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卫视大型系列纪录片《伟大的贡献》、《西藏》研讨会现场。
北京卫视举办大型系列纪录片《伟大的贡献》、《西藏》研讨会
千龙网讯 9月18日,北京卫视举办大型系列纪录片《伟大的贡献》、《西藏》研讨会。《光明日报》原总编辑、原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天林,中共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北京市宣传部副部长严力强,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晓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大理论文献影视片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金德龙,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副司长田玉红,以及来自中央统战部、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央党史研究室等单位的领导参加了会议并对两部纪录片给予肯定;同时搜狐网总编辑、内容副总裁、党委副书记陈朝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光明日报》驻北京记者站副站长董城等专家也出席了会议,并对两部纪录片给予高度评价。 《光明日报》原总编辑、原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天林同志说:《西藏》这部片子有四个特点:第一、发现历史深处凝聚起的文明基因。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基因,各民族共同开辟的广阔疆域、锦绣河山,就是维护祖国统一;第二、用世界眼光去表达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56个民族都是向往光明、主持正义、追求幸福、热爱和平的,这是中华民族的品质,也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三、我感觉到多元一体所孕育的一种深厚感情。文成公主进藏的时候,皇帝把当时最先进的东西拿出来,最好的丝绸、最先进的印刷技术、织布的技术,一共将近三百多匹马,驼得满满的,随行人员近一千人,有工匠、老师、教师、乐师等各方面专家,这不是大家庭的深厚感情吗?第四、就是我们的团队,用忠诚和智慧奉献出电视精品。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大理论文献影视片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金德龙说:《伟大的贡献》和《西藏》之所以成功,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客观真实。两部片子非常准确地展现那段历史,经得起推敲。二、把握得当。两部片子都涉及许多敏感问题和事件,而我们的把握非常妥当、得体;三、文献价值。片子中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历史节点,包括1927年东方会议,发现《田中奏折》,以及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四、艺术创造。讲述人重返历史现场,把观众带到那个烽火硝烟的岁月,带到雪域高原,带到活生生的现场,让观众产生共鸣;五、社会影响。两部片子具有很强的文献价值,包括专家好评、网络口碑、收视率,以及今天的研讨会,都证明了片子的影响力。六、历史启迪。两部片子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定要强大,一定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
两部纪录片:是献礼也是洗礼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由北京市委宣传部策划、北京卫视《档案》栏目制作的大型系列纪录片《伟大的贡献》,于2015年8月24日起在北京卫视播出。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有三点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一是团队的治学精神——治学,对历史负责。军事科学院罗援少将说:《伟大的贡献》进行了“地毯式搜索”和“考古式发掘”,片子中披露的原始资料具有非常大的史料价值;二是新颖的艺术创新——创新,向极致求索。《伟大的贡献》最为人称道的创新,在于将讲述空间还原成为历史现场,让讲述人“穿越”成为“历史现场中人”,让讲述部分变得有如身临其境、扣人心弦;三是对历史的敬畏之情——心传,向历史致敬。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将军说:它不是抗日战争题材的重复,而是思辨,是我们从这段历史中思索到底要获得什么。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副司长田玉红说:《伟大的贡献》和《西藏》两部片子,打通了历史和现实的内在逻辑,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对接,有立意的高度、价值的尺度、现实的锐度、情感的热度,确实是精品力作!
同时,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华诞,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与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联合策划、北京电视台和西藏电视台联合制作、北京卫视《档案》栏目组承制的六集大型系列纪录片《西藏》,于2015年9月5日-9月10日在北京卫视、西藏卫视同步播出。《西藏》是一次献礼也是一次洗礼,用《神圣疆土》、《盛世新生》、《活佛转世》三个主题共六集节目,解答与阐释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地区民族改革的历史意义”、“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的历史渊源与宗教仪轨”三个重要问题;《西藏》是一次溯源也是一次探秘,首次披露了海量的极其珍贵的历史档案,摄制组获准进入并拍摄了许多此前从未对媒体开放过的布达拉宫西大殿、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处等地方,采访到很多权威、重要的历史见证人;《西藏》是一次朝圣也是一次苦行,从去年10月立项,到今年9月播出,《西藏》项目历经了四季轮回。摄制组两个月的风餐露宿,平均海拔4500米,行程3万8千公里。回到北京,又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完成棚内拍摄和后期制作,直到最后审片的间歇,终于体力不支,沉沉睡去。
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晓峰说:《西藏》,是历史上有关西藏题材最优秀的一部文献纪录片!
中央统战部七局副局长金志国说:希望《西藏》这个片子,在西藏地区能够做成藏语版播出,然后最好覆盖牧区。这个片子揭示的东西确实可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播出反响:社会各界专家学者高度赞誉
《伟大的贡献》和《西藏》系列节目一经播出,节目其中所蕴含的巨大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全新电视语汇,就得到了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誉。
同时,在电视新闻,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微博,微信和论坛等全方面的宣传配合下,纪录片《伟大的贡献》和《西藏》不仅获社会各界高度评价、还得到了观众网友广泛热议,更成为广大电视观众喜闻乐见的主旋律电视纪录大片。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大办审片组认为:《伟大的贡献》系列片既有对14年抗战历史的全景式解读,又有《档案》栏目的独到之处,生动展现历史细节,使观众易于接受,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是今年多部抗战影视剧作品中,是一部“精品力作”。
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少将认为:《伟大的贡献》从细部着手,从细节着手,从历史真实着手,让我们重新更加深刻地审视这段历史。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罗援少将评价:《伟大的贡献》是北京电视台为我们奉献出的一个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宏篇力作。
在《西藏》纪录片播出之后,中国唯一的女活佛,十二世桑顶· 多吉帕姆· 德钦曲珍说:你们的这部纪录片,不仅是一部优秀的电视精品,同时,客观上,也将起到正本清源、护法弘教的巨大作用。 西藏自治区社科院原副院长何宗英在评价纪录片《西藏》时激动的说:真实!素材弥足珍贵,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铁证!
在社交媒介上,网友们纷纷发表热议,“《伟大的贡献》真正的价值在于实现了宏大叙事和主题报道的视觉突破,让普通观众无障碍理解历史概念和严肃命题,消除了当代和历史的隔膜感。准确地说,是在一个成熟的节目模式内,找到了主题宣传的任务模式,预计会被主管部门固化下来,成为重大节点的保留形态”、“纪录片《西藏》有理有据、有目有纲,这是纪录片之基础;有独家有创新,有态度有观点,这是纪录片出彩之根本;有内涵、有情怀,这是纪录片之灵魂——《西藏》这个片子全做到了,值得推荐”、“北京卫视就是能创作出这么有意义的节目”。 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王霞说:能不能把这两部片子翻译成各国语言,将来根据各国不同的市场环境来推出我们的纪录片。今后,在这两部片子的推广方面我们还要多做一些策划,借助优秀的片子和团队继续传递北京卫视精神!
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信息服务管理处处长陈华说:网信办的角色,不是简单地组织网络宣传,而是要把传统媒体、电视媒体、电视观众、互联网用户进行很好的连接,打通这个链条上的关键点。一直以来这个“通”字都很难,但是这一次我们和《档案》的合作走通了。首先得益于这两部优秀的作品。
搜狐网总编辑、内容副总裁、党委副书记陈朝华:互联网是讲用户思维的,这两部片子跟其他主旋律的纪录片最大的不同,是特别注重受众传播,以独特的角度对整个内容表达做了一些新的梳理编排。
艺术呈现:用镜头直击人心、让历史走进人心
“讲述”的电视呈现方式,一直是北京卫视《档案》栏目的独特标签,用原创的讲述类节目形态,“简单、有效、极致”的精彩呈现,对历史进行故事化和观点性解读。此次《伟大的贡献》和《西藏》系列节目,更是在秉承《档案》原有的讲述风格的基础上,全面升级。
演播室讲述首次尝试场景预设:通过实景剪接、实物剪接,巧妙结合了实景拍摄和特效两方面,力求做到棚内棚外的无缝式衔接,并多处应用了虚拟植入技术,三维特效技术,进行形象化解读和生动讲述,有机地将现实与历史勾连起来、将微观与宏观结合,使庞大深奥的历史,在节目中变得通俗易懂,让史料、文物活起来。
《西藏》讲述人走进历史发生地:节目组巧妙的加入了还原历史情境的讲述人外拍环节,当讲述人走进实实在在的历史发生地,声情并茂地讲述着此地承载的历史故事时,一切都将与众不同和生动鲜活。脚踩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土地,手抚历经沧桑的历史遗迹,眼望白云苍狗的往事前尘,带着观众的视角,用亲身的参与去触摸“世界屋脊”。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陈庆英说:这次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在献礼方面,北京电视台不是从西藏经济建设取得多大成绩我们做了哪些好事去说,而是制作了视角独特的纪录片向50周年献礼,这是很有意义的。
《档案》栏目主持人谭江海说:在录制《档案》节目的过程中,我也觉得有一些难处,尤其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对于我来说难度最大的就是念圣旨一类的东西,这个东西太生涩了,断句都不好断,尤其涉及民族和宗教的内容,重来三四遍是常事,每次有疑问我拿到副制片人黄炜那里,他都能十分准确地给我解答,令我心服口服。这个现象后面表明他在人后做了多少功课,付出了很多努力,这个对于我来说都是一个榜样。
《伟大的贡献》讲述人重返历史现场:则首创讲述人走出演播室,用电影的拍摄手法和制作标准复现14年抗战中全国军民浴血奋战的历史场景和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讲述人在重新构建的历史场景中讲述,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与历史上的那一天、那一幕,“零距离”触摸的感受。用镜头直击人心,让历史走进人心,使得作品展现出史诗般的气度。这既是对历史的崇高敬礼,也是对英雄的深情缅怀。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俞虹说:这两部纪录片让我们看到《档案》栏目新的增长点和突破。首先是空间的突破,主持人从演播室走到现实空间,时态空间也被虚拟空间所替代;第二是内容的突破,主旋律的表达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有新发现、新呈现,还有新的解读;第三是技术手段的突破,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它所呈现的独有的影像价值几乎是不可替代的;第四是艺术表达的突破,团队平均每人30本书,梳理了6000万字的资料,这是非常大的梳理,你们在梳理过程当中做了一个凝聚呈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副研究员冷凇说:我觉得《伟大的贡献》和《西藏》两部片子做了非常大的尝试,推动了北京电视台从高端中老年往高端中青年观众群的过渡。寻求悬疑体验和视觉震撼,带着问号行走,是《伟大的贡献》和《西藏》两部片子给我带来的巨大震撼。片子的影像水平和撰稿水平达到了科研论文的高度,不但详实而且细致不乏思辨。片子还突破近距离、追求零距离,颠覆讲述人、蜕变戏中人,超越知其然、深挖所以然。用五个字来概括,这两部片子做到了:全、真、细、思、炫。 与此同时,观众在《伟大的贡献》和《西藏》两纪录节目中随处可见出自于中央档案馆、国家图书馆、全国53家抗战纪念馆,中国电影资料馆、西藏自治区相关史料机构等权威机构提供的珍贵档案资料。在此基础上,节目组打开视野,运用团队外语人才多的独特优势和独家资源,在日本、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寻找和挖掘到大量珍贵原文档案和未曾公开的影像资料。
这其中,《西藏》节目组获得了分别拍摄于1934的《黄专使入藏》和拍摄于1942年,表现十四世达赖经国民政府认定、坐床全程的《西藏巡礼》等等珍贵的影像素材。这些胶片最早时间可以追溯到80年以前,其中90%都将是首次在电视屏幕上的呈现。
《伟大的贡献》节目组更是查阅大量资料,首次找到了毛泽东《论持久战》最早的英文版本;找到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的前身——日本“东方会议”会议记录;这些在节目创作中发掘的最新抗日战争史料将为未来的抗日题材影视创作和抗日历史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与促进。
评论员肖彧:总结起来说《档案》栏目要做三样东西,第一、做挖掘机,谁能挖出富矿并经营起来,谁就会在电视产业上占据先机;第二、做榨汁机,拿到历史资料以后抽丝剥茧,将史料精华完全提取出来,再进行融合塑造,把思考出的有高度的东西深入浅出地传递给观众;第三、做净水机,必须是高端的水,足够清澈、足够干净,才能稀释不好的东西。
《光明日报》驻北京记者站副站长董城说:我们在工作当中也始终觉得,媒体能不能传递正能量非常重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点是从事新闻工作的底线和红线,拍摄一部纪录片能做到真实非常不容易,不仅要有追求真实的态度,还要有本领,追求真实播云看日,这一点让我对北京电视台的同事,对北京卫视《档案》栏目组的同志特别敬佩。
团队精神:锻造一支千锤百炼、攻无不克的铁军
《伟大的贡献》和《西藏》,两部系列片在播出之后,都得到了专家和领导的认可与褒奖,也赢得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好评与热议。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两部纪录片是由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6岁的《档案》编导团队创作完成的,也很少有人知道,《档案》节目组编导团队只有40多人,就是这40几个人,除了要完成《伟大的贡献》和《西藏》两个系列共14集的重大题材纪录片制作,还要担负日常《档案》节目每周四集的制作工作。
《档案》栏目制片人、《伟大的贡献》总导演吕军说:《档案》主创人员具备的敬业精神、职业素养为制作这两部纪录片奠定了基础。他们有极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有必须坚持的原则,比如精益求精、团结就是力量、精准准确的有效机制,比方说工作很重要,快乐工作同样重要。他们每一部作品不仅实现了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同时也是他们自身走向成熟的里程碑。
据统计,《伟大的贡献》制作周期的短短四个月期间,参与创作《伟大的贡献》的每位编导,平均阅读抗日战争相关书籍达30本以上,梳理出珍贵影像近6000分钟,文献资料40余万字。在重返历史现场的拍摄过程中,由于大量拍摄夜戏、雨戏,编导们接二连三地在片场病倒,但是没有一个人离开岗位,全部带病坚守。由于持续高温,许多团队成员都现场中暑,现场副导演曾在一场夜戏中,被道具火把烧伤,但是所有人都坚守岗位,没有人“下火线”。
《伟大的贡献》总导演吴志勇说:历史复现是此次拍摄的重中之重,对于纪录片来说这样的尝试有一些异想天开。我们在吕军老师的带领下与团队一起克服了重重困难,从最终呈现效果来看是可圈可点的。这次尝试的成功源自于团队的力量,我们都需要记住,如果你想走得快你可以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就要跟着团队走。
《西藏》节目组数次开赴西藏自治区各地、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连续进行了近50天外景拍摄,风餐露宿,行程达三万八千公里。他们没有时间适应高原反应,工作让人淡忘了身体的疼痛,没时间欣赏风景,自己就成了最美的风景,他们没有一个人掉链子,拍摄了一大批珍贵、精美的素材,并整理、收集、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的鲜活资料。
《档案》栏目副制片人、《西藏》总导演黄炜说:高原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如何给这样的精神赋予新的内涵,《档案》栏目组做出了自己的实践。
正是这群年轻人,他们始终以抗战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要求自己,他们踏踏实实以“治学”的态度对待电视节目制作,努力用最先进的电视呈现打造最权威的电视纪录片。用史诗的情怀、生动的细节、充沛的情感、创新的呈现、科研的精神、敬业的姿态、精妙的创意,奠定了《伟大的贡献》和《西藏》两部纪录片的成功。
正如北京电视台副总编辑徐滔所说:“他们是一支‘铁军’,千锤百炼,攻无不克。他们担起了《档案》栏目的品牌,担起了北京卫视的高度,更担起了中国电视人的责任与未来!北京卫视《档案》栏目将继续努力,用对自己职业的热爱与忠诚,用向生命致敬的情怀,继续努力在创作前行的过程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