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青年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xique32

[透析评论] 风起云涌,世界来到地球战国时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12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安回台手术引发“滥用健保”争议 张善政:我不太高兴
长期居住在大陆的台湾艺人黄安,因为突发心肌梗塞,在北京时间3月10日凌晨回到台湾接受治疗并完成手术。因为使用台湾健保服务,岛内不少人指责他“滥用健保资源”。

作为台湾籍艺人,黄安只要缴纳健保费,回台就诊并取得健保报销本理所当然。但因为其“忠诚度”的原因,近日连不少政界人物都纷纷出面表态不满。台“行政院长”张善政11日就此表示“我个人是不太高兴”,媒体追问他不高兴的原因时,他说黄安先前的所作所为“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台独”政党“时代力量”“立委”徐永明更要求张善政将黄安列为台湾“不受欢迎人物”。

治疗花费80万新台币,台湾民众不满

观察者网此前报道,现年52岁的黄安从来没有心血管病史,5日突然感到气喘不上来,紧急住院抢回一命,当时他写文苦喊“我差点挂了”,并一度发文表示已经没有大碍。当时还有台湾医生因牛仔裤质疑黄安装病。

3月6日,媒体报道,黄安被诊断出3条冠状动脉堵死,命在旦夕,加上有呼吸中止症病史,非开刀救命不可;他10日凌晨1点多搭乘医疗专机回台,躺在病床上还戴着墨镜,随后搭乘救护车直奔振兴医院;11日凌晨一时顺利完成历时八个小时的心脏手术,目前黄安正在心脏加护中心休养中,院方盼外界不要打扰,让他好好休养。
台湾东森新闻云称,黄安不只搭乘百万医疗专机返台就医,就连病床都是“抢”来的。有爆料者称,振兴医院床位一位难求,急诊室内还有许多病患在苦等空出的病房,黄安却通过关系牵线,插队入住加护病房休养,引起许多患者不满。

早先从黄安发病起,就一直有传言他会回台湾接受治疗,台媒表示这样的行为让台湾网友反感。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11日报道,黄安这次回台湾,虽然从北京起飞医疗包机属于自付范围,但是黄安的心血管绕道手术是大工程,耗费甚巨。光是台湾的“全民健康保险”就可以给付黄安最高达新台币80万元(约合人民币16万元)。

报道称,根据规定,台湾健保给付的金属支架每支1.6293万元(约人民币3300多元)。过去在大陆住院期间,还可依《紧急伤病自垫医疗费用核退办法》向台湾健保署申请核退,每天住院最高可以请领8114新台币(约人民币1600多元)补助,加上在台的病房等级,花费相当于台湾全民至少贡献新台币一百万以上纳税金。

各种指责,让黄安家人压力甚大。黄安妻子在接受岛内媒体访问时,一度哭诉“请体谅我们家属的心情,一个外国人来台生病,医院都会帮忙,何况我们是台湾人。”

即便如此,也没有平息对黄安的指责之声。有人认为黄安“平时骄傲自己是中国人,瞧不起台湾人”,“现在却要回台湾享用健保资源”。还有网友翻出旧帐,指称过去黄安还说过“台湾的演出费用养不起我”。

台“行政院长”张善政:心里不太高兴

黄安回台接受手术,在台湾政治圈掀起波澜。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台湾“行政院长”张善政11日上午接受媒体访问,有记者问到张善政对艺人黄安回台动用台湾医疗资源一事的看法如何。对此,张善政表示,民众就医本应一视同仁,但“从我个人角度来讲,我心里是不太高兴的”,媒体再追问原因,张善政则回答:“从他先前的所作所为,大家都看到啦!”
11日下午,台湾政党“时代力量”立委徐永明更要求张善政将黄安列为台湾“不受欢迎人物”。张善政认为这有点“不妥”,但愿意代替政府表达立场,认为黄安这样的行径“不适当”。
绿营内部除了批评黄安滥用健保不手软外,更有“立委”在11日下午发函台湾税务部门,要求查证黄安是否一直依法向当局纳税。相关部门对此不愿证实,只说不对特定案例评论,有人检举就会开始调查。

“滥用健保”争议

BBC报道称,台湾全民健康保险自从1995年3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已经过了20个年头。起初立意在于让台湾人每个月缴交固定的健保费用,在平常看病获释紧急状况时,政府都会拿出金额补贴有缴交健保费用的人。
报道称,健保立意虽然良好,却也不乏出现部分人士“滥用”医疗资源的情形,长年以来,已让健保不堪负荷,甚至屡屡传出“要破产”。

为了填补这个“黑洞”,台湾政府这几年来开始有计划地调涨健保费,甚至考虑要根据收入多寡来制定健保费,但都或多或少遭到反弹。以黄安的例子来说,他收入平均破千万台币(约人民币199万),却月缴749台币健保费(约人民币149元),等于其余费用要纳税金“变相补贴”。

从2015年11月起,黄安开始举报多位“台独”与“港独”的艺人。2016年1月8日,他举报韩国女团TWICE的台湾成员周子瑜,照片中挥着台湾当局旗帜的,称她是“台独份子”。周子瑜也在1月15日,于经纪公司JYP的要求下录制影片道歉,并说出“海峡两岸是一体的,我始终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http://www.guancha.cn/local/2016_03_12_353714.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2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媒:下一代核潜艇隐身更强 或装备水下机器人

美媒称,由于推进器技术的进步,美国海军未来对“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的替代品可能比目前的潜艇更具隐形能力。此外,这些新型潜艇还能够操控多种无人水下机器人——仅一艘下一代攻击型潜艇就可以控制大片海域。

据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3月10日报道,美国海军要到2034年才开始采购下一代攻击型核潜艇,而且新潜艇要到2044年才能投入使用,但美国海军已开始提出研制新型潜艇的初步构思。美国海军主要关注的一大领域是推进器,这对确保新型潜艇噪声足够低以躲避万能的声呐设备至关重要。

报道称,美国海军潜艇项目执行官迈克尔·贾巴利少将3月3日对美国海军学会新闻网站记者说:“我不是仅仅在谈论发动机或推进器,而是从动力产生到水下运动的整套推进系统。”

美国海军可能为下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安装新型永磁发动机,但美国海军还在考虑更为先进的技术。尽管永磁发动机摒弃了减噪齿轮及从核潜艇蒸汽涡轮向推进器传递动力所必需的其他机械零部件,但就确保新型核潜艇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一直保持隐形能力而言,这仍是一项未经检验的技术。

报道称,在推进器技术上取得的革命性突破可能确实有助于确保美国的水下潜艇保持隐形。此外,美国海军还在着手研发潜艇的新攻击能力,其中一项能力是部署和同步控制多种无人水下机器人。贾巴利对美国海军学会新闻网站记者说:“下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必须将无人水下机器人作为扩大其活动范围的重要部件,以使潜艇的控制范围从传感器探测到的周边区域扩展到更大的区域。”

目前,下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及其设想之中的攻击能力仍仅是幻灯片中的演示。美国海军仍需要在指挥与控制、通信、数据缓存和能源供给方面取得突破,从而使贾巴利的设想成为现实。但美国海军将有机会逐步在未来“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的替代品上研发大量的潜艇技术。贾巴利说,美国海军可能为尚在设计中的“弗吉尼亚级”Block VI和VII型核潜艇装备无人水下机器人。但目前Block VI和VII型核潜艇的具体配置仍未确定。

报道称,尽管美国海军关注的是潜艇本身在减少噪声方面的隐形能力,但也并未减少对反潜战的研究。贾巴利对美国海军学会新闻网站记者说:“对潜艇的未来、隐形能力的未来以及反潜战的未来,我们已有大量的讨论。在考虑过所有因素后,我们仍坚定地认为到本世纪中叶及以后,潜艇都将在美国海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我们需要做一些根本性改变,以使新一代攻击型潜艇成为我们设想的样子,而且我们已在做出一些改变。”

http://news.ifeng.com/a/20160312/47808724_0.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2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俄官员称俄方今年不会向中国交付苏-35战机
据俄罗斯卫星网3月11日报道,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总裁谢尔盖·切梅佐夫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中表示,由于审批程序的原因,俄罗斯今年还不会向中国交付苏-35战机。

此前俄罗斯媒体曾报道称,中国订购的首批苏-35战斗机的合同已于2015年签署,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开始交付中国空军,对此切梅佐夫予以了明确答复:“(交货)不会在今年。”

据切梅佐夫称,双方关于苏-35的合同已经签署,但还未生效。切梅佐夫指出:“还需要通过审批的程序。签字并不足够,俄中双方都需要批准。”他表示,相关审批程序应该在今年夏季或秋季进行。

2015年11月19日,中俄两国签署了总价不低于20亿美元的军购大单,向中国出售24架苏-35S多用途战机,中国是该型号战机的首个外国买家。有消息称,中方接收的苏-35气动外形进行了修改,将具备挂载中国国产武器的能力。

在去年11月举行的中国国防部新闻记者会上,新闻发言人吴谦上校表示,与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的苏-35飞机合作项目,是中俄双方均有意愿积极开展的一个合作领域,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双方将继续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发展军技领域的合作。

目前,只有俄军装备了苏-35。根据2009年签订的合同,俄罗斯空天部队应当在2012至2015年期间接收48架苏-35。
http://www.guancha.cn/military-affairs/2016_03_12_353717.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2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非侠 发表于 2016-3-12 10:46
我以前也以为德国是一个一丝不苟严谨的国家,直到接触了一个产品的质量标准才彻底颠覆,那个标准是2000年 ...

一个德国、一个日本,被国人神话得太厉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2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luparma 发表于 2016-3-12 14:29
一个德国、一个日本,被国人神话得太厉害了。

日本我一直不信的,因为大学时因为课题原因接触过一些日本人做的东西,加上当年国内电子产品日货最多,那个质量那个保修政策,只能呵呵了

但是德国真的出乎意料,毕竟美国今天的很多成就,特别是航空航天其实主要都是当年德国人的底子撑着的,而且就二战期间而言德国科技领先严谨踏实是看得见的事实,没想到二战后至今德国人再没有缓过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2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两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降至5.4% 创2009年以来最差开局
国家统计局今天(12日)下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4 %(以下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创2009年以来最差开局,比2015年12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从环比看,2月份比上月增长0.38%。

统计局工业司高级分析师江源表示,前两月工业增速回落的原因之一是烟草行业生产大幅下降,影响全国工业增速回落0.7个百分点。

分三大门类看,1-2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制造业增长6.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5%。

分经济类型看,1-2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0%;集体企业增长3.7%,股份制企业增长6.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4%。
分行业看,1-2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5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6.1%,纺织业增长7.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8.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6.0%,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4.0%,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0.2%,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9%,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5%,汽车制造业增长8.1%,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5.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8.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8.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同比持平。

分地区看,1-2月份,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5.6%,中部地区增长6.6%,西部地区增长6.8%,东北地区下降3.5%。

分产品看,1-2月份,588种产品中有315种产品同比增长。其中,钢材16228万吨,同比下降2.1%;水泥23875万吨,下降8.2%;十种有色金属761万吨,下降4.3%;乙烯324万吨,增长12.4%;汽车412.6万辆,增长5.3%;轿车176.1万辆,下降12.3%;发电量8702亿千瓦时,增长0.3%;原油加工量8708万吨,增长4.6%。

1-2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5 %,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5675亿元,同比名义下降4.8%。

对此,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江源表示:

3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工业生产数据显示:2016年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4%,增速较2015年12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外需低迷,出口降幅扩大,1-2月份工业出口交货值下降4.8%,降幅比2015年12月份扩大。

二是部分高耗能行业和传统行业生产增速回落。受需求不足、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1-2月份,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速比2015年12月份均有所回落;且粗钢、水泥、电解铝、煤炭等产品产量下降幅度均有所扩大。

三是烟草行业生产大幅下降,1-2月份烟草行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5.6%(2015年12月份为增长 16.9%),影响全国工业增速回落0.7个百分点。

1-2月份工业生产增速出现回落,有产业结构处于调整期、工业经济企稳的基础还不牢固的原因,也有季节性波动的因素。但也要看到高技术产业、符合消费升级方向的新兴产品仍保持较快增长。其中,1-2月份,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27.5%、12.1%和21.1%;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智能手机和工业机器人同比分别增长60.4%、18.6%和17.7%。

http://www.guancha.cn/economy/2016_03_12_353719.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2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特朗普取消芝加哥集会引发数起暴力冲突
又一场特朗普集会染上了“暴力”色彩。当地时间11日,美国芝加哥市,正当上千人齐聚一堂,大喇叭里不断传出暖场音乐的时候,人们期待的主角、共和党总统参选人特朗普(床破)突然通过一纸声明宣布,出于安全考虑,取消这场公众集会。随后,他的支持者与反对者在现场爆发了数起冲突。
综合美媒报道,伊利诺伊州将在15日举办共和党初选。11日,特朗普计划在伊利诺伊大学举行集会。活动本定于下午6点开始,但是,场馆内外早已聚集的大批支持和反对特朗普的民众,令特朗普阵营产生了安全担忧。

随后,他们发布了如下声明:“特朗普先生刚刚抵达芝加哥,在与执法部门进行会议之后决定,考虑到场馆内外数以万计的民众安全,今晚的集会将会延迟至另一日期举行。非常感谢你们的出席,请平静地离开。”

声明发出不久,现场就爆发了数起冲突。人们高呼支持和反对特朗普的口号,还有人亮出了桑德斯的竞选标志。此外,还有特朗普的支持者试图扭夺抗议者的旗帜。

芝加哥警方不得不出动大量警力维持秩序,警方至少驱逐了6名反对者,包括一名试图偷偷爬上讲台的男子。
不过,也有报道称,冲突持续的时间很短暂,一些示威者认为,“安全担忧”是被夸大了。

CNN记者阿科斯塔(Jim Acosta)说,“我从来没见过这场面,太令人惊讶。”据介绍,大约有8500人参加集会。早在下午3点左右,会场外的规定区域就聚集了大约2000人,警方派出了专人巡逻。

早前,伊利诺伊大学的工作人员曾向管理部门申请取消集会,表示担心集会可能会给学生制造“有敌意和暴力风险的环境”。

对于此次冲突事件,芝加哥警方尚未发布任何逮捕报告,但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称,旗下一名记者德布(Sopan Deb)在报道时遭到执法者的扣留。

与特朗普团队的声明相反,警方发言人古列尔米(Anthony Guglielmi)表示,特朗普阵营并未与警方商议,就自行取消了集会。

特朗普:不希望引发暴力 媒体夸大事实

事后,特朗普接受了一些媒体访问。在接受福克斯新闻台访问时,特朗普否认自己利用仇恨言论,也不承认鼓励分化。“我代表一个庞大的群众团体,他们有很多的愤怒,”他说,“在外面,双方都有很强的怒气。”

在谈到取消集会的决定时,特朗普表示:“我认为我们做得很好,我认为这是一个聪明的决定。”

特朗普告诉CNN,他对自己的言论毫不后悔,他将引发暴力的根本原因归咎于经济问题,比如非裔美国年轻人的失业率,“我们的国家是分裂的,许多人非常不安,因为他们的工资12年都没有增长。”

特朗普还指责媒体夸大事实,他表示,大多数抗议事件都处于可控状态,对于那些干扰活动的人,他非常“温和”。他说,他的活动都充满了“伟大的爱”,却遭到不法暴力分子的干扰。

不过,特朗普也表示,不希望自己的言论引发暴力。

11日早些时候,特朗普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举行集会时也曾引发抗议,32人被捕。期间特朗普的讲话曾多次被抗议者打断,他形容这是“丢人”的行为。

10日,一名特朗普的支持者被以袭击罪起诉。有多段视频显示,该名支持者在北卡罗莱纳州的竞选集会中拳打一名抗议者。特朗普在事后曾说,该名支持者的行为是“恰当的”。

当地时间3月15日,美国佛罗里达、伊利诺伊、密苏里、北卡罗来纳、俄亥俄州将迎来两党初选,北马里亚纳群岛自由邦将举行共和党选举。
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6_03_12_353722.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2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媒称朝鲜一艘潜艇失联 美军认为可能发生故障沉没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1号报道,朝鲜一艘潜艇本周初在日本海失联,目前暂时无法确定这艘潜艇正在海底漂流还是已经失事。

报道引述美国官员的话说,美军一直在朝鲜东部海域监视这艘潜艇,直到它突然停止移动。朝鲜海军随后出动进行搜索,美国连日来也派出侦察机及舰艇予以监视,但暂时不能确定失联的朝鲜潜艇正在海底漂流还是已经沉没,也不能确定这艘潜艇的具体型号,但美方相信它在演练期间发生了某种故障。

“这艘潜艇在本周稍早时间失踪,我们认为它可能已经沉没了,”这名官员表示:“朝鲜政府并没有发布任何求助消息也没有发布情况声明。”

自朝鲜进行第四次核试验并发射卫星后,半岛局势转趋紧张。韩国军方表示,朝方在日前又发射了两枚短程弹道导弹。与此同时,韩美历来最大型的联合军演也正在进行,各方都在监视着彼此的军事动向。

朝鲜现在拥有大约70艘潜艇,这些潜艇包括从苏联和中国进口的W级613型、R级633/033型,以及朝鲜国产的“山高”级小型攻击潜艇和“玉高”级微型潜艇,还有一些双人水下航行器。

有军事分析人士认为,除去现有的R级、W级之外,朝鲜还有新型潜艇,但没有更多的详细公开资料。若仅看数量,朝鲜潜艇部队的规模在世界也是位居前列,但这些潜艇相当一部分已经老化,维护也存在一些问题。

美国《华盛顿自由灯塔》报曾于去年12月8日报道称,美国国防部通过卫星拍摄到的残骸照片和其他技术情报途径分析,朝鲜的第一艘弹道导弹潜艇在当年11月28日进行的一次试射中严重受损。导弹未能顺利离开发射管,导致潜艇艇体和指挥台围壳受损。

http://www.guancha.cn/Neighbors/2016_03_12_353721.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2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统计局:今年前两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2%
2016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91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以下除特殊说明外均为名义增长)。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23080亿元,增长7.6%。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1-2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5303亿元,同比增长10.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7607亿元,增长10.9%。
按消费类型分,1-2月份,餐饮收入5651亿元,同比增长11.3%;商品零售47259亿元,增长10.1%。
在商品零售中,1-2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21669亿元,同比增长7.7%。
2016年1-2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6361亿元,同比增长27.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053亿元,增长25.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9.5%;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穿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37.0%、14.2%和29.6%。
对此,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高级统计师蔺涛进行了解读:
一、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从同比看,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2%,仍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虽比上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但回落幅度明显收窄(2015年1-2月份比2014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从环比看,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速分别为0.83%和0.81%,与上年各月环比增速的平均水平基本持平,走势平稳。
二、新兴业态保持快速增长,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状况良好
一是网上零售继续快速增长。1-2月份,全国网上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5.4%,增速虽比上年同期有所放缓,但仍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5.2个百分点。
二是餐饮收入增速稳中有升。1-2月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1.3%,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增长**%,加快1.3个百分点。
三是部分消费升级类、文化消费类商品销售情况较好。1-2月份,限额以上单位体育与娱乐用品类同比增长16.0%,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6.9个百分点;通讯器材类增速虽有所回落,但仍保持20%以上的较快增长;书报杂志类增长7.5%,加快6.5个百分点。
四是与住房相关的部分商品增速加快。1-2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家具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同比分别增长1**%和14.9%,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加快4.0和2.4个百分点。
三、增速回落主要是受汽车、家电类等商品增速回落的影响
1-2月份,限额以上单位汽车、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同比分别增长5.4%和7.9%,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5.4和4.5个百分点。据测算,此两类商品增速回落拉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约0.7个百分点。另外,网上商品零售增速回落较大,其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下降。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4299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2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uparma 于 2016-3-12 17:18 编辑
小非侠 发表于 2016-3-12 14:50
日本我一直不信的,因为大学时因为课题原因接触过一些日本人做的东西,加上当年国内电子产品日货最多,那 ...

其实德国即使是在二战时科技并不比美苏英强太多,关键是他捣鼓出一大堆稀奇古怪的末日科技计划,这些玩意儿很能唬人,让人觉得高大上,其实99%都是停留在图纸上根本生产不出来。再一个就是他科技树乱点,造出了一大堆非常剑走偏锋的东西来,最著名的莫过于虎式坦克了,看上去炮利甲厚着实厉害,其实就是个移动炮台。在战略上的作用远远不及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2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证监会主席刘士余:注册制是不可以单兵突进的
今天(3月12日)下午,出任证监会主席还未“满月”的刘士余亮相两会记者会,直面股民关注的敏感问题。对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未提注册制改革,刘士余表示,注册制是必须搞的,但注册制改革需要一个相当完善的法制环境,配套规章制度的研究论证需要相当长的一个过程。“注册制是不可以单兵突进的。”

以下为发布会实录

中央电视台、央视网、央视新闻客户端记者:

我的问题给刘士余主席,有关股票发行的注册制改革。我们都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没有像去年那样提到注册制的改革,但是就在同一天对外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却提到了要创造条件去实施股票发行的注册制。创造条件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当下并不具备推出注册制的条件?

另外一个问题,不管当下是不是推出注册制,注册制早晚都是要推出的,未来推出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的一种推出方式?是一步到位还是逐步推出?如果是逐步推出的话,哪些企业先推出,哪些企业后推出?另外,哪些事项是继续审批,哪些事项不再审批了?如果这些要素都存在的话,会不会出现新一轮的不公平?

刘士余:

谢谢你提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资本市场的任务讲得非常明确具体,证监会将认真贯彻好、落实好。关于注册制改革,正如记者提的问题,我到证监会任职后发现媒体大部分是在讨论这个问题。我做了一些功课,特地花了一点时间来研究,大体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注册制还搞不搞,另一方面是怎么搞。我仔细想,这两个方面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致的。

先说注册制,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顶层设计下的一个重大任务。这里明确回答大家,注册制是必须搞的。但是,至于怎么搞,要好好研究。我们得认真全面地理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决定》提出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逗号),推进注册制改革(逗号),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等等。我为什么在这儿跟大家讲要注重三中全会文件当中的逗号,就说明这几项改革不是孤立的、独立的,甚至割裂的选项,逗号与逗号之间的这些内容是相互递进的关系。也就是说,把多层次资本市场搞好了,可以为注册制改革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

同时,注册制改革需要一个相当完善的法制环境。去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特别专项授权,自3月1日起实施。我理解人大常委会对政府的这项授权,标志着政府可以启动注册制改革与现行行政审批制、核准制之间制度转换所需要的一系列配套的规章制度。没有人大的专门授权是不可以启动这些配套制度研究的。因为在那个时点,甚至在现在,中国证监会履职的法律依据就是《证券法》。这些技术准备工作,也就是说配套的规章制度,研究论证需要相当长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沟通,形成共识,凝聚合力,配套的改革需要相当的过程、相当长的时间。注册制是不可以单兵突进的。

大家已经看到,“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创造条件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创造条件总得有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各方面要充分沟通,凝聚共识。证监会要集思广益。关于这个问题,我向央视的记者和在座的媒体朋友强调一点,无论是核准制还是注册制,我们都必须实时秉承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真诚理念,对发行人披露内容进行严格的真实性审查,这一点即使将来实行注册制了,不但不能放松,而且必须加强。谢谢。
http://www.guancha.cn/economy/2016_03_12_353729.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2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士余:市场若连续失灵仍应果断出手,没考虑中证金退出
“未来的较长时间内,谈中证金退出为时尚早!”3月12日下午,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坦言,还没有考虑过这事。
2015年6月中旬股市暴跌后,被称为“平准基金”的证金公司大力扫货稳,从当年7月初开始入市,直至8月14日证监会宣布“一般不入市操作”,而后部分相关股份转让给中央汇金公司。
证金公司资金来源包括券商以净资产出资、银行间市场拆借、银行授信(包括已发贷款)以及公司债和短期融资券等。
最近多家券商年报间接披露了救市资金的资产状况。以光大证券为例,其共出资58亿参与救市,这笔资金去年浮亏不到5%。
在发布会上,刘士余列举了组数据概括去年A股市场的异常波动:2014年7月份之前,中国的股市大体经历了7年之久的熊市。从2014年7月份开始,中国股市先是恢复性回升,后又出现过快过高的上涨,到2015年6月12日,上证综指、深圳成指、创业板指数涨幅分别达到152%、146%、178%,随之而来的就是过快过急的下跌。2015年6月15日到7月8日,一共17个交易日,上证综指大幅下跌32%,造成市场较大面积的恐慌,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几尽枯竭,形势危急,非比寻常。
当时作为农行的董事长的刘士余,对此也非常关注、焦虑非常:“我在关注农行的股价,农行的股价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投资,我对我的股东要有回报,农行是大盘权重股,它一跌影响股指,证监会就得问责我。我还担心我的客户,也担心我的资产质量。”
“(我)深知老百姓挣钱不容易,在市场流动性枯竭、大面积恐慌的情况下,不果断出手还得了?!那必然会引发更大规模的恐慌,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刘士余的这席话也从侧面反映了证金公司入市的必要性。
虽然在入市之处,市场对于证金公司作为平准基金的角色有所争议,不过刘士余透露,此后的实践证明了大家的意见虽然有分歧,但是越来越趋同。
值得一提的是,刘士余还强调:“今后,当陷入市场完全失灵、连续失灵的情景时,仍然应当果断出手。”
当然,刘士余认为,证金公司入市不能用救市这个词:“我们叫稳定。”
对于备受关注的证金公司退出时机,刘士余特别强调,“坦率告诉你,我还没有考虑这事,未来的较长时间内,谈中证金退出为时尚早。”

以下为问答实录
新华社记者:这个问题提给证监会刘主席。去年中国的A股经历了罕见的大涨大跌,很多投资者损失惨重,市场各方付出了巨大代价才让市场企稳,但是对于最初的救市措施市场各方也有不同的看法。请问您对此有何评价?另外,最初的救市措施何时退出,中证金何时退出?
刘士余:谢谢新华社记者提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很重,因为你说去年投资者损失惨重。证监会主席一听投资者损失惨重这件事,就感觉到担子很重。正如你所说的,去年中国的A股确实经历了一场罕见的异常波动。我到任以后对这件事也做了专门的了解和分析,为了节省时间,我列一下数据。
2014年7月份之前,中国的股市大体经历了7年之久的熊市。从2014年7月份开始,中国股市先是恢复性回升,后又出现过快过高的上涨,到2015年6月12日,上证综指、深圳成指、创业板指数涨幅分别达到152%、146%、178%,随之而来的就是过快过急的下跌。俗话说,山有多高,谷有多深,泡沫怎么吹起来的,就会怎么破灭。2015年6月15日到7月8日,一共17个交易日,上证综指大幅下跌32%,造成市场较大面积的恐慌,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几尽枯竭,形势危急,非比寻常。当时我作为农行的董事长,感觉全社会好像都在关注、都在焦虑,股指下行的势头对当时的金融市场的影响就好比一辆重载的油罐车,不管它拉的是煤油还是柴油,在下坡路上刹车失灵了,轻则车毁人亡,重则引发森林火灾、破坏文物、伤及无辜,这叫多重性风险。
全社会关注、全社会焦虑,我也关注,我当时也焦虑,为什么?我在关注农行的股价,农行的股价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投资,我对我的股东要有回报,农行是大盘权重股,它一跌影响股指,证监会就得问责我。我还担心我的客户,也担心我的资产质量。大家都知道我比较长时间从事民生金融工作,深知老百姓挣钱不容易,在市场流动性枯竭、大面积恐慌的情况下,不果断出手还得了?!那必然会引发更大规模的恐慌,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果断出手对市场失灵的状况进行紧急修复之后,结果证明此举稳定了市场,为修复市场、建设市场、发展市场赢得了时间。我知道新华社提这个问题是因为当时对该不该出手、何时出手、谁来出手、怎么出手这些关键问题都有不同意见。因为每个人拥有的信息量不一样,他对这件事作出的判断只和他拥有的信息对称,大家说的无非是这几个方面:该不该、何时出、怎么出、谁来出。我想,这些意见都是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建设性的意见,此后的实践证明了大家的意见虽然有分歧,但是越来越趋同。
观点收敛在什么方面呢?我体会,收敛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必须坚持市场化、法治化这一根本方向上。既然是根本方向,就不能动摇。同时,就新华社记者的这个问题来说,资本的本能是逐利的,资本市场的灵魂在于竞争,竞争就必然有美丽和残酷两种格局,“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作为资本市场的参与者,都必须以平常的心态面对这种现实。政府的职能不能动摇,就是维护资本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离开“三公”原则就谈不上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谈不上对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只有保护好中小投资者的权益,才能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稳健发展。
今后,当陷入市场完全失灵、连续失灵的情景时,仍然应当果断出手,这符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目标,或者说符合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国际上任何一个资本市场大体都有这样的案例。凡是股市异常波动,原因都是多方面的,其中中国资本市场不成熟是一个重要原因,包括不完备的交易制度、不完善的市场体系、不成熟的交易者、不适应的监管制度。对此,中国证监会必须深刻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加快改革,转换职能,全面依法加强监管,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刚才新华社的朋友讲到救市措施何时退出。我首先说,救市这个词不怎么规范,回答这个问题,到现在我都没用救市这个词,因为政府和学术界一般不用救市这个词,我们叫稳定。有些措施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措施,特别是一些非常规的机制性措施,在市场已经完全进入自我修复和自我发展状态之后已经解除或者正在退出。至于您关心的中证金的退出,坦率告诉你,我还没有考虑这事,未来的较长时间内,谈中证金退出为时尚早。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4307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2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尚福林回应评级机构下调中国金融机构评级:这是误判

3月12日16时15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尚福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士余、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项俊波联合举行“两会”发布会,并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答问时提到,最近有一些评级机构下调了中国的主权评级和部分金融机构的评级展望,我们感觉这是目前对中国银行业运行情况的误判。至于理财产品风险,尚福林回应称,一般的理财产品都计提了拨备,只有私人银行业务,是不需要计提风险拨备的。
尚福林介绍,到去年底,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13.45%,比年初有所提高,总体水平还是比较高的。
其一,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是1.67%,不良率有所上升,但是同国际水平比,基本上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其二,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是181%,也就是说有1块钱的不良资产,我们有1.81元的拨备可以作为对冲,拨备相对来讲也还是充足的。
其三,银行的资产利润率是1.1%,资本利润率是14.98%,这些都优于一些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以下是问答实录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记者:有一个问题提给尚主席,目前银行业不良风险攀升,利润不断下滑,同时行业还面临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和下行的压力,这引发了各界对于中国银行业是否会爆发系统性风险的担忧。不知道尚主席对此是怎样的看法?
尚福林:防范系统性风险是银行业监管所必须坚守的风险底线。刚才提的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我们在工作中一直在做的工作。目前,银行业总体运行平稳,风险还是可控的。到去年年底,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13.45%,比年初有所提高,总体水平还是比较高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是1.67%,不良率有所上升,但是同国际水平比,基本上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是181%,也就是说有1块钱的不良资产,我们有1.81元的拨备可以作为对冲,拨备相对来讲也还是充足的。行业利润增长虽然有所下降,但是因为基数大,盈利的绝对额仍然比较高,内源性的资本补充能力仍然是比较强的。我国银行的资产利润率是1.1%,资本利润率是14.98%,这些都优于一些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我们也注意到,最近有一些评级机构下调了中国的主权评级和部分金融机构的评级展望,我们感觉这是目前对中国银行业运行情况的误判。
当前银监会也在不断加强和加大监管力度,在着力防范以下几类风险。我在贵州团开会时发言讲到了几类风险:一是防范信用风险。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上升主要还是表现在信用风险的暴露上,对于产能过剩的一些企业和“僵尸企业”,我们准备实行实名制管理,推动商业银行债务规模比较大并且有多家债权银行的客户成立债权委员会,由债权人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来集体确定对这些企业是增加贷款、稳定贷款还是减少贷款。因为现在有些企业反映说企业情况不错,但是有的银行对它信心不足,就去抽贷,一旦抽贷就会给企业资金周转造成困难,所以想出来这么一个办法,就是对这些企业成立一个债权人委员会,大家共同行动来解决企业的困难,形成互动的合力。
二是防范交叉金融产品的风险,坚持透明、隔离、可控的原则,对于跨行业、跨市场的资金流动,始终能够“看得见”、“管得了”、“控得住”,加强监管协调,按照穿透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加强风险约束和行为监管,切实把风险纳入资本约束的范围。
三是防范流动性风险。要不断加强压力测试,要求商业银行自身加强压力测试,银监会也会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压力测试。同时鼓励中小银行建立同业互助机制,减少流动性风险的影响。
四是防范外部风险的传染,筑牢银行业、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和民间融资活动之间的防火墙。还要积极加强银行员工行为的管控,有效防范一些内部操作风险。同时还要防范国际上经济、金融变动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风险。
总之,中国银行业风险总体是可控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更加注重防范风险,要防患于未然,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谢谢。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我的问题是提给尚福林主席的。近几年中小银行,特别是股份制银行的资产规模快速增长,有很大一部分非贷款的资产,包括一些跟理财业务相关的资产,投资类应收款,或者是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等等。有个说法是这些资产在本质上还是贷款,但是这种行为是一种监管套利,或者是一种隐藏风险的方式,因为不算贷款,也不计入不良贷款率的计算,不用计提拨备或者是消耗资本,请问尚主席对此有何看法?
尚福林:近几年银行确实开发了一些理财类的金融产品,这是适应整个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的变化和广大金融消费者需求发展的。一般来讲,理财产品的利息收入会比一般的存款利息收入高一点,对投资者更有吸引力。这些理财产品的资金投向最终还是到了实体经济。这类产品当中有没有套利的、躲避监管的?这个不排除,个别的有这种现象。但是对这种情况,我们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对于新的创新产品,我们也要要求它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准则来计提拨备。目前整体情况看,拨备还是比较充足的。
根据相关规定,一是金融企业承担风险和损失的资产应该计提准备金。现在理财实际也分很多种情况,有的理财是向大家公开发售的,有的是对高净值客户发行的,就是所谓私人银行业务,完全是委托业务,这类是不需要计提风险拨备的。因为这个风险完全由委托人承担。我刚才讲了,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方式来处理这类业务。
第二,商业银行全部的表内风险和表外风险,这些资产风险都需要按照要求计提资本,在资本计算时这部分都要计算进去。
我还想补充一下,这几年银行的金融创新在不断涌现,我们要求商业银行机构在金融创新中始终有三个坚持,三个有利于。
一是要有利于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益,不能通过所谓的创新去躲避监管,或者说进行监管套利,要服务实体经济。
二是要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不能够通过所谓创新去积累风险,或者是把风险转嫁给投资人或者借款人。
三是要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银行要切实履行管理职责,加强对理财资金的投向管理、限额管理和交易对手的管理,及时掌握底层资产的情况,就是要实行穿透式的管理,要看到最后的理财到底投到什么地方去了。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不能让银行的理财简单成为资产管理计划资金募集的通道,要使跨行业、跨市场的资金能够看得见、管得了、能够控得住。谢谢。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4306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2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国资委主任肖亚庆首次公开亮相,说了9句最重要的话
3月12日14时30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肖亚庆、副主任张喜武、黄丹华和副秘书长在全国两会期间举行记者会,就“国企改革”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会上,国资委三位高层共回答了10问题,涉及到国资委接下来的工作安排、国资十项改革试点、海外资产监管、国企效率、国资委自身改革等问题。以下为发布会实录:

主持人 祝寿臣: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本次记者会的主题是国企改革。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肖亚庆先生,副主任张喜武先生,副主任黄丹华女士,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先生,围绕这一主题回答大家的提问。首先,有请肖主任。
肖亚庆: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是周末,大家不辞辛苦来到这里,说明大家对国企改革十分关心、十分关注。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国资委对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大家都知道,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国企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就在前不久3月7日上午,在参加黑龙江省代表团审议时还特别指出,国有企业要深化改革,要“借东风”,激发内生动力,在竞争中增强实力。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要求以改革促发展,并对国企改革的各项工作任务提出了要求。我们要主动作为,狠抓落实,坚韧不拔,推进国企改革各项工作。
我和我的同事们今天在这里愿意就国企改革的有关问题和大家进行探讨。谢谢各位。
1.中国网记者:国企改革这一重大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其中也有不少议论,认为国企改革出台的文件不少,但是真正落地的却并不多,改革进展不大。也有观点认为,国企改革现在是上面热、下面冷,很多企业还处于等待和观望之中。请问对此您怎么看?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下一步还会有哪些具体的举措?
肖亚庆:谢谢您提问。关于国企改革的有关问题,我想向你介绍几个情况。
一、顶层设计的文件已经出台,标志是“1+12”个文件印发,主体框架已经搭出来了。
二、现在很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已经有了实质性的步伐。比如,关于国有企业分类,我们已经有12个省把分类工作落实到了具体企业。比如重组,去年也向大家通报了,中央企业有6对12家企业完成了重组,这个效果现在看已初步显现。还比如,下放、精简各种审批权力,各省市国资委在这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也都下放了一些权力。国资委自身也在下放权力,经过清理,取消、下放了20多项审批权力。其他的我们还在清理当中,随着清理的推进,随着改革的进展,该放下去的一定要放到位,该取消的一定要取消。
三、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取得了初步进展。比如,中央企业积极探索开展了多层次的试点,比如投资公司、运营公司的试点,国投、中粮集团两个公司都进行了试点。从企业反映的情况看,他们的积极性也比较高,试的效果也不错。比如开展落实董事会职权的试点,我们在国药集团、中国建材、中国节能、新兴际华集团开展了落实董事会职权试点,真正把权力放在董事会,特别是新兴际华集团的试点更先走一步,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所以总经理压力很大,经理班子压力也很大,因为有任期制,在原有基础上,在考核的问题上往前进了一步。在中央企业的集团层面还是第一次。
当然,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总的看,中央企业的负责人对改革还是充满了热情,大家改革的积极性还是非常高的。这里面既有外在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自身有压力。中央企业有106家,但是从企业自身来看,现在无论是机制体制,还是管理能力,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举个例子,比如现在企业的管理层级还比较多,四五级的大部分都是,还有更多层级的,不改怎么行?肯定要改。我们再看一看优秀的跨国公司,再看一看优秀的民营企业,它们在市场竞争中跑在前面。国企的管理者自己就讲,“我们要和他们比,要和他们在一起市场竞争”。内生的动力自然就产生了,必须要改革,要压缩层级。所以,总的看,大家热情很高,克服困难的决心也很大,对改革取得成效的信心也很大。当然,我们也不否认,有极个别的人、极个别的管理者对改革可能认识不到位,可能有极个别的人对改革的困难遇到了阻力,担当精神不够,还会有这样那样的顾虑,但这是个别的。对于这些个别的人,我的回答只有一句话:先出清。必须把改革做好,这是绝大部分企业管理者现在的心情。
刚才问到下一步我们要做什么,我想简要讲一下。我们改革的任务很重,今年党中央、国务院都做了部署,国资委主要做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文件体系,同时要研究一些规范性文件,使得我们的改革政策更加具体、更加可操作、行之有效。
二是要深入推进十项改革试点。
三是要推进国资监管机构职能转变,国资委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要理清。
四是完成国有企业功能界定和分类。
五是加大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力度。我们现在还有一些企业不是公司制,以《企业法》注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加大股权多元化,包括积极推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六是推进规范董事会建设。我刚才举例子也谈到了这一点。
七是推动中央企业的调整重组,优化布局结构。去年6对12家中央企业重组,效果不错。今年我们会加大力度。
八是要加强和改进外派监事会工作,进一步提高监督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九是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进一步明确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地位,把党建工作总体要求纳入公司章程。
国企改革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我想我们只有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传,一件事一件事地做好,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取得成效。谢谢。
2.彭博新闻社记者:我有几个问题想向您提一下,首先,我们知道在国企分类改革的过程中会根据国企的性质,比如有些是商务公司,有些是公益性质的公司,来进行分门别类。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公司,比如电信公司、能源公司也有一些商业方面的用途,如何来推进这些公司的改革?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您提到了我们国企改革的过程中主要有十项重点任务,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重点的企业、公司一直在推动相关的改革,具体的改革成效是什么样的?相关的计划是如何部署的?第三个问题,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是否会以新加坡的淡马锡公司作为作为一个范例来推进改革?
肖亚庆:谢谢你提问。淡马锡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国企管理和国资监管方面确实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从国资委到各个企业,我们和淡马锡都有很好的关系。我们也一直在关注淡马锡这些年的进展。关于分类和十项试点工作,今年2月25日,张喜武副主任已经和部分媒体做了沟通,我想如果你不介意的话,请喜武副主任再介绍一下
张喜武:谢谢亚庆同志,也谢谢彭博社的这位先生。我理解你刚才问的三个问题,一个是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分类,为什么分。第二个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十项试点工作。第三个是面临的最大挑战。
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分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明确的新要求,也是今年国企改革的一项重点、难点。对国有企业分类,主要目的就是解决过去国企包括央企战略定位不清、考核针对性不强也不尽科学的问题。你对分类还比较清楚,确实,国有企业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这两类企业的共同点是,国有企业首先是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要融入到市场经济,都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都要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两类的不同点在于:从发展的角度看,商业类的国有企业重点要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公益类企业重点是要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改革要求的角度看,商业类的国有企业可以是独资,也可以是控股,也可以是参股。公益类的国有企业主要是国有独资。从考核的标准来看,商业类的国有企业重点要考核经营业绩的完成情况,公益类的国有企业重点要考核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保障能力。
关于你提到的今年十项试点这项工作。国有企业的试点是今年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改革的重要方法,试点能不能迈开步子,趟出路子,决定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从2014年开始,国资委就选择了中粮集团和国投公司进行了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试点。今年我们又将要推出十项改革试点。将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还要推出若干个国有企业改革的试点。可以说,我们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始终是坚持试点先行、直奔问题,力求充分发挥试点在整个全局工作中起到示范、突破、带动的作用,切实解决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难点问题和重点问题。通过改革的试点,我们想试出新体制、试出新机制、试出新成效、试出新经验、试出新局面。
关于刚才你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国有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淡马锡的问题。刚才亚庆主任已经对淡马锡的问题作了回答。我想说关于挑战。当前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着挑战、面临着困难。国有企业改革确实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我们遇到的难度、硬度、深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主要是改革开放30多年所积淀的矛盾和问题交织在一起,挑战和困难错综复杂,所以只有抓住关键、精准发力。我认为,当前国企改革的困难和挑战,主要还是处理好国有企业激发活力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关系问题。因为,活力是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动力源,也是国有企业提高效率、提高竞争力的生成基;监管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防护网,也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保障。所以,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激发活力和加强监管相结合,二者有机结合,不可偏废。谢谢。
3.中央电视台、央视网、央视新闻客户端记者:我这几天一直在旁听全国政协经济界委员的小组讨论,有不少应该是您的同事,都是过去央企的负责人,他们在会上纷纷吐苦水,感觉现在对他们的管理太细了,以至于感觉自己像一个车间,不像一个企业。您曾经也做过央企的主要负责人,现在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的掌门人,您对他们的这种感触有何看法?我们知道,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了角色转变,要从管人管事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对国资委来说,实际上转变就意味着简政放权、自我革命。刚才你们谈到了下放了多少权利,可是外界实际上感觉到我们似乎在自我革命这块动静不是很大,请问肖主任,今年在这方面有什么新的突破,未来有什么计划和打算?
肖亚庆:谢谢您提问,感谢您经常倾听企业负责人的声音。就监管来讲,现在您说的有一部分是赞成的,就是管的太细了,需要下一步改革,让企业真正能够成为市场主体。但同时还有另外一方面我要讲,就是管得太弱了,还有很多监管不到位的地方,所以这样那样的问题出来,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和我们监管不到位也是有关系的。
这种情况说明,这次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如此艰巨的情况下,国资委自身的改革应该是一个关系全局的要点。所以,我们对这个问题一直在思考,一直在谋划,也一直在推进。怎么改?刚才您提到我们现在的权力、现在的规范、现在的一些事项要进一步清理。一是要转变定位,要向以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要优化、精简、调整国资监管事项。二是要把两个清单搞清楚,一个是权力清单,再一个是责任清单。做到该管的要科学管理,坚决到位;不该管的要退出来,让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刚才您谈到的有三个归位的问题。依法由企业自主经营决策的事项要归位于企业,这个我们也在清理当中。还有一些事项已经延伸到企业下面了,就是一级、二级甚至三级企业的要收回,职责到哪儿就监管到哪儿,这个原则上要归位于一级企业。国资委现在承担的公共管理职能,这也在梳理,就是归位于政府相关部门。政府相关部门的一些职能也在理顺,进行调整。以后我们重点要监管好国有资本的布局,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维护资本的安全。所以,国资委的改革任务是很重的,我们自身也在学习,也在提高,也在梳理,也在改革。对国资委自身的改革,我们坚定不移,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确实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不该管的坚决去掉。我们也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正在研究,以适应改革的要求,以完成改革的任务。谢谢。
4.新华社记者:我们知道,去产能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之首,近期国务院的一些文件中也明确了国资委和各级政府对去产能负总责。请问您作为国资委主任,对负总责如何去做?我们注意到,长期以来央企是对外投资的主体,请您介绍一下境外国有资产的审计和监管方面的情况。
肖亚庆:谢谢您提问。我理解,你想问的问题是,现在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的产业结构偏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也很重,央企重化工领域资产总额接近70%。央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主动作为,有几个方面。
一是要抓好“三个一批”: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对于国家战略需要、央企有优势的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航空航天、核电、高铁、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电网等,要加大投入力度。对于央企长期亏损和资不抵债的低效无效资产,要加大处置力度,积极化解过剩产能。
二是要讲“三个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这方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虽然央企的创新实力很强,成果也很多,比如去年全国科技大会奖励的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特等奖几乎都是央企获得的,奖项总数的34%是央企取得的,但是在这方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再比如商业模式创新,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使得央企的商业模式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都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再比如创新驱动,大企业如何开展“双创”,如何把“互联网+”这样一个大的战略做好,如何在“中国制造2025”这样一个大战略中,让央企发挥更好的作用,这方面都需要我们在管理、技术,甚至在商业模式上有新的创新。
三是抓好“三品”:品种、品质和品牌。这方面央企要率先带头。我们现在产品不少,种类也不少,但是精品不多,品牌更少。我看了一下,国际品牌集团评选的品牌100强当中,央企现在还没有,世界品牌实验室2015年的世界500强中,央企只有11个,而央企进入世界500强的有47家。从老百姓需求来看,很多质量、品种远远满足不了,也包括央企从事的行业所提供的服务。这方面就是我们的潜力,要把这个做好。
至于您谈到的海外资产的监管,央企海外机构大致有8000多家,在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投资。这些年来一直在加大这方面的监管力度。我们会在这一轮改革中把这件事作为重点加以研究和推动。谢谢。
5.金融时报记者:我有两个问题,昨天傅成玉先生提到石油的三大公司,他说从外面看是三大公司,内部看每个公司是一个领域,效率很低。所以我想问一下肖主任有没有一些计划,关于石油行业具体的蓝图改革,能不能给我们透露一下?第二个问题有点相关,现在新一步的国有企业改革,怎么避免大而不强的问题变得更严重?
肖亚庆:谢谢您提问。傅成玉委员提的问题从反方向来看也是有答案的,从我们中央企业内部来看,昨天他讲的是“三大油”纵向产业链都是完整的,外面是三个石油公司,各有分工不同。在内部看,很多都是重复的。这个问题不仅在“三大油”存在,在其他企业也有类似的问题,所以这也是我们下一步改革需要完成和解决的问题。举个例子,去年移动、电信和联通建立了铁塔公司,原来三大通信公司建的发射塔都选择了某一个最佳地区,一家建一个,周边的居民有意见,还浪费了很多资源。所以每家出一定的股份共同享用这些技术资源,就减少了很多浪费,又给社会提供了很好的服务。
其他央企此类事还比较多,可以改革的地方还不少。我们正在努力消除各个纵向的、多余的环节。从横向来讲,中间的隔阂也要尽可能用市场化的办法消除掉,使内部的效率更加提高,既搞产业链上的纵向整合,也在同行业之间做一些横向的整合,使我们的资源能够共享、服务更加优质、价格能够降下来,使得企业运行更加顺畅,特别是对市场的反应更快。比如我们前几年做的尝试,电力建设公司和电力投资公司,很多发电企业既搞电厂、又搞电力设备制造、还搞电力建设,规模都不大,自成体系,内部循环。这本身与市场的规律就不相符合。所以这个问题很重要,在今年和今后一段时间,我相信肯定会有更多的成果。
您讲的大而不强的问题。我们现在是要把做强做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体量的扩张有个历史的过程,现在在这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使大的企业变得更强更优。有些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进入更符合市场竞争的其他产业链当中。举一个例子,现在106家企业,最大的企业资产超过4万亿,最小的企业资产47.1亿,最大企业的职工人数152万,最小企业职工人数以千计,所以差别很大。由此看来,我们改革的任务很重,改革的内容很多,改革的事项也很繁杂。我们就是要从这些事情一点一滴入手,把它解决好。谢谢。
6.经济参考报记者:我想请问肖主任,我们可以看到,今年整个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也在下滑,特别是中央企业也出现了负增长,今年中央企业是不是有可能扭转这样的下滑趋势,会有怎样的具体措施和计划?
肖亚庆:谢谢你提问。去年中央企业整体利润出现了负增长,负增长6.9%。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原油价格去年全年通算下来下降了47%左右,再加上其他大宗商品,比如钢铁价格的大幅度下滑,影响是比较大的。如果剔除石油价格的影响,去年央企总的利润是增长7.5%。但不管怎么说,央企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同样感觉到了压力。
今年以来,大家对压力的感觉已经变成了动力,正在努力。今天给大家报告一下,到目前为止央企的状况。1—2月份,总的央企的利润增长了4.7%,去年同期同比下降了32%左右,央企今年的情况相对稳定。当然,利润去年同期的基数比较低,有这个原因。也要看到各个央企在稳增长当中、在提效益当中做了大量工作。央企的增加值占到全国GDP的近1/10,上缴的税费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例也比较大,所以央企理应在稳增长当中率先努力做出贡献。
但是,我们也要看现在的经济下行压力,一方面确实是需求不旺,一方面需要改革。我感到,下行压力到底有多大,大家都有预期,但超过合理的预期就是恐慌。今年2月29日我们召开了中央企业提质增效动员会,会后听大家在谈到今年经济时,你们也看到了几个大的企业在“两会”之前对本企业、本行业的情况以及未来发展的态势都在做详细的分析,可以说他们都是心中有定力、心中有数的,在经济下行、市场价格较低的情况下,怎么样保增长、怎么样稳住市场,都有自己很多具体的措施,也请大家关注各个企业。
但我要说的是,就部分行业目前所处的状况来看,恐慌心理比下行压力更可怕,会带来更大的下行。大宗商品包括石油,超低的价格,我认为不正常。很多商品价格已经远低于它的制造成本,怎么能够持续下去?我们13亿人,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在人均消耗的能源量、人均拥有的资源量远低于发达国家,我们用气、用电量从全球看依然是比较低的。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的阶梯电价,第一级的电量也只有100多度、200度。看看发达国家,或者是同样和我们人均GDP差不多的国家,它们的能源消耗是多少?我们现在13亿人奔小康,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的市场大得很,关键是从央企开始,从我们做起,要振奋精神,要真抓实干,要把产品质量提高,把成本降下来,给人民提供更多的产品、更好的服务。所以,总体上看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但我们还在努力,正在努力,央企、国有企业一定要在稳增长中率先作贡献,克服当前的困难,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谢谢。
7.上海第一财经记者:有个问题问肖主任,有媒体报道有30家央企上市公司在2015年的预计业绩是亏损的,央企将成为年报亏损重灾区。也有人认为有相当一批国企低效,缺乏竞争力。请问您是怎么看待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的?您是怎么评价的?
肖亚庆:谢谢您提问,请黄丹华副主任就上市公司业绩的情况介绍一些细节。
黄丹华:谢谢亚庆主任,也谢谢记者提问。刚才说到上市公司的情况。在沪深两市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有286户,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0%,在总市值中占20%。国资委对中央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一直致力于培育推动上市公司成为有市场竞争力、而且能够给投资者以长期稳定回报的优质的上市公司。
我们也注意到了刚才这位记者先生提到的企业亏损情况。我们做过分析,主要还是在煤炭、钢铁、有色这些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企业亏损和行业有关,同时也有自身经营的问题。国资委推动这些企业提质增效,调整布局结构,加大重组力度,整合优质资产,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降本增效、增强创新能力,努力推动控股上市公司成为优质上市公司。谢谢。
8.中国日报社记者:我们知道今年有可能是十年来最大力度的国资改革。国资委目前已经成为新一轮改革的风口浪尖和前沿阵地。在现实过程中牵涉各方利益,国资委自身应该如何与央企建立一个适应新要求的新关系和新秩序?如何看待各方利益的不同需求?
肖亚庆:谢谢你提问。刚才我已经做过介绍,国资委在下一步改革中,自身一定要做好转变的问题,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比如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两个清单要明确列出,在改革当中我们自身哪些职能要进行调整,这方面我们正在抓紧工作。
我想,方方面面的利益平衡肯定是任何改革都要面对的,但我们有一个共同目标,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使国有企业增强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同时也使国有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所以,这个利益是共同的,这个利益也是我们大家努力的最终方向。国企的改革不是把企业搞弱了、搞小了、搞僵化了,而是进一步在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竞争力上下功夫,使国有企业更加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发挥。谢谢。
9.香港中评社中评网记者:我们注意到“十三五”规划中特别提到了建设“京台高铁”这部分,我们知道这部分肯定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来支持,我想请问肖主任,国资委在下一步会有什么样具体的措施和方案来支持京台高铁的建设?
肖亚庆:谢谢你提问。问到高铁,高铁公司属中国铁路公司,目前不是国资委监管的企业。但是谈到高铁,我有兴趣说两句。第一,高铁是中国一张非常靓丽的品牌,我多次乘坐高铁,非常好,非常快,也非常舒适。作为国资委监管的企业来讲,如果有需要,我们支持高铁的建设和发展,中国中车是国资委监管的企业,南车、北车合并以后,企业的创新能力更强了,现在坐高铁,380比原来更漂亮了、更快了、更安全了,高铁的通信和信息化的公司也在国资委监管,这些方面他们正在研究更新的技术,使得高铁在原有基础上更加安全、更加稳定、更加可靠。
我还要说的是,高速铁路中国现在已经到了1.9万公里,占全世界的60%以上,我们还在发展。这样发展让老百姓的出行更加方便。作为国有企业,作为央企,只要有投资的机会,有发展机会,国家支持的项目我们肯定支持。谢谢。
10.香港紫荆杂志和紫荆网新媒体记者:肖主任你好,90年代中后期以及本世纪初的国企改革曾引发了一轮下岗潮,特别是地方国企改革造成下岗的现象更为严重。随着2016年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全面启动,会不会出现新一轮的下岗潮?对此有何应对措施?此外也有声音提到,中国国企改革要达到目的,其关键在于政企分开,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肖亚庆:谢谢你提问。可以肯定的是,深化改革,各方面的利益能够得到平衡发展,特别是要保护员工的利益。作为国有企业,作为央企,更应该是这样。90年代的情况和现在大有不同,我们几位在90年代可能都在企业,经历过那一轮的改革,我想很大的不同,一个是我们现在的底子比原来厚实多了。90年代的时候,我们在座的各位可以想像,人均收入水平,包括员工的收入水平,当时整体的经济实力,也包括各个企业所拥有的财力,整体市场发展的程度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企业管理者经历过几轮的市场波动以后,对如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处理好企业发展、员工利益和市场竞争等方面的关系,把握的能力、掌控的能力应该说都日臻成熟。所以,保护员工的利益始终是下一步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多兼并重组,尽可能少破产,这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方向。
任何改革涉及到职工利益时,要稳妥地处理好。我相信,不会出现下岗潮,不会出现您想象的90年代那种情况,我相信企业会处理好。作为监管部门,也要求企业要处理好这方面的关系,确保各方面利益。
政企分开是改革的基本要求,在这方面我刚才介绍了很多了。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会进一步发挥,同时监管的力量也会进一步加强,相得益彰,共同推进,促进改革深入推进下去。谢谢。
谢谢各位记者,今天由于主持人给的时间不够,我看很多记者没有机会提问,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国企,继续关注国资改革,我们会经常创造机会和大家交流。谢谢大家。
主持人祝寿臣:
由于时间关系,本次记者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嘉宾,谢谢各位记者。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430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2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尚福林主动提e租宝:正在追缴资产,最大限度地挽回损失

3月12日16时15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尚福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士余、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项俊波联合举行“两会”发布会,并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介绍银行业风险时说,要加大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的力度,防止外部风险向银行业传染。尚福林说,当前,非法集资的形势比较严峻,案件处于高发和频发阶段,作案的方式和花样也在不断翻新。比如像e租宝这样一个公司,打着互联网和P2P的幌子,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涉嫌非法集资,目前有关部门已经立案查处,正在追缴资产,最大限度地挽回损失。
尚福林还主动表示:对P2P业务,银监会也会继续加强监管,与有关部门共同开展互联网金融的专项治理。
尚福林说,在这儿我要提示大家,在参与社会金融活动的时候,必须十分审慎,要着重做好“三看”:一是看对象。看他是不是面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在筹集资金。二是看回报。看是不是承诺超常的高利回报。现在的企业情况、经济发展情况大家都清楚,动则高达百分之十几、甚至百分之二十几的回报,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就有涉嫌非法集资之嫌。三是看营销。看营销是否公开宣传,以公开宣传的形式募集资金。看清三点以后再做审慎的投资决定。
以下为问答实录: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我想问银监会尚主席。近两年商业银行经营的外部环境遇到了一些挑战,净利润增速逐年放缓,现在又处在去产能、去杠杆的过程中,整个银行业信用风险管控压力在逐渐增大。请问面对上面的这些挑战,银监会在“十三五”期间有没有相应的对策?尤其是具体到今年,银监会是否会出台一些具体的改革政策,因为现在市场上对于像投贷联动试点的改革讨论比较多?
尚福林:谢谢你提问。如你刚才讲的,“十三五”期间银行业确实面临着许多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机遇。“十三五”期间,我们将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持续推动银行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行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我就今年的重点工作给大家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一是要促进银行业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这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的要求。要继续推进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的落实,比如不断推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推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要创新科技、企业金融服务模式,推动投贷联动试点,推进民营银行设立常态化,创新金融产品,更加紧密地切合实体经济中涌现出来的多样化、个性化的融资需求。创新银行体制机制,继续深化事业部的改制,探索部分业务板块和条线子公司制的改革。这些改革实际上既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同时又把防火墙设立好,防止风险相互转移。
二是要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收益权的转让试点。我们现在贷款的总量是比较充裕的,但是贷款的周转速度在逐年下降。通过开展不良资产的证券化和不良资产转让,希望可以提升银行贷款的周转速度,这样可以提高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其次,要提升银行市场化、多元化、综合化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刚才提问当中讲到不良资产这几年每年都是有所上升的,应提升化解不良风险的能力。再次,支持压降银行运营成本,提升银行的运营能力,推动“僵尸企业”重组、整合,或者是市场化退出,降低信用杠杆,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三是以提升金融普惠程度为核心,进一步加强一些领域的金融服务,比如单列一些信贷计划,精准扶贫。同时,加大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制,支持三农发展和改革,扩大林权和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力争涉农的信贷投放能够持续增加。
四是更加注重防范各类风险。银监会将强化监管,加大现场检查和行政处罚力度,提高监管有效性。要强化内控,充分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风险防控第一责任人的主体作用。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坚持守住不发生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同时要加大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的力度,防止外部风险向银行业传染。当前,非法集资的形势比较严峻,案件处于高发和频发阶段,作案的方式和花样也在不断翻新。比如像e租宝这样一个公司,打着互联网和P2P的幌子,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涉嫌非法集资,目前有关部门已经立案查处,正在追缴资产,最大限度地挽回损失。
大家可能一会儿也会问到P2P,我在这儿先说一下。对P2P业务,银监会也会继续加强监管,与有关部门共同开展互联网金融的专项治理。在这儿我要提示大家,在参与社会金融活动的时候,必须十分审慎,要着重做好“三看”:一是看对象。看他是不是面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在筹集资金。二是看回报。看是不是承诺超常的高利回报。现在的企业情况、经济发展情况大家都清楚,动则高达百分之十几、甚至百分之二十几的回报,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就有涉嫌非法集资之嫌。三是看营销。看营销是否公开宣传,以公开宣传的形式募集资金。看清三点以后再做审慎的投资决定。我先讲这些,谢谢大家。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430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2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非少年发现疑似MH370客机残片,将转交有关机构鉴定
据新华社报道,南非媒体11日报道称,一名南非少年去年年底在莫桑比克海滩度假时发现疑似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客机的残片,这块残片将由南非民用航空管理局送往澳大利亚接受鉴定。
据报道,去年12月30日,南非少年利亚姆·洛特在莫桑比克南部赛赛地区海滩度假时发现一块长约一米、带铆钉孔的金属片,金属片上还印有“676EB”字样。洛特认为这是飞机残片,因此在度假结束后将金属片带回南非。
洛特说,在得知有人在莫桑比克海岸附近发现疑似MH370航班客机残片后,他决定向南非民用航空管理局报告自己的有关发现。
南非民用航空管理局表示,洛特发现的这块碎片可能来自一架波音777客机,民用航空管理局将尽快把这块碎片转交给澳大利亚相关机构进行调查。
2014年3月8日,从马来西亚吉隆坡飞往中国北京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客机失踪,机上载有239人。2015年1月29日,马来西亚民航局宣布该航班客机失事,同时推定机上所有人员遇难。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430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2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物理学家戴森:机器并未失控,未来需要我们
【编者按】
人机大战第三局落幕。对一些人来说,这是一次恐惧之旅,对另一些人来说,这是一次希望之旅,对更多人来说,这是一次人工智能的科普之旅。
这一时刻,我们在此刊发一篇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的文章。需要说明,戴森教授不仅是一位大科学家,更是一位科学界的通人。1953年后,他一直在举世闻名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担任教授,对美国科学界近几十年的发展动态和内幕相当了解。他一生优游于数学、粒子物理、固态物理、核子工程、生命科学和天文学等广阔的学科领域,同时又热爱和平,关心人类命运,思索宇宙与人类心智的奥秘,检讨人类道德伦理的困境,还特别以在核武器政策和外星智能方面的工作而闻名。
在戴森看来,17世纪对败坏人心的书籍造成道德沦丧的担心,跟21世纪对致病的微生物造成身体感染的担心,具有可类比性。两种担心既非空穴来风,也非不合情理。在这些担心中,重要的不是胜负,而是启迪民智。——戴森也在这篇文章里,用雄辩而深情的理由阐释了为什么“未来需要我们”。
《纳米猎杀》(Prey)是一部惊悚小说, 它跟麦克·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的其他作品一样,构思巧妙,读起来妙趣横生。小说的主角是本书的叙述者杰克和他妻子朱莉娅,他们有三个活泼的孩子,可谓是将为人父母的天伦之乐,与在硅谷高科技社会中追求有前途的职业成功结合在一起的典范。朱莉娅供职的公司叫西莫斯(Xymos),它主要开发纳米机器人——这些微小的机器可以四处移动,自主地发挥作用,但是在程序指令的控制下也可以像一队蚂蚁那样协同工作。杰克供职于电子媒体公司(MediaTronics),它生产的软件可用于协调一大组自治智能体的行动。他的程序为她的机器增添了智能和灵活性。
后来,杰克失业了,留在家里照看孩子,而朱莉娅在实验室里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对家庭失去了兴趣,这下问题就来了。她在从事一项秘密的突击任务:用纳米机器人设计出一种隐形的照相侦察系统,可以卖给美国军方。为了增加系统的效力与性能,她将细菌活体植入了纳米机器人,使得它们能快速繁殖和进化。她用杰克最新研制的自治智能体软件,对它们重新进行了编程,这样它们就可以从过去的经历中学习到新东西。但是作了这些改进之后,纳米机器人还是没达到军方的指标,于是西莫斯公司就失去了军方的项目资助。此后,朱莉娅拼命努力,想将这套照相侦察系统,改成一种可以在民用市场上出售的医疗诊断系统。她的思路是训练纳米机器人,让它们进入病人体内进行探索,这样就可以比在体外进行的X 光或超声检测更精确地找到肿瘤和其他病症。
她在试验纳米机器人的医学应用时,用自己当实验对象,并因此受到了慢性感染。纳米机器人学会了如何在她体内确立共生体的地位,然后逐渐控制了她的思想。她在精神错乱的状态下,故意让实验室的三位同事也感染上了纳米机器人。她还将一群纳米机器人释放到环境中,让它们侵入野生动物体内,并得到了快速的繁衍。
这个故事的主体部分讲述的是,杰克如何慢慢地意识到他妻子和她所从事的项目出了严重的问题。到最后,他才完全明白了她的转变有多恐怖。在一位忠诚的年轻女友的帮助下,他勇敢地面对朱莉娅,并朝她喷了一股可置她体内细菌于死地的噬菌体。但是离了那些控制他们思想的共生体——纳米机器人,朱莉娅和她的同事们也没法再活下去了。他们被喷上噬菌体后,就像《绿野仙踪》里让桃乐丝浇了一桶水的那个邪恶巫婆一样,倒在地上死去了。在朱莉娅死后,杰克和他女友用火与烈性炸药斩草除根,摧毁了实验室内外的纳米机器人。在最后一幕场景里,杰克和孩子们回到了家里,心里却还在想着:纳米机器人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吗?也许西莫斯公司又在开展其他纳米机器人项目,为世人带来新的噩梦?
我们能从这个幻想故事中得到点什么呢?可以有两种看待它的方式。一方面,我们可以将它作为一个故事来欣赏,不必担心其中的一些部分是不是可能会变成现实。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将它当作一个迫在眉睫的警告:如果允许当前的技术继续发展下去,我们马上会面临这种危险。作者在开篇那一章用的标题是“21 世纪的人工进化”;这就很明白地表明,他希望大家能严肃地对待他这个故事。
很容易就可证明,这个故事在技术细节方面存在瑕疵。比如说,纳米机器人的大小。朱莉娅在一次推销西莫斯医疗诊断系统的广告宣传上说:“我们可以完成所有这些任务,因为这种相机比红细胞还小。”这种相机是她设计的一种纳米机器人。它必须小到那个程度,因为朱莉娅说过,它能在流过人肺毛细血管的血液中游动。而毛细血管的宽度刚刚够红细胞通过。但是这本书在后面又写到,杰克在户外遇到一群纳米机器人,它们像一群蚂蚁或蜜蜂一样追赶他。这些纳米机器人在空中的飞行速度跟他逃跑的速度一样快。但是,物理定律不允许很小的东西快速飞动,这对杰克而言是幸运的,而对这个故事则是不幸的。物体变得越小,空气或水对它的黏滞阻力就会变得越大。对于红细胞大小的纳米机器人而言,它在空气中飞行,就像人在黏稠的糖浆中游泳。粗略地说,游泳者或飞行者的最高速度跟它的长度成正比。满打满算,纳米机器人在空中飞行或在水中游动的最大速度,是每秒十分之一英寸,也就刚刚够追上一只蜗牛吧。要让这些纳米机器人像一群昆虫那样活动,它们得有昆虫那么大的体格才行。
故事中其他一些技术瑕疵也不难找到。书中说,在户外飞行的纳米机器人群是用太阳能供电的。但是落在它们微小身体上的太阳能——就算我们认为它们具有神奇的能力,可以在太阳能利用方面达到百分之百的效率——根本不足以支持它们的运动。我还可以继续指出一长串因为这种或那种原因,在科学上不可能实现的技术细节,但是那会因小失大,影响对这个故事主旨的把握。这个故事是关于人类的,而不是关于纳米机器人的。这个故事的主旨是说,朱莉娅是一个真实可信的人。她是个能干而满怀良好愿望的女人;她位居要职,整个公司的命运都压在她的肩上。她觉得拯救公司使之免于破产的唯一途径就是,采用一种冒险的技术,来推动公司发展。她无法面对自己公司和职业生涯的失败,就不顾危险继续她的实验。她是一个赌徒,押上了一笔输不起的赌注。最后,她不仅输掉了她的公司和职业生涯,连她的家庭和生命也给搭了进去。这是一个可信的人类故事,最终技术细节反倒无关紧要了。
这个故事令我联想起内维尔• 舒特(Nevil Shute)发表在1957年的那本《在海滩上》(On the Beach)。这本小说描写了人类因为核辐射战而灭绝的情景。舒特用普通人日常的声音,沉痛地叙述了世界末日的大灾难,发人深省。他这本书畅销全球,并被拍成一部卖座的电影。这本书和这部电影创造了一个影响深远的神话,日后所有思考核战争的人都会有意识或潜意识地想到它。这个神话将核战争描绘成一种静默的势不可挡的死亡;随着放射性钴从北半球到南半球,缓缓地扫过天空,地球生灵无一幸免。在北半球的人死光后,澳大利亚人静静地勇敢地熬到了末日降临的时刻。当人们觉得辐射症状变得太难忍受时,澳大利亚政府会向他们提供安乐死药片。父母得到建议,要在自己病重前,先给孩子们喂食这种药片。没有一丝存活的希望;无人谈论在地下建造一艘“诺亚方舟”,好在钴的放射性衰退前,去拯救地球生灵的性命。舒特设想的是,整个人类都平静地默认了灭绝的命运。
《在海滩上》这个虚构的故事也存在多方面的技术瑕疵。几乎所有的细节都有问题:放射性钴不会大幅增加重磅氢弹的杀伤力;放射性坠尘不会均匀地洒落在广阔的区域,而是零星地出现在狭窄的时空中;人们可以躲在地下几尺深的掩体中,减轻辐射的伤害;假想的这场战争发生在1961 年,当时就算是最恶毒的国家也造不出那么大当量的炸弹,无法让整个地球都处于致命的辐射中。但是,这个神话还是达到了舒特原定的目标。尽管在技术上存在这样一些不准确性,但在基本人性的层面上,它还是道出了实情。它以每个人都听得懂的语言告诉这个世界:核战争意味着灭亡。世界听进去了。
《纳米猎杀》写得不如《在海滩上》那么出色,但是它向我们传达了同样重要的消息。这个消息是,21世纪的生物技术跟20世纪的核技术一样危险。这些危险并不在于某种特定的小机械,比如纳米机器人或自治智能体;而是来自于知识,来自我们对生命基本过程的理解的增进,这种增进是势不可挡的。这个消息是,不负责任地运用生物知识就意味着灭亡。我们也许可以希望这个世界听得进去。
以后,我会假设《纳米猎杀》传达的基本信息是正确的。我假设,从现在开始的这个世纪中所增长的生物学知识,会给人类社会和地球生态带来严重的危险。这篇书评后续部分将关注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减轻这种危险。对于理解不清楚的假想危险,什么样的回应才是合适的呢?类似其他涉及大众健康危险和环境风险需要评估与管理的情况,在这件事情上也存在完全相反的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基于“预先警戒原理”。预先警戒原理认为:如果存在重大灾难的风险,就不应该允许任何增加风险的动作。如果一种动作有望带来可观的益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重大灾难风险——实际情况往往如此,就不能用益处去抵扣风险。任何带有重大灾难风险的动作都必须遭到禁止,而不管禁止的代价有多高。
与之相反的观点认为:风险不可避免;不管采取何种行动或不采取何种行动,都不会消除风险;应该谨慎地选择行动路线,使之建立在风险和益处与代价两相权衡的基础上。特别地,在考虑禁止任何有危险的科学与技术时,必须考虑的代价之一就是人类自由的代价。我将第一种观点称作预先警戒观点,将第二种称作自由意志观点。2000年4月,太阳微系统公司(Sun Microsystems)的共同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比尔·乔伊(Bill Joy),在《连线》(Wired)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为什么未来不需要我们”的文章,其副标题是“21世纪让我们人类有濒临绝迹危险的最强大技术:机器人、基因工程和纳米技术”。看到我们高科技领域的一位领袖,如此激烈地为延缓可能导致威胁的技术而辩护,实在大大地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比尔·乔伊成了预先警戒观点的代言人。
9个月后的2001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瑞士达沃斯举行。参会的人大多是工业界首脑、基金会主席和政府官员。但是,2001年这一届的组委会决定邀请一些科学家、作家和艺术家,以便为大会增加点学术色彩。比尔和我都受到了邀请,并被要求就这样一个问题进行辩论:我们的技术失控了吗?为了让辩论显得有趣点,他们让比尔站在一个极端的立场上支持预先警戒观点,而让我站在另一个极端的立场上代表自由意志观点。接下来,我将摘要性地介绍一下我们的辩论。为确保不歪曲比尔的观点,我这里只引用他已发表的文字。
我的第一段引用来自比尔发表在《连线》上的文章:
21世纪的技术——遗传学、纳米技术和机器人学(GNR)——功能太强大了,很容易引发一系列全新的事故和滥用。最危险的是,这些事故和滥用处在广泛的个人和小团体触手可及的地方;出现这种情况,有史以来还是头一次。它们不需要大型的设施,也不需要稀有的原材料。只要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就可以使用它们。
因此,我们不仅可能造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且可能出现因为具备某种知识而造成的大规模杀伤(KMD),后一种的破坏性还会被自我复制的能力大大地放大。
我想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正处在进一步完善极端邪恶的当口,出现这种邪恶的可能性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只有国家才能掌控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让个人极端分子也能具有可怕得惊人的实力。
他是在2001 年9 月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前一年半时写这篇文章的。我不知道当时比尔在心里有没有想到奥萨马·本·拉登。他肯定想到了邮包炸弹狂人(Unabomber),可能用基因工程改造的细菌而不是化学炸药去报复社会。
第二段引用。这里比尔引用了纳米技术首席预言家埃里克·德雷克斯勒(Eric Drexler) 的话。德雷克斯勒建立了远景学院(Foresight Institute),以推进将纳米技术用于造福人类的事业,并告诫大家提防它的危险应用。德雷克斯勒是这样说的:
强壮的杂食性(人工合成)“细菌”可能会在竞争中击败真正的细菌:它们可以像风媒花粉一样传播,快速复制,并在几天之内就将地球生物圈化为乌有。危险的复制机器人(replicator)很容易就能做到特别强壮、细微而又能快速传播,让人无力阻止——至少在我们事先没做好准备时会措手不及。我们在控制病毒和果蝇时遇到的麻烦已经够多了……
要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的装配机器人(assembler)造成某种事故的话,我们就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纳米技术的思想是,在微小的尺度上制造出像活细胞一样能干的机器,而且它们是用不同的材料制成的,因此具有更强的耐受性,也可派上更多的用途。其中的一种纳米机器是装配机器人,它是一个能生产其他机器(包括复制自身)的微型工厂。德雷克斯勒从一开始就很清楚,具有自我复制功能的装配机器人是一种威力巨大的工具,既可用于行善,也可用于作恶。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纳米技术的发展速度比德雷克斯勒预期的要慢。至今还没人研制出跟装配机器人略微有些相近的东西。到目前为止,最有用的纳米技术产品是计算机芯片。它们既不会复制自身,也不会复制其他任何东西。
我最后的这段引用,摘自比尔发表在《华盛顿邮报》上的一篇文章,它总结了他预见到的危险,并提议了一个可用于避免这些危险的行动计划:
我们这些专心推进新技术的人,必须投入最大的精力以避免灾难发生。下面我将根据我们在处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取得的经验,给出一组要首先采取的步骤:
(1)让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以及公司领袖)发誓——类似希波克拉底誓言(Hippocratic Oath)那种——不研制潜在的或实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2)创立一个国际组织,公开检查新技术的危险和道德问题……
(3)采用更严格的责任认定,通过私营经济机制——保险,来迫使公司对出现的后果负责……
(4)对那些有巨大潜力但被认为在市面上出售太危险的知识和技术,采用国际化的控制……
(5)对那些被认为极度危险、最好永远不要出现的知识和技术,应该彻底放弃对它们的追求与开发。我也信奉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技术的开发;但是,我们已经看到过这样的先例,比如生物武器,彻底放弃才是显然的明智选择。
下面是我给比尔的答复。我承认他描述的那些危险确实存在,但是我不赞成他论据中的一些细节,并强烈反对他提出的补救措施。我先讲述了一下生物武器和基因重组的历史,以及对它们进行管制所作努力中的成败得失。比尔忽视了国际生物界长期以来为管制和禁止危险技术所采取的有效行动。在1975 年发现如何将DNA 片段拼接在一起的技术后,许多国家都开始进行基因重组实验。两位顶尖级生物学家玛克辛• 辛格(Maxine Singer)和保罗• 伯格(Paul Berg)发出呼吁,要求在仔细评估其危险之前,暂停所有此类实验。它们显然会危害公众健康;试想一下,要是将含有致命毒素的基因插入到在人群中正常流行的细菌体内,后果会如何。全球的生物学家很快都同意暂停实验的倡议,于是各地的实验都暂停了10 个月。在这10 个月中,举行了两次国际会议,对什么实验可以做、什么实验应该禁止,制定出了一套指导方针。这套方针确定了规则,规定了涉及不同风险级别的实验允许使用的物理和生物含量。最危险的实验会遭到彻底的禁止。生物学家自愿地采纳了这套方针,并一直遵守它,只是会根据新的发现不时地作些修正。因此,在25 年的时间里,这方面的实验都没有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大威胁。这给负责任的公民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证明科学家可以保护公众利益免受破坏,同时又能保持科学研究的自由。
生物武器的历史是个更复杂的故事。美国、英国和苏联在二战期间和二战后,都制定了庞大的计划,以开发和储备生物武器。但是与开发核武器的计划相比,它们真是小巫见大巫了。曾有著名的物理学家大力推进原子弹计划;与此不同的是,生物学家从来没有卖力地推进过生物武器的开发。绝大多数生物学家跟武器开发毫不相干。涉及武器计划的少数生物学家对它也持强烈反对的态度。
美国最强烈的反对者是马修·梅塞尔森(Matthew Meselson),他幸运地在1968 年尼克松当总统时,跟亨利• 基辛格是邻居和朋友。基辛格是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梅塞尔森不失时机地说服了基辛格,基辛格又说服了尼克松:美国的生物武器计划对国本身的危害,远大于对任何可能敌人的危害。一方面,很难想象美国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些武器;另一方面,很容易想象在某些情况下,其中的一些武器可能落在恐怖分子手里。
因此,尼克松在1969 年大胆地宣布,美国将取消整个生物武器计划,并销毁所有库存的生物武器。这是一项单方面的行动,不需要达成任何国际协议,也不需要美国参议院批准。生物武器的开发及时停止了,生物武器也被销毁。英国很快也效仿了美国的做法。1972 年,在尼克松的提议下,美国、英国和苏联签署了一项国际公约,在三个国家永久性地禁止生物武器。许多其他国家随后也在这个公约上签了字。
我们现在知道,苏联曾广泛地违反1972 年的生物武器公约,继续开发新的武器,扩大生物武器库,直到它在1991 年解体。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宣布它将遵守公约,并宣布原苏联的生物武器计划终于被停了下来。但是许多原苏联的研究与生产中心还是秘密地隐藏在高墙后面,俄罗斯也从来没有向世人提供过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它没有在继续实施生物武器计划。很可能俄罗斯和其他一些国家还存在生物武器库。但是,1972 年的公约还在生效,大多数国家都已在上面签了字。就算这个公约是无法核实的,就算它会遭到破坏,但是有这样一个公约要比没有它好太多了。要是没有这样一个公约,每次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发现生物武器计划时,我们就没有进行控诉或采取预防措施的法律基础。有了这个公约,生物武器的危险并没有完全消除,但是明显减小了。还有,广大的生物学家尤其是梅塞尔森,是值得受到称赞的,因为他们在一个国家政治和国际敌对的真实世界中让这一切变成了现实。
我对比尔• 乔伊的答复的最后一部分,是关于如何补救我们双方都承认其存在的危险。比尔说:“要国际化对知识的控制”、“对于那些被认为极度危险、最好永远不要出现的知识……应该彻底放弃对它们的追求”。比尔赞成由国际或国家权威机构对科学研究进行审查。我反对这种审查。人们经常说,现代生物技术的危险是空前的,因为将一种新的生物活体释放出来,所造成的后果可能是不可逆转的。我觉得,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很好的历史类比,当时政府也在努力防卫一种同样不可逆转的危险。

359 年前,诗人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向英国议会作了一个题为《论出版自由》(Areopagitica) 的演讲。他为不受审查的印刷进行辩护。我的意思是,17世纪对败坏人心的书籍造成道德沦丧的担心,跟21 世纪对致病的微生物造成身体感染的担心,具有可类比性。两种担心既非空穴来风,也非不合情理。在弥尔顿写作那篇文章的1644年,英国正陷入漫长而血腥的内战中,重挫德国的“三十年战争”还有四年要打。这些17世纪的战争都是宗教战争,教义的差别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那个世纪,书籍不仅会腐蚀灵魂,还会让身体遭到戕害。英国国会理直气壮地认为,让书籍自由地在世上流通的做法,既具有潜在的致命性,又具有不可逆转性。弥尔顿认为,虽然如此,但是必须接受这类风险。我相信,他的消息对我们这个时代可能仍然有价值,只需将他文中的“书籍”一词替换成“实验”就可以了。弥尔顿是这样说的:
我不否认,教会和英联邦最关注的事情,是对书籍如何让自己和人变下贱保持警惕;然后像对待罪犯那样,对它们进行扣押、囚禁,并施以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我知道,它们像传说中的龙牙一样充满活力,一样多产;一旦被撒播出去,就有可能从中迅速长出带甲武士。
弥尔顿演讲中一个重要的字眼是“然后”。除非书籍已造成某种伤害,否则不应该对它们进行定罪和扣押。弥尔顿反对的是出版前的审查,亦即书籍尚未见天日就被禁。接着,弥尔顿触及了问题的核心,即对“善恶未定且同时具有行善和作恶可能性的事物”进行管制存在困难。
纵然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祛除罪恶;你会看到,我们以这种方式祛除多少罪恶,就同样会祛除多少美德——因为二者实际上是一体的;将一个祛除,就同时将两个一起祛除了。
这也符合上帝的旨意,他虽然告诫我们要节制、要公正、要克己,但又在我们面前堆满各种合意之物,并赐予我们可以无边无际、不知餍足地遨游的思想。被允许自由出版的书籍,既是对我们美德的考验,也是对真理的操练;我们为何要剥夺或克扣这些恩赐,故意做出违抗上帝和自然律的样子?最好能明白,用法律去限制善恶未定且同时具有行善和作恶可能性的事物,必定是轻率的。
我最后引述的这一段,表达了弥尔顿对17 世纪英国的文化活力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自豪感;21 世纪的美国人有充足的理由与他分享这份自豪:
英国议会上、下议院的议员们,想想你们所属的、所管辖的是怎样一个国家:这不是一个迟钝的国度,她的子民机智灵巧、思想犀利、敏于发明、谈吐精妙而有力,跟人类能力所能达到的最高极限相比也不遑多让……庄重而节俭的特兰西瓦尼亚人(Transylvanian)每年都会从远在俄罗斯边界的山区、海西旷野(Hercynian wilderness)之外,差派老成持重的成年人而不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来学习我们的语言和神学知识——这不是毫无来由的。
也许,在我们处理如何协调个人自由与大众安全这个历史悠久的问题时,三百多年前就去世了的这位大诗人的智慧,不管怎样还是可能有帮助的。
我们的辩论到此结束。没有进行投票以决定谁胜谁负。这场辩论的目的不是要决出胜负,而是启迪民智。比尔·乔伊和我依然是朋友。
本文由澎湃新闻经授权摘自《反叛的科学家》(戴森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426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2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运城发生4.4级地震:已致3人受伤,部分房屋受损
河新闻网3月12日消息,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6年03月12日11时14分28秒,在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北纬35.00度,东经110.90度)发生4.4级地震,震源深度5公里,震中距盐湖区城区10公里。
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省政府领导第一时间作出指示,山西省地震局迅速启动四级地震应急响应,由副局长田勇带队的现场工作队21人已赶赴震区,开展流动监测、震情调查等应急工作。
初判发震断裂为运城盆地南缘的中条山北麓断裂。有历史记载及仪器记录以来,震中周围50km范围内共发生4级以上地震10次,其中:6.0-6.9级共2次,5.0-5.9级共5次,4.0-4.9级共3次,最大地震为1815年10月23日山西平陆6.75级地震。
运城市盐湖区震感强烈,临猗、夏县、临汾市尧都区、侯马市、古县、曲沃有震感。截至12时14分,运城市盐湖区龙居镇有3人受伤,部分房屋受损。省地震局正在密切监视震情,请大家保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小贴士:地震了我们该怎么办
家中躲地震的原则
一、室内避震条件好的,要首选室内。若建筑物抗震能力差,则尽可能从室内跑出去。能形成“生命三角空间”的地方才是最佳躲避地点。如承重墙墙角、大冰箱旁边、坚固的家具旁边、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危急中也可以选择桌子、床,在其旁边抱头屈膝,让头部低于床和桌子的高度,而且尽可能用枕头、椅垫保护住头部,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躲避垮塌物体对人体的伤害,等主震后再逃生。千万不能选择在阳台或靠近外墙的地方躲避,因为从地震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楼房最终都是外墙面垮塌,但主体留存。
二、寻找可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如厨房、卫生间这样的小开间,但尽量离炉具、煤气管道及易破碎的碗碟远些。此外,不要钻进柜子或箱子里,一旦钻进去后,肯定会丧失主动性,不仅会错过逃生机会,还不利于被救。
三、近水不近火,靠外不靠内。一旦被困,要设法与外界取得联系,除用手机联系外,也可通过敲击管道和暖气片,或打开手电筒利用声、光方式进行联系。
最安全的空间排名:
第一名:厕所;
第二名:厨房;
第三名:承重墙的墙根下;
第四名:铁制、实木床下。
最危险的空间排名:
第一名:客厅;
第二名:大卧室;
第三名:非承重墙下;
第四名:大衣柜和钉在墙上的橱柜下。
汽车上躲地震的原则
地震时,待在车里最不安全。在车内躲地震是较危险的做法,汽车的钢板根本不足以承受高处跌落物体的任何一击,很多人都是在车内被活活压死的,因此地震时如果在车里,相对安全的地方是:
车内一侧:感到地震要抓牢座位扶手,防止碰撞。其他乘客,要用双手抱头,躲在车体一侧,等待停车躲避。
非十字路口处:将车靠路边停下来,并打开双闪应急灯。
空旷处:驾车迅速躲开高速公路、立交桥、电线杆、堤坝、隧道等地方。
两车之间:若在交通拥堵的路段行驶,要马上下车伏地于两车之间的间隙。
办公室躲地震的原则
地震来了,作为办公族最关心的是,办公室里哪儿最安全?
最安全的地方排名:
第一名:写字楼电梯间周围,因为这个地方全是由钢筋混凝土灌注的。
第二名:办公室里的柱子旁,这些柱子大多是承重的,材质好,承重力强。
第三名:卫生间。
第四名:桌椅旁。
最危险的地方排名:
第一名:开阔的办公场所。
第二名:非承重墙下。
学校躲地震的原则
躲到床下、桌子下是从日本学来的经验之一,但这必须要考虑到日本的现实情况——过去他们的房屋木结构居多,垮塌后的压砸力不大。但我国的房屋大部分是水泥预制板结构,垮塌后压砸力非常强。因此,专家建议,强震来临时,正在教室上课的学生不要向教室外面跑,应迅速用书包护住头部抱头、闭眼,躲在课桌旁,待地震过后,在老师的指挥下向教室外面转移;在操场及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千万不要回到教室去。
商场躲地震的原则
地震来时,或许你正在超市、商业街、商店里。此时最安全的地方是:商场里承重的柱子周围、低矮没有玻璃的货柜下。最危险的地方是:户外的过街天桥、立交桥的上面和下方,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高大的广告牌下,街灯下,物料堆放处。超市、商场里的玻璃柜台,较为高大的货架周围,扶梯下面,吊灯、电扇等悬挂物下。
户外别走过街天桥
较为完备的地震避难场所,无异于灾难发生后的一剂“镇静剂”。目前,北京、上海、昆明、深圳等地都相继建成多个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因此,我们应知道自家、工作单位、学校附近的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两位专家提醒:前往避难场所的途中,不走过街天桥,绕开高烟囱、水塔下;避开危险物,如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避开狭窄的街道、围墙、雨篷下。途中应将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没拿东西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做好自我防御。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430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2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统计局:今年前两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2%

2016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91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以下除特殊说明外均为名义增长)。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23080亿元,增长7.6%。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1-2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5303亿元,同比增长10.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7607亿元,增长10.9%。
按消费类型分,1-2月份,餐饮收入5651亿元,同比增长11.3%;商品零售47259亿元,增长10.1%。
在商品零售中,1-2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21669亿元,同比增长7.7%。
2016年1-2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6361亿元,同比增长27.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053亿元,增长25.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9.5%;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穿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37.0%、14.2%和29.6%。
对此,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高级统计师蔺涛进行了解读:
一、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从同比看,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2%,仍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虽比上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但回落幅度明显收窄(2015年1-2月份比2014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从环比看,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速分别为0.83%和0.81%,与上年各月环比增速的平均水平基本持平,走势平稳。
二、新兴业态保持快速增长,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状况良好
一是网上零售继续快速增长。1-2月份,全国网上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5.4%,增速虽比上年同期有所放缓,但仍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5.2个百分点。
二是餐饮收入增速稳中有升。1-2月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1.3%,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增长**%,加快1.3个百分点。
三是部分消费升级类、文化消费类商品销售情况较好。1-2月份,限额以上单位体育与娱乐用品类同比增长16.0%,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6.9个百分点;通讯器材类增速虽有所回落,但仍保持20%以上的较快增长;书报杂志类增长7.5%,加快6.5个百分点。
四是与住房相关的部分商品增速加快。1-2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家具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同比分别增长1**%和14.9%,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加快4.0和2.4个百分点。
三、增速回落主要是受汽车、家电类等商品增速回落的影响
1-2月份,限额以上单位汽车、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同比分别增长5.4%和7.9%,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5.4和4.5个百分点。据测算,此两类商品增速回落拉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约0.7个百分点。另外,网上商品零售增速回落较大,其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下降。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4299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2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统计局:1-2月全国商品房销售加快,开发投资增速回升
3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6年1-2月份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数据:1-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052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0%,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6028亿元,增长1.8%,提高1.4个百分点。
自2014年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已经连续23个月下滑,可见的是今年1-2月份投资增速有所反弹,但目前仍处于个位数的状态。
“2015年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降温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数据基本处于历史底部,因此今年1-2月份出现反弹属于统计意义上的投资指标回暖。”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称。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去年四季度以来,房地产市场在实际销售方面已经出现了反弹,同时在今年前两个月也有较好表现。伴随着实际销售的上涨,以及今年信贷政策的加码和支撑,房地产投资增速会在二三季度持续上涨。
“之前大家担心一线城市出现价格泡沫加大,二三线库存不减的风险,但现在看来,一些二三线城市的销售也在加速。”章俊说。
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的同比增幅来看,虽然依然是负增长,但跌幅快速收窄。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2236万平方米,同比(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9.4%,但降幅比去年全年收窄了12.3个百分点;土地成交价款705亿元,增长0.9%,去年全年为下降23.9%。
严跃进对此解读称,随着一二线大城市去库存战略得到有效地实施,房地产企业拿地的情绪开始趋于高涨。尤其是2015年房地产企业销售业绩总体不错,房地产企业到位资金状况好于预期,所以房地产企业拿地的积极性会增加。之所以依然下跌,和部分城市未开发的出让用地较多有关系。这也使得后续依然要督促房地产企业加大对已拿地块的开发力度。从后续市场预计来看,此类跌幅会继续收窄,或在今年上半年由负转正。
对于市场而言,最为直观的数据还是销售金额以及销售面积。
按照统计局的数据,1-2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1123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8.2%,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21.7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30.4%。销售额方面,商品房销售额8577亿元,增长43.6%,增速提高29.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49.2%。
严跃进指出,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得到快速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受今年2月份市场表现良好的影响。今年2月份的市场回暖速度较快,部分3月份计划达成的交易协议在2月份提前签约,这也使得1-2月份的同比增幅提升较为明显。
而从销售金额的提升幅度看,反弹力度县的更大。“这和今年1-2月份房地产企业积极提高销售价格有关系。目前从国家各大城市的房价数据来看,三四线城市价格基本止跌,而一二线城市有快速上涨的态势。从房地产企业销售的角度看,能够快速拉升销售额和销售业绩。”严跃进说道。
随着销售方面的良好回身,房企新开工面积指标也在回暖。
1-2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60354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9%,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施工面积414617万平方米,增长4.2%。房屋新开工面积15620万平方米,增长13.7%。
即便如此,库存仍然是一大问题。数据显示,截至2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73931万平方米,比去年末增加207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加1387万平方米,办公楼待售面积增加159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待售面积增加294万平方米。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去库存的压力依然较大,主要体现在三四线城市以及部分二线城市中,去库存依然任重而道远。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430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免责声明|四月网论坛 ( AC四月青年社区 京ICP备08009205号 备案号110108000634 )

GMT+8, 2024-6-10 13:37 , Processed in 0.045308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