百科的“左叶事件”词条则还摘录了这一句后面紧接着的一段内容,那段内容是:部长助理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主义大家庭,为什么不懂得在这里尽管人们的级别不同,职位不同,而人和人的关系却是平等的呢?为什么不懂得出口不逊,随便骂人,任意侮辱人是很不道德的呢?这位部长助理大概没想到:摄影记者们身后正有千百万个读者,渴望着看到伏老在我国的各项活动的最精彩的照片和电影。如果摄影师们都‘滚出去’,那么部长助理再‘重要’也是无法满足读者要求的。应当说,近来记者们在采访活动中受到的无理的限制、阻碍是不少的,这几乎已经成为北京新闻界的一种苦恼了。这位助理的行为,只是其中突出的一例而已。”)
     该书随后又这样写道:
  5月8日的《文汇报》发表了记者刘光华于7日由北京发来的专电:《新闻记者的苦闷》,也报道了这一事件,并补充了这样一个细节:在听了外交部新闻司那位同志传达的‘命令’后,当场有好几个记者扯下了记者证抗议说:‘像这样可以不要我们采访了!’
    对这一事件的过程,后来还有另一种说法。在反右派斗争发起之后,7月25日的《新闻与出版》发表了署名郑远的《‘左叶事件’被右派利用说明了什么?》一文说:当时在场记者有60余人,大家忙于采访、摄影,不时往贵宾参观的地方拥挤,秩序混乱,负责维持秩序的左叶感到责任重大,精神有些紧张。正想整顿一下秩序,突然,一位摄影记者抓住他的肩膀向后一拉,要他闪开,左叶心情有些急燥,转身问这位记者:‘你怎么这样态度?你这个态度对吗?你是干什么的?’‘我是工作的。’‘你的工作重要,还是我的工作重要?’
  两种说法,哪一种更符合客观事实,现已无从考证。但是,即使没有什么‘左叶事件’,其他事情也会酿成一场记者风波。例如:
  5月4日《文汇报》报道:在5月3日,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召集的座谈会上,许多人指出,记者进行采访工作时,经常遭到很多业务部门的限制和歧视。《新民报》记者采访苏联马戏团消息时,被负责招待的同志以横蛮的态度逐出后台,发言人要求有关部门对这种无理行为加以制止,以保障今后记者的工作权利。
  5月12日《光明日报》报道:在5月11日首都新闻界的座谈会上,大公报记者萧离说:去年采访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游览颐和园新闻的时候,我不断听到有人喊:卡住记者。使我到今天记忆犹新的是一个穿西装、系红领带的胖胖的同志在大戏台旁边说的一句话,他说:‘记者真讨厌,简直像苍蝇!’后来我听人家说,他就是总理办公厅一位副主任。
  5月10日《文汇报》报道:《劳动报》记者在最近采访外宾活动时,被外事处代处长梁于藩一把拉下来。《新闻日报》者去旁听第一商业局经理会议,会议开了一半,办公室主任发现记者在场,就把他赶了出来,并说:‘你是《新闻日报》的吗?你们怎么知道的?去去去!’
  这些都说明,当时不尊重记者工作的现象并不是个别的,已经引起许多新闻工作者的不满。加上‘开门整风’的政治气候,‘左叶事件’一经披露报端,就立即酿成了一场所谓‘左叶事件’的风波。(“开门整风”指当时毛泽东号召党外人士、社会各界“帮助党整风”。——楼主点评)
    人民网的“子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的这个网页上则刊登了地雷战、地道战之父——上将王耀南的儿子王太行在左叶诞辰10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的讲话稿《王太行:无衔将军左叶同志》: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2/1224/c85037-19994870.html,其中第3页提供了关于“左叶事件”经过的、令人极度震惊的第3种说法:
  “10.无中生有的左叶事件
    1957年4月17日,刘少奇陪苏联伏罗希洛夫主席参观农展馆,农业部部长助理左叶奉命向苏联人介绍菠萝、香蕉等水果,准备用水果还苏联的15亿美元贷款。当时有人冲破警戒线,北京公安局干部以为是刺客,在此人口袋中放入钱包,以小偷名义抓捕,经过搜查,发现不是刺客而是违纪记者,到派出所留了案底。左叶光顾了介绍水果对此事一无所知。



“孔夫子旧书网”的这个网页上则有如下一张当时现场的照片在进行拍卖:http://www.kongfz.cn/10824127/
27096imygeT_b.jpg
27096WVSeVJ_b.jpg
27096hVJMLL_b.jpg
270968tyxQT_b.jpg
270967bqi6b_b.jpg

下图是百度百科的“左叶”词条中左叶的照片:
a6efce1b9d16fdfa9b0daa6ab68f8c5495ee7bd4.jpg

发表于 2015-2-19 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记者讲的话,写的东西,我们最好要过一过脑子。。
特别是对现在的记者!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19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帖最后由 历史的钻研者 于 2015-2-27 08:04 编辑
副将 发表于 2015-2-19 00:10
对记者讲的话,写的东西,我们最好要过一过脑子。。
特别是对现在的记者! ...

最脏的就是记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5-2-19 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hiwstc 发表于 2015-2-19 00:29
最脏的就是妓者

无知!没有记者这个群体、这个职业,民众的“知情权”就难以每天、每小时地通过媒体得到及时的保障!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5-2-19 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广丰隐士 于 2015-2-19 01:26 编辑
hiwstc 发表于 2015-2-19 00:29
最脏的就是妓者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山西黑砖窖事件不都是在记者不惧危险、锲而不舍地追踪报道下引起全国的观注,从而得到解决的吗!
《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一案对当今中国仍有强烈的时代意义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8/17/c_121871345.htm
  当“跨省追捕”的新闻发生时,很多人问他:“媒体批评政府或官员个人时,官员应该如何回应?”而当一位公安局长宣称要“起诉‘歪曲事实’的报社和记者”的时候,朋友们又好奇地问:“当政府某个部门受到批评时,主管官员有没有资格以个人名义提起诉讼?”
  大多数时候,这位法学博士给不出令自己满意的答案。
  一年前,何帆在同事的书柜里偶然发现了一本名为《不得立法侵犯》(Make No Law)的英文书籍。因为简陋的装帧和非常“迷你”的开本,这本书挤在架上,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它的主要内容却让何帆惊喜不已。
  这部著作由曾任美国《纽约时报》司法事务报道记者的安东尼·刘易斯撰写,记录了上世纪6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一场著名诉讼。1960年,一家致力于种族平等的机构在美国最大的报纸《纽约时报》上刊登了整版广告,抨击阿拉巴马州警方对示威学生施行的“滥用公权的暴力行为”。广告引发了警方的强烈不满,阿拉巴马州首府蒙哥马利市的警察局长沙利文将纽约时报社告上法庭,指责对方“诽谤”。
  因为广告部分内容的确失实,《纽约时报》一审二审先后败诉,并被要求向沙利文赔偿50万美元。这给创办于1851年的这份报纸带来了一场巨大的危机。不过,在报社最后一次上诉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却撤销原判,并且宣布:媒体对官员错误的批评应当受到容忍。在这场与警察局长的对决中,《纽约时报》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在这起事件中,最高法院……让人民了解到,他们有权对政府表达自己的意愿。”作者刘易斯在书中写道。
  作为“新闻自由的里程碑”,“《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一直是中国大学新闻系和法律系课堂上无法跳过的经典案例。而时常为中国的“跨省追捕”行为、官员“诽谤之诉”而困惑的法官何帆,在重温这场经典诉讼的过程中也获得了重要的启示。他花了一年的时间将这本书翻译成中文并引入国内,并且拟定了一个更加符合国情的书名:《批评官员的尺度》。……(后略)

1971年五角大楼“越战”绝密文件被媒体泄露案始末
   尼克松一意孤行,继续对他的“越南化”政策寄予厚望。他断定,为了巩固阮文绍的地位,必须迅速摧毁北越在所谓中立国柬埔寨和老挝的军事集结地,为此他下令对柬埔寨实行秘密轰炸。
  反战派认为,尼克松违背了使越南战争逐步降级的诺言,不仅如此,他还把军事行动扩大到另一个国家。美国朝野上下一片抗议声。
  埃尔斯伯格揭露真相
  绝密文件的提供者叫埃尔斯伯格,反战的信念促使他要将越南战争的真相告诉人民,为此,他不惜冒着偷窃和泄密之罪名,利用工作之便偷偷地复印了全套文件。1971年3月埃尔斯伯格把文件披露给了《纽约时报》。
  时报深知发表军方绝密档案面临的法律风险,经过了四个月犹豫和研究之后,决定以记者调查报告的形式每天发表六个版面,连载十天。这批国防部的绝密档案表明,美国政府在越战初期就采取蒙蔽、欺骗公众的行径以获取人们对越战的支持,以后这些手段更是成了政府的家常便饭。这种欺骗行径引起了早已强烈不满的美国民众更加高涨的反战情绪。
  6月13日星期天,第一篇报道面世,一时洛阳纸贵,是谓“五角大楼越战泄密案”,被认为是有史以来世界各国最突出的机密泄露事件。星期一一上班,尼克松的司法部部长便警告《纽约时报》立即停止连载这个文件,否则,将以危害国家安全罪起诉报纸。
  没有想到,时报根本不买政府的帐,在第三天继续刊登,而且还顺手报道了司法部的警告函。面对报纸的一意孤行,周三(6月16日)尼克松政府以触犯联邦反间谍法为由,将报纸告到在纽约市的联邦地区法院,要联邦法院下达禁止进一步发表文件的禁令。一位刚上任五天的法官,下达了临时禁令,并安排周五审讯。
  时报顺从了法院的禁令,并在第二天(16日)的报纸作了说明。埃尔斯伯格转向《华盛顿邮报》,18日在纽约法院开庭审讯时报案的那天,邮报开始刊登五角大楼文件。尼克松政府又把邮报告上华盛顿的联邦地区法院。
  19日,纽约法院接受了时报的看法:文件是“一项历史研究”、无害国家安全的立场,并认为政府没有能够证明美国国家安全因为文件的发表而受损。不过,他还是给政府留了面子,在政府上诉期间,临时禁令继续维持。而随后华盛顿法院就邮报案的判决则没有那么客气了,它驳回了政府的禁令要求。两个案件分别上诉到不同的联邦上诉法院,一个下令继续维持禁令,并且要求重审;一个支持对邮报的判决。
  相同的案件,上诉法院不同的判决,正是最高法院接招审理的理由,24日接到时报的上诉,25日就通知原被告双方,同意立案,并在次日10点开庭辩论,直到开庭前几分钟,《时报》和政府方面才把所有的诉讼文件送到最高法院。
  最高法院裁决美国政府败诉,确立了权力不能预先禁止新闻报道的原则!
  1971年6月30日,美国最高法院以6比3裁定政府禁止报社刊登文件的禁令无效,要求取消禁令。参与审判的雨果·布莱克大法官说,之前对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做出的暂时性禁制令,每拖延一秒都是对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冒犯。只有一个自由的,不受约束的新闻界,才能揭露政府的欺瞒。
  九位大法官,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各自写下了自己对新闻自由与国家安全的看法,可谓“九仙过海,各显其能”。其中,在支持媒体的六份意见书中,有两个意见最值得一提。从新闻自由和反对任何事先限制的观念出发,85岁的布莱克写下自己34年法官生涯的最后一笔,成就其“天鹅绝唱”:
  “新闻自由的首要职责就是防止政府的任何一个部门欺骗人民,把他们派往异国他乡,死于海外的热病和枪炮。……安全这个词是一个广泛而含糊的概念,其外延不能被用来损害体现在第一修正案中的基本法。以牺牲信息流通的代议政体为代价来保守军事和外交秘密,并不能为我们的共和国提供真正的安全。”
  相对保守的大法官斯图尔特则从分权的角度阐述了监督行政权力的重要性:
  “与议会制国家的政府总理相比,美国总统在国防和外交这两个重要权力领域中拥有巨大的宪法独立性。在我们国家生活的某些领域里,由于缺乏政府的制衡,对行政部门在国防和外交领域中政策和权力的惟一有效的限制,只能来自一个开明的公民团体,来自一个信息完备和有批评精神的公众舆论,只有这些才能保护民主政府的价值。正因为如此,可能就是在这一领域里,一个警惕、自觉、自由的新闻界最能实现第一修正案的基本目标。因为没有一个信息完备和自由的新闻界,就不会有开明的民众。”
  在美国的宪政史上,作为第一个对媒体加以事先限制的案例,“五角大楼文件案”最终是新闻自由战胜了国家安全而告终。这一判决,强化了美国长久以来对新闻自由的一个信念: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福祉的最大威胁不是公众的知情,而是公众的不知情。
  尼克松政府名誉扫地
  国防部的机密文件被媒体揭露,联邦政府名誉扫地。为此,尼克松政府试图以“泄露国家机密”等罪名起诉埃尔斯伯格,以期挽回些面子,但顺应了民意的埃尔斯伯格最终在宪法保护下被法院判定无罪。这表明,三权分立的权力机制在重要关头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最高法院这个宪法守护神面前,尼克松政府败诉。这对帝王般的总统权力是个沉重打击。五角大楼文件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令尼克松总统和他的政府信誉遭受了严重损害。
  1974年8月9日,尼克松被迫辞职。福特就任美国总统。
  判决依据:五角大楼文件案是美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有关言论自由、公众知情权的大案,最终公众知情权得到维护,国家安全这样的借口让位于人民福祉。美国著名律师弗洛伊德·艾布拉姆斯亲历了这个案子,并写成《第一修正案辩护记》,最后胜诉所依据的就是宪法第一修正案: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美国建国初期通过的第一修正案,它简洁的条文屡次成为美国历史上言论自由的护身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19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内容上看构不成导火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19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危险面前,小学生都要让领导先走,何时何地都是领导重要,记者不懂中国特色,反右受罪就是自作自受。不然,中国早就超英赶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19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副将 发表于 2015-2-19 00:10
对记者讲的话,写的东西,我们最好要过一过脑子。。
特别是对现在的记者!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19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广丰隐士 发表于 2015-2-19 01:06
无知!没有记者这个群体、这个职业,民众的“知情权”就难以每天、每小时地通过媒体得到及时的保障! ...

呵呵!“没有记者这个群体、这个职业,民众的‘知情权'就难以每天、每小时地通过媒体得到及时的保障!”——这句话才是“无知”的表露。


深圳最美女孩”给街边乞丐老人喂饭


【刊播时间】2013年3月25日
【“新 闻”】3月25日,中国新闻网刊发了一则《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感动路人》的新

闻。报道称,在深圳打工的90后某女孩单膝跪地给残疾乞丐喂饭。在配图照片中,一名身穿粉红格子衬衫、扎着马尾辫的女孩单膝跪地,在给一位患有残疾的老人喂盒饭。女孩是湖南新化人,出生于1991年,目前正在深圳打工。3月24日下班回家路上,女孩看到老人盯着快餐店里的盒饭后便掏钱为老人买来了盒饭,然后亲自喂饭。

【真 相】这则名为“深圳90后女孩给残疾乞丐喂饭”的图片报道在各大新闻网站与微博上疯转,众多网友为女孩竖起大拇指,称赞此举是社会正能量。但很快就有网友指出新闻是策划团体炒作。经深圳媒体证实,整个行为其实是某商业展的炒作。附近一位目睹拍摄过程的报刊亭老板称,女孩只喂了几口饭,便随拍照的男子离开。此后,策划者出面致歉,承认照片是摆拍。首发媒体中国新闻网也表示歉意,中国新闻社称已对当事记者、网站当日值班责任人等做出了处理。

【点 评】这篇报道的作者郑小红是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副社长、深圳记者站站长,在媒体开始质疑新闻的真实性时,她一再否认,再三追问后才承认是通讯员发来的稿子,自己并不在场。但她所说的通讯员石金泉,本是一名知名拍客加网络推手,曾为广东电视台以及深圳当地多家媒体供稿。2011年,他因策划《眼癌宝宝母亲跪爬,被“富家公子”戏弄》的虚假报道,公开向社会道歉。这样一个屡有“前科”的“通讯员”炮制出的虚假新闻为何能经一位资深记者之手堂而皇之地刊发出来呢?

在事件水落石出后,郑小红发布了一则“致歉声明”,她承认自己“未严谨地核实新闻事实,没有善尽一个新闻记者的责任”,但依然强调自己的初衷是“出于传播正能量、传播真善美”。但我们很想追问一句:无中生有的正能量还能传播真善美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19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广丰隐士 发表于 2015-2-19 01:06
无知!没有记者这个群体、这个职业,民众的“知情权”就难以每天、每小时地通过媒体得到及时的保障! ...

呵呵!“没有记者这个群体、这个职业,民众的‘知情权'就难以每天、每小时地通过媒体得到及时的保障!”——这句话才是“无知”的表露。


长春老人菜市场晕倒178人无视跨过,仅有1人施救
【刊播时间】2013年4月7日
【“新 闻”】据《新文化报》报道,2013年4月5日,在长春市财神大厦2楼的市场里,一位老人突发脑梗塞摔倒在地,一名商户见状拨打了120电话,但在这期间却有52人陆续从老人身上跨过,大多面容平静。约5分钟后,一名路过的“白衣女子”守在老人身边,守护并安慰老人,直到急救人员赶到才离开。而这段时间里,又有126人从老人身上跨过。整个过程中,共有178人从老人身上跨过,只有白衣女子一人帮忙看护老人。178:1,《新文化报》以《长春老人因脑梗塞摔倒白衣女子坚守救护》为题,报道了市场监控录像记录下的“这冷漠和温暖交织的一幕”。
【真 相】178:1的巨大反差,引发大量网民议论,甚至得出“世风日下、人情冷漠、道德沦丧”的结论。但《工人日报》、新华网等媒体针对《新文化报》的报道进行调查发现,这段视频是事发现场的监控画面经过加速、剪辑处理之后被人放到网上的,并不是真实情况的反映。
据其他媒体追踪报道:在老人晕倒后,第一时间拨打了120电话的菜市场业户杨先生告诉记者:“有好心人要扶,当时我告诉别扶,这时扶容易脑出血。还有人要拨打120,我告诉他们已经打完了。”
而据财神大厦负责物业管理的王经理介绍,老人摔倒的地方,是一条重要通道,不足两米宽,因为人特别多,有人就从老人腿上“迈”了过去。
“跨过和迈过,一字之差,谬之千里。”王经理特意说明,多数路人都关切地询问老人的伤势,直到那位看似有一定医疗经验的白衣女子出现。
市场工作人员张岩还介绍说,“老人摔倒那天我正在值班,当我赶到现场时,已经有商户第一时间向120求援了,很多热心路人都说不要触碰老人,怕对老人‘二次伤害’,个别人还在维持现场秩序,让行人不要围观、避开老人、小心通过。”
4月9日,《新文化报》以《老人脑梗摔倒后看正能量如何传递》为题,委婉地为本报之前的报道纠偏,其中说道:“在老人摔倒到急救人员赶到的12分钟里,我们需要感谢很多人,感谢‘白衣女子’的真情守护,感谢卖蘑菇的老杨拨打120急救电话,感谢菜摊老板挪摊位腾出空间,感谢众多路过的好心人对老人关切地询问……”
【点 评】如果是一则“老人菜场晕倒,众人帮助”的消息,当然也有新闻价值,但恐怕远远不及“178:1”这样社会冷漠与温情的巨大反差事件能吸引眼球。从《新文化报》刊登的记者手记可以发现,记者在采写报道时只是看了监控录像便已经预设了立场,将冷漠的行人与热心施救的“白衣女子”对立起来。因此,他的采访也只是将焦点放在了“白衣女子”身上,《新文化报》随之开展一场全城寻找“白衣女子”的新闻策划。如果少一点轰动炒作之心,而是严守求真务实精神的话,是不是真相就不会这样容易地被忽略?
另外,从上述虚假报道可以发现,对于一般受众来说,有图有真相。证据如此确凿的“碰瓷”、“当街殴打老人”、“小悦悦事件重演”,当然会引起极大的社会义愤。这些案例给新闻媒体和从业人员提了个醒:现场图片(视频)不会自动抵达真相,记者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本领不可或缺,且须下一番功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19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1957年4月17日,刘少奇陪苏联伏罗希洛夫主席参观农展馆,农业部部长助理左叶奉命向苏联人介绍菠萝、香蕉等水果,准备用水果还苏联的15亿美元贷款。当时有人冲破警戒线,北京公安局干部以为是刺客,在此人口袋中放入钱包,以小偷名义抓捕,经过搜查,发现不是刺客而是违纪记者,到派出所留了案底。左叶光顾了介绍水果对此事一无所知。
————————————————————————————————
怎样对文章的部分内容加黑加粗,是一门技术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5-2-19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广丰隐士 于 2015-2-19 17:21 编辑
识丁老头甲 发表于 2015-2-19 14:37
呵呵!“没有记者这个群体、这个职业,民众的‘知情权'就难以每天、每小时地通过媒体得到及时的保障!”— ...
官场中有贪官,新闻界也有违法、无良的一些记者,各个行业、职业中都有违法或违反职业道德的人,难道我们因此就应该取消官员、记者这些职业,取消各个行业?就该把每个官员都说成是贪官,把每个记者都说成“妓者”?——如此弱智的逻辑也能忽悠倒您?不知您是无知还是无耻,假装不清楚这种逻辑有多荒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5-2-19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广丰隐士 于 2015-2-19 17:24 编辑

“当时有人冲破警戒线,北京公安局干部以为是刺客,在此人口袋中放入钱包,以小偷名义抓捕,经过搜查,发现不是刺客而是违纪记者,到派出所留了案底”——“有进行刺杀的嫌疑”、“违反安保规定,违反保卫工作的规定”都是名正言顺的“带走进行调查”的理由呀!为何北京市公安局要以“知法犯法”,以违法、栽赃的方式把那位记者带走?那个年代,在公安机关留有案底是一件会严重一个人的就业和政治面貌的事!在今后的“政治运动”中,有案底的人很可能会因以后其它的一些小瑕疵,犯的一些工作上的小错误而被扣上“坏分子”的帽子,失去工作,甚至被列入“需要被管制的人”之列,要定期去派出所报到!政府机构做违法的事,栽赃公民、栽赃自己,而且还给自己留案底——那位记者和他的同事、同行们能不因此而气愤难平,很有情绪吗!而当时毛泽东号召大家帮党整风,帮党整治一些干部和公仆的官僚主义作风,所以当时全国的新闻界响应毛的这一呼吁,对这个事件的当事官员的官僚作风笔诛口伐、大加挞伐、大加鞭挞,也就可以理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19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识丁老头甲 于 2015-2-19 17:37 编辑
广丰隐士 发表于 2015-2-19 17:04
官场中有贪官,新闻界也有违法、无良的一些记者,各个行业、职业中都有违法或违反职业道德的人,难道我们因 ...

广丰隐士13楼说:“官场中有贪官,新闻界也有违法、无德的一些记者,各个行业、职业中都有违法或违反职业道德的人,难道我们因此就应该取消官员、记者等这些职业,取消各个行业?就该把每个官员都说成是贪官,把每个记者都说成“妓者”?——如此弱智的逻辑也能忽悠倒您?不知您是无知还是无耻,假装不清楚这种逻辑有多荒唐?”
广丰隐士2015-2-19 01:06说:“无知!没有记者这个群体、这个职业,民众的“知情权”就难以每天、每小时地通过媒体得到及时的保障!”


由此可以得到:“有记者这个群体、这个职业,民众的‘知情权'就”可“以每天、每小时地通过媒体得到及时的保障!”“难道我们因此就应该”“把每个记者都说成”“民众的‘知情权”“的保障”?!
“——如此弱智的逻辑也能忽悠倒您?不知您是无知还是无耻,假装不清楚这种逻辑有多荒唐?”
22_avatar_middle.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19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广丰隐士 发表于 2015-2-19 17:21
“当时有人冲破警戒线,北京公安局干部以为是刺客,在此人口袋中放入钱包,以小偷名义抓捕,经过搜查,发现 ...

谢谢你说出了:“当时有人冲破警戒线,北京公安局干部以为是刺客,在此人口袋中放入钱包,以小偷名义抓捕,经过搜查,发现不是刺客而是违纪记者,到派出所留了案底”。
你这句话的陈述者
应该看到了“当时有人冲破警戒线”的过程,
应该看到了“北京公安局干部以为是刺客”的实事,
应该看到了“在此人口袋中放入钱包”的过程,
应该看到了是“以小偷名义抓捕”的实事,
应该看到了“经过搜查”的过程,
应该看到了“发现不是刺客而是违纪记者”的甄别过程,
应该看到了“到派出所留了案底”。
为此请回答:
1,此陈述者是谁?
2,警戒线是人组成?还是物组成?
3,特别注意“以为”一词是“北京公安局干部”的思维判断过程。请回答:陈述者有什么实事证明“北京公安局干部以为是刺客”?
4,陈述者看到了“在此人口袋中放入钱包”,谁“在此人口袋中放入钱包”?“钱包”从何而来?
5,有什么实事证明是“以小偷名义抓捕”?
6,即然“到派出所留了案底”,为什不公示“案底”全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19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记者一般认为自己是文化人,有知识,有水平,是光头和尚(号称无冕之王),无法(发)无天,所以,不守规矩,破坏秩序,自私自利,当狗崽,耍流氓的,敲诈勒索,胡编乱造的不在少数。新闻报道不是自由市场,还是要洁身自好,规矩不是记者制定的,就如去庙宇烧香,拜菩萨,都是有规矩的,只有信上帝教的和尚唯恐天下不乱,其实,都是在为一定的政治经济利益集团服务,记者是个政治职业,不是随便玩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19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laotouzi 发表于 2015-2-19 20:15
记者一般认为自己是文化人,有知识,有水平,是光头和尚(号称无冕之王),无法(发)无天,所以,不守规矩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19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广丰隐士 发表于 2015-2-19 17:04
官场中有贪官,新闻界也有违法、无良的一些记者,各个行业、职业中都有违法或违反职业道德的人,难道我们因 ...

说得对。不能绝对,不能有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19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识丁老头甲 发表于 2015-2-19 17:36
广丰隐士13楼说:“官场中有贪官,新闻界也有违法、无德的一些记者,各个行业、职业中都有违法或违反职业道 ...

你这个“由此可知……”的推断是错误的,你错了。你反对的人说的倒没错。
他说的是“没有……就没有……”这个判断结构是正确的。而你的判断结构是错误的。你想用与他在判断结构上语词相反的结构来否定他的判断是错误的。
这就好比“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个判断是对的,但你要因此用“有了共产党就有了新中国”来反对这个判断从而说明“没有……没有”的判断是错误的,那就是你的不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5-9 09:56 , Processed in 0.062907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